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课程标准,构建以读为本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时间:2019-05-12 22:5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温课程标准,构建以读为本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温课程标准,构建以读为本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第一篇:重温课程标准,构建以读为本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构建 《以读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山东省平邑县郑城镇教委

牛和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搞好阅读教学,才能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以文章分析为主要特征,以问题讨论为主要形式。重视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忽视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在教学方法上,走过了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曲折过程。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成了问题学科。当人们在反思昨天语文教学的失误,还没有幡然醒悟的时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像波涛滚滚的浪潮一样迎面涌来。面对《语文课标》的新理念,许多语文教师四顾茫然,越发不知道语文教学该怎么教了。因此,在新课标指导下,构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以读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就是在新课程理念和邱学华老师尝试学习理论指导下创建的。

一、构建《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语文课程是为生命发展奠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首先,是做人的基础,要让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中国人。阅读教学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通过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其次,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知识、能力基础。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情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其三,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今后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语文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要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2、以读为本的原则

阅读教学离不开熟读精思。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潜心读书。学习有理解地读,边读书边思考。要摈弃“讲读分析式”、“问题讨论式”的阅读教学。中央教科所的张田若先生提出的阅读教学著名的四三二一的评价标准,给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他把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作为第一条标准,占40;把字词句是否落实作为第二条标准,占30;把难点是否解决作为第三条标准,占20;把课文是否理解作为第四条标准,占10。他说:语文课讲得多、分析得多是国际通病。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少提问题,甚至对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一个不提,只提读好书的要求。不仅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而要读出兴趣来,读出感情来,读出神韵来,读得融会贯通。课文中的语言脱口而出,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理解也就在其中了。课文是规范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范文,我们理应让学生品尝到课文的原汁原味,吸取自身所需要的养分,没有必要插入第三者过多地解说。正如语言大师刘国正所言:“获得语言的技能,主要靠语言实践,对理性知识的依赖是较少的。”学生读课文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很多精彩的课文,学生理解尽管尚未达到透彻的程度,还没有能力去欣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达到熟读成诵并不困难。熟读成诵后变成了自己的语言,一旦用时自然涌上笔端口头,大大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3、读写结合的原则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应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读和写像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眼下许多语文教师把读和写分离开来,甚至课复一课不让学生动笔写写,怎么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呢?其实,读和写是一个互逆的过程,读是吸收,写是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有理解性的表达,表达能力提高了,又促进吸收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试验”明确主张:“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为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叶圣陶先生讲:“课文是个例子。”课文是学习阅读的例子,是学习写作的例子,同时也是学做人的例子。4、师生平等交往互动的原则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应该把阅读教学过程看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平等的交往互动昭示着阅读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由教学中的主宰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5、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则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合作学习,让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合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但是,自主不是放任自流,合作不是作戏,探究要有探究的价值。有的教师让学生想学那段学哪段,想怎样学就怎样学,想找谁学就找谁学,能行吗?教师独霸课堂效率低,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效率更低。眼下合作学习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合作教学不是拉郎配,要有合作的必要,合作的效果。探究要有探究的价值,而不是作秀。还有的语文课不能整合的强整合,语文课成了不伦不类的大拼盘。6、科学高效,便于操作的原则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要坚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以读为本、求真务实。转变以往那种以“理解分析”、以“问题讨论”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为宗旨,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理解课文内容转变为学习课文语言,从理解分析转变为运用表达。从学习语文知识转变为掌握语文工具,从师生的讲解分析、问题讨论转变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当前阅读教学改革从理论上阐述的多,提供给广大教师简便易行,实用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少,许多课改展示课、公开课,都是把自己最精彩的东西展示给广大教师,广大教师只能望洋兴叹,老虎吃天,摸不着边。还有许多教师认为:数学教学一条线,清清楚楚,语文教学一大片,模模糊糊。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就是要给教师提供一个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简便易行、科学高效的模式。

二、《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引发学生读书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具有迫不及待地阅读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欲望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引发学生读书欲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能力。记得我在教学《太阳》一课时,是这样创设阅读情境的:“同学们,六十年代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进入二十一世纪我要乘坐宇宙飞船登上太阳,去探索太阳的奥秘。”话音未落,学生就议论纷纷:“老师,老师,人不能到太阳上去!”我问“为什么不能去?”有的学生说:“地球离太阳太远。”有的说:“太阳太热”„„我接着板书课题《太阳》,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看一看人类能不能登上太阳?有的课文中也可直接从指导理解课题入手,如我教《丰碑》这课时,开始我就让学生谈谈对丰碑的理解。有的学生说:又高又大的碑,有的说:是记载丰功伟绩的碑。接着我就让学生读书丰碑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再如《鸟的天堂》可让学生理解“天堂”的意思。幸福、自由、快乐——,鸟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再见了,亲人》我指导学生三读课题,握手言别读课题,登上列车挥手告别读课题,列车开动远望亲人读课题,读出不同的感受。再让学生理解“亲人”的含意。亲属关系、血缘关系。课文中“亲人”是什么关系?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2、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学习一篇课文要从整体入手,要让学生通读整篇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初步了解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还以《太阳》一课为例,学生通读全文以后,教师问学生:“同学们,读完课文后,你们说一说人能不能到太阳上去?”学生一致回答:“不能去!”我又问:“为什么不能去?”学生用课文上的内容说明人类不能到太阳上去的原因。我继续设问:“课文还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学生读书后一定知道文章后半部分告诉了我们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再如,〈再见了,亲人〉学生初读后就会了解课文中亲人的关系是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读课文后学生基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大体结构,为进一步阅读学习打下了基础。3、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①、学生认真仔细阅读课文,用笔圈画出生字新词,遇到不理解的问题用笔标出,并画上小问号。学生可以采用问同学、问老师、查阅工具书等方式解决生字新词及有困难的问题。

(2)让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句子、段落多读几遍,为指导朗读作准备。

③、可采取分组合作学习等方式。

④、教师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当时解答,不能解答的典型问题放到指导朗读中解决。4、指导朗读,感悟品评

指导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景来,读出情来,读出神来,读出个性来。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代问。抓住重点段指导朗读,抓住重点句子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抓住有疑难问题的地方指导朗读。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我的小葫芦,快长呀,快长呀,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要引导学生读出种葫芦人的急切期盼的感情。《小马过河》一课,小松鼠看到小马要过河:“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要指导学生读出朋友之间关切着急之情。在〈教第一场雪〉时,其中,“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我指导学生抓住“整整”、“万里江山”等词语,指导学生读到位。教〈再见了,亲人〉时,我注重了段的指导。阿妈妮为了给志愿军送饭,累昏在路上;小金花和妈妈为救志愿军,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小金花泪往心里流,化作复仇的怒火,“这个仇一定要报!”大嫂为志愿军终生残废——。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丰碑”含意的。“军需处长永远离开了我们,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指导学生饱含悲痛之情读13段:“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学们含着泪花,读出对军需处长的悼念之情后,我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走了,他化作了一座丰碑,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同学们有什么想要说的吗?”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感受:军需处长虽然死了,但他那舍已为人的精神,像一座丰碑,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我又启发学生:“这座丰碑还没有碑文呢,我们给它写上碑文如何?”学生写碑文的过程也是深化理解“丰碑”含意的过程。学生写出了感人的碑文。通过读、说、写,真正理解了“丰碑”的内涵。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只提读好书的要求,教给读书方法,而不进行繁锁的分析。让学生用心去读,有感悟去读,文章读好了,理解自然也在其中了。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5、赏读课文,发展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学生自己选择读得精彩的段落,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和特色,享受成功的乐趣。对于文章中优美的片断,重要的片断教师也可以推荐给学生赏读。如:〈鸟的天堂〉大榕树的描写。〈我的战友邱少云〉

七、八两段——。通过赏读提高学生诵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受到人文熏陶。6、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学生背诵短小精悍的课文和一些优美精彩的片断。背诵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应该背诵的课文一定要指导学生背下来。学生可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对一些好的文章和精彩片断,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背诵。在学生背诵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7、复述课文,鼓励创新

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如学了《桂林山水》、《人民大会堂》等写景的文章可让学生争做小导游;如学了《猴子捞月亮》、《狼牙山五壮士》等故事性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练习讲故事;如《西门豹》、《会摇尾巴的狼》等情节突出的文章可让学生演课本剧;对一些辨论性强的文章可让学生辩论。通过复述加深对课文感受,落实课标提出的“人文”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8、习作练习,指导运用

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任何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对于有仿写价值的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仿写,如学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可让学生仿写《我爱家乡的×××》。能够改写的可以让学生改写,如学习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送别》记叙文。能续写的可以让学生续写,如学习了《坐井观天》之后,让学生写《井蛙跳出水井以后》。能补白的让学生补白,如学习了《山泉流过的地方》,课文四处用了省略号,让学生补写省去的内容„„。总之,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练笔,读写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灵活机动地运用《以读为本阅读教学模式》

任何教学模式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效益。《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也可称为“八步阅读教学法”:即①创设情景,激发兴趣;②初读课文,了解文意;③细读课文,质疑问难;④指导朗读,理解课文;⑤赏读课文,发展个性;⑥背诵课文,注意积累;⑦复述课文,鼓励创新;⑧习作练习,指导运用。以上的八步教学模式,是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的,在教学中可以直接应用。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不同学生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进行调整。可增加或减少步骤,可调换或合并步骤,但“以读为本”的基本特征不变。因此从八步基本式中可派生出许多变式。

1、省略式:有些步骤可以省略。如有的课文可以先安排学生预习,上课后直接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第一、二步可以省略。如有的文章没有复述、背诵的必要也就可以不安排复述、背诵。教学步骤的安排要根据课文的需要安排。

2、结合式:有的课文,没有必要八步教学分的那样清楚,有些步骤可以结合在一起。如初读和细读的结合,指导朗读和赏读的结合,读和写的结合等,这种有机结合可以节省时间,又能使课堂结构紧密。

3、增添式:有的教学内容,应用这种模式不适应,可从本模式中选取几个步骤再增添新的步骤,如讨论、辨论、演课本剧等,只要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根据课文需要随时增删调换个别环节。我们的教学要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因文施教,根据学生及文本的不同情况决定教学程序。灵活机动的应用《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模式》。

俗话讲: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模,教无定模。教学不遵循一定的模式,就会违背教学规律。如果教学走进了“模式化”的死胡同,就成了形而上学。社会是发展的,科学是发展的,教学也应该是发展的。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泊名利,默默奉献;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是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让我们以奉献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去创造语文教育美的艺术。

第二篇:语文教学必需以读为本

语文教学应当以读为本

姚钢

(贵州省毕节市卫生学校公共科

贵州毕节

551700)摘要:针对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本文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和核心问题应当是以读为本。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以包容宽松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同意见,重视诵读,重视体验阅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和阐释.关键词:语文

教学

以读为本

多年来,关于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和核心问题的讨论在语文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为主,有人主张以写作训练为主,还有人主张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为主,这场讨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和主张。笔者根据语文教育的学科特点与发展规律和自已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认为语文教学应当“以读为本”,即语文学习的根本是阅读,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阅读教学。提倡语文教学应当以读为本,主要理由有如下几点:

首先,这是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来说的:语文学习的“习得性”要求教学活动必需以学生自已的读书和练习为主才有收效。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要学生“多读,多写,多背”。然而,由于现阶段我国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性是由教师掌握,教学法也主要是沿用传统的“讲解——接受”模式,老师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 课堂上习惯于尽量多地讲解和传授知识,老师总舍不得少讲,不相信学生,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一堂课给学生的阅读时间只有短短可怜的几分钟。多年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是老师过多的“讲”.占据了学生有限的“学”,如果这种现象在今后得不到改变,则语文教学的总体面貌难有根本改变。

其次,“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实践特点所决定的: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学习的最根本实践就是读书。学生只有在大量阅读中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形成良好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渐体会进而熟练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

再次,从语文能力的形成来说,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著名教育家于褀也强调说过“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最为基本。”由此可见,阅读是以读写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实际上,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十分重视阅读,阅读教学占用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

最后,阅读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指出:大自然和书籍是思维的两大源。他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籍的酷爱,使书籍成为学生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

以上我们简单归纳了阅读的重要意义,那么“以读为本”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如何来落到实处?我们认为,以读为本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是否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和学习效果的高低。教师要根据教学材料,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环境,充分利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巧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学习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先介绍了《水浒传》中的林冲无辜被高俅迫害的相关情节“林冲夜入白虎堂”,接着介绍鲁智深仗义搭救林冲的情节“鲁智深大闹野猪林”,这些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接着我趁热铁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思考成语“逼上梁山”的内涵以及这个成语与我们今天阅读的课文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在阅读前便有了一个良好的铺垫,他们便会以良好的心态和浓厚的兴趣投入到阅读中去,课堂教学也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2以包容宽松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同意见: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结果,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发扬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批判质疑,放飞心灵,大胆发表不同意,多角度全方位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不能因袭固有的教学法,用老师已规划设计好的思路或教参书的所谓标准答案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3重视诵读:

重视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传统之一,我们要重视诵读,让朗朗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如何做好诵读训练,可从以下方法开始,首先,重视朗读:语文课一定要开口朗读,告别“哑巴语文”的错误方法,无声阅读是不能代替有声朗读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在心与眼之外,加上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所以语文课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呤诵,让自己的心与“文心”相共鸣,要长期坚持朗读,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次,要重视背诵,背诵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范式,对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要加强背诵指导,让学生多在课内背诵,古诗和文言短文要尽量在课内完成背诵,每学期开学就拟定学期背诵计划,并交到学生中,让学生掌握主动权。现代优美散文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等也要有明确的背诵要求。

4重视体验阅读

阅读教学重视体验阅读,体验阅读是语文课堂阅读的起点:所谓体验阅读,是指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以感悟为基础,感同身受地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欢乐,共命运,体察他们心的每一个细微的的颤动,细细琢磨作品的语言,品味出语言的昧儿来。阅读教学必需先读后教,不能越过体验阅读这一起点,离开体验阅读的教学是荒唐的。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思考空间,创造宽松自由的对话环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阅读中发现问题,对课文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体会到汉语的优美,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当然,重视体验阅读,首先要从教师作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唯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有桶一水,课前教师要注意研读课文,进入人物内心,让角色感动自己。授课时要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唯教是从。

综上所述,对于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是阅读为主,以读为本,也许有人会问语文教学只是多读就行了?我们会说,多读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文教学不多读不行。以读为本,并非简单地只是倡导多读,而是要更多地落实广泛阅读,通过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宽容对待学生阅读中的不同意见,重视诵读和重视体验阅读等方法的运用,齐头并举,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张立华.语文教学的几个切入点[J]读与写杂志2005(2).2 吴长生.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3)3盛秋鹏.青少年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三篇:作文教学以读为本

作文教学以读为本

北京大兴区兴华高级中学 / 孙金霞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 文章写得好不好 , 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我想,叶老说的 “ 基础 ” 恐怕指的就是平时的积淀 ?? 生活的积淀,阅读的积淀。大诗人杜甫的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说的不也是 “ 读书 ” 与 “ 下笔 ” 的关系吗?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读与写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进行读写训练,真正做到以读为本,教学中我是通过以下诸方面实施的。

一、指点学生在读中学语言技巧

叶圣陶先生认为: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诵读、多揣摩。有的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我就让学生将优美的语句进行圈点,熟读或者背诵,再运用这些优美的语言或好的词语而写一段文字。比如在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在学生背诵下来的基础上,就文章的第四、第五段,我让学生仿写某一景致,并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景致的情感,注意使用圈定的一些叠词和动词,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实在写不出来,默写原文或者稍作改动也可。有少数的同学是原句照搬,有一部分同学稍作改动,有个同学写了一篇《叶的随想》,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 拿着叶子,我观察着,正、反面颜色深浅不一,代表着它们命运的不同,深色一面自然是阳光的宠儿,浅色的一面则是失宠于阳光了。再看脉络,由粗到细,但不会忽略每一部分,使其均衡地吸收营养,茁壮生长,装点着花朵 „„,我想深入了解它,于是撕下一小片,放在嘴里细细品尝,苦苦的,涩涩的,为什么是这个味道?为什么没有甜,没有酸?它的一生是苦涩的吗?没有欢笑,没有激情,有的只是默默的奉献? „„” 我称赞他写得很好。诸如此类,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先是体会到优美语言的美感,然后加以运用,成为自己的语言。

二、引导学生在赏读文本中学会审题

学生作文,偏题、离题的现象很普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在引导学生反复研习课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认真研究课文题目,就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其审题能力。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题目简练且耐人寻味。在多次诵读课文,理解了全文的主旨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题目作进一步研究:题目即昭示了作者的主张。看到题目,读者就会想到: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拿来以后怎么样?这样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题与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审题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际中,对具体的作文题目,进行具体的分析构思,这样,能帮助学生克服 “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 的现象。

三、启发学生在诵读中学立意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很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如刘征的《庄周买水》是一篇杂文,千余字中引出 “ 官倒 ” 这样重大的社会问题,并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这个问题深刻而敏锐的思考。教学时,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授意,在作文中要有意模仿课文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教完这一课,我就指导学生练笔,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就一件事来反映社会上、校园里的一些不良现象。学生分别写出了揭示校园内学生染发、吃穿攀比等不良风气,社会上请客送礼的腐败现象,大多数学生作文立意较为深刻。

四、授意学生在诵读中学构段谋篇

教材中的选文,大部分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当有心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比如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片典范史论,也是学习写好议论文的范本。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照引论提出中心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段背诵。为了强化背诵效果,我要求学生先默写《六国论》的第一段,然后按照第一段结构方式写一段话,语言句式都可以模仿原文。学生写作热情很高,在默写完第一段后,五六分钟的工夫就写出了一段语言生动形象、句式整齐的文字;之后,我又要求学生课下按照《六国论》的谋篇方式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议论文。从交上来的习作看,效果很好。再如,教学《过秦论》、《阿房宫赋》《师说》等课,都可以作类似的训练。这样一课一训,一训一得,学生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五、引发学生在读中巧联系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思维定势,大胆求异,推陈出新,勇于实践。这样,学生才会源源不断地找到作文的材料。

如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选择了一些能反映兰芝、仲卿性格特征的重点段落,让同学反复诵读,之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刘兰芝、焦仲卿以死殉情,以死抗争封建家长制度,是值得歌颂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通过再读原作思考、讨论,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说他们是封建社会具有叛逆精神的代表,值得歌颂;一种意见认为他们双双殉情,应该理解同情,但不值得歌颂,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死是可悲的,他们没有珍惜自己的生命。有的同学还联系到当今社会一些人因 “ 情场 ”“ 商场 ” 等失意而自杀的现象。在同学讨论意犹未尽的时候,我让学生每人动笔写一篇 500 字的短文,阐发自己的观点,只要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即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内容充实,有理有据。学生在品读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联系现实,受益匪浅。

六、激发学生在读中善想象

丰富的想象能力是作文的翅膀 , 为了给学生插上作文的翅膀,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准想象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教授《阿 Q 正传》时,在让学生熟悉小说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练笔:结合历史背景,根据鲁迅先生塑造的阿 Q 的性格特点,发挥想象,说说阿 Q 之名的含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跃跃欲试,发言踊跃,众说纷纭:同学 A 说: “ 阿 Q 的 ‘Q' 很像足球,被人踢来踢去,阿 Q 正是一个受人欺凌,任人打骂,被人取乐的人,他动不动就被人抓起辫子往墙上撞几个响头 ”。B 说: “Q 字像那光光的脑袋后长着一条长长的辫子。以阿 Q 为代表的旧中国国民,脑袋空空,愚昧无知!鲁迅先生就是要对这些人给予无情的鞭挞!” 一个女同学说: “‘Q' 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赵太爷、假洋鬼子这些封建统治阶级代表的虚伪、狡诈、凶残,是他们剥夺了阿 Q 做人的权利。同时,它照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还有的同学说 “ 阿 Q 这个名字是土洋结合,不伦不类,预示阿 Q 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产物 ”。等等,不一而足。这一练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习作能力。陶行知说: “ 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此言甚妙!

七、鼓励学生博览中拓视野

古人云: “ 博览群书,启智慧之眼,开智慧之窗 ”。人一生书读的越多,知识容量也就越大,他的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写作能力也就越高。由于电视的普及,电脑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许多学生已不喜欢阅读文字性的长篇作品,特别是有深刻意义的文学名著,认为费时间、难理解。而是喜欢阅读迎合他们心理的言情小说,观赏刺激他们大脑神经的武侠影片。如有的同学在看鲁迅的《阿 Q 正传》、托尔斯泰的《复活》等小说时就认为太单调,太没有情趣,但看《倚天屠龙记》、《吕布与貂婵》等影视作品时却激动得手舞足蹈,忘乎所以。这种现象长期发展下去,后果将是严重的。

由此看来,高度重视学生的有益阅读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我实施了 “ 三个一工程 ”?? 每天大声朗读一篇美文;抄写一个精彩片段;背诵一段典范文字(或一首诗)。我利用早读或课前 5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最崇拜的伟人、科学家,最喜欢的作家、诗人,最喜欢的名言警句,最喜欢的作品或作品片断,最喜欢的科普读物,最喜欢探索的课外知识等等,并说明崇拜、喜欢的理由。这样,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各种有益书籍的兴趣,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学生的阅读量与日俱增,认识、胆识、素质也一天天得到了提高。学生从有益的书中获取了生活的真知,吸纳了精美的语言,增强了思辨能力。学生的作文,时常冒出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名言警句,语言有了光彩,内容有了深度,题材也大大地拓宽了。

在实施 “ 作文教学,以读为本 ” 的理念中,上述做法,较好地做到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加深了理解,加强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的习作能力逐渐提高。鲁迅先生在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 “ 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获方法。” 因此,要使学生致力于读书,教师必须抓住 “ 读 ” 这个根本。以读为本,读中学写,以写促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四篇: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

王荣鑫,宿豫区来龙初级中学 223851 ***

语文如何教才能效率高,学生怎样学才能收获大,这是自新课改以来探索很多的问题。这样‚论‛那样‚法‛也实在不少。至于效果,当然也还是有的。说实在的,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成绩的同时,也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能力比较差,写字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说话和作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等现象还比较普遍,已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前不久的《中国青年报》《文汇报》也报道说‚大学生的母语水平堪忧‛!再一次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

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些不如意的现状,在语文教学方面应加强阅读训练,应以读为主。

一、读,是语文教学之宗。

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几年,学法、教法都在变。但是,正如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语文教学的‚宗‛是什么?我们认为是这样两个字:读书。众所周知,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是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打球要有球感,唱歌要有乐感,学习语文也有个语感的问题。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直觉能力。而语感的形成,又必须靠多读典范作品来实现。阅读得多,对语言的感受性、领悟力就强。不 让学生多读书,只凭老师无休止地讲,填鸭似地硬塞,必然是事倍功半。这样的教学方式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必将被我们抛弃。

二、读,语文教学基本方法。

‚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教法,是我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私塾教学一般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背熟《三字经》《千家诗》《幼学琼林》《四书》等,在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基础上,老师才‚开讲‛。所谓开讲也并非我们今天所常见的讲段落大意,讲中心思想,讲写作特点,讲时代背景等,而是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哪个字妙,哪句话好,哪段精彩,老师三言两语点示出来,再引导学生吟咏、体味。老师的讲,完全属对语言的具体使用的讲,根本不是脱离语言环境的讲大道理、讲空理论。那种外科手术式的从字词句到修逻,条条块块,方方面面,皮毛骨肉各各解剖开来分析的办法,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是根本没有的,因为那种条分缕析的‚科学‛化了的分析,并不适合我们汉语言的实际。汉语的传统教学法是重感受、重领悟、重积累、重运用,是不大讲所谓‚讲解‛‚分析‛的。

学习语文必须重视阅读,从人们所熟知的一些格言名句里也可以得到印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卷,下笔如有神‛;‚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 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这些古人治学写作几十年的经验之谈,无一不强调‚读‛字。现代有一些著名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等,对传统的古典文学作品例如《古文观止》《红楼梦》、唐诗宋词,无不熟读、背诵爱过若干篇章。多读文章,熟读文章,典范文章还要读背一些,当然要花时间费心力,是件苦事。可是,一旦你把功夫用上了,在这里投了资,则今后无论是说话还是作文,只要稍加思考就会有许多词语、句子涌来,左右逢源,任你取舍调配。古人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卷二),正是这个意思。当代著名杂文家林放打了一个比方说,烂熟几百篇好文章在肚子里生了‚根‛,就好比打仗时有了几百子弟兵在身边一样,随意驱遣,受用不尽。

三、读,是学生学习的好方法。

读书读书,总在读才行。认认真真地读,精心和文本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的学习方法。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的纯熟度,主要靠熟读和多练。有些文章,它的好处、妙处,分析不出来,讲解也难深透,只能靠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吟咏,然后才能悠然有所意会。古典诗词、现代新诗自不必说,必须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诵读品尝。一些看似浅显通畅的现代白话文,也还是要靠多读才行,读多了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感受到什么叫‚言已尽而 意无穷‛。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开头几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作者的思想感情,看起来十分明白浅显,是在惋惜时间之一去不复返,但是,无论老师如何讲,学生也难以有多么真切深刻的见解。作者的感情,只有当一个人怅恨事业无成,痛惜时光流逝,不愿年华虚度,还想有所作为时,再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几句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并油然而生无限的遐想、感叹。再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的第四、五部分,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再联系上下文去体会理解。其中有一段话:‚原来如此!……‛仅四个字、两个标点。学生只有反复诵读吟咏,老师再稍加点拨启发,才能真正体会出其中深刻的内涵:它有鲁迅先对学青年横遭虐杀的巨大震惊和无比悲痛,也有对反动当局血腥暴行的极度愤慨和辛辣鞭笞,还有对斗争教训的冷静回顾和深刻反思。像这样的语言文字包容量很大的文章,含义很丰富、很微妙、很深刻的文章,离开了教学主体学生的读,简直只能学到皮毛!而且,学生错别字多,不也说明了他们书读得少,是凭想当然在写字吗?如果经常读书,字形多次在头脑中显现,哪会写错别字呢?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本文’。‛‚所谓阅读 总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语文重在语文实践,重在训练。而‚读‛又是最基本的实践,最有效的训练。我们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扎实认真的读书训练,引导学生抓紧小学、中学这段记忆原黄金时期,多读课本、读熟课文,精粹典范之作(或段落)还要尽理要求学生背诵。只有这样下死功夫,才能让学生行之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语言规律,让他们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只有以读为本,教学才能效率高,学生学才能收获大。5

作者简介

王荣鑫,男,1963年9月出生,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宿迁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主持省级课题《初中创新作文训练的研究》已结题。有十余篇教学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第五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古今往来,人们对读书都有一种坚信不疑的信念,那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有效手段。读书时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不读、不背、不记是学不好语文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但在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繁琐的提问和驾空分析还大量存在,学生读不通畅、读不出味道、写不出内容,这是多年来“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教学模式造成的“讲”,忽视了语言的积累,抑制了语文能力的提高,这种重教轻学的教学又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阅读教学,读是根本。从这个观点出发,我认为阅读课应该上成名副其实的“读书课”。阅读课上成读书课,是不是一堂课多读几遍,甚至恢复以前私塾式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呢?我认为不是。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的教学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培养。

1.读通。读通,属于感知性阅读环节,志在把课文读准读顺,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教材,理解作者思路,了解课文大意。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这个环节,包括教师范读和学生通读课文两部分内容。

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读没多大的关系。其实,教师精彩的范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教师的范读,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再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教学《麻雀》一课时,教师要读出轻重缓急,以语调渲染弱者战胜强者的紧张气氛,读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这样,出现在学生脑中的是亲眼见到的老麻雀在猎狗面前保护小麻雀的情景。当然老师范读时,学生不只是欣赏地听,还要带着问题去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讲了哪几个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教师范读中,学生还要对不会读的字、词作记号,以便读后质疑。学生读通课文,以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等形式进行。一般来讲,读通有以下三方面要求:(1)读准字音,尤其要读准生字和多音字。(2)读顺句子,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3)读通课文,大致理解作者思路和课文大意。

通过对课文的范读欣赏、自由通读,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对课文整体内容和整体结构的认识,为学习课文各部分内容打下了基础。

2.读懂。读懂,属于理解性阅读环节,突出课文重点,理解关键词句,理清作者思路,掌握课文内容,解决疑难问题。读懂十分重要,读作为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读懂,结合学生质疑,要求边读边想,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一环节上,学生一定要充分读书,力求在读中有所感悟。教师的主导体现在设疑、启发、订正、点拨、范读和必要的讲解上。

如《麻雀》这课的第二部分,是课文重点部分,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读――自解――自悟――自行表达,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运用多种读的形式与手段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

“自读”。课堂上教师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出猎狗动作的词语,找出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的句子并画出来,这些句子也就是课后练习第二题中的句子,让学生通过读去理解,即“读中悟”,在读中落实训练项目。

“读中提问”。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把读书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再去读。如,有学生不明白老麻雀为什么像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不懂“扎煞”的意思等。这是“质疑问难”的过程,既增强了学生研究问题的意识,训练学生的思辨力,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得到反馈。

“读中互解”。这是让学生将不明白的问题在全班同学读书中解决,互助解决“老麻雀为什么会像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有的学生解答为:“石头重,落下来快,用比喻的方法写出老麻雀的勇敢和毫不犹豫。”互解中,学生理解尚不到位,需教师适当点拨、归纳。

“读中自悟”。这是学生把读书领悟到的地方表达出来,通过交流促使其他同学进一步思考学习。如,从描写猎狗“走近了(小麻雀),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这些动词看出猎狗非常想吃小麻雀。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所以,准确地运用动词是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之一,从而也落实了学习目标。对重点部分的学习,采用“自读――读中提问――读中互解――读中自悟”的学习方法,在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还会有这样那样的情感体验。长此以来,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就慢慢形成了。

读的形式有很多,看你怎样去运用。(1)范读。范读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2)领读。由教师或读得好的学生领着大家读。领读可以纠正错误的读音,教给朗读的方法。(3)引读。教师读上句,学生接着读下句。引读能使学生认识语言规律,理解课文内容,发展逻辑思维的能力。(4)个别读。(5)轮读。由学生一个接一个读。这样既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起互助学习、互相竞赛的作用。另外,还有分组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

3.读深。读深属于领悟性阅读环节,运用比较、诵读方法进行语感教学,欣赏课文精华。教师捕捉重点片段或课文精彩之笔指导朗读、推敲品味,从而让学生领悟语言、熏陶情感。

4.读熟。读熟,属于积累性阅读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把精彩的片段背下来,从而积累语言,形成能力。读得越熟领会越深;读得“滚瓜烂熟”,文章作者的语言就逐渐变成自己的语言。语言积累多了,阅读写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阅读教学的成败,往往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以读为本”促进高效阅读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

下载重温课程标准,构建以读为本语文阅读教学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温课程标准,构建以读为本语文阅读教学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

    浅谈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 王慧丽 新一轮的课改明确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让朗朗的读书声回归于学生本身,其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以读为本。大教......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范文模版)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小课题研究计划 南昌市铁路第一小学 卢汉妹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发现问题的过程、个人条件、学生现状调查) 语文教学的“以读为本”的观念已深入我们每......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于洪区造化中心小学 温智慧 2013年10月 1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内容提要】:“以读为本,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是以“初读——精读——研读”为教学思路,以“......

    以读为本感悟神话

    以读为本,感悟神话 ——《女娲补天》朗读教学片段赏析 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万兴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各学段阅读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实......

    以读为本感悟语言教学反思

    师:请看!(CAI课件展示一棵柿子树上挂满了橘红色的大柿子)生(齐):哇!好漂亮!(学生脸上露出惊叹、羡慕的神情)师:喜欢吗?生(齐声响亮回答):喜欢!师:这些柿子里面藏有我们这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以读为本”的思考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以读为本”的思考 (云南师范大学职教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摘 要 在语文教学领域,古诗文的教学一直都存在困惑。而“以读为本”能够有效地缓解古诗词教......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总结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小课题研究 中期总结 北庭镇小学: 卢树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