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培训游戏化
让培训“游戏化”
传统的培训管理,最多只能把培训做成可吃可不吃的“保健品”,而“培训经营”则是把学员当客户来对待,能把培训做成面向全公司甚至全行业的精美产品,促使培训成为员工一定要吃的“食品”“药品”,乃至会上瘾的“毒品”。这是中国银联培训中心开展培训工作的理念,更是努力的方向。
要实现从“培训管理”到“培训经营”的转变,需要紧随时代的发展脉搏,把握每一次社会学习方式的变革。游戏化学习正是未来培训的一种新尝试。
那么,如何将游戏融入企业的知识管理和人才培养中,促使培训的设计和体验更符合人的本能呢?中国银联培训中心借助“游戏化”这把利器,进行了不断地有效实践。
培训项目中的游戏:“加勒比海盗”
“加勒比海盗”是中国银联针对中级管理者培训设计的最受欢迎的大型实战模式游戏。
在25天的海盗旅程模拟中,每个团队就是一条海盗船,每个团队成员都需要互相协作。最终,哪艘海盗船胜利回到终点,并能带回最多的宝石,就算胜出。游戏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团队学会设定目标、调配资源。
游戏规则纷繁复杂
游戏模拟的背景是15世纪危机四伏的加勒比海:一直以来,人们都在传说的钻石岛,上面藏有无穷无尽的钻石宝藏,是所有人心中梦想的所在。船长带领船员航行,每只船队都有一艘船以及用于购买物资的初始资金。
游戏设计中,影响航行的不可测因素非常多,比如诡谲的天气、猖獗的海盗,甚至是迷路、谎言。船队需要在钻石岛取得最多的钻石,并将钻石变卖,再顺利返航,所得金额加上剩余的初始资金,将作为最终的成绩。
在游戏中反观目标控制能力
道具的使用,会让学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组长戴上船长帽,做一些简单的化妆,配合背景音乐,学员们能立即进入游戏的兴奋状态。有些船队一开始便直接扬帆起航,根本没有想过制定航行的目标,更没有考虑到风险、可调控资源等,结果,出港不久就很快就“死”在大海上。从多次的游戏结果统计中发现,约有25%的团队是无法“活着”回到起点的。
如果船队只希望平安归航,怎么办?船长就得将目标定位在规避尽可能多的风险上。比如,当他们一天到晚遇到的都是醉醺醺的“老海盗”(会说“风险与机会并存”)时,只求平安的船队就要自动屏蔽诸如“前面岛屿有钻石”的消息。不过,有些团队不仅要平安归来,还要得到尽可能多的钻石,那么,他们在起航前就要做足准备。
这个游戏无疑是要表明:管理层要学会目标的最大化。简单只求安全,或过度追求更多的钻石,都是不可取的。一支获胜的队伍就曾这样总结游戏心得:从资料收集、数据化的决策,到考虑各类可预知和不可预知的风险,并做好详尽的计划,需要以“天”为最小单位,只有每天都按照规划航行,才能让风险可控,并把握住机会。所以,这类大型实战模拟游戏带来的成就感是很实在的。
学习形式的游戏化:微信
中国银联发现,传统的基于网站设计的e-Learning系统的局限性愈发明显,与之对比的是,微博、微信等上的信息知识传递能力愈发增强。为此,中国银联培训中心借助微信的传播特性,与公司各个业务部门和产品线相互配合,来宣传公司业务和品牌,提升影响力。
“一战到底”替代知识小测试
本帖隐藏的内容
中国银联认为,在微信的即时性上开展各项学习游戏,是传统的e-Learning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金融IC卡举办期间,为快速检验学员的学习成果,同时避免枯燥传统的试卷答题,中国银联培训中心设计了“一战到底”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部分重要的知识点会被转化成10道题目,学员在培训末期将收到一张纸条(见图表1),要在规定的时间点内发送“一战到底”四个字到微信“中国银联培训中心”,随后,就能收到微信推送的第一道题目。学员只有在答对的情况下,系统才会发送第二道题目,这就加深了学员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最终,前十名最先通关的学员将会得到培训经理的特别奖励。整个“一战到底”现场火爆,学员倍感惊奇和兴奋。
在非培训班期间,中国银联还会开展各类学习小活动,增强与关注者的互动性,保持活力。以近期举办的“银行卡知识”为例,在微信上发送“我要答题”,即可获得题目(见图表2)。
如果关注者对答案不确定,系统会提示其先学习一篇文章,再答题。这就实现了测试与学习的并存。这样的一种游戏式学习设计,在推出的一天时间内,交互量就达到1500余人次。从答题游戏的效果来看,确实有学员在答错题目后,立即回复关键字,查询正确答案。这无疑达到了游戏化的效果: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我猜”替代传统知识小短文
以往普及性的知识,一般都是以说明书式的方式传递给学员。比如中国银联金融IC卡,就是直接给出定义,虽然专业,但稍显枯燥乏味,学员缺乏耐心。通过微信设计出的一系列“我猜”小游戏活动,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我猜”的第一阶段,通过微信发出题目,参照给定的图片,以“这是_____卡”形式回复(见图表3)。空格中所需填写的词语,即为金融IC卡的各项特征属性。从传统的机械式的灌输,转向让学员自主寻找答案。从效果来看,第一阶段共收到3000余条回复,最多的一个学员统计出了21项金融IC卡的特征。
第二阶段,需要让学员选出他所认为的最正确的答案,这又促使其对金融IC卡的属性再一次加深印象。如果选的答案是大家都认可的,那么他还可能有中奖的机会。结果,又收到了近千条的投票信息。
可以说,微信能打造一个免费的知识学习的平台,并且完全符合社区化、移动化、碎片化、游戏化的特性。零投入,大产出,而且免费,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游戏化”被业界普遍视为未来主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中国银联,游戏化学习并非是通过开发对应的软件来实现,而是在培训项目本身、项目中的具体环节以及移动化学习中体现。未来,中国银联培训中心会继续探索游戏化在混合式学习中更深层次的应用,以促使培训真正成为学员离不开的“毒品”——“毒品”虽有瘾,却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
文章作者:褚康 来源:《培训》杂志
第二篇:让课堂游戏化
从踏上教师岗位的那一刻起,对生活,我多长了一只眼睛,对孩子,我多了一份关心: 才貌双全的“紫薇”要和淘气可爱的“小燕子”比人气,总是差一大截,因为“小燕子”给我们带来欢笑,我们需要“欢笑”。
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如梦似幻,曾在2002,占尽了我们的眼球。魔术经久不衰,因为我们向往“神秘”。
在如同绷紧的弦一般工作和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总要找个空闲,与友小聚,甚至赖个床,因为我们需要“轻松”。
一根牛皮筋、一片树叶、甚至一团泥巴,可以让八九岁的男生女生留恋半天,因为孩子喜欢“玩乐”。
情节永远不切实际,结局大多美满团圆的卡通片对孩子有致命的吸引力,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看动画,因为他们充满“幻想”,喜欢“美好”。
生活如果没有了“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生活将是苍白的。我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同样我们也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如果没有了上述这些,我们的教育将是无力的。
如何在教育中添加“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等调味品?我觉得,让课堂游戏化是关键。游戏在英语课上的重要性都快比得上水之于鱼了,很难想象四十分钟一堂课,如果没有了游戏,该怎么继续。不论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在游戏中学习都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低年级学生好动又好胜,游戏能让他们在动身体的同时动脑,并且享受成功的喜悦,当然也会有失败的经历。好的游戏能让一堂平凡的英语课亮起来!游戏的安排应讲究一个“适”字,适时、适式、适度。一. 适时
组织游戏,要看准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安排合适的游戏形式。
1. 让学生从思想上尽快进入英语课堂,游戏导入是个相当快揭、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安排Listen and do, listen and point, look and say, flash and say 等操作简单,但具有检查性质的游戏。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情感上也得到了体验,而从这些旧知识的复习中,我们自然过度到新知识的传授,温故知新,以旧带新,一举两得。
2. 在复习巩固阶段,最忌讳的是机械的操练。游戏能使复习变得生动。比如我们学了一系列水果以后,安排老师拿一个水果,学生说出来这样的环节,反复几次,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减弱。这时,我们安排游戏 Who is missing? Who is fast? Magic eyes 等,学生的积极性就立刻恢复,一只只小手又会争先恐后地举起。
3. 当学生的脸上闪过“无聊”“困惑”的痕迹时,游戏可解“燃眉之急”。高年级的学生面临着背单词,记单词的难题。如果不讲究方法地死记硬背,不但效果不好,学生的兴趣也会逐渐减弱。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促使他们主动背单词,一定对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单词接龙、吊死鬼、寻找共同点等游戏,不仅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而且能提高他们课后记单词的兴趣。二. 适式
有些游戏的可用性很强,像copy不走样等游戏,无论什么内容,都能套用。但有些游戏,却不是什么内容都合适的。作为教师要学会使用最恰当的游戏。Flash and guess这样的游戏仅适合单词教学,而不适合巩固句型。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游戏的口味也不同,我们要学会投其所好。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趣味性强点的,像copy 不走样,high voice and low voice 能引起他们参与的欲望。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探索型的游戏,比如bingo,加减运算对抗赛就很受他们的欢迎。三. 适度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为让学生放松、玩乐才安排游戏,归根结底,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在游戏以前,我们必须指定相应的规则,没有规则,游戏过程就会很“乱”,有规则才能“活而有序”。当学生的“玩性”到五、六成的时候,我们的游戏就该结束了。因为如果游戏结束太早,学生才刚进入游戏状态,熟悉游戏规则,结束游戏,一来扫兴,二来游戏的“运用语言”的目的也没达到。如果游戏结束得太晚,学生会越来越无聊,下次再玩这类游戏就没有了热情。
游戏的组织,还要讲究一个“变”字——以不变应万变。
一、巧设陷阱
同一个游戏“发口令,做动作”,我们一般都是自己怎么发,学生怎么做,最多让一个学生发,其他学生做,偶尔做做反口令,分组进行比赛。做多了,学生的好奇心没有了,游戏就变成了机械的操练。如果设几个陷阱,真有“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的效果。“趣味性的调节就是教师在做动作的时候,可以先慢慢的好象在做“坐下”的动作,眼神一定要是那种坏坏的笑,突然变成“起立”,让学生产生和教师斗下去的欲望。”师生成了“敌人”,而游戏就成了战争。把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边做动作边说,动作和口令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在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
二、变换速度
随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逐渐熟练,训练的速度逐渐加快,这不但适合学习的规律,还使原本枯燥的操练重新显出生气,学生逐渐减淡的新奇感又被吊起。
三、奖励机制的运用
在教育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表扬和激励对学生起的作用比批评更大。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的探索精神更易发挥,更容易学会原本以为很难学的东西。我常常习惯于口头表扬,认为给学生物质奖励会使他们变得功利,但在同事们的感染下,偶尔尝试奖励,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激励效果。去年,我用小五星激励学生,常常搞得自己整个黄昏剪五角星,有时,一节课奖多了,自己还有点心疼,最重要的是用多了学生还不稀罕了。我们可以尝试用加分,且分值有区别,加分要敏感,时时注意给学生以表扬,让学生得到成功的认可。这样一来,不但让自己得到解脱,更使奖励更具可变性。
四、以人为本
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在游戏中,教师的神态、语态、眼神、动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用主持人一般的激情,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的召唤。我相信教师只有投入情感,学生才会给以相应的回报!
当我们感到教学有一丝疲倦的时候,一个小游戏会赶走疲倦,让我们放松那根崩紧的弦,重新振作精神。
当我们感到教学有一点枯燥的时候,一个小游戏会把欢笑带来,当笑声充满教室,我们的心也跟着飞舞起来。
当我们感到教学有几分沉闷的时候,一个小游戏让我们的脑袋重新思考,手脑并用,边玩乐边学习。
在小学英语课堂里,游戏的魅力是无穷的。
让课堂游戏化
第三篇:让中班数学游戏化
让中班数学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景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首先,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说说中班数学游戏怎样的游戏化:
1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探究
1.1编制数学教学游戏:(l)数学教学游戏主要有六种类型:情节性的教学游戏;操作性的教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教学游戏;口头数学教学游戏;竞赛性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游戏中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小年龄的幼儿以有情景、有角色的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为主。中班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他们适宜开展各类游戏。(2)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等。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如中班数学“学习5的序数”中,既有幼儿的单独操作游戏“给小动物回家”,又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找朋友排队”,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整个数学活动可以采用一个游戏主题贯穿始终,也可以各个环节运用不同形式的游戏。(3)将数学活动于音乐、美术、体育等游戏性结合。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们可以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一位幼儿没有请到椅子,这时,我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通过数学游戏贯穿到教学中的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在学中玩,玩中学才是寓教于乐的精髓。
第四篇:课程游戏化培训
虞永平:
课程游戏化不是要建立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而是要全面推动江苏省幼儿园课程质量提高的工程
1、幼儿园课程建设工作向前推进。以往我们相当多的幼儿园习惯于用现成的课程方案,课程建设工作没有纳入幼儿园工作日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意味着我们不能拿一个买来的本子教到底,而是要进行适合园本化的改造。
2、同时是一个质量提升工程。课程游戏化与指南不冲突,就是落实指南的一项工作。
3、是一个综合进程,比较复杂,不是改改教案就完了。综合性表现在是课程建设工程,强调适宜性,每个幼儿园都要进行课程改造和完善,涉及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根本问题。大家都在重新设立目标,课程目标需要根据现实现实状况,分解指南目标,寻找相应的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实现游戏化。课程观念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们的课程实践也是一个优化过程,观念形成和实践是同时进行的。
幼儿园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程度高,直接决定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成效。要在这上面下功夫,这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需要持续进行的。让环境更适合孩子,都能转化为孩子的经验,促进孩子的发展。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现在,制约我们的可能不是资源,而是教师专业化水平。如果没有伴随课程游戏化进行的教师专业培训,那么就很难完成。不仅仅是做课程方案,更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自身发展。
是一个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衡量指标是孩子的发展。课程方案的改造,资源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努力,促进幼儿发展。
六个支架包括了这些内容,不是改方案,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目标。对于前一阶段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确定了未来项目工作的重点:
帮扶幼儿园,要从实际出发,确定自己在实施中有哪些重要问题要强调和解决,方案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因园治宜的。目标
1、学会观察儿童,不仅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规定。这项工作复杂,不是一次两次培训就能掌握的。观察是为了理解孩子,解读孩子,并且根据孩子的表现做出正确的教育决策。教师感觉不能把握的原因是:教师往往不能把孩子的典型行为和指南联结,对指南的把握和分解不足,指南里的一条目标,有时能分解出好几条典型行为特征,要观察更要深度学习指南,把握目标和行为特征。
要有观察的意识,掌握观察的方法。观察是教师每日的重要工作。教师和孩子要有效互动,不是时时刻刻都要互动,观察也是一种隐形互动。教师往往没有找到互动的合理理由。
根据观察,科学解读与理解儿童行为,科学评价儿童的发展,创造适宜的驾驭环境和条件。经过观察,是可以理解孩子行为的,知道他们的兴趣取向,需要。是我们做出教育判断的前提。
我们的反思是基于实践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升反思意识。要求:
观察幼儿活动过程,用便捷的方式对儿童日常行为做简单记录,并尝试解读、努力了解儿童的一般性学习特点与过程。不用那么多文字,可以用表格和符号等简洁的方法。可以用照片结合文字进行记录和分析。仅有素材是不够的,素材需要被整理。
持续捕捉并记录个体儿童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解读并发现儿童自身某领域发展水平与特点,尝试对儿童的问题作出适当的回应。
教研活动要来自于实施,可以来自与记忆或观察记录,而不是空谈。教研活动要为改进教学服务。
其实讨论观察记录,在教研活动中一起学习抓住基本事实,进行练习。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不断改进我们的内容方法和策略。
2、审议和改造课程方案,提升课程的适宜性
改造现行课程方案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造使之园本化。园本化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更适合本园孩子的需要。要发现原有课程方案里的不足,教师要有基本的反思能力和对照能力,将幼儿当前表现和现行课程方案进行对照。
基于幼儿学习和发展需要,对现行课程方案进行审议,并作出适宜性调整。如果能找到不对称,就能有效地进行调整。课程要建立在本园孩子的现实生活之上。
关注游戏和生活队幼儿发展的价值,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融进多样化的材料,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经验。
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确立适宜目标。课程是动态的,现有的固定文本一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适宜。审议和优化幼儿一日生活,减少幼儿的等待时间,给予幼儿更多自发活动机会,注重动静交替,形成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和日常生活等各类活动科学组合的一日后活动流程,避免无序化、随意化和单一化。例如各个幼儿园都在保证绿地面积,但是绿地变成了绿篱,孩子进不去,仅仅有观赏价值,是为成人服务而不是为孩子。环境中要有获得经验的机会,它不是操场,而是孩子日常活动的场地。很多幼儿园在减少水泥地,让孩子更有兴趣在户外活动,内容更多样,时间更充分。
审议和优化室内外环境。教师要因地制宜。资源要分层,教室内的资源不分层,一次性投放,并不能供给幼儿丰富的经验。
注意课程内的丰富性和重复性。有些地方活动很多,但是目标重复。亲近大自然是目标,但是大自然在哪里,大自然包括哪些?要把目标落实到内容。
资源不仅用于储备,要落实到运用,如何用何时用,如何搭配。例如一个农村幼儿园,当地利用山上的树枝,孩子玩的蛮好。当孩子举着树枝跑来跑去目的在哪里?除了安全隐患之外,孩子不拿树枝也可以跑,负重不用拿树枝,所以缺乏辅助资源,就很难提升和扩展经验。提供了绳子,孩子就能用树枝搭很大的房子。要有工具性材料、粘合性材料,这样孩子才能再基本材料之上展开丰富的活动。辅助材料的提供,是活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要充分考虑资源的有效性。
审议和优化活动的指导策略。注重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投入性、创造性。投入是一种我们期待的重要状态。如何让孩子投入,很重要的是老师的策略。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3、关注生活的教育价值 关注生活是重要的教育理念。关注幼儿的生活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从书目的知识转向孩子的生活,从成人期待转向儿童需要,从简单接受转向在行动中学习。生活及多样化的活动,才是儿童不断成长的基础和前提。要充分理解纲要、指南中的生活意识,理解幼儿生活和幼儿园课程的关系。能在生活中发现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契机,实现生活的教育价值。确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通过观察发现契机,利用契机生成课程,实现教育目的。生活才有了教育的价值。一日生活中的很多很多都属于教育的价值实现。寻找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契机。使生活活动不仅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求,而且能够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对幼儿在园生活的环境进行分析,以幼儿发展和实现课程目标的高度审视、完善幼儿园的环境建设,为幼儿提供安全、稳定、有序的一日生活环境。深度研究幼儿园生活环境,不是随意创设,是变动的。孩子的生活环境与幼儿当前的需要和行动有关。
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具体活动的需求出发,加强对家庭生活资源的利用,在引导家长理解课程资源的价值的基础上,鼓励价值积极配合和支持幼儿园课程资源收集和利用的活动。鼓励家长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让孩子获得动手体验的机会。让孩子能投入到生活中去。
在张雪门、陈鹤琴的论著中发现中国道路和中国自信。
4、注重活动的多样性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过程。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实现的,要根据需要灵活采用集体、小组、个别的方式进行。
正确认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不同的活动形式对孩子有不同的发展价值,要根据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不要鼓励进行。重点是打破集体教学为主的活动形式,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确保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合理开展各类有喜欢的。将各种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创建多样化的活动区域,支持幼儿建构、探索、阅读等活动。要鼓励幼儿自发的有喜欢的。注重以幼儿自己的经验发生的游戏,游戏的场景、情节、角色、材料的使用、规则等由幼儿自己决定。观察幼儿在自发游戏中获得的经验。不要用单一领域经验来观察幼儿的游戏。
5、和家庭建立双向互惠的关系
家长的认识需要转变,要引导家长认识指南、理解指南。
明确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尊重平等合作为基本原则。了解当代父母的真实需求,主动发起对话,谋求家园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一致性。
运用多少渠道分享幼儿在园及在家的发展状况,实现信息互通和措施同质。创设多种机会让父母参与到幼儿园课程的计划和实施中。有的幼儿园开发家长志愿者工作,加强家园沟通,要研究如何加强家长志愿者的作用。网络平台不仅仅要向家长发指令,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沟通,形成共同策略,要围绕指南的基本精神,通过网络平台让老师和孩子共同理解指南。让家长知道社会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有些信息明显是愚弄家长、损害孩子的发展。教师要树立指南的地位,让家长和老师一起学指南。指南是家园合作的基础。前提是教师对指南要深度理解。指南颁布四周年了,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
请家长参与课程审议工作,提供资源,理解课程目标。这些任务不是额外的任务,是教育厅原有任务的深化和具体化。是落实指南、实现教育厅课程改革目标的具体行动。
王海英
儿童本位的区域环境设计与教师支持策略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研究,是政策、投入等研究。但是为了达成课程游戏化的目标,我们也在做七个方面的政策支持研究。同时关注同伴小团体和学习过程。
课程游戏化如何支持儿童本位思想的实现,树立儿童主体地位。环境创设不是一个最终目标,而是更新改变师生关系,更新课程文化。核心词是自由自主创造愉悦。儿童本位的环境到底呈现什么样的状态,会出现什么障碍。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反儿童表现
在反儿童的成人中心的大环境下,如何认识区域环境的儿童本位立场。用儿童本位的眼镜如何透视幼儿园环境:1环境创意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吗?
2、环境设计邀请幼儿的参与吗?
3、环境布置支持幼儿的需要吗?
4、环境评价追踪幼儿的反应吗?
作为环境的主人,不仅要享用环境,更要参与创意设计和实施。我们要把创意表征出来,进行布置,满足幼儿的需要。以成人为本位表征出来的环境并不一定适合儿童的需要。教师对环境什么时候做加法做减法,很多时候并没有去聆听儿童主张。
A谁的环境?教师-模板-儿童,教师一手创意出来的环境,认为符合孩子需要的环境,区域标记:谁的创意,谁的审美?谁的设计?谁的需要?用孩子的第一反应来观看环境。老师的第一反应是文字,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图片的色彩造型细节。进行环境评价时,关注孩子的图像眼睛,而不是文字。图像呈现的过程中,是不是唤起孩子的积极参与的经验。为什么不能邀请孩子参与区域环境的设计和建设?教师和孩子一起进行环境的创设,反应儿童审美,儿童创意,例如这个森林墙壁的创设,隐藏了很多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孩子在这里看到、想象了很多,有很多孩子自己的故事。孩子在创作过程中实现“我们”感,实现对环境的认同。
从儿童生活中来,由儿童参与。这样的环境让孩子有更加深刻的认同感、依恋感,产生自我效能感。孩子不是现成环境的享用者。在我们的探索过程中,如何理解儿童本位的环境?幼儿喜欢的,满足幼儿各种需要的,符合身心发展特点的„„这些过于笼统,需要细化。
分享两个案例:
常州宝龙幼儿园的实践
从师控型幼儿园到区域化自主空间 不是从教师站在教室中心,可以对教室内的每个孩子一览无余的空间,而是变成围合半围合的空间。这样的环境是便于教师管理的,而不是孩子喜欢的。现实中,孩子需要被老师看不见的空间。
转变为儿童和教师共享的空间,马蹄形空间变成了区域化自主空间,用围挡和隔断,形成了围合感和封闭感,教师的目光不可到达的自主空间,给孩子自主感。紧凑规整空间秩序感强,复杂空间看起来比较随性,但是区域之间的互通、角色互换,空间变化带来儿童在空间中行为方式的变化。形成了不规则和变化。更好的联动和推动。孩子们交往的距离感缩小。
孩子喜欢自主化,能够自己决定的,方便游戏的空间。镇江扬中八幼 我们的小菜地
菜地的设计、田埂铺设方式都是孩子自己设计的。跨田埂变成了游戏。邀请大班进行田埂设计。参观小菜地,勘察现场,清理菜地土壤,捡走砖头瓦块,集中以备后期利用。分成六组进行讨论创意。孩子设计的十块地和成人方式不一样,但是要考虑到铺设难度,就会进行修改。在实施铺设中,要考虑材料的使用,遇到无法铺平的状况,就要解决,例如用踩踩的方法,但是不能解决。可以询问家长,在成人提供的支架中选择办法,进行平整土地。然后讨论种什么。在讨论中运用调查分类统计工具。季节是否种植想要种的东西,园丁给予建议,种植适宜的植物。选种,认识颗粒饱满的适合种植的种子。发现大蒜的状况,教师可以给予及时回应,更可以给予滞后的反应,鼓励孩子自己搜集发现答案,老师也可以有时间去查询资料。翻土、播种,先讨论,后种植,设置可以比较的机会,不是给予答案,而是激发质疑。
后期的打算,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进行教育。生长生命工具养护责任等等,都成为幼儿发展的有益经验。
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具体化支持孩子获得直接经验的方式。可操作可探索可互动可交往,尊重儿童权利,满足儿童多元需要,承载儿童经验,记录儿童发展。让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让孩子自己看得见。
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满足儿童的多元需要,呈现儿童的发现、主张、观点;承载儿童的情绪、情感,使用儿童的符号,语言表征方式。
呈现了一个系谱状态,不断探索不断到达的过程。始终在路上,始终自我超越的过程。
B 儿童本位的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策略
1、基本原则 儿童权利原则
教师的义务不应绑架和削减儿童的权利感,在我们扮演教师角色的时候,要有强烈的留白意识。
生存权——存在感 发展权——掌控感
让一个孩子走进班级的时候感到这是他的班级,是悦纳接受他的,支持他的愉悦情感的环境。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的环境有存在感,但是比较初级,还要有那种缺我不可的存在感,觉得自己是班级重要的一员。要捍卫每一个孩子的存在感。不要有所选择性的呈现孩子的作品。当你选择了某些孩子的作品呈现时,成就了一些孩子的时候,就否定和放弃了另一些孩子。要有对所有孩子的存在感的尊重,可以用小组呈现,作品小书,档案袋等方法,满足所有孩子的基本权利。
班级环境要满足孩子对空间、时间、材料、同伴的选择权利,支持孩子实实在在的参与,体现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审美诉求,反应自己的思维水平。儿童作品有没有孩子的签名,表现了孩子的掌控感和存在感。儿童不是教师世界的装饰品。不要让孩子的作品来装点教师自己的创意。不能达到平视的师幼关系。
例如幼儿制作的幼儿园地图,反应了儿童眼中的幼儿园空间。从社会学研究视角看(案例,一个青年学者和一个出租车司机选择的路径,宽敞大路和狭窄小路的不同,上层中产阶级和出租车司机眼中的地图是不同的),教师和孩子眼中的幼儿园地图是不同的。澳大利亚专家所讲的“方法论中的儿童中心主义”,儿童不仅是我们的研究对象,也是我们的研究方法。儿童应该变成我们研究的思路。(研究:评估西部适宜儿童友好社区,研究者进入到社区,请孩子玩耍相机,然后带孩子去社区逛、拍,你对社区中哪些是你喜欢的,哪些是你讨厌的。将之汇总。儿童成为研究主体,这就是作为方法的儿童)。我们借助儿童的眼睛进行研究。
满足需要原则 生理需要的满足
第一阶段的六个支架,弹性作息、自主进餐、空间自主等,都是满足儿童生理需要
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儿童的眼睛、耳朵、鼻子、手、脚、大脑。从儿童出发,就是要用儿童的眼耳鼻手脚脑去看待环境。
孩子看到了什么?图形还是文字?明快还是灰暗?自己还是他人?文字多图形小,位置高,不支持探索互动交往的环境,需要调整。儿童不是通过间接经验学习的,是通过直接经验和与成人互动中形成的间接经验来学习的。环境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师幼合作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故事性(叙事性)。
耳朵的立场,表扬的声音和乐音。耳朵具有无奈性,无法关闭,必须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幼儿园环境是不是有一个适宜的声音场呢?表扬和接纳的声音成为孩子生活的环境。
超过幼儿身体的悬挂物、灰暗的色调、单向的欣赏的展示性的环境是否可以减少。基于我们内心的儿童观,儿童本位的环境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这些事可以马上看到的,可以立即执行。
课程游戏化采取了自主进餐、弹性作息、空间自主、生活自理是表面的初步的行动,后续还要在制度自为,工具自创,策略自省上下功夫,支持孩子发明自己的符码,支持孩子走的更远。支持孩子可持续发展,学习品质的提高。
心理需要的满足 认知的需要 情感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 社会性的需要
经验均衡原则
强化孩子经验的活动。孩子发展以经验的生长为衡量标准。支持儿童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的,考虑经验的均衡。各个区域的关键经验意识。关于区域的pck知识如果不足,就很难支架幼儿的发展。教师的逻辑混乱,也会带来孩子逻辑的不清晰,要实现各个维度上均衡的发展。
逐步积累原则
环境是循序渐进的,每日有所变化的。空间、环境、材料、规则、设置都不变,就会让孩子的发展停滞不前。要对不同区域环境关键经验的定位;更要关注变化,有学期、月度的大的规划。不同区域环境关键经验的阶段性递进,防止儿童环境经验的水平重复,实现儿童环境经验的螺旋递进。计划不能过细,是粗线条的,有大框架大方向大目标,基于现在状态和大目标的距离,进行审慎的改变。
适度留白原则
当前环境大多比较满,比较实,缺乏弹性和空间。
防范环境超载、警惕信息刺激过量,没有给后续发展留下发展变化空间,要有在预成基础上的适度生成,要有课程和区域的留白意识。这种刻意的留白可以扩展创造探索性机会,增加延展性思考的机会。可以透气,可以自作主张。
当我们为孩子留白时,孩子会创意使用延展丰满空间。康德讲一个物化的空间当人在场时,就充满了意义。环境的留白更多生成对儿童和教师的意义,对个体延展性的意义。让孩子感觉到我是环境的主人,我可以对他进行创意改造甚至消灭它建设自己的规则体系。
主题墙是一个不断在路上的过程,我们只看到目标,没有关注同往目标路上的风景。需要经常停下来看风景。我们一路向前就有可能忽略孩子抛给我们的球,只顾赶路,忘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过程轨迹原则
我们的环境不应该是静态的,而是应该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在路上的,所以轨迹很重要。我们的老师不仅需要会讲故事,还需要能讲一个绘声绘色的有动态感的故事,孩子的表达创意符号的诞生等等,是我们讲故事的主要内容。从成人的过程轨迹走向孩子的过程轨迹。不应呈现教师是如何一路走来,而不是呈现孩子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意味着珍视儿童学习发展的过程。要看到时间节点,认知节点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我们如果只看结果,就看不到那些重要的时间节点。维果斯基说,我们的老师何时可以清醒地意识到需要给予支架呢?当孩子频繁地出现自言自语时,就是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提供支架。但不是给予完整的办法和答案。
呈现儿童活动的动态过程,记录儿童经验的前后变化,反思儿童学习策略的有效性。
案例:一朵花的四季变化
请家长和孩子在幼儿园里寻找发现一个自然物,每个月跟踪观察记录它的变化。孩子绘图,家长帮助记录。形成了一朵花的四季变化,粗线条的记录了变化,强调生长的过程。
案例:幼儿园植物的四季变化 以周为单位,对幼儿园植物进行记录。孩子对于微观的细节的变化更加敏感。密集的记录方式呈现不同的观察经验。
案例:班级公约
幼儿自己讨论,自己设计符号,自己表征。一开始孩子表现出的公约大多是否定性的,但是教师认为制度的核心不是为了约束,而是为了解放,老师开始引导孩子有更多的对同伴的表扬和鼓励。突出表扬和突出挑刺告状的班级氛围是不同的。“说到做到”的设计,从他律都自律,过程性的关注,符号语言的表达对儿童更有价值。
如何增加儿童在主题墙创设中的参与度
版式设计、内容选择、细节排版、留白等如何体现过程轨迹原则
主题墙的设计逻辑,不是教师的教学逻辑,而是儿童的发展逻辑,一步步解决问题,生长新经验,获得可持续的学习品质的发展。
纽扣主题墙,有很强的教学逻辑感,问题意识,过程意识,展演意识,高潮意识都很好。有几个优势:
儿童的问题是起点,作品展览是结束 儿童意识——戏剧意识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调查开始——分类——使用——创意 从认知——行动、探索——创造表现 儿童的认知心理节奏
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作品丰富 但也有问题: 纯粹的教学逻辑 完全的知识体系
板块设计中的切割意识
选择性作品呈现——儿童权利意识淡薄 儿童参与度低——不够信任儿童
教师还习惯于给儿童工具,而不是支持孩子设计创造工具
可以先从给工具的时候的解释开始,把教学策略转化成孩子的学习策略。纪录使儿童学习创造性使用符号,并努力使这种符号为他人所理解。纪录结合了不同的语言(图画的、视觉的、标记的),教师应给予支持和引导。
2、幼儿园区域设计策略 以建构区为例
儿童与建构区的关系
了解各种建构材料的性质,力学、空间、审美、数学、社会 各年龄段积木区关键经验
不同的主材料、辅材料、环境信息、主题、挑战,例如高级榜样,待完成结构,同伴作品。有主题的建构区和无主题的是不一样的,有不同的刺激,激发不同的经验。可以尝试在无主题区域里进行有主题探索。
案例:砖头区
孩子初次探索,主要是垒高,造型也是在垒高基础上的造型。当一个孩子把砖头放的很高,掉下来摔碎。老师开始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倒,如何让它不倒?幼儿还是假设和验证,在分享交流后得出一个有效的办法。用不同方向交替排列搭建,这样更稳固。回到活动室后,应支持孩子在场景中记录自己的活动历程,这样更加有意义。
案例:创造性课程
幼儿进入到可以围合的游戏水平,围合了三个方框,放置三只动物。教师引导,有没有动物的家是别的样子呢?还可以怎样搭建呢?动物园里还有什么?游客在哪里?怎么来的,坐车,车子停在哪里?孩子的搭建作品发生了变化。
教师需切记的是,在和幼儿讨论或描述其作品时,应避免判断性语言:好棒啊,你搭的是什么?是火车吧?而应该给予精细指导,具体说出哪里好。
建构区常见问题: 缺乏角色扮演道具
缺少绘画出幼儿建构出的作品的工具 缺少经典建筑作为模型榜样 缺少儿童作品作为建构支架 缺少儿童图探索的足迹
可以在区域里假设摄像机,捕捉儿童游戏情境,以备细致分析。
3、幼儿园区域环境教师支持策略(解释符号支持,其他从略)时间支持 空间支持 材料支持 策略支持 符号支持
每个孩子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如何了解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呢?如何支持全面均衡发展。符号支持起到重要作用,往往被忽视。
案例:1+1=2 孩子是如何学习1+1=2呢?是从实物感知,动作操作开始,比如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合起来是两个苹果
小班幼儿园主要处于感知运动,中班进入前运算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大班后期慢慢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萌芽。关注儿童的不同层级的符号表征。
a从实物思维、动作思维到表征水平。
b从苹果实物到苹果图片,抽象程度变高。
c从图片到绘画,绘画是选择核心特征进行表征,进一步提高抽象程度。D用点的抽象符号,表征苹果 E用数字表征
这是一个不断抽象化的过程,从具象到抽象,幼儿的抽象水平不断提升。儿童的绘画记录,是一个将实物经验不断符号化,抽象化的过程。通过孩子的图画记录,并将记录展示在环境中,才能更好的承载幼儿的经验,回应幼儿的经验状态。
经验支持 情感支持 品质支持
4、幼儿园区域环境设计常见误区 环境信息严重超载 环境单元相互独立 环境经验挑战不足
从经师到人师的角色定位转变 教师自身的角色感、义务感、责任感被放大,有可能会忽略和回避儿童的权利感。过度放大教师,就有可能轻视儿童。教师和儿童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教师角色更新,催化性角色提升,教导性角色降低。区域活动特征是自由行自主性
指导的间接性、个性化,儿童是脚,教育是鞋。
年龄适宜性的同时关注个体适宜性,回应特定个体的诉求和变化 可以探索和改变的方向 悬挂物高度
展示性、欣赏性降低——探索、操作 文字图形的比例关系——图像符号 主题墙的创设——儿童发展本位
区域环境的创设——儿童的符号,记录、表征、过程轨迹
儿童本位的微谈话、微活动、微主题开始做起 儿童的经验是起吊 如何追随儿童的问题
如何改变教师本位的思考方式 环境或故事的核心
儿童感:存在感+掌控感 儿童性:认知心理节奏
教育回归到教育的原点,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回到儿童立场,关注儿童诉求,是我们教育的首要关注点。
第五篇:让感统训练游戏化
让感统训练游戏化
陈鹤琴先生说:“幼儿以游戏为生命,多游戏,多快乐。” “我们应创设给小孩子刺激的环境。”我们在运用专门的感觉统合器材对幼儿进行有关的训练活动时,创设一个让幼儿愉快,而且更愿意参与的游戏气氛,让他们在生动的情境中获得更多的收益,激发幼儿活动兴趣,改善前庭、触觉、本体、平衡等功能,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和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的提高,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情节趣味化
赋予感觉统合训练过程游戏化的情节,能增强趣味性、娱乐性,激起幼儿良好的情绪和积极从事活动的力量,从而使他们注意力集中,记忆清晰,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如幼儿趴地推球,球推进的是一个个小动物的嘴巴,仿佛在给小动物喂食;幼儿钻进布袋,学做蚕宝宝,随着蚕宝宝的一天天长大,钻出布袋,跳着去游玩;幼儿推着羊角球,钻过山洞,绕过树林,形成一列列火车;幼儿坐于平衡台上,两两相对拉大锯;幼儿趴于滑板上,学做小乌龟,一边游泳一边和小鱼、小虾做游戏;圈和罐相结合、纸和瓶相结合、滑板和布袋相结合,学做小鸟、小青蛙、小士兵;将奥特曼打怪兽、解放军炸碉堡、警察抓小偷等幼儿所喜爱的情节融入感统训练中,幼儿能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到成功与自信,从而产生愉快情绪,在活动中也会更专注投入。
二、语言游戏化
在感统训练中,教师语言的游戏化,能让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关心、启发、暗示、引导和鼓励指导幼儿,而不是以主观命令去代替他们想、代替他们做,其目的是启发他们的想法,使他们玩得更愉快。如,当幼儿“推小车”(羊角球)大汗淋淋时,可以用游戏的口吻说:“小司机到加油站去加点油吧!”调节孩子的活动量。又如,为了让幼儿掌握滑板爬的动作,教师可以用游戏的语言说:“小乌龟快抬起头来,小鱼和小虾游过来和你们做游戏喽!”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角色的身份贯穿活动,并以积极、鼓励的口吻说:“这孩子真聪明,本领学得真好,熊妈妈真喜欢你!”“快练呀,还没学会,妈妈真着急。”“来,妈妈陪你练一会儿。”“我们的本领可真大,都学会了轻轻推的本领了。”当游戏结束时,教师可以用游戏的情境说:“天黑了,兔宝宝回家吧。”让幼儿满足地结束游戏,自然转入其它活动。教师处处以游戏的口吻进行引导,幼儿定会兴趣盎然,同时主动参与,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
三、器材形象化
“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感统器材色彩鲜艳,造型美观,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引起幼儿的兴趣。孩子看到它,都想去摸一摸、试一试、玩一玩,这就是它的独特之处。为了让感统训练变得更为生动愉快,让幼儿变得更为积极主动,我们赋予这些器材生命、灵性,将它们形象化、游戏化,并围绕感统训练的某一器材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方法。如“有趣的滑板”,我们将它变成“汽车”,幼儿独自坐在上面,手作方向盘状,用脚跟帮助移动,前后左右开车;我们将它变成“小船”,幼儿卧于上面,以腹部为中心,抬高头,抬起腿,用手臂当作船桨,使小船在水中自由滑行;我们将它变成“大转盘”,幼儿趴在上面,靠双手的双掌来旋转身体;我们将它变成“滑翔板”,幼儿单脚站在上面,靠另一只脚蹬地来滑翔;还将它变成“小火车”,两个、三个、四个幼儿连在一起,靠前一个幼儿的力量带动后面的幼儿前进;还将它变成“小推车”等等,既是一种力量的锻炼,又是对颈部肌肉及协调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感统训练中,我们充分利用感统器材的独特性,让幼儿对各种感统器材进行大胆形象的创新和想象,教师再将其贯穿、融入到活动中去,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动作儿歌化
单纯讲授动作的要领,对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来说显得较为枯燥。如果将要领编成朗朗上口、充满游戏性和趣味性的儿歌,效果就会迥然不同。如在热身运动中,可编成四段儿歌:“一二三四五六七,大家都来练身体。小小手,绕一绕,变架飞机开开,轰!轰!小小腿,转一转,变艘轮船开开,嘟!嘟!小小腰,弯一弯,变辆汽车开开,嘀!嘀!小身体,转一转,变架飞船开开,呜!呜!”每段儿歌分别让孩子跟随老师一起做上肢、曲膝、弯腰、转身动作,达到了热身的效果,更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又如,为了让幼儿掌握双手交替推羊角球的动作,我们编了这样的儿歌:“小身体,弯一弯;小小手,向前推;小小脚,跟上来,一二一二向前走。”再如,在“有趣的平衡台”中,要求幼儿利用身体的各部位在台上保持平衡。我们就编了儿歌:“一二三四五六七,大家都来坐摇椅,左摇摇,右摇摇,象个快乐的不倒翁。”孩子们一边摇,一边念儿歌,既加强了动作要领的掌握,又不单调枯燥,既调节了宽松自由的气氛,又提高了幼儿活动的激情。
实践证明,游戏是一种最有效的锻炼方法,最好的锻炼手段,我们在专门的感统器材训练中,很好地遵循了这个原则,将整个训练过程游戏化、趣味化,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形象生动的游戏中学习、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发展感知觉,从而促进注意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