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式教学与高三数学复习[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22:3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变式教学与高三数学复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变式教学与高三数学复习》。

第一篇:1变式教学与高三数学复习

变式教学与高三数学复习

洪秀满

【原文出处】《中学数学》(江苏),1995.10.(10~12)【作者简介】 洪秀满,浙江省仙居中学(317000)

我们知道,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中,例题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解题中,广开思路,掌握规律,还要培养学生的多维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若仅仅满足一题一得往往是不够的。因此,能否充分发挥例题教学的作用,将直接影响复习课的效果。

如何充分发挥例题教学的作用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运用变式教学是普遍有效而易行的重要途径。所谓变式,就是不断变更概念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而概念或问题的本质不变。简言之,就是在变化中求不变,万变不离其宗,使得学生从中获得再认识,并提高识别、应变、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下面谈谈如何运用变式进行高三复习课中的例题教学。

一、运用“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一题多解的实质是解题或证明公式、定理的变式。因为它们是以不同的论正方式反映条件和结论间的同一必然的本质联系。运用这种变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来源材料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思考问题,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案。课本中有许多题目,由于当时所学知识和教学进度的局限性,不可能都用多种方法去研讨其解法。因此,在高三复习时,回过头来做这些题目,往往有多种做法,有的甚至比以前解法来得更加简捷明快。凡课本的例、习题能做到一题多解的尽量给学生以尝试的机会。

例如《解几》P111第8题: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这抛物线相交,两交点的纵坐标分别为y1、y2,求证:y1y2p2。

分析:设过抛物线y2px的焦点F(2p,0)的直线l与抛物线交于两点A(x1,y1)、2B(x2,y2),下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证明:

思路一:(ⅰ)当l与x轴不垂直,设l的方程为:yk(x消去x得:ky2pykp0,即有:y1y2p;

2(ⅱ)若lx轴时,显然有y1p,y2p,∴y1y2p. 222p),代入y22px,2思路二:(ⅰ)若l与x轴不垂直,由A、F、B三点共线,即可推得:y1y2p.

(ⅱ)若lx轴(同法一)

2思路三:如图,自A,B分别作准线m的垂线AA,BB,A,B分别是垂足;由抛物线|AB||AF||BF||AA||BB|,定义可知:将A、B、F的坐标代入,并化简整理得:y1y2p2.

2y12y2 思路四: 设A(,y1)、B(,y2),F分AB的比为,2p2p2y12y22pp2p2则12,消去得:y1y2p. yy210134,|BB||BF|故有12,思路五: 如图4,由抛物线定义|AA||AF|,又AA//BB,∴56,而522,623,则23即AFB2,2.在RtAFB中,有|AN||BN||FN|,2即|y1||y2|p2,而y1与y2必异号,∴y1y2p2.

由于教学进度的局限性,此题当时只能用上述这五种方法 解之,其中有几种方法还需要讨论直线l与x轴的关系,而学生 却往往忽视这一点。如果复习阶段再回过头来解答此题,学生 自然会运用直线的参数方程、极坐标等知识解之。

pxtcosp思路六: 设过焦点F(,0)的直线l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22ytsin代入:y2px,化简得:tsin2222ptcosp20。

p2设此方程的两个根为t1、t2,则有t1t2,再由方程可知:y1t1sin,sin2p222sin。y2t2sin;∴y1y2(t1t2)sinp2sin2思路七:以F为极点,FX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则抛物线y2px的极坐标方程为2p。

1cos设弦的一个端点坐标为(1,),则另一个端点的坐标为(2,); ∴y1y2(1sin)(2sin)pp(sin2)p2。

1cos1cos这样一来,既复习了直线参数方程、极坐标等知识,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促进知识间的联系。

二、运用“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变是题目结构的变式,指变换题目条件或结论,变换题目的形式,而题目的实质不变,以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指向题目的实质。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能使学生随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积极思考,迅速想出解决的办法,从而防止和消除呆板和僵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解几》中复习最值,教学时可选用课本P126第22题作为原命题,加以变换、拓广。

原题:求抛物线yx2上到直线y2x4的距离最小的点的坐标,并求出这个距离. 复习时,在引导学生作出多种解答的基础上,常可作如下的分析、变换:

变换一:若将原题中的抛物线方程“yx2”换为其它二次曲线,就得到如下一类问题:求二次曲线上的动点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最值.

譬如:已知直线l:2x3y20,点B在椭圆(x2)24y24上运动,求B点到l的距离d的最大值,并求此时的B点坐标。

再如:如果将原题中的抛物线方程“yx”换为“y4x”,就得到87年的全国高考数学理科试题二(5)。

变换二:若将“变换一”中定直线换为定圆(包括点圆),可得另一类最值问题:求分别在二次曲线和定圆(包括点圆),上两点间的距离的最值.

22x2y2421上移动,点Q在以点M(1,0)为圆心,例如:点P在椭圆为半径的25163圆上移动,当点P位于P,点Q位于Q时,P、Q两点距离最近,记最近距离为d,求d及点P、Q的坐标。(92年浙江省高中证书会考试题)

变换三:若将“变换二”中的条件与结论对调,又可得如下一类问题:设M点在直线

N(待定)或圆(包括点圆)上运动,在一个含有某未知因素的二次曲线上运动,且已知|MN|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求N点的坐标及此二次曲线的方程. 例如,设椭圆中心是坐标原点,长轴在x轴上,离心率e33,已知点P(0,),到

22这个椭圆上的点的最远距离是7,求这个椭圆方程,并求椭圆上到点P的距离等于7的点的坐标.(90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文、理))

象这样将题目演变、拓广,使题目由一道题变成一类题,再由一类题变成多类题,这无疑能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之达到熟一类、通一类,甚至通几类。

三、运用“一式变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一式变用是指对一个公式的变式应用。数学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重要公式,而对它们的推导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应用,这些工作教学时都会做到。但如何变换公式的形式或结论,挖掘潜在的意义进行应用,这就未必都能做到。因此,在高三复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一些重要公式进行变用,挖掘潜在的几何意义,使之不迷恋于表面现象,而是透表求里,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解几》中,|ax0by0c|ab22表示点M(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公式。高三复习时,笔者常作以下三种变用,使对

于求解一类不等式和变量取值范围,常能收到形象直观、驭繁为简的效果。

变用一:|ax0by0c|a2b222x0y0

(Ⅰ)

其几何意义:是过原点的直线l外的任一点到该直线 的距离不大于这点到原点的距离。如图

22将关系式(Ⅰ)两边平方,即得柯西不等式:(ax0by0)2(a2b2)(x0y0)

这是一道应用广泛且重要的著名不等式——柯西不等式。

b是两个实数,A(x,y)|xn,ynab,n,B(x,y)|xm, 例1.设a、y3m215,m,C(x,y)|x2y2144,是平面xoy内的点的集合,讨论是否存在a和b,使得(1)AB;(2(a,b)C同时成立?(85年高考数学试题)

解:如果存在实数a和b使得(1)和(2)同时成立,则方程 3x15axb 应有整数解。

考察点(x,1)到直线axby0的距离关系及ab144,有

222|axb|a2b2x21212x21,又∵axb3x2150

∴ 3x21512x21,化简得:x6x90,即(x23)20; ∴x3,这与x为整数相矛盾。

故不存在实数a和b使得(1)和(2)同时成立。变用二:

42|ax0by0c|a2b2(xx0)2(yy0)2(Ⅱ)

其几何意义:不过原点的直线l外的任一点到该 直线l上各点的斜线和垂线中,以垂线最短。如图

根据图形直观,不难看出,和点M不在直线l同一侧的点及直线l上点P的坐标(x,y)都满足不等式(Ⅱ)。

例2.若x2y20,求函数zx2y22x4y的最小值。解:由所给的函数关系可得:z5(x1)2(y2)2 显然,点(1,2)在直线x2y20的下方,而坐标满足

x2y20的点(x,y)都在直线x2y20上及上方

22区域,由公式(Ⅱ),有(x1)(y5)|142|5,494924,即z5,∴z; 555242

2故函数zxy2x4y的最小值为。

5于是(x1)(y2)22变用三:若R是一个正的常数,则

|ax0by0c|ab22小于R、等于R、大于R分别表示直线axbyc0与定圆(xx0)2(yy0)2R2相交、相切、相离的位置关系。

例3.求证:方程 asinbcosc0[0.2)(ⅰ)当abc时,有两个相异实根;(ⅱ)当abc时,有唯一实根;(ⅲ)当abc时,无实根。222222222分析:令xsin,ycos,则方程asinbcosc0在[0.2)内有根的情况等价于直线axbyc0和圆x2y21有无公共点的情况,所以当原点O(0,0)到直线axbyc0和圆x2y21有无公共点的情况,所以当原点O(0,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依次小于、等于、大于1时,该方程分别有两相异实根、有唯一实根和无实根,即

当|a0b0c|a2b2222也就是当abc时,a2b2sin2cos21时,原方程有两相异实根。

当|a0b0c|a2b2a2b2sin2cos21时,即当a2b2c2时,原方程有唯一实根。

当|a0b0c|a2b2a2b2sin2cos21时,即当a2b2c2时,原方程无实根。

教学实践表明: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例题教学中,实施变式教学,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培养能力都具有良好的作用。

原载《中学数学》(江苏),1995.10.(10~12)

第二篇:数学变式教学(讲座)

数学变式训练对学生的长远影响

教师:李芳芳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学期又要结束了。这学期我们九年级数学重点是通过变式练习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听三位教师的公开课及自已上公开课,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经过这样的过程,感触很大也很受用。最值得学习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下面我从学生的收获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变式训练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变式训练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的能力、化归、迁移思维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运用变式训练可以提高数学题目的利用率,抽高数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比如邹琪教师的这节课重点是讲解绝对值的性质运用,通过变式抓住绝对值班的本质规律,通过训练,主要通过呈现性质的外延和一些易错难辨的分类考虑情况,让学生加深理解很好的掌握绝对值。姚老师的这节几何课把各种全等变形通过具体的变换演示让学生思维一下活跃,学生能很快建立空间形象概念,通过变式帮助学生多方位灵活理解,再复杂的图形都是是由几种基本全等变换得到的,可以从复杂的图中抽象出本质的思维方法。另外,姚老师在处理质疑导学中的例题时,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用一个二次函数综合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一个问题比一个问题难并且综合了轴对称及两点之间线段更短等知识,尤其是面积的问题,一题多解培养了学生变通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收到了少而胜多的效果。

二、激活了学生的兴趣,这三节课的变式变得好,不是机械的重复的训练是让学生感兴趣的变式,学生身心都投入,课堂成了学生是主人,教师只起到了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的分组和变式,学生有持续的热情参与,并且学生的参与面大,学生真正学得轻松有趣。

三、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式训练丰富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思路宽广更节约教学时间抽高了课堂效率。这三节大容量有一定难度的变式练习课,学生掌握的好,学生主观能和积极性最大开放,提高课堂效率,轻松了老师,老师和学生思维相吻合和谐地展示了高效课堂。

总之,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尝试运用变式训练,尤其在下学期上九年级的中考复习上用,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努力提高中考复习效率。

2018年6月 20日

第三篇:浅谈数学变式教学

浅谈数学变式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数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创新。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课本知识领域里,应该是让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后,进一步的深化和熟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运用课本的知识举一反三,应用数学“变式教学”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手段。所谓“变式”,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即教师可不断更换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但应保留好对象中的本质因素,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在学校做了几年的数学教师,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对数学变式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变式教学的原则

1.1 针对性原则: 数学课通常有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数学变式教学中遇到最多的是概念变式和习题变式。对于不同的授课,变式教学服务的对象也应不同。例如,新授课的习题或概念变式应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习题课的习题变式应以本章节内容为主,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复习课的习题变式不但要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还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1、2可行性原则:选择课本习题进行变式,不要“变”得过于简单,过于简单的变式题会让学生认为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难度“变”大的变式习题易挫伤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将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因此,在选择课本习题进行变式时要变得有“度”。

1.3 参与性原则:在变式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自己变题,然后让学生练,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变题,然后再练习,这样能更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变式教学的方法 2、1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变,是题目结构的变式,是指变换题目的条件或结论,或者变换题目的形式,而题目的实质不变,以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揭示题目的本质,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能使学生随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积极思索,设法想出解决的办法,从而防止和消除呆板和僵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一题多变可以改变条件,保留结论;也可以保留条件,改变结论;或者同时改变条件和结论;也可以将某项条件与结论对换等等。2、2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发散性:一题多解实际上是解题或证明定理、公式的变式,因为它是以不同的论证方式反映条件和结论问的同一必然的本质联系,运用这种变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思考问题,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案,从而拓广思路,使思维向多方向发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例:正方形ABCD中,M为CD中点,E为MC中点。

求证:∠BAE=2∠DAM

证法1:如图1:取BC中N,延长AN、DC交于F,易证:∠1=∠DAM=∠F,CF=BA 设正方形边长为4,则AD=CF=4,DE=3,EC=1 ∴EF=5 根据勾股定理,AE=■=5=EF 得∠2=∠F ∠1=∠2=∠DAM,即:∠BAE=2∠DAM

证法2:如图1,再连NE,易证:∠1=∠F=∠DAM,AN=FN∵EC/NC=NC/FC=1/2,易证:△NEC∽△FNC,得∠3=∠F ∵∠F+∠CNF=90∴∠3+∠CNF=90°EN⊥AF ∴∠2=∠F即

证法3:如图2,取BC中点N,连AN,延长EN、AB交于F 易证:∠1=∠DAM,BF=EC 同证法1,一样根据勾股定理AE=5,AF=5∴△FAN≌△EAN 即证:∠BAE=2∠DAM 2、3多题一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有很多问题,表面上看相互各异,但实质上结构却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用同一种方法去解答,让学生演作这样的题组并作比较,可使学生透表求里,自觉地从本质上看问题,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1、当m取何值时,一元二次方程2x2-(m+1)x-4=0的两根中,一根大于1,另一根小于1?

2、如果二次函数 y=2x2-(m+1)x-4的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分别在点(1,0)的两侧,试求m的取值范围。

以上两题表面上一个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另一个是二次函数的问题。但它们的分析和解答过程完全一样,即m的取值范围均需满足:

教师应请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消化,促使学生对相通的知识归纳成体系。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三、变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3.1 运用变式教学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主动性才能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给人一种新鲜、生动的感觉,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3.2 运用变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即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新”可以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也可以是自己新的提高,它突出与众不同。创新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才能有所创新。在课堂中运用变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多探讨,多争论,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创造性,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运用变式教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变式教学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但不改变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使学生学习时不只是停留于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觉地从本质看问题,同时学会比较全面地看问题,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矛盾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和减少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从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

变式教学可以让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使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让学生在无

穷的变化中领略数学的魅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总之,在新课标下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因材施教,继续完善好“变式”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并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习题变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4、1源于课本,高于课本

在中学数学习题变式教学中,所选用的“源题”应以课本的习题为主,课本习题均是经过专家学者多次筛选后的题目的精品,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它。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和挖掘课本的习题,编制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和多题一解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4、2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在中学数学习题变式教学中,对习题的变式要循序渐进,有的放矢。4、3纵向联系,温故知新

在中学数学习题变式教学中,对习题的变式要注意纵向联系,要紧密联系以前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旧知识也得到复习、巩固和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哲学道理。4、4横向联系,开阔视野

数学学科不是独立的学科,它跟很多其它学科是紧密相联系的;在中学数学习题变式教学中,要注意跟其它学科的联系,注

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迁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5紧扣《考试说明》,万变不离其宗

在中学数学习题变式教学中,习题的变式要紧扣《考试说明》,要以考纲为“纲”进行“变”;不要“变”出一些偏离考纲的“繁、难、杂”题目来浪费学生的宝贵的学习时间和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种种训练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多探讨,多争论,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完备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知识和创新性的人才,自然也需要创新教育。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我们背负着重大的责任。“尺水可以兴波”,三尺讲台就是创造的天地。我们应在理论和实践中努力地探索,勇于进取,努力使创新教育不断走向深入,走向成功。

第四篇:浅析初中数学变式教学

浅析初中数学变式教学之“习题变式”

上传: 刘永明

更新时间:2012-5-19 20:46:09 浅析初中数学变式教学之“习题变式”

【摘要】:变式,即同一事物非本质特征的一种转换。这种转换使客观事物得以不同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我们客观认识事物基本条件。数学教学中的变式教学可以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现就变式教学中的习题变式谈个人观点,供其他教师在教学中借鉴。【关键词】:习题变式 方法 思维

在新一轮课改教学中,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数学教学有各种方法和手段,变式教学是其中的一种。尽管有时候人们不一定都认识变式教学的含义,人们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它应用于教学之中。在数学教学中研究和运用变式,对教师有效地传授知识,突出本质特征,排除无关特征,让学生去伪存真,全面认识事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着现实的意义;把变式教学与主体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变式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笔者在本文结合教学体会谈谈对习题变式认识。

习题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材料,是教者将自己的思想、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施达于学生的载体。要不被千变万化的表象所迷惑,抓住本质的东西,变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办法。通常可以利用习题变式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多变的问题中受到磨练,举一反三,加深理解。如将练习中的条件或结论做等价性变换,变更练习的形式或内容,形成新的练习变式,可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理解的逐步深化。如讲完例题“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那么两人合作多少小时完成?保留原题条件,可变换出下列几个逐级深化的题目让学生去思考:

变式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2: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式3: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共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式4: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7.5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5: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7.5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余下的乙单独做,那么乙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6: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3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5。现在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做2小时后,甲因故离开,余下的部分由乙单独完成,那么共用多少小时完成此项工作? 这一变式改变已知的几个条件中的某些条件;或改变结论中的某些部分的形式;从而拓宽、加深学生的知识层面,也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习题变式中除了改变题目中的条件或结论外,有时将问题由特殊形式变为一般形式也是常见的。比如: 在教学直线、线段、射线时有这样一个题:

1、当直线a上标出一个点时,可得到 条射线,条线段

2、当直线a上标出二个点时,可得到 条射线,条线段;

3、当直线a上标出三个点时,可得到 条射线,条线段 变式

1、当直线a上标出十个点时,可得到 条射线,条线段; 变式

2、当直线a上标出十个点时,可得到 条射线,条线段;

通过这种变式,就把问题由特殊形式变为一般形式,学生通过探索交流得出答案,掌握了方法,从而尝试到成功的乐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是本人在习题变式上的一些体会和认识。变式教学在转换事物非本质特征的时候呈现了事物表象的多样性,使得我们可以动态地认识事物许多的鲜明特征,不为形式不同的表象所迷惑,形成理性认识,有助于扩展思维的宽度,培养思维的发散能力。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习题变式有利于克服“题海战术”的重复训练倾向,从而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真正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习题变式是数学教学的方法之一,如能将它与其它教学手段方法结合运用,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五篇:变式教学

怎样进行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更概念非本质的特征、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 “变”的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数学变式教学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变式来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目的,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数学“双基”,领会数学思想,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都具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一、类比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

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许多数学概念概括性比较强,学生理解非常困难;有些知识包含了隐性内容,有仅仅依靠老师的情景创设和知识讲解学生可能无法全面理解数学的内涵的,所以需要运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分式的意义”时,一个分式的值为零是包含两层含义:(1)分式的分子为零(2)分母不为零。因此,如果仅有“当x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零”,此类简单模仿性的问题,学生对“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还是很不清晰的,考虑“分母不为零” 意识还不会很强。但如果以下的变形训练,教学效果会大不相同:

变形1:当x______时,分式 的值为零?

变形2:当x______时,分式 的值为零?

变形3:当x______时,分式 的值为零? 通过以上的变形,可以对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对概念中本质的东西有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因此,数学变式教学有助于养成学生深入反思数学问题的习惯,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

二、模仿变式,更快熟悉数学的基本方法

数学方法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些数学方法的掌握往往需要通过适当改变问题的背景或者提问方式,通过模仿训练来熟悉。所以,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变式问题,或挖掘教材自身的资源可以更快地帮助学生熟悉数学的基本方法。

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数学》(上)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SSS”方法的运用,就很好地采用了变式教学的设计形式。

(1)如图(1),△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和BC的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例题1)

(2)如图(2),AB=AD,CB=CD,△ABC与△ADC全等吗?(习题13.2中的复习巩固)(3)如图(3),C是AB的中点,AD=CE,CD=BE,求证△ACD≌△CBE;(习题13.2中的复习巩固)(4)如图(4),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求证∠A=∠D.(习题13.2中的综合运用)教材中为了让学生掌握“SSS”方法,首先安排了(1)中的简单训练,其中全等的两个三角形有公共边的三角形,相等关系较为直接,只要验证全等的条件是否齐全、是否对应即可以;而(2)则是例1的图形略为变形,旨在增强学生针对图形变化应注意全等条件的验证意识;(3)、(4)中的两个三角形虽然已经一对边之间有直接关系,但其中一对边的相等关系需要经过简单的推理而得到,难度有所加强,对学生是否掌握“SSS”方法的要求更高。这样的变式训练,让学生通过模仿逐步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对初中学生有着更普遍的意义。

三、阶梯变式,训练中总结数学规律

初中数学内容的形式化趋势比较明显,而学生的对形式化的数学知识理解普遍感到困难,对某些规律的形式化的归纳往往更是无从下手,所以,适当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变式教学环节,让学生从变式问题中“变化量”的相互关系中,帮助学生总结数学规律。

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数学》(下)关于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的对称轴、顶点、开口等变化规律与a的取值的的关系时就是采用变式教学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类比推理总结出这类函数的性质的规律的。

首先,用描点法分别画出两个简单的二次函数“y= x2”和“ y=2x2”的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它们与“y=x2”的图像的不同点、共同点,发现如下结论:

(1)三个函数对称轴都是y轴;(2)三个函数的顶点都是原点;(3)开口均向上。

其次,进行变式后再尝试验证。同样用描点法别画出两个简单的二次函数“y=-x2”、“y=-x2”、“ y=-2x2”的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它们与图像的不同点、共同点的系数的可以引导学生验证上述结论,发现(1)、(2)依然成立,而(3)有了不同的变化,就是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实际上与函数中系数的正负有关,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

这样,因为需要对图形的几何性质等规律性知识进行总结或验证时,从简单的一类问题开始进行变式,借助变式教学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中其它规律的发现与验证都可以使用变式教学。

四、拓展变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十分明显,经常隐藏于例题或习题之中,教学中如果重视对课本例题和习题的“改装”或引申,进行必要的挖掘,即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进行拓展,最大可能的覆盖知识点,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 例如下面问题可以进行充分运用会有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图

(一)在DABC中,?/SPAN>B=?/SPAN>C,点D是边BC上的一点,DE^AC,DF^AB,垂足分别是E、F,AB=10cm,DE=5cm,DF=3 cm,求(1)SDABC。(2)AB上的高。

上题通过连接AD分割成两个以腰为底的三角形即可求解SDABC=40 cm2 ;借助于添加AB上的高CH,利用面积公式和第一题的结论,不难求的AB上的高为8cm。我在教学中并未把求得结论作为终极目标,而是继续问:3+5=8,在此题中是否是一个巧合?探究DE、DF、CH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猜想CH=DE+DF)。

引出变式题(1)如图

(二)在DABC中,?/SPAN>B=?/SPAN>C,点D是边BC上的任一点,DE^AC,DF^AB,CH^AB,垂足分别是E、F、H,求证:CH=DE+DF 在计算例题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具有了用面积的不同求法把各条垂线段联系起来的意识,此题的证明很容易解决。

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此时,我又借机给出变式(2)如图

(三)在等边DABC中,P是形内任意一点,PD^AB于D,PE^BC于E,PF^AC于F,求证PD+PE+PF是一个定值。通过这组变式训练,面积法在几何计算和证明中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这一组变式训练经历了一个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有助于深化、巩固知识,学生猜想、归纳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五、背景变式,强化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

在解题教学的思维训练中,通过改变问题背景进行变式训练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通过从不同角度去改变题目,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归纳出同一类问题的解题思维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的采用,通过改变条件,可以让学生对满足不同条件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通过改变结论等培养学生推理、探索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性和严密性。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5,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5,周长为16,求底边长。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5;另一边长为

6,求周长。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2,另一边长为16,求周长。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6。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象。

变式1是在原问题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变式2与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而变式3中的“5”显然只能为底的长,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变式4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完成此问题的关键。通过问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

变式教学实际上是在教学中根据数学教学要求、授课对象、数学教材内容和教学环境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变式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要想它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益,必须充分考虑上述教学因素;变式教学就是外因,学生的学习活动则是内因,变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空间,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化的机会。

下载1变式教学与高三数学复习[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1变式教学与高三数学复习[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变式思想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教师认真备课,用心辅导学生做练习,一直以“熟能生巧”来告诫学生,但事实给我们以极大的反差:许多我们认为让学生练熟的知识,在一次次考试中,只要对问题的......

    浅谈例题的变式教学与数学思维的培养(定稿)

    浅谈例题的变式教学与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就是数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是在学生?W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品质。数学思维能力......

    变式教学释义

    变式教学释义 1引言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数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创新。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课本知识领域里,应该是让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后,进一步......

    变式教学读后感(推荐)

    变式教学研究读后感 对于一个毫无毫无教学经历并且对变式教学一无所知的我来说,想要读懂看懂这篇文章无疑是难如登天。在这里,我就大胆的写下我阅读时的联想和感想。 文章的......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研究课题总结报告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徐颖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1、对当前教育形式和“变式教育”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孩......

    小学数学变式练习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变式练习教学探究 摘 要:所谓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使非本质属性变化,本质属性恒在。变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可以在概念形......

    六年级数学复习《式与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式与方程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等公式。 2、能根据字母......

    2018年高三英语一轮总复习专题24WildlifeProtection(变式训练)!

    专题2.4 Wildlife Protection 【变式训练】 Ⅰ.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We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wildlife (protect) from now on. 2.He was (bite) by an insect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