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模式构建方案
语文教学模式构建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坚持“准确定位,重点突破逐步实施,全面提升”工作思路,积极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班情、学情”的特色教学模式,推动学校管理精细化、教育科研校本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总体目标
构建高校课堂,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教学的“轻负、优质、高效”目标。
1、构建高效课堂,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学生终身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和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以扎实有效的过程为基础,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努力从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调动师生情感等方面积极实践,全力探索,尽量做到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2、深度整合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提升教师的研究能
力
以“优化教学方式”为切入点,把构建高效课堂与校本教研结合起来,引导教师正确领会高效课堂的精神实质,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开展教改实践。着力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学准备,落实集体教学研究,强化集体备课。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三位一体的教研形式研究和
解决“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校本科研带动校本教研,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推出一批教学有特色的骨干,逐步建立一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优化教学管理制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以推进“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为契机,有针对性的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改革管理制度,建立一套适应“高校课堂”的管理机制,落实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益,以管理改革促质量提升。
三、实施科目
1—6年级语文、数学、3—6年级英语
四、组织领导机构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学校成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
整个工作的管理、组织、规划和推进。
组长:卢云军
副组长:吴官乾刘德林
成员: 除组长、副组长外的全体教师
四、实施步骤
(一)学习培训 提高认识 剖析问题
本阶段的目标为: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制定措施有序实施。
1、学习培训,提高认识 一是对全体教师集中进行培训,了解教育局关于推进此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吴忠教育信息网”级我校网站上发布的关于“高效课堂”的相关理论和案例,丰富理论储备,解决教师理论“短板”问题。二是充分利用校本教研时间,开展高效课堂认识讨论
活动,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三是观看教改学校经验案例,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去粗存精,提高广大教师对“教学模式”的认识和理解。
2、健全组织,制度方案 一是学校成立“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推广小组“二是制定学校实施方案,确立高效课堂的学科实施模式,完善管理制度或细则
3、剖析现状 明确思路 集中分析排查课堂教学活动中
“无效、低效教学行为”,针对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寻找突破口。帮助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提高认识,创新教学方法。
4、根据学校实际,发挥本校资源优势,确立试点科目、教师。其他教师可依据教学实际和意愿随时加以跟进,实施小组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谈体会、提要求、明目标、定方向。
二、探索实施阶段
本阶段的目标为:聚焦课堂,开展教学示教活动,交流研讨,学习借鉴。通过教学示范课,集体评课,研讨总结,探索创建高校课堂新路子,为全面推进积累经验。
1、模式原创 突出实效。
具体做法是展示课堂教学——筛选优秀课堂教学——
总结提炼——反复实践这样一个过程,分学科、分学段、分领域从丰富、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抽象、简约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还处于初始阶段,还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得到较为完善的效果。
2、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移植模式不存在一成不变,优化模式不是统一模式,批判的继承与更高层次的综合是我们创模的支点,本阶段将根据我校教学实际条件出发,移植一些成功教学模式中的全部或某一环节,灵活的创造性的去运用和发展,进行内化,为我所用。通过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确立实践——反馈——实践——提高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对探索出的已有经验和成果积极认真的进行总结、整合,并通过实验教师上示范课,并进行有效的评价。把在探索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成绩进一步升华、整合,通过教研组评课讨论,最终形成有效的校本模式。
三、推广应用阶段
本阶段的目标为:反思深化,升华完善、成果展示、经验汇总。
1、经验汇总。完成创模阶段的总结,反思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探讨,提炼出我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推广应用。在学校全面展开,努力探索新课改与学
校传统优势的结合,使教改项目全面推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转变思想 深入研究
构建高效课堂是我校近三年校本教研的中心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确立“尊重主题,面向全体的教育观,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
(二)研讨跟进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一是发挥骨干教师专业引领作用,开展示范课活动。二是开展青年教师指导课活动。三是开展同讲一堂课活动在活动中互听互学,共同提高。四是以研究教学策略扎扎实实搞好集体备课活动。
(三)是加强课堂教学的刚性管理,确保课改成效
针对部分教师缺乏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和信心这一现
象,适当采取刚性管理手段,在今后的课堂达标实验中规定:课堂教学效率低的课不能评为优级课,要多次上、反复上达标课。目的是“逼迫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增强教师对原有教学中不合理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行变革的力度和动力,纠正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学习教育新理念,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
(四)改革课堂评价方法
教师工作的最终成效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看学了什么,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教育思想的重大转变,按照这样的教育思想,教学活动理所当然地要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轨道,衡量一节好课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来进行评价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阅读课课堂教学环节的落实与对策
大同中心小学 胡怀桂
阅读课课堂教学大体分为五大环节:导入揭题;检查预习;精读感悟;拓展升华;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导入揭题
本环节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像唱戏的开头锣鼓,未开场先叫座,这样才能抓住孩子们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课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这是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导课方法。开门见山具有简洁明快、省时高效的特点。
2.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看,教材中单元与单元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运用旧知识为新授知识引路,设计出既能联系旧知,又能提示新知的导语。(例如: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首次以剧本的形式出现在课本中,到了六年级上册学习《负荆请罪》一课时,就可以用学生已经知道的剧本知识导入。)这样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进入了新知识,真可谓“一举两得”。
3.分析课题,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可见理解了题目,就能理解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师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抓住文章的主旨,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种释题导入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题目的意思,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4.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可以利用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心里特点,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的知识领域,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5.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是老师们平常用的最多的形式,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看图片、听音乐、看视频、交流资料等多种方法,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为之动情,产生共鸣为新课的展开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诺贝尔》一课的导课采用的是交流资料的方法。)
二、我们在平常的导课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导课要有针对性 导课设计必须针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目进行,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将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等。
2.导课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基本动力,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中。
3.导课要有简洁性 导课要设计短小精悍、简洁明了,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当然,教有法而无定法。导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的模式,除了上述几种以外,还可以列举出很多种。但是无论那种方法,都应该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做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导课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教学重难点,以灵活机动的形式导入新课,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些学生对课前预习认识不够,认为预习课文只是老师布置作业的一种形式,只要把课文读两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学生若能做好课前预习,那么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教师不再重复讲述,将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而且长期坚持,还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1.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要借助预习卡。(出示预习卡,讲解预习卡的使用办法)
可能有的老师要说了,我们学校没有这个条件让全校的学生每篇课文都用预习卡,这也是一个现实性的问题,但咱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家庭作业本上按照这样的步骤一步一步完成,效果也是一样的。关键看老师们的检查能否落到实处,如果老师们每课都能认真检查,及时反馈的话,学生的预习也会卓有成效。
2.课堂上检查预习的方式共有两种:
第一种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目的是将字词的认识、课文的朗读和内容的概括等简单知识点在组内解决,然后集中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老师处,以便老师抓住重点和难点,直接展开教学。
第二种是老师课前收齐统一批改。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或出现的闪光点,以便课堂上及时纠正和表扬。(举例:济南教学能手验收中一位教师的做法)
第三环节,精读感悟
本环节主要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读,用心研读课文,品词析句,深入感悟作者情感。
一般步骤是:
1.教师从全文入手精心选择切入点,找准主线问题。2.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主线问题,默读全文或重点段落。
3.圈划相关语句,并将感悟和体会做批注。4.小组或同桌讨论,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5.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在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引导学生重视多读,注意每次读的目的性,方法的科学性、多样性(如默读、朗读、指读、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引导学生把读书和思考相结合,摒弃表面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第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重点词、句或难理解的词、句,方法有: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要避免烦琐分析。
第三,三年级开始要求逐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表达方法。学生的认识一般由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逐步深入;三者之间又互相联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统一体,因此设计问题时可以考虑合理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适当挖掘课文创新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其中切入点的选择和主线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
切入点:亦称“突破口”,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入手处.好的切入点,应当是课文思想内容、人物特点、故事情节和篇章结构的聚散点.由这一点可以向课文各部分发散、辐射,课文各部分也可以向这一点聚拢、集中。切入点找准了,主线问题就自然而生,因为二者是密不可分、互相依托的。
切入点的选择和主线问题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从课文的题目入手
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待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例如:《黄山奇松》)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二是从课文的重点词切入
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一到两个重点词,而课文内容也大多围绕重点词展开,(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直接切入课文的重点段,指导学生潜心阅读、层层深入地探究,高效地理解课文重点。
三是从课文的重点句切入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例如:《黄果树瀑布》)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四是从课文的重点段切入(同重点句一起讲)
(例如:《詹天佑》课后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云雀的心愿》课后题: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选择教学切入点也需注意:
一、切口要小巧,视野要宏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
二、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同一篇文章,可以选择不用的切入点,可以设计不同的主线。但不论是从哪一个角度设计的,都应该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四、拓展升华
教师根据课文特点,根据训练的需要,可以设置以下练习: 1.让学生交流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诺贝尔》
2.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续写、仿写、编写)3.进行一篇带多篇的拓展阅读; 4.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和积累;
不管哪种练习都要保证必要的运用时间,以便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活动。还要注意年龄特点,逐步提高要求。
五、作业布置 对本课所学进行复习巩固,并进行拓展阅读和积累
第一,要保证合理的作业时间,以便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更多的课外阅读。第二,注意年龄特点和学生水平不同,可以分层设置。
第三,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以及口语表达作业等,穿插进行,形式应更加多样。
说明:作为一种模式,我们尽可能完整地展现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过程,但课时的安排,一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方法和过程的选择,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力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追求高效、扎实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篇: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方案
“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研 究 方 案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按照“典型引路,分类推进,全面实施,整体提高”的工作思路,促进有效教学向纵深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努力提升全县基础教育管理水平。
二、课题界定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上教师教得有效和学生学得有效的统一,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即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均衡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分析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找到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有效性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策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研究水平和理论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研究内容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五、研究方法
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资料分析法开展研究活动。
1、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2、观察分析法:深入课堂,推门听课,提倡听随堂课。听课时既要看老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既要看“过程和方法”,更要看“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案例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究,从教学案例中总结有效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在我校开展的“同课异构”、互
动评课等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把听课、说课和评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课题沙龙、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5、资料分析法:通过阅读有关教学刊物和观看名师课堂实录,有目的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分析研究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提炼有效教学的规律。
六、主要措施
1、成立“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组,由教研组长全面负责本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2、把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结合起来,纳入校本教研专题,做到有计划地开展研究。
3、教研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专题研究,把理论学习、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9月)
①成立课题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②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筛选出能用以指导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同时学习有关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课题研究经验,寻求借鉴。在此基础上形成课题方案。
③填写课题审请议定书。
④做好部分文献研究和调查工作,为实验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
⑤召开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提出的有效课堂教学一般模式进行初步研究。
2、实验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5月)
①继续搜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研究,进一步完善本课题的理论依据,提出有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并进行理论层面上的研究。
②编制调查问卷,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目前学习的情况以及对“有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同时征求学生对“有效课堂”基本模式的意见与看法。
③召开课题组会议,共同商讨不同课型下“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
式,研究课堂教学和实验验证的具体方法和思路,以及应该注意的共同性问题。
④课题组研究人员进行课堂教学的实验验证和探索,进一步修正完善教学模式,形成模式运用的操作方略和成功经验,同时共同研究模式运用的评价问题,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制度。
⑤课题组研究人员总结研究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各种形式及会议的交流,争取有更多的研究论文发表和获奖。
⑥组织多种形式的课题研讨会、成果报告会、经验交流会,交流课题研究情况,总结研究经验,修正方案,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3、总结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
①整理学习材料、统计实验数据并形成分析报告、汇编论文集和教案集,各种材料按要求归类装订成册。
②撰写课题工作报告和课题研究报告。
③邀请有关教科研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本课题进行鉴定。④参加课题评奖活动及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
八、预期成果
积累优秀案例、定期编辑、展示教学成果资料。积极推荐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参加省市各级教学论文评比,并争取在省市以上刊物上发表。
九、呈现方式
1、组织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撰写教学论文、教学随笔,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2、总结出较高水平的研究报告。
3、资料汇编:《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
十、组织机构
组长: 郭焕清
成员: 杨金敏 赵莉 涂怀林 董合云 邵勇
双南小学2010、9
第四篇:实施五环教学模式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实施五环教学模式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怎样改变落后的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努力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思想呢?笔者和所在学校的同仁一致认为应努力构建一个遵循学生阅读规律的“主体型阅读教学模式。”在两年的探索中,我们尝试着把语文课堂结构分为五个阶段进行:“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展评析疑——拓展延伸------小结检测。”目前,已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呈现给大家共同讨论,以期更加完善语文教学环节。
第一阶段: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环节排在最前面,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学会对实践进行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同时,也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探究,集中学生注意力。
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可利用一般实验现象,也可利用各种媒体展示某一似曾相识的社会现象或广泛信息,采用启发点拨、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并结合具体的课题,为突破课堂教学重点,解决课堂教学难点服务,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此环节约占3分钟)如:盱眙三中董务宝老师教学《甜甜的泥土》进,先讲一只壁虎被钉在墙上存活十年的爱心故事,一下就笼住学生的情感。淮安外国语学校贾老师在上《都市精灵》时,由听音乐《天籁》、看动画片《松鼠》导入。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声、感知、理解,营造了语文教学的新空间。激趣导入既可以启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活跃他们的思维,又能培养他们提升人格情操,养成真、善的体验,造就独立、健全的人格。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阶段的基本任务是:要学生了解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及作者行文思路,初步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提出不懂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实施这一环节时,第一、要明确自读自悟的要求。它包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知道课文写了什么;理清思路,了解课文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前后联系,想想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省自悟,自问悟到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等。第二、要保证充分的时间,一般15分钟左右。第三、教给读书的方法,要读得“字字入目,句句铭心”要学生学会边读边想边圈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第四、让学
生小组之间充分展示的成果。这样先小组同学之间进行合作,以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同时也为他们在全班同学之间交流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环节我们拟定的实则是:包括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两个阶段。
(1)、自主学习阶段。
此环节的设置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任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每个学生静下心来、动起脑来阅读教材,研习问题,自主完成学案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学案中大部分内容,中等以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都能完成,若有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问,要注意圈点勾画。
教师做好巡视监督工作,指导学生时要言简意赅,注重启发点拨,引而不发,注意鼓励合作探究。
(2)、合作探究阶段。
合作探究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通常可安排同桌或不同学习程度的数人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争论。让每个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思想火花,也通过相到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同时注意总结本组好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以便展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做好勾画记录。教师全面掌控,注意探究时要控制好时间,保证进行有效探究。同时,教师还要巡回收集信息,对学生探究中的优秀成果或有代表性的结论(可以是不完备的甚至是错误的)做到心中有数,以备下环节展示。还要注意学生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尤其是共性问题,以备下环节针对性点拨。(此环节约占15分钟)
第三阶段:展评析疑
展评析疑环节对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运用展示、分析、比较、评价等方式进行集体交流,在各小组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联系并达成共识,以求得最佳的答案。
教师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安排展示,展示方式不拘一格,或口头或书面(鼓励“纸笔化”),或向全班展示或进行小组间展示,据具体课题灵活运用但要求高效。教师还要灵活运用多元的评价形式,引导学生对展示的结论进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评价的过程,对探究结论较好的学生来说是一次
提升自己促进他人的过程,对探究结论不好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取长补短优化自己答案的过程。尤其是教师的评价点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点石成金。一是针对学生的展示评价,肯定好的,指出出现的问题;二是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或共性问题,做出准确的答复;三是对重点问题进行点拨分析,归纳方法、规律,教师的点评要语言简练,直奔问题,点深点透;四是针对展示评价情况,科学评价,激励到位。(此环节约占15分钟)
具体说来,语文教学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教学阶段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以下三点: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对每一个学生问题或观点都要认真对待,要给予认可和鼓励。
二、注意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著名教育家于永正在一次“金帆杯”教研活动公开课就开展乐课堂朗读比赛。先是学生先在小组里比赛,然后每组推荐优胜者在全班比赛,有时教师和学生同台比赛。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评教师。这样相互争论,相互启发,分工合作,取长补短,进行了思维碰撞情感升华。
笔者认为“合作互动”还包括过去经验和课文感知的“互动”、多种感官的“互动”。笔者一次在淮阴师范学院附中参加活动时,觉得淮州中学王修忠老师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师生这一环节做得就很好。他先将课文的文句和想象后的形象描写进行比较,让学生自我创造感受其美。然后安排学生欣赏富春江山水录像。继而由文字想画面,由音乐想画面,由图象想课文。反复互动,多角度、深层次地体会富春江山水之美。再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我们曾下载了一些连环画让学生多方位去体会,为求让学生“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
学生经过激烈的探究评价,思维比较活跃,这时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方法,思维的形式结论的概括上进行归纳、整合,充分挖掘学生探究的潜能,诱发创新的火花。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对学习达成的阶段性目标进行深度的质疑、挖掘和引申,促使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和由此及彼的联想,想象等发散性思维或迁移性训练,使学生真正能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加以提高创新。
此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思维更加开阔,认识得到升华(此环节约占6分钟)。实施这一环节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作深入探究,让学生真
正理解课文内容,深入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首先可让学生质疑,接着帮助学生把这些疑难问题梳理归类,确定专题研读的内容。精心组织专题研读是本阶段的重点。其方法一般为:体现整体性,要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验和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小组自学讨论,每个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应参与讨论,把握学生动向,同时避免走过场。第三、全班交流时,老师要让学生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生的积极性。如:淮阴师院附中任玲玲老师〈美的发现与表达〉一节写作课,就将《日出》、《荷花》、《瀑布》的三幅投影让学生自我欣赏、自我发问、自我描述。点评时学生从修辞、成语运用方面给予评价,指出好在哪?还有什么不足?对表述困难的地方,教师给予点拨,其收效非常显著。
第五阶段:小结检测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做最后的知识性回顾,使知识能系统地留在学生的脑海中。就学生而言,学习中获得的感知必须多次重复呈现,才能促进理解,而理解的知识通过应用,才能牢固掌握,也有利于技能技巧的培养。此环节的不可或缺是无须赘言的。此时,教师应布置一些作业当堂检测。可以设计题目口头检测,也可以进行书面检测,总之要根据当堂内容灵活检测,注重实效。譬如:在总结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口诵心记,熟读成诵,积淀语感,迁移运用,拓展延伸。我们除练练背诵以外,还可以进行一系列单项训练或综合训练。再如:学生有的善于文字处理,有的善于给画,有的能歌善舞,有的善于制作网页,所以处理这一环节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七颗钻石》在学生理解爱心上主题后,可设计这样一些练习,(1)请用一组排比句来表述爱心。爱心是——爱心是——爱心是——。(2)请设计富有创意的图画来表达爱心。(3)请唱一段歌曲来表达一下的爱心感受。(4)制作一个网页,讴歌“爱心”主题…···.这样训练不仅让学生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和一种超越自我的好品质。在完成作业期间,教师应注意巡视辅导工作,随时解答学生作业中的疑难问题。(该环节约占6分钟)
事实证明实施“五环” 教学法,建构“主体型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改变课堂教学面貌。首先、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显著的改变。高效课堂模式实施以来,我校全体教师迅速转变教学观念,转变课堂的教学方式,树立了新的课堂观、质量观。他们自觉地进行新课改理论的再学习、再研究,提高了业务素质,促进了专业成长,缩短了成才的周期,师资队伍素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化。有些
教师以前“怕”上公开课,现在“堂堂都是公开课,人人敢上公开课”。不少教师脱颖而出,参加了区级优课竞赛,尽情展示了自己的教学风采,为学校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为学校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显著的改变。高效课堂模式的实施,使得教师成了课堂的参与者,协作者,引导者。学生由“观众”走上了“舞台”,全程学习活动是积极主动的,被动听讲、消极参与的现象少了,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建立了一些高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当然,“五环式阅读教学模式”并非是机械执行上述五步,而是要让每个环节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的。它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它在教学中的创造性运用,有着无量的发展前途。我们将乘着新一轮高效课堂构建的这股春风,一如既往,使得教学与教研比翼齐飞,教师与学生一起进步。今天把我们的做法带给大家,恳请专家大师给予批评指导正,努力使我校的“五环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日臻完善。
第五篇:构建动感作文教学模式
构建“动感作文”教学模式
——语文版七上第三单元作文教学例说
安徽省潜山县三妙初中 徐 赟
新课程标准7—9年级作文教学强调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什么叫“有创意”?就是要有新意,不落俗套;就是要有个性,不止于一般化。有创意的表达,这应该是在文从字顺的基础上,作文表达的最高境界。试想,如果学生缺乏生活,缺乏体验,作文训练方式的陈旧、保守、不恰当,他们的写作背景知识有限,他们能做到有创意的去表达吗?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吗?有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吗?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这就是绝大多数学生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
在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体会到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作文训练和研究性学习,都强调了要让学生亲身活动、亲自参与社会实践,如:向新同学介绍自己,采访任课老师,说家乡,演讲赛、辩论赛、故事会,上街找标牌错别字,评析广告用语,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等等。因此,必需构建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动感作文”。试以该单元作文实例简述之。
第一步:实际活动,观察体验
第三单元课文是写景散文,写作要求主要是描写秋景。时值深秋、初冬之际,我县有国家风景名胜天柱山,县城附近有许多名胜古迹,均较远,学校地处丘陵,只能因地制宜,就近观察。虽然同学们生长在农村,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四季变化、景物特征,有所了解,但是,仅凭头脑中的一点印象,要写出象样的作文来,并非易事。我校附近有一个叫做泥里鳖的小型水库,就安排了一次实地观察活动。在观察中,要尽量启发学生充分说出观察的感受、心情等等,还有的看到枫树联想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到垂钓联想到“路人皆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第二步:列纲写稿,读议评改
语文课上,我就活动的意义、作文的立意、写作要注意的事项等,稍微做了提示,要求他们按照第三单元的要求,自拟题目,列出提纲,写出草稿,500字以上。由于有了切身体验,有酝酿做基础,学生很快就进入写作状态。
作文课上,由作文者上讲台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然后学生发言,进行互评,读文者本人也要进行答疑、解释或反驳。学生发言要注意几种情况,如,光说几句好话的,或不着边际、不得要领的,或吹毛求疵的,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好关,及时引导、点评。对评议时间长短,要灵活掌握,如争议比较大的或涉及到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可多花一点时间。对平时作文水平好、中、差的,均要抽他们上台朗读,得到锻炼。没有在课堂上朗读的,要在小组内读、评、议,由班长、语文课代表掌握。
根据朗读的语感和评议的意见进行修改,从题目、立意、材料、结构、语言,甚至一个字、词、句,或者标点符号,都尽量进行修改。自改为主,他改为辅,一定要请别人修改。课堂上,有一个女同学提出了与作文者不相同的有新意的意见,在征得两人同意后,当即要求她对该作文进行修改,她及时写出了详细的文字,结果对作文者帮助很大,启发很多。如,有个学生讲“向往已久”不妥,宜改为“梦寐以求”,同学们认为,这只是时间的长短与程度的深浅的区别,可由作文者自行处理。修改的重点放在对景物的生动、细致的描写上。
第三步:展示成果,反思提高
经过以上过程,学生作文有了一个自我提高,对其中优秀作文可以在黑板报、学习园地张贴、展出,或汇集成册,推荐到学校广播站、校刊去采用,投稿到报刊或网上去发表。
让学生在口头交谈中,在日记上或作文本里写下心得体会,进行自我反思,学会总结作文的经验教训,提高认识,特别是同学们讲的有启发性的意见,更要认真对待。这样不断思考、积累,就能保持浓厚的作文兴趣,为今后作文如何提高,起到积极自觉的、理性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习作展示:
泥里鳖之行
“今天中午,我们到泥里鳖水库去玩!”老师的一句话,我们高兴极了,蜂拥冲出教室。泥里鳖,泥里鳖,是不是那里鳖很多,泥里全是啊?那里的景色到底如何呢?在路上,我们尽情地遐想着,路边的野菊花还在开着,我们也不注意。几分钟后,我们到达目的地。这算什么吗?一个破水库,风景没多少,水也浅得可怜,先以为是个什么好地方,原来就是这个样。同学们嘟哝着,但我们吵归吵,还是在这里尽情地玩了起来。
在泥里鳖的周围都是山,枫树的叶子却早已红了。大堤很高,不知筑了多少石头。堤下是田,远处有河流和公路。大堤的右侧有很多的藤条,青青的,长长的,我用手拉也拉不断,强韧而有力地贴住在大地上。在水库一头的地方,有一个坑,可能是下雨时冲洗的吧!在水的旁边有一个小屋,我们对里面充满了好奇,看了那铁门,心想,里面肯定有什么危险的东西,真想一睹为快,但好奇心再怎么重,我们也不敢去开那个门,原来是农村人畜饮用水工程的水井和电房。
我们离开了那个小屋,很快散开了。我与徐雅君来到一个山岩下,红色的山岩,不是太陡,依稀长着一些小草,还怪怪的呢。我们就决定攀山岩。我抓住草、树,灵活地爬上山。可徐雅君半天也没有上来。我就把她拉了上来。站在高处,鸟瞰水库,还真有一番风味情趣呢。我坐在树阴下,徐彬彬捧来了一些蘑菇。这下,我可按捺不住自己了,一个劲地问他茅草菇在哪儿找到的,但我最终还是没有寻到。坐在地上,我想起了小时侯的游戏,我们在山上玩,玩疯了,还把一个小朋友的衣服给撕破了一块呢。
同学们大多在观看一个钓鱼者,我当然也不例外。我问他:“你在这里钓过大鱼吗?”他说:“鱼,这里有,我没有钓过大的。”我心想,钓了这么久,也没有一条大的,还钓什么嘛。也不知你怎么想的,这么有耐心。水很清澈,许多男生还在用边石头向水中砸水漂或者在比远呢。
我们又在一棵大树下表演节目,开始由邱凤娟唱《欧若拉》,在雷鸣般的掌声中,都是我们女生唱,没一个男生表态。我们不耐烦了,让谢小栋与一个女生唱《天仙配》,可他们谁也不愿意。让他一个人唱,也不肯。还是张进唱了一首《两只蝴蝶》,如此循环。当然,也少不了我这个精灵,我与一个同学合唱了一首我最爱的《心醉》。现在想一想,都还在回味。
在快乐面前,时光消逝真快。转眼间,该回去了,我们却有些不舍。对于刚来时那种不满转变成留恋。留恋这里的纯真,留恋这里的质朴,更留恋这短暂的自由。
(703班
汪燕)
本文真实地记叙了这次活动的经过,对景物有观察和描写,点面结合,情感体验真切,由向往、不满到留恋,结尾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另外,还有描写景物为主的《冬游小记》(徐彬彬),记叙活动为主的《记一次难忘的冬游》(徐子佳),写师生关系为主的《老师带我们冬游》(刘燕),与平时校内生活比较为主的《快乐的中午》(胡玲玲),写感想为主的《游泥里鳖水库所想到的》(徐勤),等等。
反思:
1、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作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作文苍白无力、千人一面的有效途径。只有源头有活水,才能文思如泉涌。如果还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怎能写好作文?“智”从“静”来,凝眉静思,虽然也对,因为那“静思默想”的东西还是来源于动态的生活感受和体验,不过学生难于确切的表达。在这次作文之前,我们已经布置学生写过描写秋景的作文,学生凭印象写,结果很不理想,不是仿写的东西多,就是摘录的内容多,假大空的语言多,自己的体会少,缺乏上乘之作。
我们要把作文的过程,真正变为新课标所蕴涵的深层教学理念,即“作文是生存,作文是一个人的生存方式,是生命的体验过程”。因此,只有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动感意识,明确学生的表达主体地位,养成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改变学生被迫的角色意识,才能不断达到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即要让学生能够敏锐地抓住生活的本质,“小中见大”,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看法,将生活的内涵化为自己的感悟,从自己的生活阅历、文化背景、思维特点、审美情感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和自己的写作角度,写出令人击节赞赏的好文章。这一次作文,由于学生亲身经历,眼见为实,始终“动”在其中,许多平时作文无话可写的学生,都写出了较长的习作,基本上取得了大面积丰收。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传统的作文训练,对写作动机的诱导、写作过程的体验不太重视,有的只布置一个题目,有的只注重作文的结果,有的过分注重写法和技巧的点拨,这是过去作文教学所存在的弊端。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强调“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就使作文教学进入到一个宏阔的空间,归入到正常的轨道。
这次作文,由于动因强烈,交流和评改的过程充分,学生既要在活动中观察、体验,又要针对别人的作文力求做出一分为二的客观的评价,还要力求修改好自己的作文。我始终引导学生在共同探讨、民主、合作的气氛中深入地进行,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兴趣。如果能把这种兴趣强化为写作的动机,就能转变为富于情趣性、挑战性的写作欲望,养成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的眼睛,内心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欲,那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3、“动”到实处,“感”在好处
即使是没有明显的行动,也有手动、眼动、嘴动、心动,只不过有的表现为隐性的动。在每个环节中,都要学生积极地“动”(心、身),认真地“感”(感受、感悟)。动与感是相辅相成的,在动中感,在感中动。这样,就变成了开放的作文,互动的作文,“自能作文”(叶圣陶语)、科学的作文。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园走向社会,从片面走向全面,从现实走进历史、走向未来。写作之前有动,作文过程中有动,写完之后也有动。总之,一定要从静态走向动态。不光要想方设法动,更要强调感,在动感中自然而然地生成作文。
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针对的是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社会的特点和需求,是科学规律和科学发展,是文学艺术的崇高和优美,是对外开放和发展的全人类的精神。盲目、封闭、落后的形式主义的作文教学模式,是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对学生写作的期望的。在“情境作文”、“绿色作文”、“生态作文”、“新概念作文”、“创新作文”、“生活化作文”、“个性化作文”、“人文作文”、“大作文”等这些成功的作文教学模式已经百花齐放或正在不断研究的今天,构建“动感作文”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当然还有待于理论上的深入探讨、论证,尤其是在实践中检验,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提高。
(其中作文《泥里鳖之行》和评语发表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2006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