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总结(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22:0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教育学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教育学总结》。

第一篇:高等教育学总结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了解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学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以完成中等教育学业的成年人为对象,在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进行的高深学问的研究、生产、传播、应用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活动。

1.是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来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高层次教育

2.是从高等教育的任务看,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是按照社会需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但并非所有的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而是经过了完全的中等教育后的专业教育。

3.是从高等教育的特性看,高等教育是养成学生良好素养、学术品质和创新精神的教育,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还应该包括学术教育,是兼有学术性和职业性的教育 高等教育内涵:

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2.高等教育是由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 3.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高等教育基本特征

1.高等教育是分专业和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

(1)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方向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即参照社会专业分工情况,以社会专门职业门类为参照。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专科教育分理论型和实用技术型

本硕一般分两个方向:为研究做准备;开展高科技的专业教育。博士省旨在培养高级创新研究的人才。

在层次上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 2.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 3.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

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烧预期的活动 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

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其本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各类高等学校作为学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题,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高等学校是中等教育后开展高层次教育活动的场所,是普及型中等教育向专业教育的延伸。

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密不可分。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教育的职能也是相互对应,可以相互代替。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往往通过高等学校的职能来表现,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物质载体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1985年5月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完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制度进行阐述。

1998年8月。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世纪大学管理方式分3种: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教师型大学;以波隆那大学为代表的学生型大学;混合型大学。

特征:1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2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3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

柏林大学的创始人为德国洪堡。以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为办学方针,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标志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876年约翰斯普金斯大学开强调教学与研究的统一,注重学术自由,美国第一所真正的大学。1877年东京大学,成为日本第一所近代大学。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现象相对于一般教育现象具有特殊性、专业性体现在:1.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具有特殊性。2高等学校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具有特殊性.3高等学校学术具有特殊性。4 高等学校职能具有特殊性。

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主要构成内容: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念和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功能,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的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术,高等学校的德育。校园文化。

高等教育研究是揭示高等教育本质、探索高等教育内在规律和意义的一种认识活动。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高等教育学是对高等教育长期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需,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了解和探索高等教育现象及规律、提高大学教师教书育人水平、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实现资深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了解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学理论,可以系统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念。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功能。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等理论,并通过这些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作为高校教师,理应认识到高等学校的职责和使命,认识高校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高校的教书育人工作,既是按照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通过教师的知识素养、品格。态度和敬业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形成重要影响的过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或单位的职责,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和大学生交往中,也肩负育人职责。

3.有助于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教师是高校的主体,高校社会价值、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高低、高校学科专业特殊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都和高校教师队伍的水平休戚相关。;高等教育理论能够为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4.有助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化指高校教师所应达到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即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高校教师从形式上,要通过教师专业化培训机构。专门机构对教师资格的认定。从实质上,要真正形成对高校工作的热爱和追求,要树立高尚的职业操守,掌握熟练的技能技巧和教育教学艺术,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追求。;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代高校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加深对知识的系统理解

第二章

1.教育方针:

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与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所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1998年8月通过《中华热门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所寄予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要达到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规定或设想。

高等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反应高等教育对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集中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即有主观性的一面有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是一种主观性与客观性在现实基础上的统一体现在:

1.高等教育牧师是一种教育理念,具有主观性。2.高等教育目的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具有客观性。高等教育目的的几种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卢梭夸美纽斯。老子

2社会本位论。孔子 斯宾塞。涂尔干 孔德 3文化本位论。狄尔泰。斯普郎格 4教育目的无目的论。杜威 5辩证统一论。马克思

全面理解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P38 1.注重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p39 1导向作用 2调控作用 3 激励作用 4 评价作用。高等教育目的体系包括

高等教育目的由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对接受高等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统一标志与总体要求。分科类目标、层次目标 《高等教育法》对各层次高等教育的业务要求规定:

1.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

2.本科教育应当是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3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真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专业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的各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而确定的对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总规定。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出来的。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和相应的质量要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考虑:

1.专业培养要与教育方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

2.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系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充分体现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协调与和谐。

3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4专业培养目标要是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

课程目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手段。一是为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要建构的课程体系。二是每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p45

就是能够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具体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研训练、社会实践。

教学工作:教学是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活动。广义的教学包括培养人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学是指学校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有时特指课堂教学 科研训练: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高等学校通过科学研究,在重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学工作、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三方面的活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p48 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目的观的认识p35 个人本位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个人主要是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活动自然的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多强调高等教育要促进个体的发展,多采取普通教育的模式这种教育目的观,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过积极的作用,但根本上不全面 社会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社会本位论认为: 是基于人的社会性提出的,主张人的教育和发展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认为教育应该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认为个人的发展依赖与社会,受制于社会。

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际的发展,它特别关心个体社会化、公民道德和社会政治。这种教育目的观十分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值得肯定的,但完全否认教育目的对个体的依存,否认教育对象对教育目的的影响,不可取 第三章 教育结构和功能

高等教育的结构是之高等教育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宏观上: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类型结构、区域结构;

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的办学方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公立高等学校和私立高等学校 层次结构:指高等教育中各级教育,一般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专科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养成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

本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同时 具备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的精英人才为主要目标。

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主要表现为校、系、科、专业的结合形式。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标准。

类型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的构成状态。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按职能划分高等学校分教学型院校、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

区域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别状况,或者高等学校数量、类型、层次的地区分布情况。微观上:高等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教师结构、学生结构、课程结构、科研结构。

组织结构:按照高校管理和业务职能划分的部门、单位以及按照科类职能设置的院系结构。

高等学校的领导制度,是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系是按照专业性质设置的教学行政组织;教学研究室是按照一门或几门课程设置的教学组织。

课程结构:是各类高等学校规定的和大学生自我安排的学习、活动的总体计划及其过程中的多种内容的统称。包括:公共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从管理形式上分必修、选修和限选修;从学生学习形式分正式(显性)、潜在(隐形)。

教师结构:指高等学校教师群体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等要素的构成状态,有时候也代指高等学校中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结构 高等学校的体制

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力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总称。高等学校的体制指的是高等学校这一具体的组织中,领导和管理高等学校正常运行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称。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指高等学校的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及其运行机制。有以下类型

中央集权型p61 地方分权型p62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及意义。包括: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生活价值p66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社会产生作用的,通过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培养人始终是妻最基本的功能

政治功能表现:1培养政治人才2使受教育者政治化3促进社会政治化。P73 经济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体现在:1为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2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3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P75 文化功能:文化的传承、选择、创新功能.p77 高等学校的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在高等学校的具体体现。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

1.培养专门的人才,是高等学校最原始、最基本的职能。培养专门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职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功能进一步扩展,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层次上形成分化。

2.发展科学技术:高校开展科学研究是国家可续研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要培养高质量人才,离不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还有利于高等学校增强学科实力,创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创造条件。(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

按照科学研究活动对象,分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按照科学研究性质划分,基础、应用、开发研究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科研和教学相结合,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显著特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相结合。遵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为发展科学技术作出贡献;规划课题和自选课题相结合;还要遵循学术价值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科研队伍稳定性和灵活型相结合的原则。

(3)科学研究的程序:科研准备,研究过程,成果总结。

3开展社会服务:是上述两种职能的延伸。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在促进社会发展,为社会服务。

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类型:1教学类,科技类,开放式服务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规律:是指客观食物组成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遵循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保障其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是高等教育活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包括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两个方面。

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主要观点:p88 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注重整个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但缺乏对高等教育的针对性研究。2注重高等教育与其他方面关系的研究,忽略高等教育的主体性。3注重高等教育各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忽略对高等教育的根本因素的研究。高等教育与社会

高等教育活动中涉及三个最基本概念:高等教育、人、社会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与教育的产生发展。2未来社会将成为智力社会.3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4科学把握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高等教育制度和教育过程本身存在着政治现象,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也存在着统治、管理、决策过程,在本质上与政治是同质的。1高等教育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2高等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理,分析我国高度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高度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因为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一方

面经济为高等教育提供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经济对高等教育不断提出要求。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这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核心问题。

第五章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 高等学校专业:指高等学校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内涵:1是高等学校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2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3是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高等学校课程:狭义指被列为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指为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课程分类:1根据课程目标分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2根据与专业职能的关系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根据课程对某一专业的适应性和相关性分必修和选修4根据学习理论知识还是训练操作技能分理论性课程和实践课程5根据学时或学时人数分大、中、小、微型课成6根据有无具体明确的计划,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专业:p129

高校专业与课程的特殊性

1.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 密切相关2以探求高深学问为首务3能促进个人的发展完善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改革原因: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各自碰到的具体问题上的差别,引起专业与课程改革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1.内部原因。推动高校专业与课程改革的内部原因,主要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所致

2外部原因。A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张了高等学校的职能,其次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类型,再次,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B知识的激增。要求高校课程作出3方面变革。第一种变革是数量上的,即在课程种进行吐故纳新,使课程内容跟上时代步伐。第二种变革是质量上的,寻求具有不变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第三种变革是革命性的。C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高校课程不仅要符合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也必须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D个人的需要,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改革趋势:

1课程内容综合化。现代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已不能局限过去那种狭窄的知识面,而必须代之较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广博的文化素养。通过以下途径:第一课程设置上的文理工相互渗透;第二开设联合课程或综合科目课程;第三开设跨学科课程或建立跨学科专业。

2课程设置和实施多样化。当代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与变化,给高校的课程提出的另一个要求就是多样化,这是人才培养规格和类型的多样化趋势在课程上的反映。主要途径:第一开设大量选修课,是课程种类多样化;第二运用新信息技术,使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第三开设自由研究课程,使课程形式多样化。

3课程性质职业化。途径:设立职业方向主修课或专业;第二重视实际工作经验,并将其与系统学习统一起来;第三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4课程方向人文化。途径:强调大学的普通教育,把今日普通教育与早期自由教育结合起来,特别强调旨在培养完全人格的人文学科、艺术和社会科学及哲学的课程内容。

课程编制:遵循一定规则和程序,经过若干过程和步骤,最终形成所期望的课程结构,这一过程或步骤。

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的原则 1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2符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3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4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的层次

包括:确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教材

高等学校教学计划指专业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1专业培养目标,a培养方向b使用规格c规范与要求。2课程机构3主要教学形式4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观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结构:1说明部分2文本部分3附录

教学大纲编制原则:1明确的目的性原则2前沿性原则3理想性原则4启迪性原则5教学适用性原则

教学大纲编制意义:第一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第二教学大纲是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要。

高等学校教材,即教学材料

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印象教材或多媒体教材。

教材编写的原则:1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统一原则2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原则3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原则。高等学校教材的特点:1共识性和探索性的统一2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3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4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5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教学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第一,建设了各门课程的规范。第二推动了其他教学相关工作。第三推动了教学管理制度化。第四转变了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课程建设的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个体和群体俩个方面。作为教师个体,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修养,是教师思想进步、品德优良、心理健康、业务精湛;作为教师群体,一是要进行师资队伍机构调整,达到年龄、学历、职称、许可、学缘等结构合理;二是要加强梯队团体建设。教师队伍建设i包括各种教辅人员的培养和使用。

2教学内容建设。一要认真选择教学内容;二要科学组织教学内容

3教学资源建设。是立足与资源共享二提出的,资源建设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大纲、教案、习题、试题库、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课程建设经验等 4教材建设。包括教材编写、选择、使用

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人文社科和理工农医有联系有区别。人文社科课程的设备、设施坚实主要是微机、网络坚实、图书资料建设、模拟实验室建设。实验建设主要是实习基地建设教育教学基础建设等;理工农医课程建设的设备、设施建筑主要是科学实验与科学研究的仪器、仪表的购置。实验建设包括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

6体制机制建设。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并实施相应的监督、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教师要建立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研究等制度。不仅体现科学建立,更在于具体落实

国家精品课建设:就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具有鲜明特色,并具有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特点:1强调教授主讲2强调使用信息技术3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

高等学校的教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高等学校的教学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管理。

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管理是教学的中介因素,是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介体。高等学校的教学的意义:1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2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等学校的教学的作用:

1授受知识。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知识迅速有效的传授给大学生,并把他内化为大学生个人的知识和智慧,是高等学校的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2形成技能。高等学校的教学不仅授受知识,是大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还要使他们形成一定的运用知识的技能

3培养创造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才能既是高等学校具有发展科学的职能所决定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

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能促使个体提高能力,改善气质和性格,形成健康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从而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教学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而展开,被视做教学过程。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活动,其本质是一个图书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的辩证统一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的特点:

根据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和高等学校的教学任务,具有以下:1明确的专业目的性2对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有更高的要求3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4社会实践的多样性。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的环节:他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运动、变化、发展在时间连续性上展开所经历的基本阶段。包括: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学习材料3理解教学材料4巩固知识经验5运用知识经验6教学效果测评。

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大学教学原则是根据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加班准则。目的是促进教学和教育工作者自觉的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的依据:

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客观教学实践依据。1依据高等教育目的2依据高等学校教学客观规律3教学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4依据高等学校的特点。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体系:(请结合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谈谈如何搞好高校教学工作)1科学性与思想相相结合原则 2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原则

3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独立性与创造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6知识的系统性与认知的循序渐进性相结合原则 7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相结合原则 8少而精原则 9量力性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是指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法和学生教法。

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内在统一性,可分为课题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方法。1.课堂教学方法是基本的组织形式,主要有讲授、讨论、实验等。

2现场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市场和其他场所,通过参观、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包括参观、调查和实习。3自学指导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做练习、实验,通过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方法。包括读书指导法和练习法。

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从时间、空间、人员组合等方面考虑安排的教学活动形式

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趋势: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4网络教学的崛起和发展。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

高等学校教学辅助组织形式:作业、参观、讲座、辅助 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请结合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基本环节谈谈怎样上好一节课)从教师的角度看包括:

(1)备课。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教师备课包括1备教材2备学生3备教法4备自觉5备相关的器材或场地6制定三种计划

(2)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上好课。上课的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结构紧凑5教学效果优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继续和发展,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作业分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活动作业。

(4)辅导、答疑。是使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一个重要措施,是上课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对学生学业进展和行为变化的评价。是教学评价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活动。是测量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控制、掌握教学平衡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指一定的评价主体按照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活动在条件、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类型:

1他评价和自评价。以评价主体为依据

2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那差异评价。依据评价的参照标准

3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依据评价所起的主要作用的不同。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搀杂个人情感,以致评价不符合实践情况 2发展性原则。应着眼与学生的学校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指导性原则。应在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依据,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应给教师以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指明方向和增添前进动力。

4计划性原则。必须紧密配合教学工作有计划地进行,保障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能按期按课堂和课时自觉积极而稳固的进行。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特征

1评价范围广泛性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4评价功能的多重性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内容

1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专业地位、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

高等学校教师社会作用:主要取决于高校教师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1高校教师是专门人才培养使命的主要承担者2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3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

高教师的劳动特点:作为高等学校教师,其劳动除具有一般教师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高校教师自身的特殊性。

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高校教师的劳动是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培养、具有深厚专门知识才能从事的复杂劳动。复杂性体现:1从劳动目的上看是复杂的2从劳动对象上看是复杂的3从劳动方式上看是复杂的

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高等学校教师的科学劳动,其成果表现主要是知识形态的产品。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创造性体现:1从劳动对象上看需要创造性2从劳动内容上看需要创造性3从劳动方法上需要创造性

3高校教师劳动的迟效性和长效性。教师培养人才的周期很长,教师的劳动要在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才能显现出来,具有迟效性。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及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会对教育对象具有长期影响力,具有长效性。

4高校教师劳动的专业性。是一种专业性的劳动,都是按专业安排、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5高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不仅对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示范性决定了教师的自警和自省意识。

了解这些特点,对当好一个高校教师有何意义:

研究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的目的,不仅在于让高校教师理解这些特点并在劳动中有所体现,更在于发扬这些特点的长处,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高等学校教师的心理特征:

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具有: 1对所从事的专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3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 4高度的群体意识。

高度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高度学校教师有个体和群体之分,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有个体与群体之分。两者即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

1高等学校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指教师本人智能素质的构成状态,包括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

2高等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既取决于教师的个体素质,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构成状态,即教师队伍的结构。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 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从教师个体看,主要是通过选拔、培养、使用来提高教师个体的素质,特别要加强学术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

从教师群体看,主要是通过流动、调整和教师资源开放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功能 从管理角度看,主要是通过制度、体制建设和机制建立健全来保证教师队伍建设顺利进行 1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a高校教师成长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规律b高校教师成长适应高校教育变化发展的规律c高校教师成长应符合成长的阶段性和个性的差异性。

2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加强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措施。A建立多层次培养梯队b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重点骨干教师c积极开展教师进修提高工作d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青年教师。如何理解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等学校师生关系是指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高校的教育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而高校师生关系则体现着高等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忽视了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势必影响人们对高校教育活动进行准确的把握,难免会造成教师中心主义或学生中心主义的偏颇。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重要前提之一。可将高校教师关系概括为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师生关系的问题:

1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2学费及就业压力影响学生情绪3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4师德滑坡损害教师形象5重科研轻教学的消极影响6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导致感情淡漠 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

1树立新型的发展的师生观2重视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3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稳定性4提示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德育

我国高等学校的德育就是教育这根据党和我国社会的要求,以及高等学校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高等学校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使其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求的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健康心理和精神境界。高等学校德育的内容

德育内容就是统治阶级通过学校施加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法纪法规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1高等学校德育内容的影响因素。A高等学校的德育任务b高等学校的德育目标c高等学校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d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2高等学校的德育内容:

A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b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c中共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教育d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e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f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g法制和诚信教育h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i心理健康教育、学风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 高等学校德育的作用:

1大学德育对个体法制的作用2大学德育对教育的导向作用3大学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作用 德育过程:即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过程 高等学校德育过程的结构:p240 高等学校德育过程的规律:p241 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组织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考虑到德育活动的特点,我们人文组织德育过程、制定和实施德育方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 2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3增进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与沟通,保持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一致性、长期性和长效性。

高等学校德育的原则:

是高校德育工作规律的具体体现,是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1反向性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继承和创新的原则4整体性原则5层次性原则6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7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8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相结合原则9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方法,就是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一些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直接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2对德育过程的理解与设计3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手段等要素的影响。高等学校德育方法的分类

按照德育手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这相互作用、品德形成过程、德育方法所具有的功能等综合起来加

以分类,分为

1语言说理法。A讲解法b谈话法c讨论法

2感染熏陶法。A参观访问调查法b示范法c陶冶法 3实践锻炼法.。a常规训练法b活动训练法 4品德评价法。A奖励b惩罚c评比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指在学校教育基础上产生的文化现象,而高校校园文化就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全体师生共同创造与拥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1高校校园文化从属于社会大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A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B社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源泉。C社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风向标。

2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孕育于引领着社会文化新风尚。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特定群体拥有的文化形态,不仅具有所有文化的共同属性,还具有自身独特的本质属性。A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培养人才是高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首要特征。B高校校园文化既受制于社会文化,又以鲜明的个性影响社会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A陶冶功能。B导向功能c凝聚功能d自我教育功能。2社会功能。A个体社会化功能b社会辐射功能

3情感功能。A激励功能b娱乐调节功能c审美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形态及其特征、作用:

从形态结构上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基本形态。

物质文化是基础,是最浅层、最不稳定、最易改变的部分;精神文化是核心,是最深层面、最稳定、最不易改变的部分;中间层面的制度文化稳定性介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是形成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物质文化的特性。1物质性2基础性3值感性。作用:1校园物质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作用,集中体现在美化笑容校貌上。2校园物质文化不仅起到了美化环境和装饰校容的作用,还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巨大教育力量。3尤其是高校标识性的物质文化,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作用。制度文化的特性:1规范性2强制性3相对稳定性4工具性。作用:1制度文化有利于通过常规管理,建立正常的规范和秩序2制度文化有利于形成优良校风,对校园建设发挥导向作用3制度文化有利于协调各方面关系,提高管理效能

精神文化特性:1品格特点,健全性,超功利性,理想性,先导性2形态特点,深层性,稳定性,独特性。3传播特点,继承性,渗透性,排异性,持久性。作用:1精神文化有助于受教育者的人格健全发展与素质培养,2能够提示高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层次3有助于形成学校特殊和凝练学校精神。

试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004年12月13日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A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B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加强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c以传统道德精神为依托,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时代价值观。2重视硬环境建设,加强软环境建设。A努力改善、优化硬环境b努力营造、提升软环境

3积极引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A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b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c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 4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

试述如何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这强调了校风、教风、和学风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又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1培育良好的校风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适当制造声势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第二,明确方向,反复强化。良好的校风形成于正确的理想和目标的确立。第三以人为本,以身作则。是一种时代走向,和谐人际关系是良好校风的外在标志。

2培育良好的教风。体现在:第一教师高度的敬业精神,过硬的专业素养。第二,教师要热爱、关心和尊重学生、第三教师要为人师表,品行端正。

3培育良好的学风。好的学风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学习目的明确;学习高度自觉、刻克勤奋;讲究学习方法;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现阶段,高校加强学风建设应着重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

第二篇:高等教育学 总结

高等教育学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学科 2 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教养性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本地社会与经济服务 5 美国的第一所大学 哈佛大学 到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在这个体系中,层次上有 二年制学院 本科院校 研究型大学 学完文学学科的学生,即可称 学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2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洋务学堂主要有三类,包括 外国语学堂 实业技术学堂 军事学堂 11 将学术自由真正付诸实践的大学是柏林大学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人特别看重学术研究层面的理念,把学术自由理念称为大学的灵魂。大学校长职业化理念中大学校长扮演 募捐者 管理专家 政治家

协调者 14 中国最著名的杜威思想的解读者是胡适 15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 杜威 属于理性主义主张的有 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的对象是人 以人及个性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主张教育是生活的准备 17 在习俗方面,基本逻辑是“突出差异” 在特定情境方面,基本逻辑是“现存即合理” 高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有 硬件 软件习俗

特定情境 下列属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有 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世纪50初期的院系调整之后,我国进入一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22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进入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阶段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其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分为 政府 非营利部门 营利部门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典型类型之一的日本模式是政府和非营利部门“双主体”办学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以下时称为精英型高等教育发展阶段 依据办学主体的性质和构成,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典型类型有

欧洲模式

美国模式 日本模式 董事会制的优点是通过董事会成员的多元化,促进了社会参与办学 中央集权型优点的是 有利于中央政府统筹全局,协调区域不均衡问题,提升整体水平29 属于学术权力主导型特点的是典型代表是欧洲大陆国家 欧洲大学具有学术自由和自治的深厚传统,高校内部以讲座等机构的学术权力为主导,主持讲座的教授自中世纪以来一直主宰着高校的教学和学术领域。下列哪个制度呈现了高校办学的全方位的原始数据,以及相应的诊断性分析?高校自我评价制度

政府评价高校时采用的是 行政权力

按照作用和时段划分,教学评价可以划分为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33 高等教育促进个体化发展的功能体现在高等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同时,还应该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促进个体的个性成长。

高等教育为个体提供生活能力的功能体现在高等教育通过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系统地传播知识,促进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

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 提高个人知识与能力水平培养良好的个性 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与价值

高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是指 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接纳和排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反作用包括

政治制度决定着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制度决定着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目的和内容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包括 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

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 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实际的生产力转化 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主要内涵表现在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等推广、应用于社会

从19世纪末至今,是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研与社会服务

中世纪模式大学的特点是 宗教对大学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 42 目前已经初露端倪的是高等学校的第四种职能是 促进国际交流

从统一知识转向多样知识、从已知信念转向未知领域、从知识本身转向知识探究,是新课程体系与旧课程体系的主要区别

基于高深学问的大学课程从理论上说有三个特征

知识的专业性强 包含对未知领域的探究 面向少数精英人群

下列对高等学校课程的理解正确的有 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 学院提出的在人类不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中那些被认为是对某个时期受教育者的生活有用的、适当的或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情景中的学术方案

学生获得学士学位的正式学术经历

属于单纯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的是文化素养课程 47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则上10年修订一次

高等学校本科课程类型主要有 多学科交叉课程 文化素养课程 科研项目课程 专业课程 49 进行课程评价, 首先要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

美国斯坦福大学以舒尔曼为首的“关于教师专业性的专门小组”特别强调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是教学设计的知识

大学一门课程编制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 对需要的调查及表述 确定课程目标 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

在学校规定范围内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的制度是 选修制

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用于评估学生学习成绩和授予学位的是学分制

高等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很多,基本制度主要包括 选修制 必修制 评课制

以教师为主体的某门课程的编制,由院系组织课程审定专家小组负责审议。专家小组成员包括 院系领导 学科专家 教育专家

从做中学、兴趣和主动参与等教学原则是由谁提出的杜威

循序而渐进教学原则是孔子提出的

下列属于强化问题意识原则的基本要求的有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9 我国高等学校的原则主要有 讲述思路为主原则 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 增强学生参与原则 强化问题意识原则

实验法是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特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是指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围绕一定的问题,经过一定的准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包括 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融合 63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上课

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 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 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有 备课 辅导答疑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66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的具体环节有 预习上课 自我检查与小结

高等学校教学的实习实践环节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社会职业要求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 学生的主体选择性与实习总体的统一性相结合 专职指导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相结合 专职教师从总体上把握实习实践活动的进行 68 我国现行的分类,共有13个学科门类

学科制度化的优点有 能够建立完整而贯通的理论传统和严格的方法学训练

对学科制度化理解正确的有 学科制度是以建设学术、生产系统性高深知识为宗旨的制度安排 作为体制安排和行为约束的学科制度,它是相对于学科组织中的行为个体而言的学科制度就是指学科人或学者在建设学术、生产系统性高深知识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体制安排和行为约束

学科制度一般指与学科相关的诸多制度

对比中国和西方,两种学科制度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 高等学校在学科设置上有无自主权 72 对跨学科研究理解正确的有 代表着一种促进知识整合与统一的愿望 意味着不同知识学科领域的整合程度 具有整合多种学科的特征 通常关注不同学科所共享的问题、主题或题目 73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关键是 学科梯队建设

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是学科建设的依托和保障是 学科基地建设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有哪些共同特征 注重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 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学科 高度重视学科队伍建设 加快学科基础条件建设,全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学科建设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高校、基层学科组织等多个层面,下列属于高校层面的是学科的布局和调整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前提是 学科体系规划

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要科学定位,确定学科发展方向 要突出重点,建设具有特色的学科

要克服封闭保守,面向经济社会需要 79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基础是 学科方向建设 80 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学科

知识的生产和应用过程的集中表现在 大学科研活动

科研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体现在 科研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科研可以改善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 科研是发展新兴学科的有效途径 科研可以保证学科的学术声誉 83 高等学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84 对象性价值表现在 开启心智、塑造人格

高校教师的学术地位是由其什么决定的 综合能力 个人表现 其拥有的知识类型 86 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决定了教师的 权利 义务 待遇分配 权益保障 87 利思伍德综合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模式,其主体是 专业知能发展 88 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目标、文化以及专业共同体从心理上认同并且树立起坚定的专业信念、专业责任和专业荣誉感,是指专业信仰

从研究者所使用的专业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和研究框架来看,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如下几种理论模式 教学关注阶段论 心理发展阶段论 职业生涯周期论 综合发展阶段论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主要包括 树立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确立专业自我 接受岗位培训,成为“技术熟练者” 进行教学反思,成为“反思型实践者” 开展校本教研,成为“研究型实践者”

“校本培训”的核心理念是 立足本校 以满足教师的需要为宗旨 以高效、实用为目标 92 高校教师的岗位培训主要包括 岗前培训 校本培训

高校教师的校本教研主要包括专业学术研究 教育教学研究 94 教师主动请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是辞聘

用人单位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拔具有教师资格的所需人员是招聘

我国职称制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 技术职务任命制阶段 职称评定阶段 技术职称制度恢复与整顿阶段 职称制度成熟与全面落实阶段

高校依法管理学校内部事务是指高等学校的“办学者”

依法举办高等学校的政府、组织和个人是指高等学校的“举办者”

行政权力在高校管理中具有合法性和必要性体现在 高校内部行政人员享有行政权力 实施行政管理 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等职责 促进了管理的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

学科参与治理的组织载体是同行评议、基于学科的中介组织

在高校外部,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的特点 包括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具有“计划发展”的特点 拨款制度和考核制度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抓手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广泛存在于高校办学的各个环节

在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特点有 管理活动一般由专职行政人员承担,在学校层面表现最为集中 学院作为中间层次,兼顾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 高校的“双肩挑”干部则是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的双重主体,使得两种活动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关系更为复杂

关于高等学校的学术管理,阐述正确的有 管理的主体是“学者”和“学科” 运用的是“学者的权力”和“学科的权力” 具体表现为教师维护学术自由并处理学术事务的过程,学科捍卫学术自治的过程 源自高等学校的学术属性

通过控制影响因素,主动对研究对象加以处理和干预,从而“创造”出事实,以验证假说并揭示对象的因果性联系的研究方法是实验研究法

以单个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以服务于该院校实际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是院校研究 按照高等教育研究的层次划分,高等教育研究可以分为微观层次 宏观层次 106 研究的起点是问题

不良引注也是学术失范的一种现象,其表现有 虚张声势自我引注

要将发现的问题确定为研究课题,则要顾及多方面因素,如 该问题对高等教育理论或实践的意义 个人的学术兴趣 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 完成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第三篇: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一种专业教育,即按专业类别培养人才的活动,是学术性与职业性教育的有机结合的教育。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研究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学要研究的基本规律:

1)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2)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规律; 3)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从一般性来说,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教育科学;从特殊性来说,其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5 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

1)按办学主体、所有权和经费来源:公立高等院校、民办高等院校和公立民办二元制的高等院校;

2)按行政管理隶属关系: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其他部委直属高校、省级政府部门所属高校和中心城市所属高校。

形式结构:按学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层次结构:专科、本科、研究生。6 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

1)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功能; 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功能; 3)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功能。7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政治功能:

1)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2)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3)促进政治的民族化。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 2)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 3)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结构的制约因素:社会经济、产业、技术结构的基础作用;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根本制约;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客观影响。高等学校的只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社会服务。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11 教育目的: 反映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13 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 1)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 2)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具有客观性。14 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1)具有导向作用; 2)调控作用; 3)评价作用; 4)激励作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旧式分工和私有制使人的发展片面化;

2)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必要条件。16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

1)第一层次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可以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等不同渠道来促进个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以造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 2)第二层是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3)第三层次是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全面发展,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该观点强调人是社会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这种高教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体社会化,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政治品质的发展。(孔子、柏拉图等)

个人本位论: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该观点所关心的是个人价值,即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形成和个体生活幸福。(老子、蔡元培、梁启超、卢梭、斯宾塞、罗伯特·赫钦斯等)通才教育: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又称为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

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专才教育:是以培养在某一学科领域有很深造诣、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

特征:1)人才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区别在于两种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特征;联系在于两者具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尤其在学科发展既要高度分化又要高度综合的今天更是如此。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制约因素及现实选择: 因素:

1)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政治和思想文化状况;

4)社会人才选拔制度、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程度和制度选择等。现实选择:必须走两者相结合的道路。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高度结合;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由现有国情决定的。英才教育:受教育人数小于15%,在于培养治国的精英。

大众教育:人数在15%-50%,除了培养未来的国家管理者外,主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

普及高等教育:大于50%。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1)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要求与体现;是推进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需要。

2)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发展速度要适当;要以内涵为主来提高规模效益;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发展终身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

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应是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是当今世界各国高教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由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是符合我国实际的选择。教学工作、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活动构成了高等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工作的基本的实施途径。24 高校教师的作用:

1)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 2)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 3)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 4)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25 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1)共同特点:无私性、示范性、迟效性和长效性;

2)特殊性:劳动的专业性、劳动对象的高层次性、劳动的时空延续性。26 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 1)教书育人; 2)科学研究; 3)服务社会。高等学校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 3)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 4)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

1)高校教师成长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规律; 2)高校教师成长适应高等教育变化发展的规律;

3)高校教师成长应符合成长的阶段性和个性的差异性。29 提高高校教师个体素质的原则:

1)组织培养和自我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2)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统一的原则; 3)提倡奉献和给予回报相统一的原则。30 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则: 1)相对稳定和绝对流动相结合的原则; 2)规范控制与搞活教师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3)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相统一的原则。31 如何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

1)加大政府的政策体制保障力度; 2)完善教师培训机构;

3)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 4)建立健全教师资格制度; 5)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32 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1)敏锐的时代精神感受能力;

2)以群体方式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3)要求民主和改革的呼声强烈; 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2)高校师生间的人格关系:是指高校学生虽然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3)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主要包括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4)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

5)高校师生间的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定的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34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1)高校师生在教育关系层面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2)高校师生人格和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上; 3)高校师生情感关系具有互动性。35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的不良方面: 1)师生关系工作化;

2)师生相互信任程度降低; 3)师生的交往伦理倾斜。36 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

2)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 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 4)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础单位。38 专业构成要素: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育主体。

专业培养目标是指各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特点而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特殊要求。

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41 专业划分所要遵循的原则: 1)以学科为基础的原则; 2)职业适应性原则; 3)独特性原则; 4)层次性原则; 42 专业设置的原则:

1)宏观上,必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专业点的设置必须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的承载能力和人才需求。

2)微观上,符合专业划分的原则;有比较可靠的人才需求预测,毕业生有比较稳定的去向;具有比较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或潜在的社会效应;具有必要的师资力量和基本的办学设施、办学环境。43 专业内涵建设包括: 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

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 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4)专业设施建设; 5)专业管理的建设。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是指为实现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和结果,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切条件和一切活动的总和。45 构建良好的课程结构要处理好哪几种比例关系:

1)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 2)理论性课程与操作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46 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1)共识性和探索性的统一; 2)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 3)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 4)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5)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高等学校教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高等学校教学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管理。49 高等学校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50 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1)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理论深化,改善知识结构; 2)提高智力体质,培养实际能力,增长创新才能; 3)培养科学观念,陶冶品德和美感,促进个性发展。51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及其制定的依据: 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教学要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3)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4)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5)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原则; 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依据:

1)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规律; 2)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目标; 3)高等学校的特点; 4)先进的教学经验。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1)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渐增强; 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

3)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 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

高等学校的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教学效果测评。

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1)信息由师生共同控制;

2)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逐步增强; 3)科研方法的训练逐步增加; 4)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56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内容: 1)教学工作的计划管理;

2)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 3)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管理; 4)教学质量管理。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构成要素:评价目的、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的标准、评价方式方法。

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基本素质、教学状态、科学研究、工作业绩、特色项目或特殊贡献。

高等学校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平时检查、学期或学年总结性的考查与考试、毕业设计的审查和毕业论文的答辩。

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客观、公正、科学、统一。61 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

1)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2)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3)是发展学科的坚实基础;

4)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62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

1)承担国家重大的科学技术研究课题;

2)承担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的研究重任; 3)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有机结合; 4)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63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

1)齐全的学科门类为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研究以及新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提供的条件; 2)高校人才集中、机构灵活、投资少,见效快;

3)高校科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4)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发达的信息系统,使高校能快速掌握和集中各类有关科技发展动向和经济建设中科技需求方面的信息;

5)合理的高校科研布局,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64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性的原则;

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3)研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4)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 5)自定选题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6)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主要内容:研究教学内容和研究教学方法。66 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1)理论联系实际;

2)注重理论研究的层次性; 3)加强综合研究。

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途径: 1)结合专业课的教学进行科研指导; 2)师生合作进行科研指导; 3)结合社会实践进行科研指导;

4)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 5)建立相应的优惠政策、奖励制度。

教育改革:是一种特定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实现的过程,教育主体通过对传统和现实教育不同层面和程度的反思、改组、扬弃和超越,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的需要,促进教育向着合理和进步的方向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变革的过程。

教育发展:是整个教育系统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在总体上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不断生成、变化和更新的过程。70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因:

1)经济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动因:1经济发展状况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经济改革为高等教育与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的多元化为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人才规格提出了要求;经济改革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示范。

2)政治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直接原因:1政治体制对高等教育改与发展的决定作用——政治体制决定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政治体制决定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式(政治体制影响高等教育的投资方式;立法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政策引导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方向。

3)文化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催化动因:1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2文化差异导致教育政策的差异;3外来文化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71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高等教育国际化;

2)高等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思想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内容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方法的现代化);

3)高等教育多样化(体制多样化;类型多样化;标准多样化); 4)高等教育大众化; 5)高等教育终身化。

第四篇:高等教育学上传

高等教育学

一论述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 进入20世纪后期,大众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少数发达国家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或超过了50%。

二、高等教育多样化1.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2.高等院校的规模多样化3.教学组织的多样化4.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5.学生成份的多样化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现已被广泛地接受,并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运作:

1、建立跨国家、跨地区的国际组织开展合作。

2、建立国家间、地区间、不同国家高等院校间教学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及援助计划。

3、建立信息网把各个高等院校连接起来。

4、进一步推动学生和学者的国际交流。

四、高等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

五、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析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质量管和质量标准;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质量观,就是我们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出发点。

中国古代没有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却有发达的大学教育。西周的“五学之制”是中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太学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正式设立大学的开端,是中国高等教育由萌芽走向雏形的表征。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目的上凸现人伦教化2.教育体制上实行官私并存3.教育管理上注重名师掌权4.课程内容上突出儒学为尊5.教学方法上崇尚自学讨论

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到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阶段。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起步的标志。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完整意义上的大学,也是第一所由政府投资创办的国立大学,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造。蔡元培改革北大的主要举措是实行大学自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学、五育并举、倚重研究。

壬戌学制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改革,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现代发展阶段。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明确地把“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所谓大学理念,乃指人们观念上对大学的理性认识、思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系统的教育观念。

从其内涵构成上看,大学理念包括大学思想、大学信念、大学观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目标等成份。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

大学精神既是大学校园文化深层结构的内核,又是大学优良传统的浓缩或象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精髓和灵魂。

一般认为,最早系统而专门探讨大学理念的人是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学家纽曼。纽曼的《大学理念》是专门论述大学理念的第一本系统学术著作。

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宣告创立,这是美国第一所研究性大学。

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建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学术自由理念、大学自治理念、教授治校理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1.学术自由理念 学术自由理念是最古老的大学理念。学术自由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研究自由;二是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自由。学术自由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学术自由的丧失就是大学精神的萎靡。要建构大学的学术自由理念,应当使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形成保护学术自由的良好社会氛围;应当使大学形成珍视学术自由、维护学术尊严的良好风尚;应当使教师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术人格。

西方世界,最早的学术自由理念源于苏格拉底。

2.大学自治理念 大学自治理念是西方大学最具传统特色的理念。大学自治既是维护学术自由的手段,又是确保大学独立性的根本保障。大学自治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制定大学自身的组织条例和管理规定的权利、支配大学经费的权利、自主招生权利、自主招聘教师的权利、自主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权利等方面。要建构大学自治理念,应当强化自主办学的观念;应当正确处理大学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应当切实增强高校自身自主办学的能力;应当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自觉接受国家和社会的监督。

3.教授治校理念 教授治校理念是大学自治理念的逻辑延伸。教授治校理念是依靠教师办学观念的集中体现。教授治校理念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校长的任用、教师的聘任、人事的任免、学术的规划、课程的改革、学校的发展战略等,都应充分听取教授的合理化建议。要建构并实施教授治校理念,应当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学的观念;应当改革目前学术权利削弱、行政权力增长的陈旧习俗;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打造名师。

最早确立教授治校理念的是1150年正式成立的巴黎大学。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大学职能得以具体展现的基本途径,也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大学教师必须在科研活动中理解学科内容及其精髓,以便有效地进行教学;二是科研活动本身具有引导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功能。建构并实施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大学理念,应当引导教师把科学研究有机的引入教学过程之;应当去除教学与研究相互割裂的习惯;应当引导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进行科研活动;应当循序渐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符合伦理规范与人性要求的教学与科研评价机制;应当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径;应当立足于教师现实的职业生活,构建外部激励与内源发展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应当坚持制度规范与自由发展的统一。

我国首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之现代大学理念的是蔡元培先生。高等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培养精英高级专门人才 最基本的层次。培养一般高级专门人才

总体上说,20世纪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精英诉求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1.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弱化了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2.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3.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4.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诱发了高等教育市场化观念

全球化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同时面临两项使命: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与合作。

当前,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最突出的现实问题是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的关系问题。所谓教育目的,对教育过程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素质的预期结果的规定。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核心问题。

高等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具体培养目标的总的规定。

所谓高等教育目的是指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何种高级专门人才的素质、规格和质量要求的预期规定。

高等教育目的的实践价值:1.高等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的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所谓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

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以概括为: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3.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促进人性的完善,而非造就公民

所谓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以概括为: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的目的除了促进社会发展而外,没有其他更高的目的3.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造就公民,而非培育人性 公允地说,我国高等教育目的观仍然是以社会本位论为主导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辩证综合观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既都有自身的理论价值,又都有各自的理论局限。

用个人本位论取替社会本位论,或者用社会本位论贬低个人本位论,都是片面的二元论,都无助于制定正确的高等教育目的。

所谓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一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精神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心的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教育目的观。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理论基础预制了其核心观点,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核心官邸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2.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3.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所谓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功利主义为指向的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主张。由科学主义的这些理论基础出发,我们可以把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1.重视教育目的社会适应性2.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3.重视学校的科学技术教育 所谓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目的观。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代表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具有其自身的基本精神或核心观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科学精神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基础2.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指向

如果说科学教育旨在使人学会做事,那么,人文教育就旨在使人学会做人。全面发展趋向的教育目的观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趋势。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具有四个方面的内涵:1.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完整的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和谐的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多方面的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自由的发展

任何统一化、模式化的所谓“全面发展”只能导致全面平庸。

不能把高等教育等同于职业训练,因为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还孕育一个完整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目得经历了从培养“劳动者”、培养“人才”、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公民”的转变过程。

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教育,而非培养“人力”或某种工具的教育。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应当坚持的基本立场。高等教育应培养既具有专业素质又具有文化素质,既具有个人涵养又具有公民素养、既具有职业品质又具有道德品质的新型创造型人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

一、高等教育目的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培养人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终极追。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应把学生看作是目的而非手段,把学生素质的提高视为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为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把激发学生具体而多样的发展需求与潜力视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剔除一切规约化、模式化的取向。

二、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的知识教育,加强智能的教育。高等教育是造就完整的人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整全素养的全面教育,断非片面的专业教育,亦非狭隘的职业教育。

三、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的就业取向的目的观,树立全面发展的目的观。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过度职业化倾向,会使高等教育丧失应有的人文精神、超越精神,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淖,从而使高等教育有以存在的价值和理想渐渐衰退。高等教育若不祛除文凭与就业之间的机械联系,其办学效益和吸引力就不会得以实质性改善。高等教育是给人以全面智慧援助与精神支持的教育,而非单纯的就业准备教育。总而言之,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人作为自身的最高目的,立足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树立全面人才观,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多方面生动活泼发展、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高等教育的功能就是回答高等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能够起到的作用。而高等学校的职能则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目前教育民主化已成为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包括了两个方面:教育平等与教育参与。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今天常说的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就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印证后的高等学校最有生命力的职能。

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可学的职能。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首先是在美国产生的。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首先,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这一职能和高等学校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无论大学如何发展,这一职能永远不会消失。因此,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来开展。其次,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事发展变化的。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其次,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再次,科学研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1.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不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2.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3.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总之,现代高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建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

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观念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教育。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按照美国马丁·特罗的提法: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15%~50%时,属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另一种是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发展速度要适度2.以内涵发展为主要提高规模效益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4.发展终身教育

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人性教育,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

人文教育也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维教育、人文方法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可以说19世纪中叶以前教育基本是人文教育或者说人文教育占主导地位。正确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正确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对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世界高等教育的选择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所谓整合,通俗的说,就是通过交融性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浑然一体的关系。因此,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调和,也不是教育的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的二元相加,而是它们在高层次上的结合。1.之所以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各自有其合理的内核与现实价值,也各有其自身局限性。2.之所以能够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的关联,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而这有整合的基础。首先,科学蕴含着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价值。其次,人文以科学为基础。3.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科学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指导,人文教育要以科学教育来奠基,二者相互依存。4.实现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其一,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教育观念。其二,建立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其三,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因此,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从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他先后经历了原始教育平等、教育特权、现代教育平等三个阶段。它的表现主要是:1.就学权力平等2.教育条件平等3.教育过程平等4.教育结果平等 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学制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在于:1.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社会的政治制度3.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高等学校系统一般是指由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大子系统构成。

综观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三个基本层次:高等专科学校、大学或专门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

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美国大学目前实行准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建立与民国时期,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这是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

世界各国的招生制度为两种,即证书制和高考制。

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1.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2.高考制度的改革将从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核的比重,逐渐建立更加灵活的为考生、家长和社会普遍接受的招生考试制度。3.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环。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1.建立就业新机制,完善就业管理体制2.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实行学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3.拓宽到基层就业渠道,解决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阻碍4.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5.规范就业市场秩序,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进一步加强6.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系。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指不同要求和程度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主要表现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高等教育形式结构是指按学习形式的不同而划分出的不同类型和样式结构,一般情况下包括全日制高等教育与非全日制高等教育两类。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有两种基本模式,一体化模式与多样化模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讲,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划分为三种模式:1.中央集权性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法国尤为典型。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又称分权制。美国是该模式的典型。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简称“结合型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方式,以法国为代表。2.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方式,以美国为代表。3.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方式,以英国为代表。未来若干年内,我国高等教育领导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是:

1.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

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的关键是首先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中央政府由过去的统一集中管理,向以规划、立法、财政资助、评估、监督和信息服务等为手段的宏观调控过渡。今后,随着地方权力的扩大,地方将被允许在中央大的政策框架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在目前阶段,扩大地方政府权力的基本方向,就是要淡化高校的单一隶属关系,改革条块分割的现行办学体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属地高校的统筹作用。

2.建立起一个社会广泛参与办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社会的广泛参与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一个主要特征。社会参与不仅是高等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而且也是调动社会力量办学,减轻政府财政困难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应实现政府高等教育决策活动的民主化。其次,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此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3.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政府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权力的下放,最终必须具体落实为办学者的权力,实现办学者权力和责任的统一。所谓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就是指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它在不受其他组织或个人非法干扰和阻碍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决策、教育活动组织的权利。

在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并使之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必须从政府管理、社会民主参与和高校自主办学三个维度来综合考虑,全面规划和设计。西方一些学者通将西方各国的高校权力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与行政权力相比,美国高校内由教授执掌的学术权力要显得脆弱的多。

高校的领导体制主要反映的是高等学校举办者、办学者二者间的权力和职责关系、党政和行政部门间关系以及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和学术系统间关系等一些基本的关系范畴,它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1989年至今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地克服了多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

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增强教学的计划性、科学性,沟通教与学之间的联系,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

1.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学术管理是指对高等教育中学术事物与活动的管理,它通过组织和协调全体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行为,合理调配和使用各种教育资源,调动学术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学术水平,以实现高校的功能。2.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3.权力与权威相结合的原则 4.分权与集权相统一的原则

5.教学管理与科研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6.统一管理与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教学计划管理是一种旨在通过对教学工作进行设计、筹划和安排以实现教学总目标的管理,也是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学领域中全部工作进行设计、组织、指挥、监督、控制和创新的过程。

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通常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学制规定,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周数分配,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学识安排等。

一旦确立了高校课程管理的内容主要为课程编制,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课程的制定者、课程编制的内容及过程进行管理。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任务:高校科研服务于教学2.高校科研服务于人才培养3.高校科研服务于社会 高校科研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管理、机构与队伍管理、经费管理、项目管理、档案管理等。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原则:1.公平合理原则2.形成特色原则3.协调性原则4.以人为本原则5.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原则

教育评价按平价基准分类:1.相对评价2.绝对评价3.个体内差异评价 教育评价按平价功能分类: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

高等教育评价是根据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高等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和效绩,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

校内评价体系包括受教育者基于接受教育后的感受所作的评价,受教育者家长的评价和高等教育提供者进行的自我评价。

社会评价体系包括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

高等学校的综合评估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合格评估;二是水平评估。

课程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教育目标、教学条件、教学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

二填空选择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可用“高”与“专”两个字来概括。相对于中等教育而言,它在层次上高,在性质上属于专业教育。

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术性、专业性的特点。

1984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确立。

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确定研究问题一般要坚持三个原则:价值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 按照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校庆日为标志计算,它成立于1088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学生几乎完全控制了博洛尼亚大学的管理。

与博洛尼亚大学不同,巴黎大学则是典型的教师型大学。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以讲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为主。学位原来的意思是“任教执照”,大学毕业经考试合格,可获“硕士”、“博士”或“教授”学位。

从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历程来看,中世纪大学具有高度自治性、国际性、民主性、职业性的特征。

从17世纪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可分为两大类型:独立学院和专门学院。洪堡的大学理念的内容主要包括:1.大学的相对独立性与学术自由2.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统一

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就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出现、威斯康星大学和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社区学院充分体现了美国高等教育中社区学院的地区性、开放性、流动性和实用性特征。体现威斯康星大学模式与威斯康星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

第五篇: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一、高等教育: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方面的理论问题。

三、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

(2)高等教育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五、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

(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

一、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

高等教育的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 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功能

(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提高个人能力、培养完整人格、加强个人素质以及改变个人地位。

(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三、高等学校的职能

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社会服务

四、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

(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和作用

三个类型: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

三个作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评价作用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社会需要、个体内在需要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论

(1)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必要性

(2)加强通识教育的紧迫性

五、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基本关系

(1)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系

(2)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关系

(3)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

(4)高标准与可行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关系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和任务

作用:

(1)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2)高级人才的培养者

(3)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者

(4)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任务:

(1)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

(2)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3)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养

(1)坚定的政治方向

(2)高尚的道德情操

(3)合理的知识结构

(4)优秀的教学能力

(5)出色的科研能力

三、高等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

生理特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其他系统

心理特点:自我意识的发展、认识活动的发展、情感特征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发展

四、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入手。

学校方面:

(1)树立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

(2)为师生交流创造平台

(3)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

(4)完善扶贫帮困制度

教师方面: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2)提高自我修养,提升人格魅力

(3)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4)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

学生方面:

(1)尊重教师

(2)以学为本

(3)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第五章高等学校管理

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既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二、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类型

外部体制: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

内部体制:

(1)高等学校内部决策层的构成校长、决策机构(董事会、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

(2)高等学校的决策模式

科层制模式、学术团体模式、双重组织模式

三、管理目标与目标管理的区别

管理目标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目标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制定、执行、控制目标来进行领导和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管理目标是通过管理手段达到的一种管理目的或结果。通过科学地、合理地、适宜地运用目标管理理论的相关原则和理念对各组织进行管理,进而实现组织管理目标。

四、高等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

(1)教学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材建设、教学手段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制定的建立健全。

(2)科研管理:科研规划、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研资源管理、科研成果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教职工聘用、调配交流、奖惩任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职级晋级、离休退休、退职,以及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管理、日常管理等

(4)财力和物力管理:财务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学校土地房屋、校园环境、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和物资设备等方面的管理

第六章高等学校制度

一、高等学校学制:即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着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1)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2年、课程比中学稍深稍广、毕业后能适应本地区就业或转入本科高年级学习,美国称社区学院,日本称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大学一般4-5年,也有3、6年,独立专门学院相当于大学本科教育)

(3)研究生院(高等教育系统的最后层次)

三、我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1)全日制高等学校

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职业高等学校

(2)成人高等学校

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附设的函授部、教育学院和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夜大学

四、高等学校学位制度: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

第七章高等学校教学

一、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

学科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学科是一个知识范畴,专业是一个教学范畴。高等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主要是由学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及自身的学科发展水平来决定。

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

(1)学科自身的发展(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学科的发展潜力)

(2)高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

(3)社会因素

专业设置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之间的关系

(2)专业设置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3)专业设置与国家和民族特色之间的关系

二、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特点:专业性、前沿性、探究性

课程设置发展趋势:综合化、多样化、职业化、国际化、人文化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学计划也称课程计划或培养计划,它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四、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2)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5)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相结合(6)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五、高等学校教学测量与评价

教学测量是根据某种规则或标准将教学现象予以数量化的活动。

教学测量——考试——试卷编制、施测、评分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方法:

教师教学活动评价(综合量表评价法、分析法、调查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平时检查、学期或学年总结性考察考试、毕业论文的审查答辩)

第八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1)提高教师素质水平的基本途径

(2)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

(3)对建立新专业、发展新学科起着重要作用

(4)高校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的主要渠道

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1)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搜集、获取事实资料,分析处理事实结果)

(3)总结阶段(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成果推广)

三、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产业化

途径:

(1)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和服务

(2)高校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界广泛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

(3)通过技术入股、参股的方式创办高科技产业

(4)高校与企业共同兴办科学园区

第九章高等教育全球化

一、高等教育全球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

二、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

(1)面向全球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深

(2)培养全球性人才的观念成为各国共识

(3)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地方化共同发展

(4)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

(5)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全球化内容增加

(6)高等教育全球化过程中失衡现象有所缓解

三、高等教育全球化人才培养

(1)留学生培养

(2)合作办学

(3)远程教育

第十章高等教育热点问题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1)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尊重主体的教育理念

(3)完美人性的教育假设

(4)遵循自然的教育法则

二、人文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实践

(1)教学方法的改进

(2)师生关系的改善

(3)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并重

(4)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

(5)国际理解教育与民族传统教育的融合(6)教师人文主义素养的提高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1)发展规模

(2)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阶段特点(教育观念提升、课程设置改进、办学形式多样)

(3)应注意的问题(平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平衡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平衡好各层次院校之间的关系)

四、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与教师流动

人事管理原则(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柔性开放、科学激励)

流动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

下载高等教育学总结(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教育学总结(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汇总_高等教育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性质:在社会科学领域,一门学科能不能成立,内在的看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基本要素:有没有研究对象,有没有通用研究方法,有没有稳定的,公认的基本概论和范畴。从研究对象上看,高......

    高等教育学

    1、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一门社会科学。 2、高等教育是只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为培养社会高级专业人才的高等专业教育。 3.高校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在各级......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 高等教育概念可以直接用大学教育来指代。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

    高等教育学

    作为新教师,你认为你面临的挑战与困惑有哪些?你将如何面对和克服这些挑战与困惑?在克服这些挑战与困惑的过程中,你希望能获得哪些方面的帮助与支持?新高校教师在参加工作初期最大......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题在P19) *1.论述高等教育的内涵与特征。P5~6 *2. 论述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P7~9 *3.论述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P9~11 *4.论述高等教育文化的关系。P......

    高等教育学整理

    第一章: 我国高等教育追溯到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特殊的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

    高等教育学(范文)

    1. 为什么说科学研究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1)参加科学研究是大学生获取直接知识的有效渠道。实践表明,把科研引入大学教学过程,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