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愚公移山》课堂实录苏教版[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22:2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愚公移山》课堂实录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愚公移山》课堂实录苏教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愚公移山》课堂实录苏教版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许多困难?你是勇敢地克服它,还是畏惧逃避呢?

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名字叫《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

汤问》。这则寓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年近九旬的老愚公毕力平险,移去两座大山的故事。故事的内容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很有启发意义。

一、1、出示教学目标

2、首先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听,完后举手纠正。

3、出示小黑板,给课文中生字注音。

4、范读课文。

5、学生齐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理解。

二、1、我提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把它列出来,大家一齐说,我来写。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人物表,同学们看,这个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且:将近)

那么,这个智叟是个年轻人吗?(叟:)

那么,遗男呢?(龀:)

这么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让他去吗?

(孀妻、遗男)

三、1、同学们,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五人:愚公、荷担者三夫、遗男)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好,人物我们搞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则故事写了一个什么事情?————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原因:

画山。)

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

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3、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看看他们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文章中有两个人物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看是谁呀?

愚公妻————智叟

请同学们读一下两人的话,我们来比较一下,看他们的语气、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是完全一样?

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慧!”

你太不聪明了!

他的妻子说了吗?

智叟和愚公妻是怎么称呼愚公的?

君 ———— 汝(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平辈之间)

尊敬

轻视、看不起

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语含关心、担心。

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语含一种讽刺、挖苦的意味。连山上的一棵小草也不能动。

其妻———献疑

智叟————笑而止(讥笑、嘲笑/制止)

同学们看,我们本来还以为他们态度上差不多的,但仔细一分析比较,差别就明显了。

4、对移山有拥护的,也有反对的,那么愚公的举动是不是很笨呢?

移山的目的明确、周密的计划、移山之利

(有远见、深谋远虑、为了子孙造福)

不笨!

愚公移山的决心

对智叟的有力反驳

一学生读愚公语

智叟反应:亡以应

哑口无言

无言以对

理屈词穷

(全体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他的行动,说明他很聪明,正是他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天神害怕,天帝感动,移去了两座大山,面前出现了一条通衢大道。

而智叟他自以为聪明,不干实事,自以为聪明,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愚。

(全体学生齐读课文。)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年来宝贵精神财富。

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健康发展。

板书设计

第二篇:初三语文愚公移山教学案

初三语文愚公移山教学案

“以自学为主的堂教学模式”学教案

题愚公移山授时间授时:1自学:1

自读要求

.1

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辨析文言词语3领会这则寓言丰富深刻的内涵,认识愚公精神的可贵学习重难点学习顺畅诵读文言文。难点:

辨析文言词语(学案)一自学指导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

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

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

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

“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

了!”()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

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

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

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

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

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

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二学生自学古今词义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2.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3.一词多义且

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4.通假字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靥朔东后同措放置。虚词

之代词,他例:跳往助之。

助词:的例:隐土之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择

例:甚矣,汝之不惠。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一导入:《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

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

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

革命的胜利。二自学展示:理解词语、句子。方:方圆,指面积。

本:原来。之:的。河:黄河。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三质疑点拨::1问“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句写什么?其用意何在?(这两句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写此二句,用意在于说明要挖掉这两座山简直太难了,这事非平常人所敢想、所敢为。这两句为后面写愚公作了铺垫。)2问:“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去掉行不行?为何要有此字?(有此“本”字,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这就为山被移走打下伏笔。若无“本”字,这句就失去此意,无此作用。)

3问:从寓言故事这个角度看,先写这段有什么作用?(这段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前奏,先写这段是要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的兴趣。)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4问分析“家庭会议”。

A、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是“杂然相许”。

B、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意见一致,立即行动。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五人)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A、“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子都来了,说明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B、从表达上看,增加了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Xb1四总结:这一段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这一段写了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愚公要开山除障的打算是为了子孙后人着想,泽及后人,他的思想是崇高的;愚公要子孙们和他一起“毕力平险”,开出一条能豫南、达汉阴的道路,亲自领着子孙坚忍不拔地挖山运石,其志向之宏远、决心之坚强可知。)

第三篇: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第一教时)

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á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

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 生:河曲。

师:对。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 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地方。

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

(随机指点读文方法。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

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 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生:(看字典回答)残,就是“剩余的”。师:“残”跟“余”在这里意思是一样吗? 生:(齐生)一样!

师:一样,对了!愚公快九十岁了,余下的日子不多了,剩下的力气也有限。再请大家说说看,“以残年余力”这个“以”怎么讲? 生:用,因。

师: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你说!生:这里解释“凭”好。师:对,解释“凭”好。“以”作“凭”讲,文章里还有别的例子吗?(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别的例子,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下面找“之”字属同一意图。)生:愚公妻子讲的“以君之力”,这个“以”字用法一样。师:对!还有没有问题了? 生:“出入之迂也”,这个“之”字不会讲。

师:噢,这个“之”的用法可能没有学到过,大概都不知道吧? 生:“之”是结构助词。

师:讲得很好!我以为没有人知道了。是结构助词,不过这个结构助词用法有点特别,你们看,如果要翻译这个句子,这个“之”字要不要翻译出来? 生:(齐生)不要!师:那怎么译法?

生: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师:讲得对!你们看前面还有没有同样用法的“之”字? 生:“北山之塞”的“之”,用法一样。

师:找对了!同学们还有别的问题吗?(稍顿)没有问题了?很好,说明大家都懂了。你们看,许多问题大家一起来思考,不是都解决了吗?这说明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是能读懂这样的文章的。(趁势给以鼓励,既是总结上面的活动,更是为了进一步活动的需要。)现在,老师来问你们一些问题,看大家真的读懂了没有。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先来把它们列出来,大家一起说,我来写,好不好?(从列人物表开始,使学生觉得入门不难。)

(学生们纷纷提出,黑板上最后出现了一个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这个人物表。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学生纷纷答,有人说“九十岁”,有人说“九十不到”。)师:到底是九十,还是九十不到? 生:(齐声)不到。

师:不到?从哪里知道? 生:“年且九十”,有个“且”字。

师:且,对!有的同学看书仔细,有的同学就有些粗心。那么,那个智叟是年轻人吗? 生:(齐声)老头。师:怎么知道? 生:(齐生)“叟”字呀!

师:啊,很好。愚公和智叟都是老头子。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生:七八岁。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龀”字知道。

师:噢,龀。这个字很难写,你上黑板写写看。(生板书)写得很好。“龀”是什么意思? 生:换牙。

师:对,换牙。你看这是什么偏旁?(生答:“齿”旁。)孩子七八岁时开始换牙。同学们不但看得很仔细,而且都记住了。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他爸爸肯让他去吗?”此问的本意在于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孀妻”、“遗男”二词,问在此而意在彼,谓之“曲问”。前面问“愚公有多大年纪?” “智叟是年轻人吗?”都是曲问的例子。问题“拐个弯”,容易激发思考的兴趣。)

(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他没有爸爸!”)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师:对!遗男是什么意思? 生:(齐生)孤儿。

师:对了!这个孩子死了爸爸,只有妈妈。你们看书的确很仔细!再请你们计算一下;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五个人。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愚公,一个遗男,还有他的三个子孙。师:三个什么样的子孙? 生:三个会挑担的,“荷担者三夫。” 师:你们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 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是愚公率领了子孙去的。师:啊,讲得真好!那请你再说说看,“遂率”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句子成分? 生:主语。师:主语应该是什么? 生:愚公。

师:好!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主语补出来,人数很清楚,一共五个人。(计算人数,既是了解文章内容的需要——人少而移山,更见任务之艰巨——也是为了落实古汉语“”主语省略“的常识。)人物我们搞清楚了,下面再看看,这个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由人而及事。但事在人为,知“事”正是为了识“人”。)生:(齐声)移山。

师:这件事做起来难吗?从文章里找出句子来说明。生:很难。文章里有“高万仞”、“方七百里”两句。“高万仞”就是很高的意思,“方七百里”就是方圆面积七百里。山又高又大,很难移。

师:说得很好。移山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认识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是“轴心”所在,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心骨”。)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 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

师:差不多吧。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吧,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教学中此类比较,最易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朗读)

师:想一想,他们的态度一样吗?

生:智叟讲愚公很笨,太不聪明了。愚公妻没有讲。师:你再说说看,智叟讲的这个句子是怎样组织的? 生:倒装的。

师:那么不倒装该怎么说呢? 生:汝之不惠甚矣。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倒装吗? 生:强调愚公不聪明。

师:对,把“甚矣”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到了极点。这句话愚公的妻子是不讲的。这里有一点不同。(不同之一:对愚公的看法不同。落实“倒装句”知识。)我们再来看一看称谓,愚公妻称愚公什么? 生:(齐声)君。

师:那么智叟称愚公—— 生:(齐声)汝。

师:这两个词有区别吗? 生:“君”表示尊重,“汝”很不客气。师:嗯,好!我再把这个“汝”简单地讲一讲。长辈对小辈,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一般用“汝”。平辈之间用“汝”,就有些不尊重的意思。智叟叫愚公为什么用“汝”啊? 生:智叟看不起愚公,因为他觉得愚公笨。师:对,这是又一点不同。(不同之二:对愚公的称谓不同。落实古汉语中称谓的常识。)还有什么不同吗?

生:还有两句讲得不一样。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生:愚公妻说愚公不能把小山怎么样;智叟说连山上一根毛都不能动,有点讽刺的意思。师:啊,讲得好。这里的“毛”字,是什么意思? 生:小草。师:请你把这个解释用到句子里去讲讲看。

生: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就是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小草。师:对,一棵小草也毁不了,这是一种什么语气? 生:轻蔑。

师:对,轻蔑的,这跟愚公的妻子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看,这里又有不同。(不同之三:对愚公的态度不同。落实“毛”字含义。)还有“如太行、王屋何”和“其如土石何”,同样是“如„„何”的句式,可是智叟的话里多一个“其”字,这里有什么不同?

生:智叟的话语气比较强,用个“其”字,有点强调愚公没有用。师:讲得好。(不同之四:对愚公说话的语气不同。落实“其”字用法。)最后还有一句不一样,是哪一句啊?

生:且焉置土石。师:这句话怎么解释? 生:把土石放到哪里去? 师:“焉置”的“焉”字怎样解释? 生:疑问代词,哪里。

师:对,不过这句里的“哪里”放到“置”的前面去了,“焉置”就是“置焉”,放在哪里。愚公妻有这个问题没解决,后来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师:怎么解决的?

生:大家说“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师:他妻子提出这个问题来说明她对移山是什么态度? 生:关心。生:担心。

师:关心又担心,两人都讲得对。她关心这个技术问题怎么解决;还对老头子有点担心,快九十的人了,去移那么大的山,能不叫人担心吗?智叟呢?“嘿,你这个笨老头,一根小草也毁不了的人,想去移山,瞧你有多笨!”两人一样吗?不一样。(不同之五:对愚公的心理不同。落实“焉置”的含义。)现在请你们再在文章里找出两个字来,把两人的态度分别用一个字说明一下。先说愚公妻,好,你说!生:献„„ 师:献什么? 生:疑。

师:对,献疑。她对能不能移山只是有疑问。那么智叟呢? 生:笑。

师:对!笑,笑而止之。一个笑字带有什么样的感情,大家想想看。生:讽刺。

师:请在这个“笑”字前面加一个字,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不仅仅是组词训练。)生:讥笑。

师:对了。一个是“疑”,一个是“笑”。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哦,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以“疑”、“笑”总结两人态度,着眼于培养概括能力。)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人。那个遗男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师:对了。一个是“疑”,一个是“笑”。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哦,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以“疑”、“笑”总结两人态度,着眼于培养概括能力。)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人。那个遗男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生:高兴。师:怎么知道? 生:跳,跳往。

师:对了,跳跳蹦蹦地去移山,很高兴。他虽然年纪小,但是人小—— 生:志气大。

(体会“跳”字的感情色彩。)

师:对,他跟愚公一老一小,都有志气。那么愚公子孙的态度怎么样? 生:赞许。

师:赞许,你是从那个“许”字上看出来的吧?再想想,当时大家表示赞许的场面是怎样的? 生:热闹的。师:怎么知道? 生:杂然。

师:这两个字什么意思?

生:纷纷地、七嘴八舌的样子。

师:还有当愚公妻提出疑问的时候,子孙们怎样? 生:杂曰。

师:什么叫“杂曰”? 生:议论纷纷地说。

师:看,这个“杂“字很准确地写出了子孙们纷纷赞同的场面。(体会:“杂然”、“杂”对描绘气氛的作用。)上面几个人,对移山有坚决拥护的,有疑问的,有反对的。现在时间到了,请大家下课以后想一想:“愚公”就是“笨老头”,他究竟笨不笨? ——以上第一教时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第二教时)

师:同学们大概想过了,愚公究竟笨不笨?

(先讨论其他人物对“移山”的态度,故意留下愚公。主角登台,必须安排专场演出。“愚公笨不笨”,有极强的思辨性,教学对象又是初一学生,能否讨论出结果来,全在教师如何引导。)生:不笨。

生:笨是有点笨,不过有点精神。

师:嗯,大家自由发表意见,这就好。其他同学的意见呢?还有,我们说愚公笨,或者不笨,都要从文章里找根据,不能凭空想。生:不笨。师:你说说理由。

生:愚公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从这些话里看出愚公不笨。师:噢,他有意见。生:有点笨。师:理由呢?

生:愚公有不怕困难的精神,但不能运用科学道理。师:其他同学也发表意见。

生:不能说他不能运用科学道理,因为那时还没有大吊车。

师:你们看,现在我们分成两派了,一个是笨派,一个是“不笨派”。(问几个同学)你们是属于哪一派的? 生:不笨派。

师:(问另一学生)你呢? 生:笨派(笑声)。

(划分两“派”,为了树立“对立面”,激发思辨的兴趣。)

师:刚才我说过,无论说愚公笨还是不笨,都要根据文章。(“手不离书,言必有据”。既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又是思维、语言训练的要求。)现在让我们把前前后后有关愚公的一些句子分析分析,再下结论,怎么样?先看看引起愚公移山的动机是什么? 生: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师:请你解释一下。

生:苦于北山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

师:说得对。就是说,愚公所以要移山,是因为他“痛感迂、塞之苦”(板书)。(一看移山动机:痛感迂、塞之苦。)那么山移掉了有什么好处呢?愚公想过没有? 生:移了山,那就可以“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师:你也解释一下。

生:指通,就是一直通到。可以直通豫州之南,达到汉水南岸。

师: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愚公清楚地知道移山的好处,用一句来概括,叫做“确知移山之利”(板书)。(二看移山目的:确知移山之利”)这说明他做事目标很明确。还有,刚才有同学提出的他那段回答智叟的话,你们觉得这段话讲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好?好在哪里?你说!

生:这段话有力地驳回了智叟的“笑而止之”。

师:嗯,的确驳得很有力,念起来很有劲的。我们来念一念,体会体会,好吗?(学生念:“北山愚公长息曰„„何苦而不平”几句。)师:好,就念到这儿。你们感到这段句子写得怎么样?(语感的体会比语法分析更重要。)生:有力。

师:你们找找原因看,为什么会造成有力的感觉?句子组织有什么特点? 生:琅琅上口。

师:嗯,讲得很有道理。为什么琅琅上口呢? 生:前面一句最后一个字和后面一句第一个字相同。

师:哎,他找到了特点。你们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后面一个固字顶着前面一个固字,你们知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 生:一句顶一句,显得语气加强。(语感出来了。)

师:对,下面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师:对,这段话写得特别有趣,一句顶一句来写,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总结一句,那一句是—— 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师:什么叫“无穷匮”? 生:没有穷尽。

师:是呀,愚公的志气,愚公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行为,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地啃这两座大山。下面还有一句话,一转显得特别有力,那一句? 生:而山不加增。

师:对,这里的“加“字我讲一讲,“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装。这一句话一转特别有力,最后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哪一句? 生:“何苦而不平?”

师:对,这句是水到渠成,很有说服力,很有道理,智叟能回答吗? 生:亡以应。

师: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叫做—— 生:哑口无言。生:无言以对。

师:都对。“无言以对”更符合“亡以应”的意思。为什么智叟“亡以应”?因为愚公讲出了一个很普通的道理,做了一道简单的算术加减法;很普通,但很在理。从这里可以看出,愚公不仅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而且还“深明可移之理”(板书)。(三看移山的可能:深明可移之理。至此,“愚公不愚”的结论已隐含其中。)可见愚公移山不是一次盲目的行动,他是考虑得很周到的。现在我们可以来解决愚公笨不笨的问题了。你们想,一个笨的人能这样考虑问题吗?恐怕不可能。那为什么智叟说他笨呢?我想先给你们讲个事。我们上海有一位公共汽车售票员,对待乘客非常热心,是个学雷锋的标兵,《文汇报》上登过他的照片。很多人都写信表扬他,说他服务好。但也有些小青年说这个服务员“戆头戆脑”,这是我们上海方言,就是傻里傻气。这是什么道理?还有雷锋,有些人不是也叫他—— 生:(齐生)傻子!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道理啊?你说。

生:有的人是从为自己的角度来看的,就说他是傻子;有人是从他为集体做好事来看,感到他是好的。

师:哦,讲的真好!就是说要从什么角度看问题了,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看待这样一件事。这位同学的观点你们同意不同意? 生:同意。

(介绍学雷锋标兵,为了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愚公不愚”的道理,不能算生硬联系,空洞说教。)

师:好。那让我们回到本题上来,再来看看老愚公。他做的事看起来好像是很傻的。他要移山,可他已经多大年纪了? 生:就要到九十岁了。

师:这么大年纪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吗? 生:看不到。

师:这一点愚公自己也知道,你们看,他是怎么说的? 生:“虽我之死”。师:你解释一下好吗? 生:即使我死了。

师:这里的“虽”为什么不解释为“虽然”? 生:“虽然”,说明他已经死了。

师:对,这里要用个假设的意思。可见愚公移山早就想到在自己手里是移不了山的。他自己能享受到移山之利吗? 生:(齐声)享受不到!

师:这看起来似乎有点傻了,对不对?但我们用另一种观点来看,用什么观点呢?(一学生插话;为子孙„„)啊,很好,请你讲下去,为子孙什么? 生:为子孙后代造福。

师:哎,讲得真好,同学们都讲得这样好,真叫老师高兴!我们如果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他不仅不笨,而且还不是一种小聪明,而是„„ 生:(接话)大聪明!

师:对了!有句成语就叫“大智大勇”,还有一句成语也许你们还不知道,叫做“大智若愚”(板书)。你们看看,这个成语谁能解释? 生:大聪明的人看起来很像愚蠢的。师:为什么?知道吗? 生:因为他有远见,深谋远虑。

师:对了,他看得比别人远,想得比别人多,别人说他笨,是因为—— 生:不了解他。

(以“小聪明”作引子,学生自然得出“大聪明”的结论,由此引出“大智大勇”、“大智若愚”一串连锁的词语。“愚公笨不笨”的讨论,最后结穴于“大智若愚”的认识。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正是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一系列文言词句逐一落实的过程。教者的追求是:使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寓于语文训练。务必引导学生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师:是啊,有些看得比较近的人,不了解他,就说他笨。其实愚公笨不笨?不笨。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智叟这个“聪明老头”聪明吗? 生:不聪明。

师:那为什么他叫“智叟“?你说。生:他自作聪明。

师:嗯,自作聪明。这种聪明是大聪明吗? 生:是小聪明。

师:对,小聪明。这种爱耍小聪明的人,喜欢占点小便宜,没有远见,这种人我们上海叫他“小乖人“,智叟就是“乖老头”。接下来我们把文章最后一段读一遍,来继续思考一些问题,好吗?

(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文章。)

师:里头有个“厝”字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字同哪个字相通? 生:措,措施的措。师:什么意思? 生:放置

(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文章。)

师:里头有个“厝”字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字同哪个字相通? 生:措,措施的措。师:什么意思? 生:放置。

师:对。读了这一段,我有个问题: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山搬走的,这样看起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生;不同意!神仙搬山是因为愚公感动了上帝。师:噢,有道理。

生;还有,操蛇之神他已经怕愚公了。师:为什么怕?

生:怕他不停地挖,把山挖平了。

师:对。那么看,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是写出了愚公挖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我很高兴。同学们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得很好。现在我们再把文章从头至尾读一遍,要求大家仔细体会,尤其是智叟和愚公对话的话,要把两个人说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学生朗读课文。)

师:读得很好。这篇文章经过大家的认真思考,共同探讨,同学们学得很好。现在我们当堂来完成一些作业,希望同学们应用学到的知识,很好地完成作业。下面我们先拿来一段文章请同学们口头来讲讲看,看能不能把文章的意思准确地讲出来。选最精彩的一段来讲好吗?大家看选哪一段?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那一段。

师:对。这一段好。谁自告奋勇地来讲一讲?这里也要有一点大智大勇,我们看谁第一个勇敢地举起手来。啊,这位同学要起来讲了,大家听好。(学生一人起来边读边解释。略有几处小错误,全班共同订正。)(文章关键处,再重锤敲打一下。)

师:好,讲得真好,老师很满意。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解释一个虚词。“有子存焉”,这个“焉”字会解释吗?好,你说。生:在这里。

师:真好,这位同学讲对了,“在这里”,“于此”,或者叫“于是”、“于之”都行。这个“于”是什么词? 生:(齐声)介词。师:“此”呢? 生:(齐声)代词。

师:“有子存焉”,就是“有儿子活在这里”。你们找找看,这篇文章里还有这样用法的“焉”字吗? 生:“无垄断焉”。师:请你解释一下好吗? 生:,没有山岗高地阻绝在这里。

师:对了,讲得好,你们看,这个词既是介词,又是代词,兼有两种身份(板书“兼”字)。为了便于记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它什么呢? 生:兼词。

师:为什么叫兼词? 生:兼有两种的意思。

师:兼词,这个名字起对了。记住,“焉”字除了作代词、语气词外,还有兼词的用法。这种兼词在这篇文章里,除了“焉”字以外,还有一个,看谁读得细心,能把它找出来。生:“诸”。

师:嗯,找对了。怎么解释? 生:之于。

师: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字。它是“之于”在两个字的合音,大家读得快:之于——诸。你看,快读就成了“诸”,慢读就成了“之”。我们来解释一下,“投诸渤海之尾”,这怎么讲?

生:就是“投之于渤海之尾”。师:“投之”的“之”指的是什么? 生:(齐生)土石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我们在这篇文章里学到了两个新的虚词,就是两个兼词。我们就要记住。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作业。这里有一段文言文,我把油印的资料发下来之后,请大家加上标点。(发资料)我请位同学把这段话抄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加标点,待会儿请同学到黑板上加,划出的一些词句要能解释。(学生板书)甲乙两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愚公实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说明:这段文字在发给学生时没有标点)

(这道练习题设计的意图是:把课文的部分词句编写进去,使学生能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辨认它们,以收知识迁移之效)

师:请同学们先在纸上做,等会要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加标点。看谁先做好,争取第一个到黑板上点。

(学生做练习。后来有两个学生上黑板加标点。基本做对了,少数几个点错了,全班讨论订正。在讨论标点的同时,由同学解释划出的句子,讲得都很正确。)

师:同学们点得很对,讲得也很好,说明大家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了。现在我们想一想,这一段话里面,你觉得哪一句最重要?

生:“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很重要?

生:现在我们建设祖国,就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师:对了,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这就是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应该受到的教育。我们要不要做乖老头? 生:(齐生)不要。

师:对。乖老头自以为聪明,无所作为。我们要学习愚公的精神;或者呢,就学习那个京城氏的孩子,跳往助之,高高兴兴地去为四化出力。同学们,我们上了两节课,大家学得这样好,老师教得很愉快。你们呢? 生:很愉快。

(教学过程的设计,犹如作文,也要讲一点“凤头”、“猪肚”、“豹尾”。本文的教学以“学习京城氏的孩子”结尾,希望使初一的孩子感到更亲切一些,留下更多的余味。)——以上第二教时

(本实录中的楷体字部分系执教者自述教学设计的意图)

第四篇:愚公移山教学案

《愚公移山》教学案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老师:李洲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别: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文中愚公的形象:坚持不懈,有变通和发展的眼光,大智若愚。文中智叟的形象: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只会嘲笑别人。愚公精神比喻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预习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愚公移山教学案】

始龀()穷匮()厝()...万仞()魁父()亡以应()

...

3、重点字词解释。【愚公移山教学案】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 词义:(4)甚矣,汝之不惠。通 词义:

5、一词多义

且:①年且九十_____________ ②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_ 之:①冀州之南__________ ②跳往助之___________ ③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

6、重点句子翻译。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④甚矣,汝之不惠!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⑦河曲智叟亡以应。

⑧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教学案】

7、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写京城氏之子也来帮忙有什么作用?

(3)写两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

(4)故事的神话结尾告诉我们什么?

(5)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事?你认为愚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6)你是如何看待智叟?

(7)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联系自己谈谈)

(8)根据课文内容用原句答题。

A 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移山教学案】

第五篇:苏教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双桥中心学习二〇一八学年上学期 四年级(3)班语文教学计划

罗倩雯

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主要工具,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从事各项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的主要工具;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对小学生的思想、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学期特拟订语文计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大部分同学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学习态度端正,有一个良好的班风,能自觉、独立地完成各科学习任务,在老师的辅导下有能力带动班上的学生学习。有十七名从海子小学转入的学生学习基本功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生基本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积极进行家访,使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同时,要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喜欢学习。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上,引导其读适合他们的儿童外读物,扩宽其知识面,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通过三年的教育,大部分同学能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同学、认真学习。有3名学生的行为不够良好些,教师得运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措施反复抓,抓反复,使其达到转变的目的。

二、奋斗目标

(1)熟悉拼读音节,掌握新课标要求的识字量,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的目的。(2)使学生按要求会写简单的一段话。(3)加强书写训练,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4)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的平均成绩达到60分以上。

(5)重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6)形成活泼、开朗、奋发向上、遵守纪律的班集体。

三、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本册教科书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注意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首先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编排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编排

全册教材由“培训良好的习惯(7)”与“课文”、“习作”和“练习”组成。每单元安排“课文”3—4篇,共24篇。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7篇。每单元安排“练习”1个,共7个。

本册继续采用“识写分流”的办法安排生字。全册共安排生字338个,其中要求会写的为223个,另外的115个生字只要求认识。

凡是要求会写的字都在课文后面的田字格中一一列出;只要求认识的字则列在田字格上面的两条绿线内。课本最后按课次安排了生字表,以便复习、巩固。每课后面田字格中的红字供学生按笔顺描红。教材列出了常用的多音字,在其右上角加“*”以示区别。多音字仍然只在要求会写的生字出现其他读法时列出,但不计入生字总量。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朗读、背诵、复述,旨在增加儿童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按笔顺描红,坚持好写字的基本功。三是读抄常用词语,有时练习造句,从而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下基础。此外,有的课文后面还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全册教材共安排练习7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学用字词句方面,将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及词语句式等内容,通过综合练习,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促进使其语文能力的发展,还能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

朗读背诵方面,采用了两种形式,一是每单元安排8个成语或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又押韵上口,利于学生积累,增加文化底蕴;二是安排了短小精悍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这些阅读材料包括儿童诗、古诗、名言、谚语、春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又多为韵文,学生喜欢识记。

写字方面,继续强调按照规范严格练字。写字内容按汉字的常见杜绝形式归类集中,让学生在练习中自己去体会、揣摩汉字的结构规律。

口语交际方面,安排了“学会感谢”、“向爸爸妈妈介绍朋友”、“学会赞美”、“根据漫画编故事”……内容,让学生模拟一定的生活场景说话,有的则先说一说再写下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写作能力。

四、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2)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饿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

(4)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5)继续学习和掌握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学习正确使用和保管毛笔,并养成习惯。

(6)学习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并养成习惯;继续学习和掌握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338个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223个,并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入体”。(4)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得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其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查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6、习作。

(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交流。

(2)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

(3)学会写“留言条”、“请假条”、学写书信、养成乐于写日记的好习惯。(4)能够使用逗号、逗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冒号、引号。

(5)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并能适当、合理展开想象。做到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五、教学重点

1、复习汉语拼音,熟练地拼读音节;

2、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48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4、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5、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能就听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

6、会写简单的一段话或一件事。

六、教学难点

1、复习汉语拼音,熟练地拼读音节;

2、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能看图说一段完整的话或几段连贯的话。

七、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上课,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杜绝无教案上课;

2、认真批改、作业、试卷,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查缺补漏,做好相关的记录;

3、重视学生对拼音、字、词、句的训练,作业突出知识的重点,题型新颖,形式多样;

4、善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关心、热爱、辅导学生;

5、经常与学生、家长、教师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6、成立学习辅导小组;

7、举行语文知识竞赛和交流活动。

2018年9月4日

下载七年级语文《愚公移山》课堂实录苏教版[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愚公移山》课堂实录苏教版[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语文第九册教学计划

    2006-2007学年语文第九册(苏教版)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按主题划分为7个单元,为“园丁之歌”、“自然的奥秘”、“故事集锦”、“无私奉献”、“祖国各......

    杜郎口中学语文课堂实录(愚公移山)

    杜郎口中学语文教案(仅供参考) 《愚公移山》教案及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教案 杜郎口中学 徐立峰 总体思路设计 一.预习准备阶段(早自习读) 1.10分钟掌握作品出处,解决生字词,达......

    新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习题练习

    七年级诗词大赛初赛 一、 直接默写; 1. 心中的风雨来了,_________________。 2.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________......

    愚公移山教学案(精选5篇)

    语文公开课教学案 授课题目:《愚公移山》 授课类型:文言文复习课 授课地点:胶州第九中学 授课年级:九年级 授课时间:4月17日 执教人:胶州7中杜运凤 教学目标:梳理归纳文言知识点,复......

    七年级语文下册 《丑小鸭》课堂实录5 人教新课标版[5篇范文]

    《丑小鸭》课堂实录 (早自修布置预习,要求学生理清丑小鸭的流浪足迹。) 师:同学们以前知道丑小鸭的故事吗? 生:小学学过的。 师:学过啊。那今天我们来学习已经学习过的文章,是不是没......

    苏教7上语文赏析

    《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借写长江的风景,表达他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

    苏教语文三年级下册成语

    三年级下册课本成语 银光闪闪:银白色的光闪烁不定。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 蔚为壮观:形容景象非常盛大。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七下苏教语文(精选多篇)

    一. 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发窘(jiǒng)天堑(qiàn)摒弃(bǐng)晶莹剔透(tī) B、竣工( jùn)轶事(yì)殷红(yān)蹑手蹑脚(niē) C、矫健(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