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解高中地理课堂“意外”生成的艺术
化解高中地理课堂“意外”生成的艺术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表演的场所,是一个充满了变数的“八卦”阵地。因为课堂既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所以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让人惊讶、令人心跳的情节,使教师时而处于尴尬的境地。
不同的意外情景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手段,机智的应对。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和学习他人的教学,简略地谈谈意外事件的处理艺术。1.泰然处之,关心呵护
中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积极、热情、可塑性强,稳定性差。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同伴的竞争、环境的熏陶等外界刺激下,能保持一定时间的高质量的学习情绪。但由于个体差异,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说话,玩点小动作、精力分散等视角疲劳症状。此时教师要泰然处之,不必大动干戈,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温柔的拍肩或许就能立竿见影,扭转局面。
我多次遇到讲解知识点,有个别学生欲进入睡眠状态,于是我马上想到设置一个问题让欲睡的同学站起来回答。既点醒欲睡的学生及其他学生,又使学生们集中精神听讲。
2.借题发挥,善意批评
一些课堂的意外与学生的养成习惯有关,学生有时身不由己地走向了意外之境。此时教师可借题发挥,恰到好处地教育学生。
我有一次上课正在讲解知识点,忽然发现一个学生正吃着瓜子且乱扔瓜子壳。如果老师马上训斥一顿,效果未必好,何不结合“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来个借题发挥呢?于是我稍作停顿,话题一转。现在我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糟糕,同学们如何从自我做起,保护我们的生存的环境呢?特地点明吃瓜子的同学回答。这时使他明白:上课吃瓜子不对,乱扔的子壳就是破坏我们清洁的环境,也不太卫生。既教育他本人,也教育了全班同学。3.坦诚相待,留下空间
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上随处可见,时时处处显现闪光点。在提倡培养创新精神的今天,教师更应鼓励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突破常规,创造性地学习的习惯。因此课堂上常见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令师生惊讶。有一次,我在上自习时,有个学生突然问一个问题:珠江、淮河流域的耕地面积分别约为480万公顷和1200万公顷,若两流域等径面积,耕地的农业污染量相当,根据耕地面积和径流总量的对比关系,淮河受农业污染的程度约为珠江的——倍。(取整数)(另有珠江和淮河流域径流总量分别是3338亿和622亿)我当时陷于长考,突然接触此类数字题目,我的思维几乎僵化,后来没有给学生讲解。我说:“这类问题我最近是首次接触,有些知识已遗忘,容老师思考,下一次给你答案。好吗?”
老师不是万能的,有时会出现知识盲区,有时是知识遗忘的,这很正常,向学生说明情况,学生也会理解的。4.幽他一默,扭转窘境
幽默的力量是很大的。教学中,常见一些意外事件可能是学生有意“栽花”得的,也可能是无心“插柳”来的。此时幽他一默,可走出困惑之境,可收意外之效。我有一次正在上上午第四节课,即将下课时,一男生正在收拾自己的餐具等东西,出现了较大的响声,吸引了一些学生的视线,面对几十双关注的眼神,我停顿了几秒钟,微笑着说:“这位同学很聪明呀,他懂得军事策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要着急,马上就要下课了。” 5.预设意外,智慧生成
为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时可预设意外,有意失误,创设情景,让学生来辨别,纠正问题。这也需要教师的智慧运用。
有时在讲解选择题,让学生自己说出答案并说明理由,然后让全班同学来判定是否正确。或者有时特地说出错误答案,让学生自己来判定。然后在看看同学们的反应。
6.将计就计,化险为夷
有时教师的教学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被学生“抓住”,对自己的失误应敏捷、巧妙地处理,化被动为主动,顺水推舟,巧妙迁移,把困境转嫁给学生,令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因为有了意外,课堂才显得更加精彩;因为有了意外,课堂才更加富有挑战性;因为有了意外,课堂才能彰显其莫大的魅力!
所以,我们不要害怕“意外”,还应该感谢“意外”,让“意外”不断促使我们思考,进步,带给我们惊喜,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
第二篇:巧解课堂意外,生成和谐课堂
巧解课堂意外 生成和谐课堂
壶山小学 徐美方
【内容摘要】: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面对活生生的学生,我们不可能一味按计划教学而不顾课堂的实际。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几十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程度等各不相同,有时再加上外因的影响,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是难免的。本文旨在对如何有技巧地应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生成和谐课堂,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关键词】:意外、学习、爱心、和谐
有句话说得好: “水本无波,相荡而起涟漪,石本无华, 相撞而起火花。”课堂教学本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而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更是一个充满欢乐和活动的动态课堂。小学生充满好奇心,活泼好动,诚实爽直。他们会因为有趣的操练方式而玩得忘乎所以,也会因为你的课堂索然无味耐不住性子而做小动作;他们会给你真诚的赞赏,也会毫不客气地指出你的失误。因此,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意外”,打乱我们的教学步骤。在实践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那么,面对这样一群随时会给我们“surprise”的他们,我们该怎么做呢?是硬生生地把课堂扭转至原来的轨道,还是及时捕捉这些意外的生成,并将其合理地转化为我们的教学资源,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智慧,更加精彩呢?我采取了后者,结果,我常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和收获。
一、多学习,使自己充分具备处理意外事件所需要的素质。
(一)、多学习,提高自身的全面素养。教师要有丰富的学识后盾。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除了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外,更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文化素养。对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应该有所通晓。教书与育人是分不开的,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了解他们的思维、兴趣、爱好等,就谈不上教育。所以,我们要多学习,提高自身的全面素养。
(二)、多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的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教育名言之一,我把它当成了我教学中的座右铭。教学的确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讲求语 1 言艺术,创设教学导课艺术,注重非语言艺术,那一定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三)、多学习,使自己具备优秀的应变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是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有了这样的能力,教师才不会刻板地教学。课堂上总是会出现事先无法预料的意外,这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巧妙地把意外生成融进自己的教学中,把不和谐变成和谐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灵感性的创造性发挥,是课前备课无法预料的随时延伸,是对教师应变能力的极大考验。
这几天在上PEP四年级的第二单元,其中有教学字母的新课。有些同学早就会了,当我按部就班地开始上课,好多同学叫了起来,“Miss Xu,我会默写了。”我呆了一下,仔细地观察学生,很显然有一半多还不会读写。怎么办呢?会的同学自然坐不住,势必影响其他同学。我也不能板起面孔骂他们,不然影响情绪,他们会写会读,只是在课堂上说出了真实想法就遭骂,会极大地打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时我想起了刚看过的一本书——《小学英语教学叙事研究》,这本书对这个问题是这样探讨的: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于是我也试探了一回:我首先笑眯眯地表扬了那些嚷嚷会写的同学:“你们学习真自觉,都学到老师和同学们前面去了。好样的!”然后把会的和不会的分成两组,叫他们迅速地换好位置,会的那组称“红队”,不会的那组称“蓝队”。我给他们分别布置了任务:红队的任务是按四线格写好各大小写字母,并找出以这些字母开头的学过的单词各四个,以每人过关为胜。蓝队的任务是由我带队学会认读各大小写字母,并能在四线格上正确书写。以每人过关为胜。结果蓝队和红队同学都非常认真,红队有个别同学怕自己写错格式还偷偷地学习。未曾预设却生成了课堂的高潮,通过和谐的捷径达到了课堂的理想效果。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是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面对不断成长并有差异的学生,面对教学中出乎意料的事件,教师的机智、灵活和应变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
二、爱心是把握意外生成的关键。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形成运用英语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当我们的课堂出现那些 始料未及的“意外”时,有时候似乎是与我们的原先设计格格不入的。此时,作为学生活动构建者的教师,应该把它当作是预设外的生成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但是如果没有爱心,就容易忽略孩子们的感受。如果我们在教育各环节的一点一滴中渗透、融汇,落实爱心,那我们就能恰当地把握意外生成,即不影响孩子的情绪,也不影响自己的教学。
班上有这样一个学生,上课时爱东张西望;做功课的时候,反应又特别慢;和同学们在一起时也不怎么说话,有些孤独。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在一起玩。一次课堂中,我安排同学们同桌互相配合练习“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 I have-----”这个句型时,他的同桌把手举得高高的,说:“Miss Xu,我不跟他一组。”我刚想问他为什么不想跟他一组,又把话咽了下去。因为我马上想到这个同学肯定会给出令他难堪的话。现在如果能让他先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下课后再对他进行疏导,这不更好吗?我决定一试:“那这样好吗?我跟你们俩一组。”我摸摸他俩的头,他们同意了。等我们练熟了这个句型后,我又布置任务:今天我们要表演这个句型,并评出最佳搭档奖。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练得更欢了,再看看原先不乐意同组的他们,也是激情高昂。于是课堂上这次小小的“意外”,又变成了和谐的音符。下课后,我找了他们谈话,教育他们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相处,这节课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其实每个班都有几个有些“特别”的学生,他们或活泼好动、头脑聪明,爱捣蛋;或学习落后,不合群,不受同学欢迎。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训斥、压制、焦躁或不闻不问,而必须因势利导,从“爱”字出发,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他们,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教育中要循循善诱,不要硬灌,要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恰当地达到目的,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学生,培养学生。托尔斯泰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三、巧妙扭转,让意外服从教学主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较以往更为活跃,课堂意外更是时时处处以不同方式存在。但并非所有的意外都是有价值的。教师在面对偶发意外时,要冷静分析,合理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被学生的意外牵着鼻子走,从而偏离了我们的教学主题。所以对一些意外,我们要运用智慧轻轻点拨回到我们的课堂上来。
这又是四年级的一堂课,重点是教学Jj—Nn五个字母并能认读以这些字母开头的单词。单词量较多。当我出示单词卡教学jigsaw puzzle这个单词时,一个平时不认真,认不到几个单词的孩子突然怪叫了起来:“举手拍手,举手拍手!”同学们一开始愣了,随后爆发出一阵大笑,也“举手拍手,举手拍手!”地叫起来。我也轻轻地笑了笑,因为“jigsaw puzzle”和“举手拍手”的音真的很像。我趁机表扬了他,“你真聪明,竟想出这么好的法子来记单词。如果你认真用心点学习,那还了得。今天,老师也向你学习,把这个音发准确点,“举个手拍手”,当然,个要轻轻快速带过。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学习,一定要注意发音。”他因为受到表扬异常兴奋,接下来的英语课上,认真了许多。而我也没有因为这个意外让他们继续找寻适合其它单词的中文注音来学习新词。虽然利用这种情况学习英语,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毕竟不能提倡。所以我把他们引回到课堂的正常轨道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这种充满机智的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不仅有知识,还有待人处事的一些方法和能力,更有一种与人交往的智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还得不断地学习,积累课堂教学经验,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小学英语教学叙事研究》 乐伟国 梅妙聪 著
《中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三篇:课堂生成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笔者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例举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预设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念“动态生成”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但这种“精心”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设开放的学法方案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体现在教师对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追求上。如案例1我就是这样精心预设的。
【案例1】一年级《欢天喜地过大年》中“玩过年”教学片断预设
1、今天才1月6日,离春节还有一个月。你们想不想现在就来过年?好,那我们就来玩过年!你们看看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有没有一些过年的气氛?
2、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学生分组布置教室)
3、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教师针对教室的布置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从中了解有关过年的习俗。)
4、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
细读这个教学片断,不难看出我所进行教学预设的“精心”,主要根据一年级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过年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同时,我还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物品布置教室、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有意无意地了解一些有关过年的风俗习惯等方向的常识,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过年的欢乐。我认为,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
从上所说,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充分预约的精彩生成。只是教师在预设过程中,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转到新理念下的板块设计(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二、敏锐反馈——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尽管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1)敏锐反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条件有形和无形资源,”每个教师都“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也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此,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摆脱传统线形教学活动的影响,充分发掘和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案例2就是如此。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教学与课堂调控艺术
教学语言与地理课堂调控
江门一中林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道、业、惑必须凭借教学语言,并以之为载体,方能有效地给学生进行传、授、解。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明确记载:“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这充分说明教学语言在课堂上的独特功能。清代一些有作为的学者认为,教师是以舌为本,以舌耕为业。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保证。” 地理教学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无论在以前的传统教学阶段,还是走向现代化教学阶段的今天,无论教师使用何种现代化教具,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灵活多样,地理教学最后都要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实现。地理教学语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最终决定学生的地理学业成绩。
一、教学语言在地理课堂调控中的作用。调控就是指调节和控制的意思,课堂调控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和控制,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达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斟酌教学设计,却很难预设调控环节,那是因为课堂动态生成中信息发生的不可预见性。但缺乏教学调控保障的课堂,往往会显得死气沉沉或逻辑混乱,甚至吵吵嚷嚷变得不可控制,再好的教学设计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地理教学又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地理课,学生在获得丰富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种艺术所在,在这其中,地理教学语言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能以其出色的教学语言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兴趣而乐于此学科的学习。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教学语言来调控课堂,是地理教学的必需,而恰当的地理教学语言能取得很好教学效果。
二、应用地理教学语言对地理教学进行调控的方法:
(一)、精心设计导语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设计出新颖,吸引学生注意的导语,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导语起着激发兴趣、增强参与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抓住导语特点进行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
1、精炼性。因为导语是教师在讲课之前为引入新课而设计的教学语言,它不能繁琐冗长,否则就会影响教学进程,得到不好的效果。学“大气保温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时,比如:学“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时,可以用“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为什么上面终年积雪?”引入课堂,言简意赅。
2、趣味性。内容生动活泼、有趣、切题的故事,会使课堂增色添彩,让人耐人寻味,思考无穷。比如《洋流》一课的导入:二战,英国及盟军严密封锁地中海出入大西洋的唯一门户—直不罗陀海峡,然而英军舰艇屡受德军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遭受巨大损失,德军的潜艇
为什么能在英军的严密监视下出入地中海呢?
再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课的导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最初,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基于想象。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有哪些是关于人类对宇宙的想象的描写吗?
3、鼓动性。导语的设计要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之跃跃欲试。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活学活用。
在讲世界气候之前,引用“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典故,简述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后面的学习学生就迎刃而解了。
4、启发性。好的导语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开展智力活动,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索。再如:《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问题》课前的导入:大家是否知道,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很多,而有的地方城市又很少?你们是否还想知道,一个城市为什么要建在这里,而不是建在那里?古代地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再比如:地球1月地处近日点,这却是北半球冬季,反之为夏季,那么影响地球上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5、灵活性。学生喜欢新奇而有创意的事物。如讲“地表形态的塑造”一节时,“你们知道吗?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区考察并发现了山中的岩石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什么呢?原来这座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以及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很久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呢!不仅如此,就连人们关注的台湾海峡,在很久以前还是一片陆地,它是祖国大陆和台湾紧密相连的过渡地带。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地形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为了解开这个迷,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探讨今天要学的地理问题。”
(二)应用科学严谨,准确精炼的语言,并有激情,有感染力。科学知识的表达,要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同样要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准确,严谨与规范,使学生得到科学的信息,这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如不能错读或误读汉字,比如说不能把“兖州”“海参崴”中的“兖”字和“崴”字读错,很多同学都习惯把“月球”说成“月亮”,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注意用科学严谨的语言进行教学,严防因随意性,而对学生产生误导,误人子弟。同时,教师要刻苦钻研、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中通过加强对课文的概括,用言简意赅的语言传授知识。如学“地球公转轨道”时,对近日点与远日点的时间及速度,采用“七远一近,近快远慢”来总结记忆,对北印度洋洋流的方向,则总结为“冬逆夏顺”。
语言语音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充满情感,富有激情。否则,“以其昏昏,使其怊怊”,效果可想而知。就象节目主持人走进直播室一样,教学过程中,语言要富有激情,以自身激昂的情绪感染学生,再配以一些相关图片等,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
意力和情感的投入,使其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之中。比如讲我国沙尘暴的影响时,引用内蒙古发菜的挖掘情况,用十分痛心的语调描述“据了解,近两年来每年人内蒙古搂发菜的人数都在10万人以上,搂1千克发菜要以破坏2.7公顷草地为代价,挖1千克甘草要使近1.3公顷草场变为沙丘,致使内蒙古大草原便年复一年地遭受着人为的劫难:内蒙古8 800万公顷草原已有3 900万公顷沙化退化,并且沙化面积正以每年8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扩大。迄今,已有400万公顷完全荒漠化。现在北京每年冬春季节都有严重的沙尘暴,甚至吹到了日本、韩国,让学生认识我国沙尘暴的严重性。
(三)巧用地理教学语言修辞
地理教师教学时,除了先要做到语言准确、说话简洁,、顺理成章等基本的要求外。若在地理教学中能有机地恰当地运用语言学的多种修辞手法,使教学的语言更富于趣味性、生动性、启发性、艺术性,那么地理教学将会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1、比喻法比喻法就是指在地理教学中,为了把地理事物描绘得更形象更生动,而借助另外的事物来“打比方”,从 而把事理说得更明确、更深透,达到容易记忆的效果的方法。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如从地球内部构造来看,地球就像一只没有煮熟的 “鸡蛋”,蛋壳相当于地壳,质地较为紧硬;蛋白相当于地幔,质地富有弹性;蛋黄相当于地核,呈粘重状态。银河系从侧面看去,像一只运动场上的“ 铁饼”等等。以上各例,均从形状的角度将地理对象比喻为另一物体,从而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地理事物的外形特征。
2、借代法借代法就是指在教学中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地理事物本体,而是借用该地理事物的某一属性来代替,以强调属性、加深理解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如与城市有关的借代:春城指我国的昆明,又指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我国的长春、美国的底特律有汽车城之称;重庆有雾城,伦敦有雾都之称;塞上名城指银川;日光城指拉萨;草原钢城指包头;镍都指金昌等。与地区有关的借代:地球上的“雨极”指乞拉朋齐;天府之国指四川盆地;世界油库指波斯湾等等。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借代法,可以突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另一方面,借代富有深刻的含蓄性,能使教师的语言比较生动,带幽默感,这样使学生感到要记住一些地理名称就不觉得枯燥无味了。
3、摹形法摹形法即是指借助摹形的修辞手段,对地理事物的形状进行生动地描摹,给学生以视觉的刺激,引起学生 的联想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如北太平洋海域的洋流系统,呈“8”字形,甚至洋流流动方向跟书写这个数字的笔顺一致,十分有趣。
运用摹形法进行教学,可突出地理事物的外形,并能以较简单的几何图形或字母表示出较为复杂的地理事物,不必在课中一笔一划地去勾描,因而节约了教学时间。
4、拟人法。以把静止的、抽象的地理事物比着活灵活现的人,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拟人法即指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拟人的语言修辞手法,根
据想象,把地理对象当作人来讲述,以 增加地理教学的亲切感和情趣性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如太阳是太阳系这个家族中的“家长”,它有九个“儿 子”(行星),五十多个“孙子”(卫星),真是“子孙”满堂啊!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的最高峰,它有“赤道上的白雪公主 ”的美誉。
5、引用法。地理教学中结合所讲内容,常常引用古人、名人和民间俗语等来说明地理事物,概括地理知识,从而使讲 解变得具体充分,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记忆,这就是常用的“引用法”。如:
贵州民谣:“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贵州地区雨天多晴天少的天气特色,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的地形状况。
“走千走万,比不上淮河两岸”——淮河流域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农产丰富。
“一年有四季,全年备寒装”,——青藏高原高寒气候的特色。“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新疆气候早晚温差之大的特征,“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过去福建省的交通不便。
“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西藏解放以前,交通运输十分落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季风
6、对比法 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将两个相反或相对的地理事物放在一起,或者把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摆出来,加以比较和区别,分清其异同,这就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对比法。
讲到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时,可用如下语言描述:当祖国的塞北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隆冬之际时,祖国的南疆已是花木扶疏,阳光明媚,大片的蔗林,黄澄澄的香蕉„„引人喜爱,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时候了;而讲我国东西所跨时区时,则用:当夏季北京时间是六点钟时,帕米尔高原上还是星斗满天、明月高挂的深夜。
(四)恰当使用地理幽默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体现着教师的智慧, 幽默展现着教师乐观的性格和开朗的胸怀。现代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和“乐学”,课堂教学讲究理趣和情趣,因而教学语言幽默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地理学科内容广泛,自然人文兼备,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语言幽默在地理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
教学幽默是趣味性与教育性的和谐统一,它契合教学目的和内容,又应符合学生实际,还需把握分寸,要应用得好,教师必需具有相当的教学功底。探究地理教学幽默语言的形成规律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但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多年之后自然妙语连珠、幽默成河了。
可以总结几例说明:
1、借用语音相近的字词,构成特别的语义,从而产生幽默效果。如:我国居世界首位的矿产钨、锑、稀土、锌、钛、钒,可记为“心.太烦,勿涕,需吐露心思”。........
2、改变语流暗示的语义方向,使学生的心理期望突然落空,也会产生幽默效果。如:讲完地震预报这一内容时,笔者这样补充:“日本地震学者花了三十多年时间,耗资7亿美元研究地震预报,最后得出
结论——”学生满怀希望地期待地震预报的新成果,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下准确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这样表述不仅产生了很强的幽默效果,而且也侧面说明了地震预报的艰难。
3、违拗语言规律和社会习惯,使原先凝结的一种规范认识和目前话语事实发生矛盾冲突,便会产生幽默效果。如:用变形的谚语来形容黄河地上河——水往高处流,人往低处走;故意误用成语——“大气层厚度2000—3000千米,地球直径12740千米。学了这个知识点,我们就知道‘天高地厚’了。”
4、巧用比喻、拟人、借代、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常会创造出幽默意境。如:讲到哈雷彗星的回归周期时,“说为了哈雷彗星,我们要坚强地活下去”
再如,讲富士山这一活火山时把富士山近期有喷发迹象说成“富士山近期很想喷发”,“很想”一词用在此处令人忍俊不禁,妙趣横生。
(五)教学语言生动形象、有文采、通俗有趣。
《库拉佐夫地理教学法》中讲到,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或方法,几乎同时都要有教师的生动语言。比如讲“气候与建筑”时,可以引用这样一段:“概言之,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操,地灵方出人杰。”学生在这种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中,感觉到地理学的美妙与神秘,从而得到丰富的想象与美感。
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比如:例如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可记为“大饮喝八缸”;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八种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可记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这些语言激发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结地理规律时,抓住要领,编成口诀,言简意赅,如学“大气保温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时,用二个“三步曲”加以概括:地面和大气的吸收、增温、辐射。又如学“气温的水平分布”,可用“高高低低”(高温处向高纬度凸出,低温处向低纬度凸出)的原则概括之。再如在弄清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基础上,可总结出“低压湿润高压干、西风湿润信风干”的规律。
(六)歇后语、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使教学过程增辉添彩;地理教学中偶尔用上几句既饶有风趣又含意深刻:食物链——黄鼠狼给鸡拜年;伏季休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胡杨树——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干年,倒而不朽一千年。
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冷锋过境时,形容天气用“风雨交加”;讲地球运动时用“星移斗转”;讲海陆间循环用“百川归海”。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七)体态语言的辅助教学。体态语言是教师的第二张嘴,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来配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则可以运用自如地进行直观教学,通过学生的视觉感受,唤起学生的注意,长时间保持兴奋姿态,精神振奋,增强学生记忆。比如讲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时,用地球是低着头(冬至日)和抬着头
(夏至日),及头侧面(春秋分)对太阳的体态语言来描述,可以很形象地让学生理解了这一知识点,弥补了教师口头传授、文字板书等方面的不足,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直观性为一体,将死板的图形动感化等效果从而喧染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富有生机和活力。
(八)注意避免 “语言暴力”对学生的伤害
教师语言暴力是指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乃至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性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伤害。用一句话说,语言暴力就是一种精神伤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 这就充分说明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影响的深远。这也是地理老师常常忽视的地方。最常见的就是,比如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或不理想,老师冷冰冰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坐下吧。”然后继续请另一位同学回答,我们坚信先前被提问的同学这时根本没办法去注意的你的教学内容了。
要避免 “语言暴力”对学生的伤害,就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但也不要过分,比如:“你的想法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想法”,给学生有做作的感觉。
如果学生回答不理想甚至错误,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是肯定其好的地方,又指出应该注意的方面,也可反问“是这样吗”,以提醒学生注意是否错误,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
以上叙述了教学语言与地理课堂调控的重要性及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还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让我们的地理教学迎来更崭新的未来。
第五篇:课堂生成的必要
课堂生成的必要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一、课堂生成的理解
应该说课堂生成就是根据课堂学情变化,师生共同及时接纳弹性、灵活、创新的成分、因素、信息,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应对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点线、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产生质变、飞跃的过程。
课堂生成具有以下两个特性:
1、不可预测性:是指教师在预设时较难预测到流变的课堂会出现的哪些形形色色的情况、事件以及成果。
2、即时性:是指教师对变化了的情形作出立即的反应,“就在这一刻”的调整,应变,使教学朝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前进。即时性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机智作支撑。其表现为教师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师生双方的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共同互动、融合,共同生成、重组具有高生命力的课堂。
二、课堂生成的意义
(一)能够焕发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拘泥于预设的方案,根据教学现场,灵活弹性地接纳、吸收、处理,激活课堂,在这之中,教师实现了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学生则在生成性的课堂中可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生命处于最大限度的激活状态。
(二)能够推动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
教学论认为,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努力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学生不断地呈现变化状态,教师即时捕捉、搜集、判断、重组这些信息,利用这些活的资源,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学生再一次饶有兴趣地展开探究,如此循环,教学真正成为高效互动过程。
(三)能够促成三维目标的统整融合。
生成的课堂,知识不再是机械沉闷地授予,能力不再是机械乏味地习得。教师根据学情,放手让学生带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地展开探究过程,并在过程中及时调控,使学生产生新的顿悟,新的方法,体验探究的快乐感、发现的成功感,从而使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和基本能力的整体提高。
三、课堂生成与思维活化的关系
课堂千变万化,需要接纳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课堂中生命体的各种生命信息,所以生成又不能固于预设。否则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故而,要大力张扬学生富有生命力的个性,拓展其思维的活化,必须做到课堂中的散而不乱,高难度调控。
四、促使课堂生成的有效策略
(一)课堂目标可以预设,更应及时完善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驾驶员在跑路的时候,会有一定的计划,但计划无法做到详尽和周密,在行驶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情况,如塞车、山体塌方等等。针对具体情况,驾驶员会灵活地采取应对措施,或改道或调整目标。同样,课堂教学也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既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又不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标准,不是看预设目标是否达成,而是看是否即时生成了目标。
1、目标可以删补
理性地讲指的是在课堂推进过程中学生所呈现的最近发展区低于或高于预设目标区域,教师随机采取应对措施,删补目标的量。如笔者在教《赤壁之战》一文时,预设目标是课内让学生学会简要复述全文。但在课中,明显地发现了学生对提炼语言文字和组织表达的领悟相当薄弱,于是便删减了简要复述全文中的一部分,努力使学生通过尝试训练和情感体验的逐步推导,获得成功的快感。此时,预设目标并未达成,但却在课堂之中即时生成了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简易目标。反之,任务完成的同时还可将简要复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这样,课堂教学中,教师洞察秋毫,及时删减目标,能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摘到
桃子;及时增补目标,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
2、目标可以升降
所谓目标的升降,指的是在课堂推进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随机采取应对措施,升降目标的水平。《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的品质。在课堂推进过程中,有些学习小组学生举手“老师,我们有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教师敢于接纳这一始料未及的信息,放手让学生回答,学生说:“石头又要开掘,又要抬上去、装上去,特别麻烦。曹操手下有的是兵,人站在船上方便、省力,最后只要每个人说出自己的体重,加一加,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智慧、潜力真是无穷无尽,他们敢于超越古人,勇于创新,而这些不可能是目标所能预设到的。预设目标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目标的水平,即时生成、丰满了目标。当然,目标的水平也可以降低。如本来预设目标是:正确流利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堂学情发现学生们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上有困难。于是果断降低目标水平,将“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水平置后。
(二)课堂环节可以预设,更应随机调整
教学流程由许多环节组成,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但课堂教学如果一味按照固定环节前进,不考虑学情,不考虑课堂环境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所以,环节与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鲜活的学情,变化的环境,随机调整。
1、环节次序的调整
环节与环节可以根据学情的变化科学、合理、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应接纳学生在课堂中灵活的因素、成分,采取巧妙的应对措施,求得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
2、环节数量的增补
课堂千变万化,有着较强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一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要教师作出灵活的反应,增设教学环节。如一位教师教学《林海》一文,当学生读到“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一句时,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教师意识到“不大一样”与“大不一样”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字序有错,但意思出入很大。于是抓住这一细节,增设了教学环节。
师:他刚才哪儿读错了?
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师:这两个词语意思相同吗?
生:意思不同。“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差别并不怎么大。
师:读读课文,想想秦岭与兴安岭差别大不大?
生:它们差别很大。秦岭“云横”,而兴安岭则是那么“温柔”。师:谁到黑板上来画画,看看秦岭和兴安岭各是怎么样的?(生作画)
师:(指图)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实是—— 生:(齐)大不一样。
上述教学环节的即时增补,更利于拓宽、深化教学目标。
(三)方法可以预设,更应随机活化
“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学法和教法都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恪守,随着课堂的推进,更应创造教法、学法。
1、教师教法的创造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前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而是要及时地采羁、活化教法。如斯霞老师在教“饱满”这个词时,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东西可以算是饱满的,当学生提到一些词语之后脸上便显困惑。老师灵机一动,问:“大家看老师的精神怎么样?”学生顿悟,齐说“精神饱满”。而后,她又正视学生们的神色,补了句:“老师精神饱满,我突然发现大家的神情也饱满了许多。”于此,学生的思维火花又一次得到了活化。她充分利用自己的思异和学生的思维状态加以点拨,导引,从而形象、直观、可感地理解了词语。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学生学法的创新
虽然执教前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对学情、学法作充分地预演,但很难穷尽课堂万千的变化。学生的学法会在其充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灵动地创造,我们要积极地接纳,吸收,及时鼓励。笔者在教学“资源”和“支援”的语音区分时,教师预设学生的识记方法无非是强记平翘舌音。但在预料之外,课堂上区分时,一学生的方法别出心裁,他说:“我们要保护‘资源’,因为它越来越少了(z);而大家不断积累,就
是最好的‘支援’,有‘支援’了就要加上‘h’(zh)。老师,行不行?”这一方法之独特,既区分了字音,又帮助理解了词义,真是一举两得。教师对这一精彩的发言,及时给予高度评价。而这一动又推动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智慧。今后,课堂中,触发学生渴求知识,活化学生思维就有了巧妙的催化剂。
综上所述,课堂的生成和学生思维的活化需讲究教师即时的应变来迎学情的多变,简言之,就是“以变制变”。
五、对教师的高标准要求
此型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以为以下的三点当是努力的着力点。
(一)努力提高理论素养
这需要教师有先进的理念作支撑。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存在,教师要努力做到教前有人,教时要目中有人,更要心中有人。第二,全新的教学观。坚持为学生的学习而预设我们的课堂教学,坚持为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把教学的焦点放在学习和学习者身上,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二)积极提升预设本领
这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教师要吃透教材,多角度切入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潜隐信息,了解文本的辐射信息,做到心知肚明。要吃透学生,对学生有充分的估计、预测,做到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课前要努力地预演课堂。要将自己虚拟地进入头脑中的“课
堂”,让自己、学生、教材、情境等等因素都动起来,获得一种对不确定性的会意,促使自己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心境,一种容纳奇异的胸怀进入课堂,努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三)全力发展课堂机智
这样的课堂,会不断涌现学生各种各样的反应,会不断产生始料未及的信息。如何面对种种突如其来的变故,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有力的挑战。课堂上教师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不能袖手旁观,听之任之,任由发展,而是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地、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综合把握课堂各种各样的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积极、得当、有效的措施,将教学引向深入。如此高超的教学机智非一朝一夕可以拥有。笔者以为惟有积极实践课堂教学,积淀宝贵的教学经验,全力锤炼、发展教育机智,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付,自如应变,才能做到以变制变。
21世纪呼唤人性的回归,呼唤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呼唤将思维活化的育才机制。笔者有理由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不懈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定能焕发勃勃生机,焕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活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