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体育课改中运动兴趣教学的实施策略
小学体育课改中运动兴趣教学的实施策略
奉化莼湖尔仪小学
王志军
[问题背景]:当前体育课醒悟教学,往往由于对“运动兴趣”存在理解的偏差,容易造成误解;要不就是过分强调“兴趣”采用“放养式”教学,使体育课无组织、无纪律的活动课;要不就是采用“少数服从多数”来满足学生“玩”的欲望,使体育课分淡化、随意化,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关于新课程小学体育运兴趣动教学的标准解读,纠正对小学体育课改中运动兴趣教学的理解偏差,重视并科学有效地进行运动兴趣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词]:标准解读
存在误解
实施策略
一、新课程标准关于运动兴趣的解读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的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其实,《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不是要我们一味迎合,迁就学生已有的运动兴趣,而是要加强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中小学生已有的某些运动兴趣,是比较有限的,而且也不太稳定,大多尚未形成兴趣中心。因此,他们已有的运动兴趣,是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来培养的。
2.《新课程教学设计》明确指出:“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与重视运动节能的系统传授,过于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的运动兴趣,结果导致学生既没有很好的掌握运动技能,也没有激发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实际上,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运动技能,掌握运动动作是否规范,并不是最重要的(当然,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使学生多学一些运动技能,掌握的运动动作也尽量规范一些。)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是体育课堂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即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再多,技术动作在规范,如果对运动没有兴趣,不坚持参与体育锻炼,那么,学了也是白学、学也无用。因此,新课程体育教学观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地位。学生有了运动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使体育活动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存在的误区
1.从单纯培养孩子的兴趣出发,选择一些好玩的、轻松的内容
根据所确定的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当然是给我们体育教师更大的空间。就某一堂课而言,如果侧重达成社会适应目标或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孩子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而兼顾运动技能或运动参与目标的实现,选择一些好玩的、轻松的内容,我们“暂”可以说它是一节成功体育课。但是,在以“身体练习手段”为主的体育与健康课中所选择的身体“练习手段”没有一定的强度,能实现体能的发展、素质的提高吗?如果我们一贯地为培养孩子的兴趣选择一些简单、轻松的内容教学,造成的后果必将是学生体质继续下滑!因此,我们恰当地选用传统体育项目中对锻炼身体有重大价值的田径、体操等内容不失为明智之举。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采用多种教学法,将枯燥的内容变为孩子们参与其中、乐于彼此的内容。
2.片面强调个体差异,追求成功的体验,忽视对体育学习结果的要求
个体差异是学生主体的客观存在。然而我们部分教师自然地认为学生能学成什么样就算什么水平,只要认真让学生能体验到成功就行,没有一个基本的标准。这种片面强调个体差异,追求成功,单纯注重学习过程,忽视结果的直接后果必然是学生总体素质的下降。3.频繁的采用“放养式”教学
有人认为“放养式”教学体现了新的课标要求学生去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学习方式,这是体育教学中的又一大误区。此种无目标、无计划、无方法、无过程、无指导的体育教学是对新课标主体理念的亵渎。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没有作具体的规定,教学方法重点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个方面,实质上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更高了,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钻研教法和学法,从而更好的组织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在锻炼中体验快乐中增强能力。
三、实施运动兴趣教学的策略
《体育教学》2006年第01期上介绍了特级教师王仲生老师一年级《前滚翻》的教学片段如下: 王仲生老师:跟我做游戏 教学内容:前滚翻
教学对象:从未见过面的异地学校的学生(小学一年级)做好了有趣的准备活动后
王老师说:“我们先做个游戏吧”(看课者们暗暗觉得奇怪,按照常规该教学讲解吗?怎么做起了游戏?)
王老师说:我们一起做个“看天”的游戏(看课者和学生都更加不解:上体育课看什么天啊?)王老师说:我们要低着头看天(学生为难了:这低着头怎么看天呢?)
王老师说:你们自己想想办法,怎么能低头看天
[于是学生们纷纷尝试,不一会一个聪明的学生找到了方法,于是学生们纷纷模仿,大家都趴在地上从两腿之间看天。](此时,看课者全都明白了,其实王老师已经在游戏中让学生自己做出了前滚翻预备动作。)
王老师又说:我们再做第二个游戏(看课者们想:怎么又做游戏)。
王老师:“看谁做的快”,教师叫出一个学生和他比赛。两个人站在垫子后面,发出口令后看谁先坐在垫子上,结果学生是跑到垫子上坐下,而王老师是做了个前滚翻坐下,当然是王老师坐的快,王老师怕学生不服气又做了一遍,结果还是一样。
做完两个游戏后,王老师说:“我们现在把两个游戏一块做一遍,先”看天”,再做“看谁坐得快”。
学生在两个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前滚翻后,王老师才告诉学生们: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动作,叫做“前滚翻”。(看课者们热烈掌声。)
王老师这个精彩的教学片段为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好的进行运动兴趣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技能学习方面灵活多样的运用游戏、情景教学使枯燥的技术课变成“兴趣”课,使学生在轻松的心情下完成技能学习。
1、淡化竞技运动,突出健康新观念。
要摒弃那种以高标准的运动技术要求学生以及运用运动员训练模式来训练学生的教学方法。而是利用竞技运动项目中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技术技能进行改造,使它成为教材化。降低标准,降低要求,使广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锻炼能达到的,体现“健康第一”的新的教学内容。
2、培养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有兴趣才有动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要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入手,并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互助、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只要学生对锻炼有了兴趣,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掌握锻炼的方法,发展自己的特长,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3、增加“兴趣”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王仲生老师是在教学一年级小朋友前滚翻时,屏弃了“低头”、“团身”这些对孩子们来说毫无生气、非常陌生又不能理解的动作要领,而把要领溶入了游戏中。“要领”应该是教师多年总结出来的一个“诀窍”,应是学生听的明白,能按照要求去控制身体的方法,而不只是动作的外部结构,更不是一个动作顺序的表述。如果我们每一个老师教每个动作时都有自己的教学诀窍,都有一个能让学生领悟到如何用力,如何作好动作的经验之谈,那么这个教学一定很有成效的,这个教学一定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会动作。
结束语:新课标指出:“学校体育是快乐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让教学“活起来”,让教学“生动起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质。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和爱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为今后的体能发展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设计》
2.《体育教学》04年第3期“实施快乐体育培养体育兴趣” 3.《体育教学》04年第5期“由“兴趣、快乐、成功”所想到” 4.《体育教学》05年第5期“学生的运动兴趣重在激发、培养和引导” 5.《体育教学》06年第1期“反思运动技能教学让教学走入孩子心坎”
第二篇:如何激发小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运动兴趣总结
如何激发小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运动兴趣
八义小学吕红波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喜好的情绪,而情绪则是兴趣的直观反映。如何激发小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运动兴趣,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淡谈自己的浅见。
一、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要目标之一。一般来说,从兴趣的产生到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要在运动参与过程中逐渐形成,要和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利用原有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产生新的兴趣。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教材安排和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智力、身体素质等因素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制定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顺序和教学方法。如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动作时,通过直观、生动、优美的示范和简单的讲解后,尽快让学生去尝试练习,为了避免单调的练习产生疲劳,而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趣味性较强,对小学生更有较大的吸引力,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在教学新动作的同时,把游戏贯穿到教学中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兴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从头到尾一味反复练习着老师教给他们那“机械化”的动作,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教师只有掌握学生的情趣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方法,掌握技术,提高运动成绩。如教学齐步走时,成人化、军事化的训练会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我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如“蚂蚁搬家”、“两人三足走”、“穿大板鞋走”等等,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了教学内容,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三、创设一个愉快的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满堂灌”。采用“填鸭式”教学,课堂
无欢声笑语,这样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创设一个愉快的教学环境。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能主动、活泼地发展。
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最好方法。总之,只要让学生“寓体育于兴趣之中”,就会让学生们感受到体育活动的无限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激发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运动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加强教学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使相对单调枯燥乏味的内容也会变得丰富多彩。
第三篇: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课运动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课运动兴趣郑毅旭
体育相比于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直白地说就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为最终目标的一门学科。而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一堂体育课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如何提高学生体育课的运动兴趣,首先应找出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而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直接体育需要
学生直接体育需要就是学生被某项或某类体育项目吸引,迫切需要去学习或练习它的动机。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育需要,就会产生渴望学习或者参与体育活动的极其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参与和学习的热情及意志努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能否充分满足学生这种体育需要,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二)教材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数量
一个好的体育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直接的体育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通常娱乐性,趣味性越强,竞争性越激烈,越受学生的欢迎。教材内容的数量也关系到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在一节技术训练课中,新授内容以少为好,这样可以减少记忆的理解过程,增加练习时间,增添学生的亲身体验。反之在一节训练课中内容较多,增
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学生难以掌握,学生会因为劳而无功而丧失兴趣。
(三)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与其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关。针对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形成不在对知识掌握的广度上,而在于对知识掌握的深度上。即对技术掌握水平越高,越能体验出某个技术动作的如水妙趣来。
(四)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育学和心理学普遍认为:在体育课教学中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和练习的兴趣。学生在体育课中获得快乐。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特别是通过自己一番辛苦后得到的快乐体验,才能做到“以苦为乐”,“乐在其中”。从而喜欢学乐于练习,使体育兴趣不断得到加强、巩固。
(五)授课方式
我们说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教”为主,还是以“练”为主。以“教”为主,把体育课过多地等同于一般文化课(仅有室内和室外之分),过分强度一般教育学的规律,而忽视了体育运动所具备的特殊规律。以“练”为主是指在应用一般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强度遵循和运用训练的一般原则与方法,使体育课更多地接近训练课而不是一般文化课。
以上这些因素对体育兴趣的影响是相互联系的,应注意发挥它的综合作用,并从这些因素着手探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寻
找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之路。针对以上的影响因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加之,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都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积极性科学的、合理的、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课的内容要单一化,形式要多样化、全面化; 课的设计要新颖化、趣味化、个性化。体育教学要始终贯彻一个主题——健康第一,快乐体育,学生为主。尽量让枯燥、单调的教学变得新颖、活泼、轻松。让学生的心身、德、智在愉悦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不断的探索,才能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感受乐趣。所以体育课要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选择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场地、环境的选择要有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新颖别致的场地布置以及选择变换运动地点,都能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环境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当学生处于一个整洁优美生机盎然的环境中,能产生轻松、愉悦、安宁等积极情绪,表现出活泼开朗、自信大方、朝气蓬勃、乐观向上与人友好相处,接
受别人的意见。
三、改变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分组的形式,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①改变过去一般按男、女学生高矮的分组形式。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
②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使小组都适当安排一部分的好学生和稍差的学生,通过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③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好的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差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如在“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在练习中横杆的高度根据各小组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调节,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调节高度;良好学生高度适当,改进动作争取优秀;中等学生高度适当,巩固动作;技术还没有掌握的学生降低要求,树立信心,达到基本掌握动作。这样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达到各自的要求,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吸引学生参加运动的兴趣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①由旧入新法:有些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教学时,可把与新知识有关联的旧知识单独抽出来作茧自缚为新知识的“引爆点”。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最活跃、最积极的时候就是在已会的动作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动作之时,从心理学来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掌握动作,易于受到鼓舞,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②创造情境法: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学习新内容的环境,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有目的的去探索,如:我在教学“原地掷垒球”一课时,我将整堂课设计为去飞机场的往返途中和在飞机场游玩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做完热身活动,从掷飞机的过程中,探索出投掷的方法和技巧。既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达到了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目的。
③游戏竞赛法:根据儿童具有好胜心的特点,在组织教学时采取
游戏竞赛的方法,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积极性。
④质疑法:根据小学生好奇心、求胜心强等心理特点,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神秘感,从而激励起学生解疑的愿望,带着强烈的求知识欲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五、合理的运用语言激励,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赞许可以用无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要避免简单的说“好”或“很好”,否则会使学生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教师可以说:“你的动作非常好,我很喜欢”,“大家来看某某同学的表演,他做得真棒!”“老师相信你是成功的”等语言进行激励。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是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关键,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课的运动兴趣
学科:综合
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课的运动兴趣
常德市鼎城区花船庙小学 梅其先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一堂体育课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如何提高学生体育课的运动兴趣,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加之,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都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积极性科学的、合理的、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课的内容要单一化,形式要多样化、全面化; 课的设计要新颖化、趣味化、个性化。体育教学要始终贯彻一个主题——健康第一,快乐体育,学生为主。尽量让枯燥、单调的教学变得新颖、活泼、轻松。让学生的心身、德、智在愉悦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不断的探索,才能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感受乐趣。所以体育课要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选择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场地、环境的选择要有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新颖别致的场地布置以及选择变换运动地点,都能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环境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当学生处于一个整洁优美生机盎然的环境中,能产生轻松、愉悦、安宁等积极情绪,表现出活泼开朗、自信大方、朝气蓬勃、乐观向上与人友好相处,接受别人的意见。
三、改变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分组的形式,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①改变过去一般按男、女学生高矮的分组形式。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
②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使小组都适当安排一部分的好学生和稍差的学生,通过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③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好的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差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如在“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在练习中横杆的高度根据各小组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调节,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调节高度;良好学生高度适当,改进动作争取优秀;中等学生高度适当,巩固动作;技术还没有掌握的学生降低要求,树立信心,达到基本掌握动作。这样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达到各自的要求,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吸引学生参加运动的兴趣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①由旧入新法:有些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教学时,可把与新知识有关联的旧知识单独抽出来作茧自缚为新知识的“引爆点”。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最活跃、最积极的时候就是在已会的动作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动作之时,从心理学来分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掌握动作,易于受到鼓舞,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②创造情境法: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学习新内容的环境,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有目的的去探索,如:我在教学“原地掷垒球”一课时,我将整堂课设计为去飞机场的往返途中和在飞机场游玩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做完热身活动,从掷飞机的过程中,探索出投掷的方法和技巧。既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达到了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目的。
③游戏竞赛法:根据儿童具有好胜心的特点,在组织教学时采取游戏竞赛的方法,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积极性。
④质疑法:根据小学生好奇心、求胜心强等心理特点,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神秘感,从而激励起学生解疑的愿望,带着强烈的求知识欲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五、合理的运用语言激励,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赞许可以用无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要避免简单的说“好”或“很好”,否则会使学生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教师可以说:“你的动作非常好,我很喜欢”,“大家来看XXX的表演,他做得真棒!”“老师相信你是成功的”等语言进行激励。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是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关键,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起作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小学体育课改心得体会
心得一:小学体育课改心得体会
新教材、新标准要求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知识以外,还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我们的体会和做法如下。
一、促进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也就是说,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及态度予以肯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是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主义感的一种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例如,队列练习中立正要求脚跟并拢,脚尖分开,两手五指并拢贴于裤缝。由于低年级儿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立正时很可能不符合要求。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并不一定要直接批评本人,如果采取表扬旁边一个动作正确的学生的方法,一般会引导动作不正确的学生自觉地纠正错误动作。
二、目标适当,区别对待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时要充分考虑教材的特点、难易程度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堂课内均能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体验到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心情。此时,应在表扬的同时对学生提出更上一层楼的要求,以促使他们去追求新的目标,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好体育的情感,引导他们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而那些不求实际、缺乏针对性的教学要求,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还会让学生产生失望、消极的情绪,导致学生心情压抑、一蹶不振、厌学、躲避等不良行为,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必须适当,这种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目标的激励方法,才能切实产生明显的效果。
三、正面鼓励,形成良好的体育气氛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应正面诱导,多加鼓励,耐心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如跳山羊练习,小学生胆子小,从不敢跳到克服心理障碍第一次独立完成练习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进一步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改变他们喜欢与其他同学比较的习惯,将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运动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另外,教师要从关心、爱护学生的立场出发,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倾向。要在教学中创造一种相互关心、相互鼓励、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使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感到同学的支持、教师的信任、集体的温暖和活动的有趣,从而增加他们战胜挫折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严格要求是正面教育的根本
教师的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优秀教师在工作上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绩,是因为他们有着对祖国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无限的爱护和亲切的关怀,能不断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是爱的具体体现,严要严得合理、严得恰如其分。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尺度掌握不好,不但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会有不良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老师恰如其分的评价与鼓励;差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老师的挖苦和冷遇。教师对较差学生严格要求,其目的是让其通过努力,奋力赶上其他同学;对普通生严格要求,其目的是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教师应实事求是地肯定正确的一面,该表扬的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过失的批评要适度,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只有这样才能以情感人,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教学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体育课改中要善于激励、鼓舞学生,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具有超前意识,善于创新,精通业务技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课改教学落到实处。
心得二:小学体育课改心得体会
现代体育已经发展成一个包容生物学、运动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综合性的,具有多种学科功能的边缘学科。对人的智力,尤其是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直接影响。重视体育不仅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还能通过体育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育对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体育学科教学自执行全国统编教学大纲以来,以三基为教学目标,以竞技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技术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形成了课堂教学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终结评价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材为中心,将教材比作图纸,力求将学生加工成标准件,其教学过程以教学为中心。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所指出的教学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以前我上体育课,总是按照自己上师范时,老师教的教法再去教我现在的学生。例如:以前我在教三年级后滚翻的动作时,首先我把整个动作的方法讲解一遍,;然后亲自师范;提出要求;指定分组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指出错误加以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技术教学,教学过程看似很严谨,重视教法,但是小学生练起来兴致不高,组织形式僵化,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练习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练习中是不断发展的,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因此研究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自己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自我调控,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加速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
例如:同样是三年级后滚翻练习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图例,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举手,主动进行演示,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然后老师再进行示范动作,让学生通过观看先说一说动作要领,教师给以补充。教师不应总是相对处于先知先觉、权威阐述的地位。在学生面前,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掌握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处理的方法,而不是直接交给学生现成的结论。
下面我就对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后滚翻的这一环节进行四自教学模式的尝试做以具体说明。
1.自己选择:指同一教学内容,学生练习时,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个体的实际,对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的选择。
(1)练习手段的选择:
通过练习针对自己的技术弱点进行练习:a.后倒时双手放置的位置与手型不对:应反复做后倒时两手贴肩的练习或两人一组,一人做练习,一人负责纠正手型及放置的位置;b.滚翻时,团身不紧:提示后倒时,臀部靠近脚跟下做,或反复做大幅度前后滚动的练习。必要时,让练习人腹部加物滚动。c.推手无力,抬头不及时:两手放置的位置要准确,手型正确,为推手创造条件。在滚翻即将完成时,提示推手抬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练习的针对性。
(2)练习难度的自己选择
把学生分成四个组进行练习,a组:完成动作质量好,动作轻松、连贯(优秀);b组:动作完成质量较好,动作较轻松(良好);c组:能完成动作,姿势基本正确,动作不够轻松(及格);d组:不能完成动作,姿势不正确,动作紧张、不协调(待及格)。为学生掌握技术提供理想的难度,经过自己的训练,如果动作有提高,可以选择到上一组进行练习。这样就充分的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学生们都想到优秀组或良好组练习,愿望变成了动力,学生练习的兴致就提高了。
(3)练习伙伴的自己选择
学生根据自己的练习难度,在本组进行选择练习伙伴。这样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提高,和自己要好的伙伴练习,心情舒畅,共同研究、探讨、共同进步。将教师指令下的练习和几年不变的练习分组转变为学生之间的,自愿结合的分组练习。
2.自主练习:指通过自己选择,课堂练习的机制要按教学指令练习,转变为学生有一定自主行权的自主行为。
(1)形成:目标努力评价调整,主体自行控制的学习环境。
(2)将僵化的教学分组转化为动态的临时组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往与合作的机会。
3.自我评价:参照教学大纲的终结性评价(考核标准)指依据教师设计的评价标准,由学生对自己的技术水平、运动能力、学习效果进行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例如:评价方法为:教师讲明评价标准,学生练习三次,取最好的一次进行评价。首先让学生自己评价,学生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自己也不贬低自己,给学生展示自己评价自己的机会,然后老师再进行评价。如果评价相同,说明学生对自己的练习有正确的认识,如与老师的评价不相符,说明原因,课下再进行练习。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更新观念,适应社会的发展。
心得三:小学体育课改心得体会
时间过的太快了,不知不觉已经在小学体育教学有三年多了了,我觉得教学真的不简单,所要面对的事情太多了,但从中也学到一些东西和一些经验,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拳脚相向,也有失利的组同学之间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怯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我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倾向性的使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学校举行一个足球比赛,就因为争一个球,就准备打架了,我马上跟他们两个人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然就请先离场休息。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二、培养善于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
任何人从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同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便如,在一场校际拔河比赛中,因我发现一名外班的学生参与了某班的比赛,故大声斥责,结果使该班的学生转移了注意力而导致失败。这种由于决心书外因素造成的失利使学生难于接受,情绪非常恶劣。对于这种意外事情的发生,我主动地向学生说明真相,讲清道理,充分肯定他们的实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提供再赛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出师不利的典型事便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任何比赛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意外,包括裁判不公等,培养学生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三、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格和交际关系、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询问为何?大都强调客观原因。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或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或是因为体育成绩不理想,而没有人愿意与他们一组。针对这一情况,我就亲自上阵,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可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这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四、采用运动处方教学方式
教学中为了锻炼同学们的自我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为了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教学,满足所有同学的兴趣和需要,有时我把教学内容科学地、严谨地设计成多种运动处方让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运动处方,然后根据选择情况自由结合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小组长带领同学们完成教学内容。各小组在完成运动处方的内容时,根据自己情况选择自己的组织方法和学习方法。这样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了,课堂教学一片生机盎然。
五、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待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