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教学浅谈
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教学浅谈
几何图形的知识点具有紧密的联系,当然小学几何图形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公 理化体系,还属于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的范畴。其主要的内容包括简单的几何图 形的认识、变换(平移、旋转、对称)、位置、方向、周长、面积、体积及坐标 的初步认识。对此,基于几何图形这些性质,如何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 直觉、图形的设计与推理的能力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本文就个人的一些经验谈 谈自己的做法和策略。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实现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特征、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对几何图形 进行有效的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感受平移、变换、对 称等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一些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知识。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同时,也要避免对周长、面积等繁杂的计算。总 的说来,我认为,几何教学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生活经验素材,真正地落实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生活经验素材,真正地落实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引人教学,效果显著。学 生学习《三角形》一课中,我拿着他们平时玩过的三角形纸片,问:“这是什么 形状?””你还见过哪些三角形?”这时学生马上会说他们自己用的三角板,脖 子上戴的红领巾,住房的屋顶架等等。从生活的角度直接而有效。又如,我在引 入“圆”的概念时,首先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你们见过车轮吗?车轮是什 么形状的?”其实,学生学习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都有它的原形,学生在生活中 也能见到许多几何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基础,进而把这些生 活中的原形抽象成我们的几何图形的知识进行教学。
二、多样的观察活动,真正地学习几何图形的特征。多样的观察活动,真正地学习几何图形的特征。观察是小学生利用感观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活动。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离不开 观察活动,组织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的主要方式。进入小学后,小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 地进行观察呢?其实学生观察的效果如何和教师提供图形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关 系。提供标准的几何图形,利用标准几何图形的“稳定性”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 的某些特征。提供一些变式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思考,进一步掌 握几何概念。当然在观察活动中,还要培养学生全面认真的观察习惯,学生观察 能力才会得到有效地提高和进步。我在讲到《圆柱体的认识》一课时,我拿出几个圆柱体模型让大家观察,问:“圆柱体有什么特点?”大多数学生能说出上下 两底都是圆的,而且圆的面积相等。学生的观察得可真仔细啊。学生的积极主动 性自然一下子高涨起来。
三、有效的实验操作,真正地经历数学演绎和论证的过程。有效的实验操作,真正地经历数学演绎和论证的过程。学生的亲手操作实验是最有效果的,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上协同 参与,空间几何观念真正地形成和巩固。在实验的操作中,学生通过丰富的图形、符号来感知、操作、参与探究活动,初步的产生演绎和论证的演示。例如:在教 学《三角形内角和》知识时,可以用量的方法。可是量的过程中有误差,为何不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呢?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起来,学生一下子就活起 来了,学生开始拿起剪刀把三个角剪下来,并把三个角拼在一起,自然得到了数 学结论。又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把两个盛有水且相同大小的玻璃杯中 放进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让学生来观察水位的变化;当石块取出来之后,再来 比较水多,学生生动而具体地认识到体积的含义和概念。当然,在实验的操作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摆、折、剪、制作、绘画、实地操作等实验活动来加以 理解。
总之,几何图形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视野要拓宽到生活 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与空间的问题。通过自主的探索,逐步认识几何 图形的知识。在此过程中,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 等学习活动,真正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觉和图形的设计与推理的能力。
第二篇:小学低段数学几何图形教学如何
小学低段数学几何图形教学如何“引趣”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随着课改热潮的涌来课本的大量改革,学生知识量的增加,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更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极其重视的问题。尽管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提高学习数学知识意义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即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引趣”的问题上多下些功夫。
一.尽量从学生现实、生活现实中的大量实例出发呈现图形相似的有关内容,让学生体验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体会图形相似与图形全等等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历图形相似等有关基本事实来龙去脉的全过程。提倡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和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利用与图形相似有关的各种资源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图形相似现象,并对其中的一些共同规律加以及时的分析、总结,尤其是充分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题材;同时,充分利用相对真实的情景以及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图形相似的典型图案进行教学,尽可能全面地体现教学素材的现实性和问题的挑战性。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做中学”以及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相似图形、探索相似的性质和条件等活动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有关数学操作活动的经验和对图形美的体验,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进一步体验图形相似的数学内涵,获得有关相似图形的知识和一定的成功经历,形成有关的简单技能,体会学习的乐趣,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1)“空间与图形”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人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给“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现实有趣的素材,“空间与图形”知识大多可以联系生活际,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课,能够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对图形》时我收集了许多漂亮的图片,有小动物,有生活中的物品,有数字卡片,有几何图形等等,真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孩子们在观察、比较这些图形的特点,随着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随着“对折”的验证,孩子们轻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并且还能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用儿童的眼光摄取生活中有趣的“空间与图形”素材。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其百怪,色彩斑斓。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认为不可理喻。因此,我们需要葆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去捕捉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挑选一个个为他们乐于接受和思考的“空间与图形”。如在“视图与投影”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这样的题目:小猫在一片废墟中玩耍,一只老鼠呆在何处才不会被小猫发现。这是一个有趣而又有一定意义的问题,学生熟悉的视线、影子,甚至小时侯捉迷藏用的那些技巧,都可以派上用场。又如,一年级上册“认识左右”时安排的一幅上下楼梯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几乎天天见到,既可亲又可近。作出判断时,可以较多地借助生活经验。
(3)创造机会让儿童自己去捕捉“空间与图形”的素材。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学中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做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在身边所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数学素材,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如学生认识完图形之后,让学生随即观察教室、看看哪些物体上的面是我们今天学的?学生马上兴趣来潮,找出很多。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察,又让学生想一想家中、马路上见到过这些图形吗?学生想象之后,举例了很多物体。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空间与图形”学习资源开发的研究。搜集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利于培养数学能力,且学生感兴趣的“空间与图形”的素材。(4)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我收集了许多漂亮的图片,有小动物,有生活中的品,有 数 字 卡 片,有几何 图 形 等 等,真 是 琳 琅 满 目,丰 富 多 彩。孩子们在观察、比 较 这 些 图 形 的 特点,随着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随着“对折”的验证,孩子们轻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并且还能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二.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动手操作和直观发现,如利用橡皮筋、方格纸等手段画形状相同的图形,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等,虽然其中涉及说理和简单推理,但不要求证明。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的特点,将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经过大量的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对有关图形相似内容的理解性掌握。用儿童的眼光摄取生活中有趣的“空间与图形”素材。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其百怪,色彩斑斓。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认为不可理喻。因此,我们需要葆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去捕捉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挑选一个个为他们乐于接受和思考的“空间与图形”创造机会让儿童自己去捕捉“空间与图形”的 素 材。小学生 年 龄 虽 小,但 在 生 活 中 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学中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做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在身边所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数学素材,使 学 生 感 到 亲 切、自然、有 趣,引 发 学习数 学 的 欲 望。如学生认识完图形之后,让学生随即观察教室、看看哪些物体上的面是我们今天学的?学生马上兴趣来潮,找出很多。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察,又让学生想一想家中、马路上见到过这些图形吗?学生想象之后,举例了很多物体。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汽车、玩具熊、茶壶……等,从 不 同
角
度,不
同
位
置
去观察这些物品,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再如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物体的面,有哪些是正方形、长方形……,从生活中发现图 形,找 图 形,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描述出图形的基本特性,并猜出图形的名称。
三.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已有的图形问题、发现新的图形相似问题以及自觉地进行说理(和简单推理)等 方 面 的 能力。如,画出一个相似图 案,不 同 的 学 生 可 能 提 出 不 同 的 思 路 和 方 法(如,通 过 橡 皮 筋,方格纸,复 印 机,尺 轨 作 图,利用计算机软件等),对此,建议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通过适当的交流、合作达到学生的共同进步和不同的成长结果(即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学习结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形成空间观念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在教学中,我尽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构建数学知识。在空间与图形的多次教学中,我打破传统的秧田式的座次,以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大量的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 的 机 会,为 学 生 提 供 更 多 的 学习空 间 和 更 大 的 自 由 度。例如 “认识图形”教
学
中,有
一
个
重要环节就是小组配合,共同想办法找到物体的图形,并把它 “变”在纸上,只有每个小朋友都 积 极 思 考,共 同 想办法,办法才会多种多样,在每一次的表达和倾听中,逐步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四、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不能靠纸上谈兵,必须以学生自己的空间感觉和体验为基础。加强知识的运用,让学生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在学生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后,针对学生对面积单位中的一些认识不够,我设计了一节练习课,设计了“想一想、填一填”,“剪一剪、算一算” “动手围一围”的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实践机会。教学中提供大量的“量一量、比一比、估一估、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这些都成为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生动过程。此外,还需要教师创设、充实更多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对图形的认识与一般知识的学习不同,它需要以一定的空间观念为基础,而空间观念的形成不是靠模仿和记忆就能获得的。本次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足以证明学生的动手做对空间观念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动手做,学生对图形才会有感受,这些图形才会印在学生的心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很差,空间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采用更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在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现在我们都是大班教学,怎样对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更有效?对学困生空间观念培养的策略探索等。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努力探索发展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策略,达成新课标的要求,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又如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从生活中拿学具——小得到提高,能简单的举一反三,更具有创新精神。并且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能主动去寻找、发现生活中“空间与图形”的现象与知识同老师和伙伴交流。
五、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摸一摸、画一画、拨一拨、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 的 教学,这样作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用手来摸一摸,感觉一下每种图形都有什么特征,并通过立体图形来画一画平面图形,这样学生对于区分每一种图形都很清楚,并能清楚地说出每一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给孩子的思维带来了火花。比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运用多媒体,呈现物体的一个平面,让学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物体。学生猜得五花八门,展现了他们丰富的想像力,这种猜测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然后,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测,学生也从中体会到要全面地观察一个物体,才能真正地认清此物体,不能犯“盲人摸象”的错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如,在“前后”的教学中,我就采用模拟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小鹿,小兔……),在教室里开展激烈的长跑比赛,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每只小动物的前后位置,并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它们的位置;在“左右”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喜爱的游戏“找嘴巴”,由一名学生上台闭上眼睛负责贴嘴巴,另一名学生用左、右、上、下等词语对他进行指挥,最终把嘴巴贴在正确的位置。
六、数学游戏能为学生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教学中的游戏一般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适当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设计游戏的目的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如形式活泼又有竞争性的“夺红旗”、“玩扑克”、“邮递员”;富于思考启发性的“猜谜”、“猜一猜”;富有情趣的“小猫钓鱼”、“摘苹果”、“帮白兔收萝卜”、“小鸟回家”;结合地理知识教学的“开火车”等游戏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们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这些游戏大都普遍运用在枯燥无味的计算课堂,既提高了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全体学生愉快地在游戏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第三篇: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策略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中心小学 苏桂英
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图形与几何”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呢?以2011版《新课标》为标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动的天性,好奇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所以要使小学生积极地投入思考,就要设法引导他们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而情境的创设,对“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部分的知识可以联系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大脑思考,引发问题。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导入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运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火箭成功发射的录像,然后教师提问: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时刻,我们学校的小朋友们在数学活动上利用一些图形拼出了运载“嫦娥一号”的火箭模型呢?再利用课件出示拼成的模型,让学生观察火箭模型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最后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比较这些图形的大小,要知道它们的什么?哪些图形的面积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怎样求? 比较其中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可以用什么方法?这样的一个情境导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感受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自然就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实践活动之中。
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几何特征
观察是学生获得空间和图形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中要组织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例如辨认图形的观察,对演示实验或操作的观察,这样有关物体的空间观念就容易得出。
空间观念的形成,光靠观察其实还是不够的,老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相互比较。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动脑思维,掌握了图形的特征。如:在认识物体时,摸一摸物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折一折,看一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是什么样的。量一量每条边有多长。在实物中摸到了,认识了,就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感知,形成了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形成,还有赖于适时地比较和分类的数学方法和策略。利用这些方法,让学生更加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图形的特征。如:在教学“四边形”时,对四边形进行分类的环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依据四边形的特点进行分类。之后在全班交流过程中,学生对不同四边形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更清楚四边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用集合图进行有效的整理。在头脑中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在比较中有助于发现各几何图形的特征。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堂中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的智慧和个性的发挥。使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意识,又使学生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例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可以从生活中拿出三个圆形物体,通过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设法通过一根绳子绕圆形物体一周,量出其周长,然后再量出它的直径,教师引导同学们用它们的周长除以它们的直径,通过三个不同大小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来比较,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它们的比值都是比3多一点。最后教师引出圆周率的概念,任何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是一个固定的数,就是圆周率,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3.1415926535„„。
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基础知识的灵魂,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空间与图形领域,要充分利用知识本身的特点,深入挖掘蕴涵在数学形成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操作、实践中感悟数学思想。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探索圆的面积公式,将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探索出长方形的长是圆长πr,宽就是圆的半径。通长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为πr²,这就是转化思想。
圆是第一、二阶段学习的平面图形中唯一的一个曲线图形,是学生第一次了解π这个无理数,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并运用极限的数学思想来解决曲线的长度和圆形的面积等问题,因此对圆的周长以及面积的探索体会数学思想。具体说来,在测量圆周长是,化曲为直,这是转化思想;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是函数思想;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以为学生学习习近平面图形无非就是让学生记住公式,会进行计算,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体现出这一点。因此,教学的时候,对于公式的探究常常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有的老师即使在课堂设计时有考虑让学生探究,一旦上起课来,苦于没找到更好的与学生交流的办法,也就半 途而废了。这种把主要精力放在套用公式进行计算上,以至于将这部分内容简单地处理为计算问题,是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
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教学策略也灵活多变。只要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关于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也将日臻完善。
第四篇:关于小学数学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的几点认识
六年级数学集备材料----2009年3月9日 关于小学数学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的几点认识
全彩凤
几何知识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掌握必要的形体知识,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认识、改造人类生存空间的需要。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不失时机地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都是积极的、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下面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谈一谈开展好立体几何图形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圆锥的教学:我在复习准备时选用粮囤做感知材料,形象地展现了由粮囤(圆柱)变为粮堆(圆锥)的过程。展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便于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二是重视学生的操作观察,把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主要建立在亲自“摸一摸”、“看一看”等具体的感知动作上,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帮助学生切实建立起立体图形的表象。
三是重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形状的物体”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如何测量圆锥的高,就不只局限于书上的一种方法,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是重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亲身体验,重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完成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例如在认识圆柱的侧面时,采用了让学生把圆柱包起来,再展开看一看的方式进行亲身体验,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当然,在教学设计中还应十分强调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形象地展现如:高的平移、圆柱、圆锥侧面展开等难以讲述的内容,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关于第二单元的几点教学分析
田
艳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全单元编排依次是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圆柱,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等活动初步感受了圆柱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不同之处。先教学认识圆柱,再教学认识圆锥,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它们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
认识圆柱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讲解。让学生仔细观察圆柱,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圆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而且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前两点学生容易注意到,第三点往往会疏忽,在交流的时候,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例题引导学生把认识圆柱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认识圆锥上来,在观察圆锥形物体的基础上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在交流圆锥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圆锥的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帮助学生理解圆锥高的含义。
2.在现实的情境中,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面积的和,其中侧面积是新知识,底面积是旧知识。
教材指导学生“沿着接缝剪开”,经历展开圆柱性纸筒的活动,体会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要研究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让学生在侧面展开成长方形和长方形卷成侧面的活动中,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3.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认识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以下简称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第二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安排第一步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认识等底等高的含义,便于判断圆柱可以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二是从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底等高,体积也相等的事实,引发等底等高的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也相等的猜想,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活动心向。三是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最终也要这样计算。这些目的要在思考和讨论中实现。第二步的教学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在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探索思路后,展示转化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学具,明确转化的方法与过程。第二,让学生明白,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拼成的是一个近似于长方体的物体。如果圆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成的物体越接近长方体。第三,让学生思考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圆柱的关系,体会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体积不变,底面积不变、高也没有变。用“底面积乘高”算得的既是转化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也是原来圆柱的体积。这是形成圆柱体积公式的推理活动。
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教材首先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直观估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进行这个估计是形成一个猜想,如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确定的倍数关系,就可以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然后验证估计,探索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
《圆柱和圆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孙岩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内容就快要教完了,可班上学生的学习状况却令我非常担忧。这一单元知识内容表面上看好象没有多少难度,课堂上模型出示,实验演示,学生动手操作,亲自感知,知识内容距离学生生活也不是太远,课堂上也不是死气沉沉,书本上知识结论(各种公式)也简明易记,可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却恰恰相反,我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1、公式记不牢,一用就出错。
如果单纯叫学生背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可能不费什么事。但是遇到几个基本公式综合在一起或者基本公式又会产生变形的情况,如S圆柱侧面积=πdh或2πrh,S圆柱表面积=πdh+2πr²或Ch+2πr²,V圆柱=Sh或πr²h,V圆锥=1/3Sh或1/3πr²h,学生却容易产生遗忘和混淆,在实际做题时,往往随便拉来一个公式,把题中的数字往上一填,就开始计算了,结果往往是错误连连。经课堂提问表明,许多学生在学了复杂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后,反而前面的简单公式却记不得了。
2、计算心不细,中途频出错。
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圆锥的体积计算题中,往往要涉及到多位小数在一起相乘,有时还牵涉到取近似值的问题,计算步骤一多,学生就会心烦意乱,只要中途一个环节稍有疏忽,就会“全军覆没”。就连一些数学思维能力出众,计算基本功较好的学生也频频栽跟头,学困生就干脆“缴械投降”了。于是一看到那么多的数字在一起相乘或相加,学生心里就直发毛。
3、分析能力弱,应用题“卡壳”。
学了《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后,一些诸如“圆柱与圆锥之间体积、底面积和高三者之间变与不变”而产生的新问题把学生绕得头脑虚昏,无所适从。对于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中故意设置的小“陷阱”如:单位名称不统一,标准公式中的一个条件必须通过题中的条件转换以后才能得到,还有一些将立体图形展开以后再需要在头脑中还原等第题目学生感到十分头疼。我觉得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到如此高的程度
4:审题不清,思路判断失误 如求无盖水桶的铁皮面积时用底面积乘2 如用铁皮的面积去成每升水重1千克 如把压路机压过的路面面积算成表面积
以上是我们六年级数学组本次的集备的内容,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几何图形计算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几何图形计算教学
摘要:现在新课程强调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和生成,几何知识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日益明确,内容也日渐丰富。怎样教好几何图形计算教学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重视创设情境,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
二、进行活动交流,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三、解决生活问题,促进有效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创设情境 活动交流 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是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教学,要设计丰富的便于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感受几何图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下面结合本人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重视创设情境,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理解数学”。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或很少进行自主的探索,就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等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及时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
例如: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没有按照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去教,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教师节那天,小方送给老师一个长方体笔盒(出示给学生看)当时她用了好多漂亮的包装纸,你们知道至少要用多少包装纸吗?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联的生活实例,对学生而言,有着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他们非常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中。孩子们还知道在实际包装的过程中总要比长方体六个面用的纸多一些,所以要用至少来说明我们算的是六个面的净面积。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你会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
二、进行活动交流,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基础,它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在做数学中亲历学习过程,实践活动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思考与策略自主探索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数学学习应强调实践性,数学学习不能光靠背、记接受知识,而应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因为,通过探索与引导,能在自己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理解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使探索性得到开拓,创新性得到发展。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我把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沙子、水“推”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规律,生成圆锥体积公式;继而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用沙子随机堆出的圆锥体的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
三、解决生活问题,促进有效的教学质量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有效的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沟通。
比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作为巩固新知的练习:学校计划在仪器室旁的空地上新盖长15米,宽10米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房高是2.8米,墙体厚2.5分米。请你帮助学校计算一下新盖这样一座房屋大约需要多少块砖?(不考虑泥所占墙体的空间)如果房顶用沙子、水泥、石子浇铸而成,厚度为2分米,大约共需要这三种原料多少立方米?学生解答后,教师接着又说:盖好后用涂料粉涮它的四壁和顶面,用边长4分米的瓷砖铺地,(瓷砖可以割开使用)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大约需要多少块这样的瓷砖?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觉得有价值,兴趣很浓,他们经过自主探究各自采用不同的方法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接着教师又引导他们交流解法,拓展思路。又如教学完“圆柱体的侧面积和体积”后,我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一些圆柱体容器如“饮料桶、热水瓶、煤气储气箱等,向他们提出为什么这些容器的底面都要制成圆形的?学生通过设数计算、对照比较、合作交流得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形的周长最小,进一步作出,高度一样的容器,以圆形为底面制成的容器侧面积用料最省,所以这些容器都要做成圆形。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巩固了所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的多元目标的达成,主要是看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参与及其能否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总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