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敏习作指导(找手机)(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22:3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贾志敏习作指导(找手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贾志敏习作指导(找手机)》。

第一篇:贾志敏习作指导(找手机)

第一教时:

师: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就是把平常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

作文就像玩一样,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但是,我们在学习作文的时候往往碰到许多困难,比较多的有两种:第一个是语句罗嗦,表达不清楚。第二个是写得不具体、不形象,因此,文章显得不生动。

怎样来克服这两种毛病呢?很简单,我们只要学会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长的变成短的”(板书:长的变成短的),就是概括(板书:概括)。第二种,是“把短的变成长的”(板书:短的变成长的),就是展开,你就能写具体了(板书:具体)。

在阅读课上我们学得比较多的,练得比较多的是“把长的变成短的”,也就是学习一段话,老师让你概括这一段主要讲什么;学了一篇文章,老师让你提炼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那就是要“把长的变成短的”。在作文课上比较多的,是要“把短的变成长的”,把一句话展开,写具体。下面,老师读几段话,认真地听,仔细地想每段话讲的是什么,然后请你把长的变成短的。请听第一段:

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做什么事都是大大咧咧、马马虎虎的。妈妈叫他上街买油,他话没听清楚,提着酱油瓶出去了;数学课上,他不是把“+”看成了“×”,就是把小数点点错了位置。因此,小明从来没有得过满分;语文课上,老师让大家默写“老大娘”,他粗枝大叶把“娘”写成“狼”,变成“老大狼”。(生笑)难怪大家给他起个外号叫小马虎。(稍作停顿)听明白了吧,很长的一段话,你把它变短,变成一句话。谁来说? 生:写了小明很粗心。师:请听第二段:

河马的嘴比一般的动物都大,它张开大嘴的时候,一个人跳进去恐怕还填不满哩。有人亲眼看到它一口把一条小船给咬成两截。当它咬嚼起5、6厘米粗的芦苇杆子,就好比人们吃韭菜那么容易。

这段话把它变短,用一句话来概括。生:这段话主要讲了河马的嘴很大。

师:他听得很仔细,我刚才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河马的嘴比一般的动物都大。他听清楚了,而且听得很仔细。请听第三段:

我是一个集邮迷,在我的集邮册里,珍藏着许许多多珍贵的纪念邮票。家信的信封上贴着我喜爱的邮票,征得家长同意后,我便把它剪下来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插入我的邮册里。听说邮局要发行一套新的纪念邮票,我便取出平时积攒的零花钱,风风火火赶到邮局排队等候开门。一个夏天的中午,我发现一个黑古隆冬的洞里面放着好多好多我喜爱的邮票,这下我乐不可支,就伸手去掏。掏啊掏,邮票没有掏着,却挨了爸爸重重的一个巴掌。我捂着脸,歪着脖子,呆呆地望着爸爸,心想:你为什么无缘无故打我呢?只见爸爸怒气冲冲用手指着我的鼻子骂道:“你这个小子,不好好午睡,却把手伸到我的嘴里掏、掏、掏(众笑),掏什么来着?” 这段话这么长,把它变短,讲什么呀?请你说(走向一生)。

师:对,这段话主要讲了“我”是一个集邮迷。“把长的变成短的”了。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短的变成长的”。比方说,这么一句话(板书: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这一句话谁会读?

师:你能不能举几个例子呢?年岁大了,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他干了哪些糊涂事啊?

现在,我把这句话改成分号(板书),再加一个分号,(板书)再来一个句号。(板书)这是聪明人的游戏了(摇摇手),一般的同学就没办法参加了。(转身指着黑板)你能不能说这么一句话,把它再想得多一点,用三个例子说明他糊涂。刚才大家用过的也可以再用。话要简明,要扼要。

师:好,讲得很好。现在,给大家看一样东西,(从口袋里掏出一只手 机)这是什么? 生:(齐声)手机!

师:手机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手机是现在最便捷的通讯工具,它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烦恼。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发生了许多和手机有关的新鲜事。关于手机的新鲜事,你有吗?

好了,关于手机的故事很多,有一个小朋友,关于手机写了个故事,很有趣。下面我把他写的这段话念给大家听,大家拿出笔,拿出纸,把它记录下来。它这段话一共有这么几句话,我把它打乱了。

于是,奶奶、爸爸、妈妈都忙开了。大家翻箱倒柜地找,结果还是一无所获。()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找不着了,这下他可急坏了。()

原来,爷爷吃完早饭把剩余的菜放进冰箱里的时候,连同手机一块儿放进去啦。()我问了爷爷,手机是开着还是关着,爷爷告诉我“开着“,于是,我心里就有谱了。()果然,在冰箱里找到了爷爷的手机。()

我连忙拨通了爷爷的手机,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寻找。()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些糊涂事。()听写完了,写好了吗? 生:写好了。

师:请这孩子站起来。你们在听写的时候我注意到,有几个小朋友的书写姿势特别好,这个小朋友就是其中之一,她坐得正,笔拿得直。下面就请你任选一句话读给我听,随便你读哪一句啊!你读第几句?

师:好的。这一段话共六句,顺序是乱的,你自己找一找看,哪句是第一句,哪句是第二句?在每个括号里加上一个数字。(生找顺序)我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把六个数字填在上面,你来。师:这两个小朋友不约而同都是“3、2、7、4、6、5、1”,对吗? 生:对!

师:对的。现在,你们根据这个顺序轻松地读一遍。(生读)现在我们请这两个小朋友把这一段话读一遍。你读。

生:爷爷刚出门,发现手机找不着了,这下他可急坏了。于是,奶奶、爸爸、妈妈都忙开了,大家翻箱倒柜地找,结果还是一无所获。我问了爷爷手机是开的还是关的,爷爷告诉我开着。于是,我心里就有谱了。我连忙拨通了爷爷的手机,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寻找。果然,在冰箱里找到了爷爷的手机。原来,爷爷吃完早饭把剩余的菜放进冰箱里的时候连手机一同放进去啦。师:读得不错,到现在为止这个小朋友是读得最好的一个。你要好好赶上她。生:爷爷刚要出门…… 师:一天早上——

生:一天早上,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找不着了。

师:后来呢?孩子把这段话写成稿件寄到《贾老师教语文》杂志社。编辑看了,感到这篇稿子题材非常好,可是没写好,就写了一封信给这个小朋友。结果这个小朋友没等到文章发表,却等到了编辑部给他的一封信。

这封信我已把它印给了各位小朋友,大家拿起来看,老师把它念一下。

《贾老师教语文》编辑部给小明同学的一封信:

王小明同学,你寄来的《我帮爷爷找手机》的习作已经收到了,谢谢你对我们杂志的关心。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们看了你的稿子很高兴,都说写得不错。爷爷糊涂得竟然把手机放到冰箱里了,非常有趣。如果小读者看了你的习作以后一定会笑得合不拢嘴的。但是,这篇习作内容过于简单,有些情节没有展开,显得有些单薄,别人读了以后不可能得到一个真切的印象,因此,这篇稿子暂不能刊用。建议你按照下述要求作些补充和修改再寄给我们。如果符合要求,我们一定会把你的习作刊登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第一,你说爷爷真糊涂,是怎么糊涂的?能不能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比方说,拿着眼镜找眼镜等等。

第二,手机找不着了,很是着急,那么爷爷怎么急的呢?额头上冒汗了吗?脸上的表情又是怎样的?他嘴上说了些什么话?

第三,大家一块儿帮他找,结果一无所获,这个“大家”指哪些人?大家是怎么分头去找的?

第四,我问爷爷这个手机是开着关着的时候,他说开着,我是怎么知道的?爷爷高兴的时候表情、动作又是怎样?

第五,原来爷爷说这些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大家听了这些话后又是怎么评论爷爷的?

如果把这些问题都一一回答了,那么,文章就有具体内容了。有了具体内容,文章就形象了,也就生动了。

总之,写文章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作文是写出来的,但是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改一百遍也不算多,这是一个大作家说过的话。所以,希望你仔细考虑,认真修改,把改好的稿子再寄还给我们。

这篇稿子就是刚才两位同学读的那段话,过于简单啦。如果我们把它展开、拉长,把短的变成长的,把它写具体一点,就是一篇好文章。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写具体呢?也不是,主要是和中心有关系的地方要写得具体一点,具体了就形象了,形象了才生动。

我们现在分七个组,每组负责扩写一句话。

第一句,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些糊涂事。这句话我们请这四位小朋友负责好吗?这四个小朋友把第一句话后面举两、三个例子,把它写具体,好吗?

“一天早上,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找不着了,他十分着急。”这句话我们请这六个小朋友来把它展开,好吧?他怎么发现的?他怎么急的?请你们来写。

“大家分头去帮他找,结果还是一无所获。”这一句请这六个小朋友来写。

“我问爷爷手机是开着还是关着,爷爷告诉我手机是开着,这时候我心里有谱了。”这句话请这六位小朋友来展开。

接下去“我连忙拨通了手机号,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结果在冰箱里找到了手机。”这句话请这一组来完成。

最后一段,这是怎么回事呀?哦,原来……你要问爷爷啦,怎么会把手机放到冰箱里去呢?请最后一组写这一段话。

总共给大家八分钟时间,好好地写,认真地思考,尽量把它写清楚、写具体、写生动。

(学生开始写,教师巡视、指导。)

(八分钟后)

师:小朋友,时间到了,都写了好吗?这孩子最好,令行禁止!老师说不写了我们就放下笔,而且你看这个小孩坐得最好。

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你们已经写完了,我们拿出来一起交流,一起再来改,我跟你们一起改。文章写得不好很正常,重要的是认真地去修改。

第一句话,这段话谁来?你上来读。第二,你读。第三,请你。第四,谁来?第五,你来。第六,你来。第七,最后一段,很简短的,你来好吗?

师: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什么意思呢?文章如果写得不够好的话,读得好可以弥补文章里边的不足,要读好。

生:一天早上,爷爷刚出门,想给他的好友打个电话,他摸了摸口袋,咦?我的手机到哪儿去啦?爷爷找遍了全身也没有找到,他急得直冒冷汗。

生:这一下,奶奶、爸爸、妈妈可忙坏了,妈妈还在爷爷的房间里寻找,抽屉里,床单下,桌子上,都翻遍了,可是爷爷的手机还是没有找到。

师:这是妈妈找的。那么奶奶、“我”怎么找的?“我”到什么地方去找?

生:“我”没讲……

师:你就写了一个奶奶呀?

生:我就写了奶奶、爸爸还有妈妈。

师:那么,奶奶怎么找的?爸爸怎么找的?要分开找呀,是吧?再说下去几句。

生:爸爸可找了好一会儿,沙发上,桌子下,凳子上,他的脸上一颗豆大的汗珠滚下来,接着第二颗,第三颗……

师:哦,这个不要,这个写它干什么,结果还是没有找到。

生:结果还是没有找到。(生想怎么往下说)

师:大家来到了客厅里,都说——

生:都说——

师:(轻声提示)没找到。

生:没找到。没了。

生:看着爷爷额头上直冒汗。师:直冒“汗水”,——读起来顺些。

生:看着爷爷额头上直冒汗水,急急忙忙地找,真觉得不是滋味。突然,我的脑子里冒出了一个念头,生:只要打爷爷的手机号码不就行了吗?

师:对呀!

生:我急急忙忙跑——

师:这里加上“想到这儿”,句子就顺了。

生:想到这儿,我急急忙忙跑上去,问爷爷的手机是开的还是关的,爷爷回答是开的。于是,我就把我的想——

师:这里面要这样:爷爷不耐烦地说:“开着,开着,这个时候还问这个干什么呀!”是吧?你这么一说,爷爷的性格特点就写出来了。

生:爷爷不耐烦地回答:“开的,开的。”

师:对,两个“开的”,就是表示不耐烦。

生:问这个干啥?

师:对,说得好。(翘起拇指)

生:于是我就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哈,我的手机有救啦!”爷爷高兴地叫道。他急急忙忙拨着手机号码。随着清脆的铃声,我急急忙忙寻找着。“找到了,找到了。”

生:当我知道爷爷的手机是开着的时候,马上向妈妈借过她的电话……

师:把“电话”改成“手机”。

生:当我知道爷爷的手机是开着的时候,马上向妈妈借过她的手机,拨通了爷爷的电话,大家都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一边把手机放在耳朵旁听,一边一个房间、一个房间,仔细地找过去——

生:从卧室找到客厅。

师:从客厅找到厨房。

生:从客厅找到厨房,最后我听到了一阵很微妙的铃声。

师:好。

生:果然在冰箱里找到了爷爷的手机,我把手机还给爷爷,爷爷高兴得手舞足蹈。

师:唉,等等,等等。“手舞足蹈”这个词是很形象,很不错,但是,你想用在六、七十岁的老人身上好吗?那不是糊涂了,是神经有点错乱(众笑),谁给他换一个词?

生:高兴得叫了起来。

生:高兴得笑逐颜开。

师:笑逐颜开,可以的。

生:兴高采烈

生:高兴得合不拢嘴。

师:(点头)这可以。

生:破涕为笑。(众笑)

师:还没哭怎么叫破涕为笑呢?(众笑)

生:眉开眼笑。

师:这可以。我感到还是你这个比较好,高兴得眉开眼笑,那么“眉开眼 笑”就是“高兴”,这个“高兴”就不好用了。算了,我们就马马虎虎吧,凑合一下,高兴得眉开眼笑。

生:爷爷高兴得眉开眼笑,所以一个劲地说:“终于找到了,谢谢。”我心里还有疑问,便问爷爷:“爷爷,你怎么会把手机放在冰箱里呢?”

师:嗯,引出下文来了。(指另一生)

生:原来,爷爷吃完早饭,匆匆忙忙地把剩余的饭菜放进冰箱里时,连手机也一块儿带进去了。

好的章节段落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对该生和另一生)请你们来读一遍。

生读。

师:这两个同学读得很好。(再指一生上台来)这三个小朋友写得特别好,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一些糊涂事,有时候分明手里拿着眼镜还一个劲地问:“我的眼镜呢?我的眼镜呢?”还有一次,一天晚上,他多喝了点酒,回家的时候摸错了门,掏着钥匙开人家的门去了,气得那家人错把他当作是老贼,说什么要把他送到派出所里去,吓得他直哆嗦喊冤枉。你看,爷爷糊涂吧。

师:嗯,糊涂吧,写得多好。你的一段,也让我们欣赏一下。

生:爷爷刚出门,想给他的好友打个电话,他摸了摸口袋:“咦,我的手机放到哪去了?”爷爷找遍了全身的口袋,也没有找到,他急得直冒冷汗。心想:是把手机忘在家里啦,还是我的手机丢了?可是急也没用呀,爷爷只能抱着一丝希望回家找一找了。

师:好啊,写得多好,清清爽爽。你呢?

生:果然在冰箱里找到了爷爷的手机,我把手机还给爷爷,爷爷高兴得眉开眼笑,所以一个劲地说:“终于找到了,谢谢。”

师:嗯,好的。

下面,我读一篇一个四年级小朋友写的。他写得可好了,请听:

找手机

爷爷今年已经是七十开外的人了,可他仍然橡年轻人一样特爱赶时髦。

五年以前他就有了一只当时很流行的“新译通”手机,至今已经更换了两个。爷爷把他的手机当作稀世珍宝整天形影不离,生怕被别人拿走,逢人便说,“我的手机质量好,款式新颖,有了这玩意可方便多了。”

因为年纪大了,爷爷的记忆大不如前,常常闹出带着眼镜找眼镜,系着皮带说皮带没了,忙得不亦乐乎的笑话来。

一天晚上,只见爷爷满头是汗,神情慌张地走进我们的房间,用他那既是询问又是命令的口吻说:“我的手机看到了没有啊?快帮我找找呀!”话音刚落,我们全家五口人,就连平时不爱管闲事的奶奶也参加了我们搜捕手机的大行动。书柜底下、床底下,我们都蹲着找了个遍,就连卫生间也没放过。爷爷奶奶找了厨房翻抽屉,找了卧室翻大橱,一家人把大小四个房间全找了个遍,仍然不见手机的踪影。

这时,爷爷已经找不到往日的那个神气劲儿,只见他无精打采地半躺在沙发上。忽然,一个灵感闪过我的脑子,便急步走到电话机旁,抓起电话,快速拨了爷爷的手机号码。叮铃……叮铃……一阵熟悉的手机铃声响起,我寻声望去,哎,这铃声怎么会从冰箱里传出来。

我迷惑不解地打开冰箱,只见这小家伙正悠闲地躲在冰箱里避暑呢。(生笑,师:你看,人家写得多具体,多生动。)

“爷爷,爷爷,手机找到啦!”我抓起手机往爷爷的房间里奔。这时候听到叫声的爷爷,“唰”地从沙发上蹦了起来,从我手里接过他心爱的手机,“哈哈,哈哈……”爷爷摸着后脑勺大笑起来。

原来呀,他在把饭菜放到冰箱里的时候,连同他的宝贝手机也一起放进去啦。

你们看,跟我们写的是同一个题材,但他写得相当生动。

好吧,同学们,我们文章写好了给他取个题目,如果围绕手机来做题目,写一个什么比较好?

生:《手机失踪记》

师:你总是有创造性的思维。

生:《寻找手机》

师:《寻找手机》这个题目太平常了。

生:《手机流浪记》。

师:手机流浪,那不对的。

生:《手机避暑记》

师:好,手机避暑。(板书: 手机)这样前面加一个字。

生:《糊涂爷爷找手机》

师:加一个字。

生:找

师:找手机,还有吗?

生:寻手机

师:当然也可以呀。(板书:手机)如果手机放在前面呢?

生:《手机不见了》

师:很好。

生:《手机没了》 师:手机没了,跟他一样。

生:《手机“案件”》

师:那么“案件”上面要加引号了,是吗?好,那么大家再看,如果把(板书:爷爷、手机)爷爷摆进去呢?

生:《爷爷手机的新家》

师:这个想像太丰富了。

生:《爷爷找手机》

生:《糊涂爷爷找手机》

师:好啊。

生:《爷爷寻手机》

生:《爷爷的手机不见了》

师:(板书:冰箱、手机)冰箱、手机放在里面,再编。

生:《冰箱里有手机》

师:冰箱里有手机真是奇怪,冰箱里怎么会有手机呢?

生:冰箱里的手机。

师:冰箱里的手机,好的,还有吗?

生:《冰箱里的手机客人》

生:《手机放在冰箱里》

生:《手机到冰箱里做一回客》

生:《手机怎么会在冰箱里》

师:手机怎么会到冰箱里了呢?

生:《手机去冰箱做客》

生:《手机躲进冰箱了》

师:好。

生:《手机在冰箱里过夏天》

生:《手机在冰箱里避暑》

师:这个题目好啊。(板书:我、爷爷、手机)

生:《我帮爷爷找手机》

生:《我在冰箱里找到了爷爷的手机》

师:这个题目太长了点。

生:《我破了手机消失案》

生:《我找到了这个小东西——手机》

师:我找到了这个小东西,就行了。

好的。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知道了作文一点都不难。作文就好比是做游戏,像玩一样。作文是用笔说话,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事情围绕一个中心按顺序写下来。我们作文中常犯的两个毛病:罗嗦,那“要把长的变短的”;写不具体,“要把短的变长的”,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如果掌握了这两种方法,我们一定能写好作文。

当然,好作文还有个条件,那就是要千锤百炼地改。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第二篇:贾志敏读后感

贾志敏,一本语文教学的百科全书

——读《贾老师教语文》有感 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杨洁玉

这么多年,《贾老师教语文》这本书始终摆在我的书桌上,虽说已经破烂不堪,但它永远是我最心爱的书。二十年前,贾老师的作文教学《贾老师教作文》通过电视台,风靡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了90年代后期,他的阅读教学同样受到了我们广大教师的关注。如果说贾老师的作文教学所引起的是一种贾志敏现象,那么他的阅读教学所引起的反响,那是一股贾志敏旋风。那么,为什么贾老师的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如此受我们小学语师教师的关爱和注目呢?我喜欢听贾老师的课,看他写的一本本专集,我觉得贾老师是一本语文教学的百科全书,一本关于语文教育学和语文教学艺术的书,我们百看不厌,因为他的阅读课在我们中国小语界是绝无仅有的。二十年中,我们教师一直在思索追寻这位名师成功之路的轨迹和原点,而我也只是得到些粗浅的认识。

一、认真解读文本。

贾老师指出:备课,是教师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教学又有它自身的规律,首先要认真解读文本。贾志敏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拿到课文之后,贾志敏老师总是先要读上几遍。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得更好。率先垂范,学高为师。贾志敏老师是上海人。对上海人而言,说好普通话不是一件易事。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往往分不清,读不准。碰着困难,贾志敏老师一边查字典,一边请教同事、同行,乃至学生。贾志敏老师认为,教师有不懂或不会的地方,是十分正常的,用不着回避。可怕的是滥竽充数、敷衍了事,教给学生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读课文,不但要读通,还要读熟,做到烂熟于心。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走进文本,把握课文的脉络,掌握课文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候,一个巧妙的教学主意,往往就产生于对文本的熟悉。

二、根据课堂,不断修改教案。

教师是通过备课笔记写下自己的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安排。这是预设的,是教师在上课前的“一厢情愿”。但是课堂教学会由于教学对象、时代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可谓瞬息万变。这便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修改,适时调整自己的再好的教案也需要教师去实践。因此,课堂教学要在“实效”上做文章,要在“有效”上下功夫。教学必须创新,不创新是没有出路的。

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当球王贝利踢进第 1000 个球时,记者问贝利:“你踢进的 1000 个球中,哪一个球最为精彩?”贝利说:“下一个”。其实,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于那些优秀的教师来说,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案要不断修改,教学得经常调整,一成不变是行不通的。用同一个教案去教不一样的学生,其教学效果也是迥然不同的。因此教师要灵活地把握课堂教学的契机。

三、临场的语言诊治在课堂生成中沉淀学生的语言。

贾老师课堂的语言诊断的艺术已到了出神入化之地。他不放过每一个学生说的每一句不妥当的话。他追求的是正确、敏锐、强烈地去感觉、感知、感悟语言。有一次,课堂上有个小朋友写作文时说了一句话,“暑假里,我和爸爸有幸到杭州来。”贾老师当场马上说:“你这句话有四个毛病。”听课的老师们都领会不过来,这句话听起来也可以呀!贾老师说,第一,“我”和爸爸这个“和”用的不当,爸爸是大人,我是小孩,应用“我随爸爸”;第二,“有幸”不当,你到杭州来可能是有幸的,但爸爸是大人,到杭州来很快就到了,所以应是“我有幸随爸爸”;第三,你在上海,不能说“到杭州来”,应是“到杭州去”;第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即便是有幸,下面的内容应该是有幸的,如果你到杭州去奔丧,也叫“有幸”吗?哎呀,真厉害!这小孩子从小就在这种严格的、正确的、敏锐的、强烈的语言的熏陶之下,才能够提高语文综合水平。所以,听课老师觉得很惭愧,因为自己的语感水平就很差。贾志敏老师临场的语言诊治在课堂生成中沉淀学生的语言,这也是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所忽视的问题,在很多课堂里,有的学生说的话明明不对,老师都说他是对的。所以他从小就得不到准确的语言的刺激和准确的语言的感受,那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很好的语言素养吗?

五、不断阅读,加强文化底蕴。

贾老师以出色的语言示范,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感。贾老师在我们小语界被誉为语言大师,这个称号是有分量的。因为我们发现,贾老师的语言真的很有功底,很厉害。首先我们看他的语言积累,很多学生的作文、小学的课文他都可以很娴熟地背下来。我们年轻教师记忆力很强,有这个语言功底吗?我们能背几首古诗?能背几篇古文?能背几篇美文?更甭说学生好的作文和课文了。所以,他在语言积累这个层面上,他的功夫是非常深。有一位老师给贾老师统计过,他评价学生的话语,评价学生 的方式,竟有三十几种,而且在一节课中很少有重复的评价语。语文老师应该姓语、名文,语文老师的功底就是语言的功底。我们仰慕名师,想成为名师,我们老师想要做一个语文名师就要从提高自己的语言基本功做起。平时,老师们的课放不开,不够大气,说到底就是囊中羞涩。这个囊中羞涩不是钱,而是语言的囊中羞涩。老师们害怕,就像林黛玉进大观园一样恐怕说错一句话,因为我们常常要说错话,与其要说错话,不如不说,所以,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课堂,预设太强,生成性不足。为什么?因为预设的是有把握的,而生成的往往是没有把握的,是要临场以教学机智,以自己的语言功底去生成的。过去我们在课堂里,上课上得最好的,往往是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那时的特级教师全部都是女老师。有的老师说:怎么现在课上得好的,都是男老师?这里,当然不应以男女来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好老师一定要有很好的语文功底,要有很好的阅读基础,没有很大的阅读量,没有读过很多的好书,打下很深的文化底蕴,你就甭想让预设和生成同样精彩!所以我们学习贾老师就要学习他那良好的习惯——多阅读,多积累。

六、努力追求真实的课堂。

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浮躁的现象,尤其在一些公开教学中。一些教师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多样,课堂上的热闹,很少让学生安静下来读点书,提些问题。学生离开文本远了,时间一长,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丝毫好处。贾志敏老师认为,还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孩子,让他们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从书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公开教学,不能本末倒置,教者要“目中有人”,这里的“人”是指学生;又要“目中无人”,这里的 “人”是指听课的老师。

贾志敏老师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演绎出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来,让每位听课者领略到了一位教育大师真正的风采。“真实、朴实、扎实”,是贾志敏老师对教育的诠释和感悟,也是他对教育的一种承诺和誓言,同时也是我走近名师课堂、体味名师风采的学习中得到的最大感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语文教师要备好课,就应博闻强记,通古晓今,需有“知学”。要当一个语文教师不算太难,而要成为一个称职、优秀、出类拔萃的语文教师,实在不易。贾志敏老师说,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即“半个编辑”、“半个作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演说家”、“半个剧作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幽默大师”„„如果我们真能如此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了。

第三篇:贾志敏作文指导课《一个橘子》

作文指导课“这个桔子真可爱”

一、谈话导入,训练思维

师:作文就像是兰州拉面,要长就长,要短就短。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讲几小段话,看看老师分别是围绕哪一句话来说的:

1、小明真是个粗心的孩子。妈妈叫他去买酱油,他却买回了一瓶醋;老师叫他写作文,他却把“老大娘”写成了“老大狼”;连穿衣服,他也能扣错了扣子„„(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

2、河马的嘴比一般马的嘴大。有一次它在水里打了个哈欠,这时正巧有一条鱼跳进了它的嘴里,它就像吃韭菜叶一样地把这条鱼吃了下去„„(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河马的嘴比一般马的嘴大。”)

3、我是个集邮迷。在学校里,我经常向老师索要邮票,请同学帮忙找邮票;在家里,我发动全家人为我收集不同的邮票;我自己一旦有了零花钱,便到邮市上购买喜欢的邮票„„(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我是个集邮迷。”)师:作文就是这样的奇妙。短话长说叫“展开”;长话短说叫“概括”。(“作文就像是兰州拉面”,这种说法的确很新颖。老师接下来所讲的三个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这样做很快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并把他们带入到教学情境中来了。)

二、朗读标题,培养语感 师:(拿出一个桔子)这是什么?生:一个桔子。师:(板书:“这个桔子真可爱”)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句话看谁能读得好。(反复指导学生读课题)生:这个桔子真可爱!(“这个”应该念成“这个”不能念成“这”“个”。)生:这个桔子真可爱!(总觉得欠了些什么,似乎该加上点什么才好。)生:啊,这个桔子真可爱!

师:请同学们齐声读这一句话。生:(齐读)啊,这个桔子真可爱!(从“这个桔子真可爱!”到“这个桔子真可爱!”再到“啊,这个桔子真可爱!”这绝不仅仅只是朗读技巧的训练,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中,学生们对桔子这个写作对象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兴趣,从而为进一步观察这个桔子作了很好地铺垫。)

三、仔细观察,合理想象

(一)初步观察

师:怎样才能写好这个桔子呢?我们要进行仔细地观察。观,就是看。察,有思考的意思。——那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这个桔子呢?

(教者带领学生初步观察这个桔子:颜色、形状、大小、重量、香味。)

(二)继续观察 师:怎样才能写得生动呢?——还需要想象,需要合理的想象。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作文就具体生动了。(教者指导学生继续观察,适时板书)颜色:黄中带绿——黄中透绿

形状:椭圆——圆溜溜的(光滑)——像个网球——像个南瓜„„

大小:差不多有掌心大——有拳头大(比一比)——有小孩拳头那么大„„ 重量:(放在手上掂一掂)沉甸甸的——有一二两重„„ 香味:(香味不是味道,味道是尝出来的)清香——淡淡的清香

师:这个桔子还有它的个性,就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大家看看在什么地方? 生:还有一片叶子。

师:叶子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生:是椭圆形的。生:像个汤勺。

师:你还能想出什么来?生:一定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生:一定很新鲜。生:吃起来一定很甜。

(三)亲身感受

师:下面我们就来吃这个桔子。

(教者剥开桔子,引导学生深入观察)

1、剥开皮以后,桔瓤像什么样子?(像几个小娃娃坐在一起;像棉花一样好看;像个刺毛球„„)

2、数一数,有多少片?(12片)

3、下面老师请几个同学来吃一吃,吃过以后一定要把这个桔子的味道说出来。(很好吃;味道很甜;酸中带甜;甜中带酸)

(四)练笔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把我们刚才看到的、想到的和品尝到的用笔写下来。要求:

1、齐读题目。

2、空两格写题目:啊,这个桔子真可爱!

3、要写具体(10分钟)师:“三分文章七分读”,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作文片断读一读,看看效果怎么样。(指名上讲台读,逐句指导学生修改。)例:

1、“你看你看,上面还有一片新鲜的叶子呢!”这句非常好!“你看你看”含有惊喜的意思。

2、(引导学生采用“一定„„一定„„”的句式写想象中桔子的口味)

3、“放在鼻子跟前闻一闻。啊,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这里的“啊”写得太好了!

4、“放在嘴里”应该改成“放进嘴里”。

5、“放进嘴里,轻轻一咬。啊,真甜!还有点酸味!”这里把“吃”换成了16个字,这就叫写具体。

(怎样观察桔子?贾老师引导学生分别从颜色、形状、大小、重量、叶片等方面进行观察,并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继而让学生亲自品尝桔子。这样一来,“桔子”这个观察对象就显得具体而生动了。贾老师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到了观察的方法,懂得了观察与想象相结合的妙处,而且在其整个指导的过程中始终透着一种智慧与乐趣。)

四、加入情节,扩充成文

师: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编一个故事:天已经很晚了,可是爸爸妈妈他们一个也没有回来,“我”的肚子已经饿了。这时爷爷回来了,他给我带回了一个桔子。啊,这个桔子真可爱!“我”边吃着桔子边想:“平时爷爷总是把好吃的让给我吃,今天就让爷爷吃一回好东西吧。”„„这个故事的许多细节老师都没有说,请同学们自己动动脑筋。(学生练习口头编故事)

师: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来和我一起表演这个故事,老师就是那个爷爷,你就是那个小孙孙。(师生同台表演)

生:哟,都七点了,爷爷怎么还不回来,我的肚了都饿了„„爷爷,您怎么才回来呀?我都饿坏了!„„啊,这个桔子真可爱!„„平时,爷爷总是把好东西留给我吃,今天就让爷爷也来尝尝这好吃的桔子吧。„„爷爷真坏!爷爷真坏!„„ 这个桔子太酸了,不好吃!„„呀,爷爷上当啦!„„

师:这位同学演得真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口述作文的内容,老师把作文的主要内容写在黑板上。(边引导学生编作文,边在黑板上配合板书。)——(教者指名朗读黑板上的作文梗概)

师:好!如何才能成为“很好”?——加入情节

师:哪一部分我们已经写过了?哪一部分我们还没有展开来?(教者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天晚了,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2、爷爷是怎么拿出这个桔子的?

3、“我”为什么要把这个桔子给爷爷吃?

4、“我”是用什么办法让爷爷吃桔子的?

(以上各项内容由不同的小组分别承担扩写任务)——指导学生上讲台读自己写的片断,在读中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作文

师:让我们给作文取一个题目吧。生:我骗爷爷吃桔子。生:爷爷上当啦!师:(板书:“记

的事”)

1、如果我们按地点定题目,该怎么说?(记家中的一件事)

2、如果我们根据时间定题目,该怎么说?(记晚上发生的一件事)

3、如果我们根据事情的大小定题目,该怎么说?(记一件小事)

师:作文就像是兰州拉面,由一句话可以扩展成许多句话;倒过来,很长的一篇文章也可以浓缩成一句话,这就是文章的题目。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改的过程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由观察到想象,由想象到片断描写,由片断描写再进一步加入情节,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把片断扩充成文。从而使本次习作从写桔子本身融入了伦理教育和情感熏陶的内容。这样的教学体现出了一种开放的作文教学思维。这对于充实作文教学的内容,活跃作文教学的气氛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值得我们思考。)

总评:用贾老师的话来说,学生的作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练习作文;一类是生活作文。贾老师的这堂课属于练习作文。

长期以来,小学生的作文一直都有是以形机械、内容干瘪者居多。而贾老师的这堂作文指导课却形式灵活、内容丰富且充满着趣味与智慧。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作文就像是兰州拉面,要长就长,要短就短。” 的确,贾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就像是他手中的“拉面”,可以与广阔的生活时空相联系,从而不断地扩充内容,丰富情感;也可以抓住要领,不断简化,直至浓缩为题目。这种教学思路与教学风格应该能使我们受到很大的启发。

第四篇:贾志敏作文指导课《一个橘子》

作文指导课“这个桔子真可爱”

一、谈话导入,训练思维

师:作文就像是兰州拉面,要长就长,要短就短。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讲几小段话,看看老师分别是围绕哪一句话来说的:

1、小明真是个粗心的孩子。妈妈叫他去买酱油,他却买回了一瓶醋;老师叫他写作文,他却把“老大娘”写成了“老大狼”;连穿衣服,他也能扣错了扣子„„(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

2、河马的嘴比一般马的嘴大。有一次它在水里打了个哈欠,这时正巧有一条鱼跳进了它的嘴里,它就像吃韭菜叶一样地把这条鱼吃了下去„„(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河马的嘴比一般马的嘴大。”)

3、我是个集邮迷。在学校里,我经常向老师索要邮票,请同学帮忙找邮票;在家里,我发动全家人为我收集不同的邮票;我自己一旦有了零花钱,便到邮市上购买喜欢的邮票„„(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我是个集邮迷。”)师:作文就是这样的奇妙。短话长说叫“展开”;长话短说叫“概括”。

二、朗读标题,培养语感 师:(拿出一个桔子)这是什么?预设:一个桔子。师:(板书:“这个桔子真可爱”)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句话看谁能读得好。(反复指导学生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声读这一句话。生:(齐读)啊,这个桔子真可爱!

三、仔细观察,合理想象

(一)初步观察

师:怎样才能写好这个桔子呢?我们要进行仔细地观察。观,就是看。察,有思考的意思。——那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这个桔子呢?

(教者带领学生初步观察这个桔子:颜色、形状、大小、重量、香味。)

(二)继续观察 师:怎样才能写得生动呢?——还需要想象,需要合理的想象。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作文就具体生动了。(教者指导学生继续观察,适时板书)颜色:黄中带绿——黄中透绿

形状:椭圆——圆溜溜的(光滑)——像个网球——像个南瓜„„

大小:差不多有掌心大——有拳头大(比一比)——有小孩拳头那么大„„ 重量:(放在手上掂一掂)沉甸甸的——有一二两重„„ 香味:(香味不是味道,味道是尝出来的)清香——淡淡的清香

师:这个桔子还有它的个性,就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大家看看在什么地方? 预设:还有一片叶子。

师:叶子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预设:是椭圆形的;像个汤勺。

师:你还能想出什么来?预设:一定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定很新鲜;吃起来一定很甜。

(三)亲身感受

师:下面我们就来吃这个桔子。

(教者剥开桔子,引导学生深入观察)

1、剥开皮以后,桔瓤像什么样子?(像几个小娃娃坐在一起;像棉花一样好看;像个刺毛球„„)

2、数一数,有多少片?

3、下面老师请几个同学来吃一吃,吃过以后一定要把这个桔子的味道说出来。(很好吃;味道很甜;酸中带甜;甜中带酸)

(四)练笔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把我们刚才看到的、想到的和品尝到的用笔写下来。要求:

1、齐读题目。

2、空两格写题目:啊,这个桔子真可爱!

3、要写具体(10分钟)师:“三分文章七分读”,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作文片断读一读,看看效果怎么样。(指名上讲台读,逐句指导学生修改。)

四、加入情节,扩充成文

师: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编一个故事:天已经很晚了,可是爸爸妈妈他们一个也没有回来,“我”的肚子已经饿了。这时爷爷回来了,他给我带回了一个桔子。啊,这个桔子真可爱!“我”边吃着桔子边想:“平时爷爷总是把好吃的让给我吃,今天就让爷爷吃一回好东西吧。”„„这个故事的许多细节老师都没有说,请同学们自己动动脑筋。(学生练习口头编故事)

情节提示:哟,都七点了,爷爷怎么还不回来,我的肚了都饿了„„爷爷,您怎么才回来呀?我都饿坏了!„„啊,这个桔子真可爱!„„平时,爷爷总是把好东西留给我吃,今天就让爷爷也来尝尝这好吃的桔子吧。„„爷爷真坏!爷爷真坏!„„这个桔子太酸了,不好吃!„„呀,爷爷上当啦!„„ 学生写作文――交流 修改提示:

1、天晚了,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2、爷爷是怎么拿出这个桔子的?

3、“我”为什么要把这个桔子给爷爷吃?

4、“我”是用什么办法让爷爷吃桔子的?(学生思考)——改作文

师:让我们给作文取一个题目吧。(板书:“记

的事”)

1、如果我们按地点定题目,该怎么说?(记家中的一件事)

2、如果我们根据时间定题目,该怎么说?(记晚上发生的一件事)

3、如果我们根据事情的大小定题目,该怎么说?(记一件小事)

师:作文就像是兰州拉面,由一句话可以扩展成许多句话;倒过来,很长的一篇文章也可以浓缩成一句话,这就是文章的题目。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改的过程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第五篇:贾志敏作文课堂实录

微型小说三篇(作文改写)阅读材料:

恶魔约翰

杰克到刚刚开垦的美国西部地区谋生。他在一个小酒吧当上了酒保,这个酒吧的主要顾客是附近地区的牛仔和农民。上班第一天,酒吧老板特别提醒杰克:”如果听到别人说„恶魔约翰来了‟,你就赶紧跑,因为这个约翰是方圆几百英里内最危险的通缉犯,连警察都拿他没有办法!”

这天中午,酒吧外面一阵大乱:“约翰来了,恶魔约翰来了!” 杰克正在洗手间等他提着裤子走出来,酒吧里客人早就跑得干干净净。只听见有人“砰”地踢开前门,一条凶神恶煞般的大汉势汹汹地大步走进酒吧,把手枪往吧台上一拍:“ 给我一杯墨西哥烈酒!” 这时候杰克已经来不及逃跑了,只好战战兢兢地递给那大汉一杯墨西哥烈酒。那大汉将酒一饮而尽,然后将酒杯重重地砸在吧台上。“您......您再要一杯吗?”杰克哆嗦着问。

“见鬼,我没有时间!”大汉冲他吼道,“你不知道恶魔约翰就要来了吗?!”

两本小学课本

一天,我收拾屋子,找出两本布满尘土的小学课本。女友说,还不扔了?我抚摩着书半晌没说话。

妈妈是个一字不识的苗家妇女。家乡有种风俗,一个女人在逝去时,口里必须含银(或金)才能入土为安。所以在贫困人家,积攒块小小的银饰便成了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一年,妈妈起早摸黑喂了两口猪,终于置了一对银手镯。

在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妈妈时常进城给我送些吃的。她知道我复习忙,每次都是匆匆来匆匆去。有一天,妈妈去了不久又回来,拉我到僻静处:“伢,我替你买了两本考大学的书。”“什么?”我心里咯噔一下。常听人说学校外面时常有人用假书、假资料蒙骗那些来自山区一字不识的家长。“人家说,只要用这书,考大学包中。”“哪来的钱?”“镯子换的。”

我抢过书,撕去包装,一阵巨大的绝望顿时袭上心头:两本小学课本竟然就骗走了妈妈的镯子!“伢,行吧?”

望着满怀期望的母亲,我强压下泪水和屈辱:“行,妈,行的!”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妈妈高兴极了,说是两个镯子花得值。她甚至想找卖给她书的人道谢!“你妈后来知道真相了吗?”女友问。“没有。我永远都不会让她知道。”

烛心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

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面……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两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人物专访,你猜访问的是谁?是小朋友都喜欢的杨红樱阿姨。她笔下最典型的人物是谁?(生答马小跳)杨红樱阿姨原来是一所小学的语文教师,她经常给学生读故事书,后来故事书读完了,她就自己给学生编故事,孩子们很喜欢听,后来她就自己写起了小说。小说就是生动的故事。

老师板书“小说”,指生读。在读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好,读到像说话一样自然平缓。

师: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吗? 生:知道。

师:小说分长、中、短小说。一般人们通常把几千字到两万字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三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称为长篇小说。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一种小说应运而生。师板书:微型小说。指生读,指导突出“微型”。再板书三篇,指导读,突出“三篇”。(其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多用范读和学生比较朗读,通过表扬读得好的同学进行正面影响。)

材料学习:

1.首先生自由读这三篇微型小说。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同时表扬读书姿势正确的同学,对其他同学进行榜样引导。2.指导学生读《恶魔约翰》,通过指读和同学互相帮助读的方式进行。3.每篇文章研读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称约翰为恶魔?一共有五个理由。分别指学生回答,在学生分别回答后,指生进行总述。第二个问题:你会读吗?指生读,重点指导朗读“哆嗦着说”“吼道”,在学生朗读后,师示范,强调朗读时说自己的话,不是说文章中的话,把文章中的句子当成自己的话来读。第三个问题:把文章中描写恶魔约翰的神态、动作画下来。指生回答,一生读文章中的句子,一生站起来回答说:“老师,文章中没有描写恶魔约翰的神态、动作的句子,画什么?”师:“你真聪明,读书要学会思考,文章中的确没有描写恶魔约翰的神态、动作的句子。”

师:恶魔约翰根本就没有出现,没有出现,为什么人们怕他?这种写法叫间接描写,衬托文中人物形象。师板书:间接描写

学习第二个故事: 板书:两本小学课本。

师范读两遍,让学生认真听,然后指生读,看谁读得像。然后自由读文章。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一对银镯子哪儿来的?用自己的话说,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清楚。这对银镯子对苗家妇女来讲有多重要?用文章中的话来回答。学生回答正确后。师提问:“入土为安”中的“安”是安静、平安、安全中的哪一个意思,学生选择。一女生答:老师都不是,是安息的意思。老师夸奖她会读书,会理解。第二个问题:两本小学课本怎么来的?师提示“在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里……”指生读,然后指导学生用刚才的话开头,用50个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第三个问题:想起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七个字,让学生谈一谈对这几个字的理解。

学习第三个故事:

首先指学生朗读全文,有三个学生进行了全篇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老师进行指导,老师的评语有“很准确,有变化,太好了,太好了。”这里重点指导的是阿姨和小男孩的不同语气。“听你的朗读,我知道了故事。”“听你的朗读,我受到了感染。”

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三个“笃”怎么读?象声词,读得要节奏,像敲门声。第二个问题:两个“使”意思一样吗?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组词:指使、支使,换一个字就知道意思了。第三个问题:文章中的“我”指的是谁?阿姨。(第一课时结束)

读了《烛心》我们知道文中的“我”是阿姨,如果把“我”换成是小男孩,怎么写?

师:晚上,我正在书房里看我的《淘气包马小跳》,突然停电了,我的马小跳不见了……用这句话做开头,接下来会怎样呢?

指生进行续写,同时进行说话指导。重点指导“阿姨迟疑了一会”部分,在这里要加入人物的心理描写。

然后给学生18分钟的时间,写500字的短文。把题目先改一下。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作文反馈:

首先教师挨个询问学生改写的题目,遇到比较好的,就让学生把题目写到黑板上,随机对学生的作文题目做简洁的点评。

然后就黑板上的题目再做梳理,重新点评。选取题目较好的文章,进行指读。比如:帮助就这么简单、相邻好赛金宝

在学生指读的过程中,师随机点评,指导。(大师随机评作文的本领都很高,他们都有一对慧耳,一听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下载贾志敏习作指导(找手机)(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贾志敏习作指导(找手机)(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贾志敏作文讲座

    贾志敏作文讲座 第一讲学写作文要有信心 作文,就是写文章。 我们小朋友写的文章跟大人们写的文章有些不一样。我们主要学写简短的记叙文,即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亲身经......

    听贾志敏老师

    听贾志敏老师《脚印》一课有感 半壁山学区佛爷来小学 白春艳 利用两天的空闲时间,我听了贾志敏老师的《脚印》一课,在这里首次听说了“真语文”一说,到底什么是“真语文”呢?为......

    贾志敏《卖鱼的人》

    以贾志敏老师的教学实录《卖鱼的人》来谈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适合三年级学生) 大家先了解一下教学实录,晚上结合每一环节教学如何落实语文素养的。 原文: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大......

    贾志敏《惊弓之鸟》课件资料

    贾志敏《惊弓之鸟》教学实录(转) (2013-04-05 19:46:22) 分类: 教学资料 全国特级教师总共就那么几个,他们的好课总共也就那么几节,都是经过反复打磨的,所以其中必有可取之处。大......

    贾志敏老师教学实

    贾志敏老师《古文今意》教学实录及说课内容 一、贾老师教学实录: 首先无标点板书课文。【贫生卖画,一日作画一年无人问津问师师曰试倒之一年作画恐一日可售试之然 】一笔一画......

    听贾志敏老师讲课

    听贾志敏老师讲课,讲他人老,已经76岁了;讲课手段老,粉笔板擦黑板和老师的—张嘴;讲课方式老,老师讲学生听和练,一个老人呈现的老课。然而朴素的表达真诚的教学和逻辑严谨的环环相扣......

    贾志敏老师课堂经典语录

    贾志敏老师课堂经典语录 “我姓贾,但我不假。我这人真诚,真实,而且特别认真、顶真!” ——贾老师的第一堂自我介绍“作文就是做人。” ——贾老师的经典理论“写作文要先做......

    贾志敏给予树课堂实录

    贾志敏《给予树》课堂实录 T:(黑板上画着一颗圣诞树)人要坐正,坐直,看看两排哪一排做得最好。生坐正好,听老师说话要用什么。 S:耳朵。 T:不对,不是耳朵,是眼睛。你眼睛看着老师,你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