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也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也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数学教学已经不是传统上的“教师教,学生学”这种刻板的知识的传授方式,它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能力,所以如何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让他们在自主活动的领域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每一位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我们应该怎样提高小学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教学
一、课前充分准备,确保学习内容有效性
在设计一个数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也就是说,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参加这次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应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注意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同时注意收集活动资料,在设计活动中紧扣目标,使活动有较强的针对性。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几乎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均有活动的素材,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的游戏,“以5个圆为一组,23个可以分为几组,还剩几个?”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明白剩下的3个表示还剩下3个,又能使每个学生参加到活动中。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体验数学的魅力。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时,我创设了我们班的某某同学参加元旦晚会,妈妈给她买了好多衣服,瞧,老师拿出什么颜色的什么东西,这么多的衣服可以怎么搭配?引导学生对衣服和裤子进行搭配,由此得出搭配的方法。这一活动的设计,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习积极性高,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学生轻松地尝到成功的喜悦。
又如,在教学“用7、3、9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拿出扑克牌,老师这里有五张扑克牌,抽掉两张,留下7、3、9,老师家的门牌号就是由这3个数字组成的,谁能把老师家的门牌号找出来呢?这几个数字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呢?这样学生轻松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教师要耐心地聆听学生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提高上。教学活动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数学能力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后进生,教师的态度尤其要慎重,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努力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如在讲解题目“一个长8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要从长方形里剪出1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时,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怎么剪才会是最大的?”认真思考一会后,绝大多数学生为自己的?l现兴奋的举手,一个外表乖顺的女生看看别人的表现,也小心地举起手来。我激动地盯住她,点名叫她发言。谁知她吞吞吐吐不说话,其他学生感到失望。这位学生脸涨得通红,赶紧低下头躲避老师和同学的目光,看来她已经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可我没有放弃,走过去亲切地抚摸她的头,温和地说:“小平,你能大胆举手,老师特别高兴,不要紧张,鼓起勇气把你想到的说出来,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这位女生结巴着说:“以宽为边长。”……她虽然表达不严谨,但是思路正确,其他学生纷纷露出赞许的目光,老师说:“小平同学表现出色,我们把掌声送给她!”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我感到由衷的激动,是啊,没有一无是处、永远让我们教师失望的学生,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让他们获得点滴信心、点滴进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每节数学课上有收获。
四、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书本上的数学知识由抽象变形象,由难变易,由静态变动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设计了统计某一时段、某一路段机动车流量情况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看多媒体演示进行统计,各种车辆各有多少,可第一遍下来统计的结果五花八门,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无从下手.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激活学生内在需要:“小组里商量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能又快又正确地统计出来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方法,终于找出一种好的方法,即用画钩的方法,再次统计,学生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在这里,我们所创设的情境不是纯数学问题,而是拟现实的情境,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知识,围绕某主题调查、搜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使学生在自主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了有效学习。
总之,只要老师能为每位学生提供有效参与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构建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给学生创造和谐的交流平台,使每位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学生定会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将成为每个孩子的精神乐园!
作者简介:
张国南,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平和县华美小学。
第二篇:也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也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幼儿园的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因此教学过程要体现出程序的阶段性,但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想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经验和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如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引导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反思,帮助教师采用什么方法和步骤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我园当前园本教研的重点问题。我园在这次优质课评比的基础上,采取课后和老师们进行互动和研讨的方式,从改革课堂教学的现状和提高课题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上,对教师在课题教学中的片段进行评价、分析和反思,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案例描述和分析】
一、幼儿已有经验与有效教学
案例描述:
场景1:由于中班的幼儿对故事《狼来了》都非常熟悉,当老师一开始引入的时候,幼儿就叫起来:老师,这个故事我听过了„„上课的教师一下子就懵了,但是教师稍微缓了一下却选择忽略幼儿已有经验的这个问题,还是按预设的方案把活动上下来。
场景2:小、中班的幼儿都知道怎么说“悄悄话”,可在大班音乐活动“悄悄话”中,教师却花了一定的时间让幼儿多次反复地演练两个人说悄悄话的形态,结果幼儿不听指令,故意捣乱。
分析:如何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唤醒、启发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参与学习、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能力,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显然场景中所描述的两位老师在课前没有很好的研究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也没有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导致了以上所描述的无效教学。怎样做到才能达到呢?其核心是“一切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就是说要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等来设计活动。
二、教学内涵的把握与有效教学
案例描述:
大班散文诗《画房子》,“用绿色的笔画一个碧水荡漾的池塘送给青蛙作房子,用蓝色的笔画一片蓝色的天空送给星星作房子„„”教师只从表象的“用什么笔画什么送给谁作房子”去分析、理解原诗,而未能在“为什么”上下功夫,即引导幼儿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去思考、联想。于是在仿编时,幼儿说的都是“我用绿色的笔画绿房子送给小羊”,我用蓝色的笔画蓝房子送给小兔”„„
分析:该教师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透彻,只注意到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词句,很少考虑教材自身较深层次的内涵。所以,把握不住揭示内容的主线,启发引导就很难到位。
三、教学形式的创新与有效教学
案例描述 画符号记录
中班科学“有趣的转动”,老师请幼儿参观玩具超市后,预测超市里摆放的玩具是否会转动:“请你把认为回转的和不会转的玩具,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画在记录单里。”结果,幼儿画的记录符号五花八门:有用蝴蝶结表示会转,花儿表示不会转;有用花表示会转,小草表示不会转;有用树表示会转,月亮表示不会转;有的甚至画了太阳、白云、小鸟三种符号在记录单上;有一位女孩子先用“√ ”表示会转,用“× ”表示不会转,但一看旁边的孩子都在画不同的符号,随即将“√ ”、“ × ”符号改为小草和花朵„„由于孩子们热衷于画不同的符号,而忘记了活动的任务,当教师请小朋友“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符号表示的?”好多孩子画好后自己也说不清楚画中所表示的是会转的还是不会转的。
分析:教师预设的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并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一种即方便而又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的符号”。但是,由于该要求不贴近中班孩子的实际且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本来一、二分钟就完成的预测,却花了十多分钟,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验证预测结果时由于记录不一致幼儿难以比较说明自己原先的猜测与实际探究的结果是否一致。
像这样的“探究记录”----教师给予的不恰当的任务,即浪费时间又没有价值,我们应该尽量避免。
四、活动的操作性与有效教学 案例描述 装饰面具
大班美工----用各种材料装饰面具。提供人手纸袋一个,各种费旧材料若干(如书页、毛线、旧报纸、蜡光纸、皱纸等)。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面具,介绍了制作的材料,简单交代一下操作要求,便以“做得不一样”请幼儿用桌子的材料制作面具。可能是教师想让幼儿自己作主,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所以对如材料的多样性,材料搭配的和谐美、画具独特构图等要求,一概没提。从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看,每个孩子都在制作,且都制作了一个面具,其差别就是动作快的,装饰的材料多一些,慢的则少一些。然而,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幼儿都是随意的拿什么贴什么,或看着教师的、或是看着同伴的,极少在边思考边操作。
分析:主动学习意为积极主动而又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动手做了,但像这样只动手不积极动脑的参与,对大班幼儿的能力的发展是没有帮助的。事实上,这个活动的设计与提供的材料都非常好,但活动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它们潜在的教育资源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不少,一个教学活动下来教师非常辛苦,而幼儿在操作教师花大量时间准备的材料到底学到了多少东西,却值得怀疑。
教学中,仅满足让幼儿动口、动手是很不够的,必须让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或让幼儿先思考后操作,或边思考边操作。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幼儿智能的发展。同时,教师应注意不适当地强调幼儿的自主将会使教育失去有效性。
五、真实的兴趣与有效教学
案例描述 猜一猜
场景1:大班数学认识“时钟”,教师出示用包装纸包着的时钟:“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礼物,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于是,幼儿绞尽脑汁拼命地猜想:图书、好玩的玩具、天线宝宝、礼物„„可是,当老师揭开谜底(打开礼物)是,随着一声长叹“唉„„”刚才津津乐道的孩子一下变得没精打采了。
场景2:大班语言“点子公司”,老师:“小刺猬做了许多鞋子,可是没人来买,仓库里的鞋子越堆越多,有什么办法让大家都喜欢他的鞋来买他的鞋子呢?小狐狸微微一笑,马上就想出了好办法。你们猜猜,小狐狸可能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呢?”幼儿:“叫卖”、“发广告纸”、“买一送一”、“在电视上打广告”„„
分析:类似场景1中的情形“猜一猜”,我们并不陌生。初看,教师的意图好象是在引发幼儿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铺垫,但是,幼儿的这种兴趣是表面的兴趣,幼儿的好奇心会随着“神秘”东西的出现而很快的消失。像这种毫无头绪、不着边际的猜测,不仅不能达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目的,而且是时间的隐性浪费。而场景2中的猜一猜,是让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如“小兔—高兴”、“鞋子积压—推销出去”,围绕主题(问题)展开。这样,给幼儿思维和推理“搭脚手架”的猜测,不仅能调动或支持幼儿的已有经验参与学习,有效地促进幼儿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为后继的学习后代做了有效的铺垫,这才能激发幼儿真实的兴趣。
六、教具的使用与有效教学
案例描述:
场景1:大班数学“感知长度守恒”第一课时的第一个环节,教师选用红、黄、蓝三根不等长的丝带,让幼儿判断:①并列摆放:“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②变换方向:“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 幼儿:“不一样长”。③ 改变形状:“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 幼儿:“不一样长”。
场景2:小班健康活动“走钢丝”,教师准备了一根成人拔河用的绳子作为“钢丝”。在幼儿自由玩绳、教师示范、个别尝试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在“钢丝”上练习直走和侧走,不要从“钢丝”上掉下来(保持平衡)。由于提供的“钢丝”实在是太粗了,教师示范直走是,也不能保持平衡,更何况是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结果,没有一个孩子在尝试直走,侧走也成了“垫脚”走。
分析:作为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具,在选用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它所蕴含的对本教学活动的价值,即能有助于幼儿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发展能力等;其次,选用什么样的教具,要与本活动的内容及幼儿的年龄相贴切;最后,教具的选用要考虑到其简便有效,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
场景1中,幼儿的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孩子是真正的理解了还是瞎猜的?无从知晓。教师选用的教具本身就是不等长的,并列摆放、变换方向、改变形状当然还是不等长的。场景2,该活动的低效,“钢丝”罪责难逃。其一,“走钢丝”其实就是一样假想的情境活动,根本不需要实物道具,在地上画条粗线即可,教师花大力气搬来的器材是多此一举。其二,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平地走路保持平衡尚需锻炼,教师此举偏离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自然是徒劳无效了。
七、教师语言指导的针对性与有效教学
案例描述 变魔术
大班“复习几何图形”教学活动,老师设计了“变魔术”这一操作活动,即用一张长方行的纸变各种图形。操作前,老师:“下面请小朋友当魔术师,用这张纸变图形,看哪个小朋友变得又多又好。请小朋友拿起剪刀,开始变。”不一会儿,每个幼儿都剪出了好多图形。当老师请幼儿说说都“变”了哪些图形时,幼儿说的最多的是三角行,其次是梯形,正方形很少,长方形没有一个,而说不出的碎片占了相当一部分。在“变”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要求不明确,多数幼儿不知道先想后剪,于是,剪到哪算哪,剪成什么是什么,很少在考虑要变出不同的图形。因而,不仅“变”出的图形很单调,而且这样的操作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效能。
分析:由于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清,语言指向不明确,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明白“怎么剪”、“怎么变”。如果教师这样说:“下面请小朋友当魔术师,用这张纸变图形。但是有一个要求,只能剪一刀,想一想:怎么剪,能变出两种不同的图形?怎么剪,可以变出两个相同的图形来?”然后再层层推进“剪两刀,变出多个多种图形”„„在这样的语言提示下,幼儿势必要先经过考虑“变什么”,然后去寻找怎么变的方法。这样,才能既可达到图形转换的教学目的,又能让幼儿在“变”的过程中手脑并用,有效地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八、教学的灵活性与有效教学
案例描述 快乐学“Finger”
这是一个围绕单词finger组织的英语活动,活动前,教师根据英语教材详细地编写了教案,并且准备了手指卡片。活动中,教师首先出示了手指卡片实施“Follow me”、“One by one ”一系列教学环节,最后在复习巩固这一环节中,有的孩子开始坐不住了„„但是教学活动还没有完成,于是老师灵机一动改变了教学方法,根据前不久刚学的儿歌《手指谣》„„何不用“finger”替换“手指”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呢!在老师的示范下,幼儿的注意力被重新吸引了回来。由于幼儿对这首儿歌非常熟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家边念边做动作,几遍下来,幼儿已经能够把儿歌完整地表述出来,而且“finger”发音准确。
分析:从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活动环节及时调整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为持续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起到了推动作用。首先,实施教学活动,教师不能完全照搬方案,不能凭主观预设而完成教学过程,教师要仔细地观察幼儿的反映,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多方信息,充分寻找结合点。《手指谣》是幼儿们熟悉的儿歌,手指游戏是他们爱玩的游戏,把“手指”替换成“finger”,形成了两种语言的结合。教师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挖掘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有效地加以利用,既增强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反思】
教学是精心安排的外部条件或环境,用以支持、激发、促进和引导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展开和学习结果的有效达成。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在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即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提高,学有创意,学有追求。革新传统教学观念,促成主动、开放、有效的教学,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明显趋势,面临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要求,综观当前幼儿园的教学,我们应该努力去做到有效教学。
在对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活动中,教师们逐步转变了观念、但是教师在教育理论应用和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课堂调控能力的提高上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还需要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园本教研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才能真正提高我园的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篇:谈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
谈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
宜川中学
胡瑞英
通过这几年的高三化学教学,我发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是听着都懂,但一说就错,一做不会。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怎样才能事半功倍?作为教师,应通过设计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其积极思考,活跃思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通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对此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通过明确范围,提高概念的掌握水平
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是教学的基础,但在实践中,在概念的使用范围上,学生经常忽略前提而得出错误概念,还不知错在何处。
例:还有些学生对于勒沙特列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不完整,对勒沙特列平衡移动原理的适用对象未搞明白。比如,2004上海高考题24题第(4)小题,要求判断附图中10min到15min的曲线变化的原因是加了催化剂、缩小容器体积、降低温度、增加SO3的物质的量四种情形中的一种或几种,很多同学漏选了催化剂选项。
对此,教师可设计两个情景:一,对已经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有何影响?二,对还未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有何影响?对已经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对还未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平衡继续朝正反应方向移动,其实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是不影响的,若不看前提,学生可能会误解为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深化。例如:当生成物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变化先增大后减小,正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那么生成物的含量最高点是达到平衡点,温度对平衡的影响应该看后半段。最后可以得出结论:勒沙特列平衡移动原理的适用对象是已经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从而让学生做到对象明确,审题清楚,不做无用功。
二、通过比较辨析,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经常对易混淆概念进行辨析和整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在有序的结构中去提取明晰的概念,思维必然是迅速而准确的。
例如:针对学生对平衡移动和平衡常数K变化的关系混淆,可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逐步深化对这两个概念之间联系和差别的认识。
(1)由 温度 变化引起的平衡向 正反应 移动,K增大;(2)由 温度 变化引起的平衡向 逆反应 移动,K减小;(3)由压强、浓度变化而引起的平衡移动,K不变;(4)K值越大,表示 正反应进行的越完全。平衡向右移动,K值 可能增大可能不变 ;(填“一定增大”、“一定减小”、“可能增大可能不变”)
(5)温度升高,K值 可能增大可能减小。(填“一定增大”、“一定减小”、“可能增大可能减小”)
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K只与温度有关,只有温度变化引起的平衡正向移动,K值才增大。
还有其它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简短归纳总结为:中和≠中性,酸性溶液≠酸溶液,电离≠电解,电解质≠导电,强电解质≠导电性强,金属键≠金属活泼性,分子稳定≠熔沸点高,平衡右移≠转化率高,平衡右移≠K增大,温度升高≠平衡右移等等。
组织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辨析,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对知识点的准确掌握,做到思路清晰,思维敏捷,从而在解题时既快又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三、通过观点比较,帮助分清是与非
教学不是简单地教学生记住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追根究底,学会思考,学会辨别、分析、证明和判断观点的正确性。让学生在经历不同观点辨析比较的同时,活跃和激发思维,学会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例如:对电解质溶液中的平衡移动的学习,可以设计如下:对HAc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HAc≒H+ + Ac-,加入NaAc后平衡移动情况,甲认为Ac-浓度增大,平衡左移,碱性增强是平衡左移的结果,乙认为Ac-水解出的OH-中和H+,[H+]减小,平衡右移,碱性增强是Ac-水解的结果。对此,可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观点正确,又如何通过设计实验来证明?
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得到统一的结论,甲的观点是准确的,关键是抓住主要因素。加入NaAc后,[Ac-]的增大远远大于Ac-水解出的[OH-],主要考虑Ac-本身的影响,若加入的物质原平衡体系中没有,才考虑加入的物质反应后的成分的影响。最后可在原平衡体系中加入酚酞,将加入的NaAc改成中性的NH4Ac,若甲的观点正确,则考虑的是Ac-的作用,同样平衡左移,碱性增强,溶液红色加深;若乙的观点正确,则考虑NH4Ac中性,平衡不移动,碱性不变,溶液红色不加深。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题目中的HAc改成NH3•H2O,存在电离平衡NH3•H2O≒NH4+ + OH-,加入NH4Cl后平衡又是如何移动的?如何证明?通过举一反三来灵活迁移,巩固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让学生思考,当将0.2molCO2通入0.3molNaOH溶液中,HCO3-和CO32-的浓度谁大?在分析中,首先明确能反应的先反应,得到等物质的量的HCO3-和CO32-。在溶液中存在的水解和电离等影响离子浓度的反应中,CO32-第一步水解 > CO32-第二步水解 = HCO3-的水解 > HCO3-的电离,其中 CO32-第一步水解程度最大,是主要因素。根据主要因素CO32-+ H2O≒HCO3-+ OH-,学生可以得到结论:CO32-的浓度减小,HCO3-的 浓度增大,[HCO3-]> [CO32-]。
因此,当体系中有多种因素同时需要考虑时,抓住主要因素,就可以做到主次分明,结果立现。
四、通过自我设计,实现融会贯通
除了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设计方案,也可提示或者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来证明结论,这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高思维的缜密性。
例如:在学习酯化反应时,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反应机理,指导学生设计了下列问题:(1)CH3COOH和 C2H518OH酯化反应时,18O会在哪个产物中?(2)CH3C18OOH和 C2H5OH酯化反应时,18O会在哪个产物中?
学生自行讨论得出,根据酸脱羟基醇脱氢,(1)题18O会在酯CH3CO18OC2H5产物中,(2)题18O会在酯CH3C18OOC2H5产物中。显然,第(2)题的结论不正确,主要问题出于学生对羧酸的共振结构没有概念。为此,通过教师说明当CH3C18OOH电离出CH3C18OO-时,CH3C18OO-≒CH3CO18O-,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得出(3)题
O会在酯CH3C18OOC2H5和H218O中的正确结论。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合理性的错误,当告知第(2)题的结论不正确时,让学生感到好奇,急切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时,乘势引入新的知识——羧酸的共振结构,然后让学生在新的前提下再作新的思考。
此外,还可以在复习元素金属性比较和元素的非金属性比较的知识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金属性Fe>Cu,Na>Al,非金属性Cl>S。在复习了弱电解质的知识后可设计实验证明醋酸是弱酸。通过对方案的自行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实现对已学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引导和激励的作用,通过设计问题、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四篇: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发言稿
所谓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弄懂,从不清楚到清楚,整个教学能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这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从教学的基本环节出发,层层推进,从加强备课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反思,环环紧扣,使每一步落到实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活泼自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停留在以老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使得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因为理解起来有困难,造成不能及时消化老师讲的知识,从而积累下来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多。如果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索,有思考的余地,因为开动了脑筋,故而对学得的理论理解容易透彻。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组织者,策划者的作用,当然这个组织的背后应该是对课堂活动的精心规划,老师起到了导演的作用。比如说在新教材中涉及到的银行利息问题,对六年级的同学普遍理解起来有困难,若布置学生事先去银行去存一次钱,知道一下存钱的步骤,储蓄单有哪些内容,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对涉及到的有关本金、本利和、利息、期数等概念不会因为一时的陌生而由老师一人灌输,而在亲身实践后,课堂上会出现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的场面,这样对概念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其次是要认真钻研教材。新教材的特点是形式活泼,样式新颖,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比如说,某些章节的引入使用了当前比较热门的问题,应用题部分也使用了比较新式的,与当今社会密切相关的例子,这些都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有的,如有些例子过于烦琐,有些引入走了弯路,使原本容易理解的问题复杂化了,反而带来了难度,这就要求老师精心钻研教材,剔除不利教学的地方,而有些章节还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最近我在教学《多边形面积》这一章节时,我和备课组其他老师一起制作了与每节课配套的课件,包括ppt和几何画板的使用,在学习中,由于会涉及到一些动点的位置,光靠三角尺的粉笔是说不清楚的,而利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板书无法替代的不足之处,能使教学活动能非常顺利地展开。
另外,对学生的情况要有全面的了解。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反馈是教学有效性的真正体现,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比如说,有的同学基础很差,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时尽量降低难度,重在把一些知识点说得透彻一些,甚至可用一些较通俗的口诀等帮助学生记忆,并不一定要完全按书上的原话去一字不差的背出来。
接着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有了兴趣,学生自然会有学习的动力与渴望,有进一步研究的欲望。在教学中,有趣味性的情景创设,使学生感到奇妙不已,从而主动愉快地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如在上“可能性” 1
教师发言稿
一节课时,通过“掷骰子”,“投硬币”,“翻扑克牌”等游戏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这节课很有趣味性,对这节课上所涉及的公式,理论学生记得特别牢。
最后我觉得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业务修养,不断地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的责任心,教学上不断地反思,争取精益求精。
当然这些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甚至是意料不及的困难,这就需要在长期的探索中不断改进,使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2.本讲提供的若干教学策略中哪几种对你启发最大?
答:(1)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教学。
(2)教师要吃透教材,从而进行拓展。
(3)教师的教学要有趣味性、要有幽默感。
(4)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计划学生实际,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如何理解“化难为易”与“化浅为深(化易为难)”的关系。
答: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把难道较大的内容浅显化、简单化,在教学中便于学生理解;浅显的问题进行拓展,深入。“化难为易”与“化浅为深”它有区分,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化难为易”是基础;“化浅为深”是更高层次的拓展。
第五篇:也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也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本学期,我校推行了三至五年级的语文双班教学,大家更是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着探索与实践。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全州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也正是“有效教学”。于是,新学期伊始,我便积极投入到教学教研中来,每堂课下,我都深入地反思:我的这节语文课堂是有效的吗?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师生和谐——为有效课堂奠基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教师应努力做到:
1、课伊始,情已生。在课堂启动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画面、聊天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调控学生情绪,让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
2、课进行,情更浓。课堂要成为充满生命气息的空间,师生真情投入,围绕主题进行平等融洽的对话,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心领神会,精神愉悦,个性潜能得到了发展,这就是我们所向往的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
3、课已终,情犹存。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在课后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让师生的和谐延伸到课外,做到教学相长。
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有了爱心、责任心,便会一切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及时、深刻、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修正自己的低效或无效行为,努力营造师生和谐和温馨的课堂氛围。
二、目标明确——为有效课堂导航
课堂教学的有效离不开清晰、集中、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那么,怎样才能拟定科学、精当的导向性教学目标呢?
1、要研究“课标”。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把握“课标”的精髓,领会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要求,并认真思考如何落实在每一课的教学当中。我们只有心中有了目标,前行时才不会迷失方向。
2、要研究文本。课前,我们要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是一个预设过程。还要本着“教一节课,备一辈子课”的精神,比较全面地掌握教材所蕴含的语文学习资源、所传递的价值取向和编者意图,然后结合学段要求,初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这是一个从宏观到具体,逐渐从想象走向课堂教学的过程。
3、要研究学生。“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所以,我们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对他们的学习状况了然于胸。我们的教学才能够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要学会整合。我们要做文本与学生的知音,要在把握“课标”、吃透文本、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文本资源进行合理取舍,有效整合,根据教材的路径,尊重学生学习的路径,去设计、去寻找一条既能反映“课标”精神,又能体现语文特点;既能凸显文本特色,又能合乎学生实际的最佳教学路径,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沿着这条路径自由徜徉在文本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只要我们因势利导地点拨,巧妙解决“生成”,就不会置“动态生成”于不顾、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反而能使教学沿着更佳的轨迹运行。
三、面向全体——为有效课堂增效
全面参与、有效参与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离开了全面性和有效性,课堂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失去生命力。
1、全面参与。实现全面参与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参与的切入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即每节课最好有上限和下限目标。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设计问题,落实知识点,抓准精练点,组织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参与带来的成功与满足,都有所发展。
2、有效参与。要实现学生主体有效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伴随学生的积极体验,这是一种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一种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中,教师要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探求,深入钻研,充分讨论,使他们思维得到启迪,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四、自主探究——为有效课堂铺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而要通过巧妙的启发诱导,点燃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热情和智慧,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到见解,让学生的创造才华和个性品质飞扬。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它对于学生来说是自由的、是思想的、是成长的。
1、自由的课堂。意味着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得他们的身心获得一种自由和安全感;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得他们对文本产生一种强烈的自主探究的欲望;还意味着我们必须唤醒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得他们的情感和智慧能够在文本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2、思想的课堂。思想意味着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积极的思维活动,要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心与文本的脉搏一起跳动,产生共鸣;意味着课堂教学要引发一些矛盾冲突,让学生直面矛盾,潜心会文,熟读精思,交流碰撞,分享收获。
3、成长的课堂。课堂上我们应该聆听学生心灵成长的拔节声,使得他们的语言在读书的过程中变得丰厚,情感在探究的过程中变得丰富,思想在碰撞中变得深邃,智慧在对话的过程中变得灵动。
在富有智慧挑战的问题情境面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去探索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去实现思维和认识的升华。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种经验对学生尤为重要,这势必将内化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并成为学生日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五、评价适度——为有效课堂助推
课堂上,学生学习最有效的直接动机就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笔者认为评价要适度、客观、公正,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是否合理、准确、富有艺术性,将会直接影响他下一次参与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学会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许多优秀教师非常善于运用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交流合作等进行评价,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你的回答虽不全面但可以看出你爱动脑筋的孩子。”“谢谢这位同学,你可以做老师的老师了。”“没关系,慢慢来,相信你会有进步的。”„„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似乎特别智慧,这种智慧来源于天性,更来源于教师润物细无声的睿智点化,它让我再一次体会了教育最本真的一面——点化、润泽、成长。作为教师应该从心灵深处激动,从情感深处常识,不吝啬赞美的语言,通过眼神、手势等,给予学生最恰当的褒奖,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受奖者自豪,从而更自信,更爱语文让他终身受益;让他的同伴羡慕、仿效,激起“你能,我也行”的豪情。
六、持续反思——为有效课堂服务
有位专家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从本质上说,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循环往复,是的研究的自我和教学的自我进行对话,又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教育是实践性智慧,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的抬,并把反思导向深入,最终实践教育教学的创新,提升育人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常常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中收获了什么呢?有没有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预设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问题的根源何在?由此,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设计。
同时,我们在教师的教学反思中还要特别提倡专业合作精神,通过与同伴、专家对话等途径,促进教师有效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开阔反思的视野,提升持续反思的质量,以便日后更好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为实施有效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