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例谈兴趣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兴趣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兴趣教学模式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由认知、行为、情感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于教学媒介,以促使学生能力的各方面不断发展,从而实现最终的教育目的。认知过程既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操作系统,也可以说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应的有效控制系统。兴趣教学模式包括兴趣生成、兴趣发展和兴趣内化等三个有梯度的兴趣结构层次,下面就结合一位教师的《轴对称图形》课堂教学谈谈对此的认识。
一、认知起点,兴趣生成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发现每个学生独特的兴趣倾向,逐渐激发学生兴趣的生成,找到一把开启其思维的钥匙。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你的爱好是什么呢?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的爱好是打篮球。
师:是的,生命在于运动。
生:我的爱好是看书。
师: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生:老师,我的爱好是集邮。
师:集邮非常好,是一种很有修养的爱好。
生:我的爱好是下象棋。
师:老师也喜欢下象棋,课后咱们杀一局。
„„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物体,我们来看一看。(教师依次展示蝴蝶、茶壶、飞机、手枪、闹钟和汽车的实物或模型)
师:你们能把这些物体分为两类吗?
生:我把飞机和手枪分为一类,它们是军用物品;汽车、茶壶和闹钟分为一类,它们是生活用品。
生:我把飞机、汽车、蝴蝶、和闹钟分为一类,它们是对称物体;茶壶和手枪分为一类,它们不是对称物体。
这是一节借班公开教学的数学课,教师用寥寥数语的课前谈话,很快就创设出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思维逻辑起点,提供了丰富的、充足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策略去解决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了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并以形象生动的实物或模型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以肯定性评价鼓舞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以多样的认知成果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在短短的时间里,教师就抓住学生的认知点和兴趣点,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成。
二、认知完成,兴趣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课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兴趣的发展是在学习主体不断解决认知冲突、跨越问题障碍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和完善的。
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具有这类特点的图形。
师:请同学们打开1号材料袋,每人从中选一幅图形,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证明它们是对称的呢?(材料袋中有蝴蝶、飞机、闹钟和汽车的图形)
师: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生:我是对折发现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教师板书:对折)
师:谁来演示一下,其他同学的方法跟他一样吗?
师:对折以后,你能发现什么呢?
生:对折以后,这个图形的两边重合。
师:重合程度怎样?
生:老师,我认为对折以后这个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教师板书:完全重合)
师:请同学们再把图形打开,和对折前相比较,你还会发现什么?
生:和对折前相比较,图形中间多了一条直线。
师:同学们,象这样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什么呢?书上有明确的说明,相信大家自学就会明白。请同学们看书130页1至3自然段,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做记号。
师:通过看书自学,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师:你能画出你所折的图形的对称轴吗?(生画后展示)„„
在这一阶段,教师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认知方式,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了几个多元开放性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和思维角度,通过探索发现不同的体验和成果。对学生的正确体验和发现,教师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肯定,逐步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背后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完成了对图形的关键认识,使他们的智力、情绪、意志保持在最高极限上,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内在的天赋、潜力和才能,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也使学生维持和发展了认知的兴趣,促进、实现了学生兴趣的发展。
(三)认知飞跃,兴趣内化
“兴趣只有发展到高级认知兴趣的层次,才能成为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机;才能使兴趣成为学生个性的一部分;才能和高级需要相结合;才能对知识的探索有一种不可遏止的追求”。这里强调的高级认知兴趣的内涵就是指兴趣内化,是认知和情绪、意志融为一体的“合金”。
师:下面是某个图形的一半,想象它的另一半,猜一猜它们会是什么呢?(课件依次出示8、0、A、H和口,生很轻松猜出。)
师:刚才你们是依据什么知识猜出来的?
师:你能猜出下面是什么字吗?
生一致同意是“申”。
师:同学们,我们所学过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有很多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课件显示图形)这个图形只是原来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请你根据我们今天学习的对称知识,在作业纸上把这个图形画完整。请画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带到展示台前展示一下。(答案多种多样,精彩热烈;学生兴趣盎然。)
师:同学们的表现太好了,老师的手也痒痒了,仔细观察,猜一猜,老师要剪出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
生:美„„
师:是的,这个字不仅读着美,更具有对称美。古代劳动人民在造字构物时,就非常注重对称美,对称美是数学美的一部分。同样,因为美,大自然选择了对称,人类也选择了对称,下面让我们一同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吧!(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让我们象设计师一样,用灵巧的双手来创造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吧,比一比,看谁设计的轴对称图形最具个性。前面的黑板就是你们展示作品的舞台!
学生动手剪纸。(播放音乐)
师: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可以用来装饰我们的教室、卧室、门窗、墙壁等;当然,你也可以把你的作品送给你的朋友、同学,或者敬爱的老师。
„„
在这一阶段,认知发生了质的变化,完成了认知的飞跃,实现了认知的目的。学生的创造深化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化。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了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给予了学生一个个性化的思考空间,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了认知;同时成功地为学生的兴趣内化“造船搭桥”,在信息的碰撞中促进了学生认知兴趣的迁移、转释和内化。
第二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利弊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利弊谈
作者:堂哥 出自:鸟 浏览/评论:721/0 日期:2008年11月6日 20:45 [内容摘要] 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声像同步,三维动画演示,模拟实物形成过程等特点,直观展示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富有时代动感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的问题。然而,在肯定其优越性和先进性的同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很多老师不自觉地走进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区,舍本逐末,不问需要与否,不分对象如何,一味地追求使用多媒体,[关键词]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 ;利弊谈;教学
多媒体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恰当运用多媒体时,则能更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在积极性
一、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如在教“圆的认识”这节课,当这节课已近尾声,学生们普遍比较疲惫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片刻后,老师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片绿地,一只小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看到小猴子被车颠的一上一下,学生开怀哈哈大笑。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老师再问:“难道坐在车轮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吗?”教师继续演示课件,屏幕出现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着音乐声向前进的画面,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了正确的回答。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猴子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中平稳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教师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运用课件对学生认识心理具有定向聚集思维的优势,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三次演示,反复刺激,启迪思维,既加深了对圆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趋于降低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学习欲望又被调动起来。
二、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直观展示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识规律的形象性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特别是难点的突破、重点的处理、方式、方法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只要能把准时机,辅助到“妙”处,“巧”处,便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1、使定义清晰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令数学教师头痛的莫过于学生对于数学中出现的抽象的概念、定义不能真正理解和学会应用,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教学“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时,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是让学生动手用尺子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通过“闪烁”、“平移”等手段强调、刺激学生的注意,把两个三角形的底完全重合,两条高也完全重合,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得出“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进行思维,从而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和定义。
2、使空间形象化:几何图形,特别是立体几何图形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有赖于想象。例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提供了“割拼实验法”,但难以具体操作,很多学生对这一公式的推导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运用3d max制成的cai课件,可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高切割成16等份的扇形,再把这些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切割成32等份的扇形,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的难点--近似的长方体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呈现出来,从而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共享资源,协作发展 应用网络环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不必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组织和编写教案上,而只需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在帮助学生确定某一学习主题时,引导学生从何处获取有关的学习,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学习资源等。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荷兰数学家及教育家费顿登塔尔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数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多媒体教学具备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超越时空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的意义,提高认识水平,更能激发学生自己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我发现或者创造出来,从而发掘其创造的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然而,在肯定其优越性和先进性的同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很多老师不自觉地走进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区,舍本逐末,不问需要与否,不分对象如何,一味地追求使用多媒体,换个角度冷静地审视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热”现象,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1.过分追求画面的装饰性,干扰课堂
心理学告诉我们,追求声像效果,容易唤起学生过多的无意注意。因为我们在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时,忽略了学生的注意规律,导致学生注意力的最终落点不在教材上而在媒体方面,过多的无意注意使学生无法专心于视听媒体所蕴含的教学内容,削弱了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训练。
我见过这样一堂数学课,前后共设计有七个之多的动画片断,孩子们甚至在结束观看后仍然沉浸其中,结果反而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使目标难以达成.虽然我们力求让孩子能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原本很枯燥的数学知识,但是不可否认数学具有一种天然的严谨性,低年级数学和语言仍然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我们的语言文字本身是具有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的,那么,我们把数学课中的语言文字内容统一于某一图像媒体中,不但剥夺了学生想像能力的发挥,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2.对学生的感官刺激片面
多媒体课件在视觉上占了很大优势,但是在一些动手能力方面,显得很无力。美国马里兰州洛克威尔市特定诊断研究会,对5300名学生进行了学习方式偏向测试后得出:普通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听觉学习者(声音、音乐)占34%,视觉学习者(通过图片来学习)占29%,动觉学习者(移动、触摸、行动)占37%,这说明,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必须三者结合起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观察图片,并结合动手实践。过分依靠多媒体教学往往忽视了对动觉的刺激,三个要素失去平衡,必然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 3.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倾向,几乎所有的各种级别的教研课、观摩课或者参赛课都使用了课件,为了一场公开课,多名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方才磨出一个课件,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个观点:课件作为实现和支持特定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配套教学资料,只能定位于辅助教学、服务教学,它只是一种手段,而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有的教师上课时貌似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即采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实质上,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无疑是“换汤不换药”。4.喧宾夺主
取代板书
有人认为课堂教学由于多媒体的出现可以告别黑板与粉笔。屏幕遮挡了黑板,画面代替了板书。
板书是我国小学最通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优秀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等特点。课件板书由于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学生只能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及时地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小结
总之,多媒体只是一种技术,它无论多先进,但它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只有一条:即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的效果,它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英特尔总裁克瑞克·贝瑞克博士说到:“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诸多因素,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多媒体,选择恰当的时机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才能发挥多媒体的最大功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第三篇: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例谈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例谈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显现出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活动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应用举例谈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已经明确突出了语文课程内容的交际性和人文性,为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做出了理性的定位。所以,我们说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交际性。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粉笔、黑板、挂图为媒体,课文里面的诗情画意难以得到充分展示与表达,课堂教学显得呆板和枯燥,学生会形成“老师读,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的学习习惯,让语文教学走进了机械重复的桎梏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以它丰富的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有效应用多媒体,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产生“渴望获得”“不断探索”“如饥似渴”等动力现象和行为。对于小学生而言,多媒体技术将“声、色、画、乐”融于一体,那些色彩丰富,画面生动,可知可感的画面和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习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如《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描写了孩子们在沙滩上用沙子建造一座城市的情景。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对沙滩没有感性认识,任凭老师“千呼万唤”学生对沙滩的“情”都激发不起来。借助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一个你们没有去过的地方,进行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听了顿时兴致盎然。在充满意境的语言描述中,我打开多媒体课件,教室里响起轰隆隆、轰隆隆的火车声。这逼真的声音,配合多媒体画面,仿佛真让学生感到自己乘上了火车来到了海边。看到屏幕上呈现出的美丽沙滩景色,情不自禁地议论起来:“沙滩真美啊!”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学生心中怎能不涌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呢?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实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
二、有效应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老师事先准备资料,制作了田忌赛马的全过程动画课件。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看到了两次赛马的全过程,透过这些活动的画面,学生不但了解、掌握了田忌取胜的妙法,还萌发了新的想法。有个学生说:“我也想当一次田忌,让我自己设计比赛。”像这样,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学生自己设计了比赛,充当了学习的主人,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有效应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活动氛围
有效应用多媒体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活动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能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得以提升。
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由于学生对瀑布没有感性认识,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内容及意境的理解相当困难。于是,在课前我准备了有关黄果树瀑布的视频资料,在学生借助字典学习生字新词之后组织学生认真观看,重点展示“日照香炉生紫烟”“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奇、磅礴的意境,那凌空而下、半洒云天的奇特壮美景观赫然呈现在学生面前,巨大的瀑布从陡峭的峰顶喷泻而下,水流湍急,如滚滚长河般奔腾不息,犹如一条巨大、耀眼的白帘悬挂于苍翠青山之间,它以千军万马之势飞泻而下,咆哮着,怒吼着,发出震耳欲聋的轰然巨响。这样,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用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情感油然而生,进而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这样的教学引入设计,既达到了创设良好学习氛围的目的,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参考文献:
[1]江艺萌.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5.[2]刘文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12).
第四篇:谈问题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谈问题策略在小学数学中的教学应用
1.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对于刚学习《元角分》的同学,让其解决“一支铅笔6角钱,小明给了售货员阿姨2元,应该找给小明多少钱”,学生可能会感到问题很棘手,因为这是学生还没学习元角分的单位换算,不明白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可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早已经接触过钱了,解决这道题,让学生先回到现实生活,再解决问题就会容易;又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求抽屉的表面积和鱼缸的表面积,许多学生很快求出其面积来了,订正时不对,为什么,这就是没考虑生活实际,按六个面求了。因此,在问题解决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应用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里的图包括线段、统计图、统计表、实物图、几何图形等图形。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通过画画形解决问题让问题变得既形象又简单。尤其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在高年级,求几何问题,单就问题空想有时很难想个所以然,然而,通过画图就会迎刃而解。再如,应用题中的工程问题相遇问题等往往经常用到画图的方法让问题变得简单。
3.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公式,不仅要求学生熟练记忆,还应培养学生根据公式特点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意识。比如,乘法分配律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公式是可以前后交换的,即(A+B)*C=A*B+B*C还可以反过来写,不要只知道前一种形式会写出后一种方法,还要能根据后一种形式能想出前一种方法。
4.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应用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粗略。小学数学学习中,有一些找规律的问题,在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利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通过已经给出的条件,归纳推理出隐含在题中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5.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策略。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遇到的应用题会相对较难一些,然而,学习方程后,将问题中的未知量用数字以外的数学符号表示,根据相关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应用题的题意变得容易理解,问题变得简单。
当然,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还有很多。通过论述只是想说明,数学学习的关键不是一味的做题,而是在解决问题中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学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那样,数学学习才能轻松起来。
第五篇:谈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谈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 把前沿先进的科技带入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对声、文、图、像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 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 , 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 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 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 板作图也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 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他力求 从认识上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质疑问难,大胆探索。那如何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呢?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心理学上 “动机” 是人的心理需要引起的心理状态, 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地的内在原 因。对数学有好奇心,不满足现有知识,敢于冒险尝试,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积极主动的思考 问题 , 是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的目标之一。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激起学生学习情感, 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 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孕育而生。
例如在教学“填未知加数”一课时,先用电脑出示一段小动画,配乐播放:卡通的数字 7和 3一起玩,组成了算式:7+3=10, 3有事情跑掉了,出现了算式:7+(=10, 7+(? =10,学生 的创新潜意识被一下调动起来了。接着出示 6面小旗,后面划一横线,问题:再画几面就是 7面了?算式 6+(=7,学生一下就领会了:再画上 1面就可以了。电脑出示第 7面小旗,学生 自然的在括号里填上了 1。学生掌握的轻松自然,知识变得生动直观。接下来解决新课开始时的 问题,学生的求知劲头更足了。电脑出示“木板上挂水壶图”,已经挂上了 7个,其他都空着, 让学生自己来列式,结果出现了三种答案:7+(1+(1+(1=10,7+(1+(2=10,7+(3=10当问学 生认为那种对时,却各有拥护者,我没有对这些做法作出反应, 而是又出示了一道题:盒子里放 小球,要放 9个,已经放了 2
个, 2+(=9。学生自然的把没有放进去的,全数了数是 7个填在 了括号里, 这时我趁学生思考时对图进行了修改, 在空位置下面划一个大括号, 学生一看就明白 了要将所有的空都数一数填上一个总数, 之后学生又讨论了刚开始那样填的弊端。学生求知的整 个过程就是创新意识发展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制造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知识不知不觉 也被掌握了,创造意识在不知不觉中也得到了培养。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闪烁剥离,培养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创新能力 “人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其内在含义和本质特 征。”创新精神是指人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探究发现的情绪状态。
在揭示“观察物体”中的数学概念时,先让学生摸一摸实物,大体感知物体的形状,但若想让学 生抽象出实物图形是有困难的, 用多媒体来解决这个问题, 就容易多了。如在揭示长方体的概念
时:首先出示实物图 “鞋盒” , 引导学生说出是长方体, 让学生观察特征, 组织学生讨论、总结。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相对的两条边、相对的面,连续闪烁,并伴有声响。再让学生说特征, 学生的创新再次得到激发,猜测出长方体的框架。最后, 从鞋盒抽象出长方体的形状。学生的猜 测得到了验证。
三、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显示,创造性的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有的知识点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 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这样,让学生观察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掌握事物发展规律,为创造能力的 培养创造条件。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一直对“速度和”的理解比较困难, 如果用实物或图片进行 直观演示,由于时空限制,很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而运用多媒体模拟运动过程, 学生就很容 易总结求出两地距离就是用 “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 这一规律。再如, 教学 “角的概念” 一课时, 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 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 同 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 烁出亮点和两条
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 另一条边移动, 形成大小 不同的各种角, 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 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四、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 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在这种愉快的情绪下,通 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让难点逐层剥离,学生突破掌握。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应用题中用 文字表述的抽象的数量关系, 转化为可视图形——线段图, 并创设了按题配置的活动物景。通过 “变色”、“闪烁”、“移动”等手段来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1”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的省力,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