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课改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地理课堂教学思考
内容提要]:在全国如火如荼的进行教改的大背景下,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阐释了在新课程改革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思考:
1、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3、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三个方面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自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 键 词]: 新课程改革 地理课教学 实践与思考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这一年多的实践中切身感受到了课改所带来的新变化。
(一)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的探究过程,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事实上“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它帮助我们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智育”,展现知识的产生的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传承走向创新。
在七年级“地图三要素”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画学校的教学楼平面图。很显然,要完成这样一幅图,必然要牵涉到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对于这样的一个知识点,学生是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深刻体验得来的。如把教学楼画在平面图上,必须缩小,这就是比例尺的本质。怎样缩小才合适,又牵涉到比例尺的选择问题。诸如此类,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学生坐在教室中,被动接受或死记硬背得来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彼此之间也能密切配合,在合作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又如“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如果在以往,多半是教师收集各种图片资料,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从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仍然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但所获取的过程是自己收集或者和同学交流,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自主探究过程。地理事物浩如烟海,光靠记忆能够背下来多少?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到哪里去寻找地理资料,如何看懂地理资料,如何从资料中提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把成果展现出来。
(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或者是以教为基础,“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在新课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重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和创造。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创建一个“合作型的课堂”。
比如我在讲“海陆的变迁”时,需要学生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在学习“人类居住地”时,需要收集世界上各式各样的“聚落”类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同学们都能展示特别丰富详实的资料,甚至有许多是我们教师都缺乏的。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使师生在对话合作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要达到这种交往互动,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还要有角色的转换----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更重要的是要有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才能受到很多启发,对学生也才会有更多的了解。
(三)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实际。
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我们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我们传统的教学,尊崇并奉行一个信条,那就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过早、过分地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这种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联系实际或借助于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
比如“如何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是学生必须获得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从呼和浩特到北京,从北京再到香港该如何选择交通线路呢?选择这些路线各需多长时间,费用多少等等。这和学生生活结合的特别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特别的高。在讲授“天气和气候”时,特别强调气温、降水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如通过“阴雨连绵一个月”、“连续两个月没下雨”、“某城市突下了一场大雪”,等情况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强度降水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理解。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相脱节。要特别重视实践经验在书本知识学习中的作用,要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要完成的任务,面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当然我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困惑,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仍习惯性地等着老师的灌输,在探究方面仍有较大的惰性;该如何做好活动时的组织工作;该如何建立学生新的评价方式等。
总之,作为教师我感受到我们正面临着一次教学改革的洗礼,一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真正考验。新课程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二篇:新课改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
新课改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新课程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地理教师,积极参与本次课改。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切身感受到新课改所带来的新变化。
(一)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过程与结论同样重要。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的探究过程,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事实上“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它帮助我们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智育”,展现知识的产生的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传承走向创新。
在“地图三要素”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画学校的教学楼平面图。很显然,要完成这样一幅图,必然要牵涉到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对于这样的一个知识点,学生是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深刻体验得来的。如把教学楼画在平面图上,必须缩小,这就是比例尺的本质。怎样缩小才合适,又牵涉到比例尺的选择问题。诸如此类,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学生坐在教室中,被动接受或死记硬背得来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彼此之间也能密切配合,在合作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又如“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如果在以往,多半是教师收集各种图片资料,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从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仍然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但所获取的过程是自己收集或者和同学交流,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自主探究过程。地理事物浩如烟海,光靠记忆能够背下来多少?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到哪里去寻找地理资料,如何看懂地理资料,如何从资料中提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把成果展现出来。
(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或者是以教为基础,“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在新课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台,也不再是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重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和创造。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创建一个“合作型的课堂”。
比如我在讲“海陆的变迁”时,需要学生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在学习“人类居住地”时,需要收集世界上各式各样的“聚落”类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同学们都能展示特别丰富详实的资料,甚至有许多是我们教师都缺乏的。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使师生在对话合作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要达到这种交往互动,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还要有角色的转换----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更重要的是要有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才能受到很多启发,对学生也才会有更多的了解。
(三)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实际
当今中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我们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我们传统的教学,尊崇并奉行一个信条,那就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过早、过分地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这种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联系实际或借助于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在讲授“天气和气候”时,特别强调气温、降水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如通过“阴雨连绵一个月”、“连续两个月没下雨”、“某城市突下了一场大雪”,等情况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强度降水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理解。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相脱节。要特别重视实践经验在书本知识学习中的作用,要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要完成的任务,面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当然我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困惑,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仍习惯性地等着老师的灌输,在探究方面仍有较大的惰性;该如何做好活动时的组织工作;该如何建立学生新的评价方式等。
总之,作为高中教师,感受到我们正面临着一次教学改革的洗礼,一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真正考验。新课程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应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三篇: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和反思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我已经任地理教学三年多了,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从中也获得了自己的一些见解:通过地理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技巧。通过地理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能力。要搞好地理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我想教师应该从如下着手:
一、教师角色的定位,反思传统教学师生关系的弊端
师生关系的定位传统上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师是教育者,具有绝对的权力,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这种关系下,学生没有与教师平等沟通的权力,没有独立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自由,没有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育由专制走向民主的今天,特别是新课标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在教学中更是要求师生要合作、要交流、要沟通,才能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所以,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十分迫切,而这种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交流的过程,教师只要扮演好学生潜质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未来成长的参谋和顾问这几个角色,努力改变过去那种“人灌”、“机灌”的形象,就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实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反思课堂教学中“度”的把握
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主义各行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明确新教材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对于“理解”的内容,即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必须反复讲深讲透,而对于“了解”的内容,则作一般性掌握,至于其它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学中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摆脱“中考”
指挥棒的束缚,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完全能适应今后的生产和生活而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为此,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只要简明扼要的讲清楚就行,而不需要过深过细探究其理。
其次,从教学内容设计来看,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淡化纯理论和学生难以接受的东西。纵观新教材,不难发现各单元在编排结构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从生活实例或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突出了新教材“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如果忽视章节内容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那么知识重点就没有把握好,只注重传授感性地理知识而轻视理性知识,影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未能有效地形成,培养学生素质的目标也无法实现。
另外,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中,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的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反思学生学法的指导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我越来越感到: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
过去一般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花样”,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学生当收集员
在课外要求学生从电视、报刊等媒体上收集一些根据教学内容准备某方面的地理新闻或地理知识并作好记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的让学生展示,及时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提出学习要求,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从其它途径寻找答案,并及时对学生的收集进行肯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由于学生的参与性强,又有上台“成功”演讲的机会,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开展角色扮演
地理教学必须改变教师“独家经营”的教学方式,应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其中角色扮演法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而又颇见成效的好方法。角色扮演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更不用说天真活泼的中学生,在一些地理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通过拼板游戏,能很快掌握板块构造知识;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世界,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和名胜古迹;担任“环保局长”答“记者”问,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让学生变为领导者,参与宏观管理和决策;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活化地理事物,增强真情实感。
(三)实施开放式教学
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如讲“天气和气候”可在气象台上;学习“地球的运动与气候的关系”可带学生去天文管,指导他们观察;可去野外考察地形了解其特征;可去环境监测站学习“环保知识”,并了解本地污染及治理情况。
(四)利用图像进行教学
地理教学和地理学习都离不开地图,如何进行图文结合和转换?这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问题。对此,我采用图像导学法来解决。选用图像进行教学,强调的是教师语言的引导和图像的引导,并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它重视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
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却发现我校学生存在着如下问题:
1、被动学习许多学生进入初中后,还是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为没有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教师要上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有抓住重点,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教师上课一般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记忆重点。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
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本堆,问题也是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对地理知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细心看图,不去认真思考、归纳、总结,好高务远,重“量”轻“质”。
由此我觉得,学生仅仅是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作一些指导。
众所周知“要我学”与“我要学”两种效果迥异,故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当前地理教改的关键所在。而适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觉进入听课的最佳状态,进而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活动的实施,反思学生技能的培养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的兴趣持久,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将课本的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深深的爱上地理,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积极汲取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合理开发校外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校外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单位等。教师可根据课程情况,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请人现场讲解。当然学生也可以课余以小组活动形式自由参观,但是教师要给予知识指导和安全教育。
通过对校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通过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的制定,反思学生身心的发展
过去的地理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即学生的考试成绩,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而新课标的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期望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课程标准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教学相长。淡化终结性评价和考试甄别功能,强化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强调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将评价机制融入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
在新课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即时评价时要注意:
1、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
2、对学生的解释,不作简单的确定性评价;
3、注意实行视情况而定的延迟评价;
4、注意用评价把教学引入深入。这样评价学生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诚挚帮助,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终目的,旨在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不是甄别和评比,注重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教育改革在不但地深入,教学观念和方法也要不但地更新,教师应该不断的研究和深入学习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第四篇: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新课改伴我成长
河南省郑州市102中学 王铁红
摘要: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关乎祖国的未来。新课改是振兴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新课改理念应超前与现实并在现实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师作为课改的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专业知识,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细化课标要求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三维目标”,在课改中实现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与新课程同行,与新课改一起成长。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探索与研究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由于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得以实现的,要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合理有效地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是推进课改的最关键因素。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呢?作者就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上的一点体会,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一、强化学习,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是:提高科学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即平等对待、同等机会、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倡导“活”与“动” 的统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因此作者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开始,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内容体系、学习方式和实施与评价,结合学校生物课程教学的具体实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理念:
1.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因此,新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创造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与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体发展的目标。同时,对于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和实践方式上及时进行观念更新,转变思想,以坚实的步伐走进新课改课堂,实施新课程改革,彻底摒弃观望和等待的思想,坚决克服“敷衍、旁观、畏惧”的心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课标中明确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多元化,就是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体验式学习,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既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促使学生达成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学中情感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培养真正的人作为生物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要能够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编者、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共同对话的文本,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调整教法,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以发展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过于对工具学科的重视必然会导致应试教育的升级,而生物学科课堂则比较适合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生物学家艰辛的劳动和大胆的创造,他们给人类留下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财富,他们的科学理念、人格品德,同样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开掘,合理利用,将这些典型的科学史实与生物学科知识相融 2 合,让生物课堂演绎人文情怀。时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也在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与学的过程看似平静,其实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精神就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对知识的研究与探究,着眼于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的探究,着眼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具体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探究过程中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一般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难点问题合作探究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 人的学习能力有多种,有记忆、阅读、感知、计算、推理、分析、归纳、判断等,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传统学校教育中有相当一些能力不仅难以考查,也难有培养的机会,如设计、组织、个性、合作、表达等。其学科课堂重视的只是记忆、阅读、感知、计算和判断能力,其他的学习经验者十分缺乏,更谈不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老师作为这场改革的先锋和具体实施者,应该在新课改中以“学习”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当前的教育现象和学习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一改过的唯“分”论,要科学评价学生,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要体现出“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精神,注重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欣赏、尊重学生,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而且还使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
二、立足课堂,把课改新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决策与具体教学过程之中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新课程需要有新理念支撑,需要教师具有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并为之付诸于实践:
1.融进去,蹲下来,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要与学生一道寻找道理,从而达到共识、3 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么他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首先融进去,然后蹲下来,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确定参与的方向,激发强烈兴趣,形成主体参与的明确目标,我越来越体会到导语的重要作用,好的导语可以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心理定势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可以说精彩巧妙的导语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如学习“矿质营养”前导问:“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其次是让学生课堂上敢说多说、敢问多问、会说会问,把学习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我在新课改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让学生课堂上敢说敢问,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堂质疑探究,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钻研知识的兴趣。再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学习内容,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的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用谈话、交流的方式,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情感反馈,增强教师语言、表情等教态的亲合力,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变知识点的灌输为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的思考。
2.拓展教材外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构建训练体系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大胆尝试以探究、理解、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向知识”,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只有动起来,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以实践者的行动改革教学,才能在困惑中追求,在研究中豁然开朗,在实践中分享成功。多年来,我总是要求自己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不断创新,每节课上都有亮点,经常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切入的角度,如讲“无性生殖”时,我以绵羊“多利”入题;讲述遗传物质章节时,则从介绍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引入正题。使学生入课便有新鲜感。而在教法设计上则主要是单元整体教学和课堂教学。单元目标从单元整体出 4 发,对单元内课文处理的课时、教法及整个单元的节奏作统筹安排,经过累积――整合--提升――迁移的途径来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实验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又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安排分组实验时,我改过去的随机分组为有目的分组,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新课标分享与合作的理念要求。课后练习分章节训练和单元训练,建立灵活的训练体系,包括巧妙的题目设计、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标本测试、多媒体图象制作测试以及调查分析等多种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3.加强外语和信息科学的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新课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它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都是提前数周或数天开始备课,充分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外文资源,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巧妙设计出人与计算机的“对话”,用不同语音提示答题的对与错,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一系列人机交互的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的目的。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整个课堂充满智慧的快乐和创造的喜悦,学生们都情绪饱满、精神愉悦、积极参与、勇于表现,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通过新课标教学,我还体会到加强外语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维习惯,拓宽思维方式,我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还要和引导求学生跟我走,在诸如生物进化、动物行为以及遗传生殖等一些具有开放性内容的教学中,我总是采用让学生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然后再进行课堂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一个共同效果:外语扩展了他们的视野,信息技术增强了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知识量与日俱增,对学习生物兴趣的人数也倍增。
4.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恰当评价和正确引导学生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从而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也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所以,合理公正的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的体会是:课堂评价要细化、要具体化,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成绩好的、对成绩暂时后进的;对性格内向的、对性格外向的等都应注意根据对象、场合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测试评价应灵活,我尝试建立了同学间自评与互评、教师的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这个评价体系使学生们把学到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得到巩固和升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探求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思维方法和应用新知识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一章节的知识测试中,我就没有以书本上现成的知识结论作为测试对象,而是利用多媒体制作图象,表现心脏的外部结构和形状,提出“直接出入心脏的血管有几根?”,“哪几根?” “它们里边分别流动着动脉血还是静脉血?” “其生理意义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围绕课本内容思考,结合人体生理发挥想象,收效非常明显。
以上是我实践新课改的点滴体会。我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践者,坚定新课改方向不动摇,对生物学课改的过程进行一点探索,伴随着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步步深入,我一路实践一路总结,深深体会到课改带来的春风。我在课改中成长,也在课改中收获,我所带的班连续两年位居会考榜首,辅导的学生多人取得生物科学实践活动优秀奖。同时我也深深品尝到了课改带给我的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无奈。但我坚信新课改是振兴国家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只有改革旧课程才是教育的出路,我会继续发挥新课改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课改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梁愈.新课程理念的创新及教育教学行为指南.中学生物教学.2006(7):9-10.2.童庆年.新课改理念及对生物学教师的要求.中学生物教学.2006(11):9-10.6 3.胡继飞.论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的观念转变.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4.薛广林.新课改背景下对生物教学评价的思考.中学生物学.2004年02期
5.杨守菊.人文化: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中学生物教学.2006(4):9-11.6.夏献平.课改理念与高中生物教学实践.12-13..2006(3):中学生物教学
第五篇: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由于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得以实现的,要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合理有效地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是推进课改的最关键因素。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呢?作者就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上的一点体会,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一、强化学习,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是:提高科学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即平等对待、同等机会、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倡导“活”与“动” 的统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因此作者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开始,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内容体系、学习方式和实施与评价,结合学校生物课程教学的具体实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理念:
1.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因此,新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创造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与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体发展的目标。同时,对于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和实践方式上及时进行观念更新,转变思想,以坚实的步伐走进新课改课堂,实施新课程改革,彻底摒弃观望和等待的思想,坚决克服“敷衍、旁观、畏惧”的心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课标中明确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多元化,就是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体验式学习,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既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促使学生达成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学中情感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培养真正的人作为生物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要能够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编者、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共同对话的文本,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调整教法,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以发展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过于对工具学科的重视必然会导致应试教育的升级,而生物学科课堂则比较适合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生物学家艰辛的劳动和大胆的创造,他们给人类留下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财富,他们的科学理念、人格品德,同样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开掘,合理利用,将这些典型的科学史实与生物学科知识相融合,让生物课堂演绎人文情怀。时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也在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与学的过程看似平静,其实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精神就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对知识的研究与探究,着眼于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的探究,着眼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具体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探究过程中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一般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难点问题合作探究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 人的学习能力有多种,有记忆、阅读、感知、计算、推理、分析、归纳、判断等,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传统学校教育中有相当一些能力不仅难以考查,也难有培养的机会,如设计、组织、个性、合作、表达等。其学科课堂重视的只是记忆、阅读、感知、计算和判断能力,其他的学习经验者十分缺乏,更谈不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老师作为这场改革的先锋和具体实施者,应该在新课改中以“学习”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当前的教育现象和学习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一改过的唯“分”论,要科学评价学生,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要体现出“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精神,注重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欣赏、尊重学生,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而且还使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
二、立足课堂,把课改新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决策与具体教学过程之中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新课程需要有新理念支撑,需要教师具有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并为之付诸于实践: 1.融进去,蹲下来,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要与学生一道寻找道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么他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首先融进去,然后蹲下来,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确定参与的方向,激发强烈兴趣,形成主体参与的明确目标,我越来越体会到导语的重要作用,好的导语可以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心理定势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可以说精彩巧妙的导语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如学习“矿质营养”前导问:“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其次是让学生课堂上敢说多说、敢问多问、会说会问,把学习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我在新课改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让学生课堂上敢说敢问,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堂质疑探究,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钻研知识的兴趣。再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学习内容,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的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用谈话、交流的方式,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情感反馈,增强教师语言、表情等教态的亲合力,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变知识点的灌输为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的思考。2.拓展教材外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构建训练体系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大胆尝试以探究、理解、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向知识”,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只有动起来,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以实践者的行动改革教学,才能在困惑中追求,在研究中豁然开朗,在实践中分享成功。多年来,我总是要求自己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不断创新,每节课上都有亮点,经常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切入的角度,如讲“无性生殖”时,我以绵羊“多利”入题;讲述遗传物质章节时,则从介绍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引入正题。使学生入课便有新鲜感。而在教法设计上则主要是单元整体教学和课堂教学。单元目标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单元内课文处理的课时、教法及整个单元的节奏作统筹安排,经过累积――整合--提升――迁移的途径来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实验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又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安排分组实验时,我改过去的随机分组为有目的分组,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新课标分享与合作的理念要求。课后练习分章节训练和单元训练,建立灵活的训练体系,包括巧妙的题目设计、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标本测试、多媒体图象制作测试以及调查分析等多种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3.加强外语和信息科学的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新课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它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都是提前数周或数天开始备课,充分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外文资源,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巧妙设计出人与计算机的“对话”,用不同语音提示答题的对与错,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一系列人机交互的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的目的。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整个课堂充满智慧的快乐和创造的喜悦,学生们都情绪饱满、精神愉悦、积极参与、勇于表现,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通过新课标教学,我还体会到加强外语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维习惯,拓宽思维方式,我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还要和引导求学生跟我走,在诸如生物进化、动物行为以及遗传生殖等一些具有开放性内容的教学中,我总是采用让学生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然后再进行课堂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一个共同效果:外语扩展了他们的视野,信息技术增强了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知识量与日俱增,对学习生物兴趣的人数也倍增。4.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恰当评价和正确引导学生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从而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也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所以,合理公正的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的体会是:课堂评价要细化、要具体化,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成绩好的、对成绩暂时后进的;对性格内向的、对性格外向的等都应注意根据对象、场合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测试评价应灵活,我尝试建立了同学间自评与互评、教师的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这个评价体系使学生们把学到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得到巩固和升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探求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思维方法和应用新知识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一章节的知识测试中,我就没有以书本上现成的知识结论作为测试对象,而是利用多媒体制作图象,表现心脏的外部结构和形状,提出“直接出入心脏的血管有几根?”,“哪几根?” “它们里边分别流动着动脉血还是静脉血?” “其生理意义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围绕课本内容思考,结合人体生理发挥想象,收效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