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常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的内在本质特点:
⑴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 ⑵教学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
⑶教学方法要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②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③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④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尽可能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2讨论法
3直观演示法 4 练习法 5读书指导法
6、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组织进行,它要求教师布置任务要具体,其他学生要极积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7、参观教学法
8、现场教学法
是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应用于育种试验布局规划、试验设计、作物性状的观察记载方法等项目的教学。
9、自主学习法
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给学生留思考题或对遇到一些生产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提出讨论评价。自主学习法主要应用于课程拓展内容的教学,如项目教学未涉及的小作物具体的育种方法和特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按照论文的形式并撰写学习小论文,交由老师评价。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科技写作能力。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
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实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和丰富多彩,这里所阐述的是其中最常用的一些主要的方法。
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1、定义: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2、具体实施形式:
⑴讲解教学方法
⑵谈话教学方法
⑶讨论教学方法
⑷讲读教学方法
⑸讲演教学方法
3、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⑴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⑵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清晰、精练、准确、生动等特点。
⑶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二、问题探究式
1、定义: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⑴问题教学法
⑵探究教学法
⑶发现教学法
3、运用发现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⑴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
⑵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
⑶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
4、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的基本步骤:
⑴创设问题的情境
⑵选择与确定问题
⑶讨论与提出假设
⑷实践与寻求结果
⑸验证与得出结论
三、训练与实践式
1、定义: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2、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中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1)、示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示范操作和讲解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在示范教学中,教师
对实践操作内容进行现场演示,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学生边做边学,理论与技能并重,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程中示范教学主要应用于创造变异方法的教学中。如各种作物的杂交自交技术、人工诱变技术、原生质体的分离、杂交技术、基因工程操作技术等。
2)、模拟教学法
是在模拟情境条件下进行实践操作训练的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通常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后,实践操作前进行。本课程实践教学严格受作物生长季节的限制,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项目实施至少需要一个生长季节,甚至几年的时间,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模拟教学法的应用。本课程模拟教学法主要应用于杂交亲本的选择、杂种后代的处理等实践教学项目。
3)、项目教学法
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而使学生获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其实施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步骤一般为: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化”的学习,主张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通过完成教学项目,能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既掌握实践技能,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既学习了课程,又学习了工作方法,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本课程作物育种目标制定、杂种后代单株选择、株系选择、自交系配合力测定等均可应用项目教学法。
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1、现代教学媒体的分类
现代教学媒体根据人接受信息的感官不同,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和交互媒体等。
2、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多方面的教学功能,其中主要的方面体现在:
⑴再现功能。
⑵集成功能。
⑶交互功能。
⑷虚拟功能。
选择与运用
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
一、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二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三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四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五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
首先,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
其次,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另外,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
第二篇:浅谈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英语词汇与话题写作
研究表明,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是解决词汇问题和迅速提高第二语言的有效必由之路。读书和写作就好比输入和输出,没有足够的输入吸收是不可能有大量的输出的。2009年全国各省市颁布的《考试说明》对学生在词汇和写作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掌握约3500个英语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这搭配。要求学生能根据所给提示与要求进行话题的书面表达。考生的表达应能:⑴在一定的语境中准确使用英语语法和词汇;⑵使用一定的句型、词汇,清楚、连贯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要求词数由过去的120词左右增加到150词左右。可以说,无论在词汇还是在写作方面,新高考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此处我们不难看出,词汇与话题写作的相互依存关系。英语书面表达是高考试题中对学生来说相对较难的部分。它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但不能按照“提示”逐句翻译;也不是命题作文,它不允许考生借题发挥,而要求考生在充分领会“提示”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成一篇内容充实、语言正确、句子连贯、用词贴切的话题文章。写作要求切中题意,文理通顺,语言准确得当,条理清楚,书写清晰、工整。
一、现阶段英语教学现状
1、在整个词汇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课为主,一堂课讲到底,学生一直被动填鸭,除了记笔记,极少积极参与;他们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不联系语境;许多学生在记单词一段时间后会变得模糊、淡化甚至消失;许多学生甚至老师仅仅满足于对形和义的把握而忽视对语音的要求造成了哑巴英语。然而词汇的掌握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与运用才会熟练。如果没有运用的机会,上课记得再多的内容,最后还是要遗忘的。
2、有些生词的重复率太低,除了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之外,学生很少有机会再接触,对于学生来说,前学后忘就是很自然的。很多语言学家都发现,一个外语单词的真正掌握,大约需要反复的接触运用,光是一两次的学习就想掌握单词是不可能的。另外,学生在学习单词时,经常是一个单词一个意义地孤立强记,但是要知道英语词汇并非都与汉语互相对应,很多单词在各种搭配或语境中有较多的不同意义与用法,特别是那些常用的积极词汇,所以有时虽然学生记住了一个单词的某一个意义或用法,换了一个语境或上下文,又不知所措了。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不断巩固词汇学习
努力改变以往的词汇教学模式,即自读——跟读——纠错——记忆。传统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我们不能忽视很多学生语音基础薄弱,缺乏科学记忆方法的现实。我们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设法摸清英语构词规律。最基本的构词法知识,即合成、转化与派生,学生必须做到了如指掌,触类旁通,尤其派生法,即在词根前后加前缀或后缀的构词方法,更要烂熟于胸。一开始师生都要花费些气力,可掌握了便可以极大丰富学生词汇。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多动脑筋以多种方式呈现单词,增加刺激渠道和程度,加深感知印象,为永久记忆打下基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提供了方便。例如多媒体教学设备,就可使枯燥的词汇教学鲜活生动起来。为此我们精心制作词汇教学课件增强视听效果,刺激学生感官,以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单词。教授单词时,除了要求音准、意清外,我们更应注意分析词形,力求做到“肢解”单词,使学生理解单词内在与外在联系。这里所说的联系包括词形、词义与读音等多方面的联系。
1、开门见山,直接介绍
将单词写在黑板上,翻译成中文,或利用所学单词对其进行解释,也可以通过图片、事物或模拟示范动作、表情等来介绍新单词。直接介绍法是词汇教学中最为常用的。它生动活泼,快而有效,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易忘记。
2、了解构词,拓展词量
英语的词汇量浩瀚如海,却有其内在规律可循,掌握基本的构词法(如同根词,前后缀,词性转化,派生,合成等)对记忆单词大有帮助。
3、发散思维,归纳总结
当教会学生一个单词时,对其词汇联想加以提示、引导,也就是帮助学生由一个词联想到与它在意义上、用法上有关联的其他词。这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延伸能够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极大程度的扩大词汇量。如讲到gym(Advance with English, Module 1, Unit 1)一词,可以补充相关的体育器材名词或体育运动beam,barbell,dumb-bell,rings,mat,pommel,javelin,discus,horizontal bars,parallel bars,uneven bars,golf,bowling,snooker,shot put等;再如attention,与之搭配的动词有pay,direct,fix,turn,attract,catch,draw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记忆。
4、对比异同,切中要点
英语中与许多词形、词义相近的单词,这也正是造成记忆有难度的原因之一。一旦混淆这些形近词、近义词,会加大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困扰。如form—from;advice—advise;hard—hardly;though—through等,及时加以对比就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它们之间的差别,避免写错单词。对常用的近义词或词组,如tell,say,speak,talk;raise,rise;run out,run out of;in charge of,in the charge of等,应该及时帮助学生辨析其异同点,以便日后在实际运用中能做出正确选择。
5、结合语境,教学词汇
语境就是上下文,即词,短语,语句或章篇及其前后关系。词语在上下文中才有生命,教师不能孤立地教单词,要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词汇,就应该将词汇与句子,语篇结合起来。学习词汇的目的是要掌握词义和用法,因此我们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千方百计地把词汇与语境结合起来。“单词是死的,而句子是活的”,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的意思,并利用词汇造句,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加深对新词的理解记忆。
三、话题写作技巧
写作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但是写作分数的提高还是有规律和技巧可循的,总的原则如下:
1、严审题,明要求 审题抓四个字:“内容”、“形式”。动笔之前认真审题,一定要仔细阅读写作要求和提示,弄清所给情景的内容、格式、时间、地点、环境、人物关系等,写什么和怎么写要有明确的思路,以避免文不对题或格式错误。很多考生动笔就写,错了再涂改,这样既浪费时间,也影响卷面整洁,最终影响成绩。
2、抓要点,列提纲
根据格式要求和内容提示,分清主次,理顺关系,抓住要点,列出提纲。因考试时间有限,宜用简易英文提纲。切纪主要要点不能少,以免影响得分。
3、选词句,定时态
正确、地道、多样的英语单词和句子能够生动、形象、准确地表达内容。要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尽可能使用比较熟悉的单词、短语和成语;语法活用,句式多变。注意句型的变化,简单句、复合句的交叉使用,但不能片面追求花哨文字,拼凑句子。同时要根据所给的情景确定好时态。时态体现时间的先后,这也是考生容易丢分的地方。
4、重组织,巧关联
在确定了格式、选定了重点、要点和适当词句后,要注意谋篇的原则:组织好表达的层次,分好段落,设计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同时要有意在句子之间使用一些过渡性词语。满分作文都有个共性,就是有效地使用了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上下文连贯。常见的句子之间的连接手段有:使用代词指代上一句中的名词;重复使用上一句中的词;使用连接词;使用平行结构等。如:时间上的衔接词有“then, as time goes by ,day after day , gradually , finally , with time goes by, when, after, before, as soon as , upon/on doing”等,表示因果关系的有“as a result , because of , thanks to ”等。恰当运用过渡词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叛乱,过渡自然,避免脱节现象。
5、细检查,改错漏
重视文字校验工作。文章写好后,一定要认真检查,重视文字校验工作。看其内容是否完整,要点是否说全,文休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单词的拼写及大小写,短语、句型结构、标点符号是否准确;书写是否认真、规范、整洁。
此外,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多积累优秀的字、词、句,多总结写作的得与失,勤读范文,多练习作,把每一次写作当做是高考作文,给自己限定时间,严格按照书写要求规范写作,完成后采取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方式给文章评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写作水平和写作技巧。
第三篇: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析(定稿)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析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瓶颈。由于学生文言词汇及语法积累量少,读不懂而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在平时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花费了大量的工夫,可考试时依旧是一塌糊涂。以至于那些古代先贤的美作在今天成了负担,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极其低下,但是高考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一直是有增无减。面临困惑,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效率成为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多数老师发出感慨:“春风难度文言关”对于文言文教学,简直没有办法了。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不耐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学生迷糊,老师苦恼,教学效率低下。文言文教学既是重点,更是难点。“学贵得法,教贵有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实施教学,我就灵活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文言文的特点等问题做了些思考,算作是抛砖引玉吧。
一、充分阅读是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环节,它在培养语感、理解文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文言文生涩难懂,如果学生不努力地把文句读通,那么后面的教学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少讲多读”应该是基本方法,为了让学生读得有兴趣、有感觉,可以采用教师诵读,学生自读,不同版本音频视频听读、跟读等几种办法。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点拨,明确句读、体味基本感情,在学生自读环节,必须要求学生对课后注释加以把握,不明确的还要借助《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来进行理解。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离骚》、《蜀道难》、《兰亭集序》、《赤壁赋》等诗词赋、散文名篇,尤应通过循环反复诵读来增进理解,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使学生得到精神熏陶和审美愉悦。要让学生走出文言文的阅读的误区,有的学生认为,文言文阅读无外乎就是读准字音,殊不知大多数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探究事件、人物背后传递出的信息、带给我们的思考。在诵读中,教师要强调字正腔圆、停顿得当、语速急缓等方面的要求。
二、把握考纲是关键。文言文部分“考试内容”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理解文言实词、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正确断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局势和用法、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以及鉴赏评价等部分。这些点其实就是考点、出题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这些要点循序渐进推进教学,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具体来讲,“”故事体验法对一些人物传记、历史事件、历史小说类的文言文的教学,可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通过举办故事会、编排课本剧和组织......(本文共计1页)[继续阅读本文]
三、激发兴趣是抓手。
四、第一个层面: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是距现代汉语比较遥远的书面语,它时代久远、词法句法繁琐,又是较深奥的书面语,高中生虽然学过一些文言文,但对文言文的距离感、陌生感还是很大的,如果对文言文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学起来味同嚼蜡,那么他们就会对学习文言文失去耐心,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不学。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把他们引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尤其重要。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若夫经过试验证明,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潜意识与显意识交替的心理活动。当潜意识和显意识处于和谐的相互作用的状态下,学习效益就会成倍的提高。而钱梦龙老师也说:“教师„教‟的重点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①因此,重视学生感性的、直觉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我做了以下尝试,效果颇佳。
1、以精彩的导语激趣。一段巧妙的导语是一把点燃激情的火把,所以在刚上课时用一段生动活泼的话语把学生引到学习文言文上来,让他们在放松快乐的情境中入境,效果是很好的。对于像庄子的《逍遥游》这样比较难懂的文章,可以由庄子的寓言故事入手化深奥的道理为有趣的讨论。对于像《鸿门宴》这样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借鉴电视预告片的做法——大肆渲染后设置悬念。对于像李白《将进酒》那样的文章,可以从他跟意象酒的关系入手,在了解作者这个人的基础上产生想学他诗的愿望……精彩的导语可以让学生的眼睛跳动出光亮,跳动出他们对悠久文化的憧憬。
2、以诵读为主的“活”语境激趣。古人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这说明学习语言需要一个“活”的语境。要设置一个“活”的语境需要改以往以串讲法为主为以诵读法为主。因为书面上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受书面语的局限,不易表达出来,因此,必须让学生读出来,十几个、几十个人齐读,每天都读一阵子,通过朗读将课文无声的语言变为有感情的音响,语境自然就有了。而语言习惯首先来源于听,其次是说,能听会说,就是习惯的养成,换言之,即有了语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提倡反复诵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正是用出声的读同时进行“听”和“说”两个方面的训练。这样做,就是将语感的培养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更确切地说,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学生在这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的语言环境中全方位、立体化的感受它,学习它的欲望就会日益增强。
从落实的角度看,通过诵读可以加深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精读指导举隅》中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当一种语言在学习者的记忆中成为一种习惯,我想,其它的一切都会容易起来的,兴趣自然就上来了。我的具体做法是:每篇古文必范读,并适当的介绍朗读要领和背诵方法,做到当教当背,并定期举行诵读比赛,设立诵读能手奖和诵读进步奖,以此来促进他们让他们喜欢读、爱背。另外,尽量用朗读来读认和理解字、词、句。如学生读《梦游天姥吟留别》题目时,将“梦游天姥吟”分开,可见学生对这个句子没有掌握。这时教师恰当的指导朗读,句子的意思也就明了了。这样,美读的机会多了,死板无止无休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少了,可以说诵读使学生在享受中加深了记忆。在这样书声琅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中,学生兴趣有了,也动起来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兴致怎会不盎然呢?
3、以现代气息的语言激趣。要打通古今文化的通道,让“新新人类”喜欢学习文言文、乐于学习文言文,教学语言上也最好要有现代气息。时下易中天、于丹之所以能在众多的学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渴望接受传统文化群体的“大众情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讲解方式。他们往往以通俗生动的时髦生活话语来阐释传统文化。如易中天说:“韩信是待业青年,后来参加工作后当过侍卫、接待员、司务长”“诸葛亮拿着张琴唱卡拉ok”等等。我也曾经尝试运用类似的时尚语言来进行文言文教学,学生的兴致特别高涨。
如讲《李凭箜篌引》时,我在导入后说:“李凭的个人音乐会开始了。”讲到“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时,我说:“李凭的音乐可以使老弱病残居然跳起了迪斯科啦,李凭的音乐真了不起啊!”这恰到好处的点评,因为联系了现实生活,除营造了一定的气氛外,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4、以文言文中的文化知识激趣。学生对文言文中未知的古代文化知识总是充满好奇的,而文言文中有很多有关的奇闻轶事、寓言、典故、文言名句,在讲课时适当讲一些具有古文化气息的内容,无疑是很能激发学生学习了解文言文的兴趣的。如讲到庄子的《逍遥游》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时,插入庄子的寓言轶事。讲到姜夔的《扬州慢》中化用杜牧的诗句“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时,就讲杜牧的十年扬州经历,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与体味。讲到韦庄的《菩萨蛮》中的名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时插入卓文君的爱情传奇数字诗《怨郎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字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以此来表现卓文君不仅人长得美,而且内在秀美,因此以她的美比喻江南女子的美相当恰当,让学生回味无穷。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②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后,就会喜欢你教的东西。那么,接下来把兴趣转化为行动,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就变得容易起来了。
第二个层面:系统梳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是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过,我也明白了,这就足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高三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学生学的知识很零散,到最后才做整理未免太晚。因此我从高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系统意识,就让他们每人准备一本文言文知识库,着手从系统上去整理文言文知识。应从那几个方面着手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可扩大他们的知识积累面。
1、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新修订的《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道难》《声声慢》等诗词曲62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8篇(段)。(包括初中必备50篇)③通过背诵,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样一来,只要看到某词某句式的时候,马上在记忆中就会现出典型的例句来。如读到《兰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字怎么讲,即使是课文没有注释,或者有注释而不去看,马上联想到《愚公移山》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若孀妻弱子”,这三个“曾”用法相同,都是加重了后面“不知”、“不能”、“不若”的否定语气,可用现代汉语中“还”、“简直”、“竟然”等副词来表达,意思十分显豁。熟能生巧以后,就没有了这种转换过程,而完全是一种应付裕如的状态。久而久之,也就凝固成了个人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
2、把文言文中的词句进行分类整理。对于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个方面。
在实词方面,《大纲》规定要掌握120个文言实词④,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整理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1)词的古今异义。(2)一词多义。(3)通假字。(4)词类的活用。在实词这里需要特别积累一项:根据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内容大多限于人物传略的共通处规律,一些实词在各种选段中反复出现,这便是我们要着重积淀的,如有关官职升贬的:迁、除、谪、擢、转、调、升等;有关拜见的:觐、拜、晋、诣、造、访、谒等。自己多看几篇,分类归纳,必得捷径。
在虚词方面,《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⑤。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
对于句式,文言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是相同的,我们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置句式、省略句式和固定句式⑥。
对于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的整理,有关资料上都有指导,笔者这里就不再多议了。
3、积累文言习惯用语
文言文在今人看来,古奥难懂,是因为古今词汇的巨大差异使然,因此,注意积累古代习惯用语,明确其词义,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按部(指在自己的辖区内巡视),卑鄙(指地位低下,见识短浅),处分(处置安排),反复(改变以往局面,放心(丧失了意志),非礼(不合礼节),坟策(泛指古书典籍),奉祠(祭祀;宋代只领官俸而无职事的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服阕(为父母服丧三年期满),结束(整装,装束),数奇(命运坎坷曲折),驵侩(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泛指经纪人),县官(指朝廷),自居(自以为有某种身份),秩满(指官员任期期满),委输(输送积聚的货物;转运),委吏(管理粮食的小官吏),自许(期望自己干什么),黔首(指百姓),耄耋(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泛指老年人),藉田(古时帝王在春耕前亲自耕作农田以鼓励百姓的活动),下车(指官员上任),视事(官员在任内处理政事),望门投止(投靠有名望的家族),畋渔(打猎捕鱼),墨者(有贪赃行为的人),锐意(决心),属辞(撰写文辞),累官(屡次升迁),左迁(贬官),通货(通商),女弟(妹妹),书信往来),突出(奔突而出),具体(形体具备),三尺(指剑;法律条文),烈士(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舅姑(公公与婆婆),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无赖(无所依靠;无聊),影响(影子和声音),身体(亲自实行)等等。熟练掌握这些习惯用语,就会扫除文言文阅读中的许多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4、积累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只有字词句方面的古汉语知识仍是不够的,学习文言文,还要具备一些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这对于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原都有好处。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文言文不仅关涉着造字之源、句式之法、为文之妙,还包容着先哲之理、阴阳之变,乃至礼俗、宗法、地理、数术,更与古代历史密切相关。特别是先入我们中学教材的,又都是久传不衰的华章,其内蕴就更丰富、更深邃。这些大纲中虽然未作明文规定,但我们在阅读相应的古诗文时,课文注释中都有介绍和说明,有些也反映在词、句的用法里。那么,要准确理解古文文意,不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是不行的。因此,在逐篇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就要注意点滴积累,而且还要做系统的整理,如古代吏制,刑法,科举制度,人的姓、名、号、谦称、敬称等等,不求过繁过细地掌握,但要大体了解,并且在做材料练习时还要注意参照运用。
而要使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最终达到高效,在考场快速答题、拿到高分,除了要有兴趣和扎实的文言文知识外,还要能灵活运用解题方法与技巧,以保证该拿的分,一分不丢。
第三个层面:灵活运用文言文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高考时,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这时,老师就应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并多加操练。笔者认为,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以下四步进行:
第一步,倒读最后一题,搜索“内容提要”。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题,在题目设置上有这样的规律:将阅读材料的内容,按照原文行文的先后顺序,拟设四种对文章的概括性叙述,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综合分析,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也就是说,在这题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项错误,而其余都是正确的。那么,未读原文之前先读这些选项的表述,无异于是在搜索原文的“内容提要”。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原文的陌生感,树立读懂原文的信心。
第二步,整体感知原文,确认“内容提要”。此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要求做到:基本弄清全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怎样;这些事表现了人物什么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然后一一验证最后一题的四个选项,同时为第三步解决词句问题打下基础。
第三步,细读相关部分,解决词句问题。这一步要求落实将要作答的题目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并运用所学知识技巧,进行解答。第四步,文言语句的翻译,占的分值很大,要争取得到该得的分。因此,翻译时,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对应翻译,做好留、补、换、删、调。(1)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2)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3)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4)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5)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⑦同时还要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再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最后把它们组合成通顺的句子。把文言文的每道题都认真地做好,拿到高分,那文言文教学才算真正达到高效。
学生在高考文言文部分往往失分最多,要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要从高一开始就要做激发兴趣、梳理知识、运用技巧的训练工作,并且长期坚持,才能最终达到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的目标。
8年的语文教学生涯磨炼出了我的扎实与坚韧,也让我明白要做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需要长期的学习与努力。此时此刻,我深感自己仍然是一名语文教学的求学者,要学的知识还很多很多。于漪老师要求自己要做到两点:“一是„锲而不舍‟,再一是„学然后知不足。”⑧她的话一直激励着我,让我争取一辈子学做一名语文教师,让我在教学中追求要做到讲究实效。教学之路漫漫,我将矢志而求索。
参考文献:
① 阎苹、张正君著的《中学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评价》22页。② 张晓梅、张英宏著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13页。③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说明。④ 山师大附中高级教师审订的《模块总复习》70页。⑤ 山师大附中高级教师审订的《模块总复习》114页。⑥ 山师大附中高级教师审订的《模块总复习》120页。⑦ 山师大附中高级教师审订的《模块总复习》133页。⑧ 阎苹、张正君著的《中学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评价》78页。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 要达到文言文教学的高效,我们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情,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关键是努力钻研教法,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给足学生思考预习的空间;反复强化语法知识,总结文言特殊现象;另辟蹊径,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如何让文言文课堂充满乐趣 摘要: 有的语文老师上文言文时,喜欢采用串讲的方法,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上死气沉沉。这样的教学过程基本失去活力,学生能不产生厌烦心理?本来文言文距离我们的时代就已久远,学生阅读就有重重障碍,如果还采用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让学生爱上文言文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究 摘要: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当下,高中文占文教学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倾向:一方面是部分老师根据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基本题型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方式,一般采用疏通文意、讲解方法、完成练习的方式,将重点放在文意的串讲和文句的翻译上面;
第四篇: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关键词】 高中教学;古诗词;画面;空白;角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105―01
相对于初中的古诗词教学要求,高中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古诗词教学的规划设计上要更加用心。但基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古诗词学习的固定认知和简单模式,高中古诗词教学面临很多困难。为了提高高中古诗词教学效率,笔者做出了以下尝试。
一、画面还原法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相对更发达,所以高一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沿用了这一思维特点。古诗词以借景抒情诗为众,所以每一首诗词都有一幅画面。对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应主张学生翻译诗词,生硬地解释诗词,而应借助课下注释先还原诗歌画面。在还原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自然会将他对诗歌理解的重点凸显出来,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理解中的偏差做出判断,同时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也能得到锻炼。例如,教授杜甫的《登高》时,诗歌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描景,后四句抒情。开头两句十四字,一笔拽出六种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意象分别从形、声、色、态不同角度,描述出了诗人登高望远所见的夔州地区深秋时节的独特风物。第三句承第一句而来,继续写山,第四句承第二句而生,继续写长江。以上写景,都抓住了秋天景物的特点,使人如临其境,如观其形,如见其色,如闻其声。如此景象,如果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去感受,未免太单薄,但鼓励学生身临其境,用心去看、去感受,学生所感知的画面会更丰富。学生在还原画面的过程中,必然对某些景物的特征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也许来自于他自身的经历和体悟,也许来自于他平常和别人或别的文学作品的交流。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新的东西生成,而这个新的东西的基点,就是学生对作品的基本解读和基本感受。
二、空白填充法
中国古代诗词讲究含蓄,惜字如金,出于很多考虑,诗词的字里行间留下大量空白,也给读者留下超大的想象空间。高中学生相对初中学生来说,知识框架更完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更丰富。学生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填补空白,从而对诗词进行二度创作。《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诗词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诗词教学课堂刚好就为培养这些能力提供了平台。同样是杜甫的《登高》,前四句的描景其实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学生无论是结合对杜甫的了解,还是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都可以将这幅画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补充,使这幅画面越来越丰富。画面有山有水,也可以有船有人,有树有草等等。学生在填充空白的同时,应本着宜增不宜删的原则,填充画面多出来的东西其实就是他对诗歌的一种再创造。不单单描景的句子,抒情的句子更是如此。作者的含蓄里,其实有更多层次、更多角度的情感交织,学生在解读的同时需要借助大量的知识点、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去感知和体悟,进而完成自己在对诗歌的基?A了解上的再生成、再创造。
三、角色代入法
古代诗词中一定有一个角色,也许是诗人自己,也许是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可以借助于对诗词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的了解,转换角色,将自己代入,设身处地地感受诗词作品中丰富的思想情感,体会作品产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例如,《登高》里写景都抓住了秋天景物的特点,使人如临其境,如观其形,如见其色,如闻其声。但作诗写景终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是基础,而真正的目的是要抒发出胸中之情。抒什么情?作者离家万里,漂泊天涯,客居异乡,孤身一人,抱病登高,又逢霜天,木落之秋,岂不悲从中来?悲秋,是历代诗歌中习见的主旨,而杜甫这首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个人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对于杜甫,学生是比较了解的,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缺乏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所以笔者建议学生做角色代入,将心比心,对此时此刻的杜甫会有很多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共鸣。在学生自由发挥的基础上,再和诗歌里的情感一一作对照,疏漏的部分进行再分析,多出来的部分又何尝不是学生的一种再创造呢?在角色代入中感知可贵,观照自我,升华情感。与学生而言,这种方法可以将他们心目中的诗词从神坛上拉下来,以一种平等的态度、放松的心情去解读,既有利于诗歌文本的剖析,又有两者(作者和读者)合一的交流升华。学生对诗词的学习能用一种简单轻松的心态、高效实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也是我们长期探讨的一个主题。
诗词教学其实是有关于人的思想与灵魂的教育,不管借助于何种方法,最终应从诗词字面深入诗歌内里,并最终超越诗词本身,从研究诗词、作者转向对自我的一种审视和提高。诗词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个性教学,有教师的个性,也有学生的个性,在这种引导碰撞中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才是真正有所教授。
编辑:马德佳
第五篇:高中古文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古文教学方法初探
新课标核心内容就是所谓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此相对应,高中古文教学的任务总的说来,主要也是三个方面:除了语言文字的教学之外,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推断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系。新课标背景下的古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求大力改革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接受逐渐演变为主动探究。
从本质上讲,教师教学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正值青春期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个体,然而在全民看高考的现实背景下,唯分数论英雄是不争的事实,于是衍生出那种仅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全然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学生的精神需求,显然忽视了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即便是讲授知识与技能,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亟待改进。教师教学的根本应该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帮助他们构建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寻觅真正契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才是硬道理。
本文从问题设置的内容和原则要求、作家人文思想的归纳与梳理和文言字词的教学等三方面加以论述。
一
上课吸引学生离不开丰厚的学养、准确精炼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还需要巧设问题的循循善诱。而学养、语言、语调非短时间内能有较大提高,只有树立提问意识,通过巧设问题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怎样做到巧设问题以吸引学生,恐怕要考虑问题设置的内容和原则。那么,问题设置的内容和原则上到底有哪些要求呢?
问题设置的内容要求有三。首先,问题设置要串联课文的大致内容。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挂一漏万。一篇课文或一个知识网络,需要事先找准每个重要节点,原则上要求针对每个节点设置问题,这样设问才能串联起课文大致内容。如有遗漏,可能导致学生的理解障碍,也可能导致自己讲课前后不连贯。其次,问题设置要突出课文核心内容。一篇课文或一个知识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往往不是同等重要,而是有一个或若干个核心节点。譬如《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有若干节点:介绍褒禅山的概况和名称的由来,简述游洞过程,议论游山心得,补叙同游者及写作时间。但很明显,课文的重心在于第三个节点,即游山心得,前二者只是第三点的铺垫,第三点才是作者借以表达的主要思想。只有突出了关键节点,才抓住了课文的核心。再次,问题设置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系的构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文都是思想积极向上、可以砥砺千万学子,同时又是表达规范、言辞优美的范文,是教师教学时不可或缺的思想教育、美学熏陶的重要载体。无法想象,教学时可以罔顾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文思想,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忠君报国思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顾全大局、以社稷江山为重的思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重视民生的思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问题设置的原则要求做到“五性”。(1)激发探究欲望的启发性。所谓巧设问题,“巧”应该体现在问题能抓住学生的心,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和回答的欲望。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曾提出“你赞同荆轲采用行刺的手段解决问题吗”“现在美国称霸世界,我们是否派人去行刺奥巴马就能解决问题呢”这样的问题,结果学生热情高涨,回答踊跃。(2)由易到难的渐进性。由易到难提问符合认识规律,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久而久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有序的好习惯。(3)由表及里的逻辑性。由表及里是探究学习的正确过程,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读本课文《晋公子重耳之亡》时,曾连续提出“重耳为什么逃亡”“重耳逃亡时被善待和不被待见的国家分别有哪些”“重耳是个怎样的人”“归纳重耳最后夺取政权的主客观原因”“重耳的成功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等五个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问题设置需要兼顾的几乎所有基本原则。(4)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性。提问时有意识地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利于学生观照现实,拓展思维和视野。教学《长恨歌》时,可以联想到商惑妲己、周爱褒姒、汉嬖飞燕、唐溺杨妃的典故,这就是《诗经》中提到的“哲夫成城,哲妇倾城”。(5)紧扣考点的实效性。高考考纲要求考察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大多数学生的短板,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渗透进平时的教学中去。教学《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关键在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孔子所赞扬的曾皙描述的长幼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愿景。
二
文学是人学。人的各种情绪诸如喜悦、感奋、痛惜、忧思、愤懑、感伤、失意、孤寂、思念等无不寄寓在文章中。高中古文思想内蕴极其丰富,更是包罗万象,难以尽述。如上所述,如此丰富的人文思想正是构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系的重要资源,即便每篇古文的思想都被理解,可能也只是一盘散沙,学生很难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作家人文思想进行归纳和梳理。
隐逸情怀的嬗变。庄子“曳尾于涂”式的隐逸,是《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思想的外化。虽然有点消极避世,但这是一种置自由于功名之上的真正洒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对醉心功名的名利之徒而言无疑是一副清醒剂。教学《鸿门宴》时可以引申,让学生明白范蠡泛舟、张良隐遁体现的是担忧“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睿智。《归去来兮辞》让人想到南北朝期间陶渊明、阮籍、嵇康的隐逸情怀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厌恶官场。到了唐朝,“终南捷径”式的隐逸成了曲线救国、间接求仕的晋升阶梯。宋朝林逋醉心自然的隐逸,成就了一段“梅妻鹤子”的佳话。唐宋时期的这两种隐逸情怀大异其趣,境界自然不能相提并论。不同时期不同文人的隐逸情怀各不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生命意识的复苏。逍遥如庄子,才能在妻子离世时鼓盆而歌,这种生死如一的看法在历史长河中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兰亭集序》中批评庄子《齐物论》中“一死生、齐彭殇”为“虚诞”和“妄作”,对“死生亦大矣”痛心疾首,无疑是生命意识的复苏。《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喟,虽然最后消解于“变与不变”的哲理中,我们还是不难看出,苏轼在“乌台诗案”后生命意识的觉醒。《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更让人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与失去生命的痛惜。
入世出世的较量。《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分忧的言行,明显传扬着儒家推崇的积极“入世”的观念;《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伶官传序》《种树郭橐驼传》采用曲笔,借古讽今,更彰显出作家的家国情怀。《逍遥游》《归去来兮辞》《方山子传》都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逍遥自得、远离红尘的思想,虽然境界很高不难界定,但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道家推崇的“出世”观念。这些课文都可以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难以尽述的杂感。《劝学》体现了儒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荀子的治学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师说》是韩愈对当时厌恶从师学习之风的匡正。《苏武牧羊》的主人公十九年执着不悔,九死一生,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和什么是坚贞。《陈情表》中不事伪朝、反哺祖母的言论,闪耀着不忘根本、知恩图报的人性光辉。《滕王阁序》对景物出神入化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以上种种,难以用只言片语概括,但基本涵盖了教材中的主要思想。具体教学时,教师大致列举分类,搭好框架,每类思想都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例证,充实框架中内容。这本身是信息筛选与整合的一次有益尝试,有利于学生学会归纳和梳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真正消化课文,比较系统地掌握文章的思想精髓,并自觉地将这些人文思想储存在作文素材库中。
三
古文教学中最枯燥、最费力、最难见成效的恐怕是文言字词的教学了。文言字词是考试时阅读课外文章的拦路虎和绊脚石。由于学生长期脱离古汉语环境,无论文言实词、虚词,还是文言句式,都是需要花大量时间学习、钻研才能初见成效。因此,教师教学时需要耐心,还需要辅之以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联想推断法。联想推断法是解决一词多义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可以某些字词为例,让学生学习古文时进行联想推断。某些文言实词,可以由本义联想到比喻义和引申义。如“糜”,本义是粥,由于食物时间久了容易腐烂,所以可以引申为“糜烂”;好好的食物糜烂了,是一种浪费,于是又可以引申为“糜费”。某些实词可以根据语境进行推断。如“虞”,在“以备不虞”“衣食无虞”“尔虞我诈”里分别理解为“预料”“担忧”“欺骗”;又如“殆”,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解释为“危险”,在“消失殆尽”中解释为“差不多”,在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中通假“怠”字,自然解释为“疲乏,懈怠”。
分组探究法。有些字词的特别用法,就算讲了学生也容易遗忘,不妨采用分组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然后归纳总结,来加深印象。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曾让四个小组分别完成如下四个任务:第一组找出文中18个“相”字,并解释各自字义,然后归类,找出规律;第二组找出文中的若干“见”字,同样进行解释和分类,找出规律;第三组找出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体会偏义复词的特点;第四组从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中挑选一人,以“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后来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探究成果,结果十分令人满意。
比较分析法。不少学生反映虚词比实词更难掌握,比如“而”字可表顺承、转折、假设、并列、修饰等关系,其中顺承、并列、修饰三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这时就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句进行比较分析。“推门而入”中有两个动词“推”和“入”,这两个动作明显有一前一后,中间有时间间隔,因此,两者之间的“而”表顺承关系;“白质而黑章”中“白质”“黑章”是蛇的两个性质一样的特点,因此,两者之间的“而”表并列关系;“顺流而下”中的“顺流”只是“下”的一种伴随状态,具体说明如何“下”,而且没有时间间隔,而是同时存在,因此,两者之间的“而”表修饰关系。
上述三个方面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古文教学的一般技巧和方法,说到底,设置提问的关键在于激发兴趣,归纳梳理的关键在于编织网络,比较分析的关键在于夯实基础。古文教学既要高瞻远瞩,宏观把控,又要脚踏实地,微观落实;既要好高骛远,在人文思想方面做形而上的思考,又要步步为营,在文言字词方面做形而下的积累。还要注意把握好课堂紧张与松弛的尺度,激发兴趣和鼓励探究,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刘传胜
2017年2月15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