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生活化活动式教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生活化活动式教学”心得体会
活动化教学就是要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课堂。长期以来,我们的品德课教学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学生缺乏主动精神。
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现实生活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成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情感要真实,导引要自然,铺垫要充分,要善于创设情境引生入境,密切观察活动进程,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给学生潜心感悟的时间和心境,在交流时允许用多种方式表达,不必追求学生言语表达的到位,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工作总结[范文模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工作总结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在这一学期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新课标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1、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2、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虽然本学期所承担的品德与社会课的学生比较少,但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完成品德课的互动活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调动学生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工作总结
(2013----2014学上)
登 特 科 中 心 校
张 宗 红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以区教研室教学计划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自能高效课堂”的精神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年青教师迅速专长,有经验教师成名成家。
二、工作要点
1、加强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组织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课程改革的文件,课程标准及解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注意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改革、反思总结融为一体,提高学习的实效。进行备课指导,交流经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校本培训课程改革提出了众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并要求逐步转化成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校本教学研究作为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学校将以骨干教师和学科实验室为龙头,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教师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教研组不断强化学习教育,认真研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了解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
3、教研活动(1)确保每学期两次数的教研活动,学习教育科学,科研理论,转变教育思想,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明确培养目标,探讨教
学方法,互相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品德教学的实际,要积认真开展师徒,积极发挥同伴合作,努力使教学水平达到最高。(2)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活动,组内加强集体备课,上好校内公开课,通过课后评价和反思把好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备课方面,倡导“高效、共享、反思”的集体备课方式,特别要注意教学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渐在反思中进步。重视听课学习,有计划的对教法进行探讨,形式不拘一格,通过上互助课,互相研究,互相探讨更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使老师们在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育人环境。品德是一门以生活为主的课程,处处体现了生活性,学校通过各种节日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为学生创设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真正发挥品德学科的优势。
4、做好教辅的使用,让教师把教辅的使用建议和修改随时做好记录。
5、加大网上研训的力度。
积极发掘学科研训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教师的教学交流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帮助。
6、积极组织有关竞赛活动。
根据区教研室工作要求,积极组织有关竞赛和评比活动,搭建品德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促使我处品德教师迅速成长。
附: 月工作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心得体会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心得体会
高新区程故事小学李秀华
三月三十一日我有幸参加了高新区品生品社教研活动,倾听了尚芹和程晓兰两位老师的课以及高芳老师和孙主任的专题知识讲座。我领悟到品生课教学一定要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教学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现实生活与教科书结合在一起,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而生对家长的爱。
由于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课堂教学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家里的我》时,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我的小伙伴》,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
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放学路上》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
“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与生活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第五篇:品德与社会学科送教下乡学习体会
品德与社会学科送教下乡学习体会 道口镇中心小学
孙运洁
为提高全镇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教师的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提高全镇教师整体素质,镇教委组织开展了引进优秀的教师来我镇送教。组织全镇教品德与生活的教师进行学习,我有幸参加了这次送教活动,从这次活动中我收获很多,受益匪浅。聆听了莒南实验二小李丽老师 执教的《您辛苦了》此次观摩,让我对新课改和品德与社会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深切地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的不易。要上好一堂品德课,需要注意的问题太多,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情感人,以心换心。现在就自己此次听课活动,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
首先,新课程理念方面,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感悟。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有采用相同的地方如都是利用欣赏歌曲让学生感知课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教师的基本功和整体素质高。
李教师不仅课件制作的好,而且教师在设计活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从中设计很多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开驰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同学们都能各抒已见,无拘无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着同学们那种争先恐后的样子,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师生配合融洽。
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生活走进课堂,并且能够打造温馨课堂,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剪辑录像、制作幻灯片走进电教室。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与奖励,也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心与心的交流。
一节课转眼就过去,但留给我们听课老师及学生的远不止我上面所讲到的。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不仅要带领学生走进班级,走近科学,更要带领他们走近生活,走近社会,走近那些洗涤心灵的人和事。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引路人,努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积极美好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我们每一位品德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在孩子心中播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使品德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痕。
听课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必修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次学习在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迈进了一大步,由衷的感谢各位领导,给了我这次这么好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