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餐桌上关于小学生是否能够使用计算器的争论
餐桌上关于小学生是否能够使用计算器的争论
一、背景
昨天晚饭时,在实验小学就读的侄儿拿着一张学校发的告家长书让我们签字,内容是关于六年级学生作业时不能再使用计算器的问题,让家长知晓学校的这个规定,并要家长监督。
这件事情我了解,肯定是因为上周市教导主任会议上教研室发布的最新规定:六年级毕业检测时不能带计算器进考场。我们学校已经将这一精神传达到六年级每位数学任课教师,实验小学无疑工作做得更为细致一些:不仅通知了教师、学生,还让每位家长了解这一信息。
老公对这件事情也是了解的,他们学校六年级的178个计算器统一收缴起来之后在他堆放计算机零件的仓库里放着,为学生暂时保管着。他拿着这一纸告家长书颇有微词,他一边签上“知道”两字,后面接着又写了些“使用计算器既然这么方便为什么不能用等等之类的话”,我还起哄,对他说:“你最好再写上自己的电话号码,让老师在电话里跟你解释”。
侄儿拿到这个签名,心里不乐意了,嘟囔着,躲在房间里不肯吃饭(题外话:六年级的学生,对老师丁点的叛逆心都没有,在自己家里可是无法无天的,我身感纳闷。也许这也是值得我们审视的问题。)好说好歹,他总算来吃饭了。一场餐桌前关于小学生是否可以使用计算器的争论开始了„„(人物:lg—老公、I—我、W—侄儿)
二、争论内容
第一部分:lg与w的争论
Lg:你想不想用计算器?
W:学校不让用,我就不用了。
Lg:你自己想不想用?
W:想,方便,不容易出错。
Lg:那就好了,你为什么不用?
W:教研室不让用啊。(他也知道教研室,看来老师在传达这个信息时,强调了是教研室不让用,不是老师不让用。)
Lg:明明方便,为什么不用?那还要发明做什么?我看这个星期六也不用你爸爸来接你回家了,走回家得了,大不了走两个小时就到家了,慢是慢了,终归是能到家的,你说呢?
W:那不同啊,走路是体力劳动啊,计算是脑力劳动,做题目时,用计算器不动脑筋的。
Lg:有什么不一样?(他继续他的“谬论”。)还要花二三十万元钱买汽车做什么呢?过境费省了,汽油费省了,修理费省了,不是蛮好?„„
W:其他家长又不象你这样不同意!
Lg:那是他们不聪明,如果所有家长都不同意,你们不就是可以用上计算器了?
W:„„
第二部分:I与Lg的争论(我本是观战的,听着Lg的“谬论”,也加入了争论。)
I:依我看,小学生真的还是不用计算器好,有助于思维发展。(数学老师,三句不离本行。)
Lg:以前好用,为什么现在不能用了?
I:教研室不让用总有他的道理,任何事情可行不可行不是要试了才知道?
Lg:六年级的数学试卷量大,不用计算器时间来不及的。
I:我想不会的。
Lg:你备课、写文章为什么要用计算机,为什么不用手来书写?二小第一个电子备课的还是你吧?你不是为了方便吗?
I:我?这不一样,我又不要训练什么,小学生要训练思维。
Lg:用手书写你的字还能漂亮一些呢,你为什么不写?计算有什么用?你现在算东西会不会去笔算而不用计算器?反正我是要用的。算来算去,又什么用?
I:按你的逻辑语文也不用学了,数学也不用学了,书也不用念了,反正在社会上,不识字不会算也没有关系,肯定能生活的。
Lg:就是啊,有些数学知识是不用学的,以后根本不会用。(他据理力争。)喂,我问你,现在为什么不教珠算了?
I:(我一时语塞。)现在很少有人用算盘吧。
Lg:不教算盘就是因为有了计算器!
……
我们的声音一次比一次高,眼看着一场关于小学生是否使用计算器的争论要演化成一场家庭纠纷,我及时刹了车,刹车前不忘用自己数学老师的身份说一句:“我是数学老师,你不是,我是内行,你是外行。你不懂!”随即保持缄默了。
Lg依然发表着他的高论,我则走到计算机旁打开百度搜索键入了“小学生使用计算器、争论”关键字。
……
第三部分:网上关于小学生是否可以使用计算器的争论
网上关于小学生是否可以使用计算器的争论基本是褒贬持平。
正方观点例举:
※
使用计算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上已普遍使用计算器,小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是一种必要的能力。计算器输入输出,不仅实现了一种简单的人机对话,而且它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工作不再仅靠一张纸、一支笔。就像一列火车开进山村,打开的是封闭的思想。让很小的孩子接触它,对现代技术、思想有具体的感受,树立概念,体会到能力的延长,明白人类可以用电子仪器帮助工作,为他未来树立科学思想、培养创造力打基础。
※
合理适当使用计算器可以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概念和进行推理思考上。计算器是一种现代化的计算工具,可以减去很多重复性的、没有什么意义的机械计算,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进行其它学习或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
使用计算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引入计算器,不仅可以用来处理复杂的计算,解决一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而且对探索有关数字的规律,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好处的。
※
张奠宙教授的评价:“学生仍然需要计算能力,但也要掌握现代工具。就好像有汽车后我们一定要坐车,那才能达到更远的目标;但还是要走路,我们仍要保持从家走到车库的能力———跋涉的能力也许下降了,但丧失某部分能力并不影响我们获取更大的能力!”
反方观点例举:
※
如果教师让学生过多地使用计算器,在数学方面缺乏足够的培训,因此对如何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知之甚少,结果疲于应付。这使学生在早期就丧失了“数字感”,这对学生来说是可悲的。
※
计算器的使用,大大减少了计算的时间,使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数学知识方面成为可能,但我们不能以此而忽略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从此小学中计算不再重要了,有的学生对计算器产生了严重的心理依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及时得到认识和纠正。
※
众所周知,很多四则混合运算有多种解法,特别是一些能简便运算的式题,但在这些同学手里统统只有一个得数,这难道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同时,在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永远只是机械的揿按钮,缺少了动脑思考,缺少了寻求解决途径的探究过程。现行教材用计算器替代珠算不知是福还是祸?
※
教育工作者可以为诸多理由为使用计算器而辩解,但是他们却忽略,我们教数学的首要理由:数学能培养智力。学生可以从中学会逻辑地,理性地思维,学会根据已知信息找到未知信息,进而变的又会运算又善于思维。计算器只能诱导同学们的思维,对他们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没有丝毫的帮助;只能鼓励他们胡乱尝试加减乘除的各种组合运算,而不去考虑哪种组合更合适,更有效。如果学生手里没有计算器,可能会使他们停下来先对问题思考一翻以减少运算过程。学会用有效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这在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点击新课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即是否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和怎样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计算器。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新课标而来的,那么新课标对于小学生是否能使用计算器又是如何说的呢?
《标准》指出,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帮助学生从一些烦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提出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四年级以后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原大纲》没有对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器提出任何要求,而《标准》在第二学段非常明确地提出:“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这是具有探索性的一步。
根据《标准》的这一要求,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不但要能用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计算,还要能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由此可以明确《标准》在计算器定位于思维过程或解决实际问题中可借鉴的工具。它不仅仅是“机械地”运算工具,更是数学思维的辅助工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的强有利手段。
四、现状思索
实际的现状又是如何呢?近几年我一直是低段教学,对于小学高年级引入计算器教学只是隔岸观火,对于其中的利与弊不能用鲜活的案例来说明。
在此我想先把我从网上找到的一份关于小学生使用计算器情况的调查表先罗列一下(转自:新课程论坛http://www.xiexiebang.com/ncct_bbs)
调查内容:小学生使用现状
样本:300五、六年级小学生
关于使用计算器的问卷调查
年级:
各位同学:
你好!计算器你一定知道,但到底在什么时候使用?用来干什么?不知你是否清楚?这张问卷就想听听你的意见。谢谢你了。请选择合适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1.你会使用计算器吗?()
A.会 98%
B.不会 2%
2.是谁教会使用计算器的?()
A.老师 14% B.家长 43.9% C.伙伴5% D.其他人 38.2%
3.平时你可以自由地使用计算器吗?()
A.不能 61.4% B.能 38.6
4.你想可以自由地使用计算器吗?()
A.想 68.4%
B.不想 31.6%
5.有三道题,其中有两道题必须笔算,有一道题可以用计算器算,平时你做的时候,你会()
A.都用计算器 9% B.都用笔算 18% C.按要求 73%
6.在你的印象中,计算器主要用来:()
A.解决复杂的计算 56.6% B.探索规律 18%
C.其他 25.4%
7.你在学校曾经用计算器来解决问题或探索规律的次数:()
A.1-5次 67.5%
B.6-10次 19.7%
C.10-15次 11%
D.15次以上 13%
8.你在家里曾经用计算器来解决问题或探索规律的次数:()
A.1-5次 42.5% B.6-10次 23.7% C.10-15次 26 D.15次以上 46
9.平时你会带计算器上学吗?()
A.不会 89.5%
B.会 10.5%
10.如果你在家里使用计算器完成数学题,家长看到:()
A.一定会阻止 36%
B.不会阻止 5%
C.会看情况而定 59%
11.期末考试,可以带计算器吗?
A.可以9.2%
B.不可以 90.8%
从这份调查问卷中,我们读到很多信息,最重要的一条大概在于:整体而言,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或解决问题次数都不多。这一点无疑是与新课标相悖的。
就我自己了解到周围的信息看,计算器目前在学生中还是主要用做计算与验算,这无疑是危险的。或许,计算器正在成为一些学生不可或缺工具,就连很简单的题目都离不开计算器,并不是他们不会算,而是他们已经养成了用计算器算的习惯。如果是那样,计算器将惹来多大的祸啊?
所以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小学生慎用计算器。一般的教学中,我们还是不用为妙。我们不能因为有了计算器,就认为计算不再重要。其实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学生思维状态的三六九等,很容易看到一个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有序性、条理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小学生的学习是为培养智力服务的,必要的训练还是需要的。
当然,慎用还是不用,这点在课标里还是明确的。我们现在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尝到了使用计算器的甜头,就象每天坐惯了小轿车的人突然让要他每天步行,会有很多不适应,也会有很多情绪。把学生的计算器收起来放在仓库里统一保管,总不是个办法。考试不能用,不表示上课不能用,数学里有很多探索规律的课,这种时候就让学生拿出计算器过把瘾吧。
第二篇:发票是否能够证明已经付款
发票是否能够证明已经付款?
发布时间:2011-08-19 作者:李利威
税务律师视角:发票是否能够证明已经付款?
七年前,我刚刚做律师,承接了一桩索要货款的诉讼案件。法律关系很简单,我的当事人规规矩矩按合同约定供货,偏偏命苦遇到老赖,几次三番索款不成,不得不法庭刀刃相见。接受委托后,我整理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资料,猛然间发现一张开给对方的发票。7年前的我刚刚从校园走向社会,性格棱角尚未打磨,于是很火爆地把当事人的经理教训了一番,不过还算是自己命好,经理被我专业敬业、器宇轩昂、咄咄逼人的架势彻底震倒,不仅一句未驳,竟也一直用崇拜的眼神注目。如今想起,颇令自己汗颜!
那年我二十五岁,我对发票的认识来自于《发票管理办法》“发票,是指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收取的收付款凭证。”既然如此,只有付款才会开发票,发票当然是付款的有力证据。
四年后,我考过CPA,拿下CTA,开始涉足财税实践。我惊讶地发现,纸面的理论一旦碰撞现实会显得多么的幼稚。在业务中,先给票再拿钱是多么普遍的一种现象。在以票控税的征管模式下,下家为了取得发票,不得不以付款作为对上家的要挟,“拿票来,否则
钱免谈”,欠债的是大爷。
于是,一个非常令律师们感觉匪夷所思的事实发生了,销货方给出了发票,但并没有收到货款。我被现实彻底地折服了,毅然理性地臣服以票控税,认真地检讨了自己“发票是付款证据”的观点。以后但凡和法官律师朋友聊天,我就会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解中国的发票制度,“发票是啥?发票是以票控税的产品,其和钱收没收到已经彻底脱节。”在我如黄河决堤般的滔滔不绝下,我又一次获得了法律界朋友崇拜的眼神。我很自豪,自己成了一个懂财税实践的法律人!
上周,真刀实枪地遇到了一个案件,购货方居然很无耻地声称,自己用现金付了款,这个发票就是证据!接受了朋友的咨询,我很有底气地告诉他,只有发票不能证明已经付款,不要怕,只要他提供不出其他证据,官司你赢定了!答复完后,我突然间冒出一个问号:我这次的很自信是正确的吗?自己问得自己发了毛,于是上网搜索最高人民法院的公告案例。
然后,一身冷汗地发现了这个案例——新疆创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现将该案例节选如下:
“双方争议的244万元应当认定为创天公司已经支付南通二建。创
天公司持有南通二建为其开具的收款发票。发票应为合法的收款收据,是经济活动中收付款项的凭证。双方当事人对244万元发票的真实性没有提出异议,创天公司持有发票,在诉讼中处于优势证据地位,南通二建没有举出有效证据证明付款事实不存在。一审法院认为发票只是完税凭证,而不是付款凭证,不能证明付款事实的存在,曲解了发票的证明功能,应予纠正。”
将这个案件的背景向大家介绍一下,本案的原告是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被告是新疆创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为了表述方便,我们简称为南通二建诉创天地产案。南通二建为创天地产的工程总包,双方于2000年签订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双方反目为仇,南通二建于2001年将创天地产告上新疆高院,其中一项诉讼请求为索要工程款900余万元。在创天地产的答辩中,其声称,有244万工程款已经现金支付给南通二建,并提供了南通二建开具的发票作为证据。新疆高院一审判决中,对发票的证明效力如此认定,“经一审法院查明,创天公司依据2001年6月12日南通二建出具的244万元建筑安装工程统一发票主张已支付了该笔款项,但未提供其他证据证实其付款的事实,并辩称该笔款项系现金支付,无银行记录,但也未提供现金付账的相关凭证。”新疆高院未支持创天地产的观点,该院的审理意见为,如果没有其他证据,发票不能作为付款的唯一证据。该案判决后,创天地产不服,于2003年上诉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院发回重审,新疆高院
重审后,创天地产依然不服,再次上诉,最高院于2005年审理此案,于2006年给出终审判决。最高院对发票的证明效力的认定推翻了新疆高院的观点,直接在判决中陈述,“发票应为合法的收款收据,是经济活动中收付款项的凭证。”
这场官司历时6年,作为律师,我深知这个路漫漫且一波三折的过程对于南通二建的折磨,昔日愉快的合作伙伴变成了针锋相对的法庭仇人,一旦走上法庭,所有的道德伦理都将蜕变为赤裸裸的金钱利益。看着最高院的判决书,我不仅在想,创天244万真的付给了南通二建了吗?几百万的工程款能够现金支付吗?即使果真现金支付,收款时可能不打任何收条吗?六年前南通二建和创天地产是是非非的真相永远无法还原了,怕是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这244万的工程款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支付和收取了。当最高院的判决被签收的那一刻,所有的纷纷扰扰就意味着已经终结。
但这个已经尘埃落定的案例却让我陷入思考。从七年前“发票是付款证据”到三年前的“发票不是付款证据”,不仅是我个人由法领域向税领域跨进过程中观点的简单转变,实质上是中国法律规定和中国业务实践碰撞的一个比较典型的缩影。但既然现实就是如此,你怨与不怨、恼与不恼、赞与不赞、喜与不喜,它都在那里,不改不变、屹然不动。所以,我们能做到的怕只是在既定现实状态下,如何寻找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路径,给既有伤疤进行
疗伤。
先给票,如果对方不付款,存在法律风险;不给票,对方偏偏又坚决不付款,存在经济损失,在施工企业普遍弱势的情况下,这确实是一个难题。以下作为税务律师给企业,尤其是施工企业的一些建议吧。
1、完善合同,这是我的第一个忠告。如果发包方要求先给票再付款,务必在合同中将该条款落实,一旦发生纠纷,该付款条件条款完全可以作为“发票不代表付款”观点的有力证据。这也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2、如果合同已经签订,那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每次给付发票时,在发票背面写上“给付发票时款项尚未支付”,或者是由对方签字“款项未付”。
第三篇:子女是否能够干涉父母婚姻
今年的2月14日,既是情人节也是元宵节,双节放一起,让很多人觉得珍贵,有报道称在这一天,有很多新人扎堆领证,但是在这其中却有一对年逾六旬的老夫妇手挽着手来离婚„„
这对老夫妻男的叫秦茂万,女的叫王秋兰,两个人于去年的5月20日登记结婚,今年的2月14日离婚。可以说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已经算是闪婚闪离。而且他们离婚不同于很多人一样大吵大闹或者冷漠相对。呈现在工作人员眼里的,是一个卷曲长发,身着红色棉袄,眼睛视力看上去不太好的女子被一个男子深情的挽着双手,两个人相互依偎在一起。后来秦茂万是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颤抖着双手,眼里噙着泪花,停顿一会后,才把名字签了上去。他旁边的王秋兰还宽慰道:“今后,我们还是生活在一起,相互照顾。做不了夫妻,我们就做情人。”完事后两个老人手挽着手安静的离开了民政局。工作人员说他们是一整个上午唯一来离婚的一对夫妻。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对看上去貌似恩爱的老夫妻非要离婚不可呢?原来秦茂万和王秋兰是半路夫妻,各自有自己的子女,两个人刚认识的时候就曾征求过各自孩子的意见,那个时候两边的子女都持赞成的态度,这本是美事一桩,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今年春节前秦茂万摔伤了脚踝住进医院,起初两天秦茂万的儿子还会给送两顿饭,可是后来就再也没有来看过他。秦茂万称儿媳说有了老太婆就让老太婆照顾秦茂万。可是王秋兰眼睛不好,自己还需要别人照顾,哪能照顾生病住院的秦茂万呢?迫于无奈,两个老人决定以离婚的方式向儿女表明:老人病了或伤了,子女有赡养责任,不能将责任扔给老伴。
此外,秦茂万与王秋兰在经济问题上也有些许隔阂,生活习惯不尽相同。王秋兰比秦茂万经济上更为宽裕,但是针对家用的问题上以及王秋兰的消费方式两个人也都各有想法。所以面对现实问题和两个人的感情,两个老人还是选择了妥协。
律云律师观点:
针对上述事实,有两个婚姻法方面的问题需要明确,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21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子女关系是基于血缘产生的,并不会因父母再婚或离婚而改变。因此,一切有经济能力的子女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维持生活的父母都应予以赡养。对于不在一起生活的父母,应根据父母的实际生活需要和子女的负担能力,给付一定的赡养费,赡养费不应低于子女或当地的普通生活水平。
我国《新婚姻法》第30规定,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而终止。由此可见,父母的被赡养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不论父母是否再婚,子女的赡养义务都是始终存在的,子女不能以父母再婚为理由,不对父母尽赡养义务。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有关规定,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不因老年人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除。
其次,就是再婚的时候要在婚前明确经济责任。老年人往往在金钱上看得比较重。所以再婚前,应该明确约定经济责任,甚至明确到每个月双方各出多少生活费的具体数目,在这一点上尽量不模糊。即使是年轻男女结婚前,也最好做一个婚前财产公证。婚前财产公证是婚前财产约定协议公证的简称,指公证机关对将要结婚的男女双方就各自婚前财产和债务的范围、权利的归属问题所达成的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给予证明的活动。婚前财产公证在我国是近几年新开办的一项公证业务,它有助于明确夫妻双方婚前财产的数量、范围、价值和产权归属,是解决婚姻、财产纠纷的可靠的法律依据,对于稳定家庭关系和财产关系,预防婚姻纠纷,保护夫妻双方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篇:大学校园的社团是否能够商业化运营?
商业化可以有,目的性很重要。
题主这个问题貌似是以学校/学生角度问的,所以我们姑且不从企业角度思考。
在探讨大学社团是否需要商业化之前,首先要明白,这个社团商业化的目的是什么?是成为培养基地?还是单纯只为解决一部分社团经费?
首先,社团商业是有先例的。
国内目前很多学校都有如“宝洁俱乐部”、“百度校园俱乐部”等商业类社团,这些社团往往针对相关专业的学生或对该领域工作感兴趣的学生有一定培养作用。这种社团一般不需要学校扶持,往往是企业直接管理,很多甚至没有在学校注册。这样的社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学校的“正规”社团,但这些社团是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的。如果题主指的是这种,那这种商业化很合理,也很有必要。
其次,社团的性质很重要。
根据上文中提到,社团分为不同的性质。如果是上文那种,商业性已经存在。但必定一个学校也只能有几家少数的与企业合作的社团。且很多学校里,这样的社团,并“不正宗”。这里的“正宗”只那些,团委认证过,有着“合法身份”,学校有需求的时候,帮助学校完成些“政治任务”„„别说我偏激,很多人眼里就是这么看的。
而这样的社团往往不外乎这么几类——学术类、兴趣类、创新类、技术类~(觉得从大方向上没有超出这些的),那么这些社团很多时候,做的专业的会有学校的相关部门挂靠,或者老师来辅导,个人觉得这些不需要商业化,因为学校会相对重视;
做的不专业的,很多社团偶尔搞的活动跟社团本身结合点不多,有时候拉外联,结果往往达不到商家预期,为了商家预期而加一些内容,往往又会本末倒置。个人觉得这种社团也没必要商业化。
另外,还有些纯兴趣的社团——轮滑、篮球、游泳~觉得这些商业化的意义也不大,而加这些社团的人更多也是为了更方便找到一起玩得人(说实话,我从不相信社团的主要成员是在上了大学进了这个社团才会学会这些技能的),这些人往往也不差那点钱。
最后,社团本身可以商业化运营。相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应该都在上学时都见识到过一些特别牛的社团,这些社团有明确的组织机构,有明确的日常运营模式,有明确的部门分工,知道如何做活动,如何拉外联。这些社团可以自负盈亏,自己可以解决生存问题,而在这过程中,学生也会得到相应的锻炼。这样的社团不多,但肯定每所学校都有。
第五篇: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美文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是因为我明白所有的成功都需要亲身来实践。真正的成功,并不需要用言语来表达,而是需要你用自己的脚步一步一步去丈量。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是因为我明白成功就在那里,不会因为我多说一句话就离我很近;也不会因为我少说一个字就离我更远。成功的道路有一定的长度。这个长度就是我们努力的程度。没有任何的话语可以代替一个人的努力;也没有任何的话语,可以给你一双飞翔的翅膀。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我明白成功的道路上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抱怨,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感慨。所有的时间都应该被用在拼搏的道路上,前进的道路上,奋斗的道路上。真正懂得珍惜时间的人,真正想要成功的人,从来都不会想东想西,想那些没有用处的事情。因为他们脑海里只有俩字,成功,所以成功对他们来说,就是他们的全部,就是他们梦寐以求想要获得的东西。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不是因为我对生活没有希望,不是因为我的人生枯燥又单一。只是因为我不愿意让自己陷入空想的状态里,我想让我自己能够更加出色,能够用更多的时间来给自己的未来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因如此,我才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前进,不断的收获,只是为了,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