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上,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尤其是对于中高年段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也就无法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提出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生活化教学策略,通过生活素材的引导,和动手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71-01
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的最新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核心宗旨。对于处于最初级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则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为教学目的。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主动运用平时掌握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能够主动思考数学的相关问题。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借鉴原有的教学方式基础上,开拓创新,发展适应新的条件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与平时的学生经历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原生态,激发学生对平时生活的关注,积极运用数学观念来思考生活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高。本文针对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采用的教学模式实践,提出几点思考。
1.创设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数学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中包含数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接受并感觉不生疏的课堂教学环境,积极联系课堂数学知识与生活常识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
比如,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一节内容时候,老师可以进行如下教学:向学生提问是否知道人类身体结构的很多地方是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的?老师同时还可以通过对自己身体部位进行举例说明,比如人脚的尺码与人体的身高之间的黄金比例大概为一比七。这种比例关系的存在还经常应用于其他的领域中,比如警察破案过程中经常使用这个比例来推测嫌犯的高度。利用此类案例来引出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兴趣很高。同时还可以利用一些典型的古代建筑景观来说明数学比例的存在,学生在观看各种壮观的古典建筑很容易被吸引,然后老师及时抓住相关教学机会进行提问,是否发现这些景观之所以美丽,其实都存在一个黄金比例的现象。通过这种联系,进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一般都能很快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虽然很多时候数学被认为是一门抽象的纯理论工具,但是数学的真正广泛用途其实与社会实践关系更为密切。知名数学大师基本都是在对实践的仔细观察并与数学相联系而形成的。平时教学中老师要主动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事例,并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呈现,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是一个与身边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身边生活的观察。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积极与数学知识进行联系,学习的潜力将会被极大的激发,同时对问题关注能力和分析能力也会逐渐提升。
2.注重动手实践,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操作。小学数学课应该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课堂,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来认识数学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来提高数学分析能力,锻炼自己的数学综合思维,提高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但是这些能力的获得,首要的条件是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感知,才能构建数学思维,搞懂数学关系,掌握数学方法。
比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首先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模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过学生的实践,得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最终经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课堂讨论中,有的学生提出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统计平行四边的面积大小,也有的学生对四边形进行分解成多个三角形,然后进行分别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再根据以前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来推导平行四边形计算规律,同时建立不同形状面积之间的转换关系。
通过该教学过程发现,教师的教学要基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规律,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课堂来创造各种学生动手的?l件。学生经过自己的感性认知和动手操作,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提升为数学思想。
3.利用信息技术,融合生活化教学
多媒体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在我国教育现代化实施过程中,学校的硬件设施都获得了很大的改善,绝大多数学校都建成了数字教室,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容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老师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积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总之,基于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个人差异,提出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要能够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注意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的仔细观察,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养成问题意识,综合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根本上达成国家关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忠胜.探究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的高效率教学行为[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2]刘直祥.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降伟岩.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03-01
第二篇:基于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小编推荐)
基于“解决问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金华市站前小学
一、我们的思考
为什么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理解表现得很肤浅,只浮于表面?为什么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解决问题是相互割裂的?为什么很多学生学习数学是那么的索然无味?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学方法和行为。可见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如果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曾经读到这样一段话:
我渴望智慧,上帝却给问题,让我解决。
我渴望财富,上帝却给了体力和头脑,让我工作。我渴望勇气,上帝却给了危险,让我克服。……
我没有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但是我却得到了一切需要的东西。
这段话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同时也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启发,要解决数学学习与解决问题相脱节的现象,要进行有效地数学教学,让学生深刻体验数学知识产生过程,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初步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通过初步实践,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二、基于“解决问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含义
基于“解决问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为孩子创设孩子熟知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让孩子面临一个需要自主去解决的问题,为了找到解答方法,学生必学利用他们的已有知识。在此过程中,他们会对数学产生新的理解,从而达到学习新知的目标。
三、基于“解决问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环节。
(一)进入情境
学生进入数学学习需要一个有感染力的真实经验的情境,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学习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等类
型。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激活学生的思维。结合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以音响、图画、故事、游戏等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境都能引起孩子兴趣,首先情境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有挑战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情境创设还要为学生探究提供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确定问题
在以上情境中,选择出与当前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即让学生面临一个立即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引发学生充分结合情境,利用学生生活知识及学习经验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情境中确定问题需要有明显的指向性,不宜过于发散。
(三)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面对一个个实际问题,不是由教师告知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环节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此环节主要有以下任务: 1.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利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在此环节教师要特别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确定学习内容的能力(根据给定的问题、有关学习任务确定所需知识的能力);收集有关信息、资料的能力;利用信息资料的能力。2.协作解决问题
一节课的中心问题经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之后,初步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交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平台,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讨论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启发、相互对比,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每个学生对新问题的理解。
在此环节,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对一些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解题思路、策略要给予及时的肯定;教师是一名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研
究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指导;教师要注重解决问题方法、过程的培养和引领。
(四)效果评价
一堂课成功与否,结课显得很重要,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一个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点评、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评价环节可以对两个内容展开:知识评价,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地回顾、归纳、整理、总结;策略评价,结合学生的探究过程,对学生课堂上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表现出情感态度进行回顾总结。
四、优势分析
基于“解决问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上,让孩子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聆听老师关于这种经验和讲解上,分析此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1.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性
孩子的数学学习从现实生活情境开始,真切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和数学内部的需要。通过研究问题以揭示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运用过程。即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完成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此教学模式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收集资料,自己去研究资料,自己去整理解题思路,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目标。教师只是在学生困难之处、疑惑之处、争议之处进行恰当、适时地引导点拨,教师的引导只是为了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3.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孩子在教师的鼓励下个性得到张扬,学生创新精神,学习的能力就能得到全面的培养。
五、实施策略
1.“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培训,改变教师观念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11年之久,新课改精神老师们已经耳熟
能详,但人的习惯的改变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历程。所以,我校每学期请各学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来校讲学,让老师们亲临大师的精彩的课堂。平时积极鼓励老师们外出学习,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外出学习后回校上示范课。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可以让更多的教师通过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内化成自己的新办法,服务于自己的课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使广大教师的理念发生改变,进一步使老师们认识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领会课标,重组教材
我们目前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些内容离学生的实际还是比较远,学生不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需要在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教学秩序。让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新知识。
3.逐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句十分精辟的话:“我以为教书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意思是什么呢?我想是教师传授知识,不仅是停留在讲清知识的基础上,揭示出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提出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同时,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学习的内容,而且要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其培养的过程任重而道远,需要老师们坚持不懈每天有计划地进行。
4.为孩子创设展示自我的良好环境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课堂环境。小学生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差生,总担心自己问得太简单或是问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性语言,善于发现闪光点,对于学生的提问,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就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做到五个让: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
学生发现,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推导,难点让学生突破。
教育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艺术,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深刻理解新课改精神,并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反思、总结,不断探索更适合教师、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让我们课改之花绚丽绽放!
第三篇:_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讨.doc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讨
学
号: X X 姓
名: X X 专
业: X X 指导教师: X X
I
二零一二年六月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各国都关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各国课程标准中都将“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置于重要位置。我国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教材的更新、教学大纲的调整,也是课程及教学理念的转换。“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恰好能促进这种转换。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这绝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弄清楚这其中变化的实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应用题教学宝贵的、成功的经验,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解决问题的教学。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理论知识,然后分析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
【关键字】: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问题教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理论概述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内涵
数学应用题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数学题。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应用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颁布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应用题”称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各种版本的教材也都没有采用系统的应用题章节,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单元。本文中所论述的“解决问题”也就是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部分内容。
(二)应用题
在心理学上,常常按照题目的功能把应用问题分为规则性应用题和不规则应用题。前者也称良构性应用题,大都指教科书和一般学习资料中常见的那些应用问题,题目规范而且一定可以求解。后者也称不良结构应用题,指那些与现实生活更为接近的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可能可解,也可能无解:条件可能是充分的,也可能是缺失的:有些条件可能是必要的,也可能是不必要的。
据资料记载,1908年清政府学部编译局出版《高等小学算术教科书》共八册,“应用题“这个词出现在官方出版物中。将应用题明确作为教学和编教材要求的是1952年颁布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规定从第三学年开始学习典型应用题。
如果按照题目的形式,可以把应用题分为纯粹的文字题、图表类应用题、常见的应用题;如果按照题目所涉及的内容,也可以分为代数应用题或几何应用题等。王权在《小学数学教育学》中认为:“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数量问题,用语言、文字或图形、表格来表达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相互关系,然后求未知数量的题目,叫做应用题。”李润泉等主编的《小学教师之友(数学卷)》中认为:“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题,是指取材于生活、生产以及其他学科,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在小学数学中,通常是指用四则运算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
(三)解决问题
我们的学生几乎天天都在“解题”,解大量的题。但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关注的“解决问题并不等同于这些解题活动。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
“解决问题”的内涵比“应用题”更为宽泛丰富,用“解决问题”代替“应用题”,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教学中教师们只重视教“题”而忽视教学“应用”这一现象,让教师们能够站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应用题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应用题实际上并没有消失在小学数学的视野中,而是成为解决问题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1.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首先要求学生尝试在面对不同的现象(包括数学的和非数学的)时“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换言之,初步具备一种数学的眼光,能够识别存在于数学现象或者日常的、非数学现象与问题中的数学问题或者数学关系,并将它们提出来,然后,才是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事实上,学生以往较为习惯的是在面对一个确定的问题时,思考解题方法,即提出问题是教材或教师的职责,解题才是学生的任务。为此,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经常向学生提供观察、思考与猜测的机会,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更应当多问学生诸如“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素材,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倡导算法多样化
早在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就已经开始强调“一题多变”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指一道题变换已知条件,变换所求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解答的一种练习方式。这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全面看问题的方法是有好处的。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步数较少到步数较多的变化,可以看出复杂应用题的来笼去脉,弄清数量关系。如果一道题本身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进行变化,有助于深刻理解题意,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一题多解”就是对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开阔思路,灵活运用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呈现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解决问题的教学,归根结底是要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顺利地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现象、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首先是要从生活中来,从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入手,利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合理组织、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生活中很好地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解决问题时,试题内容呈现的方式比较单一。更多的情况下,一般都是利用电子幻灯片出示主题图或者将书中的主题图放在实物投影仪下,然后就是分析问题、列式解答等。也有一些课堂的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2.教学过程程式化,学生懒于思考问题
有些课堂上,虽然使用着课标教材,但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依然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然后学生进行公式、模式的强化记忆,最后利用这种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导致学生上课缺乏兴趣,不愿意积极思考问题,课堂教学缺乏启
发性。学生解题过程实质上就是套用模式的过程,教师重视提出一套如下的标准样板:
审题——读题,叙述条件和问题,画线段图。
分析数量关系——或人条件想起,或从问题出发,或教师讲解,或一问一答;教师构造一套规范的“说法”,优秀生模仿着说,再让中等生说„„
列式解答——或教师做示范性板书,或学生板演。
总结“套路”——提示这类题的特征,解题规律,注意事项。
几乎所有的应用题教学都是这种形式,学生学的时候看似很明白,练的时候也清楚,用的时候糊涂。这种现象就说明,我们所学的应用题并非真正的“应用”,而是实实在在的“题”。
3.缺少相关的解题策略,学生解题思路狭窄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是新课标在解决问题教学方面提出的明确目标。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中,数学关系的阐述已经不再需要相当规范地表述了。课堂教学中,在作为方法的探索阶段,学生个体展示的方法可以是其经验认知的体现。而在交流时,教师则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同时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基本的解题方法。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有益的,并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解法,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如猜测、画图、列表、找规律、尝试、操作等,并结合适当的题材展示学生各自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有就题论题,仅仅把教学目标放在为解题而解决问题,忽略了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解题思维、解题策略的指导。
四、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教学中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重视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富有数学味的问题情境,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动画片、模拟一个真实场景、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童话故事等等。二年级上册《月球旅行》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除法、时间、方向与位置等
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节解决问题综合课。教材中通过“月球旅行”这一情境,旨在综合应用前面几个单元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进行整理,也是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中所提供的“月球旅行”这一主题情境,与我校学生实际存在这样几个不适应:其一是课题叫“月球旅行”,其实涉及到的内容就是游乐场中的几个场景。而现实生活中的月球上没有空气,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样虚拟的情境,容易让二年级的学生产生错觉与误导。其二是问题的解决只涉及到了运用计算经过时间,乘法与除法的知识,而对于刚刚学过的认识钟表上的时刻、方向与位置方面的知识没有涉及。其三是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比较单一,解决的问题比较浅显,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开放式的信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潜能。其四是教材中呈现了提出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将已有的信息加工组合,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不适应,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利用我校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质教学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教材进行了校本化处理,创设“模拟的月球旅行”情境,在连贯的情境中融入具有一定挑战性与综合性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真实资料与模拟的月球旅行相结合,展示模拟的“月球旅行”中的各个景点,“飞船发射场”、“月球村交通地图”、“月亮城堡”、“游乐园”。每个景点中融入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以此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激起探索问题的欲望。
(二)教学中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只注重教给学生记类型、套公式,这种教法割断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不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不是简单将其作为工具教给学生,而是应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运用此法,并且逐步引导学生按照这种方法有条有理地分析数量间关系。分析数量关系就是分析题中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再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确定正确的算法。学生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遇到各种类型的应用题都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这样就会逐步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应用题教学中,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核心,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法宝”。但在目前的新教材中,老师们却疑虑重重,似乎有意无意地在淡化数量关系。其实,《标准》中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
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新教材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根本没有放弃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新教材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并没有放弃数量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中一些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应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如:画图、实物操作、模拟演示、列表、转化、简化、分析法、综合法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经历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的过程,对解题思路的猜想、尝试、推理的过程,对解题方法的比较、反思、验证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通过操作和直观材料的演示,观察、分析、比较这些对象,再进行抽象和概括,发现事物的规律。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另外也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学生在学习解决题时,往往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理解数量关系,找出算法。让学生结合操作学具或观察、画线段图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这样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工程问题是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抽象单位“1”的过程。
120÷(120÷15+120÷10)=6(分)90÷(90÷15+90÷10)=6(分)60÷(60÷15+60÷10)=6(分)„„
为什么“工作总量”不相同,而计算所得的“合作时间”却相等呢?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在两人各自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两人的工作效率是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正比例关系),也就是两人每天完成的工作量与工作总量的比都是相等的,都是1/15和1/10,所以两人的合作时间不变。进而得出在工作总量未知的情况下仍可以计算出两人合作时间,即:
1÷(1/15+1/10)=6(分)
通过这样的验证过程,对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做了抽象化的处理,建立起数学模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生成的过程,真正理解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为一个科学结论。当然,这样的推理过程或许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彻底领悟,但是作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是模仿与记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从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反思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评价反思,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帮助和启示,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方法意识、策略意识,有利于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内化为个人的数学素养。解决问题中的数学交流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帮助和启示,如当学生解决问题思维受阻时,可以通过交流让学生相互启发、解除困惑;当学生形成了各自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时,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策略;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课内外发现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教材,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校本化处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探索进取精神,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增长智慧,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景,探究之趣,成功之乐,全面提高数学素养,感悟数学魅力。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2] 刘娟娟.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加涅,学习的条件与教学的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马云鹏.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小学数学教育,2010,(1、2)[5] 马芯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2008:1 [6] 丁国忠.数学应用:对应用题的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08(1).
第四篇: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定稿]
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学总结
何春花
开展创新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数学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由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一系列基础内容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十分强调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周密性、深刻性等一系列特征。但这只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创造、犯错误、丢弃和承认等的认知过程更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中的归纳、猜想、发现的过程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模式,是更为重要的另一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活动,即主动掌握知识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体功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稳定的在不同条件下都起作用的数学能力,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下面谈谈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实践:
(1)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传统的新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进行知识分析,教师讲解例题,教师提问,教师总结,教师完全主宰了整个课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准备的一切;而“互动式”教学把课前的准备工作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看书自学,归纳知识,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新的知识点和练习题,把新课教学延伸到了课外,使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一种巧妙的解法,一次全面准确的总结都能使小组和个人在班级竞赛中加分。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高,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无疑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基本条件。
(2)变“教师讲解”为“学生主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互动式”教学变“教师讲解”为“学生主讲”,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它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几个学习阶段,每一阶段都由学生自行设计,自我调控,自主完成,自我评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3)变“划框定调”为“自由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惟恐学生的问答超出自己的设想,学生的思维稍一发散,教师就急于“启发”,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路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方向引导。而“互动式”课上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多角度的,如在质疑答辩阶段和求解练习题阶段,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可以讨论、可以争辩、可以修改、可以补充,这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培养。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
互动教学模式以人的社会性和个性化相互关系的理论,探求以互动促自主,以自主推互动的客观规律,研究新的师生互动方式,推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头一天晚上先回想当天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清哪些已经掌握,哪些还需要老师再讲;在学习过程中,哪些题目不会做;对课堂所学的内容的不同见解以及课外习题等有关数学学习的内容,都可以写在日记中,有的学生还通过数学日记提出自己对数学课的建议。通过日记,还可以及时的捕捉教学中学生的反馈信息,其高教师自生的素质。其实我觉得这就也是一种互动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哪些课堂教学环节处理得不好,须及时改进。
第五篇: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
西安市灞桥区老洞小学课题组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自主学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那么如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我们认为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这样才会使学生乐于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经过近两年的探索研究,我们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其结构为:创境激趣——鼓励质疑——自主探索——互动评价——拓展创新——总结激励。
一、“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认为,“自主解决问题”应成为学生的主导性学习方式,并提出“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建立一种民主、和谐、新型的教学过程和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解决问题。
二、“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的研究 经过探索研究,我们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1、创境激趣——
2、鼓励质疑——
3、自主探索——
4、互动评价——
5、拓展创新——
6、总结激励。以下具体来谈:
1.创境激趣
上课时教师通过游戏、比赛、填空、动手操作、讲故事、设疑等方法,创设一种数学情境,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例如,在教学“方向与路线”时,我们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同学们想不想出去游玩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想!”接着又问了几个学生:“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我紧接着说:“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去动物园好吗?”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教师随即展示情境图“从学校出发,有这么多路线,我们应该怎么走呢?”学生都举手跃跃欲试。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及时引导他们进入新课。这样就很自然地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了氛围。
2、鼓励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解决问题而告终的。思维从问题开始。学必有疑,有疑才能深化思考。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创造的前提。好问是小学生好学的表现,小学生好问积极性都比较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讨论争辩,逐渐使学生养成乐于问、善于问的好习惯。在学生提问时,即使他们所提问题有失偏颇,异想天开,教师也不要加以指责,要保护他们好问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向。
3.自主探索
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课前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各一对,课上让他们先用每对三角形摆一摆、拼一拼,看能不能拼摆成以前学过的图形。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学生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三种图形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师继续提问:“那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最后,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一步步的探索、观察、比较、讨论、总结,把旧知识与新问题联系了起来。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索,验证了规律,掌握了知识,同时提高了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互动评价
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阐述自己得出的结论、探究过程及疑难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互动形式进行辨析评价,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教师应时刻对学生进行客观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归属于成就感,成就感又直接或间接地转化成学习动力,学习动力又进而推动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索,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处于良性循环。
所以我们这里所指的的互动教学评价,还可以理解为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及时给予激励:一个赞许的眼光、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份关心、一份热爱„„无不使学生为之激动,这便无声无息地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反馈给老师。这样,他们的创新才能才会淋滴尽致地发挥出来。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产生教学共振,使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5.拓展创新
拓展创新这一环节是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从学生入校开始,我们就可以教育学生,准备一个数学日记本,记下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让学生深深理解,我们的吃穿住行用,无一不与数学有关。通过这样一种活动,消除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陌生感与恐惧心理,从心理喜欢上了数学,加深了理解,积累了知识,拓展了知识。
6.总结激励
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这与新课程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所强调的尊重与赞赏是一致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适时的运用激励性评价,对学生获得的成功和进步使用肯定性,赞美性的语言,学生的人格必然会得到充分尊重,学生内驱力就会增强,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就更能有效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敢于质疑,大胆尝试,乐于交流与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归纳总结,整理、系统知识,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思考、大胆发现。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是这样结课的:(1)长方体的表面积为6个面面积之和,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2)制作一个无盖棱长为3分米的正方体鱼缸的需要怎么计算出它的表面积?
(3)你能不能推算计算出粉刷一个长3.5米,宽3米,高3米,门窗占4.5平方米,需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
如此结课,既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又造成了悬念,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益于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探索、发现、创新。
这一模式的操作,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蕴含着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观,以民主为基础的师生观,以自主为手段的方法观,以提高素质为本的质量观的模式特征。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明显效果
1.促进了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学教研及理论水平显著提高。参与实验的教师,通过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学习,研究与实践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育观念得以更新,教学方法得以优化,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充分认识到参加教学实验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进行教学实验的自觉性、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2.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经过两年的实验证明,该课题的实验效果是显著的,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创新性得到发挥,动手实践能力增强。通过课题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了自主,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会了参与,在参与中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自行经历了探究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感悟并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方法,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合作学习能力、竞赛意识、成功意识、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逐步增强。
3.优化了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实验班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加强,给学生创设了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形成了轻松愉悦的环境,因此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说明运用“自主解决问题”这一模式教学,能够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因素,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发挥,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取知识。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自主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转变,较好地创设了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形成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态势,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
西安市灞桥区老洞小学课题组
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