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新《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笔记

时间:2019-05-12 22:1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立新《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立新《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笔记》。

第一篇:张立新《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笔记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笔记

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就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知识体系:(1)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本质-功能-历史。它主要包括教育技术是什么、有什么功能和作用以及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2)有形的物化技术——媒体-资源-环境。它主要包括教学媒体种类和功能、教学资源的类型与功能以及媒体、资源和学习环境的设计。(3)基于教与学理论的技术——教学策略与学习技术。它主要包括基于几种典型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技术。(4)基于系统方法的技术——教学系统设计。它主要包括教学体统设计的基本模式和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是一门教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中国教育技术发展过程:20世纪初,幻灯传入中国,这是中国电化教育开始的标志。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电化教育初步发展阶段,但由于三年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致使电化教育未能快速地发展起来。“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的电化教育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建立健全了电教机构,逐步形成了全国性的电教网络;形成了一支专职、兼职电教队伍;配备了相应的电教设备和器材;编制了相当数量的电教材料;开展电教理论研究和电教实验。21世纪至今,学科名称从“电化教育”变为“教育技术”,确定了教育技术的学科体系,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工程,教育技术进入系统发展阶段。

技术在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技术提高了人类与自然的交互能力,同时也使自身获得了发展。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体力与智力的协调和全面发展。技术使得人类从复杂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多的学习和研究等智力活动,进而获得全面发展。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二是技术可以引发社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变革;三是技术可以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教学媒体含义:教学媒体是承载并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其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教学媒体的种类:按表达手段对媒体的分类——口语媒体、文字印刷媒体、电子媒体;按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对媒体的分类——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作用媒体;国际电信联盟对媒体的分类——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

学习资源的含义、组成要素及分类: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人员、资料、设备、活动和场所,可以把学习资源划分为设计的学习资源和利用的学习资源。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含义及种类:数字化学习资源即将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成为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下可以存储、加工、传递及呈现的多媒体信息。数字化学习资源按照与学习内容的相关程度可以划分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学习支持工具与平台、Internet学习资源。

基于资源的教与学设计的一般流程(SUCCEED模式):

1、选择和确定主题和信息需求;

2、发现潜在的学习资源;

3、收集检查和选择合适的资源;

4、从选定的资源中找出相关信息并加以整理;

5、对信息进行评价、解释、分析和综合;

6、以恰当的形式来呈现信息;

7、确定整个过程的效果。

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过程:

1、确定题目;

2、确定应用此多媒体教学演示文稿要达到的目标;

3、制作多媒体教学演示文稿需要的素材;

4、规划版面。

专题设计网站的设计过程:

1、确定专题;

2、选定网站内容;

3、选择与设计信息资源;

4、专题学习网站功能设计;

5、专题学习网站基本结构。

学习环境概念:学习环境是影响人类学习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

学习环境的基本功能:

1、学习环境是学习发生的条件;

2、学习环境是课程实施的条件;

3、学习环境是促进学习的外部事件。

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概念:信息化学习环境是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的、能够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系统。

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类型:

1、以信息服务为主的校园网络环境;

2、以传统班级授课为主的多媒体教室环境;

3、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室环境;

4、以学生在线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环境;

5、以信息利用为主的电子图书馆;

6、以交流与合作为主的虚拟学习社区。

信息化学习环境的作用:

1、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能够扩展学习的时空。

理想的学习环境的基本标准:

1、物理环境的标准——能够满足生理和心理需要、能够满足安全需要;

2、社会环境的标准——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地学习氛围、归属感;

3、规范环境的标准——符合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符合学与教过程的规律、体现民主与自治。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的“刺激-反应”的联结过程;

2、学习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学习是学生观察与模仿的过程;

4、学习是操作强化的过程。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技术:

1、行为塑造教学技术;

2、程序教学技术;

3、有效强化教学技术;

4、适当练习教学技术;

5、观察学习教学技术。

行为主义操作强化理论的基本观念:行为主义操作强化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练习、不断反馈与强化等途径促进学习效果,认为学习过程是“操作+强化”的过程,即在所期望的行为发生时给予强化。

运用强化教学技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应用强化程序原则

2、合理应用积极

强化与消极强化原则

3、灵活性原则;

斯金纳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

1、小步子原则;

2、积极反应原则;

3、即时强化原则;

4、自定步调原则;

5、最低错误率原则。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

2、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

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观点:信息加工理论把学习过程类比为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对外界信息接收、加工、存储、提取的过程。认为,学习实质上是由获得信息和使用信息构成的,而人的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

根据加涅对学习内部过程及其所受的外部事件的影响的表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相应的教学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

1、利用刺激的变化引起学习者注意;

2、突出刺激的特征促进选择性知觉;

3、选择恰当的编码方式促进语义编码;

4、提供线索帮助提取;

5、告知行为类型和目标形成反应及预期;

6、运用激活和选择策略完成控制过程。

先行组织者及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当学习者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不巩固,教师有意识地为学习者设计并提供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抽象性与包摄性较强的引导材料,这种引导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的内容起到吸收、固定作用。这个引导性材料成为先行组织者,这一教学技术称为先行组织者技术。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应用过程:第一阶段:呈现先行组织者。阐明本课的内容,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确认正在阐明的属性,给出例子,提供上下文,使学习者注意到相关知识和经验。第二阶段: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明确知识的结构,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保持注意,呈现演讲、讨论、放电影、做实验和阅读有关的材料。第三阶段: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使用整合协调的原则;促进积极的接受学习;提示新、旧概念(或新、就知识)之间的关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是个体对信息进行积极建构的结果;知识是个体与情境互动的产物;知识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学习是情景性认知的过程。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学是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学是创设能提供认知工具、蕴含丰富资源、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中去建构个人意义的学习环境的过程;教学是建立有助于交流、协商的学习共同体的过程。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的师生观——学生观、教师观、师生角色。

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随机通达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主要环节: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支架式教学包括环节:搭建支架,进入情境,进行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的一种工程技术。

教学系统设计观的演变:

1、媒体观;

2、朴素的系统观;

3、狭义的系统观;

4、标准的系统观;

5、教学系统设计观。

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就是揭示学习需要,从而发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并辨明教学设计是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同时它还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分析学生(学习者)特征的方法:

1、查阅学生一般特征方面的材料;

2、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特征(特殊特征和一般特征);

3、通过安臵性评价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习内容的领域:

1、认知领域;

2、动作技能;

3、态度和情感。学习内容分析方法:

1、比较法;

2、归类法;

3、分解法;

4、建构法。

比较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通过比较可以揭示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准确的掌握概念;

2、用学生熟悉的内容与学习的新内容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理解新内容;

3、通过比较,可以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4、从学生的角度看,比较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方法,也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归类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通过归类揭示事物的共同特征,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和原理;

2、通过归类使教学内容系统化,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和记忆;

3、归类是发现和总结事物规律的基本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教学目标技术的作用:教学设计中的 教学目标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目标控制和管理的教学技术。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它 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的东西,也是教师所期望的学习成果;

2、教学目标是最好的激发学生动机的因素;

3、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活动起规范作用;

4、教学目标控制着教学的全过程。

一个教学目标包括ABCD四个基本要素:即对象、行为、条件、标准。A(audience)表示明确教学对象;B(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即行为;C(condition)表示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及条件;D(degree)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度。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1、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2、研究性学习模式;

3、研究性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基本过程:

1、教师提出学习任务;

2、形成合作学习小组;

3、小组内成员分工;小组内成员协商讨论;

5、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1、进入问题情景阶段;

2、实践体验阶段;

3、表达和交流阶段。

探究性学习基本结构与程序: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教学方法的选择标准:

1、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

2、教学方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3、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4、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相适应;

5、要根据教师本身的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

2、激励功能;

3、调控功能;

4、教学功能。教学评价的类型:

1、按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分类——安臵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按教学评价的标准分类——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3、按评价的对象分类——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面向学习资源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指导性原则;

4、科学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1、测验;

2、调查;

3、观察。

面向学习资源评价的基本标准:

1、教育性。看其是否能用来向学生传递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2、科学性。看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

3、技术性。看其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技术质量。

4、技术性。看其是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经济性。看其是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较大的收益。

多媒体教室环境的构成:

1、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多媒体计算机、中央控制系统、投影显示系统、数字视频展示台、录像机、音响设备;

2、环境设备,如灯光及窗帘;

3、扩展组成部分,如网络连接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等。

多媒体教室环境的配臵原则:

1、明确使用目的;

2、按需配臵设备;

3、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

多媒体教室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应突出考虑两个问题:

1、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中适合开展哪些教与学的活动?

2、这些活动是否需要多媒体教室环境中的媒体与技术的支持?

多媒体教室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

1、教室讲解,学生接受;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3、教室提问,学生作答;

4、教室引导,学生探究;

5、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6、教师臵境,学生体验。

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的构成:

1、硬件构成——教师机、学生机;服务器;网络通信设备;多媒体设备。

2、软件构成,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资源系统。

3、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两种实现方案——硬件方案、软件方案。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

1、广播教学;

2、远程控制;

3、屏幕监视;

4、屏幕录制与回放;

5、文件传输;

6、电子举手;

7、电子教鞭。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教学功能:多媒体网络教室可方便地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学习环境,可支持多种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教师既可以用屏幕广播的功能,把自己的屏幕广播给大家,进行讲授式授课;也可以让学生边看教师的演示操作边学习;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分组讨论”功能,让学生协

作完成一个任务;还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个别化教学或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指导;还可以利用“网上讨论”功能,使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协商与交流,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发表言论的机会。

多媒体网络教室用于学生自由上网的环境时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1、教师要完成两项工作——明确任务与要求;加强监管与引导;

2、对学生的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信息技术能力。

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任务的教学设计包括的主要内容:

1、设计学习任务;

2、设计网络学习环境;

3、组织与安排学习活动;

4、设计学习评价方案。

Blended Learning:这是一个从国外传来的概念,国内学者将其范围为“混合式学习”、“混合学习”、“结合式学习”或“融合性学习”,其中“混合学习”、“混合式学习”这两个名称用的比较普遍。Blended Learning所强调的并非是某一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它侧重于纠正近些年来由于过分追捧E-Learning的作用所造成的教育思想的偏离,反映了国际教育技术界关于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提高。因而,Blended Learning是为了达到教育学的目的,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提高学习质量和绩效的一种教学思想。

混合式学习系统中的各要素及特征:

1、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是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2、学生——一方面要在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主动完成自主、探究、协作等类型的学习任务;

3、教学内容——采用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以满足教学和学习的多种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教学媒体——首先了知识内容的存储、传递与呈现工具;还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出探究、自出发现的认知工具;还是混合式学习中的协作交流工具。

提高混合式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1、要注重教学分析;

2、学与教并重;

3、注重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4、优化混合要素与混合顺序。

现代远程教育概念:现代远程教育是在远程教育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指教师和学生处于相对分离的情况下,由特定的教育组织应用各类现代技术媒体,通过规划和准备学习材料以及提供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同时,教师和学生通过双向通信实现教与学行为的联系、交互和整合的一种教育形式。

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与学行为的时空分离;

2、技术媒体的学习支持;

3、教与学时空分离的再次整合。

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要素及特征:

1、教师——扮演学习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角色,扮演着教学与行政的角色,扮演着心理定向的角色;

2、学生——一方面扮演着学习过程的主体角色,另一方面扮演着学习监督者的角色;

3、媒体——是传递和呈现教学信息的载体,是实现教与学再度整合的关键。

现代远程教育的的模式及分类特征:

1、现在远程教育组织模式,是现代远程教育

机构开展规范化远程教育活动的组织形态;

2、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模式,是利用各种媒体技术和教育资源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形态;

3、现代远程教育教与学的模式,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类重要模式,是基于特定的远程教育组织机构而实施的新型教育活动形态。

现在远程教育组织模式类型:

1、是由独立、专门的远程教育机构实施教育活动的组织系统;

2、是由普通大学创办的远程教育组织模式;

3、是由各级教育政府、教育机构委托普通高校的教育部门或由教育机构独立开展的远程教育组织形式。

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模式类型(模式):

1、函授模式——以印刷材料为主要学习资源,以邮政传输技术为主要通信手段,以面授辅导为辅助教学手段开展函授教育;

2、广播、电视模式——教师利用无线电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传送教学信息,学生收听广播或利用电视媒体接受信息,并辅助文字材料进行教学的模式;

3、网络模式——双向交互,可以实现同步或异步通信。

现代远程教育教与学的模式类型(模式):

1、自主学习模式——没有固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学习者可以再任何能够获取学习资源或具备上网条件的地点学习;

2、面授学习模式——通常以工作单位或社区学习中心为单位进行,强调师生人际交互或基于电子通信技术的双向交互以及学生的集体学习,大多数学习支持服务都在教学集体班组中实现;

3、面授-自学结合的模式——既可以发挥远程学习者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又能够加强师生直接的交互,更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笔记

第一章 做合格教师 1.教师心理素质: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认知、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性格等。2.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教师的智力素质、教师的情感素质、教师的意志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教师的人格素质、教师的教育信念。

3.教师的智力素质:敏锐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多方位的立体思维能力、注意分配的能力。4.教师的情感素质:成熟而稳定的情感、爱的情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具有爱的自觉性、爱的原则性、爱的普遍性、爱的恒长性)5.教师的意志素质:实现教育目的自觉性、克服困难坚韧性、选择教育决策果断性、解决矛盾的沉着自制性。6.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的教育能力素质。

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

7.教师的知识结构:

本体性知识(教师职业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包括: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所教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所教学科提供的思维方法)实践性知识:教师在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提炼,它主要来源于课堂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和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行为,带有明显的情景性、个体性,体现出教师个人的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8.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以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解为基础来设计总体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成功的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活动为监控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监视、检查、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9.教师的教育能力素质: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独创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心理教育能力、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迅速地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分寸)7.教师的人格素质:浓厚的职业兴趣、正确的动机、健全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自我体验、良好的自我调控)良好的性格(公正无私、谦虚诚实、活泼开朗、独立善断)8.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具有动力作用的教育观念系统,它直接支配、调节教育教学活动,影响活动效率。9.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9.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第二章布鲁纳德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与教学

1.布鲁纳关于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动作性表征(靠动作作用于事务来认识外部世界)、映像性表征(这一阶段儿童凭借对客观事务留在头脑中的表象,或依靠照片或图形等,来获得和运用知识)、符号性表征(运用符号或语言文字等为媒介,来获得和运用知识。)2.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意义:有助于

学生理解学科的具体内容;有助于学生的记忆;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3.螺旋式课程(布鲁纳),即课程内容不能只靠一次学习就达到目的,必须随年级上升而做多次循环,进行反复学习,不断的加深理解,进而逐渐掌握。

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指学生不是从教师的讲述中直接得到知识,而是由教师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和条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的一种学习方法。

5.发现学习的一般步骤:创设问题情境;建立假设;验证假设;拓展应用。发现学习的特征: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内部动机;重视直觉思维;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6.发现学习的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检索。7.发现学习的缺性:发现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需要的时间更多;发现学习对于低年级儿童不太适用;发现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限制,适用于以严密逻辑为基础的数理等学科,也适用于有显著结构的社会学科。7.发现学习的特征:

1、重视学习过程;

2、重视内部动机;

3、重视直觉思维;

4、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

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它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了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机械学习,是指对任意的(或人为的)和字面的联系获得的过程。2.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而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发现,并且使发现的内容成为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接受学习,指学习主要内容是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学习者不需要发现,只需要接受或理解,但其中贯穿着教师有计划的指导。

3.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 性质不同:发现学习是一个归纳过程,使用的方法可以称为“例-规法”。接受学习是一个演绎的过程,使用的方法可以称为“规-例法”。思维过程有所不同:在智力发展和认知功能中的作用不完全相同。适用对象有所不同:发现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小的低年级儿童学习比较具体的概念与规则。接受学习则被认为适合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学习比较抽象的概念与规则。适用的教学内容不同:发现学习适合于没有严谨的结构的学习内容。接受学习比较适合学习那些结构良好的基本知识技能。

4.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概念学习,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命题学习,命题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的,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它只是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另一类命题则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性命题。

5.奥苏伯尔的“同化论思想”认为有意义的命题学习包括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而且这些学习都是通过同化实现的.下位学习:在新知识和旧知识构成的类属关系中,下位的新观念被上位的旧观念包容和概括,这种情况下获得新观念的意义的过程叫下位学习。下位学习是一个演绎的过程。

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一些观念,现在要在这些旧观念的基础上下学习一个包容、概括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产生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上位学习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当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特殊观念既不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对联合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结合学习。

6.学习(或教学)的原则:逐渐分化原则,学生应该学习(教师和教材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加以分化。整合协调原则(综合贯通原则),指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加以联合和重新组织。除上述两条原则外,奥苏伯尔还提出了序列原则和巩固原则。

第四章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

1.历史渊源: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认知学徒:学习者通过与某个专家相互作用,逐渐获得知识经验和过程。2.建构主义理论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3.建构主义教学基本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4.建构主义提倡的主要教学方法: 随机进入教学,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抛锚式教学,也称为“实例式教学”或“给予问题的教学”,指以具有感染力和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对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

贾斯珀系列(范得毕特大学开发)的学习特点: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问题解决学习数学;创设了一种帮助学生整合数学概念并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整合的情境;充分运用了影碟等现代技术;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一段相对宽松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了合作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发展深层理解为数学概念的机会;提供了教师与学生共享的教学情境。第五章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教学 1.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言语-语言智能: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音乐-节奏智能: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逻辑-数理智能:指人能有效地运用数字、计算、推理、假设和思考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视觉-空间智能:指人利用三维空间方式进行思维和表现的能力。

身体-动觉智能:指人调节身体运动及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身体-动觉智能指人调节身体运动及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表现为能较好的控制身体,对时间能够给出恰当身体反应,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自知-自省智能:主要是指认识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喜欢独立工作,有自我选择的空间。交往-交流智能:主要是指觉察他人情绪意向的能力,有效地理解他人和善于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自然观察智能:主要是指人对自然现象、科学和动物等特别有兴趣。2.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国教育改革意义: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智力观。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观。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有助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观。3.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特点:关注“智能类型是什么”;由单一走向多元

第六章学习积极性及其培养

1、学习积极性: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认真与勤奋、主动与顽强的能动心理状态,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2.学习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人的学习要求或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需求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

3.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学生最基本的学习需要包括

认知需要(是指个体处于好奇心,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需要(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附属需要(指学生为了保持教师或者家长等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4.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5.学习动机的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求知与理解、审美、自我实现;强化理论(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结果期待、效能期待;归因理论(伯纳德·韦纳):成败归因理论包括三个特征,即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四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

6.学习动机的作用: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7.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具体描述了动机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动机与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即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学习动机达到最佳强度,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大而下降。

8.学习态度: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性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三者组成的一种互相关联的统一体。9.学习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是行为的动力。学习兴趣具有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的品质。

1.影响学习积极性的主观因素:身体状态、心理健康状态、学习策略 2.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客观因素: 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影响 3.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格、性别、能力);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教会学生自我激励。

4.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

建立学习的大概念观。学习的大概念观认为只要是个体经验的获得都是学习,学习不再仅仅局限在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接受上,学习的范围变得更为广阔。

5.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外部动力:科学使用奖励;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习结果即使反馈。

7.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训练学生对学习成败的正确归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1.知识:狭义知识指贮存在语言文字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广义知识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2.知识的分类: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和理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根据个体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

接陈述的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梅耶认为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3.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是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贮存方式,即信息在长时记忆中是如何编码的。安德森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网络或图式来表征的。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安德森认为程序性知识 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4.知识学习的分类:奥苏伯尔依据知识的复杂程度将知识学习(有意义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其中命题学习进一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5.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三个阶段,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在这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同化、保持和应用。6.影响知识学习的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如自身的生理健康状况、学习的动机、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焦虑、学习准备等等。(学习准备包括:原有的知识水平;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

外部因素:教师的态度;班级心理气氛;学习环境。

3.知识的获得与理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对学习内容的直观和对学习内容的概括。

4.感性知识的获得——知识直观 对学习内容的直观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根据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的感性材料的不同,可以把直观教学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教学。

实物直观是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活动。具有生动性、鲜明性、和真实性,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不易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容易受到时间、空间和感观特性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进行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是通过对事物模拟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活动。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扩大直观范围,提高直观效果。但是模象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而非实际事物本身,因此模象不如实物真实、全面和亲切,与具体实物之间总有一定距离。

言语直观是在生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文字)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从而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直观活动。不受时间、空间和更多物质条件的限制,只需借助口头或书面语言就能完成。言语直观获得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且活泼、经济、方便,因此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但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言语直观的效果受教师的表达能力、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经验的限制。5.理性知识的获得——知识的概括 知识的概括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学习内容所获得的直观感性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等加工,最后获得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感性概括,也称直觉概括,是指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是概括的高级形式。从感性概括中,只能获得概括不充分的日常概念和命题;只有通过理性概括,才能获得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概念和命题。

6.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用直观教学方式。利用言语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运用感知规律,突现直观对象的特征。(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调动学生积极性,运用各种感观参与直观过程。培养学生良好观察能力。7.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的概括辨别作用。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科学地使用比较教学。调动学生地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8.根据编码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在头脑中停留时间的长短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留一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信息贮存时间极短,大约0.25-2秒;贮存信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的容量较大)短时记忆: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为5秒到1分钟左右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两个成分:直接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指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乃至终生的记忆。(特点:信息保持时间很长;保持容量非常大、长时记忆经过词的编码以有组织的状态被保持,并与个体的知识经验有关)9.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是指记忆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错误地再认和回忆。

1.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在最初的时间里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发生遗忘。由此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

2.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学习的程度;学习者的态度 3.遗忘的原因及理论: 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最后消失的结果。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艾宾浩斯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也就可以得到恢复。(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只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

动机性遗忘说:又称压抑说,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认为遗忘是由于对所记忆信息的不良情绪体验导致了对该信息产生了压抑作用,如果这种压抑解除了,记忆也就能恢复。同化说(奥苏伯尔);提取失败说 教学中合理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4.对知识的保持:加深对材料意义理解和加工程度。有效运用记忆方法。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复习要及时;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采用多样化复习方法)组块化编码策略。利用外部记忆手段。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5.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论述如何进行有效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映的遗忘先快后慢规律,遗忘的开始发展很快,所以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复习要在尚未大量遗忘前及时进行,节省学习时间,减缓遗忘的进程。采用合理的复习方法,刚学过的新知识应该多复习,每次复习的时间应长些,而间隔时间要短些;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每次复习的时间可以短些,而间隔的时间可以长些。第八章学习策略及其培养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学习活动中有目的有意义地制定和使用的有关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技能。2.学习策略的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的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统一;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3.学习策略的分类:丹瑟洛的二分法:主策略和辅策略。迈克尔的三分法: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奥克斯福德和皮连生的多分法

4.学习策略的意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适应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个体成长的需要

5.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指学习训练中应发挥和促进学生主体作用,既是学习策略训练的目的,又是必要的方法和途径。内化性原则:是指在学习策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

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并达到自动化的水平,从而能在新的环境中加以灵活运用。特异性原则:是指学习策略一定要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相适应。6.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SQ3R:浏览、提问、阅读、陈述、复习);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7.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8.元认知策略: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认知、评价、监控和调节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分四种:自我计划策略、自我监控策略、自我指导策略、自我评价策略。9.元认知策略培养的具体途径:提高学生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丰富学生关于元认知的知识和体验;加强对学生元认知操作的指导;给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反馈条件;注重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

1.元认知策略培养的方法: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知识传授法。第九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学习迁移的种类: 从产生的效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具有积极影响。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从学习迁移的水平这一角度划分: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垂直迁移,主要指处于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和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和抽象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概括水平和抽象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表现为:下位经验向上位经验的迁移,如掌握了加法的“结合律”“交换律”有助于学习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还表现为上位经验向下位经验的迁移,如,掌握了角的概念有助于理解什么是直角、锐角和钝角。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层次(在概括性和抽象性方面没有差异)的学习和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化学中锂、钠、钾等金属元素,它们的概念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层次,这些概念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为水平迁移。

从学习迁移的顺序和方向上,分为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如先前学习的汉语拼音对后来学习应用字母的影响)和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如后来对英语字母的学习对先前学习汉语拼音的影响)根据学习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如,英语学习中,在学习grand和mother后,再学习grandmother,即可以产生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如,对一种外语的语法结构、构词规则及学习方法的掌握,将有助于掌握另一种属于同一语系的外语。

从学习迁移作用的情境的相似程度来看,分为远迁移和近迁移。远迁移指已经习得的知识和经验在新的、与原初学习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的运用。如,学生把在数学中学习的逻辑推理规则运用于物理或化学问题的解决。近迁移指将已经习得知识和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如,利用掌握的数学公式完成某一数学题的解答。

3.学习迁移意义:促使学习者“为迁移而学”,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促使教育者“为迁移而教”,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主观因素: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学习者的心理定势;认知策略与元认知。

5.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材的内容结构。合理处理教学程序。教授学习方法。

6.如何从教学内容的呈现程序去促进迁移(合理处理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要体现基本知识结构的构建。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促进旧知识向新知识的正迁移。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

第十章问题解决和创造力

1.问题:是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根据问题的确定性程度,分为定义良好问题(或结构良好问题)和定义不良问题(或结构不良问题)

2.问题解决:一系列有目的有指向性的认知操作活动过程。(基本特征:目的性、操作序列、认知操作)3.问题解决的过程:识别和确定问题;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状况,确定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状态;定义和表征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分配问题解决资源;对趋向目标进程的监控;对问题解决效果进行评价。

4.创造力指的是产生新颖的、有价值的、适当的产品的能力。

5.发散思维,是基于已有信息,沿着不同方向进行思考,产生大量设想,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特征: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6.创造性过程:确定问题或任务;准备,收集并激活适当的信息;产生反应,寻找并产生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法 验证和传达反应,对可能反应进行重要的检查;最后阶段,决定继续下去还是停止,当任务完成或失败时,个体可以决定停止,也可以决定回到其他阶段或者重新开始。7.问题解决的两类策略:

算法,指的是在解决问题时,计算出所有可能的途径,对每种解决方法逐一尝试的策略;启发式。时利用一些经验性规则或者其他有用信息来帮助解决问题的策略。(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推理法;选择性搜索;类比。8.问题解决情境与策略运用: 当面对的是非常熟悉的问题时,解决者可以直接制定各种具体的计划来解决问题,并根据相应的计划解决一系列的子问题,如直接运用选择性搜索或逆向推理等。当面对的问题相对熟悉,但是缺乏具体的解决策略时,可以使用一般计划,尽管不能提供即时的解决方法,但还是可以采用一般计划把问题分解成很多子问题。如河内塔问题中通过子目标策略连续地尝试解决问题。当个体对问题缺乏具体或一般地计划时,可以求助于过去经验。通过类比策略,把过去经验应用到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上。当个体对面临的问题缺乏了解,没有什么有效经验时,唯一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使用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策略,如手段-目的分析等。

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的呈现方式(问题的外部表征)动机状态(通常,对于比较困难的问题,较低的动机水平更容易达到较高的问题解决效率;而对比较容易的问题,要达到较高的问题解决效率,则需要较高的动机水平;难度中等的问题,中等动机水平容易达到最佳问题解决效果。)定势(是由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倾向性。)功能固着(指的是人们在问题解决时把某种功能固定地赋予某种物体,而不能考虑到物体的其他功能。)知识经验;个性特征

1、问题解决能力的促进: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多样的问题解决情境;传授一般的问题解决程序;丰富相关的问题解决知识

2.与创造力有关的因素: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相关的非线性关系。低智力的人不能有高创造力;高智力的人既可能有高创造力,也可能有低创造力;低创造力的人,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力的人,智力水平高于一般水平。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与科学创造力有关的人格特质(经验的开放性和思想的灵活性;驱力、雄心和成就动机;自信、自大、专断;自主、内省、独立);影响创造力因素的综合观点:创造力投资理论(斯滕伯格)

3.创造力的促进:树立创造性意识;激发创造性动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格;提供创造性环境 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阶段:包括从众和服从。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服从,指个体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认同阶段:认同是在思想、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有一定的自觉性。

内化阶段: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5.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a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家庭中的主要社会关系;家长的职业与文化程度;家长的榜样状况;家长的教养方式;b社会风气:主要由社会舆论、社会风尚、各种潜在的和现实的榜样等构成;c同伴集体;d榜样人物或事件;e强化与惩罚:正强化,指导致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强,即通过在行为之后施加有益的刺激,达到增强所期望的行为的目的;负强化,通过移去伴随于行为之后的有害刺激,也可以达到增强所期望的行为的目的。

内部条件:a个人信念,尤其是道德信念;B认知失调;C态度定势 6.过错行为与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和条件:

醒悟阶段:可采用两种方法:消除疑惧;引发其他需要。

转变阶段:应注意切断不良诱因;故意提供不良诱因。巩固与稳定阶段:注意避免歧视和翻旧帐;使犯过者形成完整自我观念。

第十三章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1.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2.智力个体差异的表现:

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智力的性别差异(男女智力总体上并无差异,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智力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并随年龄的发展互占优势)3.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学生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发展的教学策略。具体做法:学生主体层次化;课堂教学层次化;教学评价层次化。

运用掌握学习,变革教学方式(布卢姆)

运用合作学习,实现人人进步。消除智力的性别偏见,因性施教。重视智力特殊学生的教育。智力超常学生可采取跳级、丰富课程内容和单独编班等特殊教育方式。对智力低下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教学,在学生能力范围内,进行一定文化教育。4.气质类型的差异: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5.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

针对气质类型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针对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规划指导

6.性格结构差异的表现: 性格态度特征的差异,(一,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特征;二,对工作、学习、劳动的态度特征;三,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性格情绪特征的差异(表现在情绪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四个方面)。

性格意志特征的差异:包括:一是学生是否具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并使行为受社会规范约束;二是学生岁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三是学生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的意志特征;四是学生对待长期工作的意志特征。性格理智特征的差异:这是学生在感知、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中表现出的特点与风格。

7.性格差异与教育:

利用榜样的作用,用性格培养性格。运用赏识教育,为性格发展指引方向。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塑造性格。鼓励学生自我教育。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善学生的性格。8.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表现出的带有个性特征的持续一贯的学习倾向,是个人所喜欢的学习方式。雷诺等人概括学习风格包含六个

维度:认知方式、知觉偏好、物理环境需要、社会环境偏好、最佳时间以及动机和价值观等。

9.认知风格,又叫认知方式,认知类型,是指个体所偏爱和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通过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在心理活动,在外部行为上表现出的习惯性特征。主要有两组: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沉思型和冲动型。场独立型的学生不会因外在刺激而分心,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学习;并且喜欢独立思考,倾向于根据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分析和判断事物,较自信,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喜欢学校一般原理,而不喜欢学习具体的知识,所以概括化程度比场依存型学生高;数学成绩较好,偏爱自然科学。

场依存型学生易受各种学习情境,如学习环境、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的影响;其学习更多依赖他人的帮助和反馈;喜欢教师结构严谨的教学方式;偏爱艺术和人文社会学科。在人际交往方面,场依存型学生的行为是社会定向的,在集体中能与人和睦相处,社会技能较高;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是,如调节冲突、处理人际关系等显得特别内行;喜欢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如记者、教师等。场独立型的学生往往是非社会定向的,不易受集体压力的影响;在职业选择上,倾向于选择人际关系较单纯而且可以独自完成的工作,比如理论研究、机械修理等。

冲动型学生:遇到问题急于求成,往往在没有全面分析问题,甚至还没有弄清楚问题时,不管正确与否就快速做出回答。当学习任务要求做整体性解释时,他们的成绩比较好;而对于强调细节的学习任务,其所犯错误较多。容易发生阅读困难,学习成绩常常不太好。

沉思型学生: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作出反应,他们看中问题解决的质量,而不是速度;当然,对于简单、熟悉的问题,他们的反应也会比较快。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都比较好,而且在创造性活动中成绩优秀。

第三篇:教育理论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1:中外教育名言

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 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 2:教育的概念

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 ③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5.学校教育的产生

1.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2.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3.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4.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

5.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

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 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 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③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10.现代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②教育的日趋普及型和多样性 ③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世纪中叶以后的教育特点:(重点背诵)

①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益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

②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学校教育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性改变 ③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④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

⑤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阶级性教育向终身化教育转变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著作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朱熹——《四书集注》韩愈——《师说》 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定下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3.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 4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倡导通过科学意义的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和构建教育学的理论和体系

儿童中心主义——杜威倡导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 5教育学的分化和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3.新中国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学习苏联的教育学(1949-1957)(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教育学》)2教育学中国化(1958-1965)3教育学语录化(1966-1976)4教育学的逐步发展(1977至今)4 教育学科的特点: ①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 ②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 ③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

④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学科路径的多样化 ⑤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5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不断扩大

②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③教育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④教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日益密切 6.教育学的价值(重点背诵)

①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②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的解释教育问题

③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其中教育学的“中介”作用体现在

(1)通过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的领悟教育的真谛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作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通过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提高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促进教育工作者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5)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思想基础

(6)通过传播教育理念,改善全社会的教育舆论环境和教育观念,从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7.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①把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 ②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 ③把专业理论和交流讨论结合起来 ④把专业阅读和背景写作结合起来

教育与社会关系

1.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2.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3.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3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①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 ④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学校课程与内容

⑤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4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在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4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④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5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拨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3.教育通过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制度 6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①重传统和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②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的价值观和质量观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7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8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 2人口数量制约教育的鬼某,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9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是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1认识教育独立性,有什么意义:

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促使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是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的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性趣考察,更不能简单的照搬解决政治经济方面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第一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品格。第二教育要对社会有批判性。第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1人的发展的内涵: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的过程

2.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运动区体觉区视觉区神经系统)3.儿童5岁左右学习乐器最佳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 代表人物:孟子柏拉图弗洛依德

外铄论:人的发展是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刺激和要求和学校教育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实践主体论:认为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是人的内在需要和潜能的表现 3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因素的自然展开。代表人物:创始人:高尔登。美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董仲舒——性三品

4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养育论)认为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其决定的作用 代表人物:洛克的“教育万能论” 华生“环境决定论” 5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在时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本事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5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6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高度的组织性。

3学校教育是一致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

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学生教育的最佳时期 7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 8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2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9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学记》:当之可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差异性互补性

第一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所要早就得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即教育目的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2.人类实践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基本区别——人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 3.价值——主体需要和课题属性是构成价值的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1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 1个人本位论:

主要观点主张教育的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该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否定制度的权威否定社会对人的束缚,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必须反对和拒斥现实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干扰。代表人物:卢梭伯克马斯洛(人本主义者)2.人格本位论(偏向个人本位论)

观点:注重受教育者完整的人格陶冶,突出人的价值的同时。更多的关注社会的需要 代表人物:1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 2日本教育学家小原国芳“全人教育” 3文化本位论

观点:强调教育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是围绕文化进行的,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代表人物:斯普朗格 4生活本位论

观点:教育要为当下生活服务或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代表人物:斯宾塞“完美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 5伦理本位论(偏向社会本位论)

观点:是介于个人和社会本位论的发展观点 代表人物:康德赫尔巴特 6社会本位论

观点:主张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为价值取向 代表人物:柏拉图(完美理想的国家应该由哲学家军人劳动者组成)涂尔干(教育是一个社会事物,学校社会的缩影)凯兴斯泰纳(国家主义倾向)

2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

2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同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 3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既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5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1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2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 3对教育认识的深化 5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答: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齐根本区别在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教育目的迥然不同。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应试教育立足于“选拨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拨性教育

第二章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等 2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3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个阶段所受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从纵向上来说,终身教育部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是涵盖人的一生在内的:从横向来说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式教育终身教育 补充:终身教育的特点:民主性形式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

4欧美现代学制的主要类型:西欧双轨制美国单轨制前苏联型学制(Y兴学制)5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蔡元培)——壬戌学制

6.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方针

7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 普遍性 免费性 8影响学制的因素和当代学者发展的特征

影响因素: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4民族文化

发展特征:1重视学前教育 主义早期智力开发 2提早入学年龄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5接受终身教育 发展继续教育 9老解放区学制的特点

1.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2学校教育类型的组织多样化,富于灵活性3依靠群众办学 10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教育的机会;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为国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具体内容: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6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发的终身教育体系。7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促进各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8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9大力支持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10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11 推进政校分开,官办分离。

11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

1社会加速发展 2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 3人口的急剧增长 4闲暇时间增多 12终身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

从教育过程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机构施教人员教育内容及方法上加以区分

13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共同主张和不同

1教育的延续性和终身性2教育内容的广泛性3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和社会性4教育目的双重性不同:1目标指向不同 2 战略选择不同实际重点不同 第三章教育全体

1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

2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

3.教师的社会角色:1父母的替代者 2知识的传授者 3学生的楷模 4集体的领导 5“法官与裁判” 6学生的培养和知己

4.教师的教学角色:1学习的促进者 2学生的交流着和合作者 3终身学习者 4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 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5教师的专业才能素养(包括教学技能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技能和本领,教师的专业才能使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表现,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6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7波斯纳——经验+反思=教师成长 教师个体 65% 以上的专业技能都是在任职以后的实践环境中形成的

9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为完成共同认为进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 10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教学相长 11师生关系的典型模式:1专制型 2民主型 3放任型 1学生本质属性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①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②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③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④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学生的社会性地位

青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题精神的体现,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4无歧视原则

儿童的权利:1生存的权利 2受教育的权利 3受尊重的权利 4安全的权利 3教师的职业发的阶段

1非职业化阶段 2职业化阶段 3专门化阶段 4专业化阶段 4师范教育产生的原因

1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迫切需要分享教育权利 2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劳动者 3各国纷纷普及教育,需要大批的师资 5教师劳动的特点

1劳动对象的能动性 2劳动方式的示范性 3劳动手段的创造性4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5教师劳动时空的广延性 6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 6教师职业素养的内容

一:专业知识素养①精神的学科专业知识②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①②为“主体性知识”③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条件性知识

二:专业才能素养——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①教学技能②教学能力(1组织教学的能力2对教育影响的传导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③教研能力

三专业精神素养主要包括专业道德专业利息专业情操专业人格专业自我 7教师自我发展的策略

1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 2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

3以日常教育为生活资源①日常教学反思②个人行动研究③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阅读教学名著深思体悟教育案例开发教学档案积累博客教学日记教育随笔教育叙事)④同伴交流和合作(聊天座谈听课参观网站论坛课题协作专家支持等)⑤跳出教育某发展 8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的环节

①自我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优势及缺陷②环境分析把握专业发展的大方向,使自己的发展与学校社会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③确立目标形成专业发展愿景,列出优势发展领域,④拟定专业发展路径设计行动方案 9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那个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10师生关系的构成:

1以实现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代际关系师生政治关系文化的授受关系道德关系)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的工作关系3伴随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关系 11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中建立 2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3校外活动中建立 第四章教育途径和课外活动

1教育途径: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双向活动所经历的渠道的总称

2课外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或教育机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学生实施多样的教育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活动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2面向学生生活3注重学生实际4强调活动综合 4综合实践活动特点:1综合性 2实践性 3自主性 4生成性 5开放性

5教育途径的主要形式: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思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

社会实践课外活动

6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人活动 1教学的作用

1教学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组织形式进行人类经验的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秩序和节奏,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3教学时在教师的引导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 4教学能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2课外活动的特点

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3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4过程的实践性 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1加深和巩固课堂上学到的间接知识,并能获得新知识2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 3可以发展学生的体力审美和劳动能力4有利于及早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 5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6训练学生的交往能力7训练学生善于利用闲暇时间8是培养良好公民的手段 5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1思想政治活动2科学技术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体育活动 5社会公益活动 6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2坚持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3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5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 7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经验型课程2综合实践性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想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4综合实践性活动是一种三级管理的课程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1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2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化科技开发课程内容 3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可发课程内容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2一般教育心理学包括的内容:学习者的心理学习心理及其应用教学和课堂管理心理

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4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 5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1个人因素 2情境因素 3系统过程

6微型教学:又称微格教学它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实践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把教学过程摄制称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7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过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1新教师常见的错误观念:

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 2主修某门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2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差异

1专业知识方面,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 2问题解决方面在其专长的领域内专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 3洞察力方面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3教师发展刻意训练的主要形式

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2微型教学 3教学决策训练 4反思训练 5开展行动研究

4伯林纳的“教师专长教学能力教学结果的作用模式”

教师专长(教学法知识)知识专长管理专长教授专长诊断专长 教学能力(教师行为)讲授管理教学诊断

教学结果(学生结果)认知方面学业成绩方面情感方面社会方面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的理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是适应)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主要解决人的智慧是运用何种机制,经历什么过程,怎么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问题。

2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关于儿童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人们通过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人们需要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3认知发展的过程

图示:图示是指儿童对环境适应的认知结构

同化:同化是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之中的认知过程 顺应: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示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过程平衡:平衡时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0-2岁)感知运动阶段:认知上的两大成就——客体永久性表象思维(2-7岁)前运算阶段:不能理解守恒思维不可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7-11岁)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可逆有抽象思维去自我中心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11岁以后)形式运算阶段:可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运算 2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的四个特征

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形 4交叉性 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将同化和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示,并创立新的图式 2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识别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目标

3强调认知发展的积累性,要求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与旧知识整合起来

4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来实现的 两种工具的理论:1物质工具 2精神工具

两种心理机能:1靠生物进化获得——低级心理机能2历史发展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

2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的本质: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3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的三种重要观点: 1内化: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得知识,从而为个体所使用。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经过多次重负,变化逐渐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

2最佳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时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3支架式教学: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老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5维果斯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儿童通过外部的对话加以内化来学习2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对教育的启示 3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在一起

第二节社会发展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个体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是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格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

婴儿期:信任感——不信任感(0-1岁)婴儿后期:自主——羞怯怀疑(2-3岁)幼儿期:主动——内疚(4-5岁)儿童期:勤奋——资本(6-11岁)青年期:同一——混乱(12-18岁)成人前期:亲密——孤独(18-25)成人中期:创造——停滞(25-60岁)成人晚期:自我完善——悲观失望(60以上)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帮助学生度过勤奋和自卑危机 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 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具有关于是非丑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主要是从行动结果及自身的厉害关系来判断是非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二: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关注社会需要和价值中个人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阶段

3后习俗水平:逐渐形成不拘泥与某一特定社会团体的抽象道德原则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六普遍道德定向阶段 4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首先要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2提供稍高于儿童现有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产生冲突 3帮助个体体会冲突学会用下一阶段的判断方式 4把下一道德作为当前教育的目标

5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对孩子的影响

其一: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和拒绝 其二:父母对待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和容许

1权威型教养方式(接受+控制)2专断型教养方式(拒绝+控制)3放纵型教养方式(接受+容许)4忽视型教养方式(拒绝+容许)影响方面:1学业成绩 2自我价值感 3心理健康 6同伴关系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

1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要 2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 3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1奥苏伯尔提出促进新旧知识练习的两个原则:逐步分化原则、整体协调原则 2.智力,也即是一般智力,是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以及有效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力。

3性格: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极其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其中包含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表现的行为上。4性格是在后台的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有好坏之分,是人个性中的核心成分 5特殊儿童:指由于生理、智力、感觉、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无法在正常条件下获得学习效果需要特殊教育措施及服务来发展其潜能的儿童

1认知方式差异:有成认知风格差异,指学生在直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人在活动中采用的习惯新方式

场独立和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和冲动性(杰罗姆·卡)整体型和系列型(戈登·帕斯克)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具体型和抽象型

具体型学生在被提供的尽可能多信息的条件下能够更加深刻精确的分析问题或材料

抽象型学生在所提供信息存在一定模糊度的条件下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 2认知能力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类型的差异、发展范围的差异 群体差异:1男女智力差异不大男性分布的离散性大于女性2男女智力结构差异各有优势

3认知结构的差异: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已知的内容或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他将认知结构成为“认知结构变量”即个体认知结构中的概念或观念及其组织方面的特征。

认知结构变量包括: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辨别性、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1学生对所用感觉通道的偏好 2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偏好3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编好4对学科设置的编好 5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相关程度如(小学阶段0.6~0.7、中学0.5~0.6、大学0.4~0.5)5卡特尔的人格性格特质理论模型

1个体特质和共同特质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3根源特质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流通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 6性格的类型差异分类

1按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按个人心理倾向性:内倾型外倾型 3按独立和顺从程度:独立型顺从型

4按两维分类:内倾——外倾和稳定——不稳定 7性格差异的签定

1自陈量表式测验:①明尼苏达多人格测验(MMPI)②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PF16)③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2投射测验:通过提供被试者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或者图片来激发他们的想象,使其压抑的动机、情感、欲望反映出来

3情景测验:指主试者在特定的情境下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表现进而了解其人格特点。情境压力测验式使被试者在一种特别设计的情境当中面临情绪上的压力,此时主试者通过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表现了解其人格特质。

4自我概念测验:1形容词列表法:被试者从主讲者准备的一份描述人格特质的形容词列表中选择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词语。再由主试者分析并判别被试者对自己的评价情况 Q分类法:美心理学家——斯蒂芬逊创立要求被试者根据主试者提供的卡片上描述的人格特征与自己进行对照,并分成 1~9个等级 8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1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2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 3掌握学生气质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制 9特殊儿童的类型

1智力超常儿童(教育形式:插班、办特殊班个性教育)

2智力落后儿童:指智能发展水平低于同龄人,且智商低于70的儿童

3特定认知或学习障碍①学习困难:指那些视听、智力、能力缺陷,无经济、文化环境不良影响而在行为与心理方面表现极不平衡,以致无法有效有效适应环境并且无法依靠学校平常教育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儿童。换言之,旧式,子啊智力、感觉器官正常的情况下,学校效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儿童四个特征(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排除性)②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病率(1%~10%)特征:学校成绩差;朋友少,甚至有时被同伴排除;理解和推理社交情境困难;常表现较大的情绪反应易怒;课题行为问题;想象力和创造力好。特征(多动不专心冲动和不能做恰当的反应)

4社交和行为问题①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长期压抑、焦虑,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攻击、反社会行为。②自闭症:由于神经系统推敲导致的发育障碍,最本质的特征在与社交障碍。

5生理和感觉障碍:①生理和健康损伤儿童②视觉损伤儿童③听力丧失儿童④多种严重残疾

10特殊儿童的教育环境的种类①普通班②普通班加巡回辅导③普通班加资源教室

②特殊班加少量普通班⑤特殊班⑥特殊学校

第四章学习和学习理论

1学习: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生物意义: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学习社会意义:从人的发展来看,学习可以塑造和改变人性

3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是根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或接受)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5奥苏伯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简繁程度分类: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和创造 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刺激泛化、刺激分化、消退、恢复。

2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强化(正/负)、消退、惩罚

有机体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促进学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学应用——程序教学(原则:小步子、要学生作出积极反应、及时反馈、学生自定步调、低的错误率)

3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特殊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受到奖惩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因此观察学习是人类的重要学习方式

观察学习的方式: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的观察学习、创造性的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反馈和个别的矫正性的帮助.2班杜拉——自律学习(三个阶段历程: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强化)2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一: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完型—顿悟说 2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说 二:现代认知学习观

1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①认知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

②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③重视学习过程④强调形成学习结构⑤倡导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步骤进行的学习

2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观点:①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联系②先行组织者

有意义学习的由简到繁的分类(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概念和命题的同化模式(下位学习(派生类属相关类属)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激进构建主义(个人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个基本原则:1强调认知活动的建构性质。2肯定认识活动的个体性质

2社会构建主义是在维果斯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张知识获得的过程是社会构建构的性质

3社会文化取向:认为学习应该向活动一样展开,认为心理活动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相联系。这种观点倡导师徒式教学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温和建构主义)提倡架构适应经验世界的同时又接受个体构建

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1知识是怎样构建的(外部指引观——信息加工论、内部指引观——皮亚杰、内外指引观——维果斯基班杜拉)2世界时可知的 3知识是情境性还是普遍性 5建构主义观的共同点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3强调学生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学意义:

(一)教学设计上:1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应该是协商而不是强加的 2任务和内容分析不应过多集中于预先规定单一的最好的学习路线 3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更少关心预设的教学策略 4教学的评估应该更少标准参照

(二)教学模式上:

1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

(1)教师介绍学校目的,呈现学习内容(2)将不同类型的锚呈现给学生(3)教师引导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并制定问题解决计划(4)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合作学习是必要的(5)教师进行整体评价

2认知式教学模式四个步骤:师范指导消退练习

3随机进行教学:1呈现情境 2随机进行学习3思维发散训练 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

4支架式教学:三个基本环节 1进入情境 2搭建支架 3独立探索

5自上而下的教学:教学工作要适当强化以控制相应学习过程,获得希望的学习结果

(三)课程设计上药注重学生的实践学生心理辅导和教师的教育上作重大的改变

6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

1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学生为主要对象,着重探讨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心理,如动机,情感和价值

2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只求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

3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

4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连续,甚至有部分重叠 5尊重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7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学习理论:学生本身就有学校的潜在能力,学习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并提供指导 康布斯学习理论:是实施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学习的两种含义(学到新知识该知识和个人产生新意义)8罗杰斯学习理论 一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 1人性本善,人人具有学习潜力 2教育有意义切符合学生的目的才会产生学习3在较少压力的教育情境中才会有效学习4主动自发全心投入学习才会产生效果5自评学习结果养成独立思维和创造力6知识外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变动的社会7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8涉及到改变自己看法的学习是有威胁的往往受到抵制 9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一:教育理念:1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 2推行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4推崇人性中心课程 5提倡情感型师生关系 二:构建出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

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题讨论模式 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3开发课题教学模式

第五章广义知识的学习名词解释:

1陈述性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

2命题:指词语表达的最小单位,往往传达一定的信息,隐含一定的意义。人们通过命题来认识事物,获得某种知识经验。

3命题网络:如果两个命题有共同成分,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

4符号表征学习:奥苏伯尔区分有意义言语学习的一种形式,主要指词汇学习,即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呼号所代表的什么意思

5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证。概念学习的两种方式:概念的形成和概念6同化,前者是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后者是用定义方式呈现,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理解中原有的相关概念理解新概念

7命题学习:命题概念必须建立在概念学习的基础上,是学习若干概念关系或把握两个特殊事物之间关系的活动

8同化论:奥苏伯尔在区分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中提出的,用以解释概念或命题意义获得心理机制的学说,强调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涉及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三种形式,强调概念和命题的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强调原有知识的巩固即教材一般到个别的循序组织

9产生式:表示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产生式。产生式是所谓条件—活动规则。10认知策略是对人的心理活动加工过程其控制和调节作用的执行控制过程,从结果上看,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的知识本质就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命题网络图式 1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

1类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2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新命题和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三种关系(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3同化论

2六步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模式

六步:注意与预期、选择性知觉、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认知结构重建和改组、根据线索提取知识

三段:1~4步为知识的理解 5步为知识的巩固和转化 6知识的提取和运用 两分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和保持的策略:

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概括、解释、自问自答)组织策略

4养学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1讲课速度不宜过快 2重复比较重要的材料3把重点写在黑板上 4为学生提供一套完整和便宜复习的笔记 5为学生做笔记提供结构上的帮助,列大小标题表明知识的层次 5慧技能的学习

1程序性知识表征方式: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加涅智慧技能层次理论:

1辨别——区分事物差异的能力。

2具体概念:能通过观察概念的正反例证获得的概念,检验其获得的标准能否辨别概念的正反例证

3定义性概念: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概念定义获得的概念,检验的标准时通过具体情景,论证概念反应的关系

4规则:指运用原理或规则办事的能力规则学习的两种形式(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

5高级规则:将若干简单规则合成新规则的能力 促进辨别技能的教学方法:刺激与反应接近反馈重复 6认知策略的学习

1认知策略学习的特点:1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 2知策略的规则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 3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数是启发的

1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命题表征(陈述性知识)阶段,然后经过在相同情境和不同情境中的应用,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阶段即变式练习的广泛应用,最后阶段是策略应用的反应阶段。只有这一阶段策略性知识才有广泛的迁移

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内部条件:1原有知识背景 2反省认知发展水平3学生的动机水平外部条件: 训练方法 2变式与练习3有一套外显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试卷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AEXT1994:教育技术就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3、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就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4、多媒体:指在计算机控制下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实现同时采集、处理、编辑、存储和 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这些信息媒体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活动影像等。

5、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观重视教育者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强调学与教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6、超文本/超媒体:超文本就是以单位组织信息在节点与节点之间通过表示它们关系的链加以连接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当超文本的信息节点存储多媒体信息并使用与超文本类似的机制进行组织和管理形成就叫做超媒体。

7、学习目标的ABCD学习法:就是按照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进行学习目标描述的方法。

8、教育技术AEXT2004:教育技术就是通过创设、使用、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便利学习和提高成绩为目的地、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研究和实践。

二、填空

1、现代教育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物质、技术前提、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知识“爆炸”和人口增长是现代教育技术产生的客观要求、传统教育的缺点和不足是教育技术产生的促进因素。

2、根据多媒体CAI课件的内容与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资料工具型、课堂演示型、个别化交互学习型、练习复习型、教学游戏型。

3、根据计算机具体的用途和辅助对象的不同CBE可分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和计算机教育行政管理。

4、计算机在教育中的作用。从技术上说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特点,其具体的教学功能特点是教材内容的多媒体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化、教学形态的多样化、教学时间的扩大化、教学环境的虚拟化、教学效果反馈的及时化。

三、概述

基于多媒体计算机构成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和助教促学方面表现出哪些优势和作用?

答:

1、能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2、能改变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

3、能优化教学信息的传递是重点突出难点化解建立接近真实情境提供缺乏的见解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信息的有效加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4、能有效地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5、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6、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时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

7、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

8、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大教育或学习的空间使教育摆脱以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四、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1、整合要有明确的目的——“整合”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提供的新的沟通机制和丰富资源的环境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能力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整合”必须有正确明晰的指导思想——实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具有多种价值取向可供选择。一定要在信贷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下把整合的研究和实施纳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整合”要坚持整合要素的个性特点——在研究和实践“整合”

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特点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也要严格遵循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以体现教学过程的规律的需求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整合”是功能特点和基本规律意义上的整合。

4、“整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把两个以上的具有不同特点的事物整合在一起不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推理就能实现的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去实验、探求和总结才能发现“整合”的本质和规律。

5、“整合”的结果是“双赢”的——成功的整合应当是把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也就是说“整合”的结果既以信息技术优化了课程教学的过程促进了学生智能水平的提高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授了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五、试论教师学习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类已跨入到21世纪,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和改革机遇。我国教育部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站在新世纪起跑线上的广大教师,应该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

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最新科技知识,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现代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它包括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我们应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方法,全面提高运用教育技术的素养和教学的应用能力,包括:课堂多媒体教学;卫星电视广播远距离教学;多媒体计算机个别交互学习方式;基于因特网的远程通讯教学;虚拟现实仿真教学等。以适应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教学方式。在几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还拥有先进的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电子图书馆、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双向教学系统等。而现代教育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进步或革新,同时它引发和推动着我国教育教学思想、教育体制以及教育的过程与方式、方法发生根本性变革。

2、现代教育技术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给学校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进一步加剧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又促进具有优势互补条件的学校加强联合,共同参与更高层次的竞争。学校能吸引到多少学习者,就取向等各方面。学校必须走联合之路,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之间的联合非常容易,不受国家、地域的限制。因此,各国因

此推进学校之间的合作。

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作用。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职能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法过程在的主要任务不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面对面传授给学生,而要逐步转向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组织、引导、帮助督促学生在其中学习。教师熟练掌握操作各种先进的教育工作;要掌握现代认识理论,帮助学生设计出最佳学习程序;要具备多门学科共同的基础,有较宽的知识面,熟知各种科学方法,使自己在并不擅长的领域里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个别化学习方式,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水平选择适合的学习进度,在没有负担的轻松环境中学习,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学生必须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代技术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教育教学技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物征。为了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要十分重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以探索提高教育改革,扩大教育规模的新途径。同时,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们不满足于学校书本上的知识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可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促进现代化教育技术发展的最直接的重要因素。

第五篇:中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中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桑新民,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教育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顾问组成员。1989年获霍英东奖,1993年获曾宪梓奖。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基本法》起草工作。1995年以“国际访问者计划”的身份,对美国进行教育专题考察,并被美国教育研究会聘为境外会员。目前主要致力于探索教育基础理论同当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未来教育研究与实验新模式。

2001年12月初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在深圳召开了协会成立十周年庆典大会,桑新民教授(以下简称“桑”)应邀作了专题报告,会后本刊记者刘德亮(以下简称“记”)专程到广州对他就我国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专访。

记:作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工作者,您如何评价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历程?

桑:教育技术学是当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相互联系的纽带,是教育学科群中一门发展极其迅速的新兴分支学科,该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推动和指导我国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当前本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必要作一个简单的历史回顾。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从电化教育学演变而来,在发展中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是“电化教育”阶段,这一名称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当时正值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之时。“电化教育”顾名思义,是在教育中运用了以电力为能源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从其内容和形式来看,则主要是指在教学中运用了视听技术以及后来的影视技术。

第二是“教育电视”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影视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教育电视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并使电教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技术含量大为提高;另一方面不仅研究电视技术与媒体,而且研究教育内容与呈现、传播方式,这使电教研究的教育含量也大为提高(但若从教育思想和观念来分析,教育电视基本是单向传播与灌输的教学模式,因此仍然是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的延续。)。

第三是“现代信息技术”阶段,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领域经历了一场更加深刻的变革,并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制高点!对此是有不同看法的,因此需要论证。

在以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教育技术的地位并不重要,因为教育技术仅仅是教学手段,而且传统教学手段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不仅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由此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

(1)从教学手段扩展为新的教育环境,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

(2)从教学手段扩展为教育资源,并引起课程与教材模式的变化;

此二者的结合,进一步导致了整个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的变化!这充分表明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地位的明显提高。

记:从理论层面来看,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科出现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桑:从理论层面来看,1993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时,将《教育技术学》从原来附属在《教学论》中的三级学科提升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并设立了博士点,这促使我国教育技术研究者更多地关注世界教育技术学前沿的进展。比如,美国教育技术“94新定义”的引进和研究对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我个人认为,这些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

其一,从重视教的研究转向重视学的研究,尤其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教学过程双向互动的教学设计;

其二,从重视硬件建设、媒体使用与管理,转向重视学习过程(不仅是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建设;

其三,从孤立地研究和发展技术、提供设备与技术的维修、服务,到重视技术与教育之内在结合,尤其是信息技术在新环境下学习与教学模式之创新,正在孕育出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教育的新一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和新一代教师,他们不仅代表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未来,而且代表中国教育的未来!

以上这三点变化,使教育技术从教育发展的外围深入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与前沿,真正成为教育现代化的生长点和制高点!并使教育技术学在教育理论中的地位开始发生实质性变化,必将逐渐对整个教育基础理论的现代化改造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记: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人员,您如何看待网络文化现象?

桑:我在这里特别要呼吁重视网络文化的研究。国际互联网向教育领域的迅速扩展,不仅创造着一系列全新的教学形式,而且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文化与教育时空。从网络文化的广阔视野中深化网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这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前沿课题。我国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方面始终紧紧跟踪着世界前沿,但在网络文化的研究方面则明显滞后,由此导致网络教育发展层次和水平的相对滞后,这不仅是令人遗憾的,而且是令人深思的。

反思十九世纪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态度,也许能给人更深刻的启示。鸦片战争对中国人的教训是沉重的,它使中国开始正视自己在科学技术上的落后,但中国人首先看到的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并开始从西方引进洋枪洋炮,但却忽视甚至拒斥西方在科技创新背后的文化创新、思想创新、制度创新和教育创新,致使中国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洋人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后面爬行,失去了一次又一次跳跃式发展的机会。

如今,人类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中华民族要想在这场历史性变革中实现跳跃式发展,不仅需要有经济创新、科技创新,而且要有文化与教育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也更艰难,因为它不仅需要创造前者的社会心理土壤,而且需要源源不断地为前者提供一代新人;同时,这两者又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文化教育的创新不仅需要有新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而且必须插上现代信息技术的翅膀。

从教育发展的视野来看,当前迫切需要在全体国民中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中,传播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据此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信息时代所必须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使我国广大教师和学生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这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记: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技术界应该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

桑: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教育技术也不再是以往教育技术工作者孤军奋战的舞台。在教育信息化的强大潮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三个战场,五支队伍,会师网络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

三个战场:1)遍布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正在经历着艰难的数字化改造,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战场;2)高校校园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是近两年突击组建的方阵,不仅发展迅猛,而且实力雄厚;3)中小学网络教育和网校远程教育人数众多,前景广阔。

五支队伍:1)教育技术专业;2)开放教育(电大)系统;3)高校成人教育+网络中心;4)网上教育专家;5)IT产业:网络公司和教育软件产业。

传统的电教插上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翅膀,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强有力的杠杆,要做的事情显然很多,我认为首先必须更新教育技术观念,在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建设中取得实质性突破。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局限于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影视技术等自然科学与技术学科,以及传统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近年来,不少教育技术学者开始较多地关注现代心理学、教学设计、系统科学,由此推动了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发展,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教育技术学最深层次的基础理论应该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因为这决定了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技术观和教育观,并由此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技术观。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电教的内容、形式、功能、价值,在这样的历史变革面前,置身其中的教育技术工作者,首先应该更新的正是技术观和教育观,以及作为二者之内在统一体的教育技术观!只有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观指导,才能从千变万化的教育技术景观和五花八门的教育技术理论中,深刻、科学地把握教育技术的本质及其演变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记: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化教学模式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桑:网络化学习模式的主要特点:1)近程与远程交互的跨时空协同学习;2)自主性、个性化的自我构建式学习;3)任务驱动式的综合与分科相结合的非线性—网络化学习; 网络化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是网络化教学水平和实力的主要标志;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是网络化教学发展中的难点;个性化、远程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是网络化教学健康发展的指挥棒;能否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和适应网络文化,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优秀教师队伍,是网络化教学成败的关键,因为只有依靠这支队伍,才能成功创造出新型的远程学习与教育模式。

记:随着整个社会生活的网络化、信息化,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桑:随着二十一世纪的降临,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走向信息化,并导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个性化。目前全国各大学校园网已经普遍建立,近5至10年内,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将发生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如何使广大师生尽快适

应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这是我国教育界必须着重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互联网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消费者、用户,而最广大、也最具潜力的两大领域正是电子商务和远程教育!许多有远见的战略家和有实力的企业家,尤其IT产业都看好网络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这个网络经济、文化、技术发展的新生长点,抓住这个生长点,不仅能推动教育的全面改革和跳跃式发展,而且会全面推动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网络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因此,对远程教育的战略研究已经开始从一个部门、领域关注的课题,上升为跨领域、跨学科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各国高层领导、决策者所重视和关注的课题。

记: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很快,您认为我们教育技术界应该着重研究哪些课题?

桑:当前迫切需要加速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规范与创新,走向国际化与民族化、科学化与现代化的内在统一。为此需要加强对本学科世界前沿的追踪研究,倡导与相关学科和领域的交流合作,鼓励不同学派的争鸣,为确保本学科的健康发展,建议研究以下课题:

1.当代信息技术前沿跟踪与教育应用研究;

2.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与基础理论研究;

3.国外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评价管理模式及优秀论著与教材的引进,尤其是《教育技术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材体系亟待更新,这是专业的标志性课程和基本建设,也是专业吸引力的关键之所在!

4.国外优秀教育技术专业网站资源研究;

5.教育技术专业的文化、艺术基础研究;

6.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办学模式,合理分布与发展规划研究。

记:您是如何看待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建设?

桑:我个人认为,教育技术必须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这三大基础支撑,而将这三大基础整合起来的,则是信息技术新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的教育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这三大理论都面临深刻的历史变革(如教育传播理论正在从电视时代的单向传播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交互式传播新模式,这显然必须超越作为经典传播学理论基础的戴尔“经验之塔”!)将这三大理论整合起来的是系统科学方法论;

教育技术的主要技术基础包括:多媒体技术(这是前台技术,其中包含了非线性编辑等数字时代的教育电视技术)、数据库技术(这是后台技术)、通讯技术(包括天网、地网和人机通讯技术),将这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各种复杂技术要想在教育中广泛采用,必须人性化、“傻瓜化”,也就是智能化);

教育技术的主要艺术基础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口才与文才是传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艺术基础)、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后两者是多媒体时代教师和学生不可缺少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将这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尚未引起教育技术研究者足够重视的数字文化艺术。

以上这些应该成为教育技术专业适应数字化生存挑战所必须开设的课程体系之内在结构,也是教育技术专业每一个合格毕业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显然,这样的毕业生在网络教育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必然供不应求,而且从物理系、计算机系和教育学、心理学系都培养不

出来!

记:我国的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您对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有什么构想?

桑:我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是1983年才建立的,在将近二十年的学科建设发展中,本专业广大研究者们进行了艰苦的探索,逐步开设出了不同风格的专业课程体系,但由于本领域技术发展太快,理论涵盖的范围又太广,因此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与课程体系至今尚不够完善,大部分课程是从其他专业照搬或移植而来,其基础理论建设显然还不尽人意,最明显的莫过于作为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的《电化教育学》或《教育技术学》至今还缺乏理论深度和较为完整的范畴—理论体系。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其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不仅应该区别于物理系、计算机系和教育学、心理学系,而且必须有其不可替代性!记:您在国内率先开设教育类公共课程《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对此您有什么感受?

桑: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较深入地研究了信息时代对学生素养提出的挑战和新要求,结合中国实际从3个层次6个方面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教给学生信息时代该怎么学习,尤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怎么学习,让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个性、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会运用信息技术高效地学习,学会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等(文字版教材2000年11月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本门课程的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探索中,我们创造了可视化、层次化的教学目标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个性化学习目标的制定与评价过程中来,并运用创作个人学习主页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用资源库代替教材、教参,并由师生共同编写和创建本门课程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形成基于网络资源库的课程与教材新模式;我们还在国内率先提出:不能把信息化环境中学习新模式的探索仅仅局限在多媒体和网络上,必须把“三个世界”的学习经验综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现实学习之独特优势,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不断促进和提高学生在“三个世界”中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这才是信息化环境中成功学习与教学模式的奥秘之所在。(《“网校”远程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畅想》,《中国教育报》“制高点”栏目99年6月28日)。这门课程的开设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获2001年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目前我们正在将这种新的学习模式推广到中小学和教师培训体系中,并承担了全国唯一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运用当代信息技术和全新的培训理念,正在创建“跨时空、超文本、自组织、个性化”的高效学习与培训新模式。

记:您是怎样理解哲学、未来教育与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

桑:我最初的专业方向是哲学,主要感兴趣的是历史哲学和文化哲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转向教育哲学和未来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在未来教育的研究中,我强烈感受到教育发展有两个重要的生长点,其一是当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必将导致教育领域产生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其二是激烈竞争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使个体的心理健康受到严峻挑战,迫切要求教育系统加强对健康个性的系统培养。于是我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学习计算机,研究多媒体和网络对教育产生的影响,由此一发而不可收,直至九十年代中期完全转行专门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当然主要还是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所以,我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还只能算是

一个新兵,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客串”。

由于有哲学和教育学的学术背景和实践基础,所以,我从事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也有某些独特的优势。近十年来,我将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同当代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以及大学和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学习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以及教育信息化理论与规划等研究领域进行了研究。

记:您对研究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青年学者有什么建议?

桑: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在当今世界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教育最终总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本质上分析取决于学生学习能力、水平、效益的高低。尤其重要的是: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与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正在创造出各种高水平、高效益的崭新学习模式,如何尽快适应和驾驭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舞台上一场最激烈的竞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个体学习行为和社会学习环境的研究与创新不仅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而且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数字化生存方式和新型学习模式的创造和普及,将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选拔、聘用模式,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使人口最多的中华民族步入创造性人才涌流的伟大新时代!

下载张立新《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立新《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

    云端课堂,如何有滋有味有营养2020年开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成为教育的主要诉求。教师们以“互联网+”......

    教育理论自修笔记15篇

    周弘《教你赏识孩子》读后感 主要观点: 在这本书里,作者从一个父亲的角度谈了他对自己聋哑女儿周婷婷的教育历程,怎样把一个三岁半时还一个字不会说,震耳雷声都听不见的女儿周婷......

    教育理论自修笔记2五篇范文

    《母亲的心》 主要观点: 《母亲的心》原著初版于上世纪60年代,曾荣获苏联国家奖,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未能传入我国。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由乔平、张厚涵译。书中以一系列生动......

    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1

    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 (节选)第一节成功及成功教育理念 一、成功的涵义 在成功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转变学习困难学生的改革实践中,从具体操作的角度,我们是这样来认识和把握“成功”......

    第一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一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分) 1. 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幼儿园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

    幼儿园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幼儿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自然,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各科知识都在急速生长,知识的淘汰率......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 主管单位:山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省教育学会 邮发代号:22-135 创刊时间:1981-01-01 周期:月刊 开本:16开 业务类型:......

    教育技术理论(5篇)

    教育技术理论 l、(单选)下列对信息素养的描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B) A、熟练操作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应用各种技术解决问题 B、注重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评价等,具有技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