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实践活动在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19-05-12 22:0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文化实践活动在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文化实践活动在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篇:浅谈文化实践活动在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文化实践活动在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至二十世纪末,华文教育在质和量上都呈现出一种飞跃的态势,新形势下,文化实践活动在提升教学的效果,突出教学特色,促进学科建设以及获得社会效益等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潜力不可低估。但是,文化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基本的乃至原则性的问题甚至未得以明确。其教学化、规范化、科学化势在必行。

一、关于文化实践活动的形式及作用

文化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课堂教学,如开设历史文化课、中国概况、旅游地理等课程。二是校园文化活动,如学生的摄影、作文展览,演讲,中秋节、圣诞节的文艺演出等。三是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其以汉语长期班的游教活动最具代表性。“游教”,即旅游教学,这是一种融旅游观光和语言、文化教学、民族文化教育于一体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其施行已久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已成为华文教育形式上的特征之一。

从目前情况看,这些文化活动最显著的成效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华文教育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较为有效地调动了华裔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华文教育界非常重视而又倍感棘手的一个问题。华文教育的主体在海外,绝大部分学生是出生在海外的华裔青少年,并且,学生的低龄化和土生华裔儿童的增加是当今华文教育的发展的显著趋势之一。虽然华裔儿童基于血缘的作用,易于对中文产生本能的心理认同,但是这种朴素的认同并不足以构成学习中文的根本动力。其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学习缺少相应的语言和社会环境,因而常使学习觉得难而又难。在许多地区,这种课余的汉语学习也不在主流教育系统的要求之内,故不能对学生形成压力,周末学校的上课的时间也往往使天性爱玩的孩子觉得自己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一些学童甚至是“哭丧着脸”来上课。至于将中文作为一种工具的意识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之后才能具备。另外,华文学校本身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照搬国内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不少老式学校仍基本采用背诵、默写、造句等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对土生儿童已熟悉的主流社会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等未加以很好的研究和借鉴,从而使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加重了他们学习中文的压力和厌倦感。学习中文仅出于对父母要求的“被动遵从”。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个倍受关注的论题,一再被海内外华教界提出并加以探讨。研究华文教育多年的美国学者麦礼谦在谈到目前华文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时曾说:“华教工作者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激发那些在.+年代已占到(美国)华校学生总数四分之三的土生儿童学习中文的兴趣。”

在此,文化活动的作用不可小视。“借助文化的吸引力,激发学习语言的动力”,是华文教育工作者数年前即已指出的一条因应之策。《世界日报》曾发表中文学校学生王维萱的文章,她说:“我在中文学校参加的文化课是中国结,⋯⋯我本来不喜欢上中文课,可是只有参加中文学校的人可以去上文化课,所以为了上文化课,我才愿意上中文课了。”这种感受具有典型性。在国内的旅游教学所安排的旅游参观,座谈访问,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联欢等各种活动,在促进华裔青少年对中国的了解、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方面,表现出了极为显著的成效,许多原本连简单中文都说不好的孩子在参加了游教夏令营后,“已不自觉地将中国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一定要学好中文的意识更油然而生。”孩子的这种变化往往令教师和家长感慨万分。

国内的华文院校尤其是补习类的华文学校同样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很多学生奉父母之命而来,学习缺乏动力,没有积极性。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文化教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北京华文学院,音乐课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一门文化实践课。每次上课,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跟老师学唱中国民歌《挂红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他们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很多人下了课还手舞足蹈。又如上书法课,他们会兴致勃勃地去买毛笔、砚台,几个大字写下来,兴高采烈,自觉很有成就感,诸如此类。可以想见,文化教学使 这些学生感到在华生活的美好与充实。

(二)文化实践活动对于华文教育之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华文教育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此说在八十年代即已露端倪,但以种种原因,曾一度沉寂。所谓“独立”,乃相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而言。九十年代后期始,华文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呼声再起,且不仅仅限于语言文化教学方面的探讨,学者们开始立体地,多角度地研究华文教育,并提出不少颇有见地的见解与构想。

客观地说,鉴于目前华文教育的研究状况,建立学科的条件并不成熟。但是,我们应有这样的学科意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注意揭示华文教育的特殊规律,据此提出其理论、原则和方法,明确华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以之促进华文教育的的学科建设。

我们认为,华文教育应具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通过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于汉语言和中华文化的兴趣和感情,使他们具有一些民族意识和归属感。华文教育的宗旨之一是使华裔孩子通过在华文学校的学习,能够对祖籍国和中华文化有一点认识和了解,产生一些兴趣和感情,至于他们以后是否要在这一方面有所发展,有所作为,是次一步的事情;这同时也是很多学生家长的愿望。从这一点上说,文化教学也满足了这一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心愿。

第二个层次,是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汉语技能和相关的文化知识。有无目的语的社会环境对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贴近所学语言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对所

学语言有切实的感受,这是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第三个层次,是培养高级的汉语人才,即所谓的“汉学家”。华文教育同任何一种国家支持下的民族语言教育一样,不可能总是停留在普通语言教学的层次上,造就出一批高水平的汉学人才是其自身的必然要求。

对于以上三个层次目标的实现,文化实践活动皆可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就国内涉侨院校目前的情况来看,除长期班外,另有短期班、夏令营的接待工作,而且数量不小,对他们的教学,主要是在第一或第二个层次上,要想收到满意的效果,文化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

(三)在进行汉语言教学的同时,有力地传播和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在帮助华裔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方面起到显著作用。

就学科体系而言,华文教育无疑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部分。关于在语言教学中要不要“弘扬”中华文化,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在不同阶段有过不同的认识。八十年代中,受学术界“汉语热”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偏重文化,以文化传播为主要目的。九十年代中,则发生了变化,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应定位于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不宜提“弘扬”文化。但是,近两三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在质和量两方面的显著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这样一种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认同,已有诸多专家、学者、政府高级官员如教育部长陈至立、著名学者季羡林、任继愈,以及国家汉办负责人张德鑫等,他们或撰写文章,或公开发表言论,明确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涉及到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涉及到我们在国际的地位。”呼吁在进行汉语教学的同时,“要更加突出介绍中国文化的比重,”“要主动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推广出去,使他们不仅学到汉语言知识,还学到中华文化的传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在国家汉办最近下达的十项重点科研课题中,文化研究也列为其中的一项。语言与文化并进,将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一直是华文教育秉承不移的明确宗旨,并且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就此而言,可说华文教育已先行了一步。

除此而外,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还担负着另一个重要使命,即培养华裔下一代的健康的民族意 识。今天,很多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存有“民族认同疲惫”,“不愿作华人”的思想在一些人身上还相当严重,然而他们并不能完全、彻底地融入当地社会,这使他们感到极大的困扰。如何完整他们的精神寄托与身份认同,华文教育无疑是最佳途径,惟因如此,华文教育又被称为“海外的希望工程”。一般来说,华裔青少年对于中国,中华文化都有一点认识、兴趣、乃至本能的好感,如何使之强化、升华、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有一点足堪注意,即,青少年之想法,观念的形成,往往凭借直接的观察和体验,而非说教灌输;而国外课堂上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介绍,往往失之偏颇甚至错谬,所以,实地了解中国、感受文化尤其具有现实的意义。近年来,由中国国务院侨办组织的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大型活动更在海外华人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寻根访祖活动在华裔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是任何其它形式的教育难以企及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朱丽亚,在寻根之后写了一篇文章,文里写道:“我一直对我自己的家庭背景感到羞耻⋯⋯寻根的最大的收获是对自己感到自豪。我是个中国人,我为此感到高兴。”一位参加北京夏令营的美国华裔学生在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后写道:“我被深深震撼了,心中充满了一种又强又深的感情。这种感情让我记住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四)文化实践活动促进了华文教育的产业化、市场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海外中文教育解决了办学困难的问题。

以夏令营为例。夏令营活动涉及众多的机构组织。目前有公费(国侨办资助)、半公费、自费等多种形式,海外侨团及国内相关机构均对此表示出浓厚兴趣,一直热心参与其中。一些地方侨办已开始尝试走市场经济的路子,争取夏令营营员费用自理,为此他们做了更多的工作,如加强与华人社团的沟通与合作,加大在海外的宣传力度,设法降低费用,等等。文化活动的这种市场化趋势对海外中文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十分有利。

华文教育不同于国内的常规教育,与之有关并产生重要影响的不只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经济方面,为数众多,性质各异的各类华人社团和学生家长的捐赠及学费是学校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只有少数学校可得到来自当地政府和中国侨务部门的不多的资助,这样的经济来源显然是不充足不稳定的。许多学校尚无固定的课室和活动场所,许多应有的工作因而不能得以顺利开展。为解决经费问题,一些学校曾产生过建立股份制,会员制等设想,实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而学生文化实践活动的市场化,一方面,可为学校带来直接的收益;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学校的影响,为今后的资金筹措创造一些有利条件。目前,这种市场化的文化实践活动已在局部地区推行,其完全有可能为海外中文学校资金问题的解决提供一条持久有效的途径。

二、文化实践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于目前的文化实践活动,自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文化活动本质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要更加丰富和完善,对于文化活动的意义和功能也应该做更深入的挖掘,在学术水准上更有待于提高等。目前看来,这些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国内汉语长期班的旅游教学上。

关于旅游教学,一般的情况是,在华学习的长期班学生平时每两周一次,由学校组织,由教授语言课的老师带领,在学校所在地区进行参观游览。另有每学期一次赴外地游教。每次游教活动前,都有老师先行介绍讲解,并给学生看有关的录像资料。长期以来,虽然这种活动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且也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定位不够明确。虽曰“旅游教学”,但从游教的现状来看,很难确定其究竟是“教学”还是“教学的调剂”。关于游教的功用,虽强调其语言实践与文化教育的意义,但二者的关系如何,在实际运作中应依循何种原则进行处置?对此至今仍无理论上的探讨与实践中的尝试。

定位的不明确必然导致操作中的无法可依,具体环节上的随意乃至放任之倾向遂成为不免。

选择什么样的地点,什么样的活动来开展游教,希望藉此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应为一次游教总体设计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然而,对游教的选题,各校大多是凭感觉,凭习惯,甚至以是否方便易行来确定。其中的不足大致有四。一是游教的地点多选择在风景名胜区,这本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应注意选择最有中国(文化)特色,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名胜风景,而校方似对此考虑不足。二是过份偏重传统文化,现时性题材不足,如城市新景,名校巡礼等在现今一般旅游活动中已很常见的内容在游教中反而没有安排。三是所选题材不够平民化。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外国学生最希望了解的其实是当今中国社会。参观并感受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是很多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可惜这两点在选择游教题材时都被忽略了。另外,各校所选取游教景点数量不多且相对固定,各年度间少有变化,有些景点甚或一年二游,这对于学习期限较长的学生颇为不利。有时选定了某些较好的游教题材,也确定了本次游教的具体目的,但在达致何种指标上则基本没有规划设计,更不可能在游教过程中有所体现,此直接影响了“这一次”游教的成效。

与之相应的一个问题便是游教前与游教中的讲解不够充分且缺乏针对性。虽然学校在游教前一般会安排相应的讲解,但教学目标、指标的不明确及对学生的兴趣、语言程度、文化认知能力的忽视,往往使得这样的讲解流于形式。虽然现在已有学校在举办游教讲座时按学生的语言水平分班,但其文化认知能力的因素仍未得到正视,如日、韩学生与东南亚、欧美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程度有明显差异。游教结束后,学校一般会组织相关的摄影、作文展览等,但其实际上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而非对游教活动的检测考核。此外,历次游教结束后,校方亦缺乏必须的总结与思考,遑论研究,游教工作几十年来进展不大,与此不无关系。

学生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其缺乏学习要求,这一点与其它外国留学生形成鲜明对比。其实学习动力问题一直是华文教育界需正视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难题。学生大多视游教为旅游,外出只赏景拍照。而游教缺乏正规教学形式上的检验考核,所以也无法给他们造成压力。

概言之,目前游教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操作上的非教学化,流于游而失于教,游教作为一种独特且极具潜力的教学手段,远未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三、关于文化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

开展文化教学活动,是涉侨院校一项长期的正规的工作,它不是一种调剂和点缀。

有三个目标是我们今后要争取达到的。

首先是实现文化教学活动和语言教学的更好的衔接。中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普遍对目前汉语教学的效果不满意,华文教育当然也包括在内。这不完全是汉语本身特点的问题,关键是我们要改革和完善教学法体系。思路之一就是充分利用汉语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和社会语言环境里的交际活动等多条途径学习语言,把各种课外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进行合理的设计安排。不论是参观游览、座谈访问、还是游戏表演,都要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提供语言习得的机会。国外很多学校采用“沉浸法”进行短期强化教学,想方设法使整个教学和活动场所“中国化”。有些学校还把学员带到“中国城”去体验华人的社会环境。在英国,更有很多大学的汉语教学都采取了“三明治”式的方案,即在本国和中国的学习交替进行。这种注重交际能力并身临文化境地的做法颇受欢迎,已为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的汉语教学部门所采纳,“中国实地经验”越来越成为提高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国内进行汉语教学,社会环境因素的优势更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仍然采用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无异于对这种资源的浪费。况且,很多东西,比如语感、地道的语音、对语言中文化因素的把握,特别是语言交际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自然习得的途径,仅靠课堂教学很难收到让人满意的效果。

我们对文化教学期望达到的第二个目标是,希望它能与海外中文学校的文化教育以及华裔学生特有的文化素质有所呼应。华侨大学的一个调查报告曰,中华文化在华裔学生身上的留存、积淀和影响,曾经令很多从事华文教育多年的教师感到“非常吃惊”。这个调查只是初步的,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深入 的调查分析和思考,以使学生在海外受到的文化教育能够在中国本土得到巩固和升华。最后,我们也希望文化教学在层次上有一个更高的提升,争取和国外汉学系的整体教学有所衔接,并且尽量做到适应华裔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的特殊要求。据我们所了解的情况,一些大学的汉语教学并不太适合华裔学生的特点。华文教育是主要面向华裔学生的具有服务性质的教育形式,应该在此方面有所作为。当然,这样一个目标的实现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华文教育无论是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作为一项事业,发展是其必然的趋势。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然会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特点。与世界汉语的研究接轨,培养高层次的汉语人才,将是华文教育的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对此我们会不断作出积极的努力与探索。

第二篇:浅议文化行政综合执法的地位和作用

浅议文化行政综合执法的地位和作用

2009-7-7 阅读2357次 本站网友 魏志东 发表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篇<<>>下一篇

[征文]强化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

——浅议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在“扫黄打非”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

魏志东

论文摘要:本文从淮安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的成功实践,阐述了“扫黄打非”已成为文化行政综合执法的重要工作任务;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是“扫黄打非”斗争的主力军、突击队和生力军;进而需要全面加强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建设,不断深化改革,为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繁荣发展,提供坚强有力地执法保障,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文化综合执法 扫黄打非 地位和作用

作为江苏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淮安市去年按照省委、市委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分级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作为同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直属机构„„统一行使文化市场行政处罚以及相关的行政强制、监督检查职能”的要求,重新组建了市级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作为市文广新局直属的副处级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机构,统一行使文化市场、新闻出版、文化遗产保护、广播电视等行政执法职能,核定编制20名,其中副处级领导职数2名,正科2名,副科4名;同时,按照“扫黄打非”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要求,根据中共淮安市委办公室《关于市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合并更名和成员调整的通知》(淮办发[2009]3号)精神和省委、市委文化体制改革方案中“省、市、县(市、区)三级原有的‘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由新设立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承担”的要求,淮安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交由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承担。从改革至今的实践来看,“扫黄打非”各项工作得到有条不紊地推进,执法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不断深化思想认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灵魂,从国内外形势发展来看,境内外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从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国家政权进行攻击与颠覆。从文化产品、出版物所固有的商品属性来看,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文化出版物市场商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只要有利可图,势必会出现假冒伪劣的非法侵权出版物和色情淫秽出版物。如果任这些对党和国家政权恣意攻击的非法出版物、盗版侵权色情出版物的传播泛滥,不仅严重摧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诱发犯罪,毒化社会风气,更为严重地是直接危及我国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国家政权的巩固。正是因为20年来,始终坚持对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予以坚决打击的高压态势,对侵权盗版色情淫秽出版物予以坚决清缴的坚强决心,不仅推进了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促进了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更是保障了我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充分表明“扫黄打非”已经成为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颠覆不可逾越的一道坚固屏障。

“扫黄打非”工作开展20年来,实际是在出版物市场管理形式上开展的意识形态的较量,其本质是遏制非法传播,清除文化垃圾,因而它首先是“战场”,然后才是市场,首先是“斗争”,然后才是竞争,首先是“政治”,然后才是文化,因此,我们要从事关国家政治制度、事关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的高度,清醒地认识到“扫黄打非”是党对意识形态领域领导的一个重要抓手,所从事的是一场同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政治斗争。因此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组建一支统一的文化行政综合执法队伍已经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

统一文化行政执法,执法力量进一步强化

在改革之前,淮安市存在着市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等多个文化市场管理组织机构;在行政执法上,有社文办、文化市场稽查队、新闻出版执法、文物执法、广播电视执法等多支执法队伍,经常出现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的现象。省委、市委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改革后,多个领导小组统一合并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挂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作为领导小组日常办事机构的办公室与新设立的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合署办公,并承担其相应工作职责。这一改革,使原来的多头机构变为一套机构,组织机构设置进一步得到优化,归并了多个行政执法部门,统一了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行政执法,行政执法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作职责进一步明晰。在“扫黄打非”工作上,原来我市“扫黄打非”办公室挂靠在局新闻出版处,仅有2名工作人员,工作上经常疲于奔命,调整到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后,工作人员由原来的2名增到16名。从“扫黄打非”工作实践看,“扫黄打非”不仅有综合组织协调,更多地还有执法办案;为进一步加强日常巡查稽查力量,在执法支队内部设立市级新闻出版执法大队,核定3-4名执法人员,这样就有效地保证了出版物市场的日常检查与行政执法,在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内部通过定职责,定岗位,定任务,进一步优化人员配置,使“扫黄打非”工作总体上得到强化。同时为进一步加大综合协调力度,在市文广新局确定一名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分管“扫黄打非”办公室工作,从而更利于在全市面上予以总体综合协调。

明确工作任务内容,实施“扫黄打非”与文化行政综合执法

有序无缝对接

从“扫黄打非”工作内容上看,其所涉及的出版、发行、印刷、复制、互联网络、网吧等方面实际上都是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是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的重要工作内容。从改革以来的实践看,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已经是“扫黄打非”斗争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处于重要主体地位。

从市场的日常巡查来看,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队伍是出版物市场日常检查的主力军。进入新时期,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非法出版物屡禁不止,一些不法出版商和个体商户,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大肆进行“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活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干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们的非法出版活动,已经呈现出违法出版团伙化、销售网络化、推销流动化和手段高科技化等诸多新特点。如何强化市场监管,加强市场日常巡查是依法管好市场,防患于未然的有效措施。这就需要一支长期奋战于文化、出版物市场一线的执法队伍,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是承担起这一工作的重要主力军,通过进一步加强日常巡查,强化市场行政执法检查,加大教育防范的力度,全面进行联网布控,从而有效地把“黄、非”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日常工作中,首先要抓好出版物市场的日常检查。由于出版物市场面广、量大、点多,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实施分片包干、目标管理、责任到人、强化巡查等手段,从加强日常检查入手,组织力量对车站、电子商城、批发市场等重点区域、重点地段,在重点时段,实施经常性的和定期的检查,做好日常检查日志的记录,提高检查的密度和频率,在市场上,始终保持一种高压状态,始终保持一种威慑力量。同时要严防政治性非法出版物的出笼。要按照全国、省“扫黄打非”办的要求,组织执法人员经常深入基层,认真进行排查,进一步规范储存运输出版物的经营行为,严密封堵政治性非法出版物的流通渠道,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再次要切实抓好印刷、复制企业的管理。组织文化行政执法人员,经常深入到印刷复制企业宣讲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政治警觉性,要求所有印刷复制企业不得违规承接印刷复制业务,对所有印刷复制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决不让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在本市印刷、发行和销售。

从专项集中行动来看,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队伍是“扫黄打非”集中行动的突击队。集中打击是“扫黄打非”的必要手段。要按照工作方案的安排,适时组织协调宣传、政法、公安、工商、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开展集中行动,针对不同时段出现的突出问题,实施有针对性、有效性和有重点的整治,始终保持对非法、违禁出版物的高压态势。在集中行动中,做到稳、准、狠。一是措施到位,稳扎稳打。通过日常暗访和调查,摸准出版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掌握非法、违禁出版物进货渠道,摸清他们在出版物市场的经营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好详实的突击行动方案,有计划有组织地予以实施,在集中行动之前,还要注意保密,杜绝盲目行事,确保不走漏风声。二是重点突出,目标准确。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针对出版物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瞅准出击时间,选准打击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安排部署集中打击行动。三是采取突袭行动,依法打击。深挖非法制作、出版、销售图书及音像制品的地下窝点,对传播政治谣言、危害社会稳定、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出版经营活动,予以坚决打击,决不姑息,该收缴的收缴,该取缔的取缔,该处罚的处罚,该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移送司法机关,做到铁面无私,公正执法。今年2月,我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在接到楚州商贸城有不法商贩公开销售淫秽色情音像制品的举报后,在第一时间向领导作了汇报,并迅速拿出突袭行动方案,同时派员先期进行暗访侦察,注意突击行动的保密,在第二天就组织文化、新闻出版、公安、工商等执法人员30余人,一举端掉了销售窝点,并将4户不法经营业主移交当地公安部门处理。有力地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达到震摄罪犯,教育群众,净化文化出版物市场的目的。

从大案要案以及案件查处来看,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队伍是“扫黄打非”案件查处的生力军。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作为我市组建时间不长的一支新生的综合执法力量,在案件查处上,始终是冲锋陷阵的生力军。他们首先建立健全了快速反应机制,配备了专用行政执法车辆,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举报受理案件查处的工作流程,实施了24小时全天候值班制度,遇到突发情况做到快速反应,快速查处。今年3月5日下午2时许,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同时接到两起举报,执法人员兵分两路;3时就分别到达一非法出版的地下仓库和一运输贩卖非法报刊的邮亭,查获 4300余册盗版伪劣出版物和1900余份非法小报,现场扣缴运输车辆一台,并予以行政立案查处。其次是全面实施联动执法。由于县(区)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少,装备差,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区域狭小,且一有案件发生,说情打招呼纷至沓来,仅仅依靠县(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则往往难以查处,我们作为市级文化行政综合执法部门,经常采取多县(区)交叉联合执法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县(区)有时难以执行的执法。去年以来,由市级牵头的联动执法已经开展6次,取缔了一批不法商贩摊点。同时对直接举报到市级领导和省的有关案件,市级文化行政执法支队直接牵头予以立案查处。三是从多年来的案件查办实践来看,文化综合执法已经从证据收集、事实的认定、法律的适用、处罚的程序等多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工作流程,而且亦积累了一些查办大案要案的工作经验,如过去查办的“王士华非法出版案”,去年8月份查办的“顾登梅淫秽图书批发销售案”,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面加强综合执法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扫黄打非”

行政执法的“铁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有效打击出版物市场上的违法违规行为,不断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为百姓安全健康地享受丰富的文化大餐提供强有力地文化执法保障,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全面加强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建设,是作为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地区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综合执法的科学化。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研究“扫黄打非”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组织管理形式,科学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把科学的精神贯穿于综合执法的全过程,不能靠拍脑袋执法,意气用事执法,不断提高文化行政综合执法的科学化水平。一是执法组织机构的科学合理设置。目前,淮安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是我市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惟一一支行政执法队伍,担负着全市四大块文化市场行政稽查、执法的工作职责,内设办公室、新闻出版执法大队、文化市场执法大队、文化遗产执法大队,承担着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全部工作任务,这一设置,进一步明确了市级文化行政综合执法的性质职能,有效地解决了过去管理与执法、行政审批许可与行政执法、行政处罚权责不清、角色混乱的现象,有效地保证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二是执法人员的科学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是实施行政执法的主体,行政执法的质量如何以及对文化、出版物市场安全健康有序经营秩序的构建和维护都取决于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因此,我们要强化对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教育执法人员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观念,树立大公无私、勇于奉献、勤政廉洁、甘当公仆的思想道德观念,通过强化学习教育培训,强化工作制度、工作纪律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同时在工作安排上,结合每一执法人员的个性特点,安排其合适岗位,最大限度地提高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实施定岗、定责、定目标等“三定”管理,使每一名执法人员工作舒心,执法顺心,努力提高他们依法执法办案的工作水平。

综合执法的规范化。一是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文化行政综合执法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程,从案件的举报受理、执法检查、行政强制与处罚,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母本,统一执法文书、统一规范执法用语、统一执法程序、统一处罚标准,全面开展清理权利内控机制活动,归纳梳理出298项执法行政的依据,这样既保证了行政处罚的效率,又实现了行政处罚的公正合理,同时强化执法监督,严格自由裁量权,最大限度地缩小自由裁量的范围,进一步细化处罚标准,从社会正义公平的价值观出发,充分考虑案件发生的原因、性质、情节和后果,公平合理地对待违反同一处罚条款的相对人,将一个大的自由裁量幅度划分为若干个小的自由裁量幅度,以达到文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控制的目的,同时建立一系列信息公开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等等。二是程序化建设。在文化行政综合执法中全面导入ISO9000质量认证管理体系,编制行政执法规范化、程序化的工作指导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的工作流程图,建立健全大案要案审理委员会制度;在一般案件查处中对现场检查记录、立案、调查询问、调查终结、行政处罚事先告知、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罚执行、案件结案、卷宗归档等每一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程序,从而大大提高办案的质量。

综合执法的法制化。依法行政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执法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把每一案件都办成无可挑剔的“铁案”。提高综合执法的法制化工作水平,首先要大力开展学习宣传法律法规活动,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培训。其次是要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法制意识。要通过学习培训等多种方式,让执法队员将相关法条熟记于心,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目的、原则和精神,切实做到依法办案。三是在办案过程中全面引入说理式行政处罚决定书。通过通俗明白的说理和解释,完整准确地表述案件事实,逐一列举佐证案件事实的证据,全面表述法律适用的理由,规范交待办理案件的程序,把执法机关认定或不认定的理由写清,让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更好体现以人为本和法制的精神,从而更加有效地减少行政相对人对行政处罚的对立情绪,减少和消除执法矛盾,更有效地维护法律的尊严。

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在“扫黄打非”工作中,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全面加强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在“扫黄打非”工作中主力军、突击队、生力军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实施精确打击的工作目标,把“扫黄打非”工作成效作为检验和衡量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成果的重要标准,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繁荣发展。

二○○九年六月三十日

第三篇: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进一步阐述了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2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概念,并确定了“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建设目标,自此,全国掀起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热潮。2014年《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纳入省人大常委会2013-2017年立法规划正式项目。本次立法旨在推动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内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主导建设,由公共财政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建设,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社会文化需求为目的,按特定标准合理布局的文化设施格局;目前纳入这一体系的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应运而生,被概括为:独立地或通过合作方式向公众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础设施及其蕴含的各类资源的架构,包括所有实体图书馆、馆外服务点和流动书车,以及它们的合作性服务平台。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构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面向全社会的,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构成而言,主要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组织协调机构、以及各种文化服务部门等几个方面。其中各种文化服务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本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文化服务设施之一。与其他设施相比,首先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当丰富,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甚至实物表达的各种文化,是一个极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的大舞台。其次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拥有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在其工作过程中能够超越空间障碍和突破思想障碍,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内容上的互动,达成共识与合作,无形中对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美国当代著名的图书馆学者谢拉将这称之为社会和谐的力量,启迪到图书馆来的人们,独立地思考引发探询。现代公共图书馆不但起社会和谐的力量,还拥有社会同化的力量。以盐城市图书馆为例,为加快推进“书香盐城”建设,通过推广“盐渎风”全民阅读,据统计,2014年,以市图书馆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盐阜大众报社、盐城晚报社等多部门联合,共举办16大项300多场次活动,包括“读书与梦想”征文和视频作品比赛、“书香伴我成长、经典浸润人生”国学颂读书、演讲大赛、“书香盐城、放飞梦想”少儿绘画大赛、开展《黄海讲堂》品牌讲座等系列活动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文化知识等,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构成了盐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亮点。简而言之,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三)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地位和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和职能反作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地方“领头羊”,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必须重新认识地市馆的性质和社会职能,从而利于地市馆的规划和功能的发挥。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由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经费由政府全额拨款,为读者提供文化服务,因此,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职性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学术性、教育性、服务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等。公共图书馆的这一系列性质,决定了公共图书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文献收集、整理、借阅职能之外,还承载辅助教育、文化休闲、知识支持、模式拓展等功能。美国著名图书馆学者谢拉认为,“人们创建图书馆是为了满足某些社会需要。图书馆的发展史不仅仅与社会思想史有密切关系,而且与支持图书馆的文化结构为价值观念的变化的密切的联系。”《图书馆学概论》认为“图书馆是保存人类记忆的一种社会性的机械装置,是将图书馆内容传播到人们意识之中的一种社会装置”。由此可见,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一个文化传播使者,是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中心

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又具有公共性的服务性质,是开展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说地市级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是支持终身教育的有效形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地市级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活动,如开展学术专题报告、举办各种讲座等从技术和环境上支持了高品位文化活动的开展,把自身发展成为社会公众进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基地,其开放式教育职能是其他教育机构无法代替的。

2、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休闲活动中心

地市级图书馆加强休闲娱乐相关设施建设,将休闲娱乐纳入到文化休闲的范畴,把图书馆建设成为传播和活跃社会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通过自由舒适的阅读环境、文化娱乐消遣活动传播人文关怀和平等的理念,争取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活动以及文化活动的组织作为文化资源,纳入到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中来,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公众文化活动的中心。盐城市图书馆每年开展的迎新年读者联欢会、常年开展的书画展览和读者书友会等休闲服务,以及书山寻宝、有奖猜谜、趣味体育竞赛等活动有效增强图书馆的亲和力,为促进图书馆的全面发展创造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环境。

3、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知识支持中心

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地市级图书馆的丰富馆藏资源是文化服务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期以来,地市级图书馆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古代典籍孤本到现代海量数字资源,都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咨询,为企业追求最佳效益服务,为专业学者提供提供学术服务。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性在公共服务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指导作用,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在对用户所需信息搜寻组织加工的基础上,开展知识创新服务,以最大限度缩短文献信息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差距,节约读者的时间和精力,使公众的知识更新速度和能力都得以大大提升。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整合、开发和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服务。据统计,盐城市图书馆2014年全年接待读者1631578人次,外借图书1627471册次,通过开展参考咨询、决策参考、外文翻译等方式直接参与社会文化经济建设;并通过与基层单位合作设立分馆,流动图书车定点定期上门服务,举办科普演讲、书画艺术展览、地方历史名人讲座、海盐文化讲座等系列讲座,满足读者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知识支持。

4、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拓展中心

信息数据的全面爆发,公共图书馆仅靠传统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公民的文化诉求,面临如此艰难的境地,盐城市图书馆在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勇于探索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延伸服务,如环向合作、横向合作、纵向合作等模式。环向合作,以文化服务作为城市规划的核心,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造文化生态建筑群,增强文化服务的感染力、渗透力以及贡献力。如盐城市以聚龙湖为中心,从公用基础设施到共享文化资源,由浅入深的合作,周边汇聚: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盐阜大众报、淮剧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形成文化圈;横向合作,以“四色文化”发展为导向,利用图书馆海量馆藏资源,加强与新四军纪念馆的红色文化、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的白色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盐城湿地生态系统的绿色文化以及沿海五县(市)的蓝色文化合作;纵向合作,一方面以产业链为主线,直接与书商、出版商、数据库商等公共图书馆上游企业联系,以最少的经费为公民提供最符合需求的资源服务,最最恰当地符合18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采纳的杜威“三最原则”;另一方面以地级市公共图书馆学会为整个区域的图书馆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为县(市)级及乡镇、社区图书馆、文化站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鉴于当前我市图书馆专业人才的欠缺,应重点培养和引进综合型人才(其他学科双专业硕士)和图书馆学专业人才,提高图书馆馆员的自身素质,让他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中最大程度地满足公民的资源服务需求。

三、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肩负着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的重任。从公共图书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来看,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既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又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在当前大数据爆炸的时代,对于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应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为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吕梅;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公民阅读权利[J];全国新书目;2007年10期;

[2]王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环境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李惠玲;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方标军;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江苏省文化厅;2013年;

作者简介:徐宏成,1966年出生,副研究馆员,江苏盐城市图书馆副馆长,多年从事图书馆行政管理与创新服务研究,先后发表包括《构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文化基石--盐城市乡镇图书馆发展启示》等各类论文20多篇。

第四篇:大学生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从我们对文化的界定上来看文化需要历史的传承与现实的创新。大学生是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未来社会实践、建设的主体,是国家未来的责任的有力承担者,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功底与敏锐的创新意识,能够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使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不断赋予文化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文化传承与创新已被视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而大学生无疑成为了实现好这一基本功能的主体。大学里浓郁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多种文化创新的平台,提供给了大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厚的土壤,我们有着坚实的外部条件的支撑。当今社会和教育部门也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大学生各种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学校在学院设置、课程开设等各个方面也充分配合着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如我校的吴玉章学校,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校还开设了多门文化素质公选课。文化素质公选课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现,对于丰富我们的人文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提供文化创新的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在文化传承上,大学生有着相对良好的文化接受能力与认知机会,因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认同感。另外,大学生以后的职业分布是非常广泛的,对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起着重要影响。我们有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守文化道德规范,并带动影响他人。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感知欣赏能力。“你在欣赏自己传统文化的时候,才能感觉到你触摸到了民族的灵魂。”我校开设的中华文化这一课程,就是对大学生文化传承方面提出的要求。在文化创新上,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资源,积极参与进各种文化创新活动中,切身感受文化创新的挑战性及其带来的乐趣。我校一年一度的挑战杯比赛、各个学院学年初开展的寝室文化节,各种征文比赛、创意设计大赛等都是培养我们创新能力的大好机会。通过大学生们的自主亲身参与,我们能够借助现有的知识衍生出很多新知识,这就达到了文化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大学生也应该充分意识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继承的创新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自觉的充当文化的传承者,对已有的文化有了较好的整体把握,才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离开了创新的传承也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会导致文化的僵化,显得与整个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变得异常尴尬。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这并不是两个完全隔离开的身份,相反,我们要拔这两个任务统一在一起,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在学校组织发起的各类创新活动中将他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求更有效的传承。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要积极参与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通过各种学生团体给学校的文化建设献计献策,让我们的文化创意得以付诸实践。

第五篇:浅论博物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论博物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6年9月,我国颁布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这个概念。自那时起,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就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着力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再次升级,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更新的思路和更高的要求,强调了现代体系的概念,即在当今中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同时,合理运用开放竞争的市场化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都离不开该体系的构建。博物馆作为一个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以实现公共文化权益为准则,为全社会提供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博物馆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

现阶段,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设数量大幅增加,在现代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比例优势

在整个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博物馆和群众艺术馆、文化站、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广场、公园、工人文化宫等一起,共同承担着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近年来,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增长,我国进入了博物馆建设的快车道。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博物馆以每年100座的速度增长,并于2010年进入高峰——全国新建395座博物馆,平均每天超过一座。截至2012年末,我国博物馆总数已达3589个。按照国家文物局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每25万人一座博物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10年,我国博物馆仍将以平均每年200座左右的速度增加。在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群众艺术及文化馆、站等同类型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却由于种种原因逐年减少,随着博物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所占比例的逐步增加,其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

2、功能服务日益多样,在现代文化服务体系中扮演多重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广大群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较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为广大观众提供更为丰富的功能服务,这一特点使其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首先,博物馆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既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成年人的“继续教育学校”,还是学者们的“知识信息交流平台”。其次,博物馆是广大群众休闲旅游的上佳场所。它可以提供安静舒适的休闲环境、丰富多样的精美展陈、琳琅满目的纪念商品、认真细致的专业讲解,不论观众是为学习知识而来,还是为学术研究而来,抑或是为休闲娱乐而来,他们都会被这里吸引,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最后,博物馆是代言地区文化的形象大使。目前,各地博物馆正在走“保护与利用并举、发展旅游与文化保护并重”的新路子,把博物馆作为宣传当地历史文化的窗口,通过提升本地区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魅力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

二、博物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博物馆不仅是我国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展示基地,同时也是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它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正因如此,博物馆才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中坚力量,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肩负着责无旁贷的重任。

1、保存文化遗产,奠定传承基础

传承文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目的之一,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尽最大可能,最全面、最完整地保存人类活动和自然发展的真实物证,并将其流传后世,而博物馆则是保存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最佳场所。虽然私人收藏也可以暂时保存一部分文物,但是纵观欧洲博物馆史,即使是实力雄厚的家族收藏,其藏品最终不是散失就是进入了博物馆。博物馆的永久性使得文物能得到持续性庇护而长久存在。历史证明,“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存在的最后归宿,也是最好的归宿”。只有文化遗产被长久保存,文明才能代代相传。

2、宣传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力量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是把亿万中华儿女紧密连在一起的血脉,在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延续中华文明,凝聚民族力量,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博物馆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宣传传统文化方面肩负重任。它可以通过展品陈列、专业讲解、互动交流、专家讲座等多种文化活动,打造多元公共文化产品,为传统的文化的宣传和传承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大大增强广大观众的民族归属感和凝聚力。

3、转换教育方式,拓展公众视野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最受关注的功能之一,博物馆教育的主旨就是提高广大群众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这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博物馆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在博馆里,观众恰恰是教育的主导方面,而作为施教者的博物馆则更多是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多样的文化手段去吸引、满足观众,不仅要把公众“请进来”,还要让自身“走出去”,突破传统的以展陈为主的宣传教育方式,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去,积极开展“博物馆下基层”等活动,把文化、艺术带到广大群众身边,使人们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拓展视野。

4、提供多元服务,提升休闲品位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休闲娱乐的需要不断增加,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在充分满足群众休闲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大众休闲品位,远离低俗娱乐。博物馆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场所,通过异彩纷呈的文物、穿越时候的历史、优雅舒适的环境、设计独特的商品、专业热情的讲解,让广大观众感受到文物之美、历史之美、艺术之美、教育之美,这些“美”都是高层次的休闲享受,使观众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充实和心灵上的愉悦。因此,博物馆已成为现代生活中培养生活情趣、满足文化需求的高尚休闲场所,是公众享受生活、提升品位的好去处。

三、博物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当代中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紧跟时代,体现“现代性”;一是紧扣“服务”,体现人文关怀。虽然,我国已进入博物馆发展的“快车道”,各地博物馆在数量、馆藏、学术、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普遍问题,特别是在加强“现代性”和提升服务这两个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1、普遍问题

正如上文所述,博物馆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必须引入“现代性”概念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但从实际来看,这两方面都有所欠缺。

首先,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来看,公共服务体系的“现代性”关键体现在转变管理模式和创新体制机制这两方面。在管理上,由单一的行政手段过渡到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妥善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组建理事会,吸纳多方人才与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在体制机制上,构建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针对此,我国博物馆现阶段普遍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我国大部分博物馆仍依靠政府出资维持,长期依赖体制,自身运营模式滞后,管理模式僵化,融资渠道单一,甚至有部分博物馆沦为“政绩摆设”,不仅不能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反而需要纳税人为其建设和维护费用买单;其二,我国公立博物馆作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尚不明晰,缺乏竞争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也不完善,因此存在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和创新动力不足的情况;其三,大部分博物馆管理层结构单一,导致出现难以吸纳多方意见,决策僵化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博物馆的活力;其四,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博物馆一直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方面仍有所欠缺。

其次,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关键仍然是“服务”。一直以来,“服务”也是博物馆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即便如此,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服务团队不够专业,工作热情不高。一方面,博物馆一线服务人员不同于专业讲解人员,他们大多来自社会招聘,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资金少等客观原因,服务人员很难接受完整系统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由于工资较低,大多数服务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更不用说学习的主动性了。第二,对现代服务理念认识不足,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为观众提供基本服务的层面上,在通过优良服务“吸引观众”和“留住观众”等方面缺乏思考,服务中“人文关怀”体现不够。第三,大部分博物馆都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服务管理体系,仅把“服务”视为一个单一环节,导致服务不全面、不立体。

2、解决对策

为了充分发挥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博物馆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在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上下功夫,争取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整合社会资源,开拓资金渠道。针对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依靠政府出资维持,且资金紧缺的现状,博物馆决不能一味依靠政府扶持,而应在以下几方面想办法:首先,根据自身特色开发纪念品、仿(复)制品、书籍等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此外,还应合理利用自身休闲娱乐场所的功能,开设各类休闲项目,如水吧、书吧、咖啡厅、放映室、VIP休息间等增加收入,为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奠定资金基础;其次,动员社会力量,以类似基金会的形式吸收社会、企业捐助,共同参与博物馆建设,并定期以赠票、打折、在闭馆日免费举办聚会等形式回馈捐助企业、组织和个人。再次,发挥自身的场馆优势和设备优势,面向社会,有偿承办晚会、话剧、舞剧、歌剧等文艺演出活动,既丰富了自身文化活动,又增加了收入来源。

第二、鼓励社会力量,扶持民间办馆。针对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欠缺,博物馆建设城乡、区域不平衡的现状,一方面需要依靠政府,加大博物馆在农村、偏远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依靠有能力、有规模的博物馆,发挥自身影响力,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来,对于已经建成的民间博物馆,当地省级、国家级的博物馆应给予技术、宣传、展陈等多方面的支持,并加大与它们的合作、开发力度,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激发民间办馆的热情和动力,通过各类民间博物馆的兴办和发展弥补公办博物馆在数量上的不足和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

第三、组建理事会,改革传统管理模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志之一就是现代管理模式。博物馆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必须改革行政命令式的传统管理方法,组建理事会,吸纳专业人才、学术骨干、职工代表等共同参与管理,在管理中不断去行政化,合理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一面根据市场需求与观众意愿丰富展览内容、调整商品结构,一面在员工中实施绩效考核机制,在吸引观众、增加收益的同时,通过绩效考核等方法奖励先进、惩罚落后,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有这样,博物馆才能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起到带头作用,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第四、创新服务理念,建立现代服务管理模式。自2008年全国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观众的数量和结构都产生了巨大变化,观众需求也随之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博物馆原有的服务方式难以满足大量观众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需求,博物馆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在服务理念上,必须跳出服务做服务,不能只停留在为观众提供指引、销售等基本层面上,而应在服务中体现文化、传播文化,把服务作为一种宣传文化、传播文明的手段。在服务方式上,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领域成熟的服务手段和经验,使观众享受专业、细致的服务。然而,博物馆要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到真正的“现代化”,仅仅依靠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是不够的,还必须依据自身特色,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起一个人性化、专业化、现代化“三位一体”的立体服务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建设专业服务团队;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手段,树立品牌意识,建立稳定的观众群和消费群;进行市场调研,以消费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引入市场营销策略,彻底改变传统封闭式的经营模式;加大技术投入,建立创新型数字博物馆服务模式等等。

四、结语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为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刻不容缓。博物馆作为这个体系的中坚力量,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用文化改变生活,用文化影响世界,这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这就需要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内的所有博物馆开拓创新、携手前进,为博物馆的明天,更为中国人民能够充分享受公共文化资源的明天努力奋斗。

下载浅谈文化实践活动在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文化实践活动在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软实力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范文大全]

    文化软实力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虽然是一种......

    如何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如何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浅析

    姓名:杨琴 班级:化工1001 学号:0121020390132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浅析 摘要:对于世界来说,中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积极和建设性角色不可或缺。近年来,中国在世......

    班组长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范文合集

    班组长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快和市场经济的推行,企业之间的竞 争日益激烈,因而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组作为企业的基本单位,其管理水平、工作......

    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五篇

    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 美国心理学家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关注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的学习起......

    搜索引擎网络营销中的地位与作用

    搜索引擎网络营销中的地位与作用 搜索引擎营销英文为Search Engine Marketing ,缩写为SEM,其中文的意思就是搜索引擎营销。 SEM是网络营销的一种重要形式,SEM就是企业有效地利......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作 者:胡悦萍内容提要:本文分两个方面来逐步说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地位。第一个方面阐述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第二个方面引......

    热处理在机械工业中的作用及地位(范文大全)

    《热处理在机械工业中的作用及地位》 --浅谈热处理节能减排 系 别 机械工程系 专 业 工程材料技术 班 级 12材料2班 学 号 11103703048 学生姓名 1、热处理的现状 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