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数学是高中较难的一门学科。很多学生经常喊“高中数学难学”、“上课听不懂数学”等,而我们老师也经常抱怨“学生基础差”、“课不好上”、“对牛弹琴” 等。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喊着课改,在教学过程中还是经常出现“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并且成绩也不见有大的改善,其近乎于原地踏步甚至后退。比如在高一的几次考试中,本来题目出的比较基础,我们还比较有信心学生能考的不错。但改完试卷之后发现我们错了!学生连很多基础的题目都做不出来,包括一些平时基础比较好的学生都在解题的过程中犯了一些低级错误。问题出在哪里?是老师上课时没讲解清楚?还是学生课下训练的不够?我们知道,高中阶段的学科内容量大、难度高且学习时间紧迫。那么如何提高效率,尤其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提高课堂效率,就是在课堂45分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释放所有的积极性和热情,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上好一节课,课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钻研教材,制定目标。一个教师只有在全面深入的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上好一节课。全面考虑这节课,把握住它的重难点,哪些地方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地方可以一代而过;哪些地方可以放手给学生;哪些地方可以小组合作解决,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扎实备课,选择教法。这节课所有的内容已经在我们的脑子里初成规模,备课是一个加工的过程。最后,形式灵活,手段多样。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像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同时课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趣,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觉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就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强调:
1.情境创设
问题情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然而创设的情境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的话,那么情境就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如我在上新课的时候有时候感觉很困惑,不知道如何创设情境跟实际联系起来,有时候反而弄巧成拙,把学生绕的云里雾里的,偏离了主题,误导了学生。这样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2.课堂提问
有的教师认为高中课程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所以为了尽可能的节省时间而不需要注重课堂的提问。实际上,“磨刀不误砍柴工”,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此外,提问的问题要具体、形象,不能太宽泛,不然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降低课堂效率。
3.合作探究
探究新知是课堂45分钟中含金量最高的部分,我们课前做的所有准备、创设的所有情境都是为它做的铺垫。《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索的过程。”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先学后教、先练后讲。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钻研,努力探索,去主动获取知识,进而理解和掌握知识。而老师则要当好一个引导者与合作者,全面为学生服务。
4.课堂练习
所选的随堂练习题要紧扣本节课的内容,要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好的课堂练习应该是本节知识点的提炼与升华。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才能真正巩固新学的内容,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遇到类似问题能触类旁通。另外,课堂练习也要适量,题海战术不可取。应该以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和题目为中心进行学习,能解答出来的题目越多越好。因为唯有如此,学习才会有兴趣,只有保持兴趣,面对难题时才能无所畏惧的鼓起勇气钻研下去。
5.课堂评价 因为我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所以在课堂上每当我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时,总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并且很不自信地回答我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会微笑着鼓励同学们“大胆一些”“勇敢一点”,如果学生回答对了,我会毫不犹豫地说“非常棒”。我觉得教师的鼓励与肯定好比是一缕春风,能给学生带来温暖、带来前进的动力。但表扬一定要注意“度”,掌握好火候。部分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不论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只要学生发了言,不是说“好极了”,就是说“棒极了,很聪明,你真行......”这样下去,表扬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特别是在这种一味表扬的怂恿下,有些学生会产生思想的惰性,觉得自己“想一点,说一句”就可获得“超值”的嘉奖。成功只有在失败的衬托下才显得更加耀眼光彩,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指正下才更有价值和张力。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三、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作业是课堂的一个延续。作业设计的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情况。好的作业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开放式、个性化的作业设计,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因此,只有提高认识,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我们的作业设计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第二篇:论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论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以最高的效率来促进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并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其中,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是教学有效性的核心部分,而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观念的革新、授课方法的改变、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在过去,我国高中数学的教学长期以来受到高考指标的硬性要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实际教学中存在众多不利于有效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8-00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8.044
一、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灌输式教学,教师缺少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引导
数学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逻辑严谨性的学科。然而,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中,照本宣科、对知识点重复讲解,甚至让学生对公式、定理、推理等内容死记硬背,是当前较为普遍的状态。例如,当讲到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能更强调学生对求根公式、顶点公式的记忆,从而相对弱化推导过程,这就难以避免部分学生只会在题目明确要求求解方程的顶点和方程的解时,对公式生搬硬套,而当题目换一种情境时,因为不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从而对题目无从下手。
在从事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惑,并不在于知识点记忆不牢,而更多的是不知该运用哪一个知识点。很多学生在拿到一个数学题时,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即便将各种公式、定理、推理背得滚瓜烂熟,也无助于解题。这就反映出,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视不足,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
(二)数学课堂普遍缺乏趣味性,数学文化教育缺失
数学不仅是高考中的重要科目,也是大学、研究生阶段大部分专业学习和深造中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生活中随时随处都可能用到的基本工具。因此,高中数学教学,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数学这一学科的“前世今生”,让学生感受数学这一学科的“理性美”。然而,教师大多基于应试教育的目的,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往往仅停留在对知识的反复讲解上,通过采取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目的。而这样的教学方法,充满了功利性色彩。或许对于基础好、数学成绩好的学生而言,是较为有效的方法,然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却往往适得其反,甚至对学习数学产生深深的厌恶情绪。这正是由于数学课堂普遍缺乏趣味性,教师忽视了对数学文化的介绍、忽视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使数学学习变得枯燥、压抑,而无法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深”与“浅”的度难以拿捏
许多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程度不一的盲目性,难以准确把握和拿捏教学内容“深”与“浅”的度。在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更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而相对较少地涉及对深奥的知识和题目的讲解,此即为较“浅”的教学方式,这?拥慕萄Х绞椒浅S兄?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消化,然而对于基础较为扎实、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却并不是最好的方式,不利于这类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有一部分教师则更加注重深奥知识的讲解而轻基础,在课堂教学时对浅显的基础知识一带而过,而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讲解更为深奥的知识和难题。这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基础扎实和能力强的学生,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仅跟不上课程进度,更是对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的双重打击。上述两种情况的出现,则是因为教师对“深”与“浅”的度没有把握好,对学生的能力缺乏准确的判断和了解,从而导致教学中的盲目性,大大削弱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改进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是高中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解题中形成和运用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在解题时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形成解题思路。而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学习方法和技巧,并且采取丰富的课堂形式,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其次,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结合数学知识的特点,投入更多地精力搜集教学素材、挖掘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够巧妙结合的建模案例。
(二)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目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直接给出公式、定理及其用法,然后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对于数学这种强调逻辑能力培养、需要反复练习的学科,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甚至望而却步、自暴自弃。著名的美国数学家科朗特曾批评道:“数学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演算习题的训练,这固然可以加强演算能力,但却无助于对数学的真正理解,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因此,为了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增强数学课堂趣味性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的应用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同时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内容,通过历史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难懂的学科,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的感觉到数学的学习较为困难。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能力有清晰的了解和准确的判断,从而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加强对数学中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布置难易程度相适应的练习题;而对于数学基础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适当引导他们接触更深奥的知识,鼓励他们探索“一题多解”,从而使他们的数学能力能够“拔高”“冒尖”。此外,在课外学习中,还可以使数学能力不同的学生各自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实现强者更强,弱者不弱。
参考文献:
[1] 周海华.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z2).[2] 李宝君.探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2):36-37.
第三篇: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却凸显了,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何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老师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我们老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老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第四篇: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昆五中段景嵘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理念 课堂提问 课堂评价 有效性
【摘 要】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讨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它不仅可以降低师生不必要精力物力的付出,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而事实上,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在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中,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讨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它不仅可以降低师生不必要精力物力的付出,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数学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在这个阐述中,体现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又称“显性知识”、“明确知识”)--不会因时、因人、因地而发生变化,并通过学习可以习得的数学事实,而且还包括“主观性知识”(又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只有通过培养与经历方能获取的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这类“主观性知识”更为有用,对其“客观性知识”的习得具有指导作用,可以终身受用。对应于这两类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一方面设立了知识领域目标--为“客观性知识”而设,另一方面还设立了发展领域目标--为“主观性知识”的获取而制定,应该说这是一个突破。发展领域目标包括四个方面:⑴对数学的认识--涉及到对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数学探索过程、数学文化价值及数学知识特征的认识;⑵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及演绎论证等方面得到发展;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发展;⑷情感体验(又称“数学观念”)--引导学生在兴趣、动机、自信、意志、态度、习惯及数学美欣赏与感受等方面获得发展。发展性目标的设立使“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实现有了明确的方向,并找到了可实现、可操作、可把握的支撑点。
“数学观念”则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数学素质教育刻意追求的培养目标。从外形看几乎近于无形,而它又真实存在。不仅存在于解题过程中,也存在于数学学习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存在于数学学习中,也存在于把什么都归结为一个数学关系的思维模式中。因此,尽管学生离校后没有机会用数学,因而淡忘了数学,但深深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数学精神却随时随地的发生作用,受益终身,这也就显示出恩格斯所说的“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的断言。
与其它事业不同,教育属于未来事业,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数学教学的四个层次中,我们追求的不能只是低层次,而应是所有层次。因此,教师、学生及数学课堂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数学课堂必须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观念。
二、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然而创设的情境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的话,那么情境就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教学时,教师有些知识点的讲解,觉得很难联系生活,就望文生义创设情境,但有时情境的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但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四、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合作精神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真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实现。而学生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点上方可有效。即个体在问题解决中,处于“愤”“悱”迷惑之时,陷于苦求不得之处,再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有成效。否则,小组合作要么是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唯命是从,要么一哄而起,讨论流于形式。
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家讨论讨论,分小组验证验证......”可实际上呢?讨论的问题经常是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教师的问题一提出,大部分学生已经把手高高举起,可老师还在说:“你们商量商量。”小组合作明显的成为一种累赘的形式。还有些合作,学生刚刚要进入交流状态,老师却宣布合作结束,因为下课的时间要到了。更有些讨论,学生分工不明,研究的问题不清,盲目的一哄而起,为的是有一片“热闹”的局面,其结果,只能是用个别优等生的回答代替小组讨论的结果......这种形式化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确实进步或发展。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
五、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运动员总会对自己的运动量进行适当的调节。勉强的熬夜训练,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不管多好的药,如果服用过量都会成为毒药。高中数学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的时候总有一个效果最佳的适当的量,如果超过了这个量,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如此一来,无论怎么学习实力也几乎不会有什么提高了。
为什么有的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做了那么多题,却不见长进,而在那里原地踏步甚至是一点一点的退步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学生认为不管什么样的题目,只要它在那个单元里出现了,即使只有一道题没做,心里也觉得不踏实;二是学生认为只要能解出难题,实力就会自然的提高。很多老师也有这样的想法。我们认为那些应该做到融会贯通的题目才是真正重要的题目,这样的题目也不太多,应该先把重要的题目研究明白之后,再去学习不重要的题目。而且应该以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和题目为中心进行学习,能解答出来的题目越多越好。因为唯有如此,学习才会有兴趣,只有保持兴趣,面对难题时才能无所畏惧的鼓起勇气钻研下去。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布置的练习要遵循指导性原则,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而对基本题目,多采取学生板演,既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同时由于学习成果及时反馈,又起到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动机。此时教师胸中有数,也就点拨及时,效果远远超过课外批改。
六、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树起信心的风帆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不惜言词,大加赞赏,这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奋发学习的激情。然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地进行客观评价、指正,使其明确努力的方向也必不可少。可是,课堂上,部分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不论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只要学生发了言,不是说“好极了”,就是说“棒极了,很聪明,你真行......”这样下去,表扬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特别是在这种一味表扬的怂恿下,有些学生会产生思想的惰性,觉得自己“想一点,说一句”就可获得“超值”的嘉奖。成功只有在失败的衬托下才显得更加耀眼光彩,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指正下才更有价值和张力。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第五篇: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备课的有效性
备课是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功。有效备课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物质)之下,形成有个性、有亮点、有创意、有拓展的教学设计。备课除了教案写作的常规要求外,还应从教师自身、教材、学生等角度入手,有效地开发和整合这些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方案。
要备好课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数学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标中明确: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本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多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作为教师,我们要研究新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要非常熟悉要教什么,怎么教;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哪些要重点讲,哪些只要简单介绍。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2.备课要用好教材
有效备课是解读教材,超越教材的创新。我们在备课时要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备好课,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首先必须与教材进行深入地对话,备好教材,把“教教材”转变成“用教材”。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还要做到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引导学生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将生活和书本知识融为一体。
3.备课要研究教学的对象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备课不要脱离学生的起点能力,很多的备课往往只备教材不备学生,不考虑学情,从而定位不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在备课行动中基本掌握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基础,部分学生的能力倾向和能力水平。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环节。备课备学生和备教材同样重要,因为只有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才能行之有效。所以备课时先要全面了解学生,要考虑到学生的可能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4.备课时应充分考虑“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备课实际上是一种预设,而现实告诉我们,“生成”才是真,到了课堂上才知道真实情况,这就存在一种“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偏差,从而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学情。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并制定好相应的对策。这样上课时,遇到特殊情况才能有游刃有余。
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注意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首先,要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其次,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再次,问题情境要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最后,问题要有趣味性即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如在讲线性规划之前,先引入如何在给定的资金下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样学生会觉得更有趣。此外,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高中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高中生一般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因此,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或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2.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首先,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其次,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组合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班级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再次,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最后,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第一,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第二,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第三,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交流中共同学习。
3.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首先,教学要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课改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次,教学中要关爱学生,重视情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让学生从数学教学活动中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在民主的氛围中,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才会得到尊重和保护,学习的有效性才会得到提高。
4.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课堂练习要经过精心设计。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5.课堂时间使用的有效性
一节课就45分钟,时间非常宝贵,一秒种也容不得浪费。因此,课堂上一定要简洁的语言把问题说明清楚。绝对不允许说与课堂无关的话。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扯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浪费了不少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所以经常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到位”。所谓“三讲”就是:核心内容必须讲;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必讲;学生的疑点和难点必讲。“三不讲”是指:学生已会的不讲(讲了只是浪费时间);学生不讲也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讲了不但浪费时间,还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三到位”是指讲练到位、点评到位和纠错到位。
6.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传统教学技术无法具有的优点,特别适用有关几何图形、函数图像等知识的教学。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概念的理解和图形、动画的演示和视频的播放,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而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但是,值得提一点的是,我们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而丢弃传统教学用具。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一段时间正好可以让学生审题和思考,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保留在黑板上。然而过多地利用多媒体之后,课堂上的教学容量大了,而且内容展示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展示很快就过去了,让学生应接不暇。其实教学由原来的“人灌”变为无效的“机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恰到好处地用”。理想的教学应把教师、传统教具和多媒体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三.辅导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也体现在对学生的辅导的有效性上。对学生的辅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别辅导,即针对班级情况确定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其主要表现是课堂的关注,练习的面批、订正等。(2)小组辅导。主要是针对中等生,按照他们自的特点进行分组,例如女生对立体几何图形的识别有障碍,男生的学习习惯不好,散漫、怕烦不愿意计算、不肯主动做练习,此时可以分组后进行组与组的比赛,以此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3)班级整体辅导。采用先练后批再评讲的方法,教师做好试卷分析工作,针对题型进行发散,举一反三解题,通性通法,各类题型的多种解法,重点讲解学生易接受易想到的方法,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4)年级交流辅导。在年级内部进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辅导,使得每个教师都能清楚的了解并掌握,哪个知识点的是学生普遍的问题等等。
四.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首先,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数学的实践性较强,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实际上是从现实材料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数学模型,它是现实材料的形式化,它与自然、生活密不可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知识的检测上,在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演绎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都应成为评价的重点。同时,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形式应灵活多样。
其次,加强对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再次,对学生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
最后,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自我评价,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能力,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