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拼音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拼音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对于刚刚入学的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学好汉语拼音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识字的前提。但学拼音是非常单调和枯燥的,要想让他们学好拼音,是很不容易的。教师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小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传授给他们科学的拼音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总结了一些方法,和大家共享。
一、生活经验利用好。
汉语拼音的第一课学习的是单韵母ɑ.o.e,许多儿童对ɑ的发音老不到位。如果教师把握了知识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教学时避免繁琐的发音方法的分析,而利用挂图帮助儿童回忆:当你感冒去医院看病,医生为你检查扁桃体时让你张大嘴巴发音,这就是ɑ的读音。学生凭借已有的直接生活经验,很快克服了发音不到位的困难。
声母t的教学,读准音后让学生记住形,先观察图画,随即取出准备好的弯柄伞撑开,台下一片哗然,学生纷纷举手:我知道怎样记住t的形状了!(我家也有这种伞,以后看到t,就想到弯伞柄了。)接着教师及时点拨:再看,伞柄弯钩朝哪边?(弯钩朝右边,因为在撑伞时,弯钩朝左容易碰着下巴。)(还有,弯钩还容易钩到扣子。)听着学生的回答,已得到了明确的答案:学生已经掌握了“t”的形状,再不需要更多的解释。
整体认读音节Zi、Ci、Si许多教师按常规音节去教,学生很容易遗忘,采用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来教学,效果更好。故事激趣:六一节到,Z妈妈带小i上街,可小i不听话,到处乱跑走丢了,最后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找到了妈妈。他哭着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乱跑了,紧跟在你身边。”因此Zi就变成整体认读音节,不再分开拼读。“学生上街”这一生活经验为学好整体认读音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时应帮助学生将所学新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汉语拼音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保护孩子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从而很好地完成学习汉语拼音的任务。
二、“扶”和“放” 结合好。
虽然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口语表达能力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同时有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也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思索学会某一知识,形成某一能力,这样,他们会很有成就感,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在同学面前更会有一种自豪感。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汉语拼音教学中,也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我在教学a o e i u ü时,尝试着让学生自己看图编儿歌体验发音的方法。当然,学生看图编儿歌之前,教师要做个示范,讲清一些编写要领,让学生在本来感觉到没什么可学时,接受新的挑战。在教6个单韵母a时,我先编儿歌:小红练唱,嘴巴张大a a a。并告诉学生这个儿歌前半句是图中的事物,后面半句是发音要领,然后让学生自己学习编儿歌。学生通过看图观察,体验发音,编出了像模像样的儿歌:
公鸡打鸣,嘴巴圆圆o o o。白鹅照镜,嘴巴扁扁e e e。妈妈晾衣,上下对齐i i i。乌鸦衔食,嘴巴小小u u u。小鱼吹泡,嘴巴扁扁 üüü。
音节ya、wa、wo的拼读,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声、韵母卡片,指导他们用“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的方法拼读音节,学生一边用声母卡片与韵母卡片相撞,一边拼读,他们看似在玩,其实在学生反复碰撞、拼读,三个音节拼读任务就在他们手中、口中完成了。
这种自由、新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自由想象的天空里,发展了思维,升华了思维,也提高了语言实践能力。
三、情境挂图使用好。色彩鲜艳的情境图能把学生带入了美的境界。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情境图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语言,并把它有机的与学习汉语拼音联系起来。学生在看图学拼音说话中,由一个词发展到一个短语,由一个短语发展到一个长句,由一个长句发展到一个句群。
如我在教学g k h 时,在学完字母和规定的音节后,出示了以下几个词和短语:“gēzi”、“gū”、“gēge hé我、”“yǐzi”、“hē”、“kē”、“hú”。任意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看图猜一猜,连线,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连?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教室里安静了好一会儿,孩子们茫然地望着我。很明显他们不知道怎样做。这时,我做了个示范,把“gē zi”──“ gū”连在一起,说:鸽子咕咕叫。霎时,孩子的眼睛一亮,小手纷纷举起。一个孩子走上台,把“gē ge hé我 ”──“ yǐ zi ” ──“hē”连在一起,说:“哥哥和我坐在椅子上喝水”。又一个孩子上台,把“kē”和“hú”连在一起,说:“小蝌蚪快活地在湖里游来游去”。这种学习活动给孩子们带来的刺激颇大,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有趣的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和人交流的培养。虽然这个要求在阅读目标中出现,但我们在看图学拼音时,就让他们去体验,去感受,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四、品德教育记心上。
苏教版拼音复习中集中编排了很多儿歌,而这些儿歌既有利于巩固本课所学的拼音,还可以凭借儿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例如:a o e一课的儿歌是这样的:“大公鸡,oo啼,阿姨带我到村细,大白鹅,ee叫,连声问我早上好。”在反复朗读之后,让学生谈谈:这是一只怎样的大白鹅?你要向它学习什么?从而教育学生讲文明讲礼貌。
又如:y w 儿歌:“老乌鸦,叫嘎嘎,捉虫子,喂娃娃。秋风起,天气凉,妈妈为我做衣裳。”在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帮助你的?你为妈妈做了些什么?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将会受到潜移默化的亲情教育。
总之,在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联系生活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从而提高拼音学习的质量。
第二篇:拼音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
拼音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
—— 吴 桂 花
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感觉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很快。在学习中,他们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脑中积累的词汇不断丰富,表达的欲望也随之加强。特别是拼音教学,与语言教学密切相连,更能有效地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年级的孩子具有明显的特点,好动是他们的共性,学习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作为识字工具的汉语拼音,对于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是单调乏味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结合汉语拼音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注重图、形、音结合。
汉语拼音课的教学内容只有抽象的表音符合,没有词句等丰富的内容,缺乏一定的语言文字情境,这些让学生学起来感到很枯燥。教学中,我将字母的形和音与插图结合起来,将抽象字母具体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趣。课堂上,从看图说话导入,让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图中的拼音的形,在发现形的过程中学会写。学生在开心快乐中识记形,读准音,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二 .设比赛。
儿童的好胜心强,抓住这一心理,在课堂上巧妙地增设比赛,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采用拼音接龙比赛等形式进行拼音练习,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三、顺口溜辅助记。
在教学中,根据幼儿喜爱诵读的特点,尽量设计一些节奏简单明快的拼音儿歌,或者鼓励孩子们自己创编歌谣,以此来加强记忆,巩固拼音学习。
总之,在拼音教学中,应创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必胜的信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借鉴好的教学方法,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将所学真正运用于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持久的发挥课堂的有效性。
第三篇:浅谈初中生物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初中生物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摘要:生物学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也就离不开生物学。21世纪是生命科学发展领先的世纪,因此,学好生物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如何做好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生物基本知识,掌握生物操作技能和培养生物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从而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是当代生物学教师非常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生物;课堂;教学
初中生物的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生物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了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生物学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实践中总结和完善,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浅谈初中生物中“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理念指出,改变教学行为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发展的核 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新课程的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
二、打造生物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就是要在课堂上实现学生学习效率高、教师教学效率高这两方面。教师要紧追时代的步伐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利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 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学习过程对他 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想学。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对外伤出血的护理时,可设置情境剧,学生分组表演,每组一人扮演医生,三人扮演伤员,一个动脉出血,一个静脉出血,一个毛细血管出血,然后“医生”进行包扎,看谁做得最快、最好。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功感。再如,教学花的结构时,先让学生每人画一朵自己喜欢的花,展示作品,再由此引入到学习花的结构。
(2)直观教学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模型,挂图,实物,仪器等,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例如,教学微生物时,可借助显微镜,让学生观察到一滴水里的微生物,这些平时肉眼看不到的生命会瞬间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再如,教学植物的蒸腾作用时,用实物进行实验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便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打破了人们在认识自然界时空上的限制,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开花、结实”等生理过程,以及植物界、动物界、人体的生理及功能等生命和自然现象,教师都可通过录像、动画等多媒体的技术把它们形象地表现出来。
2、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 2 考,主动探索。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生物学。
(1)、动手操作活动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十分重要。例如,在学习“大豆种子的结构”时,教师把提前浸泡好的大豆种子分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学生动手解剖种子,观察其结构。再如,在教学“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让学生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展示学生制作的模型,并让学生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通过对照、观察、体验,从而理解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这样,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
(2)教学探索性实验
生物这一学科,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它在指导学生的实验思想,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实验原则,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方面,是普通教学不可替代的,而且与普通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又能为普通教学提供分组合作的经验。因此,教师要利用实验室的资源,上好每一节实验课,让学生积极参与,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问题打开学生智慧的门
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想象的闸门,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例如,教学“生物的遗传”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导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些体现了生物界的什么现象呢?再如,学习“蒸腾作用”时,提问:夏季,我们为何喜欢在树林中行走?不仅是教师的提问,还要激励学生敢问。要引导学生,给他们善于提问的“脑”。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挂图提问、围绕实验现象提问、围绕教材内容提问、围绕身边与生物有关的实例提问,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标志。
三、注重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教师要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的成长。
四、提升学生德育修养
德育教育是提升学生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德育教育要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教学中,同样,生物教学也不例外。在生物教学中,要将生物课程知识与德育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在认识绿色植物时,要引导学生分析绿色植物推动了生物界的发展,整个动物界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界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见到的保护植物和破坏植物的行为;在教学动物资源的保护时,教导学生保护珍稀濒危的物种,关爱动物;在教学环境污染的问题时,让学生观看有关空气、水、土壤受到严重污染的录像,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能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义务感。再结合当地的环境变化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规范到个人的日常行为中。
常言道: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迈着新的步伐投身到教育事业中,走向全人教育。
参考文献: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3.5 4
第四篇:物理教学中作业反馈有效策略
物理教学中作业反馈有效策略
一、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老师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知识是前人长期实践经验的概括、提炼和升华,而要将这种高度概括的知识在短时间里一下子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稳当、安全地堆砌,就需要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存在些什么问题,遇到哪些困难。因此,要达到这一目标,就是得通过批改和评价学生的练习获得信息,再反馈给学生,在“反馈”中使“矫正”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刚做完作业时,他想知道作业正误的愿望最强烈,此时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最清楚,如果这时作业能得到批改,学生就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并纠正错误,减少错误思维的定势。本文主要就物理学科教学中反馈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二、反馈有效性的理论依据
1.反馈理论
反馈就是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又构成新的原因,新的结果……反馈在原因和结果之间架起了桥梁。反馈信息的真实,在教学效果的取得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作业批改是教学反馈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2.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认为学习可以区别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3.建构主义学习论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论中,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而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会以自己的原有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又会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也不是信息的简单积累,还包含新旧经验冲突所引发的观念和结构重组。
三、反馈有效性的原则
反馈要及时。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知道自己作业的得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上午能办到的事,就不能拖到下午;今天能办到的事,就不能拖到明天。
反馈要有针对性。反馈要能突出重点,不能泛泛而谈。就作业本身而言,不需要从头到尾讲到底,应该是讲学生错得多的,讲典型的错误。
四、提高作业反馈有效性的策略
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做到及时批改与反馈,还必须在学生层面上花心思,因为不去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我们的反馈再及时也是无效的。
只有找到学生作业错误的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业层次是参差不齐的,这时如果用一条线、一个标准去衡量,那么对于学业困难的学生,习惯再好,监督再有力,一切都是徒劳的,这样的教学就是无效的。
笔者尝试从布置作业的角度、指导作业的角度、批改方式的角度、反馈方式的角度等4个方面去探讨反馈作业的有效性问题。
1.从布置作业的角度来看有效布置作业是反馈有效性的前提
(1)教师精选试题,提前试做学生作业 要减轻负担,一条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试题的质量,减少简单的、机械地重复。现在教辅资料很多,由于教辅资料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题目可能并不适合我省的学生,或者一些偏题怪题并不适合全体学生练习,如果随手给学生布置题目,势必导致学生做了很多无用功。所以要提高反馈的有效性,前提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试题的质量,就只能依靠教师提前做题目,把那些超纲题、偏题、怪题统统删掉。我们现在的高三物理组,就要求相关教师要提前做一周内的试卷,然后再在备课组会议上删掉一些不适合学生做的题目,让集体智慧发挥到最大。
(2)因人施教,实施分层布置作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习题。通常我们布置作业时,都是统一题目,好、中、差生一个样,这不利于优差生通过作业练习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果不加选择地“端”给全班学生同样味道的“饭菜”,强求他们把“饭菜”全部吃掉,势必造成有的学生“无法消化、吸收”,有的可能会应付性地马马虎虎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往往会选择走“抄袭作业”这条违规路。因此,在作业布置时,不以同一把尺子衡量全部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业”,采用分层分时布置作业。以笔者现在的教学实际为例,8班(普通班)布置的作业在16班(特色班)的基础上,删掉一些要求较高的题目,再在原来基础上选出一些适合8班选做的题目,一般每次8班作业比16班要少2~3题。
(3)调动民间力量,组建学习团队
“小组团队式学习”,把这个称为“伙伴式学习+师傅徒弟式”学习。按照学业水平、兴趣爱好,学生自由组合,组成一个团队,他们拥有共同的团队学习计划、目标,不同的团队对于作业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团队之间相互竞争。
伙伴师徒学习小组,是给每个学业感觉困难的学生安排一个组长。以我们高三(16)班级数学学科为例,一共成立了8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1位组长和6位成员。组长(即师傅)主要职责是: ①一对一的监督徒弟做作业情况,对出现的抄袭现象要进行制止;②在徒弟出现学习困难时给予辅导;若练习中遇到自己也有困难的,可先向老师提出相应问题,明确相应解答过程后再指导别人;③收集徒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建立错题本;④组织好与其他小组的竞争工作,调动成员积极性,强化小组的团队精神。
2.从指导作业的角度来看注重知识的构建是反馈有效性的途径
对于平时作业练习,学生遇到疑惑时,教师要对试题进行适当点拨。需要思考的是点拨的功能是什么?点拨什么?或者怎么点拨?教师要指导学生解题思路,指导学生如何去破题,指导学生去找题干中的题眼。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个题目答案等于多少,那样的话,知识没有重演,下次碰到类似的题目,学生还是不会。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平时笔者经常指导学生在解题时首先要看清题意,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发掘题目的关键词,如恰好、匀速;受力图不仅要画,还要画好;要有简要的文字表述,如选取什么为研究对象,选取哪些阶段为研究过程,解题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是动能定理,还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解题过程中,必须有过程,并配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得出的结果要用题目中的已知量表示。
3.从批改方式的角度来看批改有效性是反馈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只有批改学生作业,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学生有更好的指导。笔者的想法是不拘一格改作业,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即精批细改,随堂批改,小组团队批改作业,教师抽查和面批以及学生自我批改的有机结合。其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
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特别是只有早自修时间用来批改的时候,就收一组学生的作业,进行抽查,从而知道学生大体错在哪里。
在处理一些综合性强且易出错的习题时,可以采用小组团队的合作批改,这样可一改过去那种教师当“医生”,学生等“治病”的被动局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批改过程中,学生往往就作业中的问题互相质疑问难,结合选批时教师公布的答案,讨论十分热烈,使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能收到学人之长,避人之短,扬己之长,补己之短的特殊效果。还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个人为主体的自批与互批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批与互批,绝对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随意处置自己的作业。能够采取自批和互批的作业,应该是一些较简单的随堂作业。这类作业可以叫几个学生报答案,其他学生校对,同时找出别人和自己作业中的问题。因为学生刚刚学习这部分知识,对知识点印象比较深刻,所以学生完全有能力判断这类题目答案的正误。作为老师,只要在边上加以指导和点评就行了,或者课后重新抽取一些学生的作业看看是否订正,批改是否认真等等。
教师为主体的“精批细改”,就是对那些要求学会灵活应用的重要内容构成的各类强化、巩固性练习,批阅时不仅要给予对、错评价,而且还要对于学生写错的部分予以明确并指出错误原因(可以做上记号)。
(1)教师全班精批。对于一些本身不是很难,但是要求学生作业时解题规范,思维严谨的作业题,教师要亲自把关,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教师只能实行全班精批。例如,综合性很强的计算题。
(2)教师抽查精批面批。尤其对学困生有好处,使他们“吃不消”变“吃得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不可能面面俱到,关
[1] [2] 下一页
第五篇: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生态系统概述》概念教学的尝试 陈 红(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中部)陈 良(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摘 要 本文对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进行了初步总结,认为利用生物学事实现象和学生已有经历经验引起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物学事实现象进行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深化概念教学,通过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问题强化概念教学,是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概念教学 有效策略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思维和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对生物学事实共同属性的归纳概括,是对生命现象本质特征的反映。初中生物学概念从性质上看多为具体概念。具体概念的教学,需要通过具体生物学事实现象,利用正反实例和学生的经历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辨别,对事实现象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概念内涵)和范围、条件(概念外延)进行归纳概括,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正确概念。现以《生态系统概述》一课的概念教学为例,谈谈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生态系统概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概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3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概念和生态系统组成两个知识点。在本节内容中,就概念而言,除了生态系统概念外、还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其中,生态系统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概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生态系统概念的教学对后继内容教学具有基础性作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和在前面各册相关章节学习中,对生态系统概念有所了解,但是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态系统概念,更不能运用生态系统概念解释或解决具体的生态系统问题。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显得非常重要。
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生态系统实例和学生已有经历经验,引起概念教学
传统的概念教学,一般是教师讲概念,学生背概念。这种教学方式由抽象到抽象,由理论到理论,严重违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很难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更不能应用概念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反而会丧失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采取有效手段,如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实验等呈现生态系统事实、现象、图片、影像视频资料,利用学生相关经历经验引起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还能为概念教学形成扎实的感性基础,这才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概念教学。为此,对《生态系统概述》有关概念的教学,除了在课前安排学生观察所在社区或家乡的环境外,我们还对课初如何有效引起教学作了以下设计。
师:(提出问题)
1、你去过什么地方?那里的生态环境怎么样?
2、家乡的生态环境如何?
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生1:去过青城山,那里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植物很多,蝴蝶在花丛中起舞,空气清新湿润,阳光明媚。
生2:去过峨眉山,那里的生态环境也非常好,那里有珍惜植物珙桐,有猴群,还有各种鸟类,溪水潺潺,气候宜人。
生3:我的家乡在龙泉山里,生态环境很好,有森林,有果园,还有各种蝴蝶和鸟类。
生4:我家乡的生态环境也很好,有稻田,有河流,土质肥沃,阳光灿烂。
师:大家回答的很好。请同学们观察老师准备的生态瓶、生态鱼缸。这些实际上都是生态系统,也是今天要进一步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师:(板书课题)生态系统的概述
这样的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丰富和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
师:(利用投影展示)教学目标如下。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作用,归纳、概括生态系统各种成分的作用、相互关系,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
2、在观察分析典型生态系统过程中,提升观察、思维、自学能力。
3、在观察分析典型生态系统过程中,强化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生:(阅读、思考)明确目标。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事实现象引起教学的策略,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又能为概念教学奠定扎实的感性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非常关注如何以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知识。认为个人的世界是个体自己头脑创建的,强调学习者学习的情境性、主动性。利用生态系统事实现象引起概念教学的策略与建构主义观点是一致的。
(二)引导学生对生态系统事实的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深化概念教学
正确概念的形成,必须通过学习者对相关事实现象的认真观察、比较和概括。这是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必然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既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学习者的互助合作。通过学生的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事实现象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提出来,才能形成正确概念。为了保证生态系统概念的有效形成,我们进行了下列教学设计。
师:下面请大家看书,以凯巴森林生态系统为例,思考和讨论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各种成分有何作用?各种成分之间有何关系?
2、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
生:(认真看书,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代表交流,小组代表资料投影交流,小组代表相互评价、补充、争论,列举正反实例进行辨析和说明。
生1:生态系统都是由非生物和生物组成的,如阳光、水;植物、牛、羊、细菌等。
生2:非生物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3: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它们分别组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4: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同化(营养)方式和内容不同。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消费者必须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分解者只能以生产者、消费者尸体为食。
生5: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
师:大家回答的很好。其实,生物与非生物共同构成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而一定自然区域、不同的环境则是生态系统概念的范围和条件。
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和概括过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概念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就逐渐明确了。由此可见,只要学生认真观察具体事实现象,就可以通过比较、辨别、归纳、概括,形成正确概念,教师只要恰当点拨引导即可。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建构的过程。师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多元的、程度不同的、有差异的。每个人既是意义建构的独立主体,又是多种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强调
学习者学习的社会合作性。所以,利用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是保证概念教学的重要策略,也与建构主义观点完全一致。
(三)及时应用概念解释或解决生态系统问题,强化概念教学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应用,概念学习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对所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即在新情景中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才能使概念内化到相关概念体系中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过手。为此,在生态系统概念教学之后,我们又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生态系统的正反实例,如海洋、草原、桃园或梨园、池塘、稻田、草原上的各种动物、森林中的全面松树、池塘里的全部鲫鱼、稻田里的全部水稻等。
生:(观察、思考)利用生态系统概念知识观察、分析、辨别各种实例,积极回答问题。
生1:海洋是生态系统,它由海洋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如海水、水温、海藻、各种海鱼、鲸、细菌等。
生2:草原是生态系统,它由草原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略)。
生3:桃园或梨园是生态系统,它由桃园或梨园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略)。
生4:池塘是生态系统,它由池塘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的(略)。
生5:稻田也是生态系统,它也是由稻田的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的(略)。
生6:草原上的各种动物、森林中的全面松树、池塘里的全部鲫鱼、稻田里的全部水稻就不是生态系统。因为,它们只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或某种生物。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
通过这样及时的应用,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等概念知识的认识就深刻了,对建立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的意义就理解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包括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基本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协作和对话是师生、生生合作建构的外显过程;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自主建构世界意义的内隐过程。
总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质量,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生物学事实现象和学生已有经历经验引起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物学事实现象认真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才能保证概念的正常形成,学生及时应用所学概念知识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才能进一步巩固所学概念,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贺建.中学生物教学建模[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