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改论文新感受新突破
课改论文新感受新突破
南安武荣中学:陈永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在全国38个实验区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课改实验区的一线教师,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推动历史课改的发展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传统教学常常出现的重“主导”轻“主体”,重“学会”,轻“会学”,重“结论”,轻“过程”等弊端,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实验适应了这一要求,“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教师传授的历史知识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在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和学习历史的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树立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全新历史教育”。①通过半年的实验教学,我由衷感受到:历史课堂变了,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历史教材也有了新突破。
一、把握《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有很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新课程所产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变革,往往会和教师的传统固有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发生矛盾,短期内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出现不适应情况,这是经常出现的现象。但是从教育的前瞻性考虑,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考虑,教师必须在心态上、在行动上支持目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也应该想办法去克服。对于历史教师来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把握新《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一)《历史课程标准》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②,为此,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
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新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叶圣陶曾说“老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如教师在上“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时,课堂上让学生讲成语故事并辅以播放背景音乐,因为就本课整体来看,说明性语言较多,趣味性不强。这样处理就可以达到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将小组讨论式学习引入课堂,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变教为导,克服包办代替。
(二)《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④,为消除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重“教”轻“学”的弊端,历史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关注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正确公正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如“评价秦始皇”、“评价汉武帝”、“评价唐太宗”等等。这是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论”上的指导。历史上重要的人物难以计数,但历史课堂的时间不允许对每一个人物都予以评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取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如评价历史人物,可以采取分类法,即把历史人物参与的重要活动进行分类,然再予以评价。一般可以分为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也可以采取分期法,即把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一般分为前、后期两个阶段分别予以述评。这个标准,可以是教师预先设立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由师生的双边互动来进行补充和完善;也可以经过学生的评价活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归纳出来。
又如学生写《我看秦始皇》这一小论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秦始皇正反两方面的材料,使学生能从秦始皇的功和过两个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有的学生虽然行文较少,但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有的学生观点单一,只看到秦始皇残暴的一面,没能看到他的历史功绩,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只能根据自己所观看的一些有关秦始皇的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来进行评论。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批改后及时指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我们要看他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推动历史的进步,还是阻碍历史的发展。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使用历史新教材的新感受
(一)新教材的编制,突出体现了“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避免课程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的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课程的“繁、难、偏、旧的现象,降低了学习难度。” 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把学生从沉重的学业包袱中解放出来。
(二)新教材的实施,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创造空间,有利于培养创造性及开拓性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教材的实施,使教和学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转变了,由老师是主体变为学生是主体了。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根据这一精神,我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勤于动手,乐于动脑的意识和习惯。比如说:上“破解彩陶之谜”这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堂上用事先准备好的橡皮泥模仿做陶器,在做的过程中亲自感受古代人做陶器的苦与乐,领悟到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智慧。同时要求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去制作各种样式不同用途不同的陶器,然后写出制作小论文。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十分丰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一个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制作展现在我的眼前,叫人大吃一惊,简直难以置信。看着那一件件精致的小作品,又看看文章中学生丰富的想象。你不由想到,若干年以后,他们中间也许会出现一个艺术家。这样的新感受让你回味无穷。
三、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的新变化
作为历史课程实施主渠道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构建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改变“满堂灌”的教学动运作形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科学化。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单一,手段单一,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则加上了一些现代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为点缀,但教法往往并没有摆脱过去的模式。学生的学习方法则以知识点掌握为主,以大量的重复练习为手段。在这种教法和学法下,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学双方更要注重探究性学习,语言的表达锻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在探究活动中带着愉悦的情绪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
比如历史新教材“第8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本课的课程标准是:“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对此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教学:(1)学生回顾:大禹治水为什么能取得成功?(2)播放有关都江堰的专题资料片,为学生创设情景,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假如自己是李冰的话,将怎样修建都江堰,请把自己所设计的都江堰的蓝图画出来,并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来了解李冰父子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加深学生对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的感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历史课堂教学与时俱进,教师与学生建构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教材中有很多“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针对这一特点,我总是给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进行议论、争辩,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参与到互动互惠的教学过程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这样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变得开阔了,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学习。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改革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下,要求学生动脑动手的多了,如学习“ 秦帝国的兴亡”一课时,既要求认识秦王扫六合的恢宏气势,又要研究赫赫一时的秦帝国迅速灭亡的原因,还要动手复制《秦朝疆域图》,使学生的思维在动脑动手的时候不断得到开发。半年来在历史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已进行过几次社会调查。如应用区分传说与历史的方法调查古丰州的历史,运用调查法来了解泉州的历史,用调查法来了解身边人口流动的情况及其对本地经济的影响。在调查活动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小组内收集资料分头进行,资料收集齐后小组成员共同整理分析资料并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各组再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自我提高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托尔斯泰曾说:“对教师来说,最可怕的是墨守成规,思想懒惰。”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通过进修和自我学习,才能够担当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重任,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第二篇:新教育新感受
新教育新感受
从2011年听说朱永新教授和新教育之后,我便开始通过网络对新教育进一步了解。在朱永新教授的教育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没有失败只有成功。“人性化”是朱永新教授教育理念的首要特征。
朱永新教授倡导“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脑、手机似乎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书籍正在渐渐被人们遗忘。新教育则是把建立“书香社会”、“书香校园”作为理想。学生的心灵需要一块净土,需要一个修身养性的家园,好书就是这样的净土和家园。学生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晨诵—午读—暮省”,这一儿童生活方式课程是新教育的重要成果之一,让孩子能在他的童年与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相知,伴随他成长,成为他的习惯,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
通过学习《新教育》,让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就要教给孩子们一生受用的东西。我对自己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的思想要变,我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应该是终生的学习者。这几年里我也慢慢成为了一个爱读书的人,书籍给我了我灵感,让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有更多的想法、点子。俞玉萍的《完美教室——中国百合班的故事》让我认识到,教学最关键的是如何让学生更活跃一点,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薛瑞萍班级日志》是我最喜欢的一套书,在我引导学生阅读方面帮助很大。她告诉我们要让学生读好书,选择适合学生们阅读的课外书籍;要让学生们会读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画画圈圈,关键是要交给学生们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要提倡师生共读,生生共读,亲子共读;读完书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自己对文章有一定的观点和想法,有自己的情怀,并且积极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多读书,多交流。
2014年我有幸去南京参加了“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聆听了新教育实验校榜样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汗水流下的背后也有他们成功的收获。新教育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师生的感情,有力度的增强我们的课程建设。我相信“付出就会有收获,坚持就会有奇迹”,希望我也能成为一名点灯人。
第三篇:新工作新感受
新工作新感受
转眼间,进入岗位的时间已经一个多月了,有刚踏入社会的懵懂,技术能力的肤浅,与人交际的胆怯,随着这些日子的锻炼当初那个青涩的我在逐渐摆脱稚气,与社会接轨。回想报考公益岗位时,以为就是整天闲闲的,唠唠家常,整天为居民解决家庭琐事,是一份繁琐而又无味的工作。当真正到组织科报道的时候,与我的想法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每天都有新的挑战,在这里教会了我很多,接触到学校接触不到的东西。在工作中我们跟着参与组织了《东海托起希望津城点亮梦想》捐资助学活动,小到水杯的摆放,邀请嘉宾的桌牌制作 以及各位领导的邀请通知,和会议的后期准备,每一件事都尽量做到尽善尽美,虽然这些细小的事情看起来不起眼,但是确是我们用心一点点做的,为就是一个目的,让当天的嘉宾感觉到我们的准备和活动内容带给他们的感觉是舒适的,温馨的。看到嘉宾和学生最后露出满意的笑容,就是对我们后期的所有工作最大的肯定。
通过这次参与使我逐步了解了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宗旨就是帮助居民,以最近的距离贴近群众为他们排忧解难,可能涉及的不全面,但是从我们的角度就是尽可能多的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并且今后还会举行更多这样的公益活动,帮助更多的人。滴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一滴滴水汇集成江河,能产生汹涌澎湃的力量!
那天听到孩子们的讲话感触颇深,一来是为孩子、为家长在那样恶略的环境中客服困难继续积极生活,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二是
为家长不管生活如何拮据不放弃孩子,不放弃教育,虽然物质上可能比不上别人,但是在精神生活上却尽可能的为孩子撑起一片五彩缤纷的天空,为家长用心良苦的培养出这样懂事的孩子而震撼,三是当得知自己也能亲身参与走进为为困难家庭提供帮助的这种公益性的活动中去时,我的内心里还是感觉非常高兴的,虽然我在里面的帮助是间接的、微不足道的,但是能参与这份工作就是我的荣幸,为此而自豪。
实际工作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非常准确的形容了我的现况,欠缺的知识太多了,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进修,继续学习,这次学习与以往无目标的死学习不一样,因为这次是带着需要和问题去学,补充不足,提高能力,有目标,有动力。让学习辅助工作,工作促进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第四篇:新环境 新感受
能有幸加入到宝安鸿基集团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从入职到如今,转眼间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一直以来都受到前辈们耐心的指导和细心的帮助,让我顺利地掌握了业务要领,开始习惯了成本管理中心紧张又繁忙的成本管理工作。而成本管理中心和谐温暖的工作环境,也让我每一天都过的忙碌却又特别充实。
回顾面试之初,我曾经面对这样两道问题:你希望进入什么样的企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于自己的职业未来设想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希望能进入一家处于成长型的企业,为企业的成长竭尽所能,同时实现自我锻炼。一个刚进入地产界的集团绝对是年轻的,在这样的企业中我更多的感觉到了一种向上的动力。同时,公司也具备十分完善的人才管理与发展机制,为我们向管理层或者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领导者年轻化的特点,使他们坚持最新的科学管理经营理念,鼓励不断地尝试和创新思维。宝安鸿基集团是我迈出校门后迈入“正规军”职业生涯的第一站,也是我心中理想的企业,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第二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希望自己能有时间去学习,完成好本职工作,最终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成本管理人员。可是“豪言壮语”往往说来容易,做来难。真正接触到成本管理工作之后,才发现要能胜任一名优秀的成本管理人员,不是光有责任心就能做好的,还需要自己具备更多条件与素质。除了自身业务能力之外,专业知识,审核技巧,甚至安装方式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这让我不仅感到了自己经验不足,还认识到自己业务知识上的不完整
一个月的工作,是忙碌而快乐的。不仅如此,我也有幸参加了今年的表彰大会,同大家一起渡过了最开心日子。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工作上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无庸讳言,当初积极争取现在的工作机会就是因为单位能提供比较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可是等到自己加入了这个大家庭我才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以集体(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为基础的。只有集体发展兴旺了,个人的发展才会成为可能。如果没有集体的发展,个人能力再强,也不会有施展的机会。要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讲团队精神、学会协作——学会和领导协作、学会和同事协作。
从一名毫无经验成本审核员,到现在能独自完成工作任务的新入成本审核员,我感到成长在这个大家庭中的幸运。总之,通过入职后的学习,使我感觉到集团的正规化,对我们新员工的重视。使我们首先从态度上实现了从“被审核”到“审核”的职业角色转变,我们应该带着这种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为宝安鸿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今后的日子,对我来说还有许多无限的可能。我会一如既往地朝着自己最初定下的目标继续努力。对于自己所欠缺的知识与能力,我将会有针对性的加强完善。相信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滴水可以穿石的故事一定能成真。
第五篇:人工智能论文——关于人工智能新突破
人工智能导论
学院:工程学院
班级:软件工程0901
学号:A07090311
姓名:张丹
人工智能技术新突破
摘要:人工智能是当前科学技发展的一门前沿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的新兴学科以及正在发展的学科。它是在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研究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因此又可把它看作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的出现及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很高的评价。有的人把它与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一起并誉为20世纪的三大科学技术成就。
归纳逻辑是人工智能的逻辑基础。伴随人工智能研究的逐步深入,科学哲学、人工智能和归纳逻辑研究相互影响,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以归纳逻辑为基础,多学科相互合作,可以建立新的机器学习系统或归纳学习系统。
关键词:人工智能发展;综合性边缘学科;归纳逻辑;机器学习;专家系统一、智能计算机的发展
1.1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是基于归纳逻辑的基础之上的。近年来,人工智能与五代机的研究,所涉及的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知识处理方面都必然运用归纳逻辑。一些研究者试图把归纳逻辑系统带入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从而找到一定的正确的方法来发展人工智能研究理论系统。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之一,也被认为是21 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近三十年来,人工智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学科领域都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自成一个系统。
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尼尔逊教授对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2]普特南指出:“20 世纪早期逻辑领域出现的两位巨人哥德尔(Kurt Godel)和杰克斯·赫伯德(Jacgues Herbrand)对于人工智能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3]1936 年,由图林提出的图林机器本来是个逻辑学的概念,并非为计算机的研制而提出,但图林机器理论与冯·诺意曼的程序内存思想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我国著名逻辑学者陈波教授认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将是21 世纪早期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将由此决定21 世纪逻辑学的另一幅面貌[4]。人工智能所具有的独特的学科性质为逻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挑战,逻辑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意义都必将取得新的发展与突破。人工智能是用计算机来对人类思维过程和智能进行模拟(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人工智能几乎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其研究范围非常广阔,包括问题求解、定理证明、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智能控制、智能检索等。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对归纳的模拟以及智能化早就开始,但真正受到重视而且取
得重大进展还是在专家系统与知识工程出现之后。机器学习的核心是归纳学习问题,人工智能在处理不确定性推理的手段时,无论是数值型或非数值型的,特别是其中的非单调推理,都是与归纳学习密切相关的。值得强调的是,非单调推理对不确定性推理的处理方法与归纳逻辑不同,它对归纳逻辑有很大的启发。
在人工智能研究中,归纳的研究和不确定性推理密切相关,神经网络的研究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并开创了新的学习模型。在专家系统中,机器学习、不确定性推理都包含了归纳推理这一要素。正是有了归纳推理,机器才能完成发现定律之类的高级智能活动与行为。20 世纪50 年代出现了对机器学习的研究,并且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和发展。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中,对归纳的模拟研究已占据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归纳学习已经成为机器学习的核心内容。
1.2人工智能研究的新发展
上述这些理论与发展也为基于归纳基础之上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行性条件。人们逐步认识到,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从学科发展研究逐渐趋向实际应用,从一般的思维方式方法发展到专门知识运用的重大突破。专家系统在各方面的应用也促进了人工智能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专家系统是一种在一定领域中具有专家水平解决难题能力的智能程序系统,它能灵活运用专家积累的经验和专门知识,求解通常需由人类专家所完成的任务(如医疗诊断)。专家系统的特点是将人类专家的知识用符号来表示,其中最受欢迎的方式是将知识表示为一套规则,如“若x 咳血,则X 很可能得了肺病”[5]。可是,到20 世纪70 年代末,当专家系统已发展成实用的AI 技术时却面临一个重大困难,即人类专家大都很难清楚明确地表达出知识库所需要的形式规则,因为他们很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做的。因此,访谈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这就是费根鲍姆所谓的关于专业知识获取的“瓶颈问题”[6]。专家系统在知识获取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知识的完备性问题、多专家合作与综合问题、知识的自动获取问题、分布式知识的处理问题等。计算机获取知识的途径还主要依靠人类操作,以机器可利用的形式将知识输入到机器中。通过这种方法获取知识存在一定弊端,人们不得不探究第二条道路来解决计算机获取知识的问题,这就是机器学习。近些年来,随着机器学习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的相关知识与专门技术直接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规则,而不必为如何从专家口中获得规则而感到困惑,这正是人工智能逻辑学派在机器学习研究发展中的具体目标。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发展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所谓机器学习,是指系统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某种长远变化,这种变化使得系统能够更有效地在下一次完成同一或同类工作[7]。
机器学习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计算机具有能像人类一样从现实世界中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建立学习的计算理论,构造各种学习系统并将之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去。其实质是,通过计算机的归纳与类比等方法,利用其内部现有的知识来加以分析、判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人工智能诞生以来,研究者们一直试图理解学习的过程和创造能够学习的计算机程序。一些专家认为,机器学习作为计算机科学中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模拟人类是如何学习和工作的,二是完成一些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根据人类学习的特点,机器学习的研究应向下列方向发展:
(1)建立模拟人类学习过程的学习模型,深入研究学习过程的神经生理机制和心理学本质。这不仅要用到人工智能的一般方法,而且也需要认知心理学、归纳逻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
(2)进行基础研究,了解人类学习速度慢、效率低的原因,发展各种学习理论,探讨
所有可能的学习方法与算法。
(3)探讨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的异同及相互联系,研究知识的表示方法及自然语言的接口[8]。所以说,在不同程度上运用归纳逻辑,有助于促使人工智能的成功应用。
二、人工智能的前沿——基于归纳逻辑的人工智能研究概述
归纳逻辑是逻辑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归纳逻辑研究或然性推理,即当其前提为真时,结论很可能为真但不必然为真。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与归纳逻辑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上着,归纳、归纳方法、归纳逻辑是既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从德谟克里特、亚里士多德到培根与穆勒、莱布尼兹与布尔,他们研究演绎逻辑,同时也研究归纳逻辑。严格说来,他们所研究的与其说是归纳逻辑,还不如说是归纳方法。这集中表现在培根提出的三表法(即本质存在表、差异表、比较表)与穆勒提出的确定现象间因果联系的归纳五法(实验五法: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剩余法、共变法)。在这一阶段,哲学家与逻辑学家、科学家(如牛顿等人)探讨过有关归纳的很多理论问题,强调了归纳方法在实验科学中的发现作用,明确提出了两种基本的归纳方法,即枚举法与排除法。同时,他们几乎都将归纳与因果性联系起来,认为在本体论上归纳必须建立在具有自然齐一性的因果性之上[9]。
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归纳逻辑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归纳,我们日常的行为活动也离不开归纳。休谟提出的“归纳问题”对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和归纳逻辑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然而它的这种可能性正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推动下逐渐地变成现实。20 世纪20 年代,凯恩斯将概率理论与归纳逻辑相结合,建立了第一个概率逻辑系统,这标志着现代归纳逻辑的产生。现代归纳逻辑可分成三大派别,即经验主义学派、逻辑贝叶斯主义学派与主观贝叶斯学派(频率学派、逻辑学派)和私人主义学派。
在我国,现代归纳逻辑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初。80 年代中期到90 年代中期,对现代归纳逻辑的研究是逻辑学界的热点之一。学者们把归纳逻辑的相关知识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归纳逻辑发展到现阶段还很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有的学者指出,为了在机器的智能模拟中克服对归纳模拟的困难,应该将归纳逻辑等有关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机器学习、不确定推理和神经网络学习模型与归纳学习中已有的成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已有的归纳学习成果上,在机器归纳和机器发现上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10]。当对人工智能的研究由数据处理转入知识处理时,对归纳逻辑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是必要的了,这是一个极有价值且极富挑战性和前沿性的研究课题。
三、结语
人工智能研究将是21 世纪早期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人工智能研究必须建立在归纳逻辑基础之上,从而达到多领域交叉合作来共同促进人工智能研究的广泛而深远的发展。我们现在所涉及的基于归纳逻辑的人工智能以及机器学习和归纳学习的系统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正如王雨田教授所说,在未来的计算机归纳学习或发现的研究中,将归纳逻辑的某些理论、方法或系统与机器学习、不确定性推理、神经网络中对归纳逻辑的研究适当“嫁接”起来,以改进并逐步革新现有的归纳学习系统,促使机器学习中归纳学习的基础理论形成,并进一步从事归纳发现与归纳学习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这是人工智能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