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单元教学总结

时间:2019-05-12 22:5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各单元教学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各单元教学总结》。

第一篇:各单元教学总结

第一单元教学总结

这册教材我也是第一次教,跟大家一样,看到一篇篇从未教过的新课文,我也很困惑,教什么呢,怎么教呢,我想老师们的困惑也大抵来自这两方面。事实上现在语文教师备课的负担很重,虽然教参、课件、光盘之类的辅助用具很多,但是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教的东西没有一种自觉的意识,或者说教师想教的——教师实际在教的——学生实际在学的三者无法实现统一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依然是混沌一片,教师不知道自己教了什么,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老师们不妨去试一试,在你上完一堂课后,或者隔一天,你找五六个同学问问,问问昨天那堂语文课学了什么。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五六个学生会给出五六种不同的说法,也就是说,对一堂具体的语文课学了哪些具体的内容,学生其实并不知晓,更要命的是他们已经习以为常,而这个时候如果你再把你的教学目标拿出来一观照,你就该吐血了。我这课上到天边去了。

其实原因也不难找,就是教师对所教的内容没有一种自觉的意识,我在这节课里要教什么以及为什么要教这个,都没有想清楚,就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琢磨教学方法上,或者说是在“教什么”还拿捏不定的时候,就一心陷入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当中了。这可能也是另一种缘木求鱼吧。

我这一次备课就备得很累,一来文本都是陌生的,二来是在强迫自己一定要对新课程新教材在课堂里有一种自觉的意识。课程标准是我思考的支点,我想至少要对整个第三学段的总目标心中有数。过深过浅都对学生不利。当然课程标准里的很多目标是无法直接和课堂里的目标划等号的,但是有了这个框架,我们就可以对某册教材实施目标分解,在不同的单元里,我们与相应的目标进行对接。

《窃读记》这篇文章朴素、淡雅,这篇课文的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围绕“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来对文本语句进行充分的感受,在文本语句的感受中开发学生的文学感官,让学生体验到文学感受细腻丰厚的路径与方法。在篇课文的教学中,让孩子们知道作者窃读时又害怕又快乐不是我们的目的,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是用什么方式表现这种感受的才是指向学生的最后收获的。比如“踮着脚进书店”的那段,就是用一连串极细小的动作来表现这种感受的,而这些细小的动作后面有一条明显的情绪曲线,从刚进店门的暗喜,到挤进人群的满足,再到找不到书的焦急,最后再到重找一遍失而复得的那种狂喜。如果你能一步步的引导孩子去发现这些隐藏在文字里的密码,他们就会获得一条重要的阅读经验:动作可以传达出人物的心理变化,我们获取感觉就可以从捕捉一些细小的动作入手。我想这样通过自悟获得的经验无论是对学生的阅读文学作品或者学习写作都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文本特性来说,属于访谈录,这也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文体。面对这样的文本,学生首先会有新奇感,其次会有凌乱感,因为一次访谈往往会有几个话题组成,学生在阅读时会很容易顾此失彼。所以在上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握住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把握谈话要点,学会从口语化的平铺直叙中挑拣谈话中的重要信息。所谓的要点我们可以从整理问题提纲入手,苗苗提出了哪几个问题?

1、读闲书到底好不好

2、偏科怎么办

3、什么时候学语言最好?而季老的几个回答要点就是属于重要信息。

1、读闲书好,对写作文有帮助。

2、偏科不行,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3、学外语早学比晚学好,古诗文也应该在小时候积累。我们应该认识到把这课的教学内容聚焦在把握要点,提取有效信息上对学生的实际需要是有很大帮助的,这直接会对他今后面对其他访谈文本时起作用。他会记住阅读访谈类的文章搞清楚它究竟说了些什么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从这些文章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把我理解教材的方式教给学生”要比“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更有意义。

《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文章从文本特性来看既像一篇说明类的,因为它旨在说明书籍的重要,以及常读可以常新的道理;但又像一篇议论文,因为他的表达方式更接近推理,假设、设问、反问、通过层层剥笋的推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常我们把这种不伦不类的东西称之为哲理小品。对于这样一篇在表达方式上有鲜明特色的文章,如果我们能把主要的教学内容确定成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并能通过交流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上将会是很有意义的事。五年级的孩子在表达上最大的困难就是逻辑性不强,层层深入的推理能力不够。如果能依托这个文本让他们领略到推理严谨的美,领悟到一些推理的技巧,比如设问,反问、类比、假设,相信会给他们的阅读和写作带来新的启发。上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有一条非常清晰的路径:文章说了一个什么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以何种方式呈现的。当学生们通过反复的诵读、比较、体悟之后,他的脑海会逐渐生成一张逻辑严密的地图。一个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两个方面:

1、为什么要反复读一本书?表达方式(连续的设问、反问,以及与反问相对应的类比)

2、怎样常读常新?表达方式(首先、然后、再、最后)。

这一篇课文上下来,学生收获的应该是一张叙述地图,而不仅仅是某一个读书方法或者一个读书的理由。这实在是一篇学习富有逻辑的表达方式的好范文。

《我的“长生果”》这是我们原来浙江的文联主席叶文玲写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感情真挚,层次分明。学生在阅读中也许不会遇到很大的障碍。教材把它作为略读篇目放在这个单元的最后,我想它既是一个前面学习的延展,又是为这个专题后面的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具体的读写结合方法的支持。我们可以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位成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学习一些具体的读写方法比如:作文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要有些鲜味、要有真情实感,作文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最重要是发自心灵的创造。因为这些经验都来自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所以会给学生要切实的启发。上这样的文章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总结作家的经验,从而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第二单元教学总结

本组教材紧紧围绕“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编排了三首古诗词《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三篇回忆性散文《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此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阅读链接中的《故乡》,口语交际训练“浓浓的乡情”,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日积月累中的思乡古诗句。

(一)本组教材特点

1、寄托的思乡情如出一辙

本组教材中选编的文学作品无一不让人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中国人那怀乡恋土的悠悠情感,那剪不断切不碎的乡土情结。《梅花魂》中“这不只是花,而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桂花雨》中“于是,我又想起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中“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等语句更是毫无掩饰的真情告白。

2、依托的对象各不相同

文中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在怀念赞美故乡时并非空泛地抒情,而是用具体的事例来表达。本组教材中,传递作者思乡情怀的景物各不相同,有传统的明月、家书、故园,有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梅花,有清香悠悠的桂花,也有小桥流水、守望相助的人家等。

3、承载的语言各具特色

《古诗三首》以精炼的语言展示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后三篇回忆性散文均为现当代女作家所作,总体感觉细腻委婉,《梅花魂》一文语言深沉含蓄,值得细细咀嚼,《桂花雨》一文语言时而娓娓动听,时而激情满怀,很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小桥流水人家》一文则一如行云流水般清新自然,又如乡民般淳朴率真。

4、情感体验各有侧重

在表达作者思乡情感时,前两篇重在体现作者如何思念家乡;后两篇则恰恰相反,重在阐述思乡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本组教材的教学,一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要让学生领悟到,作者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浪迹天涯、旅居他乡”的生活经历对于绝大多数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几乎是零,因此通过读书,体会作者这种深沉情感又成了教学的难点。

第三单元教学总结

本组教材都是说明文,说明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味的主要途径:

一、写作顺序:根据什么写的?写了哪几个方面?

二、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三、怎么科学和准确使用语言?

《鲸》的写作顺序是:体积(大小)——演变——种类——生活习性(吃、呼吸、睡、繁殖与寿命)

本文第五、六自然段调换一下更好,吃、睡,第五和七自然段,都说明鲸是哺乳动物。

《鲸》的主要说明方法——

用数字:目前已知最大的鲸大约有十六万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作比较:哺乳动物

鱼类

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目前已知最大的鲸大约有十六万公斤。

2、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

3、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4、每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5、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建议:删减或换词比较。

《松鼠》写作顺序:总体描写——活动范围——行动特征——生育方式 说明方法:文学性强,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的描写 建议:诵读、品味,近于记叙文教学

《新型玻璃》写作顺序:并列——概括,先介绍五种玻璃:夹丝网防盗、夹丝、变色、吸热、消音的特点和作用。说明方法:

举例子:开头的报警。

下定义:吃音玻璃就是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

它就是吸热玻璃。

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建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种玻璃的特征。

《假如没有灰尘》通过比较说明灰尘的作用。从三个方面: 光线——没有灰尘,睁不开眼睛;

有灰尘,变得柔和

色彩——没有灰尘,只要蔚蓝色;

有灰尘,变得多姿多彩 湿润——没有灰尘,不能凝成水滴;有灰尘,才能形成云雨 主要说明方法比较,假设。

建议:从反面假设——假如满天灰尘

第四单元教学总结

第四单元的主题为“生活中的启示”,围绕这一主题,选编了一组含义深刻、发人深思的课文,分别是:13《钓鱼的启示》;*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15《落花生》;*16《珍珠鸟》。

本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抒写了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启示,“生活中”获得“启示”,“启示”得益于“生活”,这启示富有哲理,这启示引导人生。本组课文不仅人文内涵丰富,其语言也极具特色,具体表现在:细节描写细致入微,表达方式颇具匠心,语言质朴简洁,值得细细品味。

回顾第四单元,我们发现:本组课文围绕“生活中的启示”,分别从道德实践、成功方略、为人处事、人与自然这4个方面介绍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这是一种至真、至简、至美的人生哲理。既然是人生哲理,单单从文章的语言来感悟显然是比较单薄的,还应尽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1、以“文本学习”为主,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本组课文虽然都篇幅较短,但却字字珠玑、极富深意,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走过简单的文字背后来到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找词、找句、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拓展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此外,本组课文在表达方式上还有一个共同点:即课文都由情节性强的故事和从故事中提炼的道理这两部分组成。像这样的写作特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学习,去运用,让学生收获写作方法上的启示。

2、以“开发课程资源”为介,搭建瞭望生活的平台

本组课文只是采撷了生活中的几片叶子让学生欣赏,还不足以概括生活的林林总总。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开发关于本组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瞭望生活搭建一个平台。如发动学生每人找一篇描写生活感悟的美文,然后经过筛选,选出较为优秀的生活美文,并把这些生活美文编撰成一册子让学生阅读、收藏。

3、以“走向生活”为宗旨,引领学生体验生活

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是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去悟得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文本学习和生活实践体验中走几个来回,以达到对所悟得的人生哲理立体化的体验。因此教学时不应局限于文本的内容,应把课堂与学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激活思考,悟得哲理。只有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有生气、有灵气、有活力,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这本书。

第五单元教学总结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我们教研组一直试图通过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使他们的才华得以充分的展示,使他们的热情得以充分的迸发。

五上年级的新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独立成块,自成一个单元,更令我的内心为之一震。面对这个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主题的板块,充分感受到其内涵之丰富,意蕴之深远。随着解读的深入,我更为汉字悠久的历史,神奇的演变,以及极强的艺术融合性所折服。我深深地认识到如果要让学生感受汉字之趣,了解汉字之奇,欣赏汉字之美,这将是一次绝佳的机会。于是,以此为契机展开了一系列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关,与“遨游汉字王国”有关的探讨,设想,实践,反思。

鉴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活动性,过程的机动性,我们需要针对相应主题统筹规划;又鉴于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孩子们探究的自主性,合作的充分性,全员的参与性是关键因素,因此我们需要提前安排,让孩子们能打一场有准备的仗。

在收集前我们首先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收集些什么内容,怎么收集;在收集时我们允许家长的参与协助;在学生思路较为闭塞时,老师还为他们提供书名,网址,人物等相关信息。经过这样的准备、操作,学生确实收获颇丰。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反馈环节,不仅是老师对学生所得的检查,更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观摩,学习。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出形式活泼,文化含量高的反馈方案。

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孩子们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享受到了成功,浅尝了分享的滋味,初探了汉字的奥秘。在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他们对汉字的爱恋也更深了一层。

第六单元教学总结

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开始爱着我们,直到永远。父母的爱,是一种对儿女天生的爱,自然的爱。犹如天降甘霖,沛然而莫之能御。这能够维护生命之最大、最古老、最原始、最伟大、最美妙的力量莫过于父母对我们的爱。

古人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爱犹如于春天里灿烂的阳光,带给我温暖,带给我光明;母亲的爱,犹如于狂风中的一把稳定而沉着的大伞,为我遮风挡雨;母亲的爱,总在我困难的时候给予我帮助,给予我动力。那股如丝般连绵不断的爱意成为我坚强的后盾,让我时时刻刻不再有空虚的感觉。而父亲的爱,是博大精深的,是不拘小节的。父亲的爱,总在我犯错误时,给予我正确的指导;父亲的爱,总是在我遇到难题时,给予我正确的教导

如果说,母亲的爱如水一般深远,那么,父亲的爱就如同山一般的厚重了。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 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第七单元教学总结

教学本组教材,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与课文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组单元的口语交际是要培养学生演讲的能力,我也写了一篇演讲稿: 同学们:

我演讲的题目叫《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同学们,想必你们都知道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北京圆明园的事件吧!他们把圆明园内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运;是在运不走的,的就任意破坏。最可恶的是在10月18日和19日他们为了销毁证据,竟放火烧了圆明园。这一艺术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化成一片灰烬。现在给我们留下的只是几根孤零零的柱子和无尽的遗憾与愤怒。

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有多少志士任人,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撒热血,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帝国主义。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未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领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

让我们为振兴我们的中华拼搏吧。要知道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位同学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告诉自己吧,我们的心属于祖国。

第八单元教学总结

走进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加上本组是本册的最后一组教材,处于总结和综合训练的地位。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一诗的理解,要理解透尚待来日,学生有所感悟即可。

教学这个单元 后,我让学生在单元导读中毛泽东的插图下用一段话写出你对伟人的评价时,有一位学生他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毛泽东他确实是一代伟人,但是他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也犯下了一个十分重大的错误,他使中国的经济倒退了十年,你说该如何评价他呢?”他的问题让我措手不及,我对十年文化大革命了解不多,只知道是“四人帮”搅的局,至于毛泽东在这十年间有没有什么错并不清楚,我只好向他解释说:“人无完人,谁能过呢?毛泽东的功大于过嘛!我们还是应该多看看他的丰功伟绩。”下课后,我就去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把这位学生叫到我的办公室,我们就对毛泽东的事迹进行了一番讨论,用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功大于过。我也对这位学生加以鼓励,希望他在以后的时间里,多看课外书,多了解我国的历史。我从这件事中也深深地认识到,我以前学的那些知识真的是少之又少,要上好每一堂课,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是不行的。

第二篇:各单元教学反思

《青蛙写诗》教学反思

《青蛙写诗》选自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是一首轻快的儿童诗。作为新教材的新篇目,突出想象这一主题,语言富有童趣,十分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今天,我进行了《青蛙写诗》第一课时的讲授。本课时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首先,要把握学生特点,构建快乐课堂。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这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不谋而合,他们对图形、色彩、音乐的感知力比较敏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授“四点底”这个偏旁时,利用文章中的小雨点儿创设情境,拖动课件中的小雨点儿图案,摆成四点底的形状,并配以儿歌“小雨点儿排好队,领头点左甩头,后面点右甩头,写在底部四点底”,学生自然认清偏旁形状、记住偏旁名称,进而认识一串带有四点底的字。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十分好奇小雨点儿是怎么排队变成偏旁的,注意力自然集中,情绪饱满,课堂也充满欢乐的氛围。

此外,还要重视学生阅读,培养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每一位老师都要重视起来。开展一年级阅读教学要关注“读准确”,要把朗读有意识地安排到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读字、读词、读句子、读段落、读文章,层层递进,建立充满琅琅读书声的课堂。在《青蛙写诗》一课中,小青蛙写诗时有很多小伙伴帮助它,小伙伴说了什么呢?我利用教师范读、齐读、男女生读、扮演角色读等多种方式开展朗读教学,有效巩固所学生字,让学生读正确,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阅读素养。但在本课第五小节的朗读指导中,我还有部分问题需要加强。第五小节主要由一个“呱”字组成,中间由逗号、句号、省略号间隔开,可见,标点符号在第五小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引导学生读准标点,体味不同标点的不同作用,从而鼓励学生进行思考,看到标点符号后怎样停顿、怎样读出不同语气。不仅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是一句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又是多么让人油然而生敬意的话。多少年来,当我们沐浴着太阳的光辉,当我们放声歌唱幸福的时候,就会想起毛主席这位杰出的领袖,就会想起他披肝沥胆、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不朽功勋。他的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他是中国人民深深热爱的伟大领袖,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但是,今天让未曾目睹炮火硝烟,未曾品尝贫穷落后的新时代儿童学习这篇课文,要让他们了解这位为人民翻身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毛主席,让他们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行为,从而增进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困难。因为革命题材课文叙述的故事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学生阅读课文的行为实际上是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少。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给学生提供各类相关背景资料,实现学生纵向多纬度的立体性阅读,提高阅读革命题材类课文的质量。本课的补充阅读材料有四类,分别包括:沙洲坝地理环境的简介;毛主席居住瑞金的历史;八路军在瑞金的故事;沙洲坝人民五次保卫“井”。把这些相关资料适时穿插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了学生对课文阅读的理解和判断。

北高余小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 “两段十环

微课助学”雅智翻转课堂教学反思

《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课文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上。

这节课教学环节安排周到,上课伊始通过复习词语的方式使学生迅速回忆起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之后进行“他、地”两个字的写字指导,重点强调了两个字在部件、结构、宽窄方面的相同之处,并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写字姿势。在理解课文和指导朗读的环节中,利用老师范读、齐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想象小公鸡和小鸭子当时的心情、动作,进行角色体验,通过师生分角色、男女生分角色、同桌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展示,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在重点词句分析的环节中,对比两个句子的不同,通过联系上下文、揣摩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心理,了解“偷偷地、飞快地”这两个词在句中的意思。学生在理解“吃得很欢、急得直哭”这两个词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拓展练习。

这节课练习充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并通过教师及时、丰富、有针对性的点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有话说。这节课的情感体悟到位,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戴头饰进行角色扮演,在朗读和表演中体会小公鸡捉虫子跟小鸭子吃、小鸭子在小公鸡落水时救小公鸡这种伙伴之间相互帮助、友好相处的情感。

这节课同时也暴露出授课教师的许多问题。需要教师及时反思,今后改正。第一是生字拓展不足。写字环节时,“他”和“地”两个字老师应该拓展,例如简要指出“他、她、它”的用法,简要提示“地”的两个读音,并用本节课出现的词语“飞快地、偷偷地”加以解释。

第二是板书不到位。教师的板书应是对教学内容的梳理或重点内容的呈现。这节课教师的板书过少,使得板书内容不完整,不利于整体教学内容的呈现,且板书中箭头方向错误,给学生一种不规范的印象,教师应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一种规范、严谨的示范。

第三是环节设计不到位。这节课对课文的处理过于细碎,应该加以整合。同时,还缺少整体感悟和总结升华的环节,可以让孩子戴头饰将整篇课文再演一演。

《静夜思》教学反思

这个星期一我上了一堂古诗《静夜思》的不是公开课的公开课。我周一准备好的课已经上完了,因为学区领导临时要来听课,所以又上了一节。结果因为没有充分备好课,连课件都没有制作好,上的不是很让人满意。我自己上完之后明显就能感觉自己的问题出在哪了,当然也不是完全一堂糟了。

《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每个学生在幼儿园时应该差不多都会背,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长句都读不好,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一堂课下来,我有了新的启发。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我用了一张月夜的图片导入这堂新课。请学生说出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学生借助月亮和灯光基本就能判断是夜晚的景象。随机我就板书了课题。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作为农村的孩子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怎么离开过家乡,有的也只是在爸妈打工的地方待过一段时间。于是我就随机问了一个问题:“咱班的同学当中,有谁曾经离开过‘长江村’,离开过自己的家?”有几个同学陆续举手了。我又追问:“那回忆一下你一般是什么时候最想家,最想家里的爷爷奶奶,想他们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我一般是在晚上想爷爷奶奶,我就叫爸爸妈妈打电话给他们。”“我一般是在中午睡觉时……”

我等学生说得差不多了,我进行了一下小结:是的,当夜晚来临时,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就会想亲人和朋友了。诗人也是一样的,他晚上睡觉醒来,看见窗外的月光,也想起了自己的家乡。经过老师这么一说,学生自然而然地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了。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

班上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很多的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了。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学生的话题打开了,这样他们也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后面我又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此时我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最后,有些学生可能还沉浸在思念爸爸妈妈的情绪里,于是我又布置了一项课外的作业,就是让学生晚上打电话把学会的这首诗歌背诵给爸爸妈妈听,告诉他们自己很想念他们。学生很开心地接受了任务。

综合整堂课的始末,下面再来反思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吧:

1、导入的图片没有契合这首诗的意境,因为选的是现代都市的月夜图。我当时备课时只是考虑到图片中有圆圆的月亮就能体现是夜晚的景象,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也没有多想。

2、没能加强对学生朗读古诗的指导训练,读的形式较单一。我之前想的是老师范读再领读,学生模仿,再男女生比赛读。结果学生因为之前就能背下来,张嘴就是之前的唱读,很难纠正过来。

3、时间分配不合理。生字教学中会认的字花时多,读音抓得较扎实,但对于音形义的结合做得不够。另外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诗意去了,以至于会写的字花时太少。

4、学生上课的行为习惯没有培养好。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时有的扭扭怩怩,声音很少,而其他同学不会等待,不善倾听,有乱插话的现象等。

这堂课结束了,问题多多,启发多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面对新的课题,我将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是一首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它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朋友都喜欢它。所以,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课文。

首先让学生猜谜语,一开始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创设了乐学的氛围。我利用精美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让孩子们发挥想象,体验情感,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孩子们感受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朋友喜欢荷叶的快乐心情,并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在朗读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朋友四个小节的时候,我让学生充分自由朗读,边读边悟,边说边做动作。在读读说说,读读做做中,让学生更加喜欢朗读,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和美的享受。在课的收尾时,还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我准备了其他几种东物的图案,让学生欣赏,思考:他们把荷叶当作了什么。学生的小手唰唰地举起来,说得有声有色,让我不禁为他们惊叹。

如果说以上是这节课的收获,那么,我在上完课以后也有遗憾:

识字教学不扎实。识字教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里,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这节课的识字环节仍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原因是我一直不敢放手,生怕孩子们耽误太多的时间,于是把生字一个一个的出示。我想,今后我应该在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上下工夫,多磨练,多学习。

我想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不完美,总会有遗憾,但当我看到课堂上学生举起的那一只只小手,一双双满怀期待的双眸,我被他们深深地感动。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朗读,他们感受到了真正的童趣,触摸了生机勃勃的荷叶,真正开心愉快地学了这一课。而作为教师的我,只有更加认真地备课、上课,才对得起这一双双好学的,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

《一分钟》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元元的孩子,在闹钟响过之后,因为 他贪睡一分钟,于是在十字路口遇上了红灯;因为遇上了红灯,没有及时走过路口,于是没赶上公共汽车,最后只好走到学校,结果迟到整整20分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并知道要按时起床,珍惜时间。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失有得,也有需要以后改进的地方: 优点之处:

1.复习导入让学生在具体的一分钟内体验“一分钟”长的开火车,复习生字。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一分钟的长短。

2.前三个自然段的教学,充分的让学生读,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理解段落内容。

3.每一次的全体读文,都是有问题提出在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学生不会那么盲目的为了读而读,真正的做到了让学生动起来。

不足之处:

1.老师自身的课堂掌控能力较弱,在问出的问题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纠缠一会,让孩子就说出老师预设的答案。

2.在课堂的后半部分的教学时,当知道自己有没讲出来的内容时,就开启了“墨迹”模式,不停的说,导致后半部分的教学浪费了时间。如:时间就这样在元元等红灯的一分一秒钟过去了,元元心想:“要是早已分钟就好了”。这一部分没有让学生加深配合的讲出。

3.对于“后悔”一词的教学设计偏难,让学生读一读后悔的句子就可以了,不需要让学生自己造句说出来。

4.板书设计繁琐,简单明了些会让学生看起来更清晰。改进措施:

导致课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不足,需要教师自身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掌控能力,在教师语言方面再减少一些,不要让课堂变得拖沓,简单明了的课堂学生才会学的更清晰更透彻。针对于低年级的教学要简单,以读为主,在读中明白、理解内容,同时在字词的拔高部分要循序渐进。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

《小壁虎借尾巴》这篇童话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通过小壁虎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事,让学生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各有用处,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点。本课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在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一、学生读通课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在开始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女生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二、学生表演课文

表演是语文学习的实践,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积累。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我让学生按小组针对课文第三、四、五小节的内容进行演示排练。其间我深入小组,与组员共同探讨。在这一个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不急于表演交流,而是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语句,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在这基础上,再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反馈给我看。这样,不但起到了积累的目的,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为说话、写作打下了结实的奠基。

三、学生表达课文

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减去了教材中重复的环节,留出时间空间进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己去悟。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悟出课文是用童话的形式把知识写出来的,积累了语言表达方式;然后,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课外阅读——《尾巴的妙用》,通过填表格,书面表达出动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和各种作用;最后,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选择方式进行表达,在此基础上我创造各种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表达,而且有内容可说。

四、学生交流课文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充足的交流时间,围绕课文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由于学生思维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就得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我针对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还是自己挣断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读文、演示,取得共识。这样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我尽力创造出一种氛围,使孩子们能自然而然地将情感释放于朗读中,使他们的感情在朗读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宣泄。

第三篇:各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以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就像一幅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带我们走进了祖国的千山万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安排的:给学生当好导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品味其美感;熟读成诵积累优美词语。

我是如何当好导游的呢?导游就必须抓住游客的心理特点,抓住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如奔流不息的江河,连绵起伏的丘陵,直插蓝天的雪峰,辽远广阔的草原等,它们的景色特点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奇特之处,显得如此的多姿多彩,我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进行激情的引导。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给学生一种其乐无穷的感觉。我在上《桂林山水》时,我要求学生先闭上眼睛,开始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要乘坐的木船来了,同学们要小心的上船哟,我们去观赏桂林的山水,那里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与水平如镜的西湖还要美。那里的山比峰峦雄伟的泰山,比红叶似火的香山还要壮观,同学们想去玩赏吗?同学们想去攀登山吗?此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我们想”。于是我就叫学生打开书第六页,去游览神奇美丽的桂林山水吧,我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就带着激情读课文了。学生的读书表现非常好。这样的导入我今后还要应用到其他课文的学习之中。

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品味其美感。这一环节我大胆的“放”,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当然只不过是默读、朗读、诵读,笑声读,大声读,小组读,自由组合读。学生通过读感受文中的美。如学习《七月的天山》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去读,学生读后谈感受,学生感受到不管是刚刚进入天山,再往天山里走,还是走到天山的深处无处不美,无处不秀。特别是天山的深处景色,学生读了还想读,真是入情入境,有依依不舍之感: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向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向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学生深情地读,品味地读,让学生真情的感受到七月天山的无限美好。

熟读成诵积累优美词句。我通过引领学生,学生愿意读书了,学生对优美的句子已牢牢记在心中。像描写桂林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的句子,学生不但能被而且还能仿写写这类句子了。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学生对沿途的景色也是兴趣盎然,学生学完课文就记住了对景色描写的句子。《七月的天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有的记住了“走进天山”时看到的句子,有的记住了“再往里走”时看到的优美句子,更多的是记住了“走进天山深处”时见到的迷人景色的句子。这也是放手让学生去读的效果。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组课文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使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比金钱、财富更重要。要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无论做什么事讲究认真、讲究实在。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整组课文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

一、精心读,用心悟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让学生精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等词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如:认真钻研课文,深入研究细节,如何就“彩票上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内心的矛盾,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是着重朗读,在学习《尊严》这篇课文时,我在设计好问题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且由浅入深,这样让学生有所体会,并且理解深刻。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在有所思有所感的基础上朗读,读出了感情,读出了个性。从而体会了人物思想。

二、品语言,讲方法

语文课不单单要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表达方式及语言文字的训练。本组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尤其是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十分逼真,这些都是学习语文的好材料。因此,在学习《尊严》这篇课文时,为了充分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对比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将逃难人与哈默进行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对比。如:文中两次提到“狼吞虎咽”,它的含义一样吗?让学生认识这个年轻人的高尚品质。还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说话、写话,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在学习三处对话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哈默的心理活动,来深刻了解人物。

三、巧读写,促提高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体会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读以至写。在引导学生写作时,采用先说再写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写起,重点写出自己的感受。练习的内容主要有:

1、想像文章中的情景,不同人物会在此时此景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的单元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观注、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展中受到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从内容而言,本组四篇课文有叙事性文章,也有说明性文章。有的是讲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的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

因此,教学本组课文时,我着重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意识,密切与科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联系,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如我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时,我便将《品德与社会》中《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的生产工具的产生与发展和语文教学整合。通过锯的产生是鲁班先师根据野草划伤手指的启示发明的事例,大大开阔了学生学习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着重与以前所学过的“保护环境”等相关专题课文的联系,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了统筹安排,把“综合性学习”与“品语交际·习作”“展示台”有机整合起来。我一方面运用保护环境单元所学知识布置观察为综合性学习打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把观察中的过程及发现记录下来,为口语交际和习作作准备。还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做成“手抄报”进行展示,这样有机结合,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益。

另外,着重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只要是学生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或发明,不管是前人已经有了的,还是没有的,只要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所得。我都给予了大力的表扬。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如: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效率不够高。如何让学生寓学法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逐步领悟各种学习方法的能力还欠缺,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提高。

本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形势,表达对和平渴望的课文。四篇课文内容不同、风格不同,但又有许多共同之处,如课文中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抒发了深厚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我一是在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读、说、悟、思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和深刻的思想熏陶。如在学习两篇小英雄的故事时,抓住“夜莺”、“雨来”两个小英雄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语句让学生体会到了他们的机智和勇敢。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主要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读,引导学生用“心”读书,让学生融入文章的情境之中,激起共鸣的火花。二是利用媒体资源,播放战争片,帮助学生了解了战争人们带来的苦难。激发了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在教学本单元时有不足的地方,如:情境创设不到位。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一开始,有的学生一提起战争,就兴奋不已,认为战争是多么的好玩,并拿起手指当枪使,怎么也体验不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痛。直到课的最后,通过看一些画面,才让他们有点认识,产生了同情感。总结原因,平时学生看的都是动画,很少看战斗故事片,所以,对战争了解得太少,切身体会过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课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认真进行情境创设,多用图片、音乐等资源进行烘托,让学生的思想情绪提前进入所学的文本之中。这样教学效果会更理想些。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的永恒主题。第五单元围绕“生命”这一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感到非常欣慰。一是我通过一个个具体形象的人物和事例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人和事,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懂得这些人和事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道理。如通过飞蛾极力鼓动翅膀奋力逃生的事实,让学生想象你在遇到危险时会怎么做,这样让学生明白了一切生物都有求生的欲望。这是生物的本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感。在教学《触摸春天》中“安静的手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一时,我抓住“竟然”一词,“竟然”表示没有意料到盲童能捉住蝴蝶,让学生展开想象:安静经常在花间往返,安静经常触摸花儿,蝴蝶也经常被安静触摸到,已经很习惯了。所以被安静捉到。也就说明安静对生活的热爱。一个盲童能如此热爱生活,何况我们正常人呢?这样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热爱之情。三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在教学本单元时,也有做得不理想的地方。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了解到的热爱生命的故事并不多,更不用说一些图片了。因此造成对本组课文的拓展不够。在口语交际时,只能说说看到的现象,讲不出一些珍爱生命的故事。因此体会不够深刻。要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拓展的知识,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组课文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景色和生活,表达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之情。但每篇文章的写法各具特色。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根据农村孩子对田园生活比较熟悉的实际,一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哪些地方让你最留恋,是什么原因。你和小朋友们一起最爱做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三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四是结合综合型学习让学生通过已经学习的乡村田园景色,到实际生活中再次去感受,去领悟。

在阅读课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可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引导学生品味出来,反而让学生害怕上了这个学习任务,所以只有想其它的方法来遮掩一下自己的笨,在教学《乡下人家》这一课上我仅仅采用了一个比赛的方式,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仅用简洁的语言拟了几幅图的名字,如“鲜花嫩竹图”、“鸡鸭觅食图”、“月夜梦乡图”等,而且对文章语言的分析,品味则更是精彩,如“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中的“探”,“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不吃惊”中的“吃惊”。母鸡是如何带领小鸡吃食的,雄鸡如何大踏步地走来走去,我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情趣盎然,学生的思维活跃得几乎令我不敢相信!教参上品析的几个句子学生全部都自己品出来了,而且还很有“味儿”!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读课外相关的文章,以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教学。

第四篇:各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以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就像一幅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带我们走进了祖国的千山万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安排的:给学生当好导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品味其美感;熟读成诵积累优美词语。

我是如何当好导游的呢?导游就必须抓住游客的心理特点,抓住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如奔流不息的江河,连绵起伏的丘陵,直插蓝天的雪峰,辽远广阔的草原等,它们的景色特点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奇特之处,显得如此的多姿多彩,我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进行激情的引导。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给学生一种其乐无穷的感觉。我在上《桂林山水》时,我要求学生先闭上眼睛,开始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要乘坐的木船来了,同学们要小心的上船哟,我们去观赏桂林的山水,那里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与水平如镜的西湖还要美。那里的山比峰峦雄伟的泰山,比红叶似火的香山还要壮观,同学们想去玩赏吗?同学们想去攀登山吗?此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我们想”。于是我就叫学生打开书第六页,去游览神奇美丽的桂林山水吧,我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就带着激情读课文了。学生的读书表现非常好。这样的导入我今后还要应用到其他课文的学习之中。

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品味其美感。这一环节我大胆的“放”,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当然只不过是默读、朗读、诵读,笑声读,大声读,小组读,自由组合读。学生通过读感受文中的美。如学习《七月的天山》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去读,学生读后谈感受,学生感受到不管是刚刚进入天山,再往天山里走,还是走到天山的深处无处不美,无处不秀。特别是天山的深处景色,学生读了还想读,真是入情入境,有依依不舍之感: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向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向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学生深情地读,品味地读,让学生真情的感受到七月天山的无限美好。

熟读成诵积累优美词句。我通过引领学生,学生愿意读书了,学生对优美的句子已牢牢记在心中。像描写桂林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的句子,学生不但能被而且还能仿写写这类句子了。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学生对沿途的景色也是兴趣盎然,学生学完课文就记住了对景色描写的句子。《七月的天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有的记住了“走进天山”时看到的句子,有的记住了“再往里走”时看到的优美句子,更多的是记住了“走进天山深处”时见到的迷人景色的句子。这也是放手让学生去读的效果。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组课文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使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比金钱、财富更重要。要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无论做什么事讲究认真、讲究实在。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整组课文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

一、精心读,用心悟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让学生精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等词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如:认真钻研课文,深入研究细节,如何就“彩票上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内心的矛盾,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是着重朗读,在学习《尊严》这篇课文时,我在设计好问题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且由浅入深,这样让学生有所体会,并且理解深刻。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在有所思有所感的基础上朗读,读出了感情,读出了个性。从而体会了人物思想。

二、品语言,讲方法

语文课不单单要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表达方式及语言文字的训练。本组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尤其是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十分逼真,这些都是学习语文的好材料。因此,在学习《尊严》这篇课文时,为了充分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对比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将逃难人与哈默进行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对比。如:文中两次提到“狼吞虎咽”,它的含义一样吗?让学生认识这个年轻人的高尚品质。还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说话、写话,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在学习三处对话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哈默的心理活动,来深刻了解人物。

三、巧读写,促提高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体会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读以至写。在引导学生写作时,采用先说再写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写起,重点写出自己的感受。练习的内容主要有:

1、想像文章中的情景,不同人物会在此时此景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的单元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观注、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展中受到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从内容而言,本组四篇课文有叙事性文章,也有说明性文章。有的是讲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的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

因此,教学本组课文时,我着重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意识,密切与科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联系,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如我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时,我便将《品德与社会》中《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的生产工具的产生与发展和语文教学整合。通过锯的产生是鲁班先师根据野草划伤手指的启示发明的事例,大大开阔了学生学习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着重与以前所学过的“保护环境”等相关专题课文的联系,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了统筹安排,把“综合性学习”与“品语交际·习作”“展示台”有机整合起来。我一方面运用保护环境单元所学知识布置观察为综合性学习打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把观察中的过程及发现记录下来,为口语交际和习作作准备。还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做成“手抄报”进行展示,这样有机结合,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益。

另外,着重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只要是学生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或发明,不管是前人已经有了的,还是没有的,只要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所得。我都给予了大力的表扬。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如: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效率不够高。如何让学生寓学法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逐步领悟各种学习方法的能力还欠缺,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提高。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形势,表达对和平渴望的课文。四篇课文内容不同、风格不同,但又有许多共同之处,如课文中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抒发了深厚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我一是在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读、说、悟、思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和深刻的思想熏陶。如在学习两篇小英雄的故事时,抓住“夜莺”、“雨来”两个小英雄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语句让学生体会到了他们的机智和勇敢。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主要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读,引导学生用“心”读书,让学生融入文章的情境之中,激起共鸣的火花。二是利用媒体资源,播放战争片,帮助学生了解了战争人们带来的苦难。激发了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在教学本单元时有不足的地方,如:情境创设不到位。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一开始,有的学生一提起战争,就兴奋不已,认为战争是多么的好玩,并拿起手指当枪使,怎么也体验不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痛。直到课的最后,通过看一些画面,才让他们有点认识,产生了同情感。总结原因,平时学生看的都是动画,很少看战斗故事片,所以,对战争了解得太少,切身体会过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课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认真进行情境创设,多用图片、音乐等资源进行烘托,让学生的思想情绪提前进入所学的文本之中。这样教学效果会更理想些。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的永恒主题。第五单元围绕“生命”这一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感到非常欣慰。一是我通过一个个具体形象的人物和事例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人和事,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懂得这些人和事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道理。如通过飞蛾极力鼓动翅膀奋力逃生的事实,让学生想象你在遇到危险时会怎么做,这样让学生明白了一切生物都有求生的欲望。这是生物的本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感。在教学《触摸春天》中“安静的手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一时,我抓住“竟然”一词,“竟然”表示没有意料到盲童能捉住蝴蝶,让学生展开想象:安静经常在花间往返,安静经常触摸花儿,蝴蝶也经常被安静触摸到,已经很习惯了。所以被安静捉到。也就说明安静对生活的热爱。一个盲童能如此热爱生活,何况我们正常人呢?这样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热爱之情。三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在教学本单元时,也有做得不理想的地方。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了解到的热爱生命的故事并不多,更不用说一些图片了。因此造成对本组课文的拓展不够。在口语交际时,只能说说看到的现象,讲不出一些珍爱生命的故事。因此体会不够深刻。要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拓展的知识,应做好充分的准备。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课文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景色和生活,表达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之情。但每篇文章的写法各具特色。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根据农村孩子对田园生活比较熟悉的实际,一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哪些地方让你最留恋,是什么原因。你和小朋友们一起最爱做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三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四是结合综合型学习让学生通过已经学习的乡村田园景色,到实际生活中再次去感受,去领悟。

在阅读课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可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引导学生品味出来,反而让学生害怕上了这个学习任务,所以只有想其它的方法来遮掩一下自己的笨,在教学《乡下人家》这一课上我仅仅采用了一个比赛的方式,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仅用简洁的语言拟了几幅图的名字,如“鲜花嫩竹图”、“鸡鸭觅食图”、“月夜梦乡图”等,而且对文章语言的分析,品味则更是精彩,如“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中的“探”,“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不吃惊”中的“吃惊”。母鸡是如何带领小鸡吃食的,雄鸡如何大踏步地走来走去,我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情趣盎然,学生的思维活跃得几乎令我不敢相信!教参上品析的几个句子学生全部都自己品出来了,而且还很有“味儿”!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读课外相关的文章,以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教学。

第五篇:初中化学各单元教学反思汇总

教 学 反 思

反思

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课的教学反思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为与学生见面的第一堂课,往往牵动学生的心。《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一的内容,即绪言,可以说是学生真正接触到化学的第一堂课。如果引导不当,学生的兴趣就很难激发,甚至造成厌恶心理,从而导致对整个化学学习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学生一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相反,如果对教材进行认真处理,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工夫,可能对学生一生学习化学造成积极的影响。

为了使教和学得到和谐发展,实现教和学的双赢策略,我认真钻研了教材,将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在内容上更注重“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尽量淡化化学的概念识记,强调研究的对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强对化学的认识和感受。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难点是正确理解化学的概念,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组织学生列举大量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这节课的一些具体的闪光点和值得商榷的地方进行了反思,下面就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

1、在教学中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以激励为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但还缺乏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忽视了“生生互动”的重要性。

2、对于学生的学法还应加强指导,尤其是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时还要加强组织。

3、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结果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表达、评价。

4、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的活泼性、美感、动感还有待提高的地方。

反思2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反思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本节课我对学生进行了实验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了化学实验的要求。如:要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的做好记录、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并写好实验报告;学生明确了实验后废物的妥善处理,仪器要及时清洗等等。课堂上,我讲解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时,结合了具体的实验和“活动与探究”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加热等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演示完成后让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这样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注意了实验的现象,而忽略了实验的过程与方法,总是急切地盼望自己动手实验。因此,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显得不规范,进行实验时成功的可能性就降低了,缺乏整体的认识。在后面的活动与探究中,要着重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这一块作必要的训练。

反思

3、《空气》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立足于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引导讨论教学过程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学生在课堂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专注、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对自已的见解的执着,再辅以教师的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出色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从学生下课后一改往日课间休息的喧闹,仍在为课堂上的问题争论不休,不难看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又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2、教学效果反思:上课前,我对本课的教学方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特别是通过创设探究情景,进行了认真的构思。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在学生中征集探究情景的引入方案,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反思

四、《氧气》教学反思

首先我把这节课的整体思路作一简要说明:

1、氧气,学生熟而能详,但对它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就在教学中用设问、实验或影像资料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就显得较为抽象,因此我在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注意了直观性。讲氧气的三态,让学生观看有关液态氧、固态氧的影像资料。

3、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结合生动的演示实验。演示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要把学生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种可燃物在空气、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4、学习氧气的用途时,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

考虑了以上几点,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我的脑海中始终贯穿一个思想,那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只要学生知道的知识就让他们说。如:你知道氧气有哪些性质吗?举例说明。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有氧气?学生积极发言,我不断鼓励,使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学生喜欢化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实验,因此我就想借此再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动手实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前,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都是教师演示,而我把这几个都安排了学生实验。对此,我也很担心学生能否成功,心里没底,但没想到他们做的非常好,学生高兴,我也高兴。这也使我感到今后要充分的相信学生,不要再束缚他们的手脚,他们其实很了不起。

一节课总是会有一些遗憾,如:学生探究问题时的时间没有合理安排好,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还需仔细考虑。再有,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点拨的不够深入,对此我的想法就是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反思

五、《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在一节化学课上,实验的成功、失败常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无法看到明显实验现象的实验,老师一般都会直接给出答案,因为重新做会浪费时间而影响教学进程。但这样做学生就会有一种错觉:老师做实验不是为了探究实验结果,而是为了应付教学要求而实验。这样形成了一种灌输式教学而缺乏师生互动教学过程。因此教者在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无法得出正确实验现象时,想到了如何来面对这个问题,在直接揭示答案,还是引导学生去探究这对矛盾中,教者选择了后者。

教者在宣布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感觉到:老师也不一定就是权威,老师也会出错。这就给了学生怀疑的机会,无形中也鼓励了学生去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不迷信课本,不囿于常规,勇于提出自己“别出心裁”的猜想。现在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求老师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鼓励学生去怀疑、去探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超越书本、超越自我的目的。在新课程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背景下,由教者演示实验的失败而引起了学生对课本、老师的怀疑,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任何现象的出现总有其原因,寻根究底这是创新的起点。所以教者认为,当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这种情景时,老师应尽可能有一种“换位”意识,从学生的角度来对待实验的失败,放下老师的“架子”。在教者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也明白书上的实验确实有问题,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也就不知不觉进入了探究中,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探究者,大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然后在互相的争论以及老师的演示实验中明白了错误所在。既然不是这个原因,肯定是其它什么原因,于是学生又进入了更深的探究中。这时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坐在底下被动接受知识的

听者,而是探究活动中的主体。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 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者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在学生想到干燥气体、收集气体后再检验等方法时,由于他们知识的缺乏,后面的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了,教者及时介绍了干燥装置和收集装置。这样探究活动就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新课程改革的确带来了教者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反思

六、《水的组成》教学反思

以通电分解水的微观过程为载体,渗透各个知识点: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物质的简单分类。其中,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内容较少也较简单,可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复习工作。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学生对“纯净物与单质”和“混合物与化合物”这两对概念容易混淆,也希望能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本单元的知识脉络,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碰到很多困难。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识,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成为实施课堂教学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以一道段考题引入后,引起学生共鸣。实施教学活动中,可以在复习完物质分类后再将此题提出,让学生解决问题。达到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效果,加强课堂的完整性。设置的习题应有一定的坡度,有个递进的缓冲,在处理习题时,对于学生普遍掌握的内容可以带过,而学生的共同问题应该深入剖析。做到有的放矢、查漏补缺。

反思

七、《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为了引入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上课前我采用向教室中喷洒花露水,学生都能够从物理的角度解释香水挥发了,我们能够感受到凉意、闻到香味,却看不到,这是为什么?并且制作了课件动画。由这个问题引出物质都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这样处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本课是学生从宏观世界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的开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感悟微观粒子的特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三:演示实验的直观性。本课我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几个演示实验都以学生做为主体展开,有学生操作。比如:品红的扩散、浓氨水遇酚酞变红。品红扩散我做了改动,补充为热水和冷水中的对比实验,学生明显看到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扩散快,由此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结论。浓氨水滴入酚酞变红,实验现象明显,由这个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浓氨水与酚酞不接触是否能变红?

总之,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自己在一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提高。

反思

八、《爱护水资源》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思考,思路开阔,踊跃发言,小组合作也非常好,不仅做了实验,还通过实验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生们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学生很需要一些机会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与实际,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大量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水污染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同学们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同他人争论的良好素养,不是靠几节课的培养所能实现的,需要老师长期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

此外这种探究活动课对老师的要求较高,授课之前要精心选题并设计每个探究环节(形成问题串),授课过程中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并能调控学生活动过程。此外教师还要查阅一些生产化工知识,使我们设计的探究内容不脱离生产实际,在这些方面我要学习的还很多。

反思

九、《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课题的教学,教材编排上是叙述性的,很抽象。若按传统方法直接按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不会对原子结构的知识产生兴趣。教师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经过反复研究教材,本人觉得这一内容是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理论型”探究性学习的好素材。如何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呢?通过查阅了一些资料,决定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展开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虽然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枯燥的,但由于事先灵活地组织好了教学素材,创设的教学情景,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表现非常活跃,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把教师讲解为主改为学生探究为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原子的结构,单靠教师在课堂讲解,学生很难在脑海里形成原子结构模型。因此听着是懂了,但遗忘得也快。为了克服这一点,课堂上运用影像资料、动画模拟、史料佐证来创设情景,阶段性地逐步启示学生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把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本人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非常重要,有问题才能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探究活动才能发现知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地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习形成

科学的探究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认为在教学中有几点需要研究、探讨: ⒈本节课从严格意义上讲,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在老师设计的“圈套”中进行的。这样处理的原因主要在考虑到时间的限制。本人最初的设计是:先让学生在课余查找一些人类认识原子的结构的史料,感知前人认识原子的历史,事先做一些辅垫。再在课堂上利用动画启示,教学也许更顺畅一些。但农村中学大多数是住读生,手头资料有限,上网查阅也不现实。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农村中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值得研究的问题。

⒉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发言少,很少参与交流活动,如何培养这此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学生的表现和积极性差异较大,如何具体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在方式方法上值得探讨。⒊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同时做到课堂的开放与高效两不误。就拿本节课为例,通过分组讨论,,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加深了对原子结构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有时会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使教学效果不佳.新课程倡导开放式教学,要求还课堂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无论哪种学习方式都需要很多时间,农村的实际决定了这段时间会更长,而课堂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

反思

十、《元素》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关于元素的启蒙课,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颇多,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准备的比较充分。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及准备了一定的实验,使课堂初知识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备课过程中,从上一节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通过这一节课,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使我自己提高了许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二、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上课的内容教多,整堂课较紧绷。

2.上课语速比以前慢些,但仍需再缓慢些,控制好语速,留给学生更多些时间思考。

3应多精选习题,充分运用时间。

4.多储备些知识,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总之,自己在各个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自己也会加倍努力,多从其他老师那学习,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反思

十一、《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反思

《课题目4化学式与化合价》该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时碰到的一个难点,很重要但难掌握,且化合价这部分教学内容要想设计新颖独到很难,曾经想回避化合价仅讲化学式,可觉得作为研究课意义不大,内容较少而浅,而选化合价则有难度,学生难以理解化合价的概念,从结构的角度去分析化合价的意义和来由会占去一节课很多的时间且新课程不要求,这样化合价的应用则没有时间去巩固,课的内容不完整;如果独选化合价的应用部分,同样显得内容少。因而自己曾写了三份教学设计,与备课组的其他老师共同商议,自己仔细考虑,还是决定选化合价作为展示课的内容,因为难,在研究过程中才会有更多的收获,自己才会有更大的提高,“展示”才会更有意义,尽自己所能设计一堂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展示课,希望能对听课的教师有借鉴作用。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保证教学三维目标完成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分四块:(1)化合价的概念;(2)化合价的特点;(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4)化合价的应用。为了降低初中化学难度,新教材特意回避了化合价的概念,同时也回避了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直接将化合价强加给学生,学生恐怕难以接受,于是我参考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对本节内容的处理方法,给化合价下了一个较好理解的定义,即“能体现不同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数目关系比的数值”,以为学生很好接受,但试讲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很多学生觉得概念应能体现化合价的来由,或者能直接体现元素原子在化合时的数目比,化合价的概念让他们很费解。我想回避有关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显然不行,因为学生很想知道化合价是怎么来的,如何决定原子在化合时的数目比,我无法强拉着学生前进。于是决定

化合价与结构的关系不能丢,正好有的班的学生在讨论化合价的特点时,发现原子结构与化合价的关系,于是我带着学生一块分析了金属元素显正价一般是因为失电子,失几个电显正几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一般是因为得电子,显负几价便是得了几个电子,其它的化合价与结构的关系在高中再学。时间花了,但学生的思维障碍扫清了,后面的教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所以我觉得这样的变化是值得的。

主体性课堂体现的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成为课堂的主体,能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过去对本节教学的学生的活动只体现在化合价的应用部分,讲完方法后让学生练习,前半部分大多时候是教师的独角戏,因为难设计学生活动不容易。故本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要想有新意,只能体现在学生活动上。因而我在化合价概念的引入、化合价的特点、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及应用方面尽量多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他们自己能解决的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如由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分析元素原子在化合时的数目比不变是由于原子结构决定的,给出一些单质和化合物并标示出化合价,让学生去发现化合价法则“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等,给学生自己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印象会很深刻,为后面的应用打下很好的基础。在化合价的应用中,我也是尽量让学生自己找规律,找方法;最后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上的最小公倍数法,还掌握了课本上没有的简单的方法—化合价交叉法,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反思十二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一直以来都是重点,一方面它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它也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等一些问题的基础。在这个教学问题中内容较多,实验内容有:测定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有时还会针对具体的教学要求增加一些课堂实验;还有就是课堂上的大量有针对性的习题。

如何在40分钟内将这么多的内容安排好,让学生接受呢?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演示实验和视频展示的方式,通过直接的感知来认识所需了解的知识。当然,采用实验较多的话就无法一个个的单独演示,这时可以考虑分组的方法,在众多的实验中,除一个教师演示实验外,全部都是分组完成。比如,在归纳定律内容的时候,将全体学生分成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两大组,每一大组间,又创造不同的实验条件(铁丝有粗和细的两种、硫酸铜溶液有浓的和稀的两种),这样,在相同的时间内,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一个知识点。然后,再通过不同组之间进行的交流,令到学生在完成自已内容的同时,又可以知道其它组同学的实验情况,同时归纳出正确的科学理论。另外,每得一个结论,马上进行相应的练习作为间隔,既巩固了知识,又调节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同时,这样的设计会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进行交流的时候发现到,一些小的改变可以改变反应的速度,再引导他们去总结,原

来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可以改变反应的速度,这样,就将实验的探究渗透进平时的教学中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新课标的精神,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为此,对本节课的实验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将所有的演示实验都改成了学生实验,并创造不同的实验条件让学生去探究。白磷燃烧的实验,更是以学生操作再加上多媒体演示,多方位地向学生展示客观的事实,加深对定律的理解,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生成的气体对质量的影响,更是想出了用气球收集生成气体的方法,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原本较抽像的知识的理解。将课堂实验加以适当的改进,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讲解习题时,速度过快,使学生不能充分吃透习题。同时,因为容量较大的原因,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较小。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地方。

反思

十三、《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反思

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入门的重要化学用语,在教学中让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对以后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制法、物质的用途等起着关键作用。本节教材主要讲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因此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直接用复习引入法来引入新课。首先复习提问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再问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用展示“化学式卡片” 方法来复习本节课要出现的化学式。在三个方面内容复习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在展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二个原则时,我诱导学生思考:书写化学方程式为什么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以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的知识,把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现在懂得的化学方程式少,不容易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本节课知识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为了突破难点,我找出了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与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联系,通过它们的联系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上起到正迁移的作用。最后再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的指导、小结,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我们课后进行反思时,总会有一些不足和遗憾。为了减少不足与遗憾,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反思。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不足和遗憾的反思:

一、教师讲得多,学生练的少

我在教学中总是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总是怕学生不懂,就在课堂上多讲,没有更好地发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作用。吴老师说得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单就应对考试而言,是学生进考场,而不是教师进考场。学生能做的事,就应该大胆地让学生来做,相信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在学生合作学习后,我应该从几个学习小组写出的化学方程式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关系。这样学生就加深对这种关系的理解,为今后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打下良好基础。

二、在关注学生怎么学这方面做得不够好

本节课我使用学案,但怎样使学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这方面经验较少,课后我进行反思,为了更好地用学案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应该在课前发放学案,用几分钟时间给学生阅读学案的“学习目的”和“知识点”。让学生带着学习目的来上课,效果会很好。

三..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不够完善。

本节教材.一.开始就说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第二个原则,前面我已叙述过,容易让学生接受,但第一个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原则,一下子强加给学生,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也感到很困惑,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听了苏清霞老师的课后,使我茅塞顿开,苏清霞老师先讲第二个原则,在第二原则的基础上,才讲第一个原则,这样两原则的顺序调换,学生就容易理解,教学效果就好。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意味者自己在教学上又向前迈进一大步,而这些不足和遗憾也正是我们的一种收获,让我们以“没有最好,力求更好”来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反思

十四、《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课,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颇多,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准备的比较充分。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及准备了一定的实验,使课堂初知识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备课过程中,从上一节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通过这一节课,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使我自己提高了许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二、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上课的内容教多,整堂课较紧绷。

2.上课语速比以前慢些,但仍需再缓慢些,控制好语速,留给学生更多些时间思考。

3应多精选习题,充分运用时间。

4.多储备些知识,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

总之,自己在各个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自己也会加倍努力,多从其他老师那学习,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反思

十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一、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二、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反思

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入门的重要化学用语,在教学中让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对以后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制法、物质的用途等起着关键作用。本节教材主要讲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因此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直接用复习引入法来引入新课。首先复习提问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再问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用展示“化学式卡片” 方法来复习本节课要出现的化学式。在三个方面内容复习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在展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二个原则时,我诱导学生思考:书写化学方程式为什么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以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的知识,把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现在懂得的化学方程式少,不容易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本节课知识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为了突破难点,我找出了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与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联

系,通过它们的联系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上起到正迁移的作用。最后再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的指导、小结,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我们课后进行反思时,总会有一些不足和遗憾。为了减少不足与遗憾,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反思。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不足和遗憾的反思:

一、教师讲得多,学生练的少

我在教学中总是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总是怕学生不懂,就在课堂上多讲,没有更好地发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吴老师说得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单就应对考试而言,是学生进考场,而不是教师进考场。学生能做的事,就应该大胆地让学生来做,相信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在学生合作学习后,我应该从几个学习小组写出的化学方程式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关系。这样学生就加深对这种关系的理解,为今后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打下良好基础。

二、在关注学生怎么学这方面做得不够好

本节课我使用学案,但怎样使学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这方面经验较少,课后我进行反思,为了更好地用学案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应该在课前发放学案,用几分钟时间给学生阅读学案的“学习目的”和“知识点”。让学生带着学习目的来上课,效果会很好。

反思

十六、《和碳的化合物》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准备的比较充分。在备课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知识深挖掘,对这方面的知识做了深入的分析,真正做到重点突出。在备课过程中,我注重了创设教学情景,以开心辞典的形式为主线,使这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要精心组织内容,还要所教学内容尽可能的生活化,我选的练习题针对性强,层次性强。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墙出汗了,紫花变红花,灯火实验等探究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探究为手段,力求使化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 中我注重了落实,在落实过程中,真正做教师导、学生学,并且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在这节课中,板书设计时应该灵活一点,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给学生留出活动的“天地”。不要怕学生回答不对,敢于面对学生的错,可以让学生在改错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平台,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不完善之处就是有些地方设计不尽科学,过于冗长,在一个课时完成比较紧张。

通过对本单元的实践,我认识到了对身边的物质、身边的化学变化、化学现象当和自己所学内容联系起来时,学生就会兴趣高涨。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积极善于挖掘知识的外延——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所学知识出发加以调查、分析身边的化学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出发,多调查、总结、分析、利用日常生活事例学好化学、利用化学解决日常生活事例。

反思

十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用途。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的实验多、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多,如何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让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值得深思,本节课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现把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化学实验的讲述中,可以在课件上标出重点和显著符号,不仅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原来相比显得更加直接和直观,有助于教师对于内容的表述,从而不再受约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聚光灯使展示更加随意自如。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用途时,用聚光灯聚焦到一副图片上,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分组合作的探究有利于学生自主地位的体现。在讲授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将班级分为四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制取二氧化碳来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从中让学生既得到了展示也体验到了实验合作的乐趣。对于二氧化碳和水是否反应的探究,放手让学生分组充分讨论,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然后选择优秀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这种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感觉化学就在身边,充分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例如在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让学生对装有石灰水的瓶子吹气,以及用所学的知识验证雪碧饮料中的气泡是二氧化碳呢等,都体现了用

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来演绎化学。

4.通过简单且易操作的实验探究来教学。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内容,我采用了让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所做的二氧化碳灭火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化学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的展示,对其现象的深入剖析,可以得出二氧化碳的两个化学性质,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一个物理性质,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在分析的时候,充分地让学生讨论,从而使他们的思想火花互相交流、撞击,体现了合作学习、质疑的特点。

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我认为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还要挖掘其更多的用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再就是学生在实验后的师生的交流要充分,对化学知识的深化与应用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在提问方式上还需要进一步设计,使问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深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反思

十八、《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放在课下学习。并设想了改进措施。

本课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一个演示实验——磷的燃烧,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较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准确、深刻的认识。灭火的实战演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灭火的方法有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表现强烈的极大的兴趣。

(四)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方法,分析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及所用原理。实战演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生活能力。火中逃生方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增长了学生生存本领,使其受用终生,是化学知识更有效的应用于生活。

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一)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课堂的开放度不够,仍然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的思路活动,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还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学环节设计还需进一步改进,燃烧条件的得出,和磷燃烧的演示实验交换前后顺序,更顺理成章,更符合逻辑。

(三)实验设计还需改进,水中白磷的燃烧,可用盛氧气的集气瓶将其扣住,可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逸到空气中。

(四)在学完燃烧条件后,若由学生讨论钻木、放大镜起火的原因,干的着、湿的不着、纸锅烧水的原理,会更加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对燃烧条件认识更加深刻。

反思

十九、《化石燃料的利用》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教学中要利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使学生懂得:我们要关注社会的发展,要节约能源,要学好化学等科学知识,为保护环境解决能源危机做出贡献。

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如果是在以前,我可能会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交代一下重点内容,简单得给学生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就结束了。但自从使用了一段时间的新教材以来,自己在思想认识上,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尝试。所以,在处理这节课时,我事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些作业,要求他们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等到上课时由他们亲自说出来,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分成小组查阅了不少资料。都想在课堂上表现一次。但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紧张,我还是在课上没有让学生的资料全部表现出来,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觉得这节课这样处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可以在积极查阅资料的同时,不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在课堂汇报时,有一名同学在汇报新能源的开发问题时,提出了一个我以前都没有听说过的词“波能”,不但我感到新奇,听课的其他老师也有同感。从这一点看来,这种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不但学生从老师身上学到了知识,从同学身上学到了知识,老师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了知识。

令我觉得遗憾的是,我没有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有许多客观原因。但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这节课能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学生无法看到的“煤矿的开采,煤的干馏过程,石油的分馏过程,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与环境污染。”等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的话,会对学生开阔视野,认识环境污染等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对学生不能亲自去相关工厂、煤矿进行实地调查的一种有益帮助。

反思二十、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 求。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化学教师响应积极,他们认真理解新的化学课程观,学习新教材,逐渐树立起了新的化学教学 观。

通过几个月的实践,我们有许多体会和反思,现总结如下:

一、对化学新教材的认识

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 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 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2、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 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 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实验创设

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加强了科学与人类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新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人类精神文明的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内容相联系,达到了科 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如“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九年级化学教材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随着课堂程改革的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教材已经用于课堂教学。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这套教材体系全新、图文并茂,体现了教材的 开放性,鼓励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但在教学中也面临着许多疑难和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编排模式

在以往的化学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出现是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新教材有的概念是先让学生感知,再逐步掌握。如氧化物这个词在单 质,化合物之前出现了,并没有下定义如P2O5、AL2O3、SO2等是氧化物,可以让学生去领悟什么样的物质是氧化物。但教学起来确实有困难,因为学生 不知道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同时,在学习元素概念之前,又出现了单质、化合物。我们许多教师在元素的概念教学之后再重新系统学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 念,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物质的性质中关于物理性质的定义学生难以理解,因为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的”学生感到茫然,我 觉得可以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后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对比教学。教材淡化概念教学意图是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多。

2.教材中知识阐述太简略

纵观全书,课文中的知识阐述简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拓展的地方不少,如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新教材中没有讲单质化 学式如何写?含原子团的化学式书写方法,读法等应适当补充,不然,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就感到处处有困难。

3.实验条件影响化学教学

“活动与探究”较多,教材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没有分开,许多实验现象,结论应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出。我们绝大多数学校

都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都较差。有的实验缺药品,仪器、还有许多学校没有实验室。上好一节化学课很困难,我们有的教师只有因陋就简,仪器用生活中的用品代替,没有实验室就把实验搬到教室 里去做,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强了教师的工作量,当然,有的教师就只好讲实验,这显然与新课程要求是相违背的。有的实验操作困难,如粉尘爆炸实验,现象不明 显;加热过氧化氢制氧气时,若用医院消毒的双氧水,带火星的木条就不会复燃,究其原因是过氧化氢浓度低了或气体含水太多。教材40页的探究实验所选红砖颜 色要红,并要研得很细效果才明显。学生实验能力比较低,活动时间不易控制,“活动与探究”课常常不能按时完成。

4.习题和教辅与教材要求不完全一致

第五单元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习题中有的化学反应在前面从来没有出现过,(如锌与稀硫酸、稀盐酸的反应),这些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否应该在这一阶段让学生掌握?在学生刚开始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就在习题中出现不会写的化学式和化学反应,让学生根据该反应计算,增加了 学生的学习压力。许多教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只好教给学生,不知是否恰当。教辅资料与教材也不完全一致,有的照搬过去的习题,有的难度过大。

下载各单元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各单元教学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6A 各单元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 else 2、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型 What (else) did you do…? We/I… 3、Do Part C Ask and answer. 二、教学重点、......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各单元教学总结

    瓮安县江界河尖坡小学2014至2015第一学期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

    各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作文:续写《神鸟》 粗枝大叶无济于事杳无音信冥思苦想疾恶如仇为非作歹恼羞成怒照本宣科如虎添翼如坐针毡 谚语:1.水草肥美的地方鸟儿多,心地善良的人朋友多。 2.母亲......

    2014七年级下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短语归纳:play chess 下国际象棋 play the guitar 弹吉他 speak English 说英语 English club 英语俱乐部 talk… to 跟…说 play the violi......

    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和总结(精选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和总结 三塘小学李媛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计算虽然在上一学期“关注细节”的要求下很多孩子的学习习惯有了可喜的变化和进步,但这个......

    四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和总结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和总结 三塘小学 李媛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

    2018五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物特点 《童年的发现》:费奥多罗夫是个幽默天真、单纯、爱探究、善于想象的人。 《杨氏之子》:杨氏之子个聪明、机智、幽默的人。 《晏子使......

    六年级英语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2016六年级英语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PEP六年级上册四会单词 Unit 1:by (经……,乘……) foot(脚) bike(自行车) bus(公共汽车) train(火车) how(怎样) go to school(上学) 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