第一篇:共识共享共进——从生态角度研究语文课堂教学
江苏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222000)封 红
生态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整体性、适应性、多样性等特点,其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独立自主地学习,学会自主感悟、积累、运用,体会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的巧妙点化,既点化文本教学知识,也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学生与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的质量。生态语文课堂的实质就是“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
一、生态课堂的核心——以生为本
生态语文课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努力建构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生态环境。1.角色定位准确
生态课堂的实质是培养每个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其核心是尊重课堂中的每一个人,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生态课堂中,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平等的对话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宽容、信任与认可。2.转变学习方法
在生态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有生命力的生态个体。这些生态个体组成的课堂无疑需要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在生态课堂中,一定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亲自去揣摩、感悟。在生态课堂中学生的座位不一定是单一的四大组,可以是简单的四人一小组,也可以是自由分组围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课堂上,问题应由学生提出,再由学生解决,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3.优化教学艺术
生态课堂要求教师所关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而且包括学习知识的人。在生态课堂中,教师必须研究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自己成为一名最优秀的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者、学习进度的调控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在生态课堂中,教师必须真正去关注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在生态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每一节课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在生态课堂中,教师要真心、细心、耐心地聆听学生来自生命深处的声音,让课堂充满活力,洋溢人性的光辉。以生为本是生态课堂的核心,它还生命以真实,还生活以真实,回归自然。
二、生态课堂的源泉——层层互动
在课堂生态系统中,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建成开放的教学系统。1.生成问题,诱发互动
教学改革的实质是师生对占有资源权利的再分配。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论下,教师是权威,不仅占有信息资源(课本知识),而且占有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处于无知、无权的地位,唯一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和训练。事实上,师生应共同占有和利用资源,合作解决问题,互相促进。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通过合作可以得解决;有些问题即使讨论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无法找到合理的答案。这时正是学生渴望得到启发的最佳时机。如果教师抓住时机,作出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营造氛围,勇于互动
在互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最重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肯定的动作„„这些可以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赏识与关爱,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愉悦与满足,从而鼓起参与互动的勇气,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中来。学生如果孤立地学习,就会导致过度的紧张和竞争,不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合作精神。每个学生都可以对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提出的意见,并展开讨论。在多向互动中,学生可以得到来自同伴、老师的支持与关注,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认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团体精神,促进合作创新。3.关注学困生,全员互动
在生态课态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相互分享,形成学习共同体。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共同促进的关系,彼此互相帮助、互相协作、共同探究,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语文学习模式,从而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语文课堂成为生生、师生间交流对话的舞台。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组织形式下,阅读教学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改善传统的秧田式教学(师生单向交流)方式,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与文本对话时,学生产生的疑问、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让学生按个人兴趣自由组合,也可以让学生按学习内容自由组合,展开讨论。有时为了更方便地组织课堂教学,也可以采用按座位组成固定小组的形式来学习。
三、生态课堂的精髓——自然和谐
“教育必须顺其自然——也就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卢梭这句告诉我们教育不能逆“天”而行。生态课堂正是让生命实体在课堂中自然和谐的、自主发展的课堂,是让师生共同演绎生命意义的舞台。“自然和谐”是真善美的体现,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状态。自然和谐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在自由的、和谐的、宽松的课堂环境中遨游。1.教学环境和谐
和谐课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和谐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而不仅仅关注知识与经验的传授。和谐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以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和谐课堂既包括师生身心发展的和谐,也包括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和谐,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和谐,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和谐。在和谐课堂的教学中,教师用一颗爱心和宽容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使课堂教学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最后实现师生共同发展。2.师生关系健康
生态型师生关系是一种自然状态。这种状态是健康向上的、愉悦和谐的,教师愉快地教,学生自在地学。在生态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创设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提供学生自思、自悟、自疑、自问、自释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愉悦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构建和谐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教师在其中起关键性作用。“生态教师”必须具备“三会”,即会理解:教师能够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放下身段用童真去打量学生的世界,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会宽容:教师要有宽大的胸怀、恢宏的气度,尽可能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能包容学生的不足、缺点甚至错误;会创新:教师在工作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
3.教学过程自然
生态课堂教学应是无痕的,师生亲密无间,循循善诱,相互熏陶,教学相长,共同沉浸于一种丰富、和谐、温暖、博大的氛围之中。这样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实践创新。生态课堂是自然、健康、和谐、灵动的课堂,其起点在学生,最终的目的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生态课堂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生命的成长,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充满自信和朝气的人。
总之,教学生态的核心理念是让置身于其中的教师、学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让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让教学在生态平衡的发展中实现教育目标。
第二篇:从生态语言学角度评析英语听力生态课堂-从生态语言学评析英语.
从生态语言学角度评析英语听力生态课堂
郑文君
(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
云南蒙自县
661100)
【摘要】生态语言学强调语言在学习语境中的全面发展,注重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以此分析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生态,明显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问题,本文主张应加强课堂互动,使课堂生态平衡、稳定, 课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从 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生态外语课堂;英语听力教学
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态系统的学科,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社会各个学科的研究中。在语言学方面,一种建立在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的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观,即生态语言学与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正在逐渐形成。生态课堂的出现唤醒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方式。英语听力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是语言输入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如何提高听力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策略性研究,本文主要尝试把英语听力课堂看作是一个有机体,从生态外语教学观来评析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即利用生态课堂的理论渊源,寻求生态课堂的理论指导与支撑,并给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些英语听力教学的改进意见。
一、生态语言学与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
1、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观强调了语言在学习语境中的全面发展。正如生存在环境中的有机体一样,在语境中互动的说话者,充当的是一个融入与影响话语群体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学习者的头脑不单纯只是用来填充语法和词汇的,而且还是存在和在具体环境中运动的个体。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生态现象(左焕琪, 2007), 是一门研究语言和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的学科。
2、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 随着生态语言学的不断发展,生态语言学的基本观点逐渐蔓延到了二语习得的学习领域其中也包括学习环境的领域,从而出现了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的概念。生态外语教学是吸取了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等新兴学科后产生的又一语言分支(吴鼎福,1999)。外语课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一个要素的细微变化都会对整个课堂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李聪明, 1999)。因此,全面认识生态外语课堂系统是很有必要的。目前,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比较集中研究的问题有:
(1)外语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认为,外语学习是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和自然、社会、人文等环境互动的过程,即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互动的过程(黄忆春, 2003)。这里的环境具体指学校与课堂的环境,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得以实现,这是对学生外语学习影响最大的大环境。学校不同,学生得到的学习环境也是不同的,有的学校营造的学习气氛好,学生学习的环境就比较有利一些,反之,则不利学习者的学习发展。课堂环境主要由老师来营造,家庭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外语学习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左焕琪, 2007)。
(2)外语课堂各因素之间的互动。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认为,外语课堂中存在着诸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体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关系以及师生与教学技术手段的关系等(罗志定, 2005)。这些关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关系只要和其他关系处理好了,就有助于这种关系的发展,就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生态课堂外语教学观评析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缺乏师生互动
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的互动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传统的外语听力课是被动型的 1
课程。对老师来说,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内容是最终的目标,因为很多老师采用“听录材料——对练习答案—再听录音材料校对”的模式进行听力教学,教师在语音实验室扮演“听力磁带播放者”和“练习答案发布者”的角色,而学生成了“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2、课堂生态中缺乏生生互动
听力课的教学环境和其它课型不同。听力课主要是在听力教室完成的,师生之间主要通过耳机进行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坐在操作台后,学生之间也是独立隔开的。这种特殊的课堂布局导致了课堂生态系统中,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一些学生利用听力教室的特殊性,低着头做别的事情,这种沟通的缺失,影响了学生之间观点的交流,减少了课堂上及时使用语言的机会,不利于语言的学习。
3、课堂生态中缺乏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
听力材料不够真实,练习形式千篇一律,导致了课堂生态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听力课的教材内容很多是由书面形式直接转换而成的,这种教学内容某种程度上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脱离的,还有传统的听力练习一般只包括了选择、填空和问答等题型,周而复始,学生已经厌倦了这些听力练习模式,教学内容与生态主体之间缺乏有机的生态联系。
三、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1、选材
为了增加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在选材上除了教材要求完成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补充一些内容。补充的教学内容必须是要和学生相关的,并且难易程度要适中。为了了解相关性和难易度,教师可以首先做个调查,主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能力,语言学习的实际用途等。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师也可以选择时机播放影片。
2、课堂活动
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可以促进课堂生态中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假如老师每天都在开展同样的课堂活动,学生会很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检查环节中,可以利用同伴评论的方法,互相评价活动效果,增加全体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但是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兼顾提高听力理解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3、教学语言
良好的教学语言表达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用轻松的聊天开始教学活动,在练习中也可以穿插和学生相关的话题,比如听力材料中讲述学习外语的经历,也可以即时和学生探讨自己学习外语的感受。
4、增强师生与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互动
外语教学课堂生态系统中包括了师生与多媒体教育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语音教室,把多媒体技术和成果应用到听力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电脑、投影仪、DVD 播放机等设备播放音频、视频内容、进行多媒体教学。
本文把英语听力课堂看作是一个有机体,分析了英语听力课堂中,师生与学习环境互动、课堂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表明,英语听力课堂生态中课堂主体缺乏师生和生生互动、师生及课堂内容间缺乏互动是当前英语听力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之,学生在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教师要协调好课堂主体与课堂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课堂生态平衡、稳定, 课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黄忆春.生态主义课堂教学观的再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1.[2]李聪明.教育生态学导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3]罗志定.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态课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 04. [4]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5]左焕其.英语课堂教育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作者简介】
郑文君(1980-),女汉族,云南省蒙自人,云南省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及二语习得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
巴中市恩阳区花丛镇镇庙小学 柏述珍
课堂是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关于生态课堂教学的研究是生态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
语文学科教育是一种塑造人、培养人的教育。它的目标设定要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考虑,要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考虑。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要承载传承文明的重任。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用人性化的氛围润泽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用生活化的气息感染学生,使学生体验到知识和生活的联系;用实践性的操作来引导学生,使学生感悟到知识的内涵,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溢着“生态美。”
如何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利用生态系统的原理有机的渗透整合于现实的课堂活动,成为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目标
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在课堂教学生态过程中、要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的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学生学习是有个性和独立性的,要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把全新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这是现代人本教学伦理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
二、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内涵
什么是生态课堂呢?“生”意味着课堂的生命性特征、生动性特点和生成性特点;“态”包含着课堂上师生的态度、师生教与学的状态和师生的动态。生态课堂应该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自主探究和谐统一,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得到积累,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熏陶,思维得到培养。
生态课堂不是“知识课堂”、“能力课堂”和“智慧课堂”的对立面,不是要颠覆和重建现有课堂,而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发展理解、时代要求和具体体现。生态课堂是新课程理论基础中生命观、发展观和生态观的教学论诠释,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性超越。
生态课堂是顺应学生“自然生长”,适应师生生命成长需要的“自长”与“助长”有机结合的课堂,是自主、自学、自由的课堂,也是生存、生长、生命的课堂。生态课堂通过构建平衡、协同、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实施多样化教学策略,达成理想的教学境界。生态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具体分为两种情况。其一,相对于课堂生态环境而言,师生共同构成课堂生态主体。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生态系统。其二,师生彼此互为参照,构成两类课堂生态主体,即教师生态群体和学生生态群体。这两类课堂生态主体不仅各自内部关系错综复杂,而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塑造、有机联系。
三、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生态课堂最本质的特点是生态性,或曰生命性。它的宗旨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致力于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还孩子一片清新明朗的心灵空间,让每一个孩子有尊严地学习,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发出夺目的光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
生态课堂是以生态理论辩证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核心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思路。生态课堂具体表现为如下基本特征:
(一)整体相关与动态平衡的统一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一个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它处于纵向的各个系统中,也与横向的系统发生着各式各样的联系。平衡与不平衡能够在这些大小系统里流动与转移。课堂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生态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课堂中有各自的组成要素,也有各自的运演规律,但它们之间绝非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进行自发转移和人为的推动,促进课堂系统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方向发展。其中的“有机物”(教师、学生)、“无机物”(环境等)、“气候”(学习氛围)、“生产者”(教师)、“消费者”(学生)之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交换。每种成分、过程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成分和过程的变化,课堂生态系统也是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方向发展着。正是由于系统中这种不平衡的存在,才使得系统的演进产生了动力。系统中对立面之间的斗争通过此起彼落的较量,总是向着更高的景观螺旋式前进。生态课堂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为他们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整体协调发展,使课堂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由不平衡到平衡、由新的平衡到新的不平衡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不断获得提升,实现课堂整体与动态的统一发展。
(二)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
人类在对自然的探索、改造过程中,需要始终以一种宽阔的视野、胸怀和眼光对待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切忌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自然界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影响生物系统的和谐共生。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一样,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多样性的丰富个体。多样性是课堂生态系统内在丰富联系性的外在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要承认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并注意保护课堂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存在。生态课堂应遵循个体的生命发展规律和原则,促进学生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体现教育本质的回归,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促成课堂教学的各因素之间和谐运作,使师生在丰富多样的环境中共同发展,实现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
(三)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
生态课堂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交互关联的系统。开放性意味着系统内外各要素之间彼此的联系性,交互不仅仅是在一种独立系统内的相互作用,与环境之间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相对独立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统一是生态课堂系统的存在方式。生态课堂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有“物质”、“能量”、“信息”的进出和交换,有其自身能量交互作用的规律。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同时,要考虑其认知上的接受能力、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相互联系。在生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不应仅停留于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层面上,更是一种生命为了求得发展而进行的师生之间、与教学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活动,师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生命过程成长的快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生命价值,提高思维品质,形成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构建师生之间及其与教学环境之间自由对话的生态发展场,建立和形成生态课堂和谐发展的有机生命体,实现生态课堂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
(四)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自然界所蕴涵的物质财富似乎是无限的,人们只向自然无限索取,而缺乏保护和建设自然的意识。其实,相对于满足学校、教师、家长各方面的需要来说,学生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价值资源也是有限的,把学生当作可无限填充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过度灌输,无限供给,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精神资源临近“枯竭”状态。人的潜力的挖掘可以是无止境的,然而这种盲目发展观忘记了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发展不仅要全面、个性化,也应是可持续、终身的发展,无限度地对学生进行枯竭性的智能挖掘会如同对地球资源的毁灭性利用一样是十分危险的。学生作为独立的自成一体的生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无视学生的个体需要和成长发展而进行过度开发,必将会付出比破坏自然生态更大的代价。同时,就人的认识而言,学生的认识发展潜力又是无限的,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否定的发展过程,知识是一种可以重复使用而又不会损耗的无限资源和无污染资源,伴随着学生生命的成长,学生的认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学习是终身的行为,认知的发展也是终身的追求。因此,生态课堂教学中既要保护学生的认知需要,也要不断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的生成,实现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五)差异性与标准性的统一
生态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人本性”问题,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开发,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等等。同时,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他们的选择,又要根据一定的理性“标准”加以引导,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养成学生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责任感,教师也在不断地约束自己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这种理性“标准”既体现了某种真理及人类的共识,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规范、导向作用。如果没有对真理、规律的探索,没有依据规律而制定的教学标准,课堂将跌入无序、混乱的深渊,任何“人文”的东西也无从谈起。生态课堂有秩序、可持续发展需要并且也有“规律”、“共识”、“标准”可循。正是凭借这样的“理性精神”,课堂教学克服了人作为动物界一员的狭隘眼界,超越感性的局限性,使自身的科学、系统、理论的思维不断进化和发展,避免了象其他动物那样完全受自然界支配的命运,这是生态课堂所要遵循的差异性与标准性相统一的重要规律。因此,生态课堂要体现差异性与标准性的统一。差异是有标准的差异,标准也是在差异基础上的标准。课堂教学既需要差异,更需要基于规律、真理的标准和规则。当然,强调标准,并不是要像传统那样,用标准的霸权去压制差异,课堂中不能只有教科书、教师的“标准”而无学生的“多元体验”、“多元理解”。
总之,呼唤生态的教育,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的课堂,让学生的生命得以充分地舒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教师们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一切课堂可利用的资源并加以利用,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从而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朋友和学习的伙伴,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亮彩。
第四篇:从研究方法角度谈博士论文写作
从研究方法角度谈博士论文写作
博士论文的写作是博士研究生主要要完成的工作,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从研究方法角度谈博士论文写作,欢迎阅读查看。
一、研读文献
一般来说,一个博士生在入学后就已经确定了其博士论文所属的领域或者方向,因为这是在报考和录取时就确定好了的,除非入学后还要进行修改,而那是另当别论的。
在第一年完成博士课程的学习并且取得应有的学分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文献的收集和研读的过程中了。文献的收集及研读对于博士论文来说既是一个开始,又是非常关键的。你过去没博士毕业论文有问题的找论文辅助老师在线1550116010有进行过研究,现在也没有仔细研读该领域中别人的研究成果,怎么也不可能搞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所以,在这个工作之前,你只想在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找编辑766085044,办好事情不打呼呼!可能是一张白纸,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知道,更不知道什么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也不会使用该领域中的常用技术,不可能只是这样白版一块就可以做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
1.收集文献
收集文献可以从网络,图书馆,书店和朋友同学那里取得。主要是要找到一些(哪怕是只有一篇)该领域出现的“近期”的综述性文献,一般是不超过三年以前发表的论文。什么是综述性文献呢?一般来说,英文的综述性文献在题目上有“review”(一般为较为通俗的综述评论)或“survey”(一般为比较专业化的文献综述)这样的字样。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不是在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在回顾,评论某个领域在最近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的研究情况,并对于不同的研究者和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进行评论,最后还要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创新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在综述性文献中,作者会罗列出大量的参考文献,并且还要对这些参考文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说。你就可以根据这样的评说和所罗列出来的文献去进一步搜索更多的文献,然后又从那里的参考文献去找出更多的参考文献,如此等等。这样,沿着一条路线,你就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譬如,在一年以内,做到基本掌握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了,也知道这个领域的前沿是什么了。
另外的一种文献收集方法是根据作者和关键词去检索。
当然,即使在同样一个领域里研究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可以事先带着问题去搜索,如公司治理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这就需要使用关键词搜索法了。
如何利用互联网搜索文献?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为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利用网络搜集资源大致有两种:一是处于选题阶段,还没有论文方向,想找一个合适的方向来做,此时可以在网上搜索“review”、“survey”等,阅读一些文献综述,在其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另一种是已经确定了大致方向,希望了解本研究领域的进展,此时应当请教这一领域的专家,搞清楚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牛人,搜索他们的文章——国外的传统,很多杂志要介绍某个领域的成就和进展,都会邀请牛人来写综述——只有知道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才可能从这些人的著作中体验这一领域激动人心的发展。
网络搜索技巧我也谈一下:首先,www.xiexiebang.com/),NBER(www.xiexiebang.com),此外还有很多大学、研究所也提供了其工作论文免费下载地址,比如Laffont教授创立的IDEI(http://idei.fr/presentation.php)。网站众多,大家慢慢去学会使用。这里不再多讲。Jestor, Econ Base, Science Direct等也是很好的数据库,不过需要付费使用。
2.研读文献与读书笔记
其实,研读文献应该是与文献的检索过程同时或者是交错进行的。在检索到文献的同时就应该开始进行文献的研读了,同时,在研读文献的同时就应该根据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检索要求去检索新的文献,收集文献是一个不断反复进行的过程。
所以是“研读”而不是“阅读”文献,是要求在读文献的时候应该同时捕捉住产生的火花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阅读过程,如进行新的模型的推导及用新的数据进行计算等。在看人家的文章的时候,要养成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去思考的习惯,在读到人家的判断时,应该在自己的心中不断地问着“是吗?为什么?可能不是这样的吧?”,同时试着去找相反的例子,还有在逻辑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就是“研究”。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在读文献的时候,特别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下去读了许多文献之后,很容易就出现新的火花和思如泉涌的情形。但是,过了之后,就容易把它们忘记了。因此,为了在后面写作论文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前面在读文献的时候出现的新的想法和线索,为了不忘记它们。一般要采用做读书笔记的办法。读书笔记的写法是:
(1)什么杂志,第几期,什么地方有关于什么问题的什么论述,它对于我即将做的博论文有什么参考作用,或者我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可能会有什么贡献等等。
(2)读书笔记要进行分类,如分为数学模型方面的;实证研究方面的;中文文献方面的;外文文献方面的;数据方面的;纯理论方面的;政策分析方面的;学术争论方面的;案例材料方面的等等。
(3)重点分析或者精读几篇代表性的文献;
(4)重要的是要写心得体会;
(5)重要的数据要及时记下来;
(6)前面的过程可能有反复,自己的见解也会有变化的。
二、开题报告
在文献收集和研读的基础上,就要开始进入开题的过程了。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老师们汇报自己的博士论文准备情况,同时让老师们就自己的研究思路给予评论和提出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以及在文献和研究方法方面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帮助的目的。开题报告在这个任务目标的引导下,应该就选题,文献综述(除了开题报告之外,博士生还要写专门的文献综述报告,可以结合起来做),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技术路线,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说明,并且接受老师们的批评和建议。这里,有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1)开题报告的性质任务是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准备情况,包括文献资料的收集,研读情况,研究的初步思路,可行性等,同时接受老师们的建议。所以,开题报告与毕业答辩是不同的,学生面对老师的态度不是辩论,而是“咨询”,应该借助这个机会尽可能多地向老师们请教,获得更多的帮助和信息。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过程对于以后的研究和论文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同学们应该加倍注意。
(2)在研究的内容中应该写出要研究的各个方面,要把研究这些方面的问题,方法,初步的思路,可能出现的难点以及如何去应对和解决这些难点的准备性思路都写出来,但文字要简练,因为只是初步的构思,不必长篇累牍。
许多同学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上把研究内容写成象一本书和是毕业论文的目录,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一般地,研究内容从大的方面看应该按照如下的顺序和范围写:第一,选题的意义,包括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首先,要说明选题在理论上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贡献,要说清楚这一点实际上对同学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只有充分掌握了相关的文献以及对于这个领域中的理论发展有充分的了解情况下,才可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然后,要说明研究这个问题在实践上的价值,这需要对于所研究问题的实际用处有所了解;一般地,选题要具有「重要性」,「前沿性」,「可操作性」,还要有方法论上的意义;「重要性」指研究的问题关系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突破口,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具有关键性的推进作用;「可操作性」指预期可以在规定的论文期限内完成,即可以做出来,所以要对难度进行评估,既不要选太容易的题目,也不要选择过于难的题目;「方法论上的意义」是指研究这个问题预期会使用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新方法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有些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平凡的(即人们早已经知道的,或者凭直观就知道的),但是,运用新方法研究这些问题也是有价值的;譬如,老农民可能有许多完全凭经验的方法去预测天气,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科学家运用包括Stocks方程在内的空气动力学的新方法去预测天气,尽管在开始还很难说这种新方法就一定比老方法来得准确一些;方法运用在博士论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在开题报告中要求有对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予以专门的说明;第二,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理论基础研究及回顾等;第三,国内外文献综述;第四,问题的现状、根源以及成因分析;第五,模型或者指标体系研究(构造),这部分是论文的核心,是创新出现的地方,是衡量论文学术水平的关键部分,通常要有数量模型或者是数量指标,也是单独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内容抽取部分;第六,案例分析或实证分析部分,通常是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前面得出来的理论创新结果进行检验或者是用案例进行验证;第七,政策建议,如果说前面的理论研究是对于经济管理问题进行的诊断的话,这里就是在诊断结果的基础上开出药方,对于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基于自己的理论研究的政策建议。在这里。许多同学爱犯的毛病是提出的政策建议的思路与自己在前面进行的理论研究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博士论文都应该按照上面的内容顺序来写,这里只是提供一个参照。但是,大多数论文的内容组织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框架来做的,或者说在这个框架上作一些变动后进行的。
(3)创新部分是论文的亮点,要“具体”,“恰当”地写出创新的要点。不要太抽象,要把自己的思路与现有的研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说出来,还要说出自己的思路在什么地方比起现有的研究要高明一些,否则就不能说是“创新”。
(4)技术路线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不是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更不是指答辩的准备和进行过程,许多同学会出现这些偏误。
(5)开题报告一定是在文献收集和研读过程之后进行的,因为根据上面说明的逻辑,在之前就做开题报告是不可能按照开题报告应有的内容进行的。所以,为了开题,文献收集和研读是要尽快进行的,要抓紧时间做。
(6)方法运用应该写得具体一些,许多同学把这一项写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等诸如此类的大框框,一点也不具体,实际上不知道他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这里要写出具体的方法,如运用博弈论的方法,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甚至更加具体到如“通过在索洛模型中植入不可再生资源投入变量,然后研究人均收入可持续增长是否可以实现或者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实现,从而获得有关可持续发展新模型的方法”等等。
EU DBA一期班学员已进入毕业论文撰写阶段,EU预祝每位即将毕业的学员都能顺利完成一篇让自己和导师都满意的毕业论文,为您在EU的学习生活增添亮丽的一笔!
三、研究与重点突破
博士论文中的理论创新是核心,是代表论文水平的标志,也是最困难的。可以这样说,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论文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了。所以,应该先重点突破这一点。同时,因为整个论文基本上是围绕这个问题的突破或创新而展开的,所以,这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无从谈起论文的写作了。因此,先不要忙着写论文,一定要先进行研究,有了成果,才会有东西可以写。因此,学校对于博士生都要求发表论文,特别是要求在一级学报和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因为,如果没有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还是不容易的。
这一个过程是整个论文写作阶段中最困难的。不要急,要慢慢来。要有一个蕴踉的阶段,要多尝试。这个阶段也是最会让人感到沮丧的,自己会发觉自己“很苯”,许多地方都不如人,因为会遭遇许多次的失败,甚至会感到博士论文是做不出来的,甚至会感到想要放弃……。注意,这种感觉是所有人在做博士论文时都会有的,不只是你一个人才会有的感觉,所以一定要坚持。根据我和许多其他人的经验,当这个过程持续一段时间后,火花就会产生了,坚持在最后的就是胜利者。哥德说: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这一个关键时刻,不要言放弃。
创新要来自新的火花的产生,而新火花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经验,主要是来自多读模型的过程。一般地,看了许多模型后,会产生有关构造新模型的思路;当然,这种新模型的构造一般也是建立在通过修改别人的模型的基础上的,而如果没有读看许多的别人搞的模型,没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般来说是不可能做出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的。这个过程的进行一般具有如下的特点:
(1)通过寻找现有模型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或者不能解决或不能处理的问题,提出修改发展现有模型的必要性;
(2)寻找现有模型存在这种不足的原因,这是一个诊断的过程;
(3)发现现有模型的可以进行修改的地方之后,就要着手进行修改工作,这个过程有较大的难度,主要是技术性的难度,即进行模型研究的技术难度;
(4)这时应该多与导师联系,多请教别的高手,但更主要的是要多思考多研究,同时还要补充学习自己过去没有掌握的一些技术性研究方法。
四、写作毕业论文
除了学术创新之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还对于文字语言的表达,知识面,论文结构组织和逻辑运用等有一定的要求。
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要大力借助于读书笔记。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读书笔记,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基本上就是从读书笔记中来的,或者说是读书笔记的更加系统的整理,深化和扩充而已。
五、关于“创新”的一些补充看法
博士论文对于“理论创新”有着特别的要求,关于这一点,许多同学不太清楚。首先,博士论文对于创新的要求是“理论”上的“创新”,不是在编写程序软件和某一个具体的算法上的改进性“创新”,更不是一个案例的编写或者具体的政策分析,是否有“理论”上的创新应该说是博士论文与MBA毕业论文的根本不同之一。其次,创新的过程有一定的方法可寻,并不是完全靠天上掉馅饼。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理论创新呢?方法是什么呢?这里有一些经验之谈:
(1)类比法,将在某个领域曾经取得过成功的方法运用于另外的一个新的领域;譬如,将在经济学中成功运用过的博弈论方法运用于管理领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这就是E P.Lazear领导的一个基于博弈论方法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领域的创新;
(2)假设条件修改法,将现有的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根据所要研究的新的环境进行理由十分充分的修改,取得新的成果;譬如,在通常只含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中加入资源投入要素,可以研究在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问题,从而研究可持续发展或者可持续增长问题;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或者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创新;再譬如,卡尼曼(D.Kahneman)与特伏尔茨基(A.Tversky)将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分为失去的和将获得的边际收益,并且根据心理学的发现即人们总是给予失去的以比即将获得的收益更高的评价,用它作为一个新的一般性假设去取代经济学中原有的假设,从而获得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创新;
(3)组合法,将不同的领域加以组合,看能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譬如,将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概念与市场规模结合起来考虑,再将市场规模与分工深化程度结合起来考虑,再将分工深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考虑,就得到了杨晓凯的分工演进经济增长的内生理论创新;
(4)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是大家都会的,但是,逆向思维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成功方法。注意个例观察的一般性推广。从个例中看出一般性的规律就是“启发”;譬如,早在1962年K.Arrow就发现了存在于一些制造业(如飞机制造业)中的“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现象;但是,在1980年代,经Paul.Romer教授的一般化,将这种机制假设为长期生产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从而得到他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掀开了所谓“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帷幕。
(5)关于科学创新的规律有许多著作讨论,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数学家王梓坤教授的著作《科学发现纵横谈》。
第五篇: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学习和研究中医经典之我见
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学习和研究中医经典之我见姓名:包大英
单位:朗然心理工作室 0.概述
我们所说的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方式:指导后世中医临症和发展的理论依据的专业古典文献,我们称之为经典。担纲此任的著作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这四部著作。
1.中医经典具体介绍
《黄帝内经》的《灵枢》、《素问》为中医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脏腑经络、诊治法则、养生及针灸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症和发展,迄今仍是中医必学的基础理论。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难经》等经典的医药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的医疗实践,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了“辨证论治”的诊疗法则,创立了许多宝贵的诊治方法,总结发展成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伟大著作。后人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共16卷。
《神农本草经》:本书共分3卷,收载药物365种,除去重复的实际是中药347种(其中植物药239种、动物药65种、矿物药43种)。本书汇集了古时至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分别用四气(升降浮沉)五味(辛甘酸苦咸)概括药物的性能和作用,根据有毒和无毒而将药物分成益气、补虚、除邪等上、中、下三类;创立了方剂的有关配伍方法;对于药物的炮制、贮藏方法和经验也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虽其中也有某些错误的地方,但有关经验的总结却奠定了中药药物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由于前人创造性的劳动,故不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医疗实践,至东汉时已确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这些都为以后中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四大经典著作之外,《三因方》中七情学说的形成,《济生方》中心理疾病与治疗,以及《古今医鉴》《傅青主女科》的心理学思想等等都对中医心理学有着借鉴指导意义。
2.研究中医心理学为什么要学习中医经典?
学习心理学为什么还要大力研究中医经典著作?心理治疗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依赖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与咨询对象文化背景的契合程度,而目前我国临床心理咨询还基本上处于照搬和模仿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阶段。事实上,西方的心理学根植于西方的历史文化,渗透了西方人的哲学、信仰、价值观和生活经验。西方实验心理学就以物理学为模式,极力推崇实证方法,试图把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精确、客观的自然科学,虽然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实证材料,但他们把一切意识经验、哲学心理学、一切本土心理学和内省方法从心理学研究中排除出去,而且把一切传统的、本土的、体验的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学都视为前科学的、非科学的,这使它无力解释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体验,大大缩小了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广阔领域。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等人文立场的心理学与实证主义立场的心理学存在的内在冲突,认知心理学给行为心理学带来的冲击与革命,辩证心理学所进行的综合尝试都一再表明,仅仅以自然科学为样板,以还原分析的实证方法来构建一门统一的客观心理学的尝试是不成功的。在这种背景下,整理与挖掘传统中医心理学的思想与技术对于丰富世界临床心理学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
义。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精神内守,形神兼治的理念,“阴阳五态”的人格理论,脏腑与情绪相关理论,四诊合参的心理诊断理论和顺志从欲、精神内守、情志相胜等临床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是丰富而博大的。遗憾的是,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受近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中医临床心理学没有得到应有规模与深度的发展。事实上,这不仅影响了对中医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完整把握,造成了以单纯的自然科学路线研究中医的不少失误,而且使中医心理学科失去了宝贵发展机遇,导致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落后于世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步伐。纵观中医学的历史发展和横向比较中西医的文化特点,继承与发扬中医心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现实意义。而中医学经典著作是出发点,是基础,必须认真研读,发掘其中的人文和科学价值。
3.怎样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和学习中医经典?
(1)整体学习中医经典,学习中医整体观念,直觉思维
学习中医古代经典,初级阶段强调背诵,但是从研究心理学的角度,中医思维更为重要。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古代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处的支配地位,决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观特色。医学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先哲们运用哲学上的整体观念,使医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从而在根本上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观。直觉思维是建立在整体观上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中,对人体、对生命的把握,靠的是整个身心的体验和悟解。整体观念、直觉思维构成了中医学不可脱离的文化背景,离开这个背景就难以理解和掌握中医学。随着后现代心理疗法的进一步发展,整体观念、直觉思维将会更深刻的影响心理学,尤其是中医心理学的发展。中医的整体观念虽然有其模糊不足之处,但有着非常丰富的有机整体或曰系统整体的思想,且充满了辩证思维,具有深刻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它以跨越时代的智慧,必将在现代心理学的整合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提炼心理学有关理论,对古籍记载的病例科学分析考量,取其精华
我国中医学历史悠久,但是在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病案记载上,对精神状态的描述趋向于故事性的讲述,对病程、严重程度、内心体验、家族史等重要信息记录存在着不严谨性,很多病案甚至完全没有病案的基本信息,给后来的研究学习造成很多阻碍。而古代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也没有自成体系,经常与巫医等的治疗混为一谈。所以我们需要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有所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散落于古代中医经典中的心理病案,治疗方法,治疗思想进行比较筛选、归纳整理,在学习研究中将心理病案、心理疗法进行规范化、体系化整理,便于学习和进一步研究。
(3)与西方心理学经典对照比较研读
我们必须要承认西方心理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已形成了自身完善的体系和流派,所以学习研究中医心理学,不能闭门造车,要充分汲取西方心理学的精华。
首先,可以在时间的维度上横向比较阅读,西方传统哲学是西方心理学的母体,早在中世纪就出现了许多知名的哲学家,而东方传统哲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百家争鸣,在世界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我们要在东西方哲学史的横向比较中考量其中的异同,在思考中有所得。我们更要扩展经典阅读范围,不拘泥于中医经典著作,而要将中医心理学经典阅读范围扩展到传统哲学经典、文学经典,甚至古代宗教经典。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需要我们广泛的涉猎,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丰富营养。
其次,西方的专业心理治疗开展的比较早,治疗体系相对完善,方法丰富多样,介绍心理疗法的著作也可谓汗牛充栋,而中医心理学在治疗上尚未形成体系,但是在中医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治疗方法,需要我们在阅读中整理归纳提炼,形成有中医特色又兼具
西方心理治疗优势的治疗理论和方法。比如,西方传统催眠技术与中国的打坐冥想(类似于自我催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比较中发展,充分发挥其优势,中西合璧,在继承、融合中前行。
4.在经典学习中建立自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经典中的心理学思想和心理治疗方法丰富多彩。虽然我们的本土心理学、心理治疗方法还在起步阶段,但是通过对经典的学习,我们将更加自信,相信与本土文化真正契合的优秀心理学思想、心理治疗方法就在其中,等待我们去挖掘,造福更多的心理疾病患者。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经典学习中找到本土心理学的自信,我们终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