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分析与探讨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信息化校园建设一直以来是教育建设的重点。随着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一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产生,高校纷纷依托这些新兴技术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校园的建设是利用新兴计算机技术实现校园数字信息化,为广大高校师生及管理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校园生活和便捷的综合性服务,能为不同的个体提供更为精确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定制服务,让广大师生充分享受互联网技术给高校的教学、学习、科研、生活和管理带来的进步。然而数据的庞大和复杂性使得“智慧校园”的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智慧校园的目标还远未达成。“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数据分析技术,能对各类型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深度挖掘并能为各项服务应用提供智能决策分析,是 “智慧校园”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智慧校园;大数据;教育资源;数据处理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9-0218-03
近百年里,人类从电气时代步入信息时代后,数据变成为独一无二的传递媒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一起日常生活都可以被数据化记录。在2009年爆发了全球性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潮,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在该病毒爆发的前几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准确地预测了h1n1流感的爆发。这篇由谷歌公司工程师们发表的论文利用计算机技术准确分析预测跨领域疫情爆发的论文,随着疫情的蔓延也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些曾经静静记录在各种数据库里的数据。开始爆发出惊人的价值和巨大的信息,人类已经迈入一个深度挖掘数据的大数据时代[1]。
我国在高校研究大数据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教育部2016年4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全世界第一。全国各类高校达到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在高校里,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的各项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教师教学、科研等各项数据,以及高校各项日常教务管理等等,日积月累。特别是近年来倡导和建设的智慧校园,使得高校师生日常学习生活以及教务管理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进一步分析和挖掘,就会对“智慧校园”的发展建设提供更为深远的智能决策。
高校智慧型校园的建设和发展
1.1“智慧校园”的概念
“智慧校园”是校园信息数字化建设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计算机技术而产生的校园建设的新概念。它以物联网为基础、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打造的集高校工作管理、教育教学、学习科研、校园生活服务等等综合型智慧校园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2]。在智慧校园里,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结合校园网络,能极其方便地进行学习、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活动,实现校园生活学习的全面信息化,达到丰富校园生活,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效率的目的。
1.2 智慧校园的总体框架
智慧校园建设是将智能化传感器植入和安装到教室、实验室、会议室、图书馆、餐厅和宿舍等地方。并对它们进行一定方式的连接,形成“物联网”,通过服务器和云计算服务中心将“物联网”和“软件系统管理平台”整合,实现全面的信息化智能化,并且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处理,为校园师生、工作管理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数字信息生活环境和方便快捷的办公服务平台。
1.3 现阶段智慧校园建设的不足[3]
智慧校园从概念的产生就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各大企业的技术支持,但由于高校本身管理的复杂性,以及各部门之间的通信困难,导致尽管在智慧校园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在建设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第一、高校信息的复杂性,使得学校和师生之间的即时信息沟通能力不强。由于高校信息的种类繁多以及学生的自律性等等问题,以致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还没有全面实现互联网化,甚至还有许多学校仍然通过布告栏或者辅导员、班长通知的传统方式,而且通过移动互联网传递的即时信息也面临信息数量等限制,无法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精准发送等诸多问题,造成沟通效率低下。
第二、高校部分机构繁多,信息相对闭塞,智慧管理难。高校机构庞大,部门繁多。各个学院和行政管理部门有各自的网站,甚至有不同软件公司开发的管理系统,难以统一管理。使用不同的平台,导致各类信息资源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形成诸多“信息孤岛”,数据格式和标准无法统一,从而造成系统中存有大量冗余数据、垃圾数据。第三、大数据缺乏进一步分析和挖掘。由于数据的庞大和复杂性,缺乏有效的系统针对这类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例如、学生的图书借阅信息无法跟个性化教学进行关联,学生的消费数据很难跟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进行关联,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不能跟毕业方向进行统一分析等等。高校智慧校园的大数据
2.1 大数据的概念
所谓大数据(big data),是指在所涉及的数据资料量规模庞大,无法在响应时间内用人工甚至以往计算机软件进行获取、存储和分析处理的数据集。根据麦肯锡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 [4]。通俗来说“大数据”是一个数据体量(volume)巨大,一般要超过10tb,数据类别特别庞多(variety),并且要求处理数据速度(velocity)在合理的响应时间范围内,并且数据的真实性要高(veracity)的数据集合 2.2 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分析的不是简单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传统式数据处理,而是要深度挖掘和关联潜藏在这些数据里更深层次的信息进行专业性的分析。从技术上来说,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大数据无法依托单独的处理平台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利用分布式系统对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故它必须依赖云计算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
第二篇:大数据时代下贵阳建设智慧城市
大数据时代下贵阳建设智慧城市
2013年11月15日,第四届中国意大利创新论坛在北京召开,作为本届论坛六个平行圆桌会议之一的“贵阳智慧城市建设专题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和意大利政产学研界近百人参加,大家纷纷对贵阳智慧城市建设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在会上,贵阳市提出在2015年前将建成的包括“一个公共平台,一个管理中心,政务、产业、民生三大应用方向,信息基础建设、智慧应用等六大支撑体系,建筑节能、指挥交通等九个示范应用”在内的“智慧贵阳”体系框架。那么,建设智慧城市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如果将智慧城市比喻为人,将组成智慧城市感知功能的传感器比作人的五官,将连接传感器的网络比作神经,将控制和存储信息的云技术比作中枢,那么大数据就是智慧城市的所有体征数据的总和。人要正常运作,各个零部件数据指标必须达标,一座智慧城市亦如此。
所以一座真正的“智慧城市“,要体现出人类社会对现代城市和运营管理新的科技发展的水平,智慧,它必然来自于对各种数据充分分析和利用。因此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促进人类智慧运用管理城市,建设迫切使用先进的技术包括数据挖掘和功能的强大的运算系统,从而来整合分析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海量数据的处理,将特定的知识应用于特定的行业和特定的解决方案中,来正好的支持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和相关行动。这也正是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重要挑战。
21世纪随着大数据技术领域的开发与不断创新,现今技术已经能够短时间内处理、分析庞大复杂的数据,这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命题,并不断摸索与落实,成绩显著。
作为贵州省会的贵阳同样迎来建设智慧城市的契机,早在2010年10月,在贵阳市政府与IBM共同举办的“智慧城市·感知贵阳”论坛上,就已经勾勒出“感知贵阳、智慧城市”的远景,而建设智慧城市也纳入到贵阳市“十二五”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中。2013年年初,贵阳乌当区入围我国首批90个智慧城市,同年8月,乌当区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正式开工建设。在2013年智慧城市任务书项目开展情况评分中,乌当区在全省1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中总排名第二,在4个县级试点中排名第一,获得“以奖代补”专项资金70万元。
打造智慧城市,对贵阳市的好处无疑是十分巨大的。智慧城市所涉及的智慧交通、无线城市、智慧医疗、云电视等都对提高贵阳市民的生活品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智慧交通将打破贵阳传统城市交通管理与发展模式,极大地缓解交通需求与交通设施供给的尖锐矛盾,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的交通;无线城市能够为公众提供利用无线终端或无线技术获取信息的便利服务,实现城市信息化和现代化;智慧医疗能够实现医疗信息实时共享,简化就医流程、降低医疗费用,增加群众就医便利性;云电视将电视连上网络,观众就可以随时从外界调取自己需要的资源或信息。
同时引入大数据处理技术,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平台、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技术实现系统化整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高度集成的智慧技术,以配套设施与相关政策促进、带动智慧产业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方便、快捷,更加亲民、协调、节能、集约,具有高度智慧化的公共服务。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日趋完善,必然催生大数据运营行业的发展,将出现非常重要的大数据运营和管理新型行业和龙头企业。贵阳市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便是最好的信号,观山湖区将率先开通无限城市网络、乌当区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开工,中关村进驻贵阳、富士康选址贵阳、贵阳高新未来产业城承建大数据中心等等举措,都印证着贵阳市政府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心。
第三篇:大数据与智慧城市[范文]
苏论道:大数据与智慧城市
2015-06-26尚尔刚
6月17日,由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计算机学会苏州分会联合主办的“大数据与智慧城市”主题报告会在苏大本部报告厅隆重举行。报告会由苏大科学技术与产业部常务副部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导朱巧明博士主持,苏州市各区县的经信委、发改委部分领导列席,计算机学会成员和苏大师生约200人出席。
中兴通讯大数据产品资深工程师尚尔刚在报告会上发表了同题演讲,介绍了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相关技术,以及中兴通讯大数据平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实践经验。下文是演讲的精编版。
各位来宾、领导、老师、同学们下午好,我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的一些知识观点。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大数据的解读;第二部分主要对智慧城市做个简介,第三部分主要分享一下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具体应用。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麦肯锡:“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业界将大数据的特征归纳为4个“V”(量Volume,多样Variety,价值Value,速Velocity),或者说特点有四个层面:第一,数据体量巨大。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1000个T)、E(100万个T)或Z(10亿个T);第二,数据类型繁多。比如,网络日志、视频、音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第三,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关于价值下面我们会进一步详细讨论;第四,处理速度快,谷歌的搜索,每月40亿小时的视频,4.25亿Gmail用户,150PB Web索引,却能实现0.25秒搜索出结果,足以看出大数据的处理速度是惊人的快。在大数据时代,三分技术,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无论国内国外目前看都是这样的,国内的有bat三家公司,国外的有谷歌,facebook,亚马逊,苹果等等公司都是因为掌握了大量数据,才成就了今天的巨无霸公司。
第一,情景辅助,操作基础
数据本身被记录下来,并非全部是为了长远的利益所用。很多记录其实发挥的作用是一种操作的基础,脱离了记录,后续的操作将难以进行。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假如我在炒股,突然有个消息,某某地方刮台风了,并且导致了当地损失惨重,那现在我不能快速判断对那些股票是利好那些是利空了,现在大数据可以帮忙。在美国有一家创业公司,研发了一款大数据软件,名字叫沃伦软件,该软件就是基于大量的金融数据,政治事件,交易数据,加以复杂的模型运算,能够快速的给出结果。
第二,情景复原,责任追究
数据记录也是对以前操作过程的一个虚拟备份,记录了各自多方不同的操作过程及次序,乃至不同环节的具体操作内容。这样一种作用可以看作是记录本身最被认可的初始价值。历史上的各种备忘录,金融记录(例如会计),甚至包括历史都是出于这样一种动机来加以记录的。记录让操作的当时情景有了复原的可能性,哪怕只是一种并非完整的复原。这种复原除了纪念意义等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事后的责任追究,是一种奖惩的基础。这样一种作用看似很微小,但却是人类社 会运作的基础。尤其是在连接时代的今天,不同主体之间的交互不断加剧,情景复原会让每个主体对自己的操作更为负责,让各种有效的连接成为一种可能。随着互 联网与线下实际经济行为的日益融合,一次鼠标点击有可能代表着很大的利益转移,结合网络协议的操作记录成为了大家网上操作时承担对应责任的依据。淘宝网鼓励买家与卖家在旺旺上聊天的时候将聊天记录保存下来。在具体的投诉环节,相互之间的聊天记录可以作为一种证据去为自己辩护。而包括中间买方下单,支付款项,卖家发货,快递公司名称以及单号,甚至包括该单在快递过程中的状态,时间,甚至有些快递公司将具体快递员的姓名和电话也记录在内,最后签收的方式 等都被详细的记录下来。所有这些记录发挥了一种情景复原以及事后追究责任的作用,从而确保了交易的正常进行。
第三,情景指引,方向微调
一个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有些时候也会出现一些跟平常不一样的差异所在。当这种差异所代表的数据通过极值等各种方式体现出来的时候,系统本身的原有平衡可能会被打破,内部各方面的环节或资源就有可能跟不上。这个时候适当的外力参与很有必要,以免出现系统崩溃的情况。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执行了很多年,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最近几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未来一些年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会逐渐加强,劳动力短缺有可能成为中国的关键问题。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基于各种人口数据的不断变化,适当地进行人口政策的调整已经变成一种必须。但具体怎样调整,则需要根据数据来说话
第四,情景研究,系统优化
对未来的预测功能是目前业界对大数据最看重的价值之一。基于之前记录下来的各种数据的深入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特征,从而进行系统优化,甚至升级。如果前面的纠偏只是一些相对较小的指引的话,那么基于预测的情景研究和系统优化,则是相对较大的变动。这种基于预测的价值实现对系统(包括个人、企业机构,也包括各种电子性工具)的长远运行来说价值重大,其决定了一个系统是否具有长期的成长性和演变能力。
一个主体(系统)不但要考虑即时的运行,以及下一步的正确操作,更需要考虑长远的运行可能。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各种企业机构之间的竞争非常残酷。如何基于以往的运行数据,对未来的运行模式进行预测,从而提前进行准备或者加以利用、调整,对很多企业机构其实是一种生死存亡的问题。这样一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国家级别。正因为这一点,目前无论是在企业级别还是国家级别都开始研究、部署大数据。
中国的粮食统计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中国的统计,虽然有组织、有流程、有法律,但中央的统计人员依靠省统计人员,省靠市,市靠县,县靠镇,镇靠村,最后真正干活或上报的是基层兼职的调查人员,由于众所周知的KPI考核导向的原因,层层加码,几乎没有人相信这个调查数据,而其中国家统计局的人是最不信的。在前两年北京的一个会议上,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讲述了他们是如何做的。他们采用遥感卫星,通过图像识别,把中国所有的耕地标识、计算出来,然后把中国的耕地网格化,对每个网格的耕地抽样进行跟踪、调查和统计,然后按照统计学的原理,计算(或者说估算)出中国整体的整体粮食数据。这种做法是典型采用大数据建模的方法,打破传统流程和组织,直接获得最终的结果。
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司令员林彪要求每天要进行例常的“每日军情汇报”,由值班参谋读出下属各个纵队、师、团用电台报告的当日战况和缴获情况。那几乎是重复着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数据:每支部队歼敌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的火炮、车辆多少,枪支、物资多少……有一天,参谋照例汇报当日的战况,林彪突然打断他:“刚才念的在胡家窝棚那个战斗的缴获,你们听到了吗?”大家都很茫然,因为如此战斗每天都有几十起,不都是差不多一模一样的枯燥数字吗?林彪扫视一周,见无人回答,便接连问了三句:“为什么那里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为什么那里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为什么在那里俘虏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林彪司令员大步走向挂满军用地图的墙壁,指着地图上的那个点说:“我猜想,不,我断定!敌人的指挥所就在这里!”果然,部队很快就抓住了敌方的指挥官廖耀湘,并取得这场重要战役的胜利。
第四篇: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感知校园”的基本涵义
作者:匿名 来源:无锡科技职业学
院 浏览次数:278 添加日期:2011-3-7 12:36:
412009年8月,温总理在无锡考察传感网产业发展之后,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席卷中华大地,无锡已成为中国物联网的发源地,感知中国的中心。学院意识到未来物联网产业需要大量的就业人员和研究人才,高校是普及传感网最前沿信息技术的园地,因此为了打造工信部的653示范基地,学院规划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感知校园”系统与平台。
2009年,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无锡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主动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浪潮,着力打造智慧校园、“感知校园”示范基地。2009年9月开始启动“感知校园”工程建设。2010年7月,“感知校园”工程已被正式列为无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严格而言,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相对于人际间交流的互联网,物联网是物与物之间的网络。
“感知校园”建设,就是充分利用无锡在中国传感网产业的核心地位,借助电信网络、业务、服务优势,采用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对学校与教育、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通过校园物联网系统的管理与控制,提高信息化的新校园的运行效率,以及扩展数字化校园的智能感知能力,并作为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高地。
“感知校园”系统与平台是利用计算机技术、RFID、视频监控、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采集、传输、整合和处理,运用于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人才培养和校园生活等多个领域,把学院打造成智能化、管理高效、安全可靠的智慧校园。
“感知校园”感知终端即在“感知校园”系统内实现考勤、门禁、消费、信息接收和互动等功能的专用工具,实现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和校园服务等多个领域的智能化。同时也是日常通讯工具,可由师生自主选择使用。
智慧校园——“感知校园”建设的基本意义
作者:匿名 来源:无锡科技职业学
院 浏览次数:300 添加日期:2011-3-7 12:37:
31为了推动无锡传感网产业在起步阶段的顺利发展,有必要选择若干示范工程进行重点建设。展望物联网产业前沿,立足无锡实际,依托教育行业,分析现实因素,我们认为,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教育行业呼应物联网应用,打造平安校园、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高校稳定与和谐发展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内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使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传统的安全稳定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常常顾此失彼,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校
园,可以全面了解掌握师生活动的所有实时动态信息,各种设备的安全使用状况,实现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人才培养和校园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有效解决当前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减少人力投入,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使校园的安全稳定工作进入一个智能化的新时代。
其次,是集物联网新技术的研发、试点、应用展示、人才培养、实训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有利于物联网产业的示范推广。选择高校作为物联网应用示范点,相对其它行业,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应用,更在于高校具有其它行业不可替代的人才、技术、教学设备资源优势,体现在基于四位一体的强大综合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物联网新技术的校企合作研发、新技术的试验场地、应用技术的展示推广、物联网人才培养的教学平台、中、高端人才的实训基地的有机整合,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初期,校园建设物联网示范工程更具意义。
再次,是基于学院优势,实现“双创”目标,提升无锡城市品牌的重要举措。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建设物联网应用校园工程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学院位于无锡新区的中心位置,创新理念超前,高新企业众多,物联网人才集聚;二是学院是一所新办高校,拥有良好的网络基础条件,建立了覆盖全院的计算机网络。三是可以获得新区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多方面的技术支撑。同时,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拥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团队,有大型的数据信息处理系统,能为工程的实施提供软硬件保障。四是具有雄厚的产业依托。无锡高新区在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开发上,以太科园为核心,依托创新园、产业园、信息服务园为载体,三大产业板块初具规模,“感知中国”中心的轮廓已浮出水面。
智慧校园——“感知校园”建设计划与功能
作者:匿名 来源:无锡科技职业学
院 浏览次数:271 添加日期:2011-3-7 12:38:09
一、阶段目标
一期工程:以学生管理系统、校园安保系统建设为核心,启动校园数字平台建设,实现部分数据共享、信息交互,为后继拓展功能留有接口。目前,学院已初步完成一期工程的各项工作。
二期工程:以电子教务和管理支撑平台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完善数字管理功能模块,电子教务如课程表查询、成绩查询、学分查询、电子选课、活动报名、学科评选等功能,管理支撑平台如掌上图书馆、远程教育系统、机房管理等功能,以及校园门户WEB、WAP网站建设,拓展与家长、校友等的信息交互。
三期工程:将根据传感网技术的发展进程,推进校园信息化各在用系统的融合应用,基本实现感知校园预期目标。
二、功能特点
1、改变以往单纯的手机通话应用,将RFID的技术与手机通信技术密切融合,完成身份识别、考勤消费等功能。
2、将短信系统与学校的日常活动密切结合,利用手机上的短信通知和互动功能,实现通知群发、信息反馈、活动安排公告。
3、通过开发后的手机版WEB页面,在手机上接收推送信息,学校可以将课程安排、活动通知、考试成绩等信息通过手机WEB页面供学生查询。
4、将手机作为迎新报到的终端工具,为新生营造一个可感知的校园环境。
第五篇: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作为IT产业的最新演进成果,大数据已成为一系列可能改变未来生活和企业发展技术的基石,成为影响城市、企业管理决策的关键。而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基于大数据应用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将决定着未来城市化建设的质量。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分析大数据在商业营销和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为武汉更好地建设智慧城市,提供参考。
大数据是12项可能改变全球技术的基石
前不久,麦肯锡发布了最新一份研究报告,公布了决定未来全球经济的12项颠覆性技术,估算到2025年,每一项技术对全球经济的价值贡献均超过1万亿美元,包括:
1、移动互联网,2、知识工作自动化,3、物联网,4、云计算,5、先进机器人,6、自动或半自动导航与驾驶的交通工具(如谷歌互联网汽车),7、新一代基因组,8、储能技术,9、3D打印,10、更强韧更有传导性的先进材料,11、先进油气勘探开采,12、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与风能。这12项技术,是当前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系列技术核心。
以3D打印技术为例,今年初,国外最著名的脱衣舞女郎郎蒂塔·万提斯秀出全球第一件3D打印镂空礼服后,在最近举办的巴黎时装博览会上,有模特也身着由3D打印出来的服装走秀。更深入了解,3D技术不仅用于服装,通过3D打印制造手枪已经不是新闻,而且将直接助推军事新变革。3D打印已开始构成一个新的产业,在全球,3D打印技术已产生了20亿美金的产业规模。
有人会问,最近极为热门的大数据呢?麦肯锡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大数据是上述12项技术中多项技术的基石。在麦肯锡看来,大数据并不仅仅是数据本身,而是数据与这些颠覆性技术所采用的工具平台和分析系统统一在一起之后,方才成为大数据的。
大数据既来源于互联网、实时机器等,也来自于人。而大数据和非大数据的差别,具体体现为结构上的细节差异,比如一个心脏病患者去医院看病,医生写在病例本上的诊断结果是小数据,而病历本上的心脏病的实时监控记录则是大数据——前者仅是数据库中的一条记录,而监控记录可能需要的存储空间非常大,并包含复杂的细节。总之,大数据更关注人类的行为。
令许多人不解的是,为何直到现在大数据才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其实并非过去没有大数据,而是当前社会更为关注人类的社交数据、行为数据,社会计算就将大数据推到了科技前沿,通过汇总某个人的网上浏览记录和移动互联网GPS跟踪等各类信息,然后分析出他的一些最基本的活动特征,就能够衡量和监控其行为变化。美国的棱镜计划,简单来说就是这个原理——通过分析一个人的活动特征,预测他的许多行为,包括购物、约会、投票等。运用最先进的大数据技术,美国FBI通过搜集诸如连续一个月只吃方便面、学过驾照、不离开住所等此类的信息,可以做到分析某个人是否有恐怖分子倾向。大数据价值的实现需要满足其开放、实时等需求
探讨大数据的价值,离不开对IT产业规律的理解,毕竟大数据是IT产业的最新演进结果之一。
截至目前,IT产业有四条经验规律得到业界公认。其一是摩尔定律,该定律归纳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其二是吉尔德定律,该定律指出每6个月带宽传输速度将翻一倍,而随着现在光纤到户,宽带速度也反映出信息传递数据的增长。其三是梅特卡夫法则,根据该法则,网络价值等于网络结点数的平方,这体现在网络经济中即为大网吃小网,大网的价值远高于小网。其四是新摩尔定律,认为每18个月新增的数据量等于过去信息量的总和。
上述规律描述了IT主宰的世界的变化趋势。其实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规律的变化,它们能够说明为什么现在关注大数据,因为大数据改变了竞争的规则。美国有学者著书讲述信息的流转与重组,根据他的观点,两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并非由科技创新决定,因为科技创新很容易被山寨,比如中国的山寨能力就让西方很无奈。在该学者看来,未来在大数据基础上决策能力的提高方才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所在。大数据改变了未来的游戏规则、竞争规则,因为大数据导致数据信息和决策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拥有大数据的一方,可以遴选出其所需要的信息。而信息对称程度的增加,使得其决策越来越准确,并给管理带来实际价值,这就是数据信息决策与价值之间的链条关系。而大数据对社会价值、企业价值、竞争规则带来的一系列改变,也是人们之所以重视它的原因。决策才能产生价值,决策的精确性来源于信息对称程度,信息对称程度取决于数据的挖掘和梳理。而大数据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求数据的完整性和综合性,但当前许多信息如微博、电话等都以碎片化呈现,若要将这些碎片还原为完整情景,就需要满足开放性和公共性。当前政府部门掌握着最大块儿的重要数据,如果政府手中的数据不开放,大数据产业也很难发育起来。据了解,美国政府已经对此立法表态,并开通了一个名为data.gov的网站,该网站专门用来发布和分享美国政府数据,任何美国公民或组织都可以使用。
此外,大数据还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的特征。在使用中,即使人们不了解事物的内部规律,但通过实时反应就能实现大数据的价值。比如借助武汉市民之家门口的探测器,通过云计算的实时性分析判断进入人员的安全性,而不是事后分析。因此,大数据价值的实现也必须要满足其实时性和动态性的内在需求。
城市化建设需要能够激发创新的软硬件投入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未来要实现新四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其中,城市化已成为当前中国的主旋律。一方面由于大城市能最大程度提高效率——无论是生产效率、生活效率还是基础设施效率,大城市都比中小城市要高,这是城市化的基本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城市化可以推动繁荣并持续创造财富,造就大量中产阶级,进而带动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虽然城市化的意义不容置疑,但是无法忽视的是,城市化带来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美国一家著名学院在对世界上多个城市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城市人口的扩张会产生超限性扩张。从城市化的正向促进来看,假设城市化同步增加为1,城市化带来的就业将达到1.34,新专利增长率将达到1.27,GDP增长达1.13到1.26。此外,由于城市化的投资比农村要高,产生的信息会增多,将使得基础设施的成本降低,其中,加油站降为0.77,道路为0.83,电网为0.87,这些由于城市化带来的基础设施效率提升、基础设施用处增大,可以为城市带来更多的集约效应。同时,城市化带来的负面作用也很明显,如果不是城市化,艾滋病发病率和犯罪率将显著降低。据了解,现在艾滋病发病率为1.23,远高于自然发病率。当前城市犯罪率为1.16,比平均值高0.16,因为大城市更容易产生犯罪。
那么,城市化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中国学者潘威,提出了社会枢纽密度概念,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值得参考的解释。谈及为何城市带来的效益要比农村高时,潘威认为,城市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居住和交往、居住与工作的距离较短、共同语互动的便利以及信息和思想的经常性交流等各因素合力,最终会产生创新与创造的内力,并导致劳动生产率提升。这也是许多人提倡城市化的重要原因和经济动力
虽然如此,但城市带来的创新并非自然而然就能产生的,这其间需要一定的社会资本投入和人际关系拓展,需要软件和硬件的持续投入。最重要的,需要城市中拥有一定的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的存在越多,人们之间交流机会就越多,创新来源也就更为广泛。比如中关村的车库咖啡,一群创业者聚集于此,经常一个桌子、两三个人,一个项目就开始了,这也吸引了一些风投机构的注意,这就是空间聚合带来的直接效应。类似于此类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城际交通、绿色交通、有利于人际交流的咖啡馆,或者围绕年轻人(如上海的创客)的创业创意设施、社会基础服务设施等越多,那么这个城市的创意也一定是发达的。综合来看,任何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设计都要有利于交流碰撞以及信任关系的产生,未来逛街甚至也将是一个社交过程。除了公共硬件空间以外,城市的未来发展还需要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包括系列软件的支撑。这其中,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尤其是社交与移动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强化人际间的互动,而在互动带来的大数据基础上,通过挖掘人们所需的有效数据信息,形成更好的决策。
目前的智慧城市需依赖于一个巨大的传感器网络,某一领域的数据局限于该领域时,还无法发现它的价值;但当这些数据综合起来以后,就会产生溢出效应,并形成基于大数据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因此,未来城市的公共空间规划,除了依托硬件设施,也要借助由大数据塑造的软件空间,或者说是智慧城市空间,这样人们的创意交流和创新效率才能更高。这也是未来基于大数据形成的城市模式,可能会在武汉此类创新能力较强地方,成为最终驱动动力的原因所在。
大数据能够实现商业精准营销 归根结底,大数据究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其商业价值和在城市管理中的价值。
现在的互联网承载着极为复杂的信息,包括大众情绪、消费者喜好、市场潮流等。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对于商家来说主要是三方面的应用:一是圈定用户;二是用户关联性分析,包括对用户年龄层次的分析;三是个性化定制,即大数据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产品或服务的量身定做。
目前大数据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着普遍的应用,如金融服务、医疗保健、零售、能源、制造业等,其中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大数据带来的精准营销。
有这么一个典型案例,美国一名男子闯入他家附近的Target店铺(美国一家零售连锁超市)向店铺经理大吼:“你们竟然给我17岁的女儿发婴儿尿片和童车的优惠券,她才17岁啊!”店铺经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立刻向来者道歉,表明那肯定是个误会。然而,经理并不知道,Target公司正在运行一套大数据系统。一个月后,这个愤怒的父亲打来电话道歉,因为Target发来的婴儿用品促销广告并不是误发,而是他的女儿的确怀孕了。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数据的力量不仅让商家提升了自己的业绩,还让客户为之心甘情愿买单。据了解,Target创建了一套女性购买行为在怀孕期间产生变化的模型。他们注意到,妇女会在怀孕大概第三个月的时候买很多无香乳液。几个月后,她们会买一些营养品,比如镁、钙、锌。公司最终找出了大概20多种关联物,这些关联物可以给顾客进行“怀孕趋势”评分。不仅如此,如果用户从他们的店铺中购买了婴儿用品,Target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会根据婴儿的生长周期情况定期给这些顾客推送相关产品,使这些客户形成长期的忠诚度。
不仅是零售业,在美国猎头行业中,由于竞争十分激烈,恩科尔公司就借助大数据预测谁会跳槽,甚至某公司员工还没有确定跳槽的时候,就给他寄职位说明书。恩科尔是怎么发现谁有跳槽的想法呢?该公司申请了一套专利算法,能够判断用户的跳槽倾向,比如某公司股票下跌,高层大换血,或刚刚被另外一个公司收购,某员工在微博上发了两句牢骚,恩科尔就把这些因素全部记录下来,通过计算分析,然后预测该员工的跳槽倾向。
此外,在美国有一个社会情绪预测,通过大数据可以预测股价的涨跌,人们对该股的看法是负面时,预测股票即将下跌,而随着情感转向正面就预测股价可能上涨。而在奥巴马的总统竞选中,一个政治学教授通过微博和博客上网民言论和动态分析,成功预测了总统选举结果,包括微博上有哪些人支持奥巴马,支持率多少,他都可以预测,而且预测差距很接近。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也有大数据的挖掘人才,如在东海岸募捐时,通过分析当地大量数据,安排一个本地区特别喜欢奥巴马的女明星跟奥巴马吃饭,结果她的很多粉丝也跟着投了奥巴马一票。
可以说,大数据在商业应用上的精准营销,是目前大数据应用最重要的领域。
大数据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除了商业营销,大数据在公共管理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人口聚集给城市带来了交通、医疗、建筑等各方面的压力,需要城市管理者能够更合理地进行资源布局和调配,而智慧城市正是城市治理转型的最优解决方案,如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管等,都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的智慧城市应用领域。
公共场所管理中的大数据应用经典案例有很多,比如迪斯尼对其游客排长队的调控,就值得国内公共活动管理部门借鉴。在迪斯尼,管理方会根据排队的历史记录,以及游客在网上即时发布的排队心情,及时调度队伍的长短,平均为每个游客节省了4个小时。
医疗管理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巨大负担和责任,如何通过大数据来降低医疗成本,同时又提高医疗质量,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探索。根据已有的设想,进入大数据时代后,智能手机将24小时如影随形,变成无所不在的体检工具,监控机主的各项指标。一旦机主身体出现异常,就可以立刻采取措施,将机主既往的病史、心电图、血压等各项数据发送到医生的数据库中。而机主日常的血压脉搏等各类信息也都和云计算连接到一块儿,只要有小病就能马上发现。目前,在流行病的控制上,美国宾新法尼亚州政府,已能够通过分析全州感冒药的销量并对比历史数据,确定大面积流感发生规律;通过分析儿童的就诊率并对比历史数据,确定大面积流感发生可能性;通过对微博等数据的监控,对流感发生到什么层面也可以有一个准确实时的数据。在城市的安防管理方面,识别什么样的建筑物容易发生火灾,对政府来说非常重要。纽约市政府通过对非法建筑业使用大数据技术搜集信息,包括对非法建设的建筑物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原来只能容纳6个人后来却住入60个人的建筑就比较容易火灾,且这些建筑物逃生口往往被堵塞,危害更大。纽约市甚至还对1938年之前的建筑是否做过抵押、被投诉等进行统计,根据分析一系列过往记录,纽约房管部门大体上可以判断该建筑物是否有火灾危险,而现在纽约房管局已通过大数据识别了70%有危险的建筑物。这样,就可以根据危险建筑物的分布,有针对性地安排消防力量。
此外,美国还开拓了基于大数据的保险服务。据了解,美国的一个创业团队,通过把美国100万个地点的土地未来两年的天气行情进行模拟,测算出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以及未来粮食的价格预测,为这些地区的农作物进行保险。借助大数据的关联分析,可以制定出最合理的保险价格,最终在保险行业形成极强的竞争力。
当前,包括火灾预防、保险、流行病控制、智慧医疗、公共场所管理等,由大数据成功运营的典范已被这些行业广泛借鉴,而在不久的将来,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管理毫无疑问将是一个常态。
智慧城市是中国当前信息经济领域的热点。在我看来,大数据正是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基石。从大数据入手,创新智慧产业、优化城市管理、提升服务效率,武汉一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