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的美术教学理念和实施原则

时间:2019-05-12 22:4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新课标的美术教学理念和实施原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新课标的美术教学理念和实施原则》。

第一篇:谈新课标的美术教学理念和实施原则

谈新课标的美术教学理念和实施原则

走进校园的美术新课标,课程内容的着眼点具有发展性,同时也要求具有适应性。所谓发展性,就是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在为学生的艺术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力求以创新精神综合发展学生的艺术的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谓适应性,就是新课程内容结合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基础的,不是任意被拔高的。我们的美术教学要适应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 就不能不在教学理念整合、课堂组织形式、实施操作的具体环节上告别传统的教法,以新的理念和实施原则调整我们的美术教学和课堂设计。然而,要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摒除旧的教学观念, 钻研新课标并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和树立新的原则对我们教师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一、树立能力生成的教学理念,努力为美术课营造艺术能力产生的环境。传统的美术教学普遍是一张白纸、一支画笔、一个老师和一群默不作声的学生在一间没有任何氛围的课室作画,按照“由不会画到会画,由画得不像到画得像”这样得轨迹周而复始地运行!课室没有环境营造,没有一种使“教”与“学”的共振产生不了学生艺术能力生成的物质“场”,因而美术课索然无味,如同嚼蜡!再加上教学上的本本主义、机械主义、机会主义充斥课堂教学,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动机,何来艺术能力的培养!现代心理学和生态学认为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形成不是孤立的,它是一种物质,可以在一定的关系中生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同时,学习动机的形成亦有赖于环境的积极影响。因而,我们在教学上要树立新型环境理念,努力为美术课营造艺术能力产生的环境。所谓环境理念,实际操作起来就是为美术课的内容和上课场所营造能让学生能感受艺术和艺术能力生成的“物理环境”、“空间环境”和更高层次的多学科沟通与交融的知识情景情境。这些环境的创设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艺术学习和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比如:课室的“物理环境”中的多媒体声、光、电的光效及音乐效能,课室的“空间环境”的装修、艺术陈设、整体氛围,美术课与其它艺术学科的教学交融和整合的一些课中活动,都可以使美术课的教学更为突出地帮助学生艺术能力的生成和促进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最起码,这些硬软件环境对学生的美术学习的学习动机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树立能力发展的教学理念,努力在美术课中为学生创造一些联系个人成长的因素,发展艺术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学都是比较墨守成规的,且功利性重。眼下,像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公开课的课堂上,很多老师将已经准备好的图画纸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上都预先由老师画好了完全一样的图形,然后,在老师统一的指导下,学生画着同样的东西。由于教师操作的模式,且不说有那位学生能有点“创新”的愿望,即便谁有,也是自讨没趣。此外,另一种情况上课了,小学生们被要求身正形定,不要“乱说乱动”,“请你像我这样,按我做的就这样做”,驯化的喊声给一张张通红的小脸上烙上一种诚惶诚恐的神色。好像只有这样做了,我们的教学就有了保证,教育目标就能够达到。如果要对这些老师们这样做的意义何在提出问题?或许大多数教师的回答是:我们必须先站稳讲台,„„。这实在是对人本意识和自主精神的一种伤害,也是将一群人培养成一个人的教学样板戏,完全失去了美术教学的有效意义。在现在教育资源的配置呈“马太效应”的环境下,学生难教,各种能力参差不齐,因而教师对发展学生的教育观也必须是动态的,在能力的培养观上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文化背景、心理素质、情感体验经历不同,动态地联系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特点,主动地本着理解学生,接纳其个性的教育心态去对待学生的“好”与“坏”,以发展的眼光活用新的因材施教方式进行教学和发展其艺术能力。因而,在教学中要体现 “以人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这一个教育新的理念催生的美术课程新标准精神,新的美术课就要纳入影响学生成长因素进行教学,树立能力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支持的观点。

三、树立教学效果认识的宏观理念,努力在美术课中追求效果的时效性、针对性。

所谓有效教学是通过在一定时间的美术教学之后,学生的作品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是检验我们教师教学的重要标准。如果按传统一点的观念衡量教学是否是有效教学,美术教师讲授5分钟,示范15分钟,学生练习30分钟,然后是作业的效果好,纪律整严,就是一堂好课。虽然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在本学科的特性基础上,如果教师在教学效果的认识上只停留在传统的,微观的,我们的课可能很多情景像上面描述的情景一样,是完全失去了美术教学的有效意义的“灌输法”和“绝对服从法”,这同美术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愉悦人的情感观点是相背离的。如果我们能宏观一点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收获,教学有没有效益,首先重点是看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其次再看参与程度高不高,再次之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不一定是要先说教师教得不认真或不负责。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得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更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换句话说,教过时的知识和对不想学的学生说“科学”废话的教学,教师越辛苦学生越痛苦,教师越认真学生越无能。因而,在需要新的教育理念的美术课教学中,我们的美术教育和教学应该更多追求适应当代社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和应有的时效性、针对性。如对那种有知识的学生补文化,对无教养的学生补思想,对缺学习行动的学生补学习热情!将美术教学同具体的做人道理、思想教育和人文知识的补给等联系起来。

四、树立新的教学实施原则,努力将美术课变成“活教育”。

美术课程是最不强调“一致性”的课程。从美术教育本体的角度来看,美术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个性、感受,培养的能力是人的思维和创造等方面的内容,因而要采取“活教育”。所谓“活教育”就是在原则上要明确地要求学生做到“凡是能够做的,应该自己去做,凡是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自己去想”。只有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要将美术课变成“活教育”课,在操作层面上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只有这样,才可能将一些学习成果具体地同社会上的一些创新实践活动相促进相转化。在新的教学实施原则中,我们教师的职责是积极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头脑中最机敏的部分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部分—创新意识得到解放。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学和具体的操作理念可以“法无定法”,自由感悟。教学的操作理念如同装饰房子的家具一样,审美观不同,组合的效果各异。教学同理,应用不同的教育观念与角度产生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效果。当我们发现已组合过的东西不理想时,不妨拆换之后重新构成,想必大有益处。正如我们在教学中,当明确告诫学生:红色+黄色=橙色的时候,换一种说法说红色+黄色=什么颜色?!

第二篇:最新美术教学理念

《我的新朋友》教学案例

一、教学对象:一年级新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画新朋友,培养同学间的情感,建立同学间的友谊。(人文目标)2.培养大胆作画,随兴赋色的作画习惯。(技法目标)

三、授课时间:45分钟

四、主要材料

教师:收集范例若干、多媒体、小型录像机

学生:彩色作业纸、各种绘画工具、自带照片一张。

五、背景说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分析教法)本课原为一年级上册第十课,现将其调至第一课上,旨在通过美术教学把社会人际交往,友情观念,朋友意识灌输给学生,让刚刚认识的同学建立朋友关系,为今后六年的共同学习生活打好感情基础。这样的安排较符合实际。

作为进入小学的第一节美术课,它的地位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理念在本课起决定作用,如果第一节课是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进行,那么容易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喜爱。为此本课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降低技能难度,不讲人物比例,画面构图等,只要能大胆作画就是好的。对于刚入小学的学生来说,新学校,新书本,新同学,新老师都是他的新朋友。但根据课本中提示:确定本课的作业为画新同学。

在技法指导上,本课借一系列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力求让其学会观察,并能抓住人物特征。范作形象稚拙,构图简洁,色彩明快,学生会产生“和我画的一样”的亲切感,消除高不可攀的神秘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

考虑到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的境遇因素,可借由本课的学习,树立班级是个大家庭,里面有我的许多新朋友的观念。所以把本课定位为以情感为主的课。

六、教学片段 1.激情引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的美术课,老师先唱首歌给你们听,好不好? 生:好!师:听的时候,比比谁的小耳朵灵,看谁能听出我歌里唱的是什么? 师唱: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新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新朋友。

导入环节把美术和音乐结合起来。学生首先感到原来美术老师也会唱歌。当听到是自己熟悉的《找朋友》时,便自然而然的跟唱起来,师生在合唱的愉悦声中拉开了本课的序幕。但部分同学因此而忘了仔细听歌词,所以老师再请同学听最后一句,唱时强调“新”字,学生马上听出了歌里原来唱的是“找新朋友”,由学生的回答揭示了课题,随即教师顺着学生的回答提问:“那──你有新朋友吗?”

生1:没有。

师:没有?其实人与人第一次见面就是新朋友了,譬如谢老师今天刚跟你们认识,我们就是新朋友了。

生2:有。

师:那是不是我们班的同学呢?先别告诉我是谁,让我来猜,告诉我他长的啥样呢?

老师边猜边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新朋友观察得更仔细,描绘得更详细。新朋友是胖胖的,还是瘦瘦的?

脸长的什么样?有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地方? 头发怎样的? 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 穿什么衣服呢?„„

通过描述引导学生对新朋友的外形给予关注,而不是从性格入手,因为小朋友最容易表达的是外形。随着老师猜出是谁,学生觉得非常好玩,争着也要来猜。老师改变游戏方法:请一位同学描述,另一位同学来猜。这一次描述外形时,学生已掌握方法,甚至把新朋友的典型特征:额头上有一颗大痣也描绘了出来。更多的同学举手想参与游戏,为了不打击大家的积极性,也为了让更多的同学练习观察和描述,老师再次改变游戏方法:

师:这么多同学想玩这个游戏,好,老师给每个同学一个机会猜,(学生欢呼雀跃)──请同座位的同学互相猜,你猜猜我的新朋友是谁,我猜猜你的新朋友又是谁呢? 学生互相热烈的猜着,虽然只是小范围讨论,但大家描绘得都很细致,听的同学也很认真,有的甚至离开座位,跑到新朋友旁边指给同桌看,自己猜的对不对。尽管教室里看似嘈杂,但都是学生认真投入的结果。

师:好,你们有没有都猜出来的,来,为自己的聪明鼓鼓掌!师:那有没有谁把谢老师当成你的新朋友了?

这句话一下子就把教师的地位降低了,教师和学生处在了同一高度,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学生有的点头有的大声而充满感情的喊:“我!” 教师非常高兴:能成为你们的朋友我很开心。2.精讲博览

师:谢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新朋友,大家欢迎吗?好,我们一个一个把他们请出来。

教师出示一系列8K范例给学生欣赏。

一年级的欣赏是小学欣赏活动的入门,而且也是对美的事物产生审美意识的萌芽阶段。就这层意义而言,应该特别的加以重视。阿恩海姆说:“鉴赏应从具体作品中可以看到的东西出发。这是感性关照法的根基,尤其年龄愈小其感受性愈真实,愈有弹性,所受的影响也愈深远。”欣赏的同时教师根据图片引发一连串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同学的讨论和理解,一步步深入教学。

出示图片

(一)师:这位朋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看到图片学生不由自主的爆发出笑声,并踊跃举手作出一连串不同回答)生1:头发乱乱的。生2:像乱稻草。生3:眼睛是三角形的,挺好玩的。生4:还往下斜呢!(尽管只把图片在学生面前出示了几秒钟,但可以看出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强,只看三秒比看三分钟更能见效。)(以下图片都快速展示)

师:我们再请一位,这位朋友让你什么地方记得最牢?(图片二)学生反映更强烈,再次爆笑,一个接一个举手回答:

生1:脸好大哦,却戴着一副小眼镜。生2:嘴巴像蛤蟆嘴了,咧着在笑呢!生3:一颗颗牙齿像珍珠米塞满了嘴巴。师:你们记得最牢的地方就是这位新朋友的最大特点,是他跟其他人不同的地方。你如果要画新朋友,可也要把他的最大特点画出来哦!师:还想认识吗?好,再请一位!(图片三)

学生发出更响亮的笑声,在大家的笑声中老师随便指一位学生问:你笑什么?

生:脸黑黑的像黑人了。

师:如果把你的脸涂成这样你喜欢吗? 生:不喜欢。

师:那你知道他为什么这样画吗?

没有人回答。教师代小画家做介绍:因为这个小朋友他认为自己太喜欢自己的这位朋友了,如果颜色涂的不够深,就表示不出他对朋友的喜爱。世界著名的大画家毕加索就用这种方法画人物的(出示《戴帽子的女人》)。毕加索认为人脸是高低不平的,就应该画不同的颜色。那他用了哪几种颜色画人物的脸部呢?

学生很容易就答出:“红、黄、白。”

师:这样几种颜色画的人物的脸给人一种光亮的感觉。

这张大师的作品,左脸红色,右脸由黄、白二色涂成,色块并置所构成的画面常常可以打破儿童画中形象关系分离的弊端,使学生迅速形成完整的画面意识,让学生体会大师在色彩上的追求,在自己的绘画中“复兴”。

师:身上的其他地方也可以装饰呀,画出五颜六色的头发既好看又有趣。以上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要大胆的用颜色画画,这可以作为我们对小学新生发出的第一个号召,事实上在没有展开色彩知识的具体教学之前,色彩感觉的训练已有计划的拉开了序幕。

师:接下来这位朋友就更有趣了,想不想认识?一,二,三,把他请出来,瞧这头发,摸摸看,这位朋友跟前面几位有什么不同?

学生边摸边说:“用纸做的。” 师:怎么做的?

生:撕成纸条贴上去的,旁边还剪了几朵小花贴在了头发上。师:哦,原来除了画还可以撕撕、剪剪、贴贴。

从进入欣赏环节,课堂的气氛非常好,每张范例出现学生都爆发出笑声,包括听课的老师也被一张张稚拙的范例和学生的笑声所感染,跟学生一起边欣赏边盈盈浅笑,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些范例学到了表现事物的观察方法。师:老师又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了:你平时和你的新朋友在一起干什么呢? 此时教师利用问题即时把学生的兴趣重心转移,把过于激动的情绪拉回到对问题的思考上。

生1: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回家。

生2:一起做游戏,他当大灰狼,我做小红帽。生3:到我家吃我的生日蛋糕。

师:的确,跟新朋友在一起我们还可以讲讲悄悄话(图片四)女孩子在一起“你可以帮我梳个头,我帮你扎个小辫”,如果你有许多新朋友(图片五)大家还可以在一起唱歌跳舞呢!(图片六)

只有前面的方法的介绍和情感的引导是不够的,让学生经历各种感情的体验,绘画可以重温这些感情,获得体认,使他们确立绘画的主题,这样就有了故事和场景。结合前面的两个环节构成了完整的体系,情感+方法+场景=表现。最后作业就丰富了,每张作品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内容。

3.切磋创新

师:这些新朋友都被留在了纸上,你们想不想也把自己的新朋友在纸上留住呢?

生:充满信心地齐声说:想!

师:其实,画新朋友的方法还有很多,不信我们瞧瞧书上第10课,请你拿着书到你的新朋友那儿去一起聊聊,有哪些方法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呢? 讨论好了,请带上你的绘画工具到你的新朋友桌上去,边商量边画,也可以两人一起画。

以上环节学生会自觉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讨论书上范作绘画方法时,教师要参与其间,听到有较好的发现,要及时表扬;有的同学一时找不到新朋友,要帮其配对。并引导总结书上的绘画技法:这张是剪出许多新朋友,胶水粘住小手跳圆圈舞;这张是把自己的照片剪下来贴到画好的新朋友的旁边,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挺有趣的„„

第二步学生作业的形式采用了开放式教育,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的作业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而且边与新朋友交谈,边画会使画面更丰富、有趣,在相互启发、密切合作中体会合作的“好处”与快乐。

作为统领全局的教师应该清楚知道孩子们在干什么,提醒他们避免绘画中的太小则“空”和太大则“憋”的现象。4.巡回指导

5.作业点评也采用摄像的方式,让学生上来介绍创作作品的思路和经过。生1:这是我和新朋友一起坐着公交车到水上乐园去玩。

生2:这是我和新朋友XX一起画的,这是他画的我,这是我画的他。我们晚上一起看星星。

生3:XXX当小老师,在帮我背拼音。

生4:我们把自己的照片剪下来贴在一起,再添点风景,多好看!生5:„„我还用白颜色画了XXX在流鼻涕呢!

当有反面作业出现时,教师不能盲目批评他表现的内容不好,不能这样画,而应巧妙地引导:“那你是不是该在他手上画块手帕,让他把鼻涕擦干净,这样你的新朋友就是个人见人爱的爱清洁的小孩了。” 教学延伸

大家画的新朋友太让我喜欢了,你们画的开心吗?问问你的新朋友喜欢你画的他吗?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新朋友。妈妈带回家一只可爱的小猫,你也可以和它做朋友;爸爸的同事叔叔来家做客,你还可以和他做朋友;甚至可以把雪人、大树、娃娃都当成你的朋友。但我们现在首先要学会和班里的每一位同学友好相处,让每位同学都成为你的好朋友,好吗?

生活中处处有朋友,愿你们今后能结交更多的新朋友!

七、课后反思

“孩子的画是性格差异被形象化的结果,是可以窥探其心灵的。”当我面对学生们大胆随兴画出的造型各异,内容各异的作品时,我深深的感染了。低年级的儿童虽然以表现活动为主,但并不表示他们对欣赏作品漠不关心。他们会欣赏美术作品中表现的很有趣和特别美丽的地方。当他们发现欣赏作品是一件乐趣无穷的事情时很快就引起他们表现的兴趣与欲望。他们也会大胆尝试,选择自己认为好看的鲜艳颜色,进行涂抹,竭尽全力表现自己的感受。对于本课的人文目标:加强团结,增进友谊,本课在每个环节都不露痕迹的实施着:通过猜朋友加强对朋友外形的观察;同桌互相猜时,在交谈中加强了彼此的友谊;介绍和新朋友一起做什么时,和新朋友一起讨论作业形式、共同完成作业且合作的作品更是达到完美的契合;在课后延伸中提示让学生可以和生活中的人、物结交朋友,扩大朋友概念。学生的感触会由浅入深,体味会由淡到浓。但是观察一下全班学生的情况,就能发现总有一些孩子不能投入到绘画中,当时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给予太多的指导。现在想来,应让他们知道自己与活动有关,是活动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轻松明朗起来,然后再进行具体方法的指导。当然这也是一件磨合善需的工程,根据学生在造型能力和兴趣方面的差异,一步步用长远的目光加以指导。

回顾整节课,学生时不时的沉浸在笑声中,他们的欢乐产生的巨大涟漪不仅激荡在第一节美术课上,还将延续到他们今后的美术课。老师和学生对每节美术课将会共同用心的去感悟,倾心的去创造!

第三篇:新课标教学理念

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与鉴赏作如下要求: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

这个要求体现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也要让学生落实一种汲取精髓与智慧,研究策略与方法,提升个人素养与道德的学习过程。

具体到本单元四篇文言文来说,诵读是第一要素。以读为主,初读感知、研读理解、品读评价、美读参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要汲取精髓与智慧,这第一步一定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或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自己的收获,对文章的理解。传统教学中我们一般要设计出精彩的导入语,滴水不漏的教学过程,严密的教学步骤,面面俱到的课堂训练,教师的备课详细而周全,辛苦异常。我们辛辛苦苦设计了一个一个的“奇伟鬼怪非常之观”,把“险以远”的障碍扫除变成“夷以近”的条条框框,但我们的学生不买账,教师备课备出了十个点,苦口婆心口干舌燥交给他们,但下课时已经所剩无几,在不久的将来就完全还给了老师。因为他没有享受到攀登的乐趣,没有满足自己探索的好奇心。我们精心打造的精彩课堂除了留给学生的惊叹或喝彩之外学生只是观摩或观赏很少形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他们没有捡拾到自己喜欢的珍珠、宝石和钻石,即使你反复强调,要求他们珍惜你所给与的一切,但是他们视之如粪土,弃之如草芥。所以,教师的观念要改变: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看教师的精彩而是看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关注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策略的尝试、思维的过程,让学生生成问题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提问。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分享。教师备课的目的应当改变,备课不是为了给自己准备下一堆教学任务,然后逐个去完成,而是等待学生发问,尽量少的避免学生问到的我们不会。但同时要允许教师不会,教师也要大胆而真诚地说“我不会”,我甚至不切实际的想让教师和学生同时接触新课文,同时学习,各自谈论自己最新的体验。在让学生发展的理念下,我计划在完成第三单元四篇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第一步:诵读《寡人之于国也》时学生如果能汲取一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我们就大加表扬;阅读《劝学》能明白一些“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积土成山”“用心专一”的道理我们就大加表扬,阅读《过秦论》能够为一个王朝的兴衰变化而感慨唏嘘我们就大加表扬,阅读《师说》能够意识到老师的作用以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就大加表扬,我们欣赏或鼓励学生从他的眼睛中发现的一切,那比我们交给他的任何一切东西都要更有意义,因为那是他自己发现的。有一位专家说过:从整体感知入手会相对简化进入文言文门槛的进程,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都会得到一个初步的感知结果,无论它有多么幼稚,都是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会十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教师也应当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先从内容上精神上让学生有所发现,劳动有所收获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然后进入第二步,研究策略与方法,通过朗诵,发现并解决生字生词,可采用个人查字典、小组成员帮助的办法,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这个步骤可自我调整,课内、课外、预习、检测均可。最后回顾反思时一定要重视复习,再认知、再提高,而且要落实到书面上,从而进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领悟渗

透层面。

但是在教学当中,最大的障碍不是来自学生而是来自教师:放不下。所以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到一下三点:

1、把困难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消除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恐惧心理。

2、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问题,消除遮羞怕丑的虚荣心理。

3、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消除教师大包大揽的心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探索、自己成才。语文学习的性质决定了它潜移默化和积累的重要性,所以朗诵和默写我主张课堂上完成,不是整篇整段,而是名句名段,不但要写出原句而且要写出个人的理解与发挥。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课题研究室主任郑国民教授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课文内容,解决生字生词;

2、摘录自己喜欢和应当积累的词语、句子、段落并交流、分享,写一写,背一背;

3、让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挑选二三个问题全班交流分享;

4、再读课文,产生新的认识和感受,说一说,写一写。

这个课堂教学过程的灵魂就是“读、写”,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达到了新课标的目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也成为了学习最大的获益者。最后,配合同步训练或学案完成对知识点的检测。

说明文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说明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此类课文的教学价值恰好为课标理念的达成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说明类的教材文本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说明文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学生科学品质的渲染,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这些功用甚至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

散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模式要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传统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僵化。明确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了情感要素。这不仅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在教学中要贯穿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散文作为文学的“轻武器”,轻盈灵活,极善于表现人的主体精神世界,而强烈的主体意识,必然外化为浓郁的抒情色彩。一篇散文犹如一幅画、一首诗,它的执笔行文,浸透着作者的个性与情感,字里行间,负载着人生的品味体验,流露着个人的情韵情趣。因而,散文教学大可以少一些抽象的概括和条分缕析的结构化的肢解,而多一些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感知体悟。文学鉴赏本身就是一个从感知、体味到领悟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联想和想象、始终伴随着强烈情感活动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享受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整体的文本感知,强调欣赏、体验、感受、经历,注重语感、重视朗读等。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意境,从形象中探求真理,寻求景物与作者的志趣、情感的联系。这样让学生的情感融入散文的意境,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无不是对学生情感的升华

.小说

在所有的课文中,文学作品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小说最能感染学生,但在所有的课文教学中,小说却并不是最好教的。说小说最能感染学生,是因为小说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与学生自小听大人们讲故事、看卡通看漫画、观赏影视剧的经验最为接近。但也往往是这种最容易接受故事的特点,使得学生停留在看 热闹的层次。看着太容易的东西往往学起来无法深入,这在很多学问技能上都有这样的矛盾。把小说文本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让学生超越看热闹的层次,学会内行看门道,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说法就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教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说小说并不是最好教的,除了上述小说文本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就是小说文本篇幅容量较大和教学课时相对较少造成的客观原因。时间少会造成教学方式方法的简单,造成文本解读的简单化。选入课本的小说动辄三两千字,若是学生预习不充分,单是上课时让学生熟悉内容情节就得花两课时,当然剩下一个课时就得抓紧分析小说人物主题语言特色之类的,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根本谈不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引导培养。长此以往,学生读小说当然还停留于看热闹的层次。在教学实践中,本人紧扣住两点理念优化小说课堂教学环节,努力实现小说文本的有效教学,其一,紧扣小说文体特点,用小说“三要素”感受和剖析小说文本;其二,坚持把阅读感受转化为表达。第一个理念来源于对文体素养的思考。所谓文体素养,指的是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度解读的能力和根据文体要求得体写作(表达)的能力。文体是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读者有了一定的文体素养,就能根据阅读的目的与需要选择相应的文本;阅读不同的文本,也能摆正阅读姿态,选择适当的读解方法,达成适度而有效的解读,不致误读文本,浅读文本。因此,文体素养的弱化,对小说文体特点的不熟稔,必然导致对小说文本的浅读甚或误读。比如教师简单地搬运教参中的分析与结论,缺乏自己的感悟;比如经常出现学生把小说中的“我”误读为作者本人的低级错误。所以在小说文本的课堂教学中,紧扣小说文体的特点,用小说“三要素”感受和剖析小说文本,才可以正确而有效地解读文本。第二个理念来源于对阅读教学本质的思考。《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阶段目标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这里,“作评价”“说体验”都要求学生表达阅读感受。新课标还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即是“对话”,当然以个体的表达为前提,所以我们可以明确地说:不能转化为表达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勿庸置疑,小说教学紧扣“坚持把阅读感受转化为表达这个根本,才能获得教学的实效。以下试通过几个关键的教学环节设计来阐述如何贯彻这两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不外乎由旧及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入新学习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由远及近,从宏观和角度说到眼下的学习内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降低学习的难度;或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较快进入学习状态。在小说教学中,如何导入,各有高招,但笔者为了节省时间,更喜欢直接入题,就用小说“三要素”来提问。要求用“三要素”把小说文本的主体内容用几句话甚至几个词归纳起来,这么问,既可以考察学生预习的情况,又可以较快速地让学生熟悉文本。实质上是把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和整体感知文本合三为一了,大大节省了时间。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文本量大与课时偏短的矛盾。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用小说“三要素”学生就能轻易地梳理出文本的主体内容,如“人物——祥子,坐车人;故事情节——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挣扎;环境——夏天(六月十五)20年代的北平。”根据学生的表述,板书其上,接下来,再请学生

根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归纳小说内容,就显得容易多了。学生稍加提醒一般都可以相对完整地把小说的内容概括叙述下来。如果这样的归纳多做了几次,请学生复述小说情节是不是就更简单了呢?特别是再创性复述,紧扣“三要素”的复述特别不容易跑题。

紧扣“三要素”除了可以节省时间感受文本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小说内部,对小说人物情节甚至语言进行探究。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用“三要素”归纳完了之后,“人物”这一栏中学生罗列出了“于勒、菲利普夫妇、我(若瑟夫)”等人物,笔者问“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学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时提出一个观点: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才是主人公。于是换一个问题问:“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为了解决后一个问题,补充介绍了小说选入课本时被编者删节的首尾内容,让学生明白这是个若瑟夫口述的故事,明白若瑟夫为什么每次给乞讨者五元钱的原因。然后再介绍对本小说解读的三个主题,即“金钱关系说”“同情说”“”,由此回到“谁是主人公”的问题,通过这么一番介绍与引导,学生不知不觉有了深入了解文本的强大欲望。至此,仍是引而不发,而是进入局部分析的环节,让学生寻找文中精彩的人物

描写段落,品味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最后才得出“谁是主人公”的结论。在这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小说“三要素”,让学生将自己所思所所想及时表达出来,真正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其次说说表达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表达并乐于表达,我们的阅读教学才是有意义的,学生也才能真正学有所得,学会阅读与思考,学会自信愉悦地表达。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复述是一种表达,分角色朗读也是一种表达;那么布置课后作业,对小说的结构或语言技法进行仿写、对情节进行续写、改写、扩写缩写就更是一种表达了;至于写读后感,乃至写文学评论、编演课本剧,无疑是高层次的表达了。复述与缩写其实可以在检查预习时就实现了;分角色朗读是深入文本语言,剖析人物、主题的进而领略小说艺术之美的基本手段,重点在局部研析的环节中使用;编演课本剧可以在课前预习时就布置,课上表演,学完课文后再修改完善。其它作为课后作业的表达练习,一定得在课内多些铺垫和引导。

让学生有兴趣去表达,最主要的还是懂得怎么去表达。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了解了整个情节内容之后,忽然有位同学长叹了一句:“唉,怎么是这样的嘛,故事还没讲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不是这样的,那你认为应该怎样的呢?”于是那位同学说于勒发了大财,水手打扮卖牡蛎,只是装穷试探菲利普。当然马上有同学反对,认为这样的结局太俗套,不如让残酷的现实继续上演,让于勒客死他乡,让姐姐被退婚等等。不同的设想反映了学生不同的思想志趣,反映了不同的欣赏观念。借此,我们不妨顺势引入接受美学、完形心理学的一些概念和思想,完善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观念,让学生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想?我还可以怎么认为?”逐步使学生达到审美的层次,而不再停留于看热闹,这时,如果让他们写读后感乃至评论,一定是有话要说的,更不消说续写改写情节之类的练习了。说小说而学小说,有时也会觉得太单调地,或者说太浪费了。如果换一个视角,从写作的角度来学课文,是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深入文本语言的内核从而真正地落实语言的学习呢?如果领悟了文本中语言的特色,进而能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与体现,这算不算是一种更有积极意义的表达?

如何选准一个视角呢?笔者作了一些尝试,就是一般在大体了解了文本内容之后,提出一个问题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比如《故乡》中的对比手法比怎么比?《变色龙》中的细节描写怎么写?《在烈日和暴雨下》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依此问题来设计教学环节,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来追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最终学会作品中的写作技巧。

以上两个所谓理念,其实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从文体切入学习文本仅是方法,而表达却是方法也是阅读教学(文学教育)的目的,还需明确的一点就是,所谓的“三要素”

也仅仅是针对传统的以反映论为哲学基础的小说作品有效,对于现代主义各个流派的小说,简直无能为力,还好,初中课本还不涉及。

第四篇:美术教学新课标

美术课程标准心得

邯山小学 李沛霖

美术课程是弘扬优秀中华文化,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它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们综合能力如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同时加强学生们的对大自然和人类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

美术课的性质有三个特征,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美术课程有四大性质,有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还有愉悦性。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必须坚信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美术的潜能,根据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结合美术过程与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奠定终身学习基础,同时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兴趣是第一位,有了兴趣学生们才喜欢学习,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教师要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提高学生们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领悟美术独特价值。在教美术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们对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大化的挖掘学生们潜力,培养学生们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设计思路要完整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索性。根据美术活动可以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分别为造型与表现,应用与设计,造型表现是基础,应用与设计是创意,美术课程特别分出综合探索是新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有侧重,又有交融,紧密相关,形成开放式的美术课程结构。

作为美术老师要事实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段设计内容和学习活动。要保证基础规定的同时,给予教学更多的空间。

美术要给学生们美的享受,美术老师通过教学,丰富学生们灵感,传达人类美的观念,用老师的示范提高学生们造型美,表现美。同时引导学生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参与和探索的过程。除了造型表现上还要在美术设计和应用中要以学生们的意识和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欲望。美术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美术作品,美术现象观察时,除了让学生欣赏获得审美愉快之外,要让学生们认知作品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还有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综合探索在学生们学习活动中是主要的一部分,教师要灵活运用联系的观点,要把其他学科和现实社会相联系,引导学生们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美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小学美术的课程的内容分三个学段、第一个学段。

第一个学段是一至二年级,作为一二年级的老师要尝试不同工具,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的表现自己所见所闻所想、体验造型的活动乐趣。用游戏变现活动。借助语言表达自己想法。造型要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想法,鉴别12种颜色,美术老师要尝试多种媒体,引发丰富的想象力,体验设计和制作的乐趣。在欣赏的时候,要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互相讨论的方式、欣赏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在探索上利用各种媒体,采用造型游戏方式表现自己想法,根据儿歌,童话或故事进行游戏表演大胆变现学生们的想法

第二个学段

第二学段是三四年级、造型表现上了一个档次,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等方式进行造型表现激发丰富的想象的空间,要常用速写、记忆、想象、进行造型表现,于此同时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在绘画作品中表现自己所观察的事物特征。在应用设计上尝试从形状与用途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业的造型、色彩,媒体,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让学生初步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追求创意的习惯

第三个学段

第三学期是五六年级,学生除了初步认识线条、形状等方式。还要学会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在材料上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运用泥、纸、泡沫塑料等多用题材创作人物和景物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

在美术改革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尊重每位学生的学习美术的权力,关注每位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明确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等精心策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创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的精神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方法的研究、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久学习精神。

第五篇:浅谈对美术新课标理念的认识

浅谈对美术新课标理念的认识

一开始接触美术新课标都无从着手,我们先学习理念,然后实践并总结经验。从课改开始,一开始学课标就想迅速领会她,掌握她,而一路过来跌跌撞撞,寻寻觅觅,从学习到实践,再从实践到学习,有幸与课改共成长了七年,细啃美术课标,从中感受最大的是美育课改中的两大变革。一从单纯的美术技能训练到美术的人文教育。二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美术课中的技能教育比较好理解和把握,而如何参入人文意识,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呢?其实,人文性质就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不能脱离文化情景,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课程改革是让我们从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向关注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等。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的促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这首先我们就要努力通过各个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我们老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其实,不要将美术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要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去,再次要高度重视美术作品的鉴赏,理解发掘人文内涵。这一活动一般在教学欣赏、导入上运用,在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接触感受最大限度的信息量,课堂中所学的任何东西,都应视为浩瀚的人文海洋中的几个小岛,通过这些小岛,他们接触的应该是人文精神的海洋。但在不同领域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及“设计 应用”领域中不能放弃对学习技能的探究性学习及技能训练。新课程的另一重大举措就是该以往的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转换课堂角色,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而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本学科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承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差异无好坏之分,它代表的是人的多样性,在课堂上,差异是一种资源,不同是一种财富,这在课堂交流讨论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当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我们应该作为主导,起向导,顾问作用,指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每次学习课标,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我的学生,我将如何来引领他们?如何让他们喜欢上我的美术课,我并不希望他们各个都成为画家,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希望是他们因为爱上我的美术课因为我的某一节美术课而让他们爱上了历史,爱上文字,爱上了科学,爱上了发明和创造!„„.。

徐洪祥

下载谈新课标的美术教学理念和实施原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新课标的美术教学理念和实施原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美术教学

    谈美术教学 ——根据《套色纸版画》视频浅谈美术教学的含义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它的价值首先是由教育的功能来体现的。因此它与其他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共同特征。......

    新课标实施后的美术教学策略的转变

    新课标实施后的美术教学策略转变 江苏阜宁中学左滌江校区 王娟 [摘要]由于主课的任务很重,往往对美术课不重视,而且经常把美术课占为己有。作为美术老师,在教学中应将文化课......

    美术课程教学理念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育教学,是由原来的注重知识点和技法训练向现在注重审美教育的转变,把教材与现实生活融会贯通。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一切都是为学生服......

    新课标理念带给美术教师的思考

    新课标理念带给美术教师的思考 -----初中美术新课标暑期培训之学习体会 参加2005年6月26日—6月28日我市于武清泰达研修中心举办的美术新课标暑期培训会,通过各位专家的讲座......

    美术新课标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美术新课标 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教学要指导儿童自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加强实践和创造活动。”要让学生富有......

    美术新课标

    一、基本概念题 1、新课标将什么阶段的美术学习内容分为四个学习领域? 答:新课标将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为四个学习领域。 2、新课标是从什么出发来划分美术学习内......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理念实施例谈_通用版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理念实施例谈通用版 在新课程理念实施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摒弃以往比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思想观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在课堂上尊重学......

    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最终定稿)

    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美术兴趣主体人格文化涵养创新精神 论文摘要:过去的中学美术教育过于强调学科中心,扼杀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