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英语课堂上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浅议英语课堂上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闫天霞
摘要:有效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让有限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然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没有及时掌握初中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特征,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层次性,致使学生长期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使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得不到实现。
【关键词】有效教学;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在当今这个“英语说了算”的世界里,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顺利挤入世界人才市场就成为所有学子的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了。那么如何培养出这样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了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对于初中生来说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科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良好基础。但纵观这么多年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老式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育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英语素质教育已成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而有效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让有限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然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没有及时掌握初中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特征,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层次性,致使学生长期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使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得不到实现。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行之有效的创新课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情感课堂教学,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准备有情感的备课,且要深入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要与传统的备课有所不同,在备情感性因素方面的课中,牢记一点:要使自己首先被这种情感打动、感染。要学会用语言来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上课时应充满激情,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多给与学生肯、赞扬和鼓励。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上课时要充分发挥英语的非语言优势,英语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缺乏的便是一种交际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课堂上尽量多的使用英语。
二、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形成和谐有爱关系,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教师应充满爱心、幽默感。爱是教学的媒介,友爱更是消除戒备心理的传感器。消除对立情绪及情感障碍。学生普遍喜欢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接近生活的教学活动。多给学生一个笑脸,少一分愤怒和鄙视,和学生真正的交心,成为真正的朋友。且用诙谐的语言拉近和他们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教师的关心和赏识并在心理上产生莫名的愉悦和满足,增添他们的勇气,促进他们积极上进。
三、挖掘内在潜力,创设激发想象的教学情境
想象力是有效课堂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智能素质。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头脑中的已有的表象创造新的形象。创设这一清净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讲故事,其他同学了解故事情节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推测不同的结尾,续写文章,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讨论,锻炼并培养学神的想象能力。
四、构建任务型的英语教学模式,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有效课堂达到最高峰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施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一个班级里不可能一刀切,总会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允许它的存在,要正确的面对这一问题,正确面对差生。在新课标里也指出:由于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不但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不管回答的问题是否正确,我们都要从不同的方面给与表扬。例如,教师可以为同样一篇阅读理解文章设计两种不同层次的题型。第一类为特殊疑问句,让优秀的学生回答,第二类为一般疑问句,让程度中下游的学生回答。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重视,都能达到训练。
五、调动学生学习参与性是有效课堂实施的重中之重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学习才有效果。传统的课堂中,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是消极的,学生认为是老师要我学,缺乏发自内心的学习要求。新课标要求在实际的英语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乐于动口、乐于实践的习惯,而不是一般的语言输出,因此学生在了解了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常用的表意功能后,应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和表意功能,理解和掌握描述人、事物的表达方式。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总之,有效课堂的建构,要靠我们广大英语教师深入研究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把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定位好教学目标的同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本身地区的教学实际,整合各种可以合理利用的教学资源,调整好教学内容,借助直观教学,多媒体等有效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一起共同生成,共同创新英语课堂,使英语课堂在和谐自然的环境中,师生共同生成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徐永芳
浅析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情境教学。
新课程标准
第二篇: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学生学习知识的地点主要在课堂,师生接触最多的也是在课堂,课堂既是教与学活动的时空场所,也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社会舞台。怎样在这个舞台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尽情表演,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只有积极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才能打造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一般是指课堂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三个方面。教学策略与有效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的预定目标并得到延伸。
一、通过教学准备策略实现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学方法并非是固定的模式,应针对自己的学科特点合理进行教学准备。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学生的操作多,理论知识要紧密与实践相结合,绝大多数时间是学生在操作,教师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教学。
教学准备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行为、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三维目标的课堂实现。
教学目标制定时,要明确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充分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发挥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呈现多样化的教学行为组织教学,从而出较佳的教学方案。
在PPT的教学中,教材中以赏析“苏州园林”作品来学习多媒体作品的需求分析,在制作教学目标时,可确定让学生自定作品主题,以小组形式自主进行作品制作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教师参与小组活动,给予适当指导。教学资源可让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相关的图片、文字说明、影片介绍、动画、音乐等,老师适当的指导,小组合作,落实教学方案的实施。
二、通过教学实施策略实现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的一系列行为。分为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
在教学的实施阶段,要让教学方案顺利实施,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或演示,或演练结合,或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或小组竞赛,或任务驱动,其中任务驱动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小组学习非常重要,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兼顾能力强的,中等的,一般的和较差的,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促进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并得到发展。有些教师教学方案一成不变,演示、学生练习、再演示、学生再练习,只注重教学行为,忽视了管理行为。不少教师头疼于学生的纪律问题,总是有人说话,总是有人不按老师的要求做,总是有人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管理好课堂,让课堂有声而不乱,有争论而不背离目标,在教学实施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没有放之四海皆标准的教学方案,只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及时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案,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教学成果显然会比较好。
三、通过教学评价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策略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在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总希望自己活动的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鼓励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的成功,才会有不断的超越。如果一位学生经常得不到老师或学生的评价,他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习任务产生惰性,在完成任务时敷衍了事,不积极主动去讨论、去思索、去探究,总是跟着别人走,学生只满足于知识的表面,并未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实际操作时总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适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诊断、激励、调节、教学作用,便于教师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教师可根据反馈信息修改教学计划,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通过教学评价的实施,学生会在完成每个任务时积极主动地去讨论和探究,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在Word和Excel中均有表格制作内容的学习,通过这两种软件制作表格比较各自的优缺点,学生主动去思考Word制作表格进行调整以及制作复杂表格线的优势,同时也得出进行数据处理远远不及Excel的缺点,从而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取舍。这些在教学评价时都可以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小组间自评、互评而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有比较才有优劣,有比较才能找到不足,有了评价,我们才会进步。
积极实施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需要在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上多下功夫,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的
第三篇:英语课堂上学生的有效参与
新英语课程标准使英语教学理念、观念、模式、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是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英语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成功的教学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引导下,学生这个主体积极地主动吸收知识,而要避免在英语教学中,大量习题来对学生进行机械操练,避免题海战术。教学的目标不能只盯着分数。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中走出来, 就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引导学生这个主体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参与”,就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课堂有效参与,提高“参与”的质与量,关注“参与”的点和面,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英语教育走过了只重知识传授的旧模式,并且(由于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出现,多媒体的运用,信息传播的便利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相对扩大。在组织教学活动方面教师一定不能只注重教学中,学生形式上的“参与”,要关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参与的面、参与的深度够不够,效益高不高等等。以英语课堂为“点”,引导学生“参与”性学习,从而带动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面”。因为从基础教育的大教育观出发,英语教学的基点也应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能够学习,以及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人的素质培养。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课堂学习,既能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又为学生终生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关注、提高英语课堂上学生的有效参与,它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切入口,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参与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是唤起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途径。本文就“学生的英语课堂有效参与”做一些探讨。[关键词]
重新认识英语课堂主体 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 学生的英语课堂有效参与与注意力 课堂参与与有效参与 课堂参与的质量及英语学习的面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方法 教师的素质与素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
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英语的课堂不再是仅仅为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综合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课堂,是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地。教师的授课应站在学生能力培养及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以及终生学习的高度。因此,英语教师要更新对英语课堂教学的认识。
一、重新认识英语的课堂教学:
1. 重新认识英语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英语课程标准》下的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对象,教师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知识点的传授,而要关注学生本人这个主体在课堂中的表现。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主体发生变化。
2.重新认识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的逻辑关系。以前英语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的结果,而忽视掌握的过程。因此才有所谓的“填鸭式”地满堂灌的授课;也有题海式操练。其追求目标仅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缺少对学生主体发展的关注。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及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得不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课堂效益不高,为了短期目标不计时间成本,学生学得苦,能力也得不到充分发展。3.重新认识英语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要关注学生英语基础技能是怎么习得的。不仅关心结果,也关注过程,这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并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能力养成。因此,教师们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参与及参与的深度广度。使学生能通过主动............参与性学习,不仅学到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培养英语学习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下的英语课堂,就不仅是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课堂,更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主阵地。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学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英语课堂有效参与”,看他们是否主动参与积极吸收。
二、关注学生英语学习过程的参与及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有《学弈》故事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人同学棋于“弈秋”。那什么原因一个人学不过另一个人呢?因为“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然他也参与“弈秋”课堂,但却不投入,并非真的参与了学习,其参与被动参与,是非有效参与;而另一人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参与,其参与为有效参与,自然结果不同。
善学者,主动参与学习。善教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在英语课堂也会不专心,注意力分散,思维不活跃,那么教学效率自然不高。而怎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提高高教学效果呢?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英语课堂,唤醒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英语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激发、保持学生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能力培养上。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营造形象生动的语言交际情景,善用多媒体,调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英语,体验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当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调动了起来,学生成为“乐之者”,那么课堂上,学生能自主管理他们的课堂注意力,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英语课堂活动;而当学生们投入参与课堂活动时,他们越是参与其中,越能体味个中趣味,兴趣会越浓;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参与又促进了更浓的兴趣,这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被激发出来,那么,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的思惟是积极主动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知识。学习自觉性增强了,不但课内积极参与,课外他们也会“竖起灵巧的耳朵”,“睁大求知的眼睛”,英语学习的面也变广了,在求知中学生会形成自已的学习方法,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了。
2.启迪思惟,在英语教学中调动学生情感及智力参与,重视学生体验参与。英语教学切忌用机械参与占据课堂。有的英语课堂学生的确是参与,可是往往一堂课中,学生最热烈的参与就是仅停留在高声朗读上,朗读是英语学习所必要的,但是机械的读背不能调动学生思惟的参与,也不能引发他们的情感及智力参与,英语的学习是学习语言的运用,学以致用才能训练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要在外语情景中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注意精讲多练,通过提问、对话等进行交际。练习内容要新颖、生动,形式要多样、灵活。同时调动学生多种分析器官参加活动。比如设定任务教学,让学生用学过的英语语言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式参与,在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中体验参与。学生们通过英语的语言运用,充满了自信,开心地练习说英语,教室里常常充满了欢歌笑语,同学们都能为学以致用而感到兴奋,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引导学生进行强烈的智力活动。这样的参与是高质量的参与学习。
3.鼓励参与,营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英语教师要能够把微笑、鼓励,趣味和幽默带进课堂,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想;允许学生说;带领学生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扩大学生参与学习的面和点。如播放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使不同性格的学生不同兴趣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总之,学生在英语课堂参与学习,使学生在英语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会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才能真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高学生英语课堂有效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人入胜。如7A unit5 Going shopping, 可创设购物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运用所学,学以至用。
2.开动脑筋,完成任务。比如 7B unit 3 Finding your way , 给学生预设任务,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耕耘收获的快乐,从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为自已能用英语完成任务感到自豪,在英语课堂中更愿意主动参与。
3. 运用游戏,寓学于玩。在学习7A Unit 3 Let’s Celebrate 后,可让学生编排一个关于万圣节舞会的英文短剧。学生的想象力永远是丰富的,小组合作编写剧本。投入排演,学生的兴致很高,不但掌握了课本知识,而且带动了学习英语的热情。
4. 巧用评价,激励参与。把荣誉、表扬、自信心还给学生,让他们随时拥有成功的喜悦。
5. 善用资源,扩大参与。通过各种形式为学生筛选阅读材料,让学生看英文短剧表演、影像资料,英文采访、参加英语辩论、英语诗朗诵、唱英文歌曲等,只要一切学生能力可及范围内的资源都拿来,增加学生英语学习参与的面,使学生参与学习成为习惯,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
教无定法,当教师的目光关注到学生的课堂参与的质量上时,就会开动头脑,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四、关注“学生的英语课堂有效参与”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1.要求英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和行为。“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参与,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激发、唤醒、鼓舞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教师的角色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2.英语教师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上,学生会主动积极地思考,向你提出异议,发起“刁难或挑战”。当学生能够参与学习时,其思惟的活跃会令老师们惊叹,学生们的知识面也很广,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过了英语教师。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而且要提升综合能力,扩大知识面,才能驾驭好课堂。(1)专业素质。英语专业知识、教育心理专业,和文化修养等,缺一不可。(2)能力提升。英语教师要“因材施教”选用合适于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对于各种教学法的灵活运用能力,课前的策划设计能力,课堂上的组织调度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英语教师要塑造自身的个性和魅力,增强吸引鼓动学生参与的感染力。
3.英语教师努力做到研究教学。韩愈靠诫我们“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和同事间,师生间多合作探索,商讨研究问题。这样的教学的氛围更好地带动学生课堂的参与学习。师生互动-互助,互学-互教型课堂可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课学有效参与。
关注学生的英语课堂有效参与,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教会学生主动探索,引导学生学会学,为学生终生学习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打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参考书
译林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2004
2、《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 2001.7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9.
4、赵平《英语十字教学法》,《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5、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
6、梁承锋,张丹:《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
7、《小学语文教师》 2005年7至8期
8、《新英语课程标准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第四篇: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而“空间与图形”部分在小学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四个板块的内容。我们在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时候,必须要以新课标为指导,研读新教材,领会新意图,树立新思维,采取新对策,切实提高“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中应该采取的基本策略。
(一)、突出生活化和现实性。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北师大版教材将“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目的就是要加强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突出以学生熟悉的居住、生存和活动的现实空间作为学习的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与物体、建立丰富表象、形成直觉思维,密切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在现实情境中帮助学生顺利地建立空间观念。
1、紧密联系现实原型。
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对现实原型的充分感知,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比如,教学“角的认识”时,(1)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熟悉的剪刀、红领巾、钟面等现实原型,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实物,然后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画下大小不同的三种角,在此基础上引出角的概念,实现从实物到相应平面图形的转换。(2)回到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在学生寻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新课引入时的实物图中去找角,再到教室里去找出更多的角,寻找的范围应是学生熟悉的,从小到大的。同时由于教室里看到的都是物体,物体是许多面围成的,而角是存在于某个面上的,因此,应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切不可笼统地说桌角是角。通过这样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的反复转换,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把握实物与相应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空间观念就会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
2、创设丰富有效的情境。
《标准》中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呈现大都采用直观几何、实验几何的方式,在教学中,设置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增加直接经验,启迪思维火花,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如运用做游戏、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空间与图形”,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例如,《圆的认识》一课,是学生了解曲线图形的开始,与以往的直线平面图形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充分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联系自己课下的游戏经历,创设哪种方式更公平的情景?并在小组内与同伴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在逐步的讨论与交流中,有部分学生就会提出正方形游戏时,站在四个拐角的同学比站在每条边中间的同学到毽子的距离远,这时大家一致认为只有站成圆形才公平。接着,我们还可以反问:为什么?有学生就指出,因为站在圆曲线上的每一个位置到毽子的位置始终都是一样的,学生对于圆的特征认识才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又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可以通过设计墙报的花边等教学情景,让学生体会总结出计算周长的公式。通过粉刷墙壁,学习面积的计算。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用途,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3、用好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对几何形体的掌握,总是先从它的感性直观开始的,他们首先被具体的几何形体的外部形式所吸引,随即唤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倾注在几何形体的感性形式的特征上时,几何形体的结构及运动规律便在他们的知觉中完形,以形成表象。根据由德国的库仑发现并命名的“脑映像”之说原理可知,儿童对耳闻目睹过的事情,不仅在事后的即刻,而且在几小时、几天,有时甚至是在几年后仍有清晰的记忆。学生已有的空间知识和经验,来自于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物体的接触与了解,它们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无缝链接,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不断帮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水平的生长点和着眼点,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逐步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并在观察、操作、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例如,三年级在学习《平移和旋转》时,就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首先谈话引入:今天老师是走路来学校的,平时你们是怎么来上学的?学生回答有走、乘汽车等,老师可以归纳: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汽车在行驶,我们说它们在运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第二,分类探究: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一些物体运动时的视频,看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可以一边看,一边做动作,然后同桌合作,给这些运动现象分类。同学们把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现象分为一类,把风扇的叶片、螺旋桨、指针的运动现象分为另一类。第三,整体感知: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叫旋转。教师依次出示一些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让学生边模仿动作、边思考这种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边用手势判断平移或旋转现象,边回答。第四,初步建立概念,会联系生活实例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谈运动现象引趣——给平移和旋转现象分类——在动作模仿中感知平移和旋转——概念的初步建立这四个活动,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初步引导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强化过程与体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空间观念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才能形成与发展。新课标下的“空间与图形”与以往的“几何”相比,突出了将“过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非常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的经验,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经历过程与体验实例”。同样的知识点,北师大版教材注重让学生感受实际意义,比如,由认识、知道面积单位的硬性规定转变为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体验单位统一的重要性,由对面积公式的记忆与单纯计算转变为对面积公式的探索与实际应用,强调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强调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1、加强操作活动。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有直观性的特点,一般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与概念,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几何概念不能直接理解,要借助直观的演示才能理解。心理学的观念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概念的本质。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把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有利于形成和巩固空间观念。
(1)、操作与观察相结合。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它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除了利用已有经验外,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可以从观察活动开始,在观察活动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常见的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都有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以及交流与讨论,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带来的实物进行摸,滚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又如教学对称图形时,让学生运用折、画、剪等活动,能逐渐悟出什么叫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操作与思考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体验中构建空间模型,感知体与体、面与面、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位置、方位与变换,就产生了平行、垂直与角,就有各种不同的拼搭与组合。对这些关系的把握,学生就能认识图形之间的各种相互关联和依存,把握其中的各种稳定与变化,由此内化成关于空间的若干结构,这就是空间观念。但这一环节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中,些学生往往只觉得热闹、好玩,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数学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例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教师课前请每个学生搜集一些实物,如:药盒、八宝粥罐、积木、乒乓球等。上课时教师就请学生搭,看谁搭得稳,搭得漂亮,然后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没有把球放在最底层?把八宝粥罐放在底层要注意怎么放?四种立体图形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就不再需要老师来一步步地牵引,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都将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
(3)、操作与想象相结合。
学生通过想象绘制和比较放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茶壶,又让学生猜一猜小组内其他同学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的。并且在想象完后,走到该同学的位置观察一下,在这个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再如学习“面积单位”,在认识1平方分米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观察教具---动手裁剪---闭眼想象”来建立1平方分米的表象。又如,学习“折叠与展开”,可以从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动手裁剪展开---闭眼想象折叠”这种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转换,以丰富的表象作为建立空间观念的坚实载体。
2、引导动态想象。教学心理学认为,动态想象是学生数理逻辑与经验生成的源泉,静态想象只能产生物理经验,而空间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印象,更是一种思考,是一种逻辑,是一种内在的把握,所以说图形的动态是空间观念形成的源泉。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研究动态的圆来把握实质,首先让学生用图形纸片研究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并且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与直径都相等。在把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会折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有些学生想象成有无数条,有些学生进而认为半径的条数应该是直径条数的两倍,可见动态研究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其次是把两个小球分别系在一根绳上和一根橡皮筋上,通过不断加速的转动让学生想象,小球划出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一个是圆,一个不是圆,由此引导学生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再如在教学平移时,引导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当金鱼的嘴向前移动一格,这条金鱼也向前移动了一格;嘴再向前移动一格,金鱼也向前移动一格,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使学生把部分与整体在平移运动中融合起来,只有达到这样的认识,由点的移动距离来确立物体的移动距离才能得以内化。又如在研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设计一组运动的拼搭游戏,三条线段,两条是分开的,让学生想象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进行变化,把其中一条缩短,能否围成三角形;再把缩短的一条增长,能否围成三角形,第三种情况两条短边之和正好等于第三边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其中一条短边增长一点点,你很难想象到的一点点,你说这时能否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这样的想象中构筑自己的心理图像,由此进一步理解这一原理。
3、组织有效合作交流。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都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合作交流。因此,我们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讨论交流、合作实验。同时,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时机,在学生产生疑难时、在质疑辨析时、在总结概括时,引导学生主动地与同伴合作交流,积极地表达自己对几何空间的看法,倾听、接受同伴的正确意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集思广益中产生新的思考,建构、完善自己的空间认知结构。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开展“剪一剪、拼一拼”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已经充分体会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讨论一致认定想办法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应该可以的。然后让学生设法按自己的思路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学生就要自主探索,亲自实践,有的学生只考虑了最后的结果,剪出来是拼成了长方形却各片大小不一,而且没有连在一起,却不知道如何拼成学过的图形。这时就可以乘势引导组织讨论交流,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大家达成共识。这样,学生经历观察动作的变化,或者动态的模仿,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不断观察、思考、交流中学生一定能感悟“空间与图形”本质的东西。又如,在学习“确定位置“时,根据游乐场的示意图回答问题:小敏到海洋馆可以怎样走?由于走法不止一种,因此留给学生交流的空间就相对较大。组织交流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选择的行走路线;另一方面更要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不同走法,比较各种走法的异同,以使学生对平面图的认识更加全面,从而逐步提高识图的能力。
(三)、加强实际应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认识正误的唯一标准,更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实际应用是新课标下的北师大教材区别于其它教材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强调要让学生通过所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发展空间观念。比如,在c层补充教材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6个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求它现在的表面积。”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独立做,结果大部分同学的算式是:“4×4×6-1×1×6×6=60(平方厘米)。当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解答时,他们的意见是那么一致: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平方厘米,挖去6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当然就减少了36平方厘米。学生的解答让我感到意外,同时也使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有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感受到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呢?对这一题,我没有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设置了这样一个活动:用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先摆出这样一正方体,从上面正中间取走一个,观察有什么发现。我首先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当他们借助演示都确信切去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增加4个正方形的面积后,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是不是切下一个正方体后,表面积就一定会增加4个面的面积呢?结果他们通过再次的动手实践,得出了如果在8个顶点上切,表面积的大小不变;如果在两个顶点之间的棱上切下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只增加两个面的结论。又如,在五年级的“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中,在教学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个装电视机的盒子图,上面有一个连乘算式:60×50×40。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重视学习场的开放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何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限制、学习方式被约束,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统一的方法来认识图形、学习几何证明,导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彰显,创新的热情得不到激发。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路径,提倡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在“空间与图形”部分,提倡设置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如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可以提供平面图,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来解决,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活动空间,激活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之后,呈现用这些图形拼成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孩子们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所学的图形,在这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让孩子们用学过的图形画物体,有的画出一列小火车,有的画出一艘轮船,有的画出机器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再如,在五年级学习三角形面积时,练一练中,先让学生观察再计算:图中涂色的四个三角形面积各是多少?是怎样想的?学生能很快领悟到图中涂色三角形面积是相等的,因为它们属于“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必然相等”,然后变换课件,随着课件的一步步点击,变化为底边不动,一个顶点运动,构成若干个三角形,思维敏捷的学生马上能领悟到:其实图中的a点是个动点,它可以在线段ab间任意移动,这样可以得到无数个涂色的三角形,但面积都是相等,经这样的练习设计能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总之,几何知识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概念,了解其形状,运用其公式,即所谓的“形”,更重要的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神”,即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有形无神则是一堆死知识;有神无形,学生接受的知识,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要“形”“神”兼备。
第五篇: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永福县第一小学 余幸琼
摘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表达,让个性尽情彰显。洒下的是辛勤的汗水,陪伴我们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如果走进我们的课堂,您会看到学生们无拘无束的发言,看见一朵朵绽放的“花”。
关键词:个性 阅读教学 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屡见不鲜的就是教师在一步步实施自己的教案,而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教师顺利地实施教案,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教师所预定的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基本局限在教师设计中,这样的阅读只会泯灭孩子的个性,扼杀孩子阅读的兴趣。如果说我们的阅读教学缺少什么,缺的就是如何让语文滋养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享受课堂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精神,让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中提高。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一、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学生的直接感悟对象,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就是朗读,读得越多,感受越真,领悟也越深。语文是有声的艺术,不是静寂的符号,学语文离不开朗读。朗读是小学语文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手段,它是学生通向文本深处的桥梁。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打破“讲读模式”,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小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思考。学生阅读课文必须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阅读课堂不能滥竽充数,不能空手赶集,不能依赖老师和同学,应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1.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是学生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去充分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试着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找出自己疑惑的地方。“观书贵疑”,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经过大脑“消化”,变为自己的“血肉”,才能学有所长。例如,在教学《蚂蚁的救助》一课是,刚开始我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语速可快可慢,声音可大可小,作到有层次地读,也可以自己读,也可以结伴读,但要求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学生初读课文后,马上理解了课文层面上的内容意思:蚂蚁为什么要救助?蚂蚁在什么地方救助?蚂蚁救助的结果怎么样?
2.精读领悟
由于学生受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悟”要进行梳理、归类;对于重点句、段的领悟,还应根据学生的“悟”度,引导学生悟后再疑,读后再悟,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悟”的质量。如:《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爬呀爬”一词,不仅说明小壁虎爬的时间长,路程远,还为文后小壁虎尾巴的再生埋下伏笔。另外,通过引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让学生理解“摇、拨水”的词义,知道小鱼的尾巴有它自己的用处,所以不能借给小壁虎。
3.诵读感悟
诵读是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也是检验学生是不是已经对课文内容有所领悟的一种方式。如果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境界,读起来自然能够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如:学完《飞夺泸定桥》的“夺桥”这一部分后,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他们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气变化中,可让人感悟到他们对红军战士英勇善战,顽强战胜敌人的那种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已有深深的领悟。这样诵读于口,领悟于心,有助于学生想象,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的韵味气势,培养语感和积累词汇。
二、在阅读中彰显学生个性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能让每一名学生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学习氛围。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接近尾声时,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题为“实话实说”的谈话节目,以“你喜欢花生还是苹果,你又想做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让学生自择观点、自由说话。结果,学生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甚至把《十万个为什么》、《科技博览》等书也搬到了课堂,旁征博引。在这样一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以外,还对文本所阐述的道理理解得更加深入,学生的个性在对话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尊重学生个性构建和谐课堂
学生阅读过程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空间。让学生有独立的思想,鼓励学生求同的时候,更应鼓励学生求异!师与生、生与生,融为一体,实现零距离接触,沟通无障碍。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所以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经常询问学生对自己的教学的感受。蹲下来听一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一评课,对我们应该很有好处。学生经常问我老师你能读读吗,老师你能背下来吗?刚开始时我觉得不自然,可时间长了,就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了。反而对我的背功大有帮助。还真得感谢这帮孩子们,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1.找到课文与生活的结合点,把学生带入生活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幅总理画像,一段哀乐,就能把学生带入沉痛之中。
2.生活化的教学设计。教学《桂林山水》可以组织学生为桂林设计广告语活动;教学《田忌赛马》时可以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赛马现场直播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学《落花生》时设计辩论:是做苹果一样的人好,还是做花生一样的人好? 3.生活语文的介入,如公园文化、街道文化、网络文化、社区文化、商场文化、家庭文化、寝室文化等等。一位教师组织学生上街学语文,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新思路。
四、读写链接,实现创造性阅读
学生在阅读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文本交流,与同学、老师乃至生活的对话,会有很多心得体会。这时,若能创造平台,鼓励学生用手中的笔去书写出来,通过学生写的读书笔记、随笔、小说等文章,以读促写、以写促思,从而达到创造性阅读。这样的写作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而且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改写、仿写、故事新编等写作训练拓展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将阅读欣赏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写出来。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去创新,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我相信:个性化阅读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一定会使学生的个性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五、在语文演练中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使语言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此过程中,学生融入了自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无疑会促进学生对教材的感悟。如教《笋芽儿》一课时,笔者试着对文中的角色进行小组朗读表演。表演“春雨”的同学眉飞色舞地读着,“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他们边读边俯首摇着另一名同学,原来那一名同学是“笋芽儿”。春雨还告诉我:“春雨是细细的,密密的,所以春雨的声音要读得轻轻的、柔柔的。”“轰隆隆!轰隆隆!„„伴随着粗重的男嗓子,扮演“雷公公”的同学居然用小拳头捶起桌子来。有个同学说还要敲得重一些,因为书上说“重重地敲”。接着,“笋芽儿”趴在桌面上,揉眼睛,伸懒腰,看四周,那神态真是活灵活现。而接下来的“扭动”、“钻”更是惟妙惟肖。在这样的表演中,学生们已深入到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的情感和心理,体会到如何去表达,如何去表演,他们的语感也在这种情境中得到提高,得到强化。再则,教师可以通过画图,使学生借助想像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从而使文字与形象配合,课文与画面互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一课时,让学生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柳美景画出来。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感受到春日柳树翠绿晶莹的颜色美、轻柔美。此外,教师可以课文为“例子”,组织对课文进行改写、补白、续写等形式的小练笔,也还可以采取设置“班级图书角”、评比“阅读之星”、为学生开列推阅读书目等多种活动形式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实践指导。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去创新,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我相信:个性化阅读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一定会使学生的个性绽放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