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农村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汪家小学初中语文课题组
一、研究概况
(一)召开了课题研究动员会,成立了课题组
2006年3月,初中语文教研组刘继凤同志提出了“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申请,经学校教务处组织教师初步论证,并咨询了区教室有关专家,认为该研究项目,紧密跟踪当前课改方向,切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以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组织文化理论、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经信息检索,区内外尚无此项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我校立即召开了课题研究动员会,成立了以权友明为组长,刘继凤为课题负责人,初中语教师全员参与的课题组。
(二)制定了课题研究工作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
自课组成立后,立即与教务处密切合作着手相关制度的建立,以确保课题研究科学有序、高效进行,确保研究人员能积极热情参与。如《汪家小学课题组研究人员工作纪律》、《汪家小学研究人员课题研究常规要要求》、《汪家小学课题研究出勤制度》、《课题研究阶段目标考核办法》、《课题研究信息反馈制度》等多种规章制度、规则和条例。
(三)组织研究人员学习相关理论,并进行了信息筛选和整理。
课题组组织了每周一次的理论学习和研讨。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1、组织文化理论 组织文化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术语。H•舍恩认为组织文化是用来描述组织独具特色的感觉的一个术语。它是指解决一个团体始终存在的内部和外部问题的方法实体,并把它作为看待、思考和感觉这些问题的正确方法教育新成员。D•赫尔雷格尔等人理简明地提出,“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信仰和期望”。它包括准则、共同价值观、相处和做事的游戏规则、同外界打交道的方式。组织文化的有些方面是由文化象征、模范、仪式、典礼所暗示的。组织文化是对外部适应和生存及内部整合的反应发展的形式。学校组织文化(简称学校文化)是由管理心理学基础上研究组织气氛和组织文化的发展而来。Henry(1993)认为,学校文化是由组成学校的成员所共同分享的一组关系、信念、价值、感觉。学校文化包括行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社会文化等次级文化。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影响,更主要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被传统教学忽略。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1)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主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2)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
3、元认知理论
联系实际元认知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觉意识和控制,它涉及读者对自己是否理解 了读物以及怎样实现一个认知目标的意识。这种有意识地通过调整阅读策略从而对阅读理解和长时记忆等认知 过程进行控制的过程称为元认知加工过程(Metacognitive proc-essing),它主要包括为了理解意义而阅读的元 认知活动和为了记忆而阅读的元认知活动两种类型,而读者为了特定目标而主动选择学习策略的过程则是阅读 理解中最主要的元认知活动。研究表明,有效的阅读依赖于读者积极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对认知活动监控的 失败可能导致严重的阅读理解问题。因此,诊断和发展元认知加工能力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通过文献资料检索,了解了区内外关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教学动态及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假设,编制了研究计划,进行了经费预算。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以对语文的性质定位时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是世界上最大丰富性的主动性生命。我们对个性化教学的界定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呼唤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把已有的教学原理和实践进行创造,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对农村语文教学来讲,其内涵包括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基本设想是:一吸收“组织文化”理论为个性化阅读张本;二是吸收元认知教学理论,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元认知能力,加强学生个性体验,指明个性阅读方向;三是实现阅读教学个性化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四是处理好教师个性化“教”,与学生个性化“学”的关系,使二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二、阶段成果 1、2006年8月《给学生一套精美的作业餐》获广元市第二届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 2、2006年9月《不能忽视以写促读》发表于《朝天教研》。
三、研究过程中重大变化
人员变化:原定班主任不直接参与课题研究。内容变化:实验班组更改为七年一班、二班
2006年7月230日
第二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摘 要 本文从写作课堂、阅读课堂、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入手进行分析,总结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改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 农村 初中 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写作课堂
(1)树立正确的作文观。写作教师要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对课堂进行创新式的改革,让学生写作的作文内容进行开放,真正的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之中。多采取材料作文的训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辞藻和有层次的结构而进行命题的训练。在材料作文的训练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发言,对材料内容进行剖析。切忌评判对错,而是要让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自圆其说,告诉大家为什么。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写作教学效率,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对学生十分有益。
(2)将作文同生活联系起来。不仅需要语文教师进行策划和开展,还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活动、互动游戏;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校级的扶贫互助、敬老爱幼等的一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培养。扩展阅读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多种文化知识的摄取。多看一些名家名篇或者是散文诗歌,发散自己的文学思维,培养自己的文学敏锐度,这对写作教学的有效性也大有裨益。
(3)创新作文评价形式。写作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工夫,而是通过大量的错误改正和不断的积累逐步的成长。因此,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作文评价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也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创新教学。创新写作评价机制,就是更正传统教学中固有的教师进行全班作文批改的形式,转而进行师生共同评价制、学生互相评价制、学生自我评价制等等新式评价制度。
2阅读课堂
(1)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兴趣。教师应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创设出以形象为主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挖掘文章的内涵。情境的创设有多种形式,在讲课前,通过图片或者音乐给学生一定的展示,用多媒体再现场景,使学生对课文有感性的接触,提高学生抒发情感的欲望。
(2)培养学生勤于阅读和积累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得到提高简直是空想。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精心选择文章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词汇量有所增加。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指导学生学会制定阅读计划,使学生在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收集到课本内外的词汇。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还要把一些好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摘抄,做好笔记,这样的坚持一定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文阅读的效果。
(3)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水平,应该尽可能地安排教学课程,制定出细致规范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能有充足的时间。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和阅读教学的目标进行授课,重点关注文章的构思和作者的精神内涵,使学生的思想境界能上升到一定的层次。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目标,传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初中语文教学观念滞后。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师中,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的教师很少,许多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走上讲台,从事语文教学。目前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教学生识字、解词、语法修辞、总结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而不注意探究课文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人文素养。这样的语文教学不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熏陶学生高尚的情操。
(2)传统的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大多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课改目标。学生完全处于接受学习的被动地位,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要求,即使有这种愿望和要求,也往往被教师繁琐的讲授取代剥夺甚至扼杀了。学生必须且只须认真听课,认真作好笔记,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没有体现,忽视了学生学习愿望和要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却听得无精打采,对语文学科厌倦。
4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改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1)研试题、精训练、提高学习效率。平时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研读考试说明、卷面试题类型研究要了然于胸。考试要考字词,要求掌握字词的形音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要注意帮助学生归纳好多音字、形近字和容易写错的字。考试要考诗词欣赏。在课堂上就要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写法技巧上欣赏诗词。要考阅读理解、我就要指导学生怎样理解课文、要考作文就要加强作文训练。
(2)研解题、教方法、减轻学习负担。教师研究解题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对各类文体阅读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都要做归纳,通过课堂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如分析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要考虑:内容上告诉我们什么?结构上什么作用?修辞手法极其作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平时还要考虑它的位置如果在文首,往往是点题、点中心、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总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如果在文尾,往往是点题、深化中心、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等。如果在文中又往往是呼应上文或下文某句话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有时可能这些作用都有,有时可能只是重点突出其中一两个作用,这要因文而异。
(3)研教材、探教法、培养学习兴趣。传统教、教师导。作为教师我们要反复地看教材和辅导材料,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单元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所需达到的考试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要做到这些要求,我们一定要静心地坐下来去研究、去比较、去熟悉。
第三篇: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总结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总结
1、.明确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文本的关系
首先我们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为基础。因为阅读获取的信息是由文本提供的,文本的客观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阅读再创造的巨大可能性也是文本给予的,阅读的目标和思路更是由文本限定的。如果为了突出个性化而不顾一切,那就变成了随意化、自由化,而不是真正的个性化。真正的个性化是在与共性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中产生的,是在一定背景下建立的对文章的多角度的理解。如果学生对课文缺乏最初的理解,缺乏一些共性问题的统领,那将是不合适的。
其次,就我们学生接触到的文体,大多数可以读出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但是对于科技文、文言文等,在个性化阅读上则应当受到一些限制。因为科技文最基本的特点是科学性和严密性;文言文则有其固有的文化背景,所以在个性化阅读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不能要求对任何一篇作品都要个性化,这样也不符合文学本身的规律。
2、明确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教师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风格会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形成,甚至决定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不应当忽视自己的作用,不能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由传统的“惟教师是听”变成“惟学生是听”。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若失去自身精深的感悟和流畅的表达,甚至连自己的观点见解都不再表达,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个性化阅读要做到恰到好处才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否则就会起反作用,不但个性培养不起来,可能连共性也丢了,学生最终将一无所获。
3、明确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恰到好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注重学科特点,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忽视文本的作用,正是文本,正是语言文字本身给我们创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品味这些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获得更好的体验。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会因其直观的特点而阻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想象和体验。因此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滥用,应根据文本需要来用。调查显示,学生借助多媒体获得知识的比例已不在少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个比例只会有增无减。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引导,使更多的学生关注文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悟汉语的博大精深。
二、执教课堂,自我反思 课堂,应是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的重要场所。师生共同创设科学而又民主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并使学生掌握个性化阅读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为重点,其基本课堂程序为:充分阅读,感悟文本——以情激情,创设氛围——咀嚼欣赏,领悟意蕴——讨论质疑,激活思维——浮想联翩,拓展延伸。本阶段,每个实验教师都精心执教课堂,教并反思着。
1、充分阅读,感悟文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达到书与我化,我与书化,书为我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先读后教,给学生充裕的诵读时间,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的目的。凡是学生自主读书能体会到的,教师重在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复述、默读以及略读、浏览、精读。
2、以情激情,创设氛围语文教学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一个语文老师光靠呆板的冷冰冰的说教是难以成功的。因此,一个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全身心投入,激起和调动学生相应的情感,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寓意。如在艾青《我爱这土地》一文的教学中,用《黄河大河唱》乐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3、咀嚼欣赏,领悟意蕴咀嚼欣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为把握作品精髓、领悟作品意蕴所进行的一种“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语文教材有大量的文质兼美的课文,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创作作品形象到作品意蕴等,都值得学生咀嚼欣赏。也只有通过咀嚼欣赏,学生才能获得情绪上的激动,精神上的愉悦,情感上的满足。
4、讨论质疑,激活思维讨论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对话过程中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讨论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知识学得更巩固,而且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许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精神意蕴带有不确定性,观念不同、角度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看法,可以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展开讨论。
5、浮想联翩,拓展延伸个性化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因为创造想象是培养个性化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学生说话、看问题的深浅、角度和方式不可能全然一样,教师可因势利导,不妨有意选取文本中可以想象的篇章,引导学生在质疑、想象中培养创造想象力。
每一节课后,教师都写教后记,大都反思本节课的不足,以便更好地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或伤感蜻蜓点水、草草剖析;或痛惜以讲代读,喧宾夺主;或后悔对学生阅读的缺乏指导;或感慨课堂缺乏目标,盲目性大。以本人为例,我则多反思如何以教师个性化的解读引领学生重视文本的精神层面的阅读?几番尝试,稍有收获。精神层面的解读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1、定位解读目标对教学文本进行精神层面的解读设计,首先要求教师处理好文本的教学定位问题,确定解读目标,即一篇课文,教师要用它教给学生什么。简而言之,解读目标的设计可以主要着眼于以下两点:一是情感培养,二是能力培养。培养情感与培养能力可以作为对文本设计解读目标时的两个主要定位,并根据这两个定位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筛选,符合这两个定位的就重点设计,以此来处理文本,确立心灵视线的解读角度。
2、组织相关情节内容在定位好解读目标的前提下,要收集、组织能够帮助有效解读文本、达成解读目标的相关情节内容。以《小桔灯》为例,根据文本特点,把解读主题定位于解读 “人在特定环境中的作为”这一主题,从而体验小姑娘在那特定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下,直面困难,乐观坚强,从容应对生活的挑战的勇敢作为。
3、选定阅读切入点为了引导学生进入精神层面的解读程序,应根据有效情节提出一个或几个能够统领学习全过程的阅读切入点。这些阅读切入点,能够成为学生进行阅读思考的脉络,能够贯穿于整个文本之中。教师通过这些切入点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中人物的精神层面,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对文本作出富有思想意义和价值意义的解读。
4、解读心灵世界从引导性问题出发,就可以解读人物的心灵世界,可运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1)心灵换位。即将文本中处于情感焦点位置的人物(角色)与阅读者本人(学生)作心灵上的换位体验,让学生以文本中人物的身份,“亲身”去用心体验文本人物在心灵上所经历过的情感历程,体验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内涵。(2)心灵独白。即选定文本中具有独特心理状态的角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文本中角色的内心独白,以此角度加深对文本所塑造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把握。如对《小桔灯》中坚强、乐观的小姑娘,让学生写出她在大年三十的内心独白,对学生同样是一种极好的教育。此外,我校课题组成员还精选出几节有探讨价值的课例在全区展示,中区教研领导及兄弟学校各位老师积极参与研讨,提出改进意见。
三、走出课堂,扩大视野
(一)美文赏读,链接个性化课堂 为了满足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求知欲望,也为了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人文知识积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提高学生业余生活品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文学社倡议七至九年级所有语文晚自习为课外阅读课,每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必须拿出一节课作为阅读课或交流课。学校领导对这一做法大力支持,对凡是有读书需求的老师和同学开绿灯,可以随时借阅图书杂志,加之我们订阅的《语文精品读本》,还有学生自带的时文杂志,充实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写作水平。将学生引向充满吸引力和诱惑力的文学海洋。具体做法是:
1、以文本为基点,将阅读的触角伸向原著。美国一位教育家曾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此,我们的教学以课文为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到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眼界更开阔,内涵储备更丰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学习《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时,我们引导学生走进三国,让他们去自主阅读,搜集有关的历史资料,探寻杨修的真正死因,应如何看待杨修这个人?曹操又是怎样的人?文学中的形象与历史中的有何区别?前面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在交流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2、以作者为原点,向作家的其他作品辐射。作家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他们的作品展示的大千世界也是千变万化的,可是课本选择的文本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如果学生只是了解书本上的作者,那么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也未免太肤浅了,还会造成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出现偏颇甚至错误。因而在阅读教学中要以作者为原点,向作家的其他作品辐射。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背影》之后,学生再去阅读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绿》、《河塘月色》等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朱自清的散文。这样,学生才会在阅读中对作者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才能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3、以文本为触点,于比较辨析中求异同。“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有比较才有辨别。文学批评家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也是这个道理。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坚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学习《湖心亭看雪》后,鼓励学生收集有关写雪的名句,并阅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同样是写雪,时代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立意风格都会有所不同,这样比较,有利于开拓视野,发散思维,激发潜能,生发感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四篇:郭卫东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郭卫东
一、研究概况
(一)积极开展理论学习。
以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组织文化理论、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经信息检索,区内外尚无此项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二)制定了课题研究工作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 自课组成立后,立即与教导处密切合作着手相关制度的建立,以确保课题研究科学有序、高效进行,确保研究人员能积极热情参与。
(三)组织研究人员学习相关理论,并进行了信息筛选和整理。
课题组组织了每周一次的理论学习和研讨。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1、文化理论
组织文化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术语。H•舍恩认为组织文化是用来描述组织独具特色的感觉的一个术语。它是指解决一个团体始终存在的内部和外部问题的方法实体,并把它作为看待、思考和感觉这些问题的正确方法教育新成员。D•赫尔雷格尔等人理简明地提出,“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信仰和期望”。它包括准则、共同价值观、相处和做事的游戏规则、同外界打交道的方式。组织文化的有些方面是由文化象征、模范、仪式、典礼所暗示的。组织文化是对外部适应和生存及内部整合的反应发展的形式。学校组织文化(简称学校文化)是由管理心理学基础上研究组织气氛和组织文化的发展而来。Henry(1993)认为,学校文化是由组成学校的成员所共同分享的一组关系、信念、价值、感觉。学校文化包括行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社会文化等次级文化。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影响,更主要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被传统教学忽略。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1)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主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2)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
3、元认知理论
联系实际元认知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觉意识和控制,它涉及读者对自己是否理解了读物以及怎样实现一个认知目标的意识。这种有意识地通过调整阅读策略从而对阅读理解和长时记忆等认知过程进行控制的过程称为元认知加工过程,它主要包括为了理解意义而阅读的元认知活动和为了记忆而阅读的元认知活动两种类型,而读者为了特定目标而主动选择学习策略的过程则是阅读理解中最主要的元认知活动。研究表明,有效的阅读依赖于读者积极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对认知活动监控的失败可能导致严重的阅读理解问题。因此,诊断和发展元认知加工能力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通过文献资料检索,了解了区内外关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教学动态及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假设,编制了研究计划,进行了经费预算。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以对语文的性质定位时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是世界上最大丰富性的主动性生命。我们对个性化教学的界定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呼唤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把已有的教学原理和实践进行创造,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对农村语文教学来讲,其内涵包括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基本设想是:一吸收“组织文化”理论为个性化阅读张本;二是吸收元认知教学理论,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元认知能力,加强学生个性体验,指明个性阅读方向;三是实现阅读教学个性化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四是处理好教师个性化“教”,与学生个性化“学”的关系,使二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2006.6
第五篇:浅析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系统教学研究
浅析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研究
河北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第二中学杜立敏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倡导。”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通过设置一些综合性习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运用发散思维予以解答,进而展示学生综合相关知识的能力和理解探究、发现规律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新教材的改编,我们不难发现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上有一亮点,那就是:在每一个单元后面都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它作为一条独立的“线”贯穿于教材的始终。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是如何诠解它的?它又可以分为哪几类?有何规律可循?今天我就根据自己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所获得的一些经验,跟大家在一起交流,谈谈我的拙见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诠解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了实践这些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础,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目的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综合性学习有如下基本特征:
1.开放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三是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内容、时间、空间、组织形形式、指导方式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不受45分钟时间和狭窄空间的束缚,而是根据主题内容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空间。从时间分配上看,可根据单元内容,也可根据课时内容进行安排,可长,可短;从空间组织来看,不限于课堂,可扩展到课外和校外。
2.主体性。综合性学习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它不仅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设计和指导,更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积极主动地参与,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合作性。综合性学习强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校内与校外之间的相互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复杂而系统的学习活动。
4.实践性。综合性学习要求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通过实践活动,沟通学生同社会生活、大自然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
5.统整性。所谓统整,系指合成一体或关联起来的意思。综合性学习的统整性,不仅包括学生发展的统整性、和谐性,而且包括不同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6.生存性。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存新的知识与技能,生存新的学习方式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此可以看出,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二、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的分类
现在根据人教版语文书每一册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为以下几个专题。
1.体验成长类:《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让世界充满爱》、《我爱我家》、《献给母亲的歌》、《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成长的烦恼》、《这就是我》。
2.自然风情类:《感受自然》、《背起行囊走四方》、《雨的诉说》、《莲文化的魅力》、《寻觅春天的踪迹》、《黄河,母亲河》、《说不尽的桥》、《马的世界》。
3.语言文字类:《好读书,读好书》、《漫游语文世界》、《走上辩论台》。
4.历史文化类:《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脚踏一方土》、《古诗苑漫步》、《走进小说天地》、《戏曲大舞台》、《乘着音乐的翅膀》、《到民间采风去》。
5.专题探究类:《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也追星》、《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关注我们的社区》。
6.科技生活类:《科海泛舟》、《漫话探险》、《探索月球的奥秘》、《追寻人类起源》
7.其他:《怎样搜集资料》。
由此可以看出: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的主题活动,如办刊、演出、辩论、参观、朗诵会等;另一类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的研究活动,是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或与语文相关的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如“怎样搜集资料”“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莲文化的魅力”等。
三、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实施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具体活动样式之一。探讨一种较为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步骤是有必要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是按以下步骤实施的:
1、明确目标,确定内容
纵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不难发现语文版教材每册书都有六个阅读单元,分别安排了六次的综合性学习,这些综合性学习绝大多数都是与单元的阅读课文的内容是互相勾连、密切的。每个单元分别设置了写作、口语练习。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组织课文,有描写四季景物的《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秋天》(何其芳)、《夏感》(梁衡)。那么,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试图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2、收集信息,热点引入
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是当今社会必备的能力,更多的学生将走出社会,他们面临的更多是要如何适应这个信息复杂多变的社会大家庭。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说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对一些热点设置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如“综合实践学习·马的世界”活动中:我分别让学生收集关于汉语中的马;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文艺作品中的马。经过这一整合的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学会合理地吸纳,进行有效的语文实践。
3、反馈交流,形式多样
①三分钟练习
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可以有准备,也可以即兴地表演、演讲、对话,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是学生在课上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是一种表现个人能力的尝试。
②办手抄报
办报之前,我对学生进行培训,讲办报步骤: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划分版面、确定栏目、组织稿件、给报纸排版。我们讲完课文《春》,为让学生积累有关“春”的成语、俗语、诗句等办手抄报。
③、朗诵指导
从日常教学到语文实践活动,我们都注重对学生进行说读的训练。我们先找出阅读天分好,对朗诵感兴趣的同学进行重点培养训练。训练好他们,他们就会成为训练带动其他同学的小老师,就像雪地上滚雪球一样,喜爱朗诵的同学越来越多。为此,我们班经常举办朗诵比赛,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
④、多样化作业
在教朱自清的《春》时,为了让学生充分预习,我布置了将课文内容转化成图画的设想。讲课时,让学生将自己画好的画拿出来,一边分析课文一边对照自己的画是否正确。结果问题百出,这说明学生读书不够认真,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及错误,课后许多同学都作了修改。学生都说这样的作业好像不是作业,一边玩,一边就完成了作业,真轻松。
4、总结反思,作出评价
一节课上完了,其中,总有一些亮点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也总有一些不足让我们遗憾。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要及时归纳总结,对于做得好的要继续保持;针对不足,找出原因及弥补的方法,力争下次活动会开展的更成功。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更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如: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怎样?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否每位同学都参与了活动?是否从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学会了合作?等等。
5、借助素材,进行写作
学生在搜集资料和展示成果时,肯定有一些感触和深思,那么,在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及时指导学生针对本次活动进行写作。它既可以是片段式的(如:体验,启发,感受,评价等),也可以是一篇完整的作文。这样就使得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从而避免了写“说大话、说空话”的无味作文。如在上完《说不尽的桥》后,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文:以“桥”为话题,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长时间观察、搜集、整理资料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文体(既可以写说明文,介绍自己熟悉的一座桥;也可以写记叙文,叙述桥的历史抒发情感;还可以写议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得心应手地写出优美的文章。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只要我们老师转变观念,指导方法到位,把自己位置摆正,多思考,广学习,就一定会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我们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