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教育均衡交响曲 第一乐章
安徽教育均衡交响曲 第一乐章——合肥:政府主导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本报记者 刘堂江 康 丽 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 李灿莉
2009年5月6日上午,安徽省教育厅会议室,新夏的凉风和明丽的光线营造了一个清爽宜人的氛围。主管基础教育的金燕副厅长正在这里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这位曾经创造了“铜陵神话”的教育官员,谈起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信心满满,如数家珍„„
三年前,一纸文件让国人为之瞩目。2006年,安徽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在3年内解决市、县城区内的择校问题,实现城区中小学校相对均衡。3年的时间过去了,人们提起安徽,不仅仅说这里有黄梅戏,这里有黄山,更多的人说,这里的教育均衡做得好,比如铜陵,比如合肥,比如芜湖。在很多人看来,教育是与GDP紧密相关的,但为什么一个经济不发达省份能够解决一些发达地区都解决不了的难题,成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吸引很多省市前来参观学习?事实证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仅要靠“钱”,更要靠“思路”。
关注安徽的义务教育均衡,首先从省会城市合肥开始。就在刚刚召开的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上,合肥市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的殊荣,合肥市副市长杨增权还做了大会发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合肥成为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风向标。
至今,合肥市蚌埠路第二小学教师任世群都记得第一次去磨店乡庆平希望学校的场面:孤零零的三层小楼,操场上尘土飞扬,校舍破旧。而在支教的一年里,她亲眼看着庆平希望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舍漂亮了,规模扩大了,教学质量提高了。
今天的庆平希望学校依然是合肥市瑶海区最偏远的一所农村学校,但已成为占地50亩的新农村示范校。校长程永海用手机拍下学校的全景,经常向人展示。“我们学校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飞檐翘起,非常漂亮。”这位农村校长总是骄傲地说。
把一所农村薄弱校变成一所两千多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政府投入了2000多万。不止如此,仅在去年,合肥市就投入8000多万元新建农村校舍近7万平方米。合肥市每年还将专项投入1500万元,用于奖补农村中小学建设项目。“对待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不仅要一视同仁,更要偏爱有加。”合肥市教育局局长方东玲说。
事实上,在安徽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中小学和薄弱学校都是政策重点倾斜的对象。2007年底,根据《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取消了原有标准划分的“城市、县城、农村”三个类别,为区域间、校际均衡发展提供了基本标准。
“我们提出的是‘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金燕特别强调“区域内”的概念。
填谷造峰 优质校办到家门口
和许多城市一样,合肥教育面临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为数不多且过于集中的难题。由于历史原因,合肥的教育资源高度集中于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上学难”、“择校热”成为困扰合肥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
没有学校就近入学,就建设新学校。合肥市委市政府首先从规划入手调整全市义务教育布局,编制了《合肥市中小学布局规划》,并且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教育用地实行“黄线保护”。2006年,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下,住宅小区配套学校建设滞后问题得到彻底根治,一次性交付使用33所小区配套学校,可以容纳4万多名中小学生就近入学。
瑶海区和平东校就是这33所新建校的其中之一。
“瑶海区是老工业城区,学生多是‘安托’(安徽拖拉机厂)、‘安纺’(安徽纺织厂)子弟,但当时只有4所厂办小学,规模很小。”校长陈彪回忆过去,感触良多,“以前家长来学校都是穿着拖鞋。现在我们学校像花园一样,家长来了吐个痰都找不到地方。”
更重要的是,新的学校让老师和家长看到了希望。
以前的厂办小学质量不高。陈彪告诉记者,那时老师们比较懈怠,职工家长不满意,觉得是自己“出钱养着”老师,来了也是挑刺的。而现在,新建校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设备到师资投入都非常大。老师们怀着一种艰苦创业的心态,干劲很大。“以前别人说,安托、安纺的孩子没几个能考上大学,但我们要证明,他们不比别人差。”陈彪说。
过去是削峰填谷,杀富济贫,现在是填谷造峰,积极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截止到今年,合肥市累计新建小区配套学校54所,比前10年所建学校总和还多20所,有效缓解了市区义务教育上学难问题。
而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难题,让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辐射到更需要的地区。2007年,根据合肥市委市政府的政策,除了新建小区配套学校,老城区一批优质校也纷纷“外迁”,合肥一中、四十六中、师范附小等3所老城区优质校整建制迁入合肥市滨湖新区。2008年,省示范高中合肥八中迁入政务新区。
曾经的合肥四十六中,用校长黄先银的话说,是巴掌大六亩三分地,而现在的四十六中占地165亩,办学规模同时也在扩大,原来的每届8个教学班扩充到22个教学班,主要面向学区内13个行政村和附近小区的学生。
但随之而来生源质量的变化,让黄先银很苦恼:“原先的生源是市中心几个优质小学的学生,现在是滨湖周边小学的学生,第一次期中考试,两者平均分相差50多分,尤其是烟墩乡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50多年的优良传统此时发挥了作用,四十六中更加注重后进生的转化,注重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事实证明,这些入学时基础薄弱的学生,经过1~2年的学习后,变得阳光自信,多才多艺。有的学生入校时连26个英语字母都不会书写,现在都能用比较流利的口语与国外学生交流了。
初中择校热得到了有效缓解,合肥市又把眼光瞄准了“高中择校热”的难题。2006年,顶着多重压力,合肥市大刀阔斧推行普高招生制度改革,合肥一中、六中、八中等三所省级示范高中实行联合招生。三所学校同一志愿、同一录取分数线,录取后用电脑将学生均衡分配到三校就读。
联合招生弱化了初中学校之间的应试较量,减轻了初中学校的压力,使初中学校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天上掉了个大馅饼”、“做梦都笑醒了”,看着自己的孩子也能成为四十六中的学生,也能有机会读合肥一中,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滨湖新区的老百姓最激动、最高兴。
包班支教 优质师资送下乡
“过去,大家都在忙着建学校,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以后,所有的矛盾都指向了教师队伍,包括数量和质量。2008年以后,师资问题摆上重要位置,现在,省里已经把师资建设作为课题在研究。”金燕说。
而关注教育均衡发展,就要关注薄弱校的师资。
合肥市瑶海区的“包班式支教”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支教方式,使优质教师资源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为什么叫“包班式支教”,瑶海区组织人事科科长李志锋说,就是因为考虑到学校教育教学一般以班级为单位,把整套的班级管理模式“嫁接”过去,显然比一个老师过去支教更加有效。所以有了优质校与薄弱校结对,互派一个班级的主科老师包班教学,一包3年。共建班的教育教学成绩分别纳入两校考核,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2006年,瑶海区首先选定了4对中学、三对小学开展“包班支教”,互派教师37人,期限3年。
合肥39中学和三十埠中学就是一对包班共建学校,三年来,39中共派出6位教师到三十埠中学包班支教,以语、数、外为主。39中校长梁华桥坦言,城乡教师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教师理念还比较落后,视野比较狭窄。
“我们要求支教教师尽可能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和平小学黄笑蓉校长看来,只有理念和方法改变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农村教学落后的被动局面。
包班支教3年来,瑶海区专门对这项政策的效果做了调查。“很有意思,优质校的老师想着不能丢人,薄弱校的老师也不示弱,都在各自包的班级上很用心。”李志锋说,这项举措不仅稳定了薄弱校的生源,调动了支教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效应,有力提高了薄弱校的教师素质及教育教学质量。
而现在的包班支教,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科”教师,也开始考虑音、体、美教师。庆平希望学校校长程永海迫切期待这些教师的到来,“去年一整年,我没听到过校园有歌声”。
包班支教,是区域内推进师资均衡的一种举措。如何建立有效的城乡之间、市区之间正常有效的教师流动机制,缓解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合肥市仍在探索。
今年,合肥市采取个人报名、学校同意、组织考核等程序,推进市属学校教师内部交流制度,引导教师参加交流,市属学校共调剂交流127人,为今后市属学校教师交流积累了经验。
对这个大胆的举措,金燕称,合肥在教师交流中迈出了第一步。
捆绑办学 城乡同时动起来
“农村学校城市化,城区学校优质化”,是合肥市庐阳区教育局的目标。在合肥市辖的4个城区中,庐阳区是优质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的城区,尽管其下属的四十六中、师范附属小学等一些优质资源已经搬到包河区下辖的滨湖新区,但在庐阳区教育局长李仲生看来还要将“均衡”进行到底。
就在今年,庐阳区实施了城乡学校共同体“捆绑”机制,进一步强化城市学校的“连带”责任,加大对乡镇学校的指导帮扶力度,加快乡镇学校与城区学校的接轨。
庐阳区里的8所城区小学要“捆绑”的就是三十岗乡和大杨镇的8所小学,力争在3年内,使这8所小学基本达到城区小学的办学水平。在城乡学校共同体“捆绑”结成的对子里,城区小学校长兼任乡镇小学第一校长,拥有人权和财权。
按照“捆绑”协议,双方每年至少互派一名中层以上干部到对方学校任职,每年至少互派10%的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视同支教)。
六安路小学和三十岗乡的幸福小学就是一对捆绑学校。六安路小学校长郑家凯同时兼任幸福小学的第一校长,教导主任金红兼任幸福小学的副校长。
自然教师陈瑶更是每天风雪无阻地走在乡村道路上,这位年轻的女教师每天先骑自行车,再转两趟公交车,才能给这里孩子们上一节课。
城里的校长来了,教导主任来了,老师来了,带来的改变比想象的更大。幸福小学校长瞿明胜用了三个字来形容——他们让我们“动起来”了。
在没有“捆绑”之前,当一个村小的老师是舒服的,顺顺利利干到退休不成问题,但现在,要提办学特色,要集体备课,要教科研,甚至还要到城里上课„„无论是不想动的,还是想动没机会动起来的教师,这下子“集体总动员”。
村里的老师到六安路小学去上课,增强了自信心,而城里的老师来到幸福小学,体验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
“这些孩子上课认真极了,眼睛一秒都不离开老师,给他们上课,很舒服,有成就感。”提起幸福小学的学生,金红很感动。
就在今年,幸福小学迎来了自己平生最高等级的一次奖励。在六安路小学音乐教师刘小衡的帮助下,学校成立了合唱队,全校一半的学生都加入进去。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这个农村学生组成的合唱队参加合肥市比赛获得了全市二等奖。
从“手拉手”到“捆绑”共同体,合肥市永红路小学校长岳彩莲说,这是一次质的飞跃,以前“手拉手”可以松手,但现在有了三级捆绑,校级领导一级捆绑,中层干部二级捆绑,教师、学生三级捆绑,真是“同生共死”了。
在永红路小学,三级捆绑做得很到位。永红路小学所有的老师都与对口学校五里拐小学的老师“结对”,包括45岁以上的老教师。
“‘捆绑’办学让乡镇学校有了新理念、新目标、新面貌、新成绩。”合肥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方东玲用了四个“新”来概括“捆绑”的效果。她还建议,要更重视软件建设,把教师放在“捆绑”的第一位,同时“捆绑”办学要更注重城乡之间的平等交流。“农村学校并不矮人一等,要创出自己的特色。”这位心思细腻的女局长说。
没有钱是办不成事的,但有了钱也不一定就什么事都办得成,还需要一种思路和决断力。几年来,在政府的强力主导下,合肥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异常突出的成绩,也诞生了许多新的思路和决策。正是因为从上到下的共同努力,2008年、2009年,合肥市庐阳、蜀山、瑶海、包河等4个城区先后进入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县)行列,合肥市正力争成为全省第一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
铜陵之后,教育均衡请看合肥!
第二篇:浅析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论文
一、创作背景
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因此他被尊称为“乐圣”。
1807-1808年间完成的《第六交响曲》也称《田园交响曲》,是为数不多的贝多芬亲自命名的标题作品之一,我们耳熟能详的《月光》、《命运》、《热情》等题目都是出版社或者后人添加的。浪漫主义后期开始慢慢普及为交响曲命名,在当时也算一个不小的突破。从创作时间来看,那个时期的贝多芬饱受病痛的折磨,特别是耳疾,几乎已经失聪的程度。耳朵对于一个音乐家特别是作曲家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已经不言而喻,这对贝多芬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性的打击,以至于他甚至想到过结束自己的生命。最终这位音乐界的殿堂级人物战胜了命运的不幸,最后发出了英雄主义的宣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完全使我屈服。所以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打破了以往一贯崇尚和遵循的英雄主义,返璞归真,回归田园,带领听众领略了一番乡村田园之旅。
二、结构特点
《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采用的是典型的古典奏鸣曲式结构,呈示部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反复的写法,具有回旋的性质,此种结构布局虽不是贝多芬独创,但是在当时也是十分具有前沿性的。主部主题为4小节,紧跟展开Ⅰ和展开Ⅱ,展开Ⅰ为11小节,展开Ⅱ为14小节,使主部主题得以充分发展。富有歌唱性的副部主题结构上与主部主题构成鲜明对比,副部主题采用卡农和赋格写作手法,各种乐器交叉有序进入,使得声部间的结合横向、纵向不断变化,产生新的音响。展开部结构层次清晰,引入部分、展开中心一、展开中心二、展开中心三、返回部分层次分明,符合当时古典奏鸣曲式的布局结构。
再现部之后有一个规模相当的总结束部即尾声,尾声是本首作品中的亮点,它的规模十分庞大,其结束规模将近一百小节。把主副部的材料综合起来一定程度的充分展开,尾声中的主题素材来自呈示部的结束部分115小节,这个主题在降B大调上展开,后在主调F大调上重复,渐慢、渐弱结束,构成开放性终止。这种庞大的结束部写法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也是贝多芬大胆创新之处。此种与众不同的庞大结束部的写法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相当于第二展开部:结束部是相对于展开部的再次扩充,相当于第二展开部,这样一来,使之整个展开部规模庞大,使展开部不仅有新的材料,还有对主部、副部材料的重新组合发展。另一方面,相当于第二再现部:结束部是相对于再现部的再次发展,相当于第二再现部,使再现部得以充分发展。
三、语言特点
和声部分,整部作品中和声中经统计发现,T、D、S、TSⅥ占绝大多数,正三和弦多,副三和弦较少。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等连接处都是开放性终止。符合当时古典时期的以正三和弦为主的特点。
调式部分,整部作品主调为F大调,在呈示部中,副部转到了F大调的属方向C大调,尾声部分又转到了其下属调降B大调。展开部转换频繁,降B—D—G—E—A—D—g—C—F,调性基本都是近关系转调,转调自然,再现部中调性又重新回归F大调。
力度方面,力度一直紧紧配合乐曲发展而变动,在展开部中的展开中心三部分,达到全曲最高潮,255小节开始,力度就变为255sfp,257sfp,259sfp,261sfp,263ff,265sf,267sf,269sf,271sf,273sf,乐曲进行十分紧张,与此对应的尾声部分的第二阶段,448-457小节,每个小节都是sf,最后结束的506-508小节,每个小节也是sf,509-512小节,力度逐渐降为p。基本重要的部分,每一小节甚至每一个音符的力度和演奏方法都有所标记,细微之处可见作者创作时的精心布局。节奏运用非常巧妙,x xx xx的节奏用以模仿马蹄声,在主部主题的第一乐节中就已经出现,在17-25小节,仅仅力度从P—f—P产生变化,表现马车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过程,画面感极强。另外在100小节中,还出现了马蹄节奏的抒情化处理,使马蹄节奏以各种形态出现,151-186小节,连续32小节由小提琴、长笛、双簧管、大提琴、低音提琴分别演奏,使得这一节奏型始终保持。
151-186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51-174小节,上方声部持续马蹄节奏,有中音提琴和大提琴在下方声部持续奏出三连音的节奏型,用以描绘坐在马车上的人的心跳声,马蹄节奏与心跳节奏相互交错,形成节奏错位。另一部分为175-179小节,这5个小节属于节奏华彩部分,力度ff,全部乐器强奏,上方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和中提琴,只有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一直持续马蹄节奏,用以表现马车上看风景的愉悦激动的内心活动。
四、主题
主部主题建立在F大调上,发展充分,4小节主题蕴含无限发展,在主部主题之后就紧跟两个展开,展开部中展开中心一、二、三和返回部分的材料均来自于主部主题的不同乐思。
这是整个奏鸣曲的核心主题,呈示部中主部开始部分的四个小节,7拍半,前面是休止,后面延长。作为主部主题,也是整个主题核心。它交代了整个乐章的基本材料,下面的发展基本上就是从这一乐句中抽取最原始的材料。从构成来看,可以将主题分为两个乐思,每个乐思又可以划分成两个动机,共四个动机,整个主题由9个因素组成。两个乐节中的第二个乐节的两个小动机都是由第一个乐节发展变化而来,第一个动机6-7-2,7作为承上启下的音,属于闯入终止,先级进后跳进,闯入终止在本首作品中运用广泛,这种创作技法加强了音符之间的联系,看似统为一体,实则内有区别。第二个动机1-76-5-1,先级进后跳进的结构方式与第一个动机保持一致,结束音1本乐节的结束音,又是下一乐节的开始音,这种鱼咬尾的结构方式贯穿创作始终,使得整个4小节的主题平凡中透着不平凡,简约而不简单,细小之处蕴含作者的大智慧。副部主题出现在67小节,与主部主题形成明显对比,主部主题节奏紧凑,由小提琴奏出,欢快跳跃,似乎在描绘坐在马车上的律动感。副部部分运用了极为典型的复调手法,主旋律与另外两个辅助声部不停地变换位置和进入的时间使得横向、纵向不停变换,产生新的组合形式,进而产生新的音响。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相比则有所不同,由大提琴缓缓奏出,十分悠扬,调性也移到主调F大调的属功能调性C大调,副部主题采用了复对位、卡农等手法,体现了巴赫的复调思维,先后分别在大提琴、小提琴、长笛、圆号等乐器上分别呈现,声部的叠置使得整个主题在横纵线条上都有所运动,79小节开始,出现了小题琴与长笛的主题声部叠置,83小节在两个外音声部出现了主题,长笛与大提琴纵向产生了混合音响,因为是乐队中的两个极端乐器,这样就使交织辉映的副部主题旋律线条凸显,纵向、横向都有音响叠置,体现了创作者的缜密的创作思维。再现部中,从346-371小节,副部主题又得以分别在大提琴、小提琴、圆号上呈现。
五、结语
贝多芬作为西方音乐发展长河中举足轻重的集大成的音乐大师,其重要性已不必一一赘述。《田园交响曲》展现了贝多芬用柔情欢快的乐观精神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与不幸。也展示出这位铮铮铁骨面对病魔的折磨,扼住生命的喉咙时的傲人姿态。作为贝多芬首部标题作品,也是作者为数不多的表现自然风光的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在此之前,并没有亲自标注过曲目的名字,从田园交响曲之后,作者开始亲自为作品注释标题的创作,这使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开始了书面化表达的倾向。从创作时间来看,《田园交响曲》始于古典晚期,浪漫前期,它是整个古典时期最完美的结晶,同时对于整个浪漫主义时期的标题音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开拓性影响。
第三篇: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第一乐章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教学内容:
1、欣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
2、竖笛演奏《小步舞曲》 教学目标:
1、(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乐派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2)能够感受到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欢悦和乐观的音乐情绪;体验巴赫《小步舞曲》端庄典雅的音乐情绪。
2、(1)通过完整聆听作品、视唱主题、感受体验《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欢悦和乐观的音乐情绪以及古典音乐端庄典雅结构规整的特点。
(2)用竖笛合奏《小步舞曲》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
3、(1)能够说出小步舞曲的含义。
(2)能够说出作曲家莫扎特、巴赫的代表作品,能够背唱音乐主题。
(3)能够说出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4)能够演奏《小步舞曲》
(5)聆听感受并能分辨同名大小调:G大调和g小调。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参与感受、体验,能够说出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聆听《英雄凯旋歌》、《G弦上的咏叹调》、《小夜曲》《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音乐片段,分别说出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以及音乐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
注重知识的衔接利用学生更好的理解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
2、欣赏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
(1)聆听乐曲,思考:这首作品的音乐情绪、速度是怎样的?(2)老师简介莫扎特,以及奏鸣曲式和快板的含义。(3)聆听乐曲,思考:乐曲有几个主题?每个主题的情绪是什么?
(4)随音乐视唱主题,并分析主题的旋律进行特点。(5)聆听乐曲,记录每个主题出现的次数,以及每次出现时的不同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聆听、随音乐哼唱主题、记录主题的变化、分析主题的旋律进行特点、对比两个主题的不同情绪,使学生深入体会音乐意境,感受作品结构规整、风格典雅的特点,加深对古典音乐风格特点的理解。(6)播放歌曲《不想长大》听一听:有没有熟悉的音调?(7)随音乐唱一唱《不想长大》,对照曲谱,想一想《不想长大》的旋律是如何从《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发展变化而来的?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了解现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古典音乐元素”。
3、欣赏巴赫《小步舞曲》
(1)老师提问:巴赫是哪个国家的作曲家?它是哪个时期的代表音乐家?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他的作品创作特点是什么?
(2)播放钢琴《小步舞曲》,思考:这首作品的音乐情绪、节拍、速度是怎样的?
(3)老师简介“小步舞曲”的含义。设计意图:
为学习演奏作品做铺垫,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风格。(4)、观看《小步舞曲》竖笛演奏视频,注意两个声部的配合、气息的控制变化音的指法。
(5)视唱《小步舞曲》高声部旋律,注意#4的音准。(6)慢速完整吹奏高声部旋律。
(7)视唱《小步舞曲》低声部旋律,注意变化音的音准和长音的时值。
(8)慢速完整吹奏低声部旋律。设计意图:
先视唱再演奏可以帮助学生记忆音乐旋律及节奏,更好的理解作品。
(9)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慢速完整吹奏《小步舞曲》,注意两个声部的气息、速度要保持一致。
(10)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用较快的速度有感情的完整吹奏《小步舞曲》。
4、实践与创造
(1)对比总结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2)聆听G大调和g小调的音阶及音频片段。讨论:它们带给你哪些音响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请用语言描述或者用图画描绘出来。
5、总结
第四篇:城乡手拉手奏响教育均衡乐章
城乡手拉手奏响教育均衡乐章
——当涂县江心初级中学与马鞍山市第八中学手拉手活动总结
随着农村学校硬件条件的逐步改善,软件建设相对薄弱的问题日渐凸显出来,学校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使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薄弱的局面得到根本性的扭转,马鞍山市启动了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教科研手拉手活动。充分发挥市教科研先进单位优质教育资源优势,支持和帮助农村中学提高教科研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手拉手活动在建设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实现了共赢,也奏响了城乡教育均衡的乐章。我们江心中学也成为了这样一个美妙的音符。
一、重视加强共建工作,积极提供服务保障
2009年,是我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起始年,也是我们两校缔结友好单位、组成发展合作伙伴的一年。作为双方学校领导,都十分重视这次难得的交流共建机会,及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分管校长专门管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商定共建事宜,全方位地做好服务与保障工作,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实现了健康持续开展。为解决交流教师的后顾之忧,双方学校积极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实际问题,妥善地做好了交流教师的学习生活保障,为他们提供了宽松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让交流教师能够安心学习,舒心工作,学有所得,教有所乐。
交流教师的辐射、纽带作用明显
双方的交流教师思想素质高、业务素质强,能够以校为家,安心从教,团结同志,服从安排,敬业爱岗,各项工作积极主动,扎实进取,并取得了显著地成绩。他们虽然家校异地,条件艰苦,生活不便,但从无怨言,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表现出了良好的敬业精神。他们按时参加学校考勤和各种会议,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积极发挥表率示范作用,以自己的规范言行、敬业态度影响学生,辐射教师,赢得了广大教师学生的一致好评。羊里中心小学的王兴良主任、吕玉梅和卢秀芝老师,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积极担负学校的教务和班主任工作,虚心向附小的优秀教师学习,工作扎实勤奋,能够积极参加教学教研活动,处处敢于领先,甘于奉献,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教育教学水平也有了快速提升,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可和好评。附小的吴修峰主任、刘玉爽和李杰老师,服从领导安排,团结同志,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积极发挥自身的辐射带头作用,和广大教师一道投身教研教改,带头上示范课、研究课,及时与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热情帮助青年教师解答疑难,较好的发挥了引领指导作用。吴修峰主任分工学校的教科研工作,除了忙于日常语文教学和学校管理事务工作,经常为部分青年教师指导备课和教法研究,随时应邀参加听课指导工作,热心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在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中,都有他参与的身影。他担负了学校大多数的文字材料工作,有时牺牲双休日、加班加点、甚至熬夜,也无怨无悔,一如既往地履行好自身职责,默默无闻地完成好分内工作,得到
了教办、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作为交流教师,他们积极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及时传播各自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先进经验,加强沟通和交流,积极为学校的发展献言献策,参与学校的各项建设,促进了共建双方的优势互补,经验
共享和共同提高。
三、共建还需继续完善,交流渠道还将拓宽
尽管我们的共建交流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双方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双方的工作事务繁忙,工作安排有时冲突,学校的网络平台无法实现共建等,一些意向和活动不能如期实现,影响了某些共建活动的按时开展,二是某些活动开展的深入程度不够,两校教师间的沟通交流还不够及时到位。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协商和研究,切实解决以上问题,争取在各个方面深入细致的开展共建,扎实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力争在学校文化建设、教学管理评价、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师成长、艺术教育、学生发展等方面密切加强沟通和交流,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
落实三年实施方案和下活动计划,最终实现
两校交流合作、互动共建、互补联谊、共享共赢的目标,促进共建双方学校各项工作稳步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自开展“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以来,平南县教育局系统按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服务广大师生,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以推进城乡学校教育协调发展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结对共建活动,把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一、健全组织,拓展结对共建活动深度。教育局党委以关注计划落实、关注课堂、关注轻负优质、关注精细化管理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校际结对共建活动,促进进城乡学校间优势互补。一是及时健全组织,落实工作责任。为加强“结对共建”活动的领导,教育局党委及时成立“结对共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落实专人具体负责此项活动的日常工作。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委员分片牵头负责,各党支部结对具体负责,层层落实的结对共建责任体系。目前全县教育系统共有80多个城乡学校党支部,共1300余名党员教职工参与了“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二是加强联系调研,找准共建切入点。通过整合局机关及城区学校党支部的力量,组织160多人次深入乡镇农村学校党支部,通过电话联系、书面联系、现场调研等多种方式,充分听取乡镇农村学校的意见和建议,深入了解乡镇农村学校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共收集梳理93条结对共建的意向性目标,找准了结对共建活动的切入点,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制定结对方案,明确共建目标。结合自身的实际,根据收集的意见和建议,教育局机关
和城区学校的40个党组织分别与乡镇农村学校党组织签订了共建协议,并围绕共过组织生活、共抓队伍建设、共享教育资源、共商学校发展、共同帮困扶贫等五个方面,根据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适合学校发展、富有创新和特色的实施方案,多层面交流,以推动城乡学校结对共建走向深入。
二、创新载体,突出结对共建活动特色。通过开展一系列结对共建活动,不断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是开展城乡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为了让优秀的教学资源惠及全县各学校,教育局党委把“学科教学研究课”作为结对共建活动的有效载体,组织城区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到边远山区乡镇、农村学校上示范课,让山区乡镇和农村学校老师吸取优质教学的精髓,提高教学能力。如今年春季期小学组教研员分别深入平南镇小、二小、附小、镇隆中心校、国安甘雅小学、平山盛富小学、四灵小学、大鹏高坪小学、思界新旺小学、大洲甘岭小学等十个乡镇20多间小学进行常规教学调研活动;在平南镇小等城区学校举办了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讨会、小学科学教学研讨会、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研讨会、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教学研讨会、全县首届小学教学能手汇报展示课、小学师生朗读比赛。截至目前,教育局党委组织了60多位优秀教师,开展了45次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共上示范课180节。通过这种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实现了城乡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二是开展送教支教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城镇学校党组织都组织了1-2次“送课下乡”、“送教下乡”等支教助教活动,通过上示范课、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把新颖的课堂教学设计、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全新的教学理念带给了农村学校,进一步提升了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如在春季期组织了黄治林、张展明、石薇、韦觉华等小学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分别平山镇、安怀镇、同和镇、镇隆镇、大鹏镇、丹竹镇、大洲镇、大坡镇、东华乡等七个乡镇上示范课。共计有42名城区学校教师到13所乡镇中小学开展帮扶支教,加大对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帮扶力度,促进我县城乡教师学习交流,提升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水平。三是开展帮困扶贫活动。充分利用城区条件和优势,发动党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热心人士,帮助农村学校完善办公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器械、娱乐设施等。目前,城区学校向农村学校捐赠了一批体育器械和1万余册图书等,认真落实一名城区党员教师做好“三个一”的活动,即:帮扶一名农村贫困党员
教师或学生,联系一名农村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每季度深入一次联系人员家中,有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四是开展“师德建设年”紧密结合。组织全县广大教职工开展以“守师德、铸师魂、树形象”为主题的“师德建设年”学习讨论活动。每个教职工通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学习心得,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责、权利和义务,牢固树立起为学生、为家长、为学校服务的意识。通过初选和复评考核等程序,评出大安镇小的何梅芳老师等66人为我县中小学首届学科带头人,今年年底全系统将表彰 100名“师德建设年”活动先进个人、出版《“百个经典师德小故事”材料汇编》,表彰20名“师德标兵”和 20个“师德先进集体”。
三、强化实效,建立结对共建活动机制。积极探索结对共建长效机制,使结对共建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建立联动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四个联动”机制,促进结对共建活动。即:组织联创,城乡结对学校不断深化结对的内涵,拓展结对的广度和深度;目标联结,结对学校围绕“共享、共建、共赢”的原则,整合两校的教育资源,形成两校发展的共同目标;宣传联合,要共同推荐典型,加大宣传表彰力度,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活动联办,结对共建学校联合策划、共同举办相关活动,推动学校文化生活的经常性、丰富性、多样性,真正结对学校的教育资源。二是建立稳定的互访机制。建立了稳定的互访机制,共同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即:领导互访,了解帮扶工作实施情况,做好有关协调工作,保证结对共建工作顺利开展;教师互访,以公开课、示范课、讲座课为载体,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中青年党员干部的互访,农村学校每年选派一名校级领导到城区学校学习培训,城区学校不定期到农村学校指导,以增进其在教育教学管理、学校发展规划、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学生互学,城乡学校学生建立“手拉手”互助互学活动,建立“一帮一”的联系手册,让学生、家长明确联系的对象,鼓励学生捐款、捐物,使农村贫困生、困难生得到精神上、物质上的帮助,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三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制定城乡结对共建目标考核办法,采取问卷调查、双方互评、过程督查等方式,确保结对共建目标的实现,做到结对共建工作一年有计划,半年有小结,季度有汇报,月月有检查。同时,将结对共建效果纳入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
干部考核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工作实绩评定的重要内容,真正实现城乡优势互补、互相协作、共同提高的目的。
我校自2009年3月与马鞍山第八中学签订“科研手拉手”合作协议以来,两校领导高度重视,八中的沈校长、我校的常校长,亲自抓此项工作,两校行政其他领导紧密配合,教导处精心、周密安排具体科研活动,确保了“科研手拉手”活动正常、有序、丰富地开展。具体开展了如下活动:
一、制定计划,合作交流
我校为了更好地完成“手拉手活动”,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拉手”学校共同制定了合作计划,包括送教下乡、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听课、学生实践活动等方面相互交流。为“拉手”学校的合作指明了方向。
二、送课下乡,相互促进。
本学期我们接受了送教下乡活动,市八中选派叶智辉等三名优秀教师来我校上课,加强了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
送教下乡,相互促进成为拉手学校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在教学研讨活动中,两校的教师一同学习交流,并他们把相关的一些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在我校进行汇报展示。备课期间,我校的年轻教师得到了八中骨干教师的精心指点。实现了教学相长,汲取了他们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用于教学实践中。
三、听课交流,取长补短。
“手拉手”活动中,两校不仅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还开展了大范围的听课活动。两校结合本校的大型活动开展听课交流研讨活动。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拓宽了教师的视野。6月中旬,市八中举行了教学研究周活动,市八中把研究周开课安排通知我校并邀请我校派教师参加听课、研讨,我校绝大部分教师由领导带队全程参与了此次研究周活动。在9月25日--9月28日进行的我校教学擂台赛中,八中安排教师前来听课指导,课后两校教师进行了交流研讨,相互交流了意见,使两校教师受益匪浅。
10月15日至10月19日,是市八中的教学开放周时间,全校所有班级对外开放,学校全体师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欢迎各级领导,兄弟学校教师到校听课、指导。我校部分教师前去听课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四、集体备课,加深友谊
我校是农村学校,有的学科只有一个老师任教,不能进行同年级集体备课。在“城乡手拉手”活动中,两校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我校教师分科参与到市八中的集体备课中,使我校教师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与信息,达成了资源共享,为我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两校还开展了同备一节课活动。八中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同我校教师就同一节课或同一单元内容进行集体备课,两校教师就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相互交换了意见。集体备课之后又邀请了兄弟学校教师参加了我校的教研活动,在一起相互交
换了本学科的教学方法,整个活动气氛热烈,坦诚交流,两校教师既相互学习,又加深了彼此的友谊。
五、校本教研,取长补短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推进我校的课堂改革和发展,结合我校教学研究工作的具体情况。两校结合校本教研工作,开展极具实效性的活动。我校的省、市级两个课题同时开题,八中领导、教师给以积极帮助和支持,并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同时八中的省级课题开题报告会也邀请我校教师参加,会上我校教师学习了宝贵经验,也提出了坦诚的建议。
六、互派骨干,互相学习。
我校选派英语教研组长潘万明老师到八中挂职,八中领导十分重视,指派该校英语组市学科带头人担任指导教师,从上课、评课、备课等环节细心指导,同时还邀请潘老师参与该校英语市级课题的研究。潘老师把在八中所学得的先进经验带回我校,使得我校英语教研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同时,八中选派语文教师来我校承担教学工作,传经送宝,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带到我校,促进了两校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两位互派教师,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受到了两校领导和教师的好评。两校领导于十一月十四日走访慰问了两位教师,并进行了友好交流,同时鼓励两位互派教师继续努力工作,完成好互派任务,将体会带回学校,激励其它教师努力工作。
通过本学期的“城乡手拉手”合作交流,使我校的教学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加深了两校的友谊,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在市教育局的带领下,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当涂县江心初级中学
2009年12月24日
第五篇:高一年级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__音乐教案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教学内容:欣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四乐章》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
教材分析:《命运交响曲》完成于1808年,是贝多芬的所有的重要伤口中体现英雄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英雄性格的杰出的代表作。它歌颂了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英雄群体。以“通过斗争,获得胜利”深刻、鲜明地体现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民的伟大理想。乐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情绪激昂,赋予整个伤口以浑然一体的宏大雄伟的英雄气魄,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量。
教学目的:1 通过欣赏贝多芬创作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体会贝多芬所陈述的人类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意志和精神。学会对比第一乐章的两个主旋律。
教学重点: 欣赏第一乐章中的两个主旋律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提问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贝多芬吧,贝多芬他虽然失明失聪,但他却勇于于困难做斗争,创作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谁能说一下,他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呢?
学生回答
好,那这节课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部贝多芬的作品——《第五命运交响曲》
二
作者介绍(播放视频——贝多芬生平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挥家。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贝多芬被也被尊称为乐圣。
三
乐曲介绍
(给学生介绍一下命运交响曲的一些有关内容)
《c小调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末至1808年初。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引人深
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此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
四
创作背景
(下一张幻灯片)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死亡。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展开了一次旺盛的创作高潮。
五
作品分析
《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3/8拍子,双主题变奏曲式。
第三乐章:C小调,快板,3/4拍子,谐谑曲
第四乐章:快板4/4拍子,奏鸣曲 六
欣赏《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1,直接进入果断有力的主题0333|1-|02 22|7-|7-|……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
2,51|71|26|65|„„(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3,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4,听完第一乐章后,分小组讨论“同学们听后有什么感受”然后代表发言。5,给学生欣赏一段现场演奏的视频 七
乐曲评价
这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这一主题是向前冲击的音乐形象,推动着乐曲不断发展,也在以后的各乐章中不断出现、发展。这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乐章结束时,第一主题动机那强烈的音响,进一步刻画了勇于挑战的英雄性格,显示了人民必定战胜黑暗势力的坚强信心。
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八
小结
同学们,大家欣赏完这个交响曲之后有什么感受呢?我们要树立坚强的意志,有勇气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学会做人,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