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复习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方法
浅谈复习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周淑华
回顾近些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区域地理的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为此抓好区域地理的复习教学方法也越来越重要,要做到掌握方法、快速识图、突出重点、分析到位、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有效性,以正确的方法引领学生高考复习。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认为区域地理的教学和复习可采用以下方法:
1.正确认识区域地图,准确获取地理信息,规范答题语言技巧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区域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1.1 掌握读图、识图的要领
首先指导学生熟悉地图的判读方法及图例、注记、符号和颜色所表示的意义,了解不同地图的不同用途,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等温线分布图、等降水量分布图、人口分布图、交通图、河流水系分布图、某种资源或物产分布图等。教学时要指导学生从地图上获取自然和人文方面信息。1.2 掌握地图语言
区域定位是解答区域地理试题的根本,准确确定区域的位置,需要熟练运用以下相关词语:
绝对位置:低、中、高纬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东西经度、纬度范围。
相对位置:热、温、寒带;大陆东西南北中部;大洋东西南北岸。
区域方向:使用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来说明区域与定位标志物的空间关系。如: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为中纬度的北温带;处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1.3 掌握区域定位——在哪里
区域定位的方法有以下七种:
(1)充分利用同套试卷中不同比例尺的定位。
同套试卷中,相对较大的比例尺表达的区域往往被包含在小比例尺地图表达的区域中。如: 2010年全国文综Ⅱ,36题的图A就包含在39题的图B中。
A.44°N,81°E--44°N,82°E 的经纬线地图。伊犁河
B.中亚的河流湖泊图。
(2)绝对定位:根据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定位。构建经纬网“心理地图”、“区域定位”、“线定位”、“点定位”及“点、线、面结合定位”。
点定位:就是记住一些城市、海峡、河口、运河、内海、湖泊部分港口的坐标。
线定位:就是记住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地区。如经线: 0°、30°E、60°E、90°E、120°E、180°、120°W、90°W、60°W。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30°W、40°W、50°N、30°S。这些线基本上可以构成覆盖地球表面的经纬网,基本上满足对地理事物的粗略定位。而且这些经纬线附近的地理事物往往是考察的重点区域。
面定位:就是记住大洲大洋,各大洲的主要方位、主要气候区、大地形区、世界主要海区、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的坐标。如亚洲:26°E--169°E,10°S--80°N,23.5°N、66.5N通过,跨北半球、南半球和低、中、高三个纬度。欧洲:20°W--66°E,31°N--71°N,处于中高纬度。非洲:17°W--51°E,37°N--35°S,南北纬23.5°通过,跨南北半球和低、中、高三个纬度。北美洲:170°--20°W,7°N--72°N,23.5°N、36.5°N通过,跨低、中、高三个纬度带。南美洲:82°--35°W,54°S--12°N,0°、23.5°S通过,热带面积广。大洋洲:110°E--130°W,47°S--30°
N,赤道、180°线通过,跨东西半球,跨南北半球,同时存在两个日期。南极洲:62°S以南,跨经度最广的洲,以寒带为主。
(3)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如果以地理事物为参照系,结合方向、距离等方面的联系,进行区域定位。
(4)通过地理事物的面积、轮廓、形状定位。
(5)根据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或者地理直观特征定位:
①题目的文字提示,区域大致范围或自然、人文特征,对缩小定位的范围和提高定位的速度有帮助,甚至起决定作用。
②要求熟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和区域特征,特别是区域的典型特征。如:中亚--干旱,非洲--贫困。
③借助有代表意义的景观来记忆重要的地理事物,包括文字、图中的信息。如:企鹅、金字塔、泰姬陵、桑巴舞﹙巴西﹚、长城、袋鼠、尼亚加拉大瀑布等。
(6)结合图例、注记、比例尺及图中的信息定位。如:河流、湖泊、山脉、等高线、沙漠、交通线、城市、洲界、国家、省区界限等图例、注记往往是重要的提示信息,有利于定位。(7)依据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定位。
地理事物的分布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判断南北半球的方法主要有:a.地球自转方向法和南北半球分步法;b.大湖大海轮廓法;c.物体运动偏向北右、南右法;d.气旋及反气旋气流方向法;e.南北半球气流方向法;f.气温纬度方向法,如:北半球,北冷南热;g.气压场分布季节变化法,如:七月,北半球大陆低压、海洋高压;h.极低附近事物景观法;i.臭氧空洞位置(目前主要出现在南极地区附近);j.洋流运动方向法,如:中低纬渔区:北顺南逆。
空间定位的方法有很多,在做题时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认真审题,从材料、题干题支中获取信息。然后仔细读图:①找经纬线--确定大致区域范围和相关环境;②读图例--获取区域定位的相关信息;③读等值线—获取地形、气候,还有其他信息;④图中其他重要的地理事物--辅助空间定位。最后对前面定位进行验证。
1.4 识别地理要素关键信息——有什么
通过图、表、文字信息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
1.4.1 掌握自然地理要素构成
(1)地理位置: 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强化空间体系的建立。
(2)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3)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4)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a.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河湖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b.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c.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河流中上游地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5)植被和土壤:从植被、土壤的类型和分布分析。
(6)资源、能源方面:主要从资源种类、数量等方面分析。
从以上方面获得信息,分析自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用规范语言概括出自然地理特征,同时也
为分析人文社会环境中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1.4.2 掌握人文地理要素构成
人文地理方面: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分析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
(1)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2)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3)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4)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5)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6)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a.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b.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1.5 弄清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为什么
(1)通常主要分析影响图示区域的地理因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某个因素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区域的开发优势,发展某种生产的有利、不利因素,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异等问题。比如: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水是成为绿色走廊主导自然因素。
(2)教学过程中要突出特性:整体性、差异性等。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差异性是通过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整体性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的主要特征是最具本质的和最具特色的特征,例如: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时紧紧围绕“干旱”这一自然特征为主线,找出导致干旱的主导因素——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由于干旱的自然特征,使西北地区形成了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灌溉农业区,同时导致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
1.6 探究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怎么办
要知道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区位条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解决措施。例如:分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出现的原因,预防及解决措施,今后发展的方向。土地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少雨──基本条件;地面疏松,多为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条件;气候异常、生态环境失衡──主要自然因素。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事实上,人类活动起决定作用。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退化;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人为因素治理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我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沙坡头是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2.采用比较法复习区域地理,事半功倍
不同区域的地理事物不同,通过对比的方法,可使学生快速准确掌握区域间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异同。
(1)位置特征相似的地区:例如中亚和中国西北地区,对比河流、湖泊、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农业带、工业、交通等。
(2)位置特征差异明显的地区:北回回归线穿过的亚欧大陆东西两岸可以从地形、气候、洋流、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比较。
(3)地形、气候特征相似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北美、南美等地,对比地形特征异同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4)地形、气候特征差异明显地区:如秦岭南北两侧可以从热量带、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特征、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区位选择等方面进行比较。
(5)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一般从优势区位和不足两个方面。如长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与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条件的比较;如世界典型(英国、美国、德国)的传统工业区位因素与我国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的区位因素对比:美国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与我国大江大河的开发整治加以比较,从而得出两地区经济发展的异同点。
3.利用地图开拓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用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以地理图象为主线,利用课本插图、释疑、解疑,充分调动学生的脑、眼、口、耳、手相结合的作用,培养读图能力,把问题引向深入,指导学生去分析归纳地理现象,分析图示区域的综合地理特征,开拓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是人文要素的基础,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等,可以用自然地理要素推出人文地理要素。用图能力是灵活应用图像中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中,关键特征是干旱,干旱的关键原因是深居内陆,离海远,降水少,而且降水自东向西递减,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他特征都与干旱相关,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由东向西由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干旱缺水——多内流河、内流湖;干旱——工农业生产水源不足,工业、种植业相对落后,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村庄、城市多呈点状(绿洲)和带状(沿交通线和河谷)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瓜果产量高、甜,棉花质量好(长绒棉)成为我国瓜果和棉花生产基地。
4.做练习,加以巩固——规范答题语言。
俗话说的好:“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 地图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工具,填图是学生掌握区位分析的重要方法,应用地图和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掌握地图的语言,对于区域地理复习至关重要。看懂地图,识别图中地理事物及其特征,并根据地图提供的信息找出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做出正确的结论,还要有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才算真正掌握了地理。这方面都必须通过练习才能加以巩固。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以上方法通过本人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希望对广大师生提供参考。
第二篇: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高二地理
缪瑾
区域地理是高中必修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区域地理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要内容之一,更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知识考察点,地位非常之重要。下面我浅谈一下区域地理教学的方法:(1)地图法
区域,简单而言就是一个地方,既然是地方,就可以借助地理图,将学生们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挖掘学生的读图能力、画图能力、析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综合能力。如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地理环境特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区域地图进行挂图教学,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总之,借助各类地图进行地理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一是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因为读图过程是发现区域地图分布规律的过程;二是让学生学会画图,因为画图过程是进一步熟悉区域地图分布规律的过程,三是使学生学会析图,因为析图过程则意味着对区域地图的真正掌握和地理空间能力的真正形成。(2)综合法
事物是有着联系的,在相同的一个地理区域中,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区域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区域综合性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如能够采用综合教学法,找到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两地,从地形上看同属于地形,有着“平原丘陵”的相似之处,从气候上看,两地属于季风气候,降水较多。那么,二者的相似之处会有什么影响呢?答案是影响到农业,借助平原地形和降水较多的相似特点,这两地可发展种植业。通过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两地地形、气候两个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与农业生产的联系进行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较为准确地理解区域内地理要素之间的综合,进而使得学生形成区域地理的综合思维能力。(3)比较法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不同地理区域的地域特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即使是同一区域也有不同之处。那么,在教学中,通过对比,就可以准确地掌握各地理区域的不同特点。例如,在进行中国四大地理区域教学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从“地理环境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两个大方面、“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农业”、“商业”、“工业”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借助表格进行展示,让学生能跟好地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不同点,明白在不同点基础上所形成、发展的区域经济,达成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对比教学法能令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的乐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归纳法
在区域教学中,教师针对一些较为分散和零乱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归纳法,把具有相同特点的地理区域进行分类归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区域的深入理解。例如,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学习中,就可以根据各大洲的气候类型进行分类归纳:热带型:非洲、大洋洲、南美洲;温带型:欧洲;寒带型:南极洲;复杂型:亚洲、北美洲。
总之,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只要注重对区域的正确定位和对区域特征的分析、加强地理知识的联系、正确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把握好区域研究的“法”,就是最好的地理方法。
第三篇:初中区域地理教学方法初探
初中区域地理教学方法初探
广州市番禺区化龙中学 陈菊
摘要:区域地理能鲜明地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初级中学案例式的区域地理教学方式,容易使师生侧重具体区域相关知识点的识记而忽视学习方法运用,从而不能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本文试图从初中区域地理学情分析入手,探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有效方法,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思路、方法,掌握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形成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建构学生的地理要素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区域地理教学从典型事例总结出一般学习规律,并把一般规律原理应用到其他案例的要求,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关键词:区域地理 教学 方法
一、初中学生区域地理学习学情分析
1、区域地理教学在初级中学的意义
(1)区域地理是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地理事物具有空间性,有具体的位置,对地理事物的把握必须立足于区域,同时,区域地理能鲜明地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区域地理是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2)初中阶段掌握必要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是学生培养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地理高考的趋势是要加强区域地理考查的力度,广东地理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是以区域为背景、图文材料为载体,综合考查自然、人文等地理知识和获取、描述、分析、论证信息等能力。由于初中地理以案例教学为主,教材侧重的是地理分布及特征,不求深入考究成因,与高考着重考察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要求相距甚远,使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遗忘率极高,因此,在初中阶段掌握必要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是学生培养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途径。
2、学生未掌握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是区域地理学习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指出: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1.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某一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2.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地
理特征的成因。4.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1可见,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而初中地理案例式教学方式,使师生更侧重具体区域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忽视系统的区域地理教法、学法研究。因此,未掌握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是初中学生区域地理学习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二、初级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的主要方法
1、强调学生把握区域主要特征,并通过比较分析认识区域间的异同更好认识区域的独特性。
人教版初中地理的区域地理知识集中分布在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涵括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具体内容。教材中选择让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案例区域均有其独特的、与其他区域相区别的特征,也就是地域性,如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高原的高寒等。学生需要按照课程标准中关于特定区域的具体知识去把握每一个区域的特征,并学会通过比较分析去认识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例如,八年级地理下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我国的季风区,但自然条件差异大,学生若是能把握南方高温多雨、北方寒冷干燥的突出特征,就能很好地分析南北方地区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人的生活方式。抓住地域性差异是区域学习的突破口。
2、教会学生找到学习区域地理的主线,构建自己的地理要素认知结构和学习方式。
每一种地理要素都有其认知结构和认识方法、思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如何进行信息阅读、提取、分析、解释和地理原理描述融合为一体的思维模式和能力传授给学生。例如:七年级下册世界地理部分,每一个大洲或国家的学习,都涉及到大洲和国家的位置范围(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地形河湖、气候、居民、经济等内容。教师只要教会学生抓住“自然环境特征(位置范围、地势地形、气候、河湖)+人文环境特征(人口人种、交通、经济、习俗)”这一主线,他们就可以通过阅读某一大洲或国家在世界的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分布图和其他相关的社会经济图来进行学习,构建属于自己的区域地理认知结构。又如:气候由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组成,学生抓住了这一个要点,就能在分析区域气候特征的时候从区域的气温和降水入手进行分析。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38-139
3、抓住人地关系主线,明确人类的一切活动均受自然环境影响,并反作用于自然。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学科。“人地关系”也就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辩证地分析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突出“人文”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在理解区域地理特征的时候注意两方面:一是区域的独特性,二是其主导因素影响下地理事物的关联性。在区域特征的表述和成因分析过程教学中,要抓住其独特性的主导因素及其所引起的综合性、关联性,教会学生注重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结合,把人文地理落实到具体的区域,掌握区域内各要素的作用、联系及其变化。
4、强化读图技能培养,学会学生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运用地图,是教与学区域地理的最基本方法。七年级下册世界地理的内容,对学生来说一切都很陌生,如何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强化读图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教会学生从“读会图”向“会读图”转变,强调让学生养成三步读图法:第一步,根据图名确定图表反映的主题,利用图例从图表中的线条、符合、数据中找出“有什么”;第二步,对获取的地图信息进行整理,认识图中各要素特征,明确“怎么样”;第三步,分析揭示图中各要素反映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理解“为什么”。另外,在教学和练习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地图信息的叠加和图文转换训练,提高学生图表阅读的深度。
5、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比较法、归纳分析法、综合法,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区域地理教学的基点是地理要素和学习能力,所学习的每一个区域只是一个“案例”,要求学生学会从案例区域中抽取有共同意义的、能迁移到其他区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因此,掌握必要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是知识有效迁移运用的前提。区域地理知识看起来零散分散,但学习的规律总是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核心,推导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归纳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并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评价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区域发展的问题。所以,比较法、归纳分析法、综合法是区域地理主要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案例区域的地理要素学习后,能运用以上方法学会从案例区域中抽取具有共同意义的、便于迁移的区域知识、技能、方法,在独立认识新的区域时,便知道从哪些方面去理解、认识、和解释一个新学习地区的区域特征,知道从哪里和怎样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例如:通过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地形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势决定河流流向 的规律,在学习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时,也能从中推导出中南半岛河流自北向南流的特点。又如八年级地理下册,学习了西北地区干旱的特征及成因,也可以迁移到新疆地形、气候特征及绿洲农业的学习。
受课时和教材的限制,地理课堂教学不可能把世界或中国所有的区域都安排让学生学习,教学最关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思路、方法,掌握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形成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地理要素认知结构,这样就能真正达到地理教学“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李慎中:同一区域不同试题设计的比较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9 [3] 李君臣:浅谈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技巧[J],中教研究,2006年11月
[4] 温秀琴: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的变化[J],中小学教材教学(月刊),2005年第12期
[5] 林培英:新课程理念下的区域地理分区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2期 [6] 廉霞丽:“一图五条法”探索——区域地理教学小议[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6月
第四篇: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策略探究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纵观近年来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命题特点是:第一,高考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离不开区域,只有区域才有试题的背景和知识的载体,才能提供设计问题的素材。其次,高考命题不是因区域来设题,而是因设题需要来选择某个区域。换言之,区域并不作为问题的本身,即不考查区域的具体地理事实知识,而是考查区域地理事实和现象所隐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以及学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所以,高考区域地理逐渐淡化记忆知识的考查,更为强调事因综合分析和评价,强调描述和论证地理事象的能力。所以区域地理复习从高考的要求和能力目标出发,要结合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和规律来指导区域地理中区域特征分析,不断提高读图和综合分析能力才能掌握高考备考的主动权。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合理安排区域地理教学是每个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区域地理复习前的系统地理知识复习准备。
区域地理学就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区域地理说白了就是系统地理各要素在某一特定区域的组合、发展变化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所以学好区域地理的前提是要有较好的系统地理知识,这样才能形成区域地理的综合思维,所以在复习区域地理之前应该加强系统地理知识复习,特别是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形对气温、降水、河流流向、流速、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城市、交通发展的影响,河流的相关知识等。学生有了扎实的系统地理知识,再去区域中综合,是思维培养中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知识、技能的培养向综合分析的提升,此时复习区域地理省时间、见效快。
二、各种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的准备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的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由于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强,所以系统地理知识离开了区域地理就好比“空中楼阁”。因此进入高二以后教师必须为学生
准备相关的地理事物分布图,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训练。让学生拿出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每天定时定任务进行填图训练和记忆,周而复始,持之以恒。具体内容大致如下:
1、世界大洲大洋、大洲界线、重要岛屿、半岛、海峡等的分布;
2、世界各大地形区名称及分布,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
3、世界各气候类型区的分布;
4、世界洋流分布图;
5、世界板块分布图;
6、世界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区的分布;
7、世界重要国家及首都、各主要工业区、工业地带的分布;
8、中国省级行政区名称及首府的分布;
9、中国各地形区名称及分布,河流、湖泊的分布;
10、中国各种地理分界线;
11、中国各气候类型区的分布;
12、中国铁路、铁路枢纽、商业中心、国际航空中心、旅游胜地的分布;
13、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及能源工业的分布;
14、中国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的分布;
15、中国工业区、工业带及重要工业中心的分布等。
三、加强区域定位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位置特征的能力
1、区域图中的地理事物分布都反映出自身的位置特征,老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理事物位置特征的能力。地理事物的位置特征包含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海陆位置、相邻区域、在高一级区域中的位置)。描述纬度位置特征时,可描述位于什么纬度之间,也可描述为主要位于高、中、低度或五带中的那一带,如果图中只有一条纬线,可描述为某纬线穿过该区域的什么部位。描述海陆位置时可描述为在某大陆的什么岸或是在某大陆的内部。描述相邻区域位置时可描述为在某地里事物在高一级区域中的什么方位,同时描述其相邻方位的地理事物。
2、强化主要经纬线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的记忆,以主要经纬网为框架来构建区域的整体位置特征。世界地理经线主要以0°、30°E、60°E、90°E、120° 2
E、150°E、180°、120°W、90°W、60°W为主、纬线主要以赤道、南北回归线、30°N、40°N、60°N为主去记忆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中国地理主要记忆位于80°E、90°E、100°E、110°E、120°E、130°E、20°N、23°26′N、30°N、40°N、50°N构成的经纬网上的地理事物的位置。其他地理事物可依据和以上经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来判断,从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3、让学生明白区域位置特征在分析和判一些地理现象中的作用。一般通过区域的纬度位置特征可判断该地区热量的丰富程度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通过离海远近来判断降水的差异,通过与相邻地区的位置关系可判断其经济发展的利弊条件。
四、注重地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门语言,地图成为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是最近几年地理高考的切入口和不变的主题,并使文科综合测试卷显得具有生机和活力。而区域地理中地图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因此,老师在广泛、熟练地运用地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同时,更需要要注重探求培养学生地图能力的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意识
读图、用图意识是读图的原动力。只有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学生才会重视地理图像,在学习和练习中认真读图、用图。现在有很多学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题干中明明要求用图,他们却有图不用,凭空想象或凭记忆想当然得出答案。这些题目通常很简单,但是却造成不必要的丢分。给出这些答案的学生都是读图、用图意识不强的表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像图表材料,不让它们成为摆设。选取一些典型地理图像,充分挖掘图中的信息,经常用图像来说明和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以图释文、以图释图、以图解题。2.培养学生提取地图信息的技巧
综合中学阶段地理知识来看,涉及到的地图系统重要包括:.经纬网地图;等值线地图;地理剖面图;.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地理模式图、景观图片;地理关联图;无图考图。针对其不同的类型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方法
直观分析。在某些地理要素或地区较单一的图中,内容较浅显易见,可直接分析,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受不同地理要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地理现象。利用地图、统计图等,进行比较分析,容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特点及其成因等。数量分析。在不同地区,就同一地理要素的分布状况,说明该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过程分析。在同一地区,同一地理要素的时间或空间序列变化图上,认识该事物的演变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叠加分析。在同一地区,将不同要素的几幅图重叠,能更好地认识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4.培养学生绘图、用图的习惯
在课堂中师生共同进行画图练习,边讲边画,能帮助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位置、变化规律、形成原因、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直观的了解,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减轻学生负担。鼓励学生经常用图,比如用图解题、图文转化、图图转化,不仅可能提高他们的解题速度、训练空间思维能力,还可以在他们脑子中形成相关知识的心理图像,从而提高读图析图速度。
五、注重区域综合思维的训练和引导
1、区域特征分析中注重抓主导因素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要善于找出区域特征中最具本质的或最具特色的特征,并分析其与其他区域特征之间的联系。如西北地区最典型的区域特征是干旱,与干旱有联系的区域特征是该地区的农业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该地区的工农业或城市人口主要沿水源较丰富的绿洲区和河流沿岸分布。又如云贵高原的的典型特征是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貌,由此可推断出该地区地表崎岖、发展交通困难,地表水缺乏、耕地面积少,发展种植业困难。所以抓区域主要特征,注重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的分析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2、区域发展和评价中注意渗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西北地区草场广阔适合发展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工业,但由于降水较少,注意草场的建设和保护,防止超载放牧和土地沙化。矿产资源丰富可发展采矿业业,同时也要节约,防止浪费,以及采矿过程中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3、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同时,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这一概念的巩固,对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有重要作用。
总之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应该避免简单的对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重复和再现,而是应该运用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基本原理来统领区域地理教学。结合区域地理教材的特点,抓区域地理的主要特征和个要素之间的联系,重视区域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和差异性分析比较,重视地理空间定位和学生地图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把地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构建区域地理知识的完整体系,形成分析区域的基本思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高中区域地理如何学习
2013年蚌埠市中学 地理教学参评论文
论文题目:高中区域地理如何来学习
—以河流的综合开发学习为例
作者:王玲
单位:安徽固镇二中 邮编:233700 电话: ***
高中区域地理如何学习—以河流的综合开发学习为例
高中区域地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看似简单,但做起题目来却总是失分。区域地理学习到底如何把握和学习?怎样面对现在的高考中涉及的区域地理的考查等问题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区域地理是自然、人文和区域的融合,要学好它首先要把握好案例的学习。知道每个案例的课标,以课标为前提,将必修一和必修二以及初中地理知识联系必修三的基本案例,摸索出线索和方法,找出地理知识的基本规律和原理,能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灵活迁移。
比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的学习。首先找出流域综合开发的课程标准是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把握住这个前提以田纳西河流域为实例,从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其次理清学习的思路。任何区域的学习只要思路清晰就能找到学习的知识点落在何处。如流域的综合开发的学习思路应该是:分析开发的地理背景-——找到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对优势条件进行开发——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分析区域开发地理背景就是要我们学生知道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认识任何流域的开发都要在了解河流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认识到流域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最后认识河流对流域内人类生活的影响。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叙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湖、资源、植被、土壤等等的特征类型分布等。流域是一个自然区域,它由上中下游不同地理单元构成,流域也是一个经济区域,上中下游不同的区位优势及其资源廪赋决定着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流域内自然因素之间,自然因素与经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流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如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情况: 位置、流域范围、支流分布状况、大坝和船闸及码头的分布 这些基本知识主要要学生读图学习把握。
自然背景(1)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较大(上游地区为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中游地区为丘陵,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水能丰富但交通不便,交通依赖水运。
(2)气候 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所以河流水量大但水位季节变化大。
(3)水系及水文 优点: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缺点:①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②水量很不稳定。
(4)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决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产业的多样化布局。
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地表植被、地质特征决定着该流域的水系、水文、资源等特征和流域的综合开发核心和开发方向。
从该案例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任何河流所在流域的综合开发的自然地理背景的基本规律决定流域开发的核心和河流利用的方向。
其次还要认识流域人文地理背景。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叙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有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贸易、旅游等等,大家主要是掌握人口问题、农业发展条件分析(注意优缺点)、农业分布、主要农作物等;工业发展的条件(优缺点),分布、主要工业区工业城市等;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城市化及其问题等;交通运输线和点建设的区位条件及主要的交通线和点;商业发展的条件;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大家学习时主要关注条件并且紧密结合自然地理学习,要注意地理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论就如数学的公式,大家应该明白,有的理论知识是可以套用的。如河流对流域内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人类对流域的治理主要有:供水: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从流量大小、季节分配状况、水质等方面分析。航运:主要看流量、流速、流域内经济状况。发电:水量、落差状况。水产养殖:水域面积和水质状况。旅游:河流和周边自然景观及文化景观搭配状况。工业生产及布局等。修建水利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水产养殖等方面效益,流域内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河流含沙量,提高防洪能力。流域内污染治理工作:保护水质,安全供水。如田纳西河早期开发存在的问题有①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田纳西河流域人均收入占全美国平均水平的45%,许多地方没有电)②交通困难,航运条件差(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陆路交通不便,水运是独木小舟)③生态破坏,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土地贫瘠。因此在开发利用时必须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以梯级开发为核心实现综合开发利用。了解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利用,不仅是该河流域,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举一反三,把其应用到其他河流的流域开发。
其次区域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区域地理体现的就是一个区域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大家学习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我们自己身边的现象。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如乡土地理的感官学习如我们淮北平原的农业、某首歌曲的歌词如《长江之歌》中“巨浪荡涤着尘埃”“巨浪”说明河流落差大速度快带来丰富的水能资源;“荡涤着尘埃”说明所带来的水土流失现象。某句诗词如“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地理的现象,只要心细多思,区域地理就是身边的地理。
最后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学会读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读出书中有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田纳西河流域地理区域时,我们读书要读文字和图找出(1)位置位于美国东南部(2)流域范围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全长145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3)支流分布状况(4)大坝和船闸及码头的分布、地形、气候、资源、植被、人类活动等等。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同时读出知识网络。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总之,区域地理的学习无非就是把握好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 区域中去学习,在把握课标基础上,用案例探究的方法学习,并做到举一反三灵活掌握各区域的区域优势、存在问题并找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王玲 安徽省固镇县第二中学 邮编:233700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