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ppt整理
跨文化交际
1.跨文化交际与同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在观念和信号系统不同的人之间的交际。
文化差异会导致交际信息的失落、误解,甚至文化冲突。
同文化交际: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包括同种族、同民族、同语言文化群体之内的交际。
基本上不存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问题。也有人认为,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2.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对象
主流文化:主导文化,主体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或一个语言群体所共享的主流文化特征。从交际角度看,是人们日常生活交际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因素,是同一文化全体共同认可和遵循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亚文化: 不同地区、民族、职业、社会团体、文化层次,甚至不同年龄段人群特有的文化特征。
地区文化:
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3.跨文化交际的历史
人类跨文化传播(交际)活动并不新鲜,自从文化背景不同的两个民族进行交往开始,跨文化传播活动就开始了…..——萨默瓦尔.波特《跨文化传播读本》 中国: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相互接触和融合,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如
1)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
2)印度佛教的传入
(公元前2世纪—汉明帝?)3)鉴真东渡
(唐)4)郑和下西洋
(明)5)近代西学东渐
(近代)我国如此,其他国家也一样。4.跨文化交际在今天
当今时代,交通工具的进步、通讯手段的发展、人口大规模流动和交往的频繁,使跨文化交际成为时代的突出特征。
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L.S.Hams)1)语言的产生 2)文字的使用3)印刷技术的发明 4)交通与通讯5)跨文化交际 5.跨文化交际学的起源
美国
1)移民国家 2)二战后,美国实行“欧洲复兴计划”、“第四点计划”,派遣大量经济专家、科学家奔赴欧洲、亚非拉各地,文化冲突显现。
3)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吸引着各国留学生、游客、移民,逐渐成为多元文化的移民大国
4)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外事服务法案》,成立外事服务学院,跨文化交际研究从此兴起。
5)1959年,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被看作是跨文化交际的奠基之作。6)1972年,第一节跨文化交际国际会议在东京举行。7)跨文化交际学
6.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驱动因素
物理的 1)生态环境横向决定律
2)语言文字纵向诱导暗示律 3)科技、媒介横向崔变律
生理的 1)物食欲原动力
2)情性欲原动力
3)权欲原动力
心理的 1)审美递增、递减律 哲理的 1)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
2)万物五相(五行、五向)选择律 7.文化的特性
1)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主要标记
动物的一些能力是本能,顺应自然地本能,如候鸟迁移等
人与动物都可以学习,重要的是人类具有语言,语言能够传递信息,并积累知识,传承文化
2)文化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习得的
具有什么文化,取决于他生活的环境。如姿势、动作、饮食习惯、在中国长大的美国人等。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得
隐性文化,是文化中的额隐藏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隐形的活动是过去习得、并已和日常生活难解难分的活动,已成为自然而然、不假思索的活动。这一种活动常给文化交际带来困难
中华文化经典1 主要内容
一. 释“中国” 二. 释“中华民族” 三. 释“文化”、“文明” 四. 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五. 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六. 中国文化特质
七. 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八. 中国文化史分期 1.“中国”内涵的流变 1)“中国“内涵经历了曲折的流变:从古代的天下中心义,演为近代的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 2)中国之“中”,甲骨文“有。之。”(有飘饰的旗帜),士众围绕“中”(旗帜)以听命,故“中”又引以为空间上的中央,炜左右之间,或四方之内核,又申发为文化或政治上的轴心地带,所谓“当轴处中”。
3)中国之“国”指城邑。引申为武装保卫的天子之都,以及诸侯辖区、城中、郊内等义。4)综论之,“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军事、政治中心地。2.“中国”的空间变化
1)商周时期:“中国”是以王城(或称王畿)为核心,以五服(甸、侯、宾、要、荒)或九服(侯、男、甸、采、为、蛮、夷、镇、藩)为外缘的放行领域。“回”字状。2)春秋时期:“中国”约包含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秦、楚、吴、越等尚不在其内。
3)战国晚期:“中国”以包含秦、楚、吴、越等地,七国均纳入“中国”范围。4)秦统一天下后:“中国”范围更扩展至长城以南、临姚(今甘肃)以东的广大区间。
5)汉唐以降:“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又有所拓宽。3.“中国”国体概念的出现
1)“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
2)宋人所用“中国”一词,便具有较清晰的国体意味。
3)北宋理学家石介著《中国论》,以为首次出现的以“中国”作题的文章。该文称,“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4)国体意义上的“中国”概念,是在与近代欧洲国家建立条约关系时正式出现的。
4.“民族”一词的由来及衍变
1)民族,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群共同体。在中国这片广袤、丰腴的大地上生活劳作的各族人民,统称中华民族。
2)从时序划分,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
3)“族”,原义“矢锋”(箭头),引申为众,中国自古注重族群文化心理的同一性。
4)“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转.成公四年》称)
5)古汉语用“族”、“族类”。双音节的“民族”一词,乃是近代民族主义概念,以往多认为是从日本输入的。
6)其实,“民族”作为整体出现,并非始于日本。西方新教传教士、日耳曼人郭实腊等编辑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考》道光十七年(1837)九月号载《约书亚降迦南国》,已创译“以色列民族”一语,以为汉字整词“民族”的较早出现。
汉语汉字教学
1. 第一节 文字的性质和作用
1)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2)文字是人们积累知识、传播信息的工具 3)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 2.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1)结绳 2)结珠 3)讯木 3. 文字的类型
根据书写符号的记录功能 1)表词语文字:有的一个字代表一个词,有的代表一句话。东巴文字
2)表语素文字:记录的是语素,一个书写符号就是一个语素,现代汉字大
部分是代表一个语素的。
3)表音节文字:一个书写符号代表一个音节。日语的假名
4)表因素文字:一个或几个书写符号代表一个音素。英语、法语、俄语 根据书写符号和语言音义之间的关系 1)表音文字:音节文字、音位文字 2)表意文字
根据书写符号形体上的特点 1)象形文字。古埃及文字 2)楔形文字 3)线形文字
根据文字的产生方式
1)自源文字:独自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文字体系。这种文字从它的产生开始到发展都没有参照其他文字,其文字的形体和体系都是独创的。现在世界发现的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汉字、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都是自源文字。2)借源文字:借用参照其他文字的形体或者文字体系而建立起来的文字体系。现在世界上的多数文字属于借源文字。4. 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优缺点
表音文字:使用简便。表音文字直接记录语言的声音,所以人们就能够很容易地按照语言的声音和拼写规则把语言记录下来。
表意文字:能使人产生对事物的客观形态的联想。但它,一个字一个形,文字数量大,只表意不直接表音,结构复杂,笔画繁多等。5. 汉字的特点
1)汉字具有较强的超时空性
由于汉语语素意义的变化比语音的变化慢,也就是说汉字的字义比字音的变化慢,而汉字字形和字义之间关系密切,因此汉字的形体和意义千百年来变化不大,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对于不同方言地区的人们来说,汉字可以帮助消除语音隔阂,弥补口头交际的不便,汉字的这种超时空性给学习和使用汉语带来了很大方便。2)汉字是方块字
这是汉字在视觉上的最明显的特点。每个汉字,无论笔画多少,都均匀分布在一个方块形的平面空间内,字形空间不受语音形式的影响。如“窗”字代表的音节有四个音素,“阿”字代表的音节只有一个音素,然而这两个汉字各为一个方块的特征都一样。汉字难写,同这个特点不无关系。“乙”和“满”这两个字,一个一画,一个十三画,都占据同样大小的方块空间。笔画太简或太繁,手写起来都比较困难。同时,构字单位所占的空间单位大小,在具体的字中要做相应调整,不然,写出的字就不好看。如“木”和“村”等字中的“木”所占的空间和比例就不完全一样,初学者较难把握。总之,方块字在书写形式上有较高的要求。3)汉字不实行分词连写
汉字记录的基本单位是语素而不是词。现代汉语中,一个词可能用一个字记录,如“人”,也可能用多个字记录,如“人民”、“人生观”。汉语在书面上有字的界限,也可以说语素的界限很明显,但没有词的界限,即汉字不实行分词连写。如“我们喜欢汉字”,6个字,一个字就是一个语素,字与字之间留有空隙,但三个词之间并没有分界。在汉语书面语中分辨语素较为容易,分辨词就困难些,这一点与音位文字大不相同。4)汉字字数繁多,结构复杂
汉字大都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这个数字相当庞大。汉字发展到今天,总量达到五六万,现代通用汉字也有7000个,每个汉字都有一个特定的字形,而且结构复杂多变。虽然汉字有基本的构字单位—笔画和部件,但具体组合成字的规律性不强,比如笔画和笔画之间的配合方式,虽然概括出了相离、相接、相交等几种类型,但细加分析,仍然是因字而异,上千个独体字,就有上千种具体的笔画配合方式。音位文字则不同,它采用字母记录语言的音位,由于音位的数量有限,大都在30个左右,因此所使用的字母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字母本身的外在形体和内部结构也比较简单。6. 汉字的演变
1)半坡仰韶文化
6000年
几何形符号 2)山东。县大汶口文化
4500年
与古文字接近3)浙江余杭良渚文化
4500年
与古文字接近4)河南舞阳贾湖遗址
8000年
与甲骨文相似 5)山东邹平丁公陶文
4000年
上古文字多元性 6)山西临汾陶寺文化
4200年
中国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草行书 7.汉字改革
文字改革运动说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五四时期到1949年,文字改革从提出口号到“拉丁新文字”的摸索实验,再到实验停止
第二阶段—从1950到1985,文字改革作为国家语文政策的基本方向,通过行政力量推行汉字简化、汉语拼音方案等文字改革的辅助措施
第三阶段—从1986年转入新时期,国家语文政策的基本方向从文字改革转为语言文字规范化 8.汉字的传播
汉字在公元2世纪传入朝鲜。当时的朝鲜把汉字作为通用文字,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5世纪。在15世纪中期,朝鲜的文字是将汉字和谚文字母掺杂使用的,直到1948年,朝鲜民主注意共和国才全部采用谚文字母 汉字大约是在公元3世纪的时候传入日本的。这是日本也把汉字作为自己的通用文字。直到公元8世纪,出现了汉字和假名掺杂的日文。在日本,汉字曾被限制在1850个,叫做“当用汉字”,另有92个汉字。作为“任命特用字”。1981年3月,日本公布的《常用汉字表》,共有1945字,代替了《当用汉字表》
汉字在公元1世纪传入越南,并作为越南的通用文字。公元13世纪出现了越南文字“字喃”。带是在公元19世纪以前汉字是和字喃平行使用的。公元18世纪以前的书面语用的多数是汉字。19世纪以后,越南开始采用由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
9.汉字的结构
笔画:基本笔画、复合笔画、笔画的组合方式 笔顺:基本规则、补充规则、偏旁和部首: 部件:
10.汉字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
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
讲清现代汉字的形、音、义,帮助学生读写汉字,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书面语 对外汉字教学的对象
一类是既不懂汉语又不识汉字、在语系上和文字体系上跟汉语完全不同的欧美等国学生;一类是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韩国学生 对外汉字教学的方法
展示汉字、解释汉字、分析结构、剖析部件、教授笔画笔顺、练习展示汉字的方法 看图识字
板书出字:按部件排列、按同音字排列、按结构排列 卡片示字:先拼音后汉字、先汉字后拼音
以旧带新:旧字带新字、旧部件引出、旧结构引出、旧字音引出、旧字义引出 解释汉字的方法:图示法、形声字关联法、扩展法 练习汉字的方法:卡片认读、综合认读
书写练习:说笔画名称、数笔画、标出笔顺序号、书写笔顺、用箭头标出运笔方向、按结构归类
部件练习:找相同部件、给部件写汉字 填空练习:指定汉字填空、自选汉字填空 改错练习:改错字、改别字 听写练习:
第二篇:PPT让课堂更精彩
PPT让课堂更精彩,学生兴趣更浓厚
先进的电化教学设备已经开始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使用,由于电化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深受师生的欢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使用电化教学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硬件配套的数字媒体资源成为教师们的新宠,在网络中越来越多的ppt被上传下载,教师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自己所需的媒体资源备课。下面我结合我的实际,谈一下我利用ppt课件来开展教学活动的体会。
ppt集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于一体,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制作导入环节,达到营造气氛,渲染情境,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效果。
PPT中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自定义动画,用户可以合理组合,制作出相当漂亮的效果来,可以达到强调重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的作用。自定义动画的效果很多,关键是我们要恰当合理的选择,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owerPoint中新增了动画触发器功能,巧妙地利用它们,可以方便地制作出多种交互效果,可以实现人机互动,正常的PowerPoint课件每点击一次鼠标,会按照事先设定的自定义动画展示效果,如果要在课堂中产生随机的效果就不容易实现,在教学中我多次使用触发器,解决了这个问题。另外,利用触发器实现选择、连线等题型的课堂训练效果更好,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机选择要完成的题目,答案会相应的出现,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在人机互动中学习了知识,也感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给我们的学习带来的方便,引导学生自主的把计算机作为学习的工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PPT课件的一点心得,但制作一个好的PPT课件还需要许多素材,所以日常中我们应该注意收集、整理、归纳材料,这样在运用PowerPoint时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新课标的实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随着我市班班通工程的逐步推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校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具有举足轻重地地位,而恰当地利用PowerPoint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研究。
第三篇:浅谈ppt在课堂的利弊
浅谈ppt在课堂的利弊
PPT历来被用作辅助演讲或商业展示,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它也慢慢渗入到了课堂中。然而,对于常规教学是否适合使用PPT是个争议不断的问题。
第一、PPT 课件可以集音、像、声、彩、文、图为一体,把教师的整体教学设计以条理、简洁的形式客体化为连续的可视、可听媒介。在PPT课件的辅助下,课堂教学可以更生动、直观、有情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兴趣。除此之外,PPT 课件可以把难以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直观观察的现象,也可以把复杂的事物简化,以清晰化其中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较容易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和发展思维能力。
第二、借助于PPT 课件,可以设置具体、综合、丰富的语言场景,既有效节约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又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运用语言的情境,使课堂上的活动和讨论有相对确定的条件和依据,避免课堂活动和课堂讨论中不知所云或信马由缰,保证课堂教学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
事物的发展常表现为利弊相伴,从课堂教学中PPT 应用所反映出的情况看,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第一,PPT 设计一般是一个整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按顺序播放,以鼠标点击控制播放速度和进程。容易带来应用中的僵化问题,缺乏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弹性调整课堂环节和结构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不会按教师的假设进行的,他们的具体表现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他们在课堂上的反映才应该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因此,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弹性化。如果用PPT 来完整地呈现课堂设计,这个弹性化的目标就比较难以实现。PPT 设计得越细致,它的可变性就越小,教师对课堂进程的控制程度就越大,这样的课一般环节比较完整,环节之间连接比较流畅,但学生常常只是教学设计的被动配合者,而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学习者。
第二,过于花俏的内容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样式可以丰富多彩,框架可以多种多样,但不管是背景动画还是音乐图片都是为了上课内容而做的一个补充。但是,现在很多的老师在上课时却恰恰忽略了这点,通过花俏的技术搭配过多的附加信息和无关信息,使得上课的内容变的主次不分,这样就使得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吸收有用的信息,一堂课下来后学生往往只是感觉脑子里塞了一大堆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之间却完全没有任何联系或逻辑,进而不知所措。教师一味的最求课件的丰富多彩,却忘记了多媒体是为了学生学习提供服务的,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主线贯穿其中,而现在的情况是,在看似活跃的课题气氛中,却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课件的制作必须取材合适,得当,不该过于花俏。第三,一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尤其在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再好的多媒体技术也只能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它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服务的,如果仅仅把精力过多地花在技术手段上,势必会影响教师对自身学科素养和教育能力提升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作用。,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
在课堂中应当慎重把握PPT 应用的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为教学目的服务,要为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服务,对于教育教学目的来说,它只能处于次要的辅助地位,不能为了观感而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部分教师采用片断式的PPT 设计思路,只呈现教学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图片、录音、图像等,这些部分不以固定的顺序呈现,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需要灵活展示;相应地,课堂中出现的重要语言信息以板书的形式写在黑板上,既清楚明了,又能充分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新资源,同时养成了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第四篇:PPT让课堂更精彩
PPT让课堂更精彩
我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接触计算机已有十几个年头了,而且在学校刚刚建立计算机教室时由于缺乏计算机教师,我同时兼任了全校信息课的教学任务。这一段经历,也让我奠定雄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教学中我经常用到PPT,我利用闲余时间,把高中必修课三本书及高考复习课所有课程做成了课件。同时,对全校教师也进行了PPT制作培训,提高了教师的PPT制作能力和水平。
在应用PPT的过程中,我觉得利用PPT教学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1、PPT教学能通过声像、文字、图表等多个角度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生物课堂中一些微观的结构等,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便于理解掌握。
2、运用PPT教学,也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增大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特别是对于高三复习课来说,课堂容量增大更加明显。
3、一些难以理解的生理过程,可能通过动态的PPT来进行演示,学生理解轻松自如。
4、一些通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或难以完成的实验,也可通过PPT课件进行展示,弥补不足。并且效果、现象明显。
5、交互较强,PPT课件交互性较强,可以制作一些交互性的练习题,巩固效果明显。
缺点:
1、需要学校必须有相应的硬件设备,否则无法全面应用。
2、对教师要求相应提高。
3、用不好会出现走过场的现象,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又有选择地制作PPT课件,杨长避短,让课堂更加精彩精纷呈!
第五篇:美术课堂中合理使用PPT(推荐)
美术课堂中合理使用PPT
我是一名美术老师,常在教学中使用PPT。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PPT的运用比较广泛,PPT以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以其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悦耳的声音使学生在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方面有所培养。同时运用PPT教学,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大课堂的密度,提高教学的效率,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大作用。是一个有效的教学载体。
例如,我在教学《生活与艺术中的花》一课时,通过音频“鸟的欢叫声”、视频“花儿开了” 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通过PPT制作的图片欣赏中国十大名花及成都市花等色彩缤纷姿态婀娜的花,学生从中去感受美、享受美,令学生陶醉。可见,PPT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使学生看到了事物的本质。真情实感取代了凭空想象,难点无须多讲,“百闻不如一见”嘛,适应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但是我觉得PPT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一,不是每一节课都非得用PPT教学,有时不用PPT也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我们前面讨论到的“豪华课”与“经济课” 中的昆仑实验小学虞清河老师的一堂美术公开课《鱼》。一张纸,一盒水彩笔的“教学成本”,照样让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新颖独特,学生学得饶有兴味,充满乐趣。其二,PPT一般是事先制作好的,在课堂教学中给老师带来很大的限制,不便于临场发挥,尤其在师生交流中突然出现的一些灵感、学生表现出来的应该抓住发挥的闪光点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PPT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日益普及,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起了很大作用。作为一种技术,它可以被恰当地利用,也可以被不恰当地利用。使用PPT的和不使用PPT的教学同样可以很精彩。尽管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实惠,但是不要过于“依赖”它。我们作为美术老师应该正确地利用PPT 1 为教学服务,让我们的课堂因为PPT的应用而更精彩,让PPT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