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上《不进位笔算乘法》教学实录
笔算乘法(不进位)
临沂第八实验小学 张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理解算理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会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掌握算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明在逛银座超市时,发现了自己非常喜欢的玩具大白,每个 35元。为了买到心爱的玩具,他每星期节约12元零花钱,那帮小明算一算他3个星期节约的钱买个大白够不够?你是怎样算的? 生1:12+12+12 生评价。生2:12×3 师评价:哪种方法更简洁? 生:12×3更简洁。师板书12×3。
师:一起看12×3等于多少?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算出来?把你的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师巡视,找两名学生板演。
方法1口算:10×3=30
2×3=6
30+6=36
生讲解。
师点评:他用的是口算乘法,把12分成10和2,用10和2分别与3相乘,然后把乘积相加。你真是个有主意的孩子,下面同学用哪种方法的请举手,你们能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老师很佩服你们。方法2:列竖式×
6
师:同学们,看,他用的是乘法竖式,算出的也是36,来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生讲解。
师评价:你真有大数学家的思想,能创造出这么新颖的方法,太了不起了。
生讲解。
师:两种不同的方法,算出了(相同的结果),它们之间是不是存在某种联系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生回答。
2、操作学具,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
师:看来因为这是咱们第一次接触这种乘法竖式,大家对于这种新的方法还不是很理解,下面,我们就借助手中的学具帮助我们理解12×3的道理。听清老师的要求: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3个信封,每个信封里都有12元钱,请大家拿出信封里的学具,摆一摆,表示出
2的计算过程。
×
6
生上台摆学具,讲解。
师引导:你摆出的学具的哪一部分能表示竖式(师板书12×3的竖式)中的3×2(生圈出)?
3×2等于6,6表示(6个一),所以把6写在(个位上)。
我们现在计算完了吗?(没有,还有3个十元),3个10元表示的是竖式中的几乘几?(3乘十位上的1)(生圈出),等于(30),3表示(3个10),所以把3写在(十位上)。
3、课件展示,明确算理算法。
师:他们的思路很清晰,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把这种思路再梳理一遍,请看大屏幕。
师:刚才的两名同学把图中的3个12元分成了几部分?(两部分)
一部分是(3个2元),另一部分是(3个10元)师:先看3个2元合起来是6元,也就是竖式中的 3×2=6 ,6
表示的是6个(1),所以6应该写在(个位上)。适时鼓励。师:我们再看3个10元这部分,3个10元合起来是30元,也就是竖式中的3乘十位上的1相当于3乘(10)等于30,把30写在6的下面,注意3和十位上的数对其,它表示的是(3个十)。师: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也就是竖式中的6加30得(36)。
师:为了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其实12乘3还有更加简洁的书写格式,中间的计算过程可以省略,对于12乘3我们可以先用3和个位上的2相乘,结果等于6,把6写在个位上,然后用3和十位上的1相乘,结果等于3,3表示3个十,直接把3写在十位上(课件展示)。
4、出示课题
师:这种列竖式的方法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笔算乘法》
5、找出口算乘法与笔算乘法的联系。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大家对于笔算乘法理解了吗?再次对比一下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找出它们的联系。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小组讨论,生说,生到讲台边讲解边圈一圈、连一连)师:你认为他连的怎么样?还有需要补充(或改正)的地方吗? 生展示。
师:通过同学们圈一圈,连一连,我们可以看出笔算乘法与口算乘法的算理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用了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看来我们之前学习口算乘法时就是为今天学习笔算乘法而准备的?
师:对比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简洁? 生:笔算乘法更简洁。
师:是的,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可以更多的感受到笔算乘法的魅力所在。
6、强调竖式的写法,师生共同完成,师边讲解边板书。
12×3=36,在写竖式时,先写第一个因数12,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因数3,注意3要写在哪儿?乘的时候,要先从个位乘起,用3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几?6写在哪儿?表示什么?还要再用3乘十位上的1,得3。这个3表示什么?竖式算完了,一定要记住在横式上写出得数、单位。一起口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做一做2 1 2 3 ×
2×
×
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解。
师:说说246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说。
师:对于这3道题的计算顺序,你有什么发现?是怎样的?
生回答。(先乘个位,再乘十位,最后乘百位,这是笔算乘法的基本方法。)师:老师发现这3道题对同学们来说有点小菜一碟了,如果我出一道四位数乘一位数的题大家敢挑战吗?1234× 2 并再次明确算理算法,表扬大家。、接下来老师带来的是我班一名学生学完笔算乘法后做的练习题,我们当当小老师给他批改一下。3 2 4 × 3 × 2 6 9 2 8()()3 2 1 × 3 3 6 3()生讲解。
师:谢谢你们把这些错题全部改正了,真得让我班这个小马虎好好向你们学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谁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第二篇:笔算乘法(不进位)
笔算乘法(不进位)
课题
不进位乘法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生将初次接触乘法的笔算,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本领,如何开个好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1.自主探究,体验笔算乘法的必要性。
通过学生自己尝试、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教师适时地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比一比,在探究中自主建构新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下面的学习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仔细观察,掌握笔算乘法的格式和算理。
在学习乘法竖式时,教师先不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演示了解乘法竖式的写法,体会乘法竖式的算理,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及时巩固强化学生学到的知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信息卡片。
课
1课时
时安排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6分钟)
1.计算。
2×20
3×30
2.观察下面的算式,与上面的算式有什么区别?
12×3
1.在练习本上完成习题,小组之间交流答案。
2.找出两组算式的区别,小组之间讨论。
1.算一算。
8×10=
4×20=
8×7=
6×5=
8×9=
6×4=
3×30=
7×20=
答案:80
140
2.填一填。
①24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②143是由1个()、4个()和3个()组成的。
③4个3是(),5个10是()。
④6个100是()。
答案:2
百
十
一
600
3.改一改。
改正
:
改正
:
答案:
4.把一根长10米的木料锯成2米一段的短木料。每锯一段需要3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少分钟?
答案:4×3=12(分钟)
二、探究学习新知(25分钟)
1.探究12×3的计算方法。
(1)想一想,该怎么计算?
(2)全班交流、反馈、总结算法。摆学具;口算;用连加法计算;利用数的组成计算。
比较一下,你们喜欢哪种算法?说一说理由。
2.探究不进位乘法的笔算计算方法。
尝试把12×3写成竖式计算。
师生互动交流算法。因为积的十位上的3表示3个10,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可以把3直接写在积的十位上。教师板书:
1.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交流算法:
(1)因为三个12相加即12+12+12=36,所以
12×3=36;
(2)2×3=6,3×10=30,6+30=36;
2.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做并在全班交流。
总结:
两位数乘一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积的个位就写到哪一位的下面。
3.引导学生推想:322×3得多少?
4.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老师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
把一位数写在多位数的下面,与多位数的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下。
3.学生交流讨论。
4.学生试算并交流算法。
三、巩固练习。(5分钟)
1.巩固竖式的计算方法。
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1.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2.独立完成,并说说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好奇心,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探究不进位乘法的笔算计算方法。
首先探究12×3的计算方法。全班交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得出摆学具;口算;用连加法计算;利用数的组成计算。比较一下,你们喜欢哪种算法?引导学生学会笔算的方法计算。从而推导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的计算方法。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积极地向学生渗透推理、类比的思想方法,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三篇:《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设计
《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设计
共7课时,总第3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插图:今天妈妈带小利去买书,他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
2、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2、组内交流,整理方法
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方法归类:连加,连乘,拆数
5、学生分组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6、研究笔算的方法
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种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
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1
2×12
48„„2×24的积48„„2×24的积
24„„10×24的积
你发现了什么?(拆数)
7、教师讲解笔算方法: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
三、巩固法则,实践应用
1、游戏:智闯马虎宫,找找开门密码(P63页“做一做”)23×13 41×21 23×31 32×12 43×12 22×14
2、口算比赛:P64页第1、2题。
3、生独立完成P64页第3、4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第四篇:《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60页例1与“做一做”及练习十三相关习题。
例1教学不进位的乘法,呈现了不同的算法,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促使不同方法的生成。接着重点学习笔算,让学生了解乘的顺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二)核心能力
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明确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掌握算法。在自主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培养迁移能力和运算能力。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解决一共有多少支彩笔的问题,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2.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并能正确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3.能正确利用笔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学习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及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五)学习难点
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笔算乘法(不进位)》名师教学课件、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
(一)导入
课件呈现:课本第60页情境图。教师介绍:屏幕上的三位小朋友正在用彩笔画画。
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给予引导或肯定.【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寻找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并选择相关信息提出乘法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问题探究 1.引导发现:
问题1:怎样求一共有多少支彩笔?你能用什么方法解决? 2.初次探究:
独立思考,交流汇报:
(1)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计算方法之后,再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汇报展示:有选择的请几个代表说一说,完整的表述出每种算法,教师板书,可能有:
方法一:12个3连加是36 方法二:3个12连加是36 方法三:口算12×3(10×3+2×3=36)方法四: 竖式计算
(3)学生在汇报算法时,教师再将学生的口算方法的过程用思路图形式板书出来,如例题中所示。如果有学生是用想笔算的方法来口算的,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3.观察比较:
问题:对比这几种方法,你能理解计算的道理吗? 引导学生发现:
第一、二这两种方法比较相似:都是求的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方法相同加数是第二个乘数,而第二种方法相同加数是第一个乘数。(在归纳时,利用课件逐步演示)前三种都是口算,第四种是列竖式计算。
引出课题:笔算乘法。
问题:比一比,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理由是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方法三最简单,因为计算简便。4.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问题:你能把方法三的过程用一个竖式表示出来吗? ①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②汇报交流,反馈算法。
预设一: 预设二:
③师生互动,交流算法。
问题:这两种方法,你能看懂吗?它们计算的道理一样吗?哪一种方法简便些?
用3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几,写在哪儿?为什么?(并和口算中的每一步对应起来)
④ 课件出示小棒图,借助小棒图验证结果,进一步理解算理。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已有的口算方法,经历用竖式表达的探索过程,在交流中进一步沟通竖式、操作与口算方法的联系,明确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更好地理解算理。】
教师边讲解边完成板书。板书:
⑤质疑讨论、明确算法。
讨论:为什么要从个位乘起,而不先从十位乘起?(如果先乘十位,当个位乘完需要进位的时候,还需要改变十位上的数,这样计算既麻烦又容易出错)
5.迁移类推,掌握算法。
123×3 24×2 234×2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交流后小结算法:用竖式计算时,要从个位乘起,与哪一位相乘,乘得的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三)巩固训练
1.用竖式计算(第60页做一做)2.帮帮小马虎。
(四)全课小结
学生谈体会: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总结:在今后遇到较大的数相乘时,用竖式既能体现计算的过程,又能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率,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教师明确指出转化的重要性。】
三、课时作业 1.列竖式计算。
14×2 33×3 21×4 43×2 423×2 212×3 221×4 132×3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标2】考查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标2】考查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算理和计算方法。从已知数入手,找到突破口。
3.买体育用品。
1.张老师买了2副球拍要花多少钱?
2.李老师有500元钱,买了3个足球后,还剩多少钱? 答案:43×2=86(元)500-132×3=104(元)
解析:【考查目标3】考查利用笔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先算出3个足球多少钱,再用500减去花去的钱就是剩下的钱。
第五篇: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
——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设计 丁瑜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46页例2笔算乘法(不进位)。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传统的计算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打破传统的计算教学方法,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体验、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独立思考、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交流,自主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策略: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注意知识的迁移。
2、通过合作交流,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3、设计多种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列竖式计算)。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原理——第二部分积的书写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搜集图片,设计复习题和巩固练习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列竖式计算:25×6= 14×2= 32×9=(学生上台计算,并说明计算过程)
师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会了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现在思考:如果两位数乘以两位数,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计算呢?有没有同学知道(知道的请讲述计算方法并给予肯定)。今天呢,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乘法(板书:笔算乘法(不进位))。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一)出示主题图
根据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小丽和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一套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1.你从图中获取什么信息?
2.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3、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买了多少本?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希望学生能自由地进行猜测。让学生通过猜测,来提高对数的感知和直觉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你能用你学过得知识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2、组内交流,整理方法
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⑴14+14+14+ „„ +14=168
⑵12+12+12+„„ +12=168
⑶14×10×2=168
⑷12×10×4=168
„„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小组内每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解法充分发表看法。通过整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在学生独立思考,并有交流准备的基础上,再开展小组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感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三)研究笔算的方法
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种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1.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试说计算过程。
×12 28„„2×14的积
140„„10×24的积
168„„14×12的积(28+140的和)
2、教师讲解笔算方法(搭配点子图讲解——借助“几何直观”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难以思考、难以想象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容易起来):
首先,是相同数位对齐。
①计算时,我们先用第一个因数与第二个因数个位的数相乘。即:14X2=28(师边说边盖住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字)
再问:这一步是怎么得来的?
② 我们再用第一个因数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即14X10=140
(师盖住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问:为什么这个1表示的是十?
说明:我们在列竖式的时候,只要把4写在十位上,把2写在百位上,就可以表示140了。这个0只是占位的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擦去0)
再问:这一步是怎么得来的?
③ 我们现在分别计算了14X2,14X10,那怎样才能表示出24X12的积呢?
生:把上面两个积相加。3.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归纳总结计算方法:在列竖式计算当中,数位要对齐,用哪一个数位上的数去乘哪个因数的数位上的数与所得的积的末位必须与哪个数位对齐,通常是从因数的最低位乘起,乘完后再把所乘得的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了解竖式计算的重要性。让学生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知识强化,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利用点子图,加强学生几何直观,内化知识并巩固笔算的计算方法。)
2.竖式计算:书本47页第2题。
3.啄木鸟医生(判断对错)
(设计意图:既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学生在新课后的疲倦感,课尽趣依浓。)
4.解决问题:书本47页第4题,第5题
(设计意图:将练习分为不同的层次,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有利于知识体系的梳理。同时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板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