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名师风采,叹语文之美
观名师风采,叹语文之美
——记两次学习所得
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城东小学 岳春艳
参加“精品课展示研讨会”有感
这次有幸参加了“全国教育名家山西片中小学精品课堂展示研讨会”,共听了四节课和四次报告,一睹名师的风采,觉得听一节好的语文课,真的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心灵的盛宴。
首先谈一谈吉春亚老师的“语文教什么与怎么教”,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就是语言,“文”就是文字。那么语文到底教什么呢?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就像她讲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她通过让学生品读人物动作神态描写,来揣摩严监生的内心世界,在课堂上他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口语表达,然后继续用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想象临死前的严监生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让学生进行书面表达,完成了交流点评。整节课有说有写有读有练,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一个形象逼真的吝啬鬼形象——严监生。
其次我想说一说戴建荣老师的“浅唱低吟教古诗”,他介绍了教学古诗的四种形式:读之、歌之、吟之,舞之,所谓读就是让学生反复朗读,朗诵;所谓歌之就是让学生唱,唱《春晓》、唱《咏鹅》、唱《清平乐·村居》、唱《小调歌
头》;所谓舞之,就是让学生做动作,手舞足蹈,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来学习古诗;所谓吟之,就像古人吟诗一样,它既不同于读也不同于唱,而是让学生根据平仄声规律来读古诗词。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平时声音延长,仄时声音短促。他上的一节课是《静夜思》,就是运用吟诵的方法来教学生学习,倒是别具一格。当时也给我们推荐一本书叫《我爱吟诵》,我也想推荐给大家,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学一学,并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
再次我想说一下窦桂梅老师的“三超越“教学方法,即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载课堂,尊重老师,超载教师,学好教材,即教师把课文作为一个载体,一个范例,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走进一本书。窦老师讲的一节课是《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是一本书名,是小学生必图书之一。短短的一节课,她让我们知道了这本书是: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感动了台下所有的老师,感染了台上所有学生。我们都记住了这本书《我的爸爸叫焦尼》,我们共同的收获是:都有一种迫不急待要好好读这本书的欲望,我想作为五年级老师的我,通过让学生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就让学生有了读《城角旧事》的欲望,通过学习《祖父的园子》,让孩子们喜欢上了萧红的作品,爱看上了《呼兰河传》,那么我的课才是成功的课,才是有价值的课。
短短的两天学习,让我真正的知道了什么是“得法于课
内,得益于课外”。
参加“特级教师观摩课”有感
上周末,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教学观摩课”,忽然觉得,原来语文课也可以上得这么美,学生也可以学得这么有意思。这次培训自己最大的感受是:语文课接地气了,它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心中,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阵地,是学生心灵受到情感熏陶的乐园。每位老师的课都精彩纷呈,各有特色,让人回味无穷。
薛法根老师授课——《鞋匠的儿子》,紧紧围绕林肯说的三次话,让学生进行品味、揣摩,层层递进,由扶到放,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悟到:“人和人只是身份有别,但人人平等”“伟大的人必定有伟大的胸怀,伟大的思想,伟大的人格”。紧接着他让学生进行了练习拓展,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景对话,让学生进行淡定从容、心平气和地应对,做到睿智地回答,既不贬低自己也不伤着对方,让学生学会用语言化解尴尬,用语言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一节课,学生情感受到了熏陶,语言的到了训练,难道不是一节接地气的课吗?
罗才军老师授了两节课,分别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少年闰土》。他的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落实到位。如
行云般流畅,如春雨般无声,在不是不觉中,学生背会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全诗,背过了《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的一个片段。在一次次地点拨引导中,学生品读了作者言不由衷的“喜”,感受到了闰土不一般的可爱。一次次地引导,结尾总是又回到了起始,让我们听课的老师如梦醒一般,啊!一节课上完啦。
盛新风老师的课,是心灵的洗礼,美的享受。在二年级写话课中,她把绘本当作一座桥梁,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借小兔子传递孩子们的心声,通过绘本这一载体,让孩子把心底里的话流畅地表达出来,整节课轻松有趣,让人意犹未尽。
《乌塔》这节课,盛新凤老师采用的是“以练导读,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三个梯度,训练了学生的三种口语能力。其一:训练独白体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一:练习介绍,(出示:爸爸妈妈,我向你们介绍14岁的乌塔,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做到“讲得简洁”。其二:训练对白体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二:练习对话。盛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采用由扶到放,先和学生练两组对话,而后让学生进行一段话的训练,做到“对得自然”。其三:训练辨白体语言。让学生进行活动三:练习反驳。让学生模拟和家长对话,对家长的观点进行反驳,做到“驳得有理”。真的是一种超乎人想象的翻转,从教学内容的“翻
转”到学习方式的“翻转”(口语训练),让我对“和美语文”有了一种深深的好奇之心,探求之心。
虽然短短的两天学习已经结束了,但是我的学习激情被点燃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和美”的道路上,我将不断地前行。
第二篇:名师风采
名师风采
——听名师讲课小记
时刚
接到通知,说明天去中心校听课,而且说是名师来讲课。这时我就想名师会是什么样呢?他们讲课又会是什么样呢?因为我是偏远农村的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没见过名师,所以对于名师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更让我所感兴趣的是想听听名师是怎样讲课的。
2012年11月28日这一天比以往起来得更早一些,烧好水,把头发洗一洗——我是个很注意形象的人,别让客人们笑话,虽然人家不可能注意我。吃罢早饭,便起程去往中心校。在路上还带着几分激动与焦急,激动的是今天能一睹名师的风采,这也是我多年的夙愿。焦急的是路太难走了,滑得很,再加上天下着大雪,我骑着自行车,什么时候能到啊,这要是迟到了,多遗憾。想到这,我加大了力量,脚下也舞动起来。说来也怪,这回路也不滑了,车子也轻了,但顿时就觉得浑身发热,气体从衣服丝线间升腾起来。就这样很快就来到了我们的首府——黄河中心校。
来到校门口放眼望去,嗬!轿车还真不少。只见在教学楼下面停放着很多辆豪华轿车,这场面好似气派。我从旁边清雪的老师那听到,今天局长也来了,外校的老师也来了不少。看来,今天是我从教以来,听课规模最大的一次了。我紧走了几步,来到会议大厅。果不其然,下面的座席上已经坐满了老师,后面还放着几排塑料凳,也坐上了人。从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可以看得出,他们和我一样都是来虚心向名师学习的。我来到后排,找了个属于我自己的座位坐了下来,拿出听课笔记,在那静静地等待着名师们的精彩表演。
时间好像知道我的心思,很快,这场别开生面的表演拉开了帷幕。首先,由主持会议的领导讲解这次“名师送课下乡”的目的和意义,简单讲解过后便是正课。
第一个上来讲课的是县实验小学的周岩老师,讲的是六年级数学“鸡兔同笼”问题。小伙子不光长得帅气,嗓音也好,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抑扬顿挫,疏缓得当。台下的老师无不被他的语音所折服。在课堂上,他能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交流、讨论、汇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本来面目。能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激发了热情和欲望。
第二节课主讲是进修小学袁义芳老师,讲的是一年级上学期语文《雨点儿》。上课伊始,袁老师就利用猜谜语、出示课件等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兴趣读课文。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简单问题再读课文,这回就
是有目的地读,学生读的兴趣依然是那样浓,真佩服老师的方法,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牵动着学生们的心,使学生们甘心情愿地跟着她走。这节课的重点是识字词教学,袁老师利用生字卡片、课件等形式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不紧掌握了字音、字形,同时用找反义词、组词、说句子来掌握字义,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还能知其所以然。课堂气氛好,学生学得也很轻松。袁老师的板书很漂亮,正如她人长得一样,清晰、工整、简洁,整节课的内容都容纳其中。不难看出老师的功底之厚重,经验之丰富。
正在玩味着袁老师的精彩之处,第三节课又开始了,是一实验陈云香老师讲的四年级语文课《给予是快乐的》。这节课,老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课题,再通过字义理解课题。由于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老师又传授给学生一套读书方法——读、思、圈、注、问。学生就遵循这套读书方法来学习课文,来挖掘深藏在课文中令人感动之处。课程快要结束时,陈老师还趁热打铁让学生联系实际,完成《给予是快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习作能力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三节课很快地结束了,稍息片刻,接下来是与名师互动。台下老师们提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台上的名师们都能一一做出满意的应答,老师们不时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个个竖起赞许的大拇指,大家发出共同的心声:名师不亏为名师。
今天真是不虚此行,从名师身上不仅学习到了教学方法与经验,更是目睹了名师在课堂上的风范。在回家的路上,眼前闪现着名师们的一幕幕,这时从脑海中突然迸发出一个惊人的想法,我要向名师学习,我也要当一名名师,我认为不想当名师的老师不是个好老师。想到这儿,我往名师们存在的方向看了看。哦,今天路上的雪真白,在阳光的照射下,放射出闪亮的银光。骑着我心爱的自行车,踏着闪着银光的道路,使出我全身的力气,朝着自己努力的方向驶去。
第三篇:观《量子之美》感想
观《量子之美》感想
“美”是什么?可能每个人对美的定义都有所不同,而量子之美又是什么?《量子之美》是剑桥大学系列公开课的其中一节,请到美国Mit教授讲的课。教授先讲解了几位历史中的伟大科学家的故事与他们发现的成就。与老师第一节课所讲那些中国先贤各种“子”如出一辙。相比之下,我感觉中国先贤在人文方面建树更多,各种“子”除了墨子墨翟之外大多都是研究如何治国,如何统军的。这可能就是中华文化绵延至今而其他文化大多有过隔断的原因了吧。不过,这些科学家,这些“子”貌似与量子世界并无关系,但实际不仅通过这些故事讲述了人类如何一步步发现了量子世界,开启了量子世界的大门还有一层更加重要的联系就是告诉我们,在量子世界,这些先人的发现,我们的常识大多都被打破,新的世界观新的公理在量子世界中建立。在了解量子世界的时候我们不能带着我们以往所知道的常识。不得不说,量子世界,它的神秘感是其美的一方面,其中蕴含了太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甚至可能包含了所有一切科学谜团的答案这不也是量子之美的所在?
美之所在另一方面在于对称,视频中提到正多面体只有5种。也就是说在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只有这么几种正多面体而的确在微观的结构中这几种正多面体是非常多见的。一切物体都是平衡的,不平衡的东西会很快变得平衡,当一个微观结构不对称的时候,从空间中不同方向改变它的所需的力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它可能更容易被破坏而转化成一个更稳定的结构。所以正多面体,在微观结构中的对称也是量子之美的另一方面。之后介绍的麦克斯韦与他的方程组。我觉得麦克斯韦实在太厉害了,当时还没有发现的电磁效应而视频中教授还说麦克斯韦方程式一个非常好的对称方程,就是说把其中的电场的变量与磁场变量互换,方程依然成立,又是对称,这是量子世界美的体现,这是公式中对称之美。爱因斯坦最著名的公式E=mc^2,这个公式向我们展示出了他眼中的世界,物质和能量是一体的,犹如硬币的两个方面,物质可以转换为能量,能量也可以转换为物质,就此人类发现了核裂变与核聚变。这让我想起了老师上课提过的宇宙弦理论,大家都是波动罢了,物质,能量都是波动,我们也是波动,不同波动,对我们的影响不一样,我们的感受就不一样于是在我们眼中才有的能量与物质。
也有理论提到了四维甚至十一维空间,作为一个在三维空间的人,我无法想象更高维度的样子,但是大概我们看待四维空间就犹如二维空间的火柴人看待我们一般吧。我们把他们从纸面拿出来,然后再把他们放回另一个地方,这种情况是不是与我们世界中那些穿越的事件十分相似?当然那些事件如果是真实存在的。想象一个坐标系,二维比一维度多出一个Y轴,犹如无数一维空间的加和,而三维空间对二维空间而言多了一个Z轴,好像是许多二维空间叠加而成,那么四维空间是不是有许多三维空间组成?更高维度空间是不是也是如此。在量子世界可能有着更高维度的空间,这些空间我们也许可以计算,但是我们无法观察,很难想象神秘的量子世界,不就是美的另一种体现,吸引无数人去探索与发现。我们对三维空间的研究与了解已经过了数千上万年,我们总结了许多无法证明,但是我们一致认为它是正确的公理,有了这些公理,我们才一步步发展出更多定理,使得我们对这个三维的空间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如果在另一个世界,我们所发现的定理并不正确,他们有着另外的公理,那样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而对于更高维度的空间,我们对他们存在的还只是在理论之中,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发现无法进入也许他们真实存在,但是我们却对他们一无所知。
没有战争,科学的发展便大幅减慢,如果能够研究出更高的空间,我们也许能够像“红色警戒”中的超时空步兵一样,瞬间把敌方的战斗核心转移走。这种能力必然能够瞬间转换战场甚至战争形势,哪个国家不会投资研究?就像一战中的毒气,化学药剂使得化学与医学有了飞跃,二战中原子弹的发明使得物理学有了一次飞跃,冷战中,美国与苏联使得航天科学飞速发展。而现在这个和平年代,什么上帝粒子,什么黑洞理论这些科学显得对我们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无关痛痒的研究怎么可能获得国家大量支持?而没有支持又怎么能够快速发展取得成果?
想到之前的一个理论,能量使得我们存活,而只要还有能量,宇宙就在扩大,扩大之后距离变远,相互间影响变小,能量更低,更加稳定,当粒子运动减慢到一定程度,就是说温度趋于绝对零度的时候,宇宙就会开始收缩,收缩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宇宙大爆炸新的宇宙诞生。也就是说就算我们能够存活到太阳熄灭,能够找到其他适合我们生存的星球,我们还是无法躲过宇宙的周期,人类终将毁灭,而人类是否存活于地球,于宇宙又有什么影响?与其劳心费神拖延人类灭亡的时间,不如安于现状,做到随时都可以死而无憾就好。
第四篇:观名师之课
观名师之课,采名师亮点
----2011年广西高中英语教学能手展评暨高考英语复习教学观摩研讨会
◆十点感受:
1.采用多媒体手段,课堂容量大,学生接受知识面广;
2.语言点的复习通过回归课本句子,链接高考练习和采用句子翻译和翻译短文形式加以巩固;
3.课堂复习活动多样化,科学创新,针对性强,扎实有效;
4.试卷讲评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同伴互学互教,教师讲解,(正答率70%的不讲,正答率50%的略讲,正答率30%的详讲);
5.练习几次之后,整合归纳学生的错误,再一起讲评,每一个典型错题都马上导出三题补偿练习,举一反三,进一步巩固。6.课堂活动设计贴近学生,学生更加乐于参与,氛围更好。
7.参加优质课比赛,要选材选题贴近学生,不要太难,学生有话可说,并能用英语表达。
8.参加优质课比赛,教师要气质好,活跃奔放老成,有亲和力别太高高在上,语音语调规范,表达流畅。
9.教学设计不宜太多环节,要扎实有效,几个环节围绕主题,聚焦目标,扎实推进。
10.整个教学展评的课质量一般,没有太大的突破,高水平能达到全国水平的没有,尚需努力,更要创新。11.问题导学法
由本次研讨会联想到的:
1.按各种课型,分类推进教研专题活动,每校一个专题,分工分项突破,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2.以高三复习课为例,高三复习课纯粹知识点的讲与练操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首先,高考复习课材料的精选准备尤为重要。第二,以学生基础为基点,必须依托话题与语境融入知识与能力的拓展。第三,必须在师生生生互动、互学互教、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推进复习;第四,导学案 不仅仅关注前期的练习,更要设计补偿和提升的练习;第五,复习按话题重组,层层深入,巩固提升。
目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益。3.问题导学法---以问题驱动,五个—W ◆针对书面表达训练给教师几点建议:
1.评价有公式:5分要点+5分语法+(书写差扣1分)2.偶尔在教师之间交换改书面表达 3.批改写作有一定的符号
4.批改讲评有侧重点(语法、话题)
5.用好小老师,让优秀的学生改其他同学的写作 6.词汇学习过程用于写作的词汇作记号W 7.作文涂改三次以上不改 8.每次面批5位同学作文 9.一定用过渡语
10.抄写、仿写、翻译句子短文,记日记等
评课
整体评价+1-2点亮点/特色+1点不足+1-2点建议
复习课;专题复习课;怎么上?教学技巧和艺术 学习方式习惯/展示交流
导学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复习→小试牛刀→操练理解→中考链接(再练巩固)→拓展运用 课文复习课:引入话题→输入(重要词汇短语联想归纳分析对比)→设置语境操练→典型题目分析→链接高考真题→输出运用(翻译)
◆教改关键词
●《课标》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观察思考,体验实践、合作参与,兴趣毅力(情感态度),潜能创造,技能策略,成就感(学有所得),胆大自信,勇于展示自我 兴趣、习惯、策略、毅力、成就感 = 好成绩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先分析后讲评,互学互教,学以悟为根,完成前置作业,导学案 ●参与积极性,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习惯,合作学习、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主动实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强调针对性,个性化,●先练后讲 练在当堂 先学后讲 当堂训练 预习展示
●课的类型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学段特点不同;学习方式多样; ●教学方法更加灵活。《纲要》提倡启发式、参与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
据说杜朗口中学在教 师“讲”的用时上有过规定,每堂课不能超过15分钟、10分钟。80年代育才中学也曾有过讲解的用时规定。我们
认为:在针对学校教师讲得太多,讲得太滥,制定校规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持久了恐怕不行。因为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学科中的内容不同,划一的用时规定就会出现问题。另外,先“读”后“讲”,对吗?也不一定。一堂课,完全可能是先“练”后“讲”。也可能是不“读”、不“练”、不“议”、不“讲”,而是先“做”。因此,后“茶馆式”教学发展成三个“不”:
(1)不确定“读”、“练”、“议”、“讲”、“做”等教学方法的教学用时。
(2)不拘泥“读”、“练”、“议”、“讲”、“做”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完整。
(3)不规定“读”、“练”、“议”、“讲”、“做”等教学方法的教学顺序。
★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
过去,也曾强调教师“精”讲,问题是究竟“精”讲什么。一般都认为讲“重点”、“难点”,后“茶馆式”教学强调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不管通过“书中学”搞懂,还是通过“做中学”搞懂,教师都不应该讲。其实,前后两者强调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前者,偏重的是学科本位;后者,偏重的是学生本位。因为,重点不一定是学生自己学不会的;教师认为的难点也不一定是学生的难点,教师认为不是难点的,有可能是学生的难点。而且,这一关键干预因素体现了“先学后教”、“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克服了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弊端:教师总体讲得太多;教师教学行为的价值判断模糊。★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以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为导向来确定
“读”、“练”、“议”、“讲”、“做”的合理的选择。
第五篇:领略名师风采
领略名师风采 品味经典课堂
在这秋高气爽的10月,我与同事来到了六朝古都南京,心情自是无比的激动与渴盼。因为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就在这里举行。
会场里座无虚席,台上,大师们展示着自己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和各具风格的教学技巧,台下,我竖起耳朵、目光逡巡,手不停笔,生怕错过了一句话,一个课堂细节。
两天的学习让我如沐春风,精神舒畅,目彻心明。感慨之余,赶快记下我的听课心得,以便吸取宝贵经验,有助自我提升。
这些年,教改如日中天,先进的教学理念翻转课堂。专家们的课也在不断创新。例如褚向阳老师执教的《微课程.梅花三弄》,以我国古典诗词为载体,以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做引,引领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从本词的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入手,自然而然地引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学生的反复情感诵读中分别抓住一“笑”、一“愁”,结合当时各自写作背景,来体会这两首词不同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手法。然后,诸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微课程《梅花三弄》,分别为:梅花一弄——自然之梅、梅花二弄——友情之梅、梅花三弄——人格之梅三个模块,带领学生一起深情地、忘我地吟诵这些流传千古美词佳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了解我国古典诗词文化;让看似会晦涩难懂的古诗词变得灵动亲切。在潜移默化中将古典诗词文化嵌入了孩子们的心中。储老师的课如行云流水,教学的魅力妙不可言。储老师还为我们做了讲座,鼓励我们要有课程意识,要敢于尝试从课文走向课程。
还有张祖庆老师带来的习作教学《微电影.微辩论.创意写作》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习作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却是很少有人愿意去上一节观摩课的。张老师却另辟蹊径,没有选材于课本,没有选材于小说,没有选材于游戏,而是选材于“电影”,课伊始,他让学生们观看一部电影里一段画面,是关于两个父亲怎样对待争执,看后让学生就两个父亲的表现进行正反方辩论,然后写出观点及原因。他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方法,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秘书长赖玉莲的研究课《陪伴—温暖与需要》,给我带来了一个新的教学策略——群文阅读。二年级学生在一课时中学习了八篇短小精悍的童话,赖老师并没有拘泥于字词的学习,故事情节的理解,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她只是俯下身子,和孩子们一起感受故事中浓浓的亲情,温暖,朴实无华却扣人心弦。从她的报告里,我明白了群文阅读教学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在群文阅读中,我们要摒弃按部就班的学习、面面俱到的学习、思想感情至上的学习,我们要真语文,真阅读。一组文章,就抓住那一个切入点学习。
国学经典吟诵也是如今阅读教学的热点。吟诵专家邓锦芸给我们带来一堂全新的国学经典吟诵课,她把文言文,古诗当做歌来诵读,吟唱,一节课不仅把所教的文言文《马说》传授给了学生,让学生会读、会意,甚至会背,而且还带着学生了解了韩愈的生平和文章,感谢这位“草根”又富有博学的邓老师。
孙双金、赵志祥、管建刚等老师的课毋庸置疑是经典课堂了,他们在自己的教学风格上又有突破,对于我来说同样是受益匪浅,望尘莫及的。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春联》,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春联的特点,还通过讲故事对对联,让孩子畅所欲言,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爱上了春联这一种语言形式。孙老师轻松幽默的课堂,真实展现了孩子的智慧力无穷,当然正是因为孙老师的文化底蕴丰厚,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
管老师的《黄山奇松》是节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他使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感知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准与巧妙,从而给以写作典范。我觉得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引领学生从课文中习得写作方法。
赵志祥执教的是《赵州桥》一课,初观摩,觉得跟我们平时教学无异,一般的流程。但是我们越听越上瘾,他的课是由浅入深,平淡中见高潮。他的第一大高招是听写。小小的听写居然让学生喜爱上听写,当然他的听写可不是一般的听写,而是老师讲述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要根据意思写出这个词语。老师描述词语的意思并不简单地解释这个词语的本义,而是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解释。这样做的好处是,老师在解释这些词语的时候就相当于把课文的内容讲解了一遍。这个讲解学生还真得认真听,因为他们要听清楚了然后写出这个词语。“设置悬念”是赵老师教授课文的第二大高招。比如让学生猜猜老师最喜欢课文中的哪句话,于是,赵老师就水到渠成地跟学生讲了“中心句”和“过渡句”的知识。通过欣赏各种美丽而雄伟的现代大桥,对比古老朴素的赵州桥,及时出示一些名家对赵州桥的赞美之言辞。赵老师带着学生尽情地诵读这些诗文,甚至背诵。赵老师顺势把话题一转:“为什么,你们都不喜欢的赵州桥,作家赞它,诗人诵它,为什么呢?”学生很快地找到了答案:因为赵州桥历史悠久,因为赵州桥坚固美观,因为赵州桥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最后,赵老师带给我们课后分享,他说:“我就这样,简简单单教语文。对课文的处理我更主张要有课程观而不是课文观,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语文。语文就该姓‘小’,比如要坚持积累字词,„„”
南京之行给我留下的收获不是笔墨就能表达得完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的脑海中还在回荡着会场上播放的歌曲“我要飞得更高„„”我希冀自己尽可能克服一切惰性,坚忍在我的岗位,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开出自己的一片“小语”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