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专业书文献综述

时间:2019-05-12 22:4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术专业书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术专业书文献综述》。

第一篇:武术专业书文献综述

论文

武 术 专 业 书 籍 文 献 综 述

姓 单日

名: 李 长 英

位: 寿 县 大 店 初 级 中 学

期: 2 0 1 4 年 4 月1 0 日

武术专业书籍文献综述

摘要:近30年武术专业书籍整体呈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层次结构不太合理的特征。其中武术专业书籍以内家拳著作为多,外家拳为少;以技战术为多,传统武术文化类为少;以地域中部多,边远少数民族为少;著书者以体育学院教师以及武术名家为多,文化大家为少。出版社主要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其结果是学者少研究者少,大量的书籍都是“枝叶繁茂,却同属一根”,缺乏“独树一帜”的创意。

关键词 :武术 书籍 综述 前言

本文以近30年我国武术专业书籍的数量,分布及其主要呈现的特征为研究理论的出发点,把收集的到的太极拳类书籍424册、八卦掌类书籍47册、形意拳类书籍41册、少林拳类书籍33册、八极拳类书籍14册、剑术21册刀术12册、棍术8册、枪术11册、武术史类书籍9册、武术文化类书籍5册、武术教程3册、武术概论1册经过整理、归类、删繁就简、去同存异,运用统计、归纳等方法对武术类书籍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拙见,以利于武术书籍的编撰、出版、研究之借鉴。武术专业书籍的分类结构

1.1近30年武术专业书籍丰产的原因

武术的发展在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欧洲主要以近代的拳击为发展前沿;在日本以相扑、柔道、空手道、合气道以及剑道为武术的运动形式;法国、巴西以腿拳道、柔术为武术的外显趋向;在韩国、泰国主要是以礼节为著称的跆拳道和以肘、膝为搏杀技的泰拳为运动形式。然而,如果要论及武术,世界各国的武术爱好者都会想到中国武术,意识流的把中国武术确定为世界武术的代名词。这是什么原因呢?其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中国武术是有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中国武术是在悠久的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等含有哲学道理的理论体系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中国武术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要使武术有文化底蕴就必须要有历史的记载,要有历史的记载就必须要有文献的挖掘和整理,由此一来,著书立传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1.2近30年武术专业书籍的种类、出版社、册数概述

近30年武术专业书籍整体呈现数量多,分布广,层次结构合理的特征。其中武术专业书籍以内家拳著作为多,外家拳为少;以技战术为多,传统武术文化类为少;以地域中部多,边远少数民族为少;著书者以体育学院教师以及武术名家为多,文化大家为少。出版社主要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武术专业书籍数量非常庞大,拳术类:太极拳类书籍有113册,占去了武术书籍的半壁江山。八卦掌类书籍有28册;形意拳类书籍19册;少林拳类14册;八极拳类9册。器械类:剑术9册;刀术3册;枪术3册;棍术2册。武术史类7册;武术文化类5册;武术教程类3册;武术概论类1册(以上数据经过笔者筛选、整理相同或相近的书籍名后统计得出)。内家拳类武术专业书籍综述

2.1 内家拳类武术专业书籍的特征

内家拳类武术书籍主要以太极拳为代表,因为太极拳等内家拳的运动特征是刚柔相济、圆活舒展,极其融合中国的儒、释、道修心养性的特点,因此这一类拳倍受中老年人群的青睐。在书籍的撰写方面,由于每一位作者都是内家拳的爱好者,甚至有很多是多年的习练者,可以说对像太极拳这类内家拳的选编与整理,研究与习练都是他们的兴趣索然。如是以来内家拳类的书籍也就呈现出:“多”、“全”、“繁”、“杂”等特征。“多”指的是数量多,不管是太极拳还是八卦掌、形意拳的书籍数量都超过了每一种外家拳类书籍的数量;“全”是指涉及的面广,研究的类全。“繁”是指书籍的撰写的种类虽然很全,但是过犹不及,很多太极拳的书籍所涉猎的章节以及内容都是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创新点。例如,太极拳类书籍共有册数894册,但是去同存异以后也只不过是113册,如此看来,像内家拳类的热门拳种在全国范围内研究的比较多,而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濒临灭绝的武术拳种却很少有人问津。更有少数作品的内容大多是取值同类书籍的“枝枝叶叶”,失去了阅读及研究的价值。“杂”指的是没有系统性,研究一门武术在阐述它的时候不能“旁敲侧击”,更不能对其内涵和概念“繁杂”化。传统武术是我国的瑰宝,是岁月积淀下来的精华,“繁杂”使得原本对其内涵和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在阅读过这类武术书籍后就会发现内涵和概念会越来越模糊。2.2 内家拳类书籍分布的不均衡

从出版社和著书的作者可以分析得出,武术书籍的地域分布很不均衡。一般武术类书籍的出版社都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印发的,其他类出版社几乎没有涉及到武术方面的书籍,这一点可以从侧面看出,武术书籍并没有受到大众的酷爱,其出版的意义在于少数武术爱好者的参考研究。至于武术书籍的作者大都是内家拳种的嫡传弟子所编撰,其结果是学者少研究者少,大量的书籍都是“枝叶繁茂,而同属一根”,很多都没有“独树一帜”的创意。外家拳及器械类武术书籍综述

3.1 技击重于理论的外家拳和器械类武术书籍的特征

在收集外家拳及器械类武术书籍的过程中发现,“技击”是此类书籍编撰的重点。特别是在分解动作时,常常会结合武术动作的运动轨迹而进行绘图,这就使图书图文并茂,给习练者带来很多的方便。其实不管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以及器械的书籍编撰,都应该有一定的理论支撑,而然而在外家拳和器械的书籍中很少有理论阐述,虽然图文并茂会给习练者带来很多方便,但是如果没有理论支撑也会让习练者只能习其形而不能研其意。

3.2 竞赛套路多于传统套路的外家拳和器械类武术书籍的特征

器械类武术书籍大多是为竞赛而编撰的,如《中国少林拳竞赛套路剑术》、《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刀术》等等。这些竞赛套路的书籍,既有利于武术运动员的演练又有利于大众群体武术爱好者们的练习。但是,武术运动过分的竞技化就会失去优秀且传统的部分。我国极力要使中华武术成为奥运会项目,但民意所示褒贬不一,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要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就必须要使中华武术具有竞技的标准,有竞技的标准就必须要改变中华武术的运动形式以及运动规则和竞赛规则,这样以来,中华武术也就失去了传统优秀的部分,完全的竞技化,完全的国际化了,其结果是“如奥不成,杀身成仁”,“赔了夫人又折兵”。武术文化类书籍综述

武术文化类书籍相对较多的是武术史类,其中以《中国武术史》为命名的就有6册,占武术文化类书籍的50%。相对较少的是武术文化研究类书籍。中华武术是建立在悠久的儒、释、道以及《易经》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的,理所当然的要用以上等文化理论作为著书的“基石”,可惜的是武术文化类书籍名家甚少,这就严重影响了武术文化的传播,又加上近年来“跆拳道”等外来武术文化的冲击,使中华武术的传播也渐离大众群体,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结束语

武术文化类书籍在近30年的时间里虽然取得了大丰收,但经过研究也不难发现,其在数量和编著者的分布上还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在内家拳类、外家拳类、器械及武术文化类书籍的分层结构上还很不均衡,特别是近些年来武术界比较关注的,一是我国武术进奥,二是外来武术文化特别是“跆拳道文化”对我国武术文化传播与生存的冲击问题,让我们被动的发于深思。如果要使我国的武术文化重获新生,再次走进大众群体的心中,我们武术工作者必须集结所有的智慧和文化知识,从自身做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夯实武术文化素养,发扬优秀武术文化传统,著书立传要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理论基石,把好武术文化书籍的编撰、出版关,使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太极拳拆架拆手》魏树人著 人民体育,出版日期: 2001年02月第1版。[2] 《八卦掌答疑》张全亮著 人民体育出版日期: 2005年01月第1版。[3] 《少林寺与少林拳》《少林寺与少林拳》编写组 广东教育出版1984年04月第1版。

[4] 《八极拳运动全书》安在峰编著 人民体育出版日期: 2005年12月第1版。[5] 《中国武术史概要》余水清编著 湖北科技出版日期: 2006年3月。[6] 《中州武术文化研究》韩雪著 人民体育出版日期: 2006年11月。[7] 《太极拳发展研究综述》 朱晓东、冯霞,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8] 《近十年来武德研究综述》 季勇军、杨祥全,天津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系。

第二篇:武术协会发展规划书

武术协会发展规划书

第一,首先说武术协会存在的问题及其来因。

随着武术协会被降为四星级,我们武术协会的处境面临严峻的考验,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下面我就将我想的东西写下来,仅供大家参考。

主要问题如下,1人才流失,缺乏优秀的教练员,2名声受损,以前提起武协都说好,现在大多都说黑。3内部矛盾激化,这几年各领导间关系不和。4,根本无能力做出好的活动。

问题出现的原因,1,换届选择领导人员不当,这两年的几届会长,在选择下届会长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往往是能否保住自己在武协中的地位,不敢把位子交给自己不熟悉或者有间隙的人,也就是说在换届的时候,老会长往往不是选择哪个最适合的,而是选择自己身边的人,2,领导办事激情太低,责任心低,作为一个这么大协会的会长,首先你要有的是责任心和办事情的激情,但是纵观这几届的会长连沙袋都没买过,很多事情都做不到位,再加上领导不当导致的人才流失,这怎么能训练好?怎么能有好的结果。这个大家都知道。

3领导思考事情不全面,没有长远的眼光,任何事情都是由量变引发质变,没有量的积累,你怎么能做好事情,这几次的活动都做的不好,为什么呢,因为想做好一个活动是需要一定人际资源和准备工作的,但是他们却不懂这些,只知道按照上届会长,到什么时间去做什么,而不去拉拢人际资源和做好准备工作,这是做不好活动的一大原因。4总的来说,因为这几年选择的领导往往不是因为是大四要忙就业,就是能力素养不够,无力承担起武协发展的重担。下面我针对上述问题简单的说下我对武术协会未来这一年发展的规划。1,教练的选拔和动员工作。

我把武术协会的事情分成内部和外部两个部分,内部主要是指我们武术协会内部主要成员,以及以后的发展活动等这种事情,外部是指针对社联,团委,体院武术俱乐部,以及其他学校武术协会间的关系。内部核事情和外部事情一样重要,我们要同时抓,具体操作如下,首先选择优秀的教练,这个我和欧邦林已经基本落实了,我们再选的过程中不但将武协内部的一些优秀的教练留下了,而且还请了一些武协以外的人做教练,教练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以前在教练这块不是素质太差,就是各组价廉间有矛盾(如以前的带散打的师兄和跆拳道的就不和),不能很好的组织训练,而现在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接下来就是要做教练的训练动员,往年训练之前也不做什么准备,甚至找的各个教练相互都不熟悉,甚至有些小矛盾,很多规矩统一不起来,南北区分离现象十分严重,所以做在训练前做下教练的动员工作是非常应该的,具体做法是,在国庆前后请所有教练员聚在一起吃顿饭,这顿饭上第一促进大家相互认识,增进感情,在以后的训练中能团结互助,第二,激励大家团结在一起,共同为武术协会的发展努力,达成思想上的共识。

2各部门工作安排及日常训练。

首先解决往日分工不明的问题,将日常工作细分,那个部门做那个工作都提前分别配好,并制定奖罚措施,使各部门都能很好的为协会服务,对于训练这一块,首先在训练器材上要保证,拳套,靶具,护具,沙袋等,随着训练的惊醒都要到位,在训练过程中,建立奖惩制度,并经常进行各教练间的交流训练,加强教练间的沟通,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3对于活动安排,做好一个活动,是要有平时量的积累的,没有平时量的积累,没有好的准备工作,你怎么能做好活动。

今年我准备做两个大型活动,一个事我们的散打比赛,另一个是重庆大学生武术文化艺术节,做好这两个活动,不仅需要我们内部训练的要号,能拿得出台面。还要注意与外部其他部门的关系,例如和体育院的老师,和社联的,和其他学校武术协会的等。只有我们从平时就开始努力的准备,积极的做好各项工作,到最后我们才能做出好的活动。

简单的就说这些,这主要是针对去年的一些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

第三篇:武术社团告家长书

武术社团告家长书

各位家长:

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丰富学生活动的实现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发展且更具个性化、多样化、系列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本学期我校将开设武术社团,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校园生活,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本社团为本校教师自己开设,为免费社团活动。活动时间为周二到周五下午4:00---4:50,,特殊情况教师会提前通知。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目前学校已初步完成课程设置,现将课程设置情况通告家长,并完成报名工作。学生报名的要求:

1、参加社团的学员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和吃苦精神,社团活动结束后能积极主动的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保障部影响学业,否则教师将剔除该学员。

2、每位学生不得无故缺席,有事请假,如有随意不来上课或违反课堂秩序的学员,不得参加。

3、家长不得进入学校,等社团结束后,老师整理好队伍有秩序的带到校门口交到家长手里。

4、如有其它情况,另行补充。

家长签名:

联系方式:

啊啊中心小学

2014年3月

第四篇: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Michael Hoel 和Tor Iversen(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William R Johnson(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Adam Whitmore(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hael G.Faure LL.M(Netherlan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hae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Habi(University of Esse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N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Tony Sheldon(2003)认为,现行的强制责任保险保障范围太小,强制责任保险应该扩大保障范围,只有在某些关键领域和高风险领域实施相应的强制责任保险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国外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来看,发达国家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都有多个成功实施的强制责任保险险种,并且在强制责任保险的立法,实施和监管方面都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形成了适合自己国情的运作模式,这 些经验值得我们国家学习和借鉴。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强制责任保险的界定方面,杨华柏(2006)、赵华栋(2006)、邹志洪、曹顺明(2007)等人都对强制保险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契约自由是近代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对于强制投保的合理性,邹志洪、曹顺明(2007)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曾祥生、周珺(2007)等人对强制责任保险与社会保险、政策性保险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阐述。

在强制责任保险的运营模式方面,强制责任保险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由专营公司经营,其二是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目前国内学术界普遍主张采用商业化的经营模式,以交强险为例,操道伟(2006)认为,采用商业保险公司代办经营的方式有诸多好处:其一是充分利用了现有的保险资源,避免了政府直接运营的压力;其二是可以实现既定的“不盈不亏”的经营原则,部分减轻了普通民众的投保负担;第三是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对提高保险服务质量大有裨益。武汉大学的汪炜(2006)则认为,基于交强险的特殊性质,在效率追求与平等目标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实现效力的安排,即在我国确立专营公司作为交强险的保险人的规定。在交强险实施一年后的费率调整听证会上,也有代表(蔡国峰,2007)提出应参照商业保险模式经营交强险,另外有代表(李冠如,2007)建议采用代办模式来实现交强险的商业化经营。

对于我国目前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邹志洪、曹顺明(2007)认为,我国强制责任保险立法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于目前我国确立的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广大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汪炜(2006)从保险人、赔偿原则、立法方面分析了交强险制度的不足之处。上海财经大学的丁凤楚(2007)认为,我国直接规定机动车强制责任制度的《条例》的法律效力等级偏低。

在完善我国强制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方面,赵华栋(2006)建议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法律制度体系,修改现有法律制度中不合理的规定,建立科学合理的强制责任保险设定制度。杨华柏(2006)主要从监管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完善。邹志洪、曹顺明(2007)等学者认为,我国当务之急是要明确立法理念,理清立法思路,增设强制责任保险的一般规定;允许地方性法规设定强制责任保险;明确强制责任保险的统一监管机构。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来看,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缓慢,险种较少,理论研究也主 2 要还是局限于目前正在实施的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上面,对于强制保险的立法,强制责任保险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模式等问题的研究较少,对于整个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完善进行的研究较少。

文献综述范文之二

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

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

(1)模型派

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结构派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钱 纳里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尤为明显。因此,有人甚至将刘易斯划为新制。

(3)阶段派

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来越明显。

(4)因素派或起源派

这一流派中,丹尼森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成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细分为八个方面,(有人归纳为7个)即:使用的劳动者的数量及结构;工作小时;使用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知识的状态;分配到无效使用中的劳动的比重;市场规模;短期需求压力的格局和强度。

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几个西方的经验》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习惯称为丹尼森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引发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通过模型进行计算,但是,是什么原因(因素)将这些因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二个问题:将应该计算的因素计算之后,仍然存在“剩余”或“余值”,即所谓“剩余溢出”,那么,这些“余值”应该归入到哪个因素?

而库兹涅茨强调需求结构的高改变率对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影响巨大。它会引起创造新产品的技术高新与发明,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最终促进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

(5)新增长理论派

主要有罗默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式”;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鲍依德的“动态联合体资本增长模式”;阿温杨的“创新与有限度的边干边学模式”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长理论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了一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策;避免政府在市场上的大的扭曲等。

(6)劳动分工演进派

杨小凯为代表的这一学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先天不足,即,将社会的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然后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然后构建了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当人们经验不多时,生产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费用,人们只有选择自给自足。通过实践学习,生产率提高,能够付得起交易费用,因而,人们开始选择高一级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而这种通过专业化学习会加速学习速度,从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费用。这个正反馈(良性循环)将使劳动分工自发地演进。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力正是因为专业化造成了某种信息不对称,卖者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知之甚多,而作为买者 却知之甚少。

杨小凯等人的分工演进理论模式给我们有两点启示:

启示一: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启示二:一国的制度创新,应当朝促进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发展。

(7)“反增长”或“零增长”派

以米多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经济增长和发展付出的代价太大,因此主张反增长或增长价值怀疑论;米多斯将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5大因素连接成为一个“反馈回路”,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为了避免世界末日来临,就必须使主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实现“零增长”,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增长极限论”或“零增长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论点

1.诺斯的观点

(1)制度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与经济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是诺斯。他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据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备的信息、明确界定的产权条件和零成本的运行过程。人们在市场交易的过程被过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就连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用也不存在了。在这一模式分析逻辑下,其它一些协调组织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被看成无足轻重。如果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无法解释1600年到1850年海洋运输业在技术上并无多大进步的情况下,生产率却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象。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视。制度的功效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使交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

诺斯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而制度本身是“一整套规则,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制度不同于体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框架约束着人们的选择集。既然这些规则不仅造就了引导和确定经济活动的激励系统,而且决定了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的基础,那么,制度结构在静态上就决定了一个经济实体及其知识技术出路的增长率。诺斯认为:许多经济学家将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和知识进展等等归入经济增长的原因,其实就是经济增长本身。而引起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是从均衡到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过程。在各种因素使潜在的外部利润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时,新的制度就有可能建立以降低成本。他认为,除非现行的经济组 织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发生。进而,诺斯对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进行了分析,当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达到制度均衡。这种制度均衡的实现条件是制度供给者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据此,诺斯提出了构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标准或原则是使得新机制(制度)下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相等或接近。

(2)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国家并非“中立”的,国家决定产权结构,而经济增长有赖于明确的产权,但在技术和现有的组织制约下,产权的创新、裁定和行使代价都极为昂贵,因此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供产权保护与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以维护经济增长和发展,并最终对造成经济的增长、发展、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3)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的特征有三个:

第一,意识形态是节约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减少了“试错”成本。

第二,意识形态会通常与个人观察世界时对公平、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有时会在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中作出选择。例如,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评价等。

第三,当人们原有的观念或经验与意识形态不符时,他们就会改变试图其意识形态,来发展一套更加适合其观念或经验的新的理性选择。

因此,意识形态是影响制度安排和经济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国际经济增长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维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难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基本制度框架,例如,寻租。

(2)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首先,制度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塑造力以及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划而扩展了人类的选择,即经济发展的目标。其次,制度“矫正价格”的努力成效,即对经济发展的基本的和长期贡献。再次,尽管技术创新会推动经济发展,但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依赖于促进创新、界定产权和契约关系或分担外在风险的各种制度安排。

(3)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研究,制度创新需求产生于经济中无效率的增多、技术变化、市场特征以及确立个人与集团维护自身利益方式的立法秩序;而制度供给依赖于立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及寻找可选择目标的知识基础。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确立以立法秩序为核心的制度环境,塑造市场力量以驱动创新。

(4)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根本问题是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稳定的道德、产权的界定、人力资本的供给、公共品的提供、支配交易和分担风险的法规等。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如何使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订一套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行为,为市场经济运作制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才是实现市场经济顺利转型并高效 运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简单的评述及问题

1.诺斯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应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对经济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2.新制度经济学派方法的应用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许多原来对制度不以为然的经济学家广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分析方法,普遍认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不仅只关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资金筹集、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的改善等等纯经济方面的因素,而更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上。

3.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研究的范围内,大大扩大了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视野,而研究对象也由以前的以资本主义发展中小国家或地区为主转向发展中的大国。

4.几个应当深入研讨的问题

(1)在许多人看来,制度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制度因素进一步量化。

(2)既然制度变迁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加快制度变迁的步伐,促进经济的发展。

(3)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那么,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石之一的交易费用的地位是否会动摇。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许多观点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上述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新制度经济学派及其追随者,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文献综述范文之三

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回顾与评价

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目前经济全球化正向纵深层次发展。我国已加入WTO,一方面,成千上万的跨国公司蜂拥而至: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成百上千的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我国已渐渐融入世界经济这个大家庭中。但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政府一时也难以认清复杂的国际市场,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理论已是十分迫切与必要。

一、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回顾

经济全球化理论在西方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在过去200多年的岁月里,各主要流派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对经济全球化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内容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流派: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我们可从马恩(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简称,下同)1845年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分析、表述“世界历史”的定义与特征里看出马克思对经济全球化的最初理解。他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之所以是绝对必要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使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会重新开始争取生活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其次,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在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替代。”(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86.)恩格斯在其著作《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致使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着另一个国家的事变的影响。”(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368.)由此可见,最初,马克思把经济全球化寓于“世界历史”之中,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各国人民的普遍交往、彼此紧密联系是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恩格斯则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是导致经济全球化的根本诱因,经济全球化的最根本内容和基础是以世界市场为纽带的世界性的物质生产和消费。1848年,马恩在其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与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67.)在马恩看来,只有在各地区、各民族广泛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世界市场,才意味着从根本上消灭了各地区、各民族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从而最终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同时,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其他方面的交往必然也随之发展起来。由此可见,马恩在这里认识到了经济全球化与民族问题、国际分工的关系,并意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非经济影响。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资本论》里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以及它们的影响。他说:“现在,一切国外投资都已采取股份形式„”,(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1030.)“成立国际卡特尔,例如英国和德国在铁的生产方面成立的卡特尔,使得英、德两国的铁产量飞速增 长„„”(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495.)。可见,马克思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主体:跨国公司的早期形式——卡特尔的性质与作用。后来他又指出,“资本输出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作为支付手段或购买手段的输出,另外一种是作为投资为目的的输出。”(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653.)“资本输往国外„„是因为他在国外能够按较高的利润率来使用。”(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285.)“生产的全球化使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代之而起的是使用来自世界各国原料的工业„„生产的‘国界’因此被模糊。”(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497.)从以上论述看出,马恩不仅找到了经济全球化执行主体——跨国公司,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运行方式:生产全球化和资本运作全球化(商品资本、借贷资本、产业资本的全球化),而且还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对利润的追求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2.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发展的新特点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联系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巴兰在其《增长的政治分析》中认为,不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源是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即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它一方面攫取了很大一部分生产剩余,为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外来的破坏性竞争摧跨了发展中国家幼稚的民族工业。沙米尔·阿明在其《世界规模的积累》、《不平等的发展》等著作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对外扩张问题。他认为,资本对外扩张的原因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心”(宗主国)的结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它仅包含一种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个特征是资本积累过程基本上是在宗主国内地产生的,竞争使得内地的利润率下降,使资本不得不寻求距离“中心”越来越远的市场。伊曼努尔在其著作《不平等交换:贸易帝国主义》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生产价格形成问题,论证了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剥削欠发达国家。美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伯克特在其题为《第三世界的金融限制和金融自由化:对新古典发展理论的批判》一文中指出,历史地看,全球范围内资本积累的不平衡发展限制了第三世界的工业化,从而妨碍了第三世界国家金融的自由发展,也导致这些国家颁布限制利率的政策。第三世界国家的金融发展及其政策其实是受它们各自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帕洛依克斯在其《世界范围的资本扩张》、《资本的国际化和社会资本循环》等著作中指出资本的国际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商品资本被国际化,这引起世界市场的出现。第二阶段是货币资本循环被国际化,资本被迅速积累。第三阶段是生产资本的国际化,引起了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3.新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S.Amin、A.Callinicos和S.Gill是该流派的代表。该流派的主要观点是,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就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帝国主义化,他们认为,今天的全球化代表了反动的全球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胜利(Callinicos,1994),其结果必然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贫富两极分化,当今各国政府已经沦为国际垄断资本的代理人(Gill,1995)。所以,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西方文明(西方体制、西方观念等)的全球性扩张(Amin,1996)。

(二)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1.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喜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首先,斯密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体现在他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里。他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里提出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倡导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他还看到了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对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意义。他说:“按照事物的自然趋势,进步社会的资本,首先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次在工业上,最后投在对外贸易上。”(注: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349.)他的经济自由主义在国际贸易上表现为主张自由地发展对外贸易,反对垄断和政府限制政策。他指出:“以某种形式把世界上最远的部分连接起来,让他们满足相互之间的需求,增加生活的乐趣,相互推动工业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总趋势就会使大家受益。”(注: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356.)可见,斯密不仅提倡国内贸易自由化,还主张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并对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及其影响做了预测。其次,斯密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体现在其倡导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理论中。他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的基础则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增加物质财富。可见,斯密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自然资源或后天的生产条件,并指出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节约资源、世界总产品和福利的增加。李嘉图认为,对外贸易是一国经济的重要补充,是一国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他还强调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由发展与自行调节。在国际经济交往和经济政策上,他认为使国际贸易处于自由状态是最明智的选择,一国的繁荣不是由另一国的贫困来促进的,对贸易的自由不加束缚并制定开明的政策,才能最好地促进每个国家的福利与所有国家的福利。他说:“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它使得人们都得到好处,并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注: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2,113.)李嘉图在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对优势”理论即相对成本说。他认为,在资本和劳动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前提下,即使一国在自然禀赋和生产条件与他国相比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仍然会进口产品,因为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产品,而应权衡利弊,按“两优取其更优,两劣取其次劣”的原则进行国际贸易。这样,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可见,李嘉图不仅认识到国际贸易的作用,提倡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还希望国际贸易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他突破了斯密的见解局限,提出了符合国际贸易实际的“相对优势”理 论,为后来西方各国国际贸易的增长与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赫克歇尔与俄林的经济全球化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是解释了贸易为什么会给贸易的双方带来好处,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生产那一种商品上也具有比较优势。赫克歇尔与俄林的要素禀赋说则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比较优势的源泉。它从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考察一国的比较优势。根据要素禀赋说,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种类和质量是不同的;国与国、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商品的价格差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而产生各国商品价格差异的原因又是各国生产这些商品的生产诸要素的价格与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每个国家或地区应利用它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其相对稀少的生产诸要素进行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前面那些种类的商品,输入后面这些种类的商品。最后,他们指出,国际贸易的一般趋势是可以消除(即使是部分地)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从而使国际间商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三)当代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

1.新自由主义流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K.Ohmae和W.Grieder是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经济和市场一体化,其市场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正和游戏”,是世界资源的优化组合,绝大多数国家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长远的比较利益。他们还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进步的先驱,因为它正促使全球市场与全球竞争的一体化的出现(Ohmae,1995;Grieder,1997)。新自由主义流派还大力赞美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功能,因为它确立了国际贸易的四项普遍性原则:即非歧视性原则、互惠性原则、透明性原则与公平性原则(Sachs and Waner,1995)。新自由主义派强调市场的作用,通过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自由流动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贸易、资本、技术、信息等冲出国界,生产国际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们认为,自由贸易有利于发挥各国比较优势,而国际化生产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最优配置,形成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推动经济增长。

2.怀疑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其代表人物是P.Hirst和G.Thompson。该流派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神话。首先,怀疑派从经济史的角度提出,20世纪以来的全球化并不是史无前例的,19世纪末的“金本位”时期就已经出现过全球经济、市场和金融的更高度的一体化。如果以商品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作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标志,那么,1993年的一体化水平与1913年的情况类似(Thompson,1996)。该派认为,如今的全球化充其量是一种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化(Hirst and Thompson,1996),或者只是一种区域化而已,因为它只是三大区域(欧洲、亚太和北美)的金融与贸易的合作(Boyer and Drache,1996)。而经济区域化却正朝着逆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因为今天的区域经济日益走向排他、封闭与保护。所以,目前的区域化不是全球化的发展,而是阻力(Gordon and Weiss,1998)。所以,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完全是一种错误的“夸张”(Hirst,1997)。同时,该派通过大量的定量研究,认为“全球化”学派所认定的国家弱化与消亡完全是耸人听闻、无知可笑的,因为这从根本上低估了国家和政府干预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力量,目前所有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只有依靠国家与政府的协调和推动,才能保证经济合作的正常运转。所以,政府决不是国际化被动的牺牲者,而是国际化的主要建筑师和设计师(Gilpin,1987)。

另外,怀疑派认为,国际化并没有使南北差距、不平等消失,相反,它意味着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经济边缘化的发展,因为贸易和资本更多地在发达国家间流动,并由此产生更强大的“排弱”效应(Hiest and Thompson,1996)。怀疑派还认为,在经济结构方面,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国际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世界经济的不平等、不公正的旧秩序和等级结构。所以,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只能导致更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兴起、促进世界文明分解成不同文化、宗教和种族的独立领地,而不是什么世界大同、全球文明一体化的出现(Huntington,1996)。

3.秩序转型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其代表人物是Anthony Giddens、J.A.Scholte和M.Castells。该学派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推动社会、政治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并正在重组现代社会和世界秩序(Giddens and Castells,1996)。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是史无前例的。跨国界的政治和社会正在对世界进行重大的调整,国际与国内、外交与内政的界线已不清晰,所谓的“国内外相交的事物”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意义上的“边疆”,经济全球化正在促使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空间急剧扩大,成为影响一个社会和地区的决定力量(Rosenau,1997)。所以,该派认为,经济全球化正在产生一种强大的“转型”力量,导致世界秩序中的社会、经济与制度的剧变(Giddens,1996)。另一方面,这种世界秩序的剧变又充满着变数,因为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在根本上是一种偶然的历史进程,谁都无法预测它的发展方向与它所构建的新世界政治经济秩序(Ruggie,1996)。

二、对各流派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及我们的观点

(一)对各流派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

1.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本文认为,马恩侧重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考察经济全球化问题。他们抓住了资本的本质“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并科学划分经济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商业资本全球化、借贷资本全球化与产业资本全球化。因此,他们不但预见了分工、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而且还从商品经济和资本运动的规律性角度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根源。但他们毕竟受制于历史的局限性,无法提出有关经济全球化具体方式的见解,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也分析较少。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较客观地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攫取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剩余”,并使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但他们没有看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新马克思主义派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他们只看到西方文化、体制伴随着经 济全球化输入的负面作用,并把这种作用认为是主要的,而无视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发展所起积极的、主导作用,最后得出一个悲观的经济全球化结论。

2.对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家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斯密和李嘉图都认识到对外贸易及其自由化的重要性,这无疑具有进步意义。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在当时对指导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他只看到了其对外贸易对各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掩盖了在一个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对外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及其工业化的负面影响。另外,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作为“绝对优势”的自然条件与生产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已退居次要地位。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无疑比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更深刻、更有见地,但他的理论建立在资本和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等一系列假设条件之上,因而大大降低了其理论的可操作性。赫克歇尔与俄林仅从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并认为国际贸易的结果导致各国各生产要素价格趋同,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他们没有揭示国际贸易中资本的作用,以及国际贸易对欠发达国家的不利影响。

3.对当代经济学家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新自由主义派认为,经济全球化从长远来看会使“绝大多数国家”受益,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先驱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从工业革命至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亚洲的欠发达国家仍陷于贫穷、落后之中。所以,这是经济全球化程度不够呢,还是应把“绝大多数国家”改为“少数国家”?本文认为至少应改为“部分国家”。怀疑派的一些观点也值得推敲:他们认为经济区域化阻碍了经济的全球化,其实,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的。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一起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经过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邻的两个区域又通过协议实现两个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以此类推,当全球经济都实现了一体化,经济的全球化也就完成了。秩序转型派肯定了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偶然的、其发展趋势是不可预测的,这就否认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可知性,显然是错误的。

(二)对经济全球化的几点看法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机制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主导规律时,全球经济走向紧密合作、相互依存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在宏观上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在微观上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既合作又竞争。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和特征,我们提出以下几个观点:1.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人类节约全球资源、保护全球环境与自身文明的一种进步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经济上的合作与竞争,不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之分、正确与错误之分、应该与不应该之分,至于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是因为各国生产力水平差距的现实体现,属于人类道德调节的范围,需要通过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来解决。3.资本对利润的追逐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机;节约资源、提高 经济效率,从而保护环境是人们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动机;而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自然动机,同时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物质手段(通讯工具等)。4.经济全球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经济区域化仅仅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方式里的一个环节),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曲折、多变的,但其趋势是可以预测的,也是可知的。5.经济全球化与各国经济国际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紧密联系,世界经济的发展将经历一个由浅至深的渐进过程:从国际化起步,发展到全球化,最后实现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第五篇:国际贸易专业文献综述

山西省对外贸易的优势、缺陷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的研究

文献综述

引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加入WTO组织的国家也越来越多,由于组织内国家相对的自由贸易,导致了国家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国家间的竞争也可以说是国家内部各个地区间的竞争。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怎样提高山西省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对整个国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在这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里,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并不能赢利,相反,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却能取得可观的收益。长期指导我国外贸战略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已经不能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变化,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山西尤为严重。那么山西在这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其对外贸易结构有何特点?山西面对严峻的挑战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斯库?对于这些,国内外学者研究比较少,主要研究者多为山西省一些高校老师、报刊编辑和政府机构顾问等。

正文:

相关研究选题的观点理论:

由于没有国外没有专门对山西国际贸易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理论。

国际上的相关理论:

对山西国际贸易的研究大致需要以下几个经济理论: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金培教授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或一个地区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或其他地区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或购买者需要的的更多产品,并持续获得盈利的能力。M.E.波特教授的钻石理论是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著名模型,他认为,一国或地区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4个要素:生产要素情况、需求条件状况、相关辅助产业状况、市场结构以及企业策略和竞争情况。知识经济理论,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特征独特与以前其他经济的特征:资源利用智能化、知识利用产业化、资产投入无形化、高科技产业支柱化、经济发展可持续化、世界经济全球化、企业发展虚拟化、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化。山西作为资源能源大省,要在新时期成功完成经济转型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转型经验,可以应用SWOT分析法,即: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非常明了的分析出某一地区面对经济转型时的优劣、解决办法。

国内的研究成果:

国内专门对山西省的对外贸易研究集中开始于2000年以后,有对山西某一产业对外贸易的论述,也有对山西整体国际贸易现象的研究。例如,科技情报开

发与经济杂志2006年刊发的《山西焦炭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崔凯)中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详细论述了作为山西支柱产业之一的煤炭产业的对外贸易情况,文中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辅助产业的状况、市场结构等角度详细的分析了山西焦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并指出了制约山西省焦炭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该刊物早在2005年9月的期刊的中收录了郭莉荣的《山西对外贸易模式的现存缺陷》,该文中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确指出山西对外贸易模式的缺点:

1、贸易总量小;

2、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3、对外贸易方式单一且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落后;

4、出口市场狭窄;

5、对外贸易经营主体不强;

6、对外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

7、科技对贸易的拉动作用过小。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老师薛海霞的《山西省加工贸易发展初探》中详细说明了加工贸易对山西省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吸引外资、对外贸易等的明显促进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山西省发展加工贸易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快发展山西加工贸易的对策。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就是加工贸易,因此,该文中用大量翔实的数据有力的指明了山西加工贸易的内外环境,从宏观上、政府政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措施:

1、抓住中部崛起战略切机;

2、发挥山西资源丰富、在能源开发中人才丰富的优势;

3、加强区域内加工企业的整体协调性。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特色道路》(周娟美)中非常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山西作为资源大省转型面临的困难和转型的道路。

1、大力发展创新经济,充分利用知识和创新使得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完美嫁接,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优化重组资源配置;

3、大力引进人才,建立创新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本选题现阶段的主要观点以及评价:

综合大多数学者对山西国际贸易现状的研究,大致可以看出他们对山西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有着一致的看法:

1、山西本身的经济结构制约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山西的产业结构单一并且出口产品附加值过低,主要以资源开发和初次加工为主,因此经济效益低、出口风险大;

3、历史和地缘特点使得山西的外贸发展时间短,经验少;

4、山西的对外贸易企业大多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具体事例如下:2004年,山西的出口商品中,煤炭占18%、焦炭占57%,金属镁占12%,不锈钢板材占4%。从中可以看出,山西出口商品过于单一,一旦国际市场出现变化,山西的外贸市场就面临极大的风险,同时,山西的高科技产品出品份额太少,高科技产品有着消耗少、附加值高、环保节能等优点。对山西面临的这些困难和问题,各位学者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里不同的解决办法,例如:发展知识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等等。但是,以前的研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有的只是针对某一行业的解决办法,有的只是从政府角度提出政策对策,没有系统的提出一整套的从政府、企业、法制法规、经济结构等角度的解决办法。

本选题的主攻方向:

从山西省的具体情况和外贸发展现状出发,分析总结对外贸易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经验、教训,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理论成果,对山西在以后一段时期内的外贸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之道。

下载武术专业书文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术专业书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汽车专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院系:工学院 专业:13交通运输 姓名:张 勇 学号:2013093055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摘 要:随着现代发动机的进步,环保立法的加强以及乘客对汽车舒适......

    设计专业 文献综述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1页 文献综述 在选此次课题前,曾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不仅搜集了大量的成功案例,而且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对其进行了反复翻阅和学习,从中收益很......

    武术班专业武术教学总结

    武术班专业武术教学总结本学期,我指导09、10级武术班的专业武术教学,另上09级《武术养生》。《武术养生》是一门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虽然上过一期,但为了让学生听得仔细,深入......

    凌风武术协会年度协会规划书

    凌风武术协会2012一2013年度协会规划书 凌风武术协会成立于2006年12月1日,是一个年轻并且充满无限活力和朝气的社团。本协会自成立之日起,迅速地发展壮大,现有注册会员700多......

    身高体重测量仪专业文献5篇范文

    身高体重测量仪/河南身高体重测量仪价格 郑州凯元身高体重测量仪工厂研制、开发、生产的HW系列身高体重测量仪性能可靠、使用稳定、价格适中且安装维护方便,产品遍及国内大部......

    专业文献阅读报告写法

    专业文献阅读报告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阅读报告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

    金融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关于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这个综述主要概括了目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实的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最......

    高分子专业的文献作业

    现代信息检索第二次作业 一、1) 题名/责任者 题名 责任者: 责任者 ISBN 号: 出版发行项: 出版发行项 载体信息: 载体信息 现代营养学 (美) B. A. 鲍曼, R. M. 拉塞尔主编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