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论第二次作业(推荐)
教学论第二次作业
1、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功能有:
(一)传播知识与发展潜力。
(二)形成技能和培养能力。
(三)培养与发展个性。
2、什么是教学内容的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答:纵向组织又称序列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教学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现,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
3、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答: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模仿性教学阶段、探索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艺术性教学阶段。
4、教学设计的程序有哪些? 答:1.确定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任务分析。3.起点行为分析。4.编写教学具体目标。5.设计标准参照试题。6.开发教学策略。
7.设计教材选择与开发。8.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9.进行教学监控与调整。10.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
5、上好一节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一堂好课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即教师要明白这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要养成哪些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
(2)教学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 是正确的。
(3)教学方法恰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 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4)课堂组织得当。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节奏 紧凑,不同任务变换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5)师生积极性高。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自始至终是教师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形成性目标的含义和优点。答: 形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逐渐形成的教学目标。其优点是形成性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过程性、逐渐形成性,这克服了 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同时可以带来教学活动的 丰富性、拓展性,使得教学目标更加切合教学的实际情境。
7、程序教学的原则要求是怎样的?
答:把教材分为小步子,学生对所学内容作积极反应,反应后即刻反 馈,尽量降低错误率,教学应自定步调。
8、分层次教学的优点是什么? 答:(1)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发展差异,能够因材施教。
(2)消除了智力歧视,易被学生接受。
(3)分层次教学内含的竞争机制,使得学生在不断流通的过程中,接受挑战,实现跨越,从而易形成生动活泼、互帮、互助、互赶的教 学局面,形成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局面,而且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
9、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有哪些? 答: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有:
(一)形象性。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艺术是以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表现情感。
(二)情感性。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是艺术的力量之所在。
(三)独白性。独特的创造性是艺术的生命源泉之所在。
(四)个性化。从宏观上说,个性化特征构成了不同种类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微观角度看,个性化特征从每个艺术家独具个性的表演艺术中充分显现出其艺术的魁力。
(五)实践性。一切艺术都是人们千锤百炼的实践结晶,离开实践,艺术之花就会萎缩、凋谢。
10、为什么说教育目标包含教学目标。答:(1)教育目标是一个关于教育活动之预期结果的总的概念,是指一定的教育活动所要促成的预期的身心变化。
(2)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设想。(3)教育目标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其中最高层次为教育目的,最低层次为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1、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答:基本准则是:
(1)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其原因在于:一是知识激增和学校教学的有限性;二是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当然,强调作为教学内容的知识的基础性,并不是不让学生接触有关学科知识的新发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地让学生了解一些学科前沿性的新知识。(2)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社会生活。学校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当代社会生活,学校教学应该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为此,教学内容应该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
(3)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实际。一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二是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防止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于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局限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二是过于强调趣味性。
12、课堂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技能。
13、为什么说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备课?
答: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备课。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往往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以教师为中心,凭借教学经验、主观意志进行安排和策划,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较低。而教学设计,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在最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树立了崭新的教学理念,即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的"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遵循了学习的内在规律。
14、教学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答:教学环境的特点是具有特定的环境区域、具有特定的环境主体、具有特定的环境内涵。
15、贯彻与实施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作为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的教学原则,在数字活动实践中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充分发挥教学原则的积极有效作用,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正确、灵活地运用这些原则。
(一)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功能与作用。作为科学的教学原则,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学原则的整体性功能要远远大于单一原则功能之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片面地夸大某个原则,更不能把单个的教学原则绝对化。
(二)运用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教学原则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是为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提供指导的。而现代教学的目的更关注促进人的发展,唤起人探求真、弘扬善、崇尚美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从而实现人的不断的自我超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教学原则,要改变以往那种只重科学性,只关注教学原则对教师教知识和学生学知识的“约束”作用,偏重于教学原则对教学双方外在行为的要求与规范的思维方式。因为这种对教学原则的价值观的认识,实际上缺乏对原则内在的人文意义与价值真谛的深刻认识和揭示。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贯彻与实施,应当使师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指导意义,它的真切关怀和它的实际帮助。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原则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在一旁对教学双方发号施令,贯彻教学原则应当是一种人文关怀的过程:它可以对教师提。供积极合理的建议,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引导,为教与学的双方指明方向。实际上融汇在教学活动中的原则实施过程,深刻地蕴涵着道德的。认知的、情感的、审美的、技能的等多重意义。因此,教学原则的贯彻与实施,应全面地关注并服务于师生在智力能力、人格个性、道德情感、协作创新等方面发展的要求,使师生个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价值得到充分有效的实现。为此,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都应当服务和服从于这个目的,即教学原则的有效实施,应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宗旨,要求在贯彻教学原则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好这样几点:第一,在师生交互作用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着眼点应当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第二,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应当以积极主动的方式进行;第三,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主动学习方式,应当以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非认知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宗旨。
(三)实施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引进与吸收的关系。
教学原则是在教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和不断完善的。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等教学原则,是中国历史上优秀教育与教学思想的概括和结晶,它们在过去和今天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应该积极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16、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怎样的?
答: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新教材、巩固新 教材、布置课外作业。(1)组织教学,既是课堂管理又是指示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引起学 生注意的过程。说它是课堂管理,是指教师要了解学生出勤情况,维 持课堂纪律和秩序。
(2)检查复习,是指检查学生的课外预习或复习情况,已学过的内 容的掌握情况,适当复习旧知识等。检查复习可起到旧课向新课过渡 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获得进一 步的发展,这是课的结构中最重要的一个程序。
(4)巩固新教材,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新教材的基础上,当堂能牢记 或熟练掌握新教材。为了巩固新教材,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复述、自 学辅导、练习或概括性讲授等方法。
(5)布置课外作业,一方面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新教材的 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或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为进一 步发展做准备。预习是教学取得主动的重要保证,不可忽视。教师布 置课外作业,要注意学生的用脑卫生,练习要少而精,不搞题海战术 折磨学生。
17、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包括哪几种形式?
答: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有以下五种形式: 1.领导评价。2.学生评价。3.同行评价。4.教师自评。5.专家评价。
18、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教学领域中的一种非常古老而又应用的最广泛的经典教学方法。这 种教学方法是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 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是靠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来实现的。对学生来说,语言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是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
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有效地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熟悉和把握教学里的要求,精通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基础;要对教学增容进行科学地加工、组合,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为合理的教学结构;要结合实际激活和活化知识,把教材中处于静态的知识,变成具食生命活力的动态性教学知识。
2、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清晰、精练、准确、生动等特点。由于讲授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主来传递和交流知识价息的,因此教师语言素养的水平,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的语言不能采取复述教材式的教条性和机械性的表达方式,而应做到:第一,清晰、精练、准确;讲解过程中能够为学生留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第二,教师语言表达要生动、活泼,要有激情,有着丰富的启发性,强烈的感染力;第三,教师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要体现着一种指导、向导性作用,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领会和掌握教学内容。
3、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实施讲授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有着系列性、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不断地设疑,引导学生在求知欲望的促使下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边听讲、边思考、边探究。要改变那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知识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第二篇:课程论第二次作业
一、简述课程的研究对象、范围和作用。
答:课程研究课程的设计、编制和课程改革的理论。课程论即课程理论,也即研究“教什么”的理论,是一门系统研究课程结构与功能、课程设计原理、实施方法和评价手段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关注如下一些问题:(1)、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问题;(2)、课程设计的基础问题;(3)、课程编制原理问题;
其作用是:(1)、它能使教育目标具体化,因此也是教育改革的突破;(2)课程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方式。不同类型和特征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方法;
3、课程决定着教学的组织形式;
4、课程决定着评价的方法。
二、试述不同时期课程演进的特点及制约课程变化的主要因素。答:
1、古代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学程”,此外还有:伦理本位的课程观;服务于个别传授教学形式的教学内容;文献修订的编制方式;分科课程的表现形式。古代课程设置的特点表现为“学程”。无论是西方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还是我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有这样的特征。
2、近代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程”。在西方课程的设置中表现得犹为明显。这主要因为学校教育体制逐步确立,成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缘故。文艺复兴之前学校课程为教会垄断;文艺复兴后人文学科兴起,古典语文在学校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资本主义时期自然科学进入学校课程,数学在学校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量增设人文学科(现代本族语、现代外国语,历史、公民、地理)
但课程的设置有重理轻文和忽视劳动技术教育的缺点。
3、现代的课程特点表现为“教程”和“学程”结合。
具体表现:课程价值观的多元化取向;课程内容的文理内容的兼顾;课程类型的多样化。
影响课程演变的因素:
1、社会生产的需要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教育宗旨的规定
4、培养目标的要求;
5、哲学思想的影响
6、社会文化的传统;
7、儿童身心的发展
8、学校类型和制度
三、试述科学化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及基本观点。
答:1918年博比特《课程》的出版标志着课程理论研究的兴起。1923年查斯特的《课程编制》使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得以形成。之所以称为科学化课程,主要因为其深受“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W.Tailor)思想的影响。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博比特的基本主张:课程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准备经验。提出活动分析法。就是把人的活动分解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并以此确立课程目标、组织内容的方法。
博比特首次提出课程开发的概念,并确立了基本步骤: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美国的泰勒提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的目标模式。
四、试述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
答: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美国课程专家布鲁纳提出用学科课程观重建课程。基本特征是: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布鲁纳。他认为强调学科结构是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掌握学科结构有四个优点:一,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二,有助于记忆;三,有助于迁移;四,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布鲁纳: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在课程设计上主张依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安排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把学生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发展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1)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组织课程,强调课程的学术化和专门化;(2)设计螺旋式课程,重视课程内容安排的序列化,要求学科知识结构与儿童认知结构相统一;(3)突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把内容与过程统一起来,强调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态度也应成为课程的内容;(4)倡导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
缺陷:难以真正考虑到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难以被广大教师真正认可。
五、试述概念重构主义的课程观。
答:概念重构主义的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美国的课程思想。这派研究者的共同研究兴趣是:批判传统课程理论,对课程领域进行概念重构。他们认为传统课程的缺陷是:过分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使课程理论沦为控制的工具;课程观常表现出套保守的、政治倾向的价值观念。主张两种理论倾向:第一,着眼于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存在经验的发展。他们充分肯定个体的存在价值,认为个体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而非接受者。课程论应该强调个体对其自我经验进行“概念重建”的能力的养成。个体通过这种“概念重建”,意识水平不断提升,最终达到人的自由与解放。第二,着眼于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他们提出:课程就是反思与行动的统一,即,课程并不只是一套要实施的计划,它蕴含着反思精神和行动过程。课程开发过程不是简单地选择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过程,而是不断反思、批判文化知识,并由此创造,建构意义的过程。它主张通过对课程知识及其隐含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思,批判,最终指向社会公正与人的解放。
这种价值取向意味着教师与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能够自主地从事课程创造;能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彼此交往中达到自由与解放。
局限:没有形成较统一的组织形式、思想观点、课程开发模式。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其主张。
六、试述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及对课程的影响。
答:它是欧洲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其渊源是古希腊思想代表维多利诺、莫尔、拉伯雷、蒙旦、弥尔顿等人文主义的基本主张有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在宇宙中仅次于上帝的地位;主张自然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强调个人才能(2)肯定世俗生活肯定今生生活的价值,对儿童的身心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把学校办成 “快乐之家”。(3)提倡理性,追求知识,重视经验的归纳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经世之用; “自然”为依据制定教育。(4)反对教会对教育的垄断。新型的世俗教育。主要的教育观:(1)陶冶 “之所以为人”的教育理想 “自然”之人;智慧之人;身心和谐发展之人;资产阶级新人。发展理智、雄辩和虔信之人。培养具有骑士风度的资产阶级文人(2)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把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作为重要的教育原则(3)主张实施包含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计划不仅学习《圣经》,还要学习人文、自然学科,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生活学习。(4)学校应是儿童的乐园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的自动性和积极性,人文主义教育试图从研究古典著作中获取有用知识。
七、试述自然主义哲学思潮及对课程的影响。
答:其基本哲学主张是用自然规律来解释社会的发展。强调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代表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和法国教育家卢梭。自然主义教育重视教育与现实,特别是儿童实际生活相联系是其最重要的特色。
教学内容:反对古典文科知识,认为其脱离儿童现实。主张教学内 容应适应儿童需要、儿童能力并能为将来服务,即自然知识和社会 知识。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教育过程。其特征是:
1、积极评价儿童,注重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
2、从儿童的特点出发,注重教育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程序
3、注重感官教育和直观教学 评价:
1、确立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奠定了教育心理化的基础
3、重视对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关系的研究,丰富了对教育过程本质的理解,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4、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 的研究,丰富了近代课程论内容。
八、试述主知主义哲学思潮及对课程的影响
答:主知主义(主智主义,Intellectualism)是西方近代教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或思潮。发端于17世纪,至19世纪趋于鼎盛,成为支配欧美教育发展的一种主导力量。其主要代表:德国的赫尔巴特。他提出多方面兴趣的课程观。即:
1、经验的兴趣:自然学科,如物理、化学、地理;
2、思辩的兴趣:数学、逻辑、文法;
3、审美的兴趣:文学、音乐、绘画、审美和艺术鉴赏;
4、同情的兴趣:古典语、本国语和现代语;
5、社会的兴趣:历史、政治、法律;
6、宗教的兴趣:神学
九、简述布鲁姆的心理结构观及对课程设计的启示。
答:布卢姆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全面的有机整体,包括三大系统:一是认知系统(由感知、思维、想象等因素组成);二是情意系统(由注意、意志、情感、兴趣、爱好、气质、个性等因素组成)三是操作系统,主要由专门的技能、技巧和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组成。
影响:要求课程目标全面;要求课程门类之间要成为一个系统;要求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的结合。
十、简答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及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答:
1、行为学派(华生,斯金纳)认为学习是行为的变化,是刺激、反应、强化的结果。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特定的反应。课程内容应侧重那些能引起可观察到、预测到的行为变化的部分。学生主要通过练习和模仿达到。
对教材编写的主张:教材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任务;学习过程循序渐进,要及时反馈。
十一、简答认知结构主义的学习观及对课程设计的影响。答:(1)认知结构学派:(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
认为学习是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重建或重组。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关注学科的知识结构(布鲁纳);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学习是客观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个体认识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掌握学科逻辑结构的过程,重视学习的层次性。
对教材编写的主张:教材要突出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按学科的客观逻辑结构编排;形成概念图式化的教材;重视简略与精要原则。(2)认知发展学派(皮亚杰、布卢姆、柯尔伯格)认为:学习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及成熟。
对教材编写的主张:教材应按照认知发展规律编排;教材要有利于刺激思考,能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和技能的均衡发展。
十二、简答活动课程观。答:杜威:儿童、经验、活动。
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课程的中心;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主张教材的分类和排列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结构;强调在课程教材中要突出知识获得过程。
活动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的理论。杜威是主要代表,其思想的核心是:儿童、经验、活动。活动课程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课程的中心;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主张教材的分类和排列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结构;强调在课程教材中要突出知识获得过程。活动课程编制的方法基础是:第一,我们是教儿童的,而办事教课程的;第二,教学应该同生活保持联系。
十三、简答影响课程演变的因素。
答:
1、社会生产的需要;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教育宗旨的规定;
4、培养目标的要求;
5、哲学思想的影响
6、社会文化的传统;
7、儿童身心的发展;
8、学校类型和制度
十四、简答布鲁姆的心理结构观及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答:布卢姆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全面的有机整体,包括三大系统:一是认知系统(由感知、思维、想象等因素组成);二是情意系统(由注意、意志、情感、兴趣、爱好、气质、个性等因素组成)三是操作系统,主要由专门的技能、技巧和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组成。影响:要求课程目标全面;要求课程门类之间要成为一个系统;要求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的结合。
第三篇:教学论作业2011
任务分析在促进新手教师成长中的作用
——读任务分析理论心得
粗读了老师推荐的几本教育学理论著作,虽然一时心里还有些糊涂,有些找不到北的感觉,但是眼睛还是为之一亮。一些从前未曾接触过的教育心理学概念,一些新的教育学理论词语频繁在脑海中映现。其中给我最大感受刺激的是一个新词:任务分析。不管是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还是何更生的《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都辟出专章对任务分析这一理论作了详尽和深度的剖析。
任务分析最初被定义为完成任务目标所必要的行为步骤系列的分步描述。其最初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而以动物为被试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很难描述和解释人类的复杂学习。于是加涅对学习做分类研究,最初将人类和动物的学习分为八类,后来他进一步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教学只是为学习的发生创造外部条件,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条件一旦被阐明了,那么教学方法的设计便有了可靠的基础。因此根据不同类型学习结果的不同内部和外部条件,就可以相应地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而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经验,很少有或者很难意识到科学的教育学原理对于教学设计的影响和重要意义。传统的教学论认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学有定律,教有优法”。任务分析的定义很多,有多少学习理论就有多少任务分析的方法。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将任务分析界定为如下几项工作:①通过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确定单元或单课的教学目标;②对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③根据对不同类型的学习条件分析,揭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先行条件,即使能目标及其顺序关系;④确定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学生起点状态。
教学中任务分析理论的应用,促使教学设计者必须对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并进行清晰地陈述。任务分析的必经之路就首先包括对目标中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然后找出学习结果达成的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所以任务分析也被称之为目标分析。而传统的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内在的心理过程,所使用的词语是“理解、知道、领会、掌握、热爱、欣赏”等。含混而模糊,而进行任务分析的首要条件是将教学目标陈述得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具体的目标需要行为术语,如陈述、指出、找出、演示、写作、解释等,使内部过程外显。因此任务分析引导下的教学必然要求教学设计者能够明确选择和确定教学目标,对于课程、单元、课时的教学目标必须有着清晰地认识。对于实现目标的过程也必然要求以更加理性的方法处理。这样使得新手教师一方面参透新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又必须对于教材和课程目标进行深层次的解读,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抄下目标或者知道目标是什么这样的浅层次的理解。而运用任务分析理论进行教学又必然要求教学设计者充分分析学生由使能目标而至终点目标的起点能力,这便是我们说的备课“备两头”。而对于新手教师来说,大部分的备课时间是钻研教材,或者干脆只钻研教案。按部就班,力求面面俱到的把教案上的内容全盘灌输给学生。有时自己感兴趣的大讲特讲,抓住不放。因此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自己,学生是自己的听众。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们这些新手教师教学经验匮乏,教学理论贫瘠,如果不进行深刻的反省并加强理论的修养,必将是会误人子弟的。
其次,任务分析教学也会引导我们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学习的条件一旦被阐明,教学方法的设计便有了可靠的依据。而刚走上岗位的新手教师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理论做依据,便很难做到精心的设计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他们主要是依据已经编写好的教案上提供的方法展开教学,甚或压根不去考虑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进行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很随意,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鉴于此,对于我们这些新手,可以说任务分析是一剂良药。
我对这几本书阐释的任务分析理论也同样存在一些疑虑和困惑。疑虑之一,既然任务分析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理论,为什么书中对于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成功案例如此吝啬。疑虑之二,皮连生总主编的《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是针对语文学科的一部教学理论著作。其中阐释了任务分析对于指导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意义。而在第二章第三节对“任务分析可以使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章可循’”的论述中,便以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以经验代入式的手段检验任务分析理论的有效性。而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取得显著效果的案例,并未提及。任务分析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他的理论指导价值在多大程度被证实,这些似乎都尚无定论。因此理直气壮的运用任务分析指导语文教学的路可能还很漫长。
第四篇:教学论作业
教 学 论 作 业
刘
丽
琴
2008级函授2班
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08级在职研究生函授2班刘丽琴
摘要: 课堂教学效率问题始终是教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因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也是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重大问题直接相关,不论是从科学发展,还是从实际需要看,都必须要加强中学生物科学教育。就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而言,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每位教师所要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 生命科学 课堂教学效率
有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方面的论述,在报刊上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表明这一问题受到社会和业内同仁的普遍关注。实践证明,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学生素质确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过对教育学原理的学习,现在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之路,发现随着教龄的增长,承受着教改的深入,原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如此的自然与缓慢,但又极大的影响着我,以致于直到现在我坐下来写这些文字时,才突然意识到。我发现原来向时间要效果(不是效率)的观念已经慢慢被我们所抛弃,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而快乐的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减轻课余的负担?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吸收更多的知识?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都要回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大问题上来。
1.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考虑的。课堂表面上的热闹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内在功能的实现。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求真务实,有血有肉,富有成效。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既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所谓有效教学,归根结底离不开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为前提的。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助于聚焦学生成长的评价;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实施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如何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每一名生物教师都有自己特有的方法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何提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要求:
2.1 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的课堂教学效率观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确立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生物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确立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确立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确立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2.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以现代化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以系统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所进行的科学、系统的计划过程和操作过程。要完成这样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目标,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具体并易于操作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目标)。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信息反馈以及在哪一步骤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或进行什么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只有在以上几方面进行周密审慎的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有的放矢、有法可依,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2.2.1教学内容的讲解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现行教材在知识结构、顺序的安排上,力求合理。但同时也考虑到各地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而给教师留出了很大自主创新空间。因此教师就应对所教教学内容,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再处理,使之更适于学生实际,更利于学生接受。可以对课时计划中的教学内容中某些内容作出适当删除。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生物中有很多知识,如果都用繁琐的语言叙述未免会
使学生感觉枯燥。如果将这些信息以图片、录像资料等直观方式,呈现于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展信息交流渠道,教学效果必会大大增加。适当调整教材的先后顺序,在教材不同单元的知识点间,存在着相互关联之处;也有一些知识点的前后顺序安排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根据知识点间的衔接关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教材所给予的自主创新空间调整先后顺序,利于教学主题的突出,也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2.2.2教法的选择和运用
教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教学中,只有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最适宜的教法,才能通过师生互动过程顺利完成由教到学的知识传递过程。在选择教法时,应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因素,尤其应注意以学为立足点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协调多种教法之间的关系,重视发挥多种教法有机结合的合力,是取得教学最优化的关键。
2.2.3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中师生之间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它体现着一个教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恰当、适时的提问,则能起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根据学生的表情及回答情况,及时调节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学计划。我认为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在新授课中,问题应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及新知识不同知识点间的相互关联处提出,目的在于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达到完成知识的承接和迁移,从而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设计问题时应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照顾绝大多数学生。问题过难,多数学生会失去兴趣,问题过易,学生不加思考就能答出,也没意义。还应能够应变,有些问题,可能学生在课堂上由于思维障碍,不能答出,就应适当用一些铺垫性问题引路,对学生思维进行疏导,以使其顺利答出。精心设计问题,把握提问质量。教师要在全面领会教材意图的基础上,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尊重学生差异,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抓住重点难点,控制提问数量。鼓励学生参与,延长候答时间。
2.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中,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生物实验设计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
内容。从而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了化难为易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4精心设计习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生物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总结和归纳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习题的选编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习题既能承上启下,引入新概念,又能加深对概念、生物学原理的理解;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充分发挥教材中习题的作用,能陪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习例题,可以按照习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习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习题的质量。而且讲解习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去,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
让学生摆脱题海,提高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典型例题要进行分析,典型例题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体现在信息给予方式、命题技巧、解题思路及潜在的演变方式等方面能够代表一种或一类题的解题思维特征。这种特征对解决类似的习题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2.5设计有效的生物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生物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生物学原理和生物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获得广泛的生物活动经验。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有效的生物活动,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从而获得生物基本原理和方法。
2.6实施情感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积极的情感推动人的智力的发展,能使人不断的探索新的知识,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良好的心境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条件,能使人产生学习兴趣,使注意力集中,记忆效果好。学生对某学科感兴趣的主要原因除了需要教师精湛的教学技巧和渊博的知识外,还需有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师生情感交流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产生兴趣的关键。所以,教师不仅要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对教师的敬佩心理,更注意情感投入。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因此提高教学效率不但要保证教师教的效率,更要保证学生学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更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反应。及时与学生沟通,采取积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教育情感。特别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更加关心和体贴他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的差异,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给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意识到只要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热爱生物,学习生物。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作为任课老师,尤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不断反思,进而改变教学方式,尽力提高自己的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使自己尽快成为专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郑友富.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课堂提问的比较.教育科学研究,2009(11).[2]徐华琼,胡中锋.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及实施策略.教学与管理,2010(8).[3]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6).[5]吴庆麟,胡谊.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刘丽娜.例谈如何提高高三生物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生物学教学,2010(5).
[7]王义高.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屠锦红.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基本表征及评判标准.教学与管理,2010(10).[9]陈敏,崔鸿等.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学案例教学的有效性.生物学教学,2010(9).[10] 何善亮.有效教学的整体建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郑和钧,邓京华等.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3]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 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教育研究,2004(2).
第五篇:第二次作业
读《大学》八目
小议中国式传统“英才”的烙印与转变
[内容摘要] 《大学》中充当灵魂链锁式的 ‚三纲八目‛是中国传统式英才立志立德立功立言的有效途径,也是内圣外王孔儒大道的实现形式。但随着时代发展,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我们也应当辩证看待并取舍其中的观念,从而与世界接轨,让古老的中国焕发新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 ]
修身
八条目
治国平天下
齐家 一.八条目—中国传统个体道德修为的具体步骤
《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正如《形象学导论》一书中所言,我们通常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道德的内在修为(内修),而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的外在修为(外治)。这里由于篇幅和学识有限,同时我个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修身的起点和源泉,所以我们重点就格物致知进行浅析。《大学》中界定模糊的‚格物致知‛是历代儒学中争议最大的存在。什么是格物?向来是《大学》中最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说,在思想史上很少有那个概念能象格物这样,产生过这么多的分歧,这么多不同意见。其中较有影响的,如郑玄认为‚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礼记正义》)按这种说法,‚格物‛乃‚致知‛的结果,而不是相反,显然不符合《大学》的原义。朱熹则认为‚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朱熹释‚格物‛为‚穷至事物之理‛,有一定道理。不过他又认为格物的最终目的是‚推极吾之知识‛,即发明内心先天具有的理,显然又是主观发挥了。王阳明认为‚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传习录上》)这个解释主观性更强,离《大学》的原义也更远。
那么,格物的原义到底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大学》文本中去,从上下文义的关系结构中去寻找解答。以往学者或偏重于文字训诂,或偏重于哲学阐发,都有失片面。因为‚格物‛的‚格‛,歧义颇多,不胜枚举,仅影响较大的就有‚来‛、‚至‛、‚正‛、‚度量‛(《苍颉篇》)等数义,而‚物‛乃‚大共名‛,格物一词,文献中又没有旁证,所以仅凭训诂,显然难以找到答案;同样,《大学》一些概念、命题的陈述不够明确,为后人的哲学的阐发留下了空间,对思想、学术的发展可能不无裨益,但却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们对其原义的理解。与此不同,《大学》虽然对格物等概念缺乏明确交代,但它的结构却相当严谨,不仅三纲领与八条目自成一体,而且上下文字互相照应。所以由此出发,庶几可以找到格物的真实含义。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现代汉语词典》给予的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那么如何做到格物致知?我大致浏览《大学》后,比较赞同宋.朱熹的看法——《大学》的要害是‚格物‛,格物的要害是切己。切己是精神要求,格物是身体力行。切己方显以为格物,格物所指必归于切己。所谓‚切己‛,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内省。如何运用内省法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二是笃行。《礼记》云:‚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说文解字》对‚笃‛字的解释有两种:一为固也,二为厚也。从这个意义出发,只要明确目标,坚定意志,坚持不懈,就能真正做到‚笃行‛。因此,对于我们而言,要格物致知,实际上就是八个字,即‚德技共举,知行合一‛。
二,对于八条目的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但随着深入阅读和理解《大学》中的这段文字,我对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因果关系产生了疑问。内修和外治通过修身这一环节联系起来,那么是不是说做到了内修四目就能达到外王和兼善天下的宏愿了呢?我觉得不然。历史的声音给了我们很多矛盾的结局:先以孔丘为例,活至七十三岁,被鲁君尊为‚国老‛,在其他诸国也得到礼遇,可是其为了实现自身理念以过半百之龄周游列国,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终不得志,虽有一干门徒相随,但儿孙之福是享不到的。这样能说他‚齐家‛了么?苏武牧羊,二十年不改归汉之心;嵇康打铁,飘飘然离凡尘之外;两者都是古时君子效仿的典范,但一个妻子改嫁,一个亡于小人之讥讽,遗下弱女幼子,二者都没能‚齐家‛,但是他们修身的功夫不够么?再有,汉武帝父子相残,唐太宗弑兄篡位,明成祖叔夺侄权,三个都是不‚齐家‛的典范,可是又各自独立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最辉煌时代。不‚齐家‛便不能‚治国‛乎?三国时蜀相诸葛孔明,有安邦定国之才,经天纬地之能,然六出祁山而不能,只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所以诸此种种,我们看到,八条目固然是先人的宝贵财富,但是必须按照具体情况和时代背景进行取舍,否则也只能沦为一纸空谈。时至今日,有关八条目的遵循与舍弃更应当充满理性与思考,否则我们也只能在‚传统人才‛的小径上与世界潮流渐行渐远。我们必须对于传统的道德评价和利义关系进行全新的认识和转变,才能真正不负《大学》一古文盛典,不负老祖宗们的心血!
参考文献
《大学章句》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版
[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郑玄、吕友仁 上海古籍出版社
》许慎、徐炫
中华书局
《中庸〃大学》 《礼记正义 《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