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年级区域地理复习的基本要求与教学模式[大全]
高三年级区域地理复习的基本要求与教学模式
一、教学总体要求 1.教学设计目标化 2.教学内容图像化 3.教学过程主体化 4.教学问题探究化 5.教学训练针对化
二、教学基本原则
用系统地理知识统领区域地理知识,用区域地理问题整合区域地理要素
三、教学基本模式
第一轮复习阶段采用二段式教学法:第一阶段进行位置教学,强调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联,形成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第二阶段进行基本问题教学,强调地理要素之间的成因关联,形成基本地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第二轮专题复习与第三轮综合训练阶段制定区域地理单元格复习计划,对热点区域内的热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初中中国地理内容与高三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以问题为载体的知能训练目标合理分解,不简单低效重复,做到在科学布局教学内容的提前下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效益。
1.位置教学操作步骤 课前环节:指导学生根据教学案所列出的查图内容将区域内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与分布事实落实在地图上。
课堂环节:开展指图、说图活动。从指图识别地理事物到脱图描述位置、从物化地图到思维地图、从感性表象到理性表征,提高位置教学目标的层次和水平。
位置教学中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主要地名与次要地名的关系,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的关系。在一轮初中地理复习中要兼顾次要地名,以便更好地为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储备必需的地理事物。绝对位置进行模糊化处理,相对位置进行精确化处理:绝对位置抓主要经纬线作为控制线,相对位置抓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相对位置的训练策略贵在一个活字,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给学生提供认知位置的线索,按方位去组织(方位变换)、按基点去组织(基点变换)、按线状物去组织(线型变换)、按成因去组织(问题变换),做好“三定”训练即定点位(点状地理事物)、定线位(线状地理事物)、定面位(区域或国家)。(《中国铁路干线》课题中位置教学步骤:按走向识别单条铁路干线、分区域识别单条铁路干线、据铁路枢纽识别铁路干线、借铁路网络形态认定铁路干线、依选线活动建立铁路干线间的关联,最后通过独立绘制铁路干线简略分示图提升至思维地图层面)。
2.问题教学操作步骤 挖掘地理事实材料中所蕴含的原理、理论和规律,提炼出反映区域地理特征的具有代表性的基本问题,优化设计问题探究活动过程中的情境材料,通过点拔思路建立相关地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深化对原理、理论和规律的理解,在实际联系理论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和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新加坡》课题中的基本问题及其所负载的地理原理:一是工业区和居民区的区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原理,二是造船厂和炼油厂的区位——工业区位选择的原理)。
第二篇:高三地理讲评课教学模式
高三地理讲评课教学模式
【课型】讲评课
【执教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1)查漏补缺(知识漏洞、能力缺陷)、巩固双基。
(2)深化考点的知识内容,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思考,发展思维、丰富体验。(3)传授或交流解题技巧、方法,培养并规范学生的解题习惯,提高应试能力。【教学重、难点】有效信息的提取、解题思路与方法、误区警示、拓展延伸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法、图像法 【教学过程】 1.测试结果分析
教师要对考点分布、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特别是学生在试卷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还是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试题(考点)回顾(学生个体)
教师下发试卷,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更正,同时教师统计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
3.小组讨论(学生合作)
小组讨论组内出错较多的题目,重点找出错因、图文中的显性和隐性信息的提取、考察的知识点及其基本技能、答案的语言表达。同时提出疑惑。4.重点讲解点拨(教师)根据试卷考查的考点、能力要求等命题意图和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评讲的策略。(1)讲“审题”
理解命题意图。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只有审出这一点,才能明确答题的方向。找准题眼(题中的关键字、词、地图符号),弄清题意,找到答题的“切入口”,打开解题的思路。讲评时,要结合高考地理题型,告诉学生如何审题。
①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是“二审”:
一审材料,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二审题问,明确答题要求和限制条件。
②综合题中的读图分析题的审题主要是“四审”:
一审,定地理图表类型及承载的知识信息;二审,定解答对象;三审,定限制条件;四审,定学科之间的契合点。(2)讲“思路”与“方法”
①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
a.全面正确地把握题干内容和题问中提供的线索和要求,准确领会题干给予的指令。b.结合选项和教材有关知识和教师当时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概括等思维加工。
c.用直接判定法、分析推理法、逆向思维法等对选项逐一确认或逐一排除。
②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 a.认真阅读题目所给材料,正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含义,包括材料本身、注解、图表及一切文字说明,任何一项不可遗漏。
b.仔细分析题问,准确把握题问的要求;根据题问的要求分析材料,并将其回归到教材系统和教师的教学中去,找准和课本内容相结合的切入点;进行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c.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表达。
③读图分析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
a.仔细观察地理图表,正确把握图表类型,弄懂图表的主题内容,挖掘其隐藏的已知条件。
b.根据题问的要求,正确、有效地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c.概括提炼,归纳整理,以简洁准确的文字表述。
(3)讲“误区”
讲评时,教师要结合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错例,有理论,有实际地逐一分析讲解,由表及里,追根求源,使每个出错失分的同学,都能从较深层次上推究出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复习的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搞好复习。
(4)讲“拓展”
每一种题型甚至每一个题目都代表一定的知识层面。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要力争“一题多变”、“一题多练”,引导学生扩展思路,纵横联系,由此问题联想到若干相近相关的彼问题;由此知识点联系到许多相同相似的其他知识点。这样的讲评,才能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进而保证取得最佳效果。
(5)讲“规范”
加强表达能力的培养,注意表达语言的要点化、层次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少过失性失误。
具体要求有:要点全面、层次分明:有条理、分要点
表述完整、逻辑清晰:因→果、大→小、前→后、总→分
语言规范、言简意赅:用词恰当、表述准确、用地理术语、少举例、少形容
填图准确、作图规范:填图字迹工整到位,绘图准确、规范书写清晰、卷面整洁。
另外,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要找得准,敲得狠,如麻痹大意、看错题目和设问、书写潦草、卷面差、答非所问等。5.巩固与强化练习(师生)(1)“错题集”的建立:
错题→→失误原因→→正确的思路和答案→→方法与规律归纳
↓
考点→→考点所在的知识结构
(2)矫正补偿练习:
教师依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的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也可在下次测试(或大型考试前)时再次考查这类知识。6.小结归纳(师生)
第三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式与基本要求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理念的启蒙者是美国教育研究者加涅,他在1965年出版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教学是对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刺激环境中适当反应的强化”。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学会了,那么他们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就能表现出期待的行为。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设计”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布里格斯提出:“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所谓形成传送系统指的是:教师如何收集、分析、组织、整合、编制必要的教学信息。我国教学设计的研究者也提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综上所述,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具体地说,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性地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和确定教学措施,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是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验证,反之,我们又能从中更深刻地领悟教学理念。如果说广义上的备课是指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
二、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教学设计可以看成属于广义的备课范畴,那么它与传统的备课有什么差别呢?
在《礼记中庸》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要想成就任何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更是离不开精心地准备阶段,过去要我们把这种准备叫做备课,是指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主要包括钻研教材,选择教法,编写教学方案和熟悉教案等环节,其中编写教案是备课工作的集中体现,大体包括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小结反思、练习和板书设计等内容;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注重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揭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不仅要尊重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要求做到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过程的合理性、生动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有不可预见的成分,因而现在把这种准备叫做教学设计。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可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行为规范和具体的操作方案,可使教学更具科学性,可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从经营者的内容看,传统的备课通常只备教材,教师凭借个人经验选择教法,实施教学,为如何传授知识并且局限于单向传授做准备,整个过程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而当代的教学设计则是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依据,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化的设计,所以不仅备教材,而且备学生,既要考虑到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让他们受到鼓舞和激励,让他们学得更好,发展得更全面,新课标的精神也在这样的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2)从设计者的作用看,以往的备课把教师看成是课堂的主宰和权威,在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更多研究的是如何传授好教材的知识内容,无形中教师自己演变成了教科书的“传声筒”,因此教师的个性,教学的创造性很难体现;而教学设计则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要求教师必须把自己融于教学之中,进行创造性地活动,从整体着眼,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3)从策划者的理念看,与传统的备课相比,教学设计更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强调教学情境的策划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学设计既关注“意料之中”的事情,即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过程;创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和环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等,同时,教学设计又能尽量预想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注重教学流程的生成性。
当教师努力在教学设计中抓住以学生为中心的这种新课程的核心思想时,通过不断地渗透,改变学生只会做现成的题,但是不善于提问题的这种现状,把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么一种新一代的中国学生培养出来。
三、教学设计的操作程序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结合这一目标要求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数学学与教的规律,结合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来体现新课程以学定教的教学设计理念。由此理念大致确定教学设计的操作程序。教学是一个系统,是由众多因素或环节构成的,而且是按一定程序呈现的,彼此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所以操作程序有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进行教学任务分析(教材分析),分析本节课在教材或章节中的地位,以及要完成这项任务需要那些教学条件,明确学生学习新课题时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态度、情绪等; 第二、起点行为分析(学情分析),它与教学任务分析密切联系,教学任务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的,但具体的一项任务的实施,必须明确学生的起点行为 第三、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第四、重难点分析 第五、教学方法分析
第六、自主学习设计(教学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为“自主活动”与“智力参与”,“自主活动”强调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智力参与”是学生将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都参与活动。所以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作用。
自主学习设计十分重要包括:情境创设、过程设计、设计意图说明、问题设计(分析引导语言)等,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第七、教学评价与反思,高中数学教学评价具有反馈与调节、激励与促进、反思与总结、记录成长过程和积累导向的功能.既是对前段教学的监控与补充,又是新一轮循环的第一步,是对教学做出调整修正。
在教学过程,重点抓好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规划教学过程这三个关键环节。具体说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分析、自主学习设计和教学评价与反思。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众所周知,与以往的课程相比,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从改革理念、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学实施是主渠道,而教学设计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前提和重要基础.
为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数学素养,使学生对数学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新的课程理念对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这些要求集中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关注具体数学内容的特点,一方面,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编写中,应将数学的文化价值渗透在各部分内容之中,并采取多种形式,如与具体数学内容相结合或单独设置栏目作专题介绍;列出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及相关资料来源,以便学生自己查阅、收集整理.另一方面,要注意新理念、新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素材编写上的特殊处理.例如,算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内容之一.在设计教学素材时,要注意突出算法的思想,提供实例,使学生经历模仿、探索、程序框图设计、操作等过程,从而体会算法思想的本质,而不应将算法内容单纯处理成程序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设计.同时,教学素材的设计还要注意在能够与算法结合的课程内容中,融入用算法解决问题的练习,不断加深学生对算法的认识.例如,可以在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内容中融入算法的内容.此外,应把“数学探究”、“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等新的学习活动恰当地穿插安排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并注意提供相关的推荐课题、背景材料和示范案例,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活动,完成课题作业或专题总结报告.
2.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
(1)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2)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学好数学非常重要.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但应注意避免过于繁杂和技巧性过程的训练.
(3)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数学研究的不断深化,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统计、概率、导数、向量、算法等内容已经成为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对原有的一些基础知识也要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例如,立体几何的教学可从不同视角展开———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而且应注意用向量方法(代数方法)处理有关问题;不等式的教学要关注它的几何背景和应用;三角恒等变形的教学应加强与向量的联系,简化相应的运算和证明.又如,口头、书面的数学表达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在教学中也应予以关注.同时,应删减烦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克服“双基异化”的倾向.
3.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注意体现数学的本质,关注与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现实,注意适度的弹性教学设计中的素材选取,首先要有助于反映相应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素材应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可接受性.事实上,高中学生已经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些内容是学生进行高中的数学学习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设计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现实世界中的常见现象或其他科学的实例,展现数学的概念,结论,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反映数学的应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例如,通过行星运动的轨迹、凸凹镜等说明圆锥曲线的意义和应用;选择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统计案例,可以展示统计思想和方法的广泛应用;通过速度的变化率、体积的膨胀率,以及效率、密度等大量丰富的现实背景引入导数的概念.此外,在教学素材的编写时,内容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例如,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可以在高中数学教学的相关内容中安排一些引申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是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也可能是一些拓展的数学内容,或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选择和安排这些内容,要注意思想性、反映数学的本质.
4.进行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要关注相关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教学素材编写时,应充分注意这些问题,不要因为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划分成了若干模块,而忽视相关内容的联系.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内容联系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须要将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相互沟通,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例如,可以借助二次函数的图像,比较和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解;比较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图像,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等.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分不同的系列和层次展开的.对此,必须引起教学设计的足够关注.同时,处理这些内容时,还要注意明确相关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要求及其前后联系,注意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螺旋上升、逐步提高.例如,统计的内容,在必修系列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尽可能多的实例,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体会随机抽样、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并学习一些处理数据的方法;在选修课中则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案例,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加深对统计思想及统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
5.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呈现教学内容应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例如,在引入函数的一般概念时,应从学生已学过的具体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生活中常见的函数关系(如气温的变化、出租车的计价)等入手,抽象出一般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使学生逐步理解函数的概念;立体几何内容,可以用长方体内点、线、面的关系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创设恰当的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教学素材的呈现应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还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6.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是教学设计值得关注的问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教学设计在处理某些内容时,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还应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以取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可以发挥巨大的潜力,而且可以渗透到数学的课程内容中来,教学素材应注意这些资源的整合.例如,可以把算法融入有关数学课程内容中;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研究数学的文化,体会数学的人文价值.此外,在教学设计中,也要注意恰当使用信息技术,以便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数学内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第四篇: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
一、概括导入,确认目标
复习课的导入,不同于新授课,最好直击要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任务及所要达到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复习课的目标不同于新授课的目标,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整合性。
二、梳理知识,构建网络
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网络时,可采用多种方式——知识纲要、填图、列表比较、问题提示等,帮助学生完成这类知识的梳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回顾一边在黑板上板书;也可以直接出现在复习课的学案上,让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立知识网络。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可以通过一对一检查、教师抽查或集体默写等方法进行落实。
三、典题引导,点拨深化
1.结合课本知识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思考并完成,进行自主训练,同时将疑难问题划出。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切不可盲目交流,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典型例题要有层次性,应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开发。
2.小组就典型例题进行交流,重点在于发现题目所考的知识点、出错的原因;小组内出错多和无法解决的题目,有组长记录并质疑。教师集中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全班进行交流展示,教师进行点拨, 教师进行点拨时应进一步从复习的整体考虑,就某一个问题展开,以点带面,从特性到共性,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深化及规律的总结;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达标练习,提升能力
精选题目,当堂达标,巩固所复习内容,并进行反馈和落实。进行达标检测,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强化基础知识的扎实记忆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培养的过程;对于初二学生要直击会考,让学生明确会考的难度;还应密切联系实际,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反思总结,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简单总结本节的复习内容,自己的收获及存在的问题,并适当布置课下的复习要求,将课堂延伸到课下。
第五篇:区域地理复习——日本教案
区域地理复习————日本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日本在世界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特点;
2、通过对日本的地形及纬度分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日本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学会分析其气候的成因;
3、通过对日本的气候和地形的学习,学会分析日本工业布局的特点及成因;通过对其气候成因的分析,了解日本农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教学重点
1、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成因;
2、日本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及其日本工业布局的特点;
3、日本气候类型与中国同纬度相比有何不同?
4、日本的资源优势和劣势,日本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危害。
教学难点
1、日本气候的分布及成因;
2、日本的工业分布特点及成因;
3、日本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如人口老龄化和资源贫乏的解决等。
教学方法
1、讲授
2、对比分析
3、案例分析
教具准备
1、教学挂图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教师
高二地理组:张瑞华
教学过程
一、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1、日本是东亚东部海洋上一个群岛国家。(1)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屿及其附近的1000多个小岛组成。(2)面积比较狭小,人口稠密。州北海道本面积37万多平方千米,人口约1.2亿。九州人口单一,99%以上为大和民族。四国
2、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1)境内多山,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3/4以上。河流短、急,水能丰富。平原面积狭小,多分布在各岛的沿海地带。东京湾附近的关东平原是面积最大的平原。(2)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3776米,是日本的最高峰。(3)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如神户、横滨),(人工海岸占1/3)。
3、海洋性显著的温带气候:(1)、日本地处温带,在亚洲东部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内,季风气候显著。(2)、南北气候有较大的差异:本州北部和北海道属温带季风气候;本州南部和四国、九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3)、气候海洋性强。因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降水丰富,年降水量达1000-2000毫米。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较为温和,夏季较凉爽。
4、自然资源日本境内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森林、水力资源丰富;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多,旅游资源丰富。日本矿产资源贫乏,工业所需的原料、燃料,绝大部分依赖于国外进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
二、日本的经济
1、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为什么?)的狭小地区,主要有五大工业区:(1)京滨区:以东京和横滨为中心,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区。(2)名古屋区(中京区):以名古屋为中心。(3)阪神区:以大阪、神户为中心,是日本第二大工业区。(4)濑户内区:濑户内海沿岸。(5)北九州区:以北九州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为主)理由:岛国多优良的港湾,海运便利;矿产资源缺乏,有利于进口原料;国内市场狭小,有利于产品出口。
2、发展迅速,是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水平居世界前列。
3、经济以工业为主,工业现代化水平很高。工业部门以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纺织等为主。许多工业产品的产量和产值居世界前列。
4、经济对外依赖性突出,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怎样进口?)。工业产品也大量销往国外。
三、应用实例:
1、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⑴左图中A、B、C三地与右图所示气候特征一致的是___地,简单概括其降水特点并分析其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1.日本是一个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群岛国家,人多地少,地狭人稠;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2.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关东平原是最大的平原;火山、地震、台风、海啸多发,灾害频繁。3.日本以季风气候为主,北部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强,降水偏多。4.日本工业发达,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属临海型分布),工业主要是进口—加工—出口型。5.日本矿产资源极度贫乏,主要靠进口,对外依赖性强;森林、水能、渔业、旅游资源丰富。
板书设计:
日本
一、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1)海陆位置(2)经纬度位置
2、地形
3、气候
4、自然资源
二、日本的经济
1、工业布局特点及其工业类型
2、工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3、日本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