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

时间:2019-05-13 00:21: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

第一篇: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

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

蓝雪霏

摘要:文化生态学虽说是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1955年以其《文化变迁的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一书所奠定,但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理念在我国古代乐论中早已存在,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共同阐发着音乐与天地互动的文化生态观。

今天,尽管社会进步为高校民族音乐课堂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但是,音乐课堂教授“民间音乐”无论与时、与景、与情都极具反差,如何打开“生态”视野,利用环境资源,在学理上、行为模式上尽量贴近自然,和“民间音乐”真正互动,和当今社会互动,当引起关注。笔者认为,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间音乐课堂,或能对区域音乐文化教学加以推进。为此,笔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做了初步的思考,不成熟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

“文化生态学”发端于1955年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文化变迁的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一书,它“探讨环境、技术以及人类行为等因素的①系统互动关系,以社会科学的方法分析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适应与变迁过程”。而其实,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理念在我国古代乐论中早已存在,无论是儒家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则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②、“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身后,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③;道家的“„„屈折礼乐,呴喻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常然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钜,附离不以膠漆,约束不以纆索”④、“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

⑤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还是佛教的“彼佛国土常作天乐”,“天人闻者,俱发道意”⑥,都共同阐发着音乐与天地互动的文化生态观。

进入21世纪,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劣,关乎人类生存的“生态”理念日渐普及,人们不能不对自身与环境的协调问题详加反思(如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唯一的东道主参展案例——“沪上·生态家”,便是诠释了“关注环保节能,倡导乐活人生的全新生态居住理念)。民族民间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广袤深沉的自然、人文背景并有鲜活的当代遗存的特殊的艺术文化课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的前辈已经为此积累下相当丰富的经验。然而由于当今传统文化生态日益恶化,音乐课堂教授“民族民间音乐”无论与时、与景、与情都极具反差。于是,笔者认为民族民间音乐课堂如若能更主动切入“生态”这一理念,或能克服某些刻板、矫饰、虚浮、人为,尽可能贴近自然,亲近自然,使这门课上得有声有色,达到更好的效果,发挥更好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流动的艺术,56个民族的民间音乐更是一门“生态”的艺术。民间音乐课应该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以特别的行为模式来完成。笔者以为或可从以下诸方面加以切入:

一、“生态”课堂 课堂教学,“方寸之地”(教室、讲台、教材、电脑)要演绎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上56个民族的传统音乐遗存,必须要打开“生态”视野,由“课堂”这个“点”游离而广览。

(一)教材文本

1、课本

民族音乐概论的大部分教材沿用的还是上个世纪60年代奠定的体裁分类法。体裁分类应该说是一种非常人工的分类,它应该与先前就音乐与表演形式、作品结构篇幅等外部系统特征,尤其注重民族民间作曲技术的提取有关,而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实际上是难以将差异性极大的音乐分别揽括在一种体裁内加以说明的,况且这“约定成俗”的五大类也无法把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穷尽,后来出现的所谓“综合乐种”便是一种无奈的补救。而区域性或民族性分类应是一种较为自然的分类,它以客观的不同空间为主要依据,对分布其上的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分别集中予以展现,而不至于将其“五马分尸”。虽然,中国音乐区划的界定有各种不同的版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随着各个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拓进,将会提供中国音乐区划界定予更多全面、翔实、准确的学术参照。民族音乐教师从不同音乐体裁着手转而深入多样化文化类型的区域音乐,关注人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中所发生的音乐行为和音乐现象,致力于研究存在于不同区域的音乐文化特质与模式,并追踪、阐释其缘起,让民族音乐课更加贴近客观和自然,显然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2、音像

民族音乐的文本教材需要大批的音像资料予以配合才能施之于教学,但我们手头的音像资料经常是没有图像的录音带或CD,当然还有更多的诸如以下各种现代版的音像:

歌舞团演员表演的“民歌”、“民乐”;

歌星演唱、现代乐队伴奏的异化了的“民间音乐”; 旅游点的“原生态”商业音乐;

电视台排演出来的“民俗风情”歌舞;

如何尽可能补充缺了“在场”的录音资料,摒弃各种人为、造作的的音像,还民间音乐一个原始、质朴的本真,必然要纳入民族音乐教师的视野。

3、曲谱

以谱状声确实是相当困难的事,现在的民族民间音乐曲谱在音谱一致方面尚有不完善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没有国际音标。就汉族而言,南方的语言五花八门,一个省就几种方言互不通话,更别提少数民族,如果都采用汉语演唱,个中滋味全唱没了。

如何让曲谱尽可能忠实展现原生态,教师要下一番功夫。

(二)课堂行为

音乐不能离开声音、表情,所谓“声、色”。要让没有民间音乐氛围的学生听得下去民间音乐,教师非得使出浑身解数。

1、口传心授

口传心授是传统音乐传承的自然方式,今天“现代化”了的课堂尽管有很多理论要总结,可还真离不开从教师心灵感悟及由于感悟而口口教传之“感于物而动”。

2、身份交互

一张讲台将教师和学生“楚汉”相割,教师与学生身份有别。可在“民族音乐”面前,教师不过把自己年长的心得体会感悟以理性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在某些方面则可以求教于学生,如各地民歌、说唱、戏曲中的方言字、音诵读及各地的民情风俗,来自各地的学生最有发言权,师生的“身份”此时可以进行交互调换——在“人本”这个“生态”观中,身份的固守可以从课堂发生游离。

3、动静交合

随着社会的高度进化,人的分工愈发精细,单单音乐就有很多子学科。当我们静静地坐着品赏教材和音像中的民族音乐魅力时,能否也歌、舞、乐一体,走出讲台和课桌椅的局限,随乐起舞,歌舞“升平”,把教室当“现场”,权当到“生态”环境中去潇洒一回?

二、“生态”现场

民族音乐最好的教授方式显然是“在场”。我们不能走遍56个民族的区域音乐现场,却能利用各种资源把课堂搬到“生态”现场。

(一)领导出资

各地音乐学院领导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办一些“双赢”的实事让民族音乐课堂“活”起来,比如举办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聘请一些优秀的民间歌手、乐手来大会展演或进入课堂教学;或者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及有关部门合作,每年在暑假期间举办或参加半旅游性质的学术考察活动或音乐夏令营等等。

(二)“教师”进修

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也就是我们的俗语“活到老学到老”,现在它已成为一种重新构建教育体系的战略而在全球普及。经过“西化”辗转,这一中国人耳熟能详却因现世功利而被忽视的理念也开始重新进入中国。事实上,不管是“信息爆炸时代”,还是多种多样的区域音乐研究成果,教师的知识若不时时补充、更新,就会被时代远远抛弃。面对着无比广阔无比丰富的区域音乐,要成为真正胜任此课的教师就需要要不断让自己成为学生,自觉地把进修的课堂移向产生音乐的不同“生态”区域。

1、以自己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院、校领导的经费支持。

2、以自己的道德、知识修养与各地民族、文化部门建立联系。

3、利用各种学术研讨会,深入当地拜访、学习。

4、以自己的学术优势为“老师”们做事。

(三)学生实践

一次田野课就是一次动态学习的流程。课堂上学再多的理论往往比不上一次田野课的理解深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最好课堂应该是在田野。

走向田野之前,教师可以将如何了解、利用环境资源,比如关于组织这次活动的来龙去脉、教师与协助单位的联络,即将前往观摩、调查的目标及观摩考察的主要部分先期介绍给学生;进入现场之后,还可以将应对具体情况调整原定计划等组织手段的操作置于学生的视线之中并让学生积极参与;现场中,应该遵守哪些禁忌、应该如何与观摩、调查对象相处、融入其中;应该如何看待“生态”中的民间音乐,应该怎样了解人的生物性基础、人的音乐文化与人的生存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三、“生态”传统

民间音乐毕竟是过去时,它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复再有。我们的学习不仅是对遗产、特别是利用现存的遗俗对其中尚且存活的遗产的学习,我们还要正视社会巨变导致的音乐遗产的变异问题和如何继承发展传统音乐的问题,因为我们自己也已经游离了传统社会。所以,我们的区域民间音乐课还应该把自己摆进去、把民族民间音乐的当下摆进去,这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的生态。

只有把我们的课堂与没有了“生态”的今天的民族民间音乐现实连接起来,进入整个社会时代生态系统流程进行良性运转,才有我们的前景。生态系统是该系统中生命体、无生命体通过能量流和物质循环所建立的一套动态流程关系。

生态形态是动物、植物与无生命的物质环境所建构出来的“食物网”,食物网的连接与循环影响该生态形态中每一生命的存活问题。生态系统„„而是在问:假使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同等地分析文化核心与相关环境,那么两者是如何组合起来的?此组合关系又是靠什么生命机制来规范该形态的功能?它有何种程度、何种类型的平衡?其发展与衰落的特征与路线是什么?同类问题在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比较时又如何?

应从研究平衡过程转向研究恢复过程

① Netting, Robert MaC.: Cultural Ecology, in Encyclopedia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Vol.1, edited by David Levinson & Melvin Ember,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96, P.267.转引自庄孔韶《人类学通论》P.135,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公孙尼子《乐记·乐论篇》四,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30,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③ 公孙尼子《乐记·乐礼篇》三,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35,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④ 庄周《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83,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⑤ 庄周《庄子·至乐第十八》,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90,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⑥ 王昆吾 何剑平编著《韩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P.65,巴蜀书社2001年版。

第二篇:从生态语言学角度评析英语听力生态课堂-从生态语言学评析英语.

从生态语言学角度评析英语听力生态课堂

郑文君

(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

云南蒙自县

661100)

【摘要】生态语言学强调语言在学习语境中的全面发展,注重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以此分析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生态,明显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问题,本文主张应加强课堂互动,使课堂生态平衡、稳定, 课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从 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生态外语课堂;英语听力教学

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态系统的学科,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社会各个学科的研究中。在语言学方面,一种建立在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的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观,即生态语言学与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正在逐渐形成。生态课堂的出现唤醒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方式。英语听力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是语言输入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如何提高听力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策略性研究,本文主要尝试把英语听力课堂看作是一个有机体,从生态外语教学观来评析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即利用生态课堂的理论渊源,寻求生态课堂的理论指导与支撑,并给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些英语听力教学的改进意见。

一、生态语言学与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

1、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观强调了语言在学习语境中的全面发展。正如生存在环境中的有机体一样,在语境中互动的说话者,充当的是一个融入与影响话语群体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学习者的头脑不单纯只是用来填充语法和词汇的,而且还是存在和在具体环境中运动的个体。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生态现象(左焕琪, 2007), 是一门研究语言和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的学科。

2、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 随着生态语言学的不断发展,生态语言学的基本观点逐渐蔓延到了二语习得的学习领域其中也包括学习环境的领域,从而出现了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的概念。生态外语教学是吸取了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等新兴学科后产生的又一语言分支(吴鼎福,1999)。外语课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一个要素的细微变化都会对整个课堂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李聪明, 1999)。因此,全面认识生态外语课堂系统是很有必要的。目前,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比较集中研究的问题有:

(1)外语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认为,外语学习是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和自然、社会、人文等环境互动的过程,即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互动的过程(黄忆春, 2003)。这里的环境具体指学校与课堂的环境,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得以实现,这是对学生外语学习影响最大的大环境。学校不同,学生得到的学习环境也是不同的,有的学校营造的学习气氛好,学生学习的环境就比较有利一些,反之,则不利学习者的学习发展。课堂环境主要由老师来营造,家庭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外语学习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左焕琪, 2007)。

(2)外语课堂各因素之间的互动。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认为,外语课堂中存在着诸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体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关系以及师生与教学技术手段的关系等(罗志定, 2005)。这些关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关系只要和其他关系处理好了,就有助于这种关系的发展,就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生态课堂外语教学观评析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缺乏师生互动

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的互动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传统的外语听力课是被动型的 1

课程。对老师来说,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内容是最终的目标,因为很多老师采用“听录材料——对练习答案—再听录音材料校对”的模式进行听力教学,教师在语音实验室扮演“听力磁带播放者”和“练习答案发布者”的角色,而学生成了“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2、课堂生态中缺乏生生互动

听力课的教学环境和其它课型不同。听力课主要是在听力教室完成的,师生之间主要通过耳机进行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坐在操作台后,学生之间也是独立隔开的。这种特殊的课堂布局导致了课堂生态系统中,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一些学生利用听力教室的特殊性,低着头做别的事情,这种沟通的缺失,影响了学生之间观点的交流,减少了课堂上及时使用语言的机会,不利于语言的学习。

3、课堂生态中缺乏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

听力材料不够真实,练习形式千篇一律,导致了课堂生态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听力课的教材内容很多是由书面形式直接转换而成的,这种教学内容某种程度上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脱离的,还有传统的听力练习一般只包括了选择、填空和问答等题型,周而复始,学生已经厌倦了这些听力练习模式,教学内容与生态主体之间缺乏有机的生态联系。

三、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1、选材

为了增加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在选材上除了教材要求完成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补充一些内容。补充的教学内容必须是要和学生相关的,并且难易程度要适中。为了了解相关性和难易度,教师可以首先做个调查,主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能力,语言学习的实际用途等。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师也可以选择时机播放影片。

2、课堂活动

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可以促进课堂生态中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假如老师每天都在开展同样的课堂活动,学生会很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检查环节中,可以利用同伴评论的方法,互相评价活动效果,增加全体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但是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兼顾提高听力理解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3、教学语言

良好的教学语言表达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用轻松的聊天开始教学活动,在练习中也可以穿插和学生相关的话题,比如听力材料中讲述学习外语的经历,也可以即时和学生探讨自己学习外语的感受。

4、增强师生与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互动

外语教学课堂生态系统中包括了师生与多媒体教育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语音教室,把多媒体技术和成果应用到听力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电脑、投影仪、DVD 播放机等设备播放音频、视频内容、进行多媒体教学。

本文把英语听力课堂看作是一个有机体,分析了英语听力课堂中,师生与学习环境互动、课堂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表明,英语听力课堂生态中课堂主体缺乏师生和生生互动、师生及课堂内容间缺乏互动是当前英语听力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之,学生在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教师要协调好课堂主体与课堂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课堂生态平衡、稳定, 课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黄忆春.生态主义课堂教学观的再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1.[2]李聪明.教育生态学导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3]罗志定.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态课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 04. [4]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5]左焕其.英语课堂教育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作者简介】

郑文君(1980-),女汉族,云南省蒙自人,云南省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及二语习得

第三篇:从儿童学习的角度切入数学

从儿童学习的角度切入数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学一切都是从学生出发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重新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近几年笔者积极实践,努力探索更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学方式今天笔者想以新课标五年级数学《数字与信息》一课说开去

一、课前调查,收集资料,以儿童更熟知的素材展开教学

【课堂实录】

1自主交流,尝试探索

师:在身份证上有一串用数字组成的号码,这个编码用来表达个人信息你在生活中还见到哪些地方像这样用数字编码来表示信息的例子?

生:我家的门牌号上有数字

生:手机号码

生:我们的学籍号

生:邮政编码

生:„„

师:看样子,生活中用数字来表达信息的例子举不胜举啊,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字表达的信息(板书课题:数字与信息)

师:你想老师教还是自己学?

生:自己学

师:选择你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组数字与信息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出示要求:①四人分工,每人挑选一组最感兴趣的数字编码,说一说它表示的信息,再在小组里交流②有困难的可以向书本、同伴或老师求助)

解析新课标中关于教学建议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教师需要通过设计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得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学习未必就是课堂学习,课前孩子经历调查的学习过程是学习方式的一种改变,也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过程

本节课的一些内容学生不易在课堂上去探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安排了学习单:对常用电话号码、车牌号、邮政编码、家人身份证号码内容进行了搜集整理,这些课前收集生活中的数字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素材通过几个简单的电话号码、车牌号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感知“数字与信息”,创设了极其生动和现实的问题情境由于充分发挥了学生收集信息的积极性,学生对新知的学习跃跃欲试,形成了比较充分的心理态势同时,有效运用了课前收集资料、课中观察交流和课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多种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阔空间课前让学生身份证号码方面收集整理相关编码的资料课堂结合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编码来探索,学生兴趣浓厚,学到了许多与编码有关的知识,感受到知识的趣味性和无限性

二、改编教材,优化整合,以儿童更习惯的触点切入教学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老师也调查了一下,一起来看看(课件介绍)

师:区区6个数字,不但能让信件传递到全国各地,还能让机器自动分拣,神奇吧

感谢你精彩的分享谁接着来?

生:我汇报的是身份号码„(学生走上讲台)

师:稍等,你真愿意汇报吗?身份证可是涉及到个人隐私哦!

生(犹豫下):愿意

师:汇报谁的?你能选择一个把它写到黑板上吗?(孩子板书)现在你就是小老师哦,写的大一点,可以边说边板书哦

生:(板书)介绍***821,320102是地址码,表示编码对象常驻户口所在地的行政区划代码,20020607是出生日期码,我就是2002年6月7日出生的082是顺序码,是地址码所标识区域范围内对同年、月、日出生的人员编定的顺序号,第十七位奇数给男性,偶数给女性最后是校验码,是根据前十七位数字码按照公式计算出来的 师:都像你这么能说,估计老师都要下岗了,你真厉害谁还有补充或者什么疑问吗?

生:我知道32表示省代码,01是市代码,02是区县代码

生:我想知道这个校验码是怎么计算的?

师:这个呀,还真比较复杂,也是检验前面号码真伪的一种方式,也是公安机关根据一定程序和公式计算的,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

解析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同时,从儿童出发不是一个口号,它需要我们去脚踏实地地了解学生,从而可以更好地从学情出发,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一些关于邮政编码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淡化处理,一些关于身份证及学籍号的内容得到了更加深刻地学习和运用整个课详略得当,充分地立足于学情,立足于时代这样对教材的处理,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

三、设计活动,猜想探究,以儿童更喜欢的形式组织教学

【课堂实录】开展活动,掌握方法

我为新小区设计房间号

出示习题,独立尝试,教师巡视

师:出示学生答案:(01215、02215)和(010215、020215)

师: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编的,能看明白吗?你有什么

第四篇: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

音乐是一种文化的普遍现象,所有的文化都拥有音乐,每一个社会都有着一种与该社会原则上相联系的音乐体系。当音乐被置于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并作为其文化的一部分,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对一种文化的恰当理解需要对其音乐有所理解,而欣赏音乐则要求对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和社会有所理解。由此提顿建立了一种认识音乐的音乐文化模式,包括四个部分:一,音乐的观念,包括音乐与信仰体系,音乐的美学,音乐的语境。二,音乐的社会组织。三,音乐的曲库,包括音乐的风格,类型,文本,创作,传承,身体运动。四,音乐的物质文化。

一:音乐的观念。1,与信仰有关的音乐活动。受宗教的影响,音乐有不同的。·例如西亚的宗教音乐。苏非教徒在做礼拜时,通常是由音乐伴奏的,会用一种被称为“Zikulu”的连续咏唱方法,开始用歌声赞扬神。而伊朗也有自己的宗教舞蹈。这种音乐文化是在宗教文化的特定背景下产生的。再如欧洲的乐谱是在教会中产生的,有许多和三有关的形态,这和基督教三位一体的观念是分不开的。2,音乐的美学。例如伊朗的音乐美学特征就是源自内心的和谐和统一。由此伊朗音乐具有抽象美,唯一美,反复美,无限美的特征。再如蒙古的音乐,特有的地理条件使得游牧生活养育了蒙古特有的音乐传统,多以声音为主,伴奏乐器也很少。3,音乐的语境。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才能深入了解各民族希望通过音乐表达的东西。例如宗教等。

二:音乐的社会会组织。在一个人数较少的民族往往一个民族的人都会民族乐器,跳起民族特有的舞蹈。这是与生俱来的。

三:音乐的曲库。1,音乐的风格。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也十分重要。例如理解拉丁美洲的音乐时,要知道拉丁美洲是奴隶贸易的输入地,音乐类型不同于欧洲音乐那种社会精英创造和发展式,而是由普通民众创造的。2,音乐的传承。例如西班牙民间音乐,由于西班牙内部都是高山地形,交通运输不完善,地方民俗与文化都保存地比较纯正。3,音乐的类型。例如蒙古的音乐就分为长调,短调和呼麦三种方式。而日本分为雅乐,狂言,京舞和文乐。

四:音乐的物质文化。每个民族创造的独特的乐器是一种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伊朗的传统乐器桑塔尔,桑图尔,新疆的坦布尔等。

另外,理解地理因素的差异性也是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不同的气候、地质构造等造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和不同的乐器。而相似的地理因素则会造成相似的乐器和音乐的风格。例如,东南亚内部在构造地形上分成了两大单元,此上的国家被分为海岛国家和陆地国家。陆地国家如缅甸,就多《雨神颂》之类的歌来祈雨。而海岛国家如菲律宾就多渔民祈愿舞来祈求出海顺利,多产。再如新疆的木卡姆艺术,存在于以绿洲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之中。而新疆南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维吾尔族各种舞蹈既有共同的风格,又有不同的地区特色。地理因素也会对音乐文化的保存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上所述西班牙的文化保存。地区不同,有的地方盛产竹子的就多笛子等乐器,而多产马的地方就多用马尾做的乐器。

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也十分重要。只有了解了一个民族遭受的灾难和历史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其音乐的内涵。如黑人的战歌。

个人理解:

我认为提顿的这种观点十分正确。世界民族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只有保护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才能达到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提顿从四个方面阐述的认识音乐的模式,旨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让我们能够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状态。另外,我认为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知识素养对更好地理解音乐文化和更好地理解大同社会也有很大帮助。

第五篇: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

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发展

文化与国家关系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国家之间的经贸发展、政治互信、文明进步以及两国人民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中俄两国是彼此相邻的两个大国。中俄两国关系的和平与稳定对于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作为纽带作用的文化交流自然也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从中俄文化交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笔者认为中俄两国文化交流面临很多困境需要破除,否则会直接影响中俄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使两国良好关系缺乏文化根基。

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中俄两国大规模文化交流始于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它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而其后来的发展也一直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以中国的角度为例,从中苏蜜月期苏联文化作品大量引进,到中苏交恶后对苏联修正主义文学的批判,到后来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文化交流的恢复,以及现在中俄基于巩固和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需要而有官方推动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无不渗透着政治的影子。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两国关系的升温,中俄文化交流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之下发展较快。政府主导、顶层推动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特征。1992年,两国签订《科学技术合作协定》,1995年,中俄达成《中俄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定》,近年来,中俄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文化交流平台。这些都是两国政府努力推动两国文化交流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年来两国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然而,历史经验向我们证明,政府主导下的两国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所发挥的维系作用有限,在中苏交恶时期,两国相互妖魔化的背景下,之前由政府主导的两国文化交流对维系两国关系起的作用有限。

下面,我将从两国文化传统、科技、文艺、地域等方面进行分析。

俄罗斯地跨欧亚,其历史文化具有两面性,即兼有东西方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的东正教文化,而中国则是典型的东方文化。民族主义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以第三罗马自居的俄罗斯,具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济世情怀。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在苏联时代的典型表现是大国沙文主义。而在苏联解体之后,面对国际地位的巨大落差,则催生了排外情绪。同时,俄罗斯文化产生于无地理屏障的平原地区,历史上战乱不断,形成了尚武精神,喜欢走极端路线,缺乏妥协精神。而中国则传统文化则主张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强调中庸之道。两国文化传统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两国文化交流面临挑战。

科学技术是中俄两国文化合作的重点,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两国面临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科技合作,提升两国的国际竞争力。且在能源、航空航天、电子、机械等领域成果丰硕。但是,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以其中典型的军事科技合作为例,其合作形式多为中国提供资金,俄罗斯向中国输出军事科技的形式。而中国科技实力逐渐上升,俄罗斯则继续吃苏联遗产,进步缓慢,俄罗斯军事技术对中国吸引力逐渐下降,中国逐渐摆脱了对俄罗斯的军事技术依赖,甚至对俄罗斯的军火

贸易构成威胁,而俄罗斯对中国的猜疑也日益加重,不愿与中国分享最高端的军事科技。两国科技合作在未来面临挑战。

苏联时代,俄罗斯文艺对中国影响巨大,苏联电影、小说、音乐、舞蹈、美术等给一代中国人留下了深刻记忆,并影响了中国文艺的发展。然而苏联解体之后,伴随着国力的下降与经济的衰退,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也逐渐式微。近年来,虽然有中俄文化年、语言年等活动,增进了两国文化交流,但也面临着文化交流的简单化、片面化的问题。两国文化活动没有相应的文化产品的支撑,也没有实现对对方优秀文化的吸收。,从整个社会层面,民众对两国文化的了解仍然有限。这显示出自上而下推动的文化交流活动面临的困境。

从地域上看,中俄文化交流有很强的地域性,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文化交流程度较高,而其他地区则交流程度有限。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基于地缘有关,也与历史文化因素有关,这些要素在其他地区都具有不可复制性,很难在其他地区推广。

中俄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由此可见,当前,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在两国政府推动下进行的,两国文化交流缺乏文化源动力,这就意味着,中俄两国当前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两国政治关系的表现,是政府推动的结果,而缺乏足够的群众基础。两国文化交流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深度和广度相对不深,两国人民还存在着对彼此的偏见和不友好、不信任的问题。两国文化方面的摩擦在将来也会不可避免。文化交流成为两国政治关系的附庸,政治对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文化交流对增进政治互信的作用却极其微弱,甚至因为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缺乏而导致政治上的不信任。所以,在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交流活动难以担负起增进两国互信,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最终为两国关系发展打下坚实文化基础,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艰巨使命。必须实现中俄文化交流形式转型,由至上而下政府推动变为自下而上民间主导。这样才能发挥文化在维系两国之间关系正常发展的纽带作用。

下载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城市社区绝非单纯的地域共同体。作为人类相互联系、聚集的产物,城市是由许多共享的价值,利益和共同的环境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体、道德共同体、情感共同体......

    构建生态音乐课堂

    构建生态音乐课堂,创造和谐生命乐园近年来,自然生态平衡、生态和谐已成为全球化共识的当代人类主题。这种自然的生态概念移植、借用到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教育生态”的这一理......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定稿]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秋秋:一七五 五六七 一二四八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23456789101112***81920212......

    从文化的角度谈茶文化存在的意义

    从文化的角度谈茶文化存在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有一组镜头,在整个开幕式上,以文字形式表现中国文化和思想时只用了两个汉字,一个是“......

    从哲学角度看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从哲学角度看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①唯物论a.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发扬创新精神。 b.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论文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依赖走向对立,从改变环境到破坏环境,从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也抑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