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时间:2019-05-12 22:2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千课万人听课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第一篇: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张敏芝

11月,我们四位老师结伴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千课万人”对于我来说吸引力极强,许许多多专家、大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精彩的课堂演绎,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会让我激动不已,我满怀期待地走进了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的观摩现场。

在本次“学本课堂”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专家与4000多位与会老师共同探讨思索 “学本课堂”的命题。本次活动历时4天,16场专题报告、29节研究示范课,多个互动点评环节,多角度、多元化,名师云集,优课荟萃,相互切磋,各显风流。

一、累并快乐着

本次活动安排时间非常紧凑,这些天里,我们更像是在进行一项极限运动。看上去是近乎“残酷”而“不近人情”,听下来是眼花缭乱、腰酸背疼。但内心的满足,让我们累并快乐着。

二、名师印象

短短四天的学习,让我们与大师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走进名师,让我们的心灵震撼着,感动着„„每一位名师特色各异,或儒雅、或风趣、或睿智、或沉稳,给了我们不同的启示和引导,让我们从中受益良多。那些精心的设计,那些经典的话语,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精彩演绎,感触颇多

感触一:课堂需要“激情”,但决非煽情,课堂还需“本色”。本次上课的各位名师,其课堂教学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课堂上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看似热闹却没有必要的小组讨论。老师上课就像小时候听姥姥讲故事,亲切平和,过渡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又不失数学味,数学课充满欢声笑语,充满趣味激情,充满生命活力。例如:刘伟男老师的六年级的《口算成绩》这一课:他巧妙地设计课堂,通过脚越长,口算能力越强,勾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冲破难关,到达胜利的彼岸。

感触二:把课堂放手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质疑”、“问题”意识。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些名师的课堂,老师说的并不多,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突破难点。华应龙老师在展示《找次品》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循循善诱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了数学思维的方法。

感触三:教育的最佳状态就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适当放慢脚步,聆听每个孩子的心声,尊重学生稚嫩的思考,思维的萌芽,有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点再耐心点。在张齐华老师的课堂谈话中,我又学上了一招,今天又“涨知识”了:张老师不走偶像路线,讲究“内涵”,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引入,立竿见影。这样的课堂,没有一个学生不会喜欢的。正如一位老师感言:张老师亲切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人如沐春风。在不断激励中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学生的本质,让我们看到别样的课堂。

四天的听课课中,我们细细地品味着名师课堂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自己。跟大师们比较起来,我们也清醒地知道还有很多有差距。但是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还在路上。

第二篇: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千课万人的听课感想

2011年4月6日,天气晴朗,我们一行四人带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千课万人的行程。虽然是第二次去了,但是第一次仿佛还是个懵懂的老师,只知道一味去崇拜,一味去惊叹,却没有留下自己的思考;而这次,自己也经过了两年的教学洗礼了,或许这次的杭州之行能将我之前的教学困惑一一解开,不管怎么样,能够暂时脱离课堂,静静去聆听名师的课堂,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俗话说:“不亲近名师,不知语数学的奥秘;不去‘千课万人’,怎明小数之要义?”我带着仰望的神情来到了庄重古朴的浙大华家池校区的逸夫体育馆,去品尝一顿小数界的盛宴——“千课万人”全国小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会场不华丽但场面却热闹异常,会场不高档众人却潜心投入。

在观摩中,我们第一次接触了“生态课堂”的概念。我想,套用一位名师的话,简单地说,“生态课堂”就是在教学中应关注孩子的生命价值,孩子的生活世界,孩子的课堂生存状态。课堂生态系统主要是由教师、学生、课程以及环境(含教学媒体技术)构成的,它们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有机统一。生态课堂,要求课堂生态系统中的每个要素以及它们间的关系都达到最优化程度。但是,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的存在,发挥着核心和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课程和环境总是受“人”支配的,教什么,怎么教,营造怎样的场景教,往什么方向教,学什么,用什么方式学……这些都带有很大的人为性。离开了“人”的课堂,即便有课程和环境在,也不能成为课堂。

在此次的观摩会上,名师们的课堂风采已经对“生态课堂”做了最好解释。下面就几位老师的课堂,谈谈我们的体会。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首先,在吴正宪老师上这堂课的时候,我本身也上过这堂课,但无论怎么样设计,就是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吴老师的设计也是按照传统的设计,并没有十分出彩的地方,但单单她的处理却是让人惊叹!我们这设计的时候,符号化与有序思考往往一股脑灌输给学生,希望学生在这两面都达到发展,但是越想这样,越不能达到应有的课堂效果,往往要了符号化,丢了有序思考;去表述有序思考,又往往能理解符号。但是吴老师在这部分处理上先让学生自由去发挥,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可能是有序思考的,也可能不是的,但是在展示过程中对学生作品进行优化,怎样才可以不重复不遗忘呢?当学生充分理解了有序以后,吴老师再让学生进行符号化的思考,一步一步,渐渐让学生走入了好玩的数学世界。吴老师的课真是大气,自然,课堂的处理没有多年经验的积累,我想也是没有办法上出获得全场掌声的待遇的。

钱金铎老师的课堂。钱老师是一位50多岁的老教师了,而且还是一位男教师 师,但是却在千课万人这样的舞台上选择了二年级倍的认识这样一堂复习课,课堂气氛融洽,学生举手踊跃。钱老师注重让学生去发现规律,在动手中理解倍的概念,而且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特别是在练习的设计值得我们深思。首先是简单的谁是谁的几倍引出课堂,接着通过画三角形和正方形,体会两者之间的两倍关系,再以年龄问题理解生活里的倍,最后以数形结合画线段图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深化,我想在练习设计的深度和深度的把握上是值得我好好去借鉴、思考的。

刘德武老师的课堂。我想用一句话来形容刘德武老师的课堂那就是老人家的和蔼,充满着智慧和幽默。原来找规律的课是这样来上,刘老师没有拘泥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地理解一组重复这样的数学概念,而是充分考虑了低年级的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有节奏地去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一组重复这样能理解的数学概念,课堂趣实活兼备,怪不得学生上完还是迟迟不肯离去。

千课万人让我学到了很多,但同时各种各样的特级老师的课和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却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1、特级老师来开课是不是仿佛来作秀了,上完一节马上走,而且这位老师的课永远不变,过程也没在变,一样的老师,一样的课堂,招牌课上了又上,是不是他已经不敢去上其他的课或者他的思维已经局限了,没有新的灵感去设计另外的精彩的课了?

2、课堂过于华丽,看似充分尊重学生,但是真的在尊重学生吗?看上去教师讲解了很多,但是学生的练习机会却很少,或者就没有练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好吗?我想这样的课堂那些自己的老师回去还得给学生补;

3、有些特级老师专门设计一些难的内容拿过来给学生上,但是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根本就学不会,还要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数学是我们的玩具?这可能吗?学生学不会,往往就会对这门课产生厌烦的情绪,更别提是玩具了。

第三篇: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走在学导的路上

2011年4月19日—23日,我有幸参加“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学导课堂,很多专家老师都对学导课堂有自己的研究和见解。周一贯老先生说学导课堂要导在迷惑处,拨在歧途上。专家成尚荣也以为学导课堂要导在阅读理解的方法上,导在阅读理解的困惑处,导在阅读理解中思维的深刻处,导在阅读理解后对语言的运用、内化上。评课者也认为学导课堂要导在问题情境的感悟点上,导在学习的关键点上,导在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处,导在学生认知的迷茫处。总而言之,学导课堂就要为学而导,以学代导,顺学而导。这一主题也体现在了33节课中。

从《申辩:从苏格拉底说起》这节开门课,我就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小学的语文课就要引发孩子的哲学思考,教师的导要在学生对一个话题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学会批判他人的观点。《雾凇》一课薛老师由“水汽、雾气、霜花、雾凇”四个词语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在让学生透过文字去体味这个过程的形成之美。《说说我的家》是最亲近的导,最灵动的导,导在孩子有难度的句式上,导在孩子有错误的语言表达上。《我最好的老师》导在文本内容上“写了什么”,又导在文本的语言形式上“怎么写的”,让我们看到了与“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的一个美丽的转身。《最大的麦穗》导在孩子们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上,引导孩子们要有自己的阅读反思和批判,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思维去读书,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令我心悦诚服的导是在窦桂梅老师《牛郎织女》的课堂上。她巧设了课

前三个问题来导学预学,用梳理人物关系的方法来导学括文本主要内容,用串联疑问的方法来导学了解民间故事的写作特点。我惊叹她的导!

回到自己的课堂,我对学导有了自己的困惑:导在疑难处,导在困惑处,导在错误处„„如何对待学生的差异?你难,我不难;你疑,我不疑;你错,我不错„„我们该作何选择?

走在学导的路上,我行走着,我思考着;我思考着,我困惑着;我困惑着,我探寻着;我探寻着,我前进着„„

第四篇:杭州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外出学习培训总结

——杭州„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

李萍

2015年4月,我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本次活动汇聚了吴正宪、华应龙、张爱华、徐长青等30多位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名师、教授、学者。一天8小时的名师观摩课与名家点评,晚上还有3小时的专家报告,可谓“高密度、高强度、高效益”的学习,虽然每天感觉非常的疲惫,但是能近距离感受着大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能学到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也就在满满收获中感觉到所有的累都是值得的。

名师们“另类”的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艺,无不让我由衷的赞叹与钦佩。他们在数学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文化底蕴、创新思想、人格魅力以及人生境界让我仰叹,使我不知不觉的陶醉在他们的教学艺术旋律之中。专家们的报告观点鲜明,视角独特,耐人寻味,引领我们朝着课堂教学所蕴含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度的理性思考。

一、以生为本共同成长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学本课堂”,也就是要以学生本体、学习本位、学科本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核心的课堂。学本课堂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华应龙老师执教的《找次品》这一课就体现了这个教学理念。首先华应龙老师利用课件出示了比尔盖茨公司招聘的题目:81个球,其中有一个稍重,用天平称,至少几次才能保证找到这个球。并提出如果你去应聘你的答案是多少次呢?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感觉无从下手时,华老师察言观色,随即出示老子的话来进行激励,启发学生选择个数少一些的就容易些,从简单容易的研究易于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一般的课堂,为了早点让孩子们感受到“要分成3份,尽可能平均分”,因而总在乒乓球的数据上做文章,总是先从“3个”入手,然后是5个、9个„„。而华老师的课堂却是反其道行之,从2个开始,而后是对“8个”的讨论,再是“9个”。这样的教学“顺序”,无疑会让路程走“远”一些,但离学生近了,更符合学生的直觉与经验。当学生说出各种从8个乒乓球中找1个特别的都需要3次时,华老师只是问了学生还有想出更少次数的吗?所有学生均认可最少3次后,开始探究从9个乒乓球中找出1个特别的,却研究得出最少2次可以找出来。这时候全班同学都开始质疑,陷入了思考,为什么球多了1个次数却少了1次?这时,学生们如梦方醒都开始反思自己的思维,原来8个乒乓球一样可以2次找出特别的那个,体会到一分为二到一分为三的优越性。也就是想象出天平以外的第三个盘子,这时华老师又及时地给予肯定:第三个盘子虽然看不见,但总是存在的。同时用第三个盘子,要尽可能平均分成3份。在找学生回答问题时,华老师在黑板的右边写下了“如果······那么······”,“接下来······找”用这样的关键词语来引领学生表达清楚明白,培养学生思维缜密。课堂总结时华老师问:比尔盖茨为什么选这道题来招聘他的职员呢?让学生知道在解决问题时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让数学课堂成为思维提升的课堂,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得以成长。

二、关注学生的数学思想,搭建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桥梁 数学学习并不是学习数学知识而是学习数学思想,数学教师也不是单纯的教数学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去思考。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退”中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听徐老师的课像听相声一样有趣,深深地吸引每个学生和老师,太有意思了”,这是印在资料册上某一学员的评价,也是大家的共识。徐长青老师在活动中演绎的《解决问题策略——“退”中的数学》就让我领略到了徐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一举手一投足都透着幽默风趣的气息,教学追求、师生对话更是彰显其睿智深远的专业内涵。

一般来说,方法策略的教学相比知识技能而言更显复杂,而徐老师却能让孩子快乐轻松地体会到“以退为进”,用朗朗上口的简单形式让孩子理解。徐老师首先用有趣的魔术表演导入新课,引发想象。他拿出一张白纸,在隐蔽处撕成若干片,让学生猜变成几片?让学生逐一回答,教师追问,引导学生回答并表演,配上“刺啦、刺啦”的撕纸声,教师给予肯定,从而形成认知矛盾。这时教师拿出纸片,明确答案。接着徐老师提出规则:每片纸都可以并且只能变成4片,问:照这样变下去,能变出2008、2009、2010吗?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答案。然后师生尝试解决,引导学生提出办法:撕一撕。要撕成2008片太难了。当学生思维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徐老师请出了华罗庚爷爷的“秘诀”——知难而退。幽默地提出“知难而退”策略:并讨论“退”到何处“”进“到几时,讨论后师生通过撕纸,从1张变成4张、7张、10张,教师及时刹车:还要再撕吗? 讨论怎样找规律讨论规律的表达,并用规律去判断能否变为2009张、2010张等。结合“猜想——验证——结论”的经历,引导学生提炼出“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初步感受到“退”的魅力。最后徐老师解释策略,引发反思,让学生用动作模仿文字,用肢体记忆策略,结合生活教育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利用“退”的策略来解决。

徐老师的课,让我震惊,原来数学课可以上得如此精彩:他那幽默有趣的语言,时时吸引学生,也时时吸引着我;他那精彩的魔术表演,轻松地将我们带入了奇妙而快乐的数学王国。整堂数学课我们时常能听到一阵阵发自内心的笑声,老师上得很投入,学生玩得很投入,我们也听得很投入。徐老师通过一堂课的精彩演绎,让我们看到了策略形成的过程。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天,但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大餐,却让我们、受益匪浅。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有了深一层地理解。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上让学生得到智慧,让老师智慧成长;让学生智慧地学,教师智慧地教,师生在生成中智慧的成长,享受过程中的精彩。

第五篇:千课万人体会

“千课万人”数学大同

---“五力修炼”数学的目标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一次出外学习的机会和契机,这次的“千课万人”观摩活动让我不仅在现有的教学方式上看到了突破的可能,也在我的能力上看到了提升的可能,在这次活动中各位讲课老师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通过对于典型课题的理解和精准的语言运用为我们大家上了非常生动的观摩课,当然我也在其中受益匪浅。

对于老师关于学生不同层次的了解以及收放自如的课堂教学极为敬佩,也对于老师那亲切可人,用词准确,语言精练似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学拍案叫绝,更惊讶于老师对于教科书那另辟蹊径的独特的理解和诠释。

首先对于另辟蹊径这个词的理解,我认为在其中“方程的意义”这一堂课都有了完整的展现,因为首先我们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实践中,毫无例外的都是借助天平导入。在教学中,根据天平演示,首先呈现出一组等式方程,不等式方程,在引导学生分类,进而揭示方程的概念。这在《方程的意义》一课中成为我在教学中的“红宝书”,但是当我认为这个就是真理的时候,也许错误也已隐含其中了。

通过听课我发现这一课中借助天平教学“方程的意义”有两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是没有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那就是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个形式化的定义作为教学中的重点还是把“知道方程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作为教学重点?通过自己对于课本教程的理解

以及这次的听课学习,让我体会到应该是后者。虽然教科书中定义为“含有未知量的等式”,但是你说从这个定义出发去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我感觉意义不大。通过理解我认为关键是要知道方程是怎么回事,是做什么用的。方程式一种思想,是把未知量视为与已知数同等性质可参与运算的量,利用等量关系构造方程,求出问题的解。二是我们平时用天平作为载体进行导入时将“方程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狭隘化了,天平只是揭示了一种特殊的相等关系,即天平两端所置物品质量相同,而我们平时所讲的“方程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的涵义要丰富很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这堂课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时不能够准确,迅速的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我认为这就与在教授这堂课中对于方程概念的狭义理解有莫大的关联。通过这次学习我认为以后在上课时要放弃天平这一特殊的工具,从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导入,在连接学生对于数量间相等关系原有认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重视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出等量关系的能力。当然也不能一竿子都打死,传统的教学也有其可取之处,天平也是单元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但以后不能用在“方程的意义”这堂课的教学教授之中,当然我们都知道可以非常合适的用在“等式的性质”的教学中。

另外,课堂教学不仅要多重思路,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够更容易接受数学,去感悟数学,去爱学数学,而不是当成是一种负担,让数学上的难题都能够迎刃而解,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这里面的学问很大,通过学习,听课我发现精练的语言,循循善诱的教学设计以及温润心田的话语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听其中一位老师讲课时我发现我很容易在轻松的环境下进入老师设计的一个个的很精妙的教学设计中,并且步骤很清晰,没有一点生搬硬套的感觉,本来听一天的课是一件比较不轻松的事,但是听这种课的感觉就像是有人在你耳边轻轻的述说一个一个的故事,让一天的疲劳都烟消云散。在此我想一位教师能营造出这样一种课堂氛围来,不仅源于他对课程深刻独到的解读,更源于他对课堂持续不懈的创新,也源于他对于学生锲而不舍的研究„„

最关键的是我看见学生的反应很积极不被动,而且一点都不盲目,很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学生不仅会回答问题,更会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有很多的学生对于发现的问题很有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学生不仅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更被老师的柔和的语言所吸引,我想这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是一个很好的基淀。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累也是最刻苦的,如何能让他们自然而然的原意学习,爱学习,特别是爱数学呢,这与老师和学生想达成的目标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学习数学我认为内容就像“红楼”,关注学生不同,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态度和办法。方式就像“三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却人人争先。过程就像“西游”,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取得真经。当然学习数学目标就像“水浒”了,管你多么的轰轰烈烈,最终都要被数学招安。

毛主席曾在《实践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动的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利用世界和改造世界都很重要,它们是一个整体。

“五力修炼”的提法也同样应该是一个整体,其中“五力”是指:课程理解力、教学创新力、教学执行力、学生研究力、课堂反思力;它们各有所长又相互补偿,要讲究齐心合力。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因而我想“五力修炼”也可以理解为“五力合修”的意思吧。

真要是达到这种境界的话,我想也许老师和学生不仅在教学形式上能彻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在意识形态上也能上升到大同的境界上了吧,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下载千课万人听课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千课万人听课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千课万人听课体会(共5则范文)

    “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横峰小学林双双 春意盎然的四月,我很荣幸获得去杭州参加“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的机会。当我看到,参会指南中介绍的都......

    千课万人听课体会[共五篇]

    “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春意盎然的四月,我很荣幸获得去杭州参加“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师“五力修炼”高峰论坛观摩活动的机会。当我看到,参会指南中介绍的是吴正宪......

    千课万人听课汇报

    “西子湖畔,春意盎然;千课万人,受益匪浅;回归沂蒙,泽育花朵。”--------“千课万人”中小学英语衔接课堂观摩研讨课汇报枣沟头孙志慧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英语课......

    千课万人听课心得(定稿)大全

    “千课万人”观摩活动 心得体会汇报 培训时间:2013年4月19——2013年4月22日 培训地点: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 在4月下旬,我们去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新......

    千课万人听课随想

    相遇千课万人享受学导课堂 泽国二小王晓 千课万人汇聚了全国各省的特级教师,如窦桂梅、金明东„„也汇集了各流派的语文教学,如“厚重、大气、精致、灵动”的浙派风格„„此次......

    千课万人听课收获[范文模版]

    千课万人、思绪万千 天水市实验小学 李旭 一、我的反思近年来的工作中,我们常发表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了,既不听话,又不爱学习。其实,这样的状况与我们教师自身的因素存......

    千课万人听课体验

    10月21日——23日,我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位一年级语文教师怀揣着对部编本新教材的好奇、对教育的使命以及对学生的责任共同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部编新教材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暨......

    千课万人听课心得

    千课万人听课心得 2013年11月6日,我有幸与几所学校的13位老师一起来到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参加了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成长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本次观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