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词二首》教学反思
《诗词二首》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中的革命先辈们也都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七律·长征》正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这举世闻名的壮举而作。他以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当我一次次细细品读这首诗时,眼前仿佛又看到那神骏的山、苍凉的水,耳畔似乎又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欢呼声。当思想的野马尽情驰骋的时候,我深深地觉得长征精神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前进的脚步。
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课前准备很重要。上课之前,学生都能够熟练地背诵出课文,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对长征的这段历史还是知之甚少。于是我让学生们课前搜集关于长征的资料,比如说长征的背景,长征的线路等;了解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为课堂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课堂上,教学重点紧紧围绕“难”、“不怕”、“只等闲”,同读共赏,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说到长征难,体现在“千山万水”这个词中。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寻找诗中写到的“山”和“水”。再利用课件以图引路,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心里会怎么想?”“红军在翻阅雪山是,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这么办?”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体会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暖”与“寒”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先讲当时国民党军队与红军当时的不同心态,谈感受,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整堂课以学生的感悟为主,以感带读,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这里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对长征的英雄们肃然起敬。
通过教学这首诗歌我感受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还是兴趣不太浓厚,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对于诗歌的内容不是真的理解,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发挥的不太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篇:诗词二首
诗词二首 鹧鸪天
屈吴春
南巅飞雪犹玉帽,西坡密林早含苞。山涧琼浆涌银珠,乱花细草片麦苗。寺漫山,木秀茂,丹楼朱塔僧居庙。白马圣佛唱悠闲,岚在腰间玉带飘。
那座红色的石山,——红山寺赋 那座红色的石山,丁当的凿石声响彻千年。漫漫丝绸古道,西行的驼铃跃过万水千山。
那座红色的石山,经历了昔日的烽火狼烟。血雨腥风的日子,唯有古城与之相伴。
那座红色的石山,演绎了与红军的旷世情缘。矗立山巅的纪念碑里,刻录了悲壮的漫山红遍。
那座红色的石山,冲锋的号角仍萦绕塔尖。曦曦晨风中,雄征的大旗越发红艳。
(平川二中2
张建强)
第三篇:浅析诗词二首
浅析诗词二首
——《中华诗词》2013年第三期读后求索
诗贵遣词用字精准、形象生动传神,每一句诗的内结构和每首诗的结构要合乎情理并顺理成章,不犯思维逻辑,物象逻辑、情感逻辑等方面的逻辑思维错误。否则,读者会看不懂,你的创作也会因而失败,你写出来的这种失败之作也不可能取得读者发自内心的喜欢。甚至还有可能污染中华民族文化的美誉。
我的诗词都写得很烂,属于不学无术之徒。二十多年前就曾有老师指出:此子不堪教也。这样的东西也能拿得出去?!为了这句评语,我曾完全失去信心,把自己所有工具书都送给了别人,退出这个行当达十多年之久。
后来回忆这一段过往,曾有一首绝句记录在案:
良言一句辣如鞭,悔恨丢盔二十年。再涌心潮留晚照,重挥彩笔写河山。
至今我还是因为牢记着当年的那一痛击而畏缩不前。不敢投书报刊,不敢参加这样那样的各种赛事,唯有蛰伏资阳与我们研究会的同仁们胡砍,只能在贞友偶尔带来的一本《中华诗词》上有幸感受到许多佳作的风采,但出于研究和求索的本心,对其中个别作品的问题也想谈点一孔之见,也许全然都是胡说八道。幸好是在资阳这个小地方作为研究会的内部交流,影响也不会大,因而才敢斗胆直书蠢见,请同仁们勿必多加关照和包含,当然我也懂得文责自负的道理,如有谬误该承担什么,我自会背起来。
先看一首绝句:
初秋游青城山
一入深山积翠迷,蝉轻林密响高低。此间随处仙风在,静看谁邀云出溪。
这首诗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作者未能抒发和描绘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是堆砌了一些陈词套话,更糟的是他写出之景并非他所能见之景,他内心的情感抒发自然也就没有根了。
首先看诗题是在秋天游览青城山。秋天的青城是何等景象?“翠”字何来?而且“翠”得迷人?最糟是这个“积”字,到底何解?“蝉轻”二字何意?“蝉”的旺盛时段是在盛夏,秋来面对瑟瑟秋风,它岂能在密林中“响高低”?“秋蝉”应当无语了吧?
夸大和奉承总得有理、有节、有根吧,他用“此间随处仙风在”确实并非真实的写照,青城山景区不是“金顶”,也不是什么“风口”,怎会随时、随地有“仙风”吹拂呢?再看结句“静看谁邀云出溪”,“静看”为何意?到底是在看“谁邀”还是在看“云出溪”?“云”是从“溪”中“出来”的吗?诗中物象的逻辑关系有些费解。再说,你不懂汉语语法的主、动、宾关系,你不会精准地善用动词,只想多多地拼凑一些内容物:哪怕你的平仄、音韵等方面并没有什么问题,你也不可能写出自然流畅、音韵铿锵的诗句来,更不用再谈什么意境的高低了。
再看一首词:
鹧鸪天 · 千岛湖畔
偏爱湖光信步狂,水边亭角惠风凉。渔舟唱晚青萍卷,星岛迷蒙入醉乡。歌激越,舞轻扬,琼枝玉树蕴花香。婆娑楼月人归后,欢舞山城乐未央。
偏爱就要细细地欣赏、顽味,信步是很随意地散步,与漫步 差不多,何以至“狂”?这就是情调色彩不统一,生生地把一句诗的意境都阉割了。“青萍卷”的“卷”字何来?“萍”本是浮生在水面的小植物,其背面多为紫色,他这“青萍卷”的描绘令人费解。再说,偌大一个千岛湖,萍是一个主宰景观吗?真是如此的话,那可能就会成灾了。记得某年昆明滇池为浮生植物所累,船皆无法通行,政府组织专门的割杀打捞机器船队进行清除,历时颇久,滇池景观才得以恢复。
“醉乡”这个词少见,算我孤陋寡闻了。琼枝和玉树本是同一物体,把它们并列为两个物体写入同一句诗中,真是浪费得有点大方了。“蕴”者藏也,先不管玉树是否开花,它为何要把这香味“蕴藏”起来?既然已经“蕴”起来,这个花香你又怎么闻得到?我看将此句改作“琼花玉树送(散)花香”可否妥当一点?
“婆娑”是舞姿飘动摇摆的样子,“楼月”如何飘?怎样摆?更不可思议的是已经曲终人散,人们都已回归各自的家中,哪来的“山城欢舞乐未央”?真是见了鬼了!
写诗填词一定要老老实实地去描写那些物象的本来面貌。你可以去美化它,赞美它,欣赏它,也可以因自身情绪、思想或其自身的优劣本质去褒贬它,但你不能歪曲事物的本质特征恣意胡为。要根据自己细微的观察和体验,去描绘那些自己切身的真实感受,作品才有可能会打动人心。学习别人的佳作或借鉴别人失败的教训都有益于自己创作水平的提高,但绝不能走捷径,搞拿来主义,因为它不会对你有什么帮助。
总之,做人、做诗都必须先做一个老实人。
第四篇:诗词二首
诗词二首 乡村所见
2011.7.28 夕阳歪歪坠,炊烟袅袅升。童犬跃门出,黏住扶锄人。
旅之所见--澳门2011.9.1 高楼
窄巷
店铺 虎口
金沙
迷徒 千金散尽,不知路 澳氹桥水渡千愁。
第五篇:《诗词二首》教学设计
《诗词二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长征》
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默写课文。
学习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习难点:同上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
2、结合P58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介绍长征资料及此诗的写作背景。
3、根据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4、读准字音:
5、理解重点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朗读课文,想一想全诗共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再读全诗,想一想全诗共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3、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没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颌联、颈联、尾联。
(四)设置悬念激发盼望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课堂小结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作业:布置默写《长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3、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律。
2、弄清诗中大意,体会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难点:诗中大意,全诗所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活动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诱导)
1、字词检测
2、出示自学提示:
(二)再读课文感悟重点(引导)
1、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指导)
学法:(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
1、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练习朗读。)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3、“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辅导)
1、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
2、话说“新长征”在现今生活中“长征精神”是否还需要?
课堂小结
1、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
2、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和同学们交流。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六盘山》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毛泽东创作这首词的历史背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这首词。
学习重点:体会词的意思.学习难点:体会词的意思。
教学活动
一、板书,揭示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是决定音韵和格律的。
二、读通词,掌握相关的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词,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尽量读出韵律来。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3、学生齐读生词后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懂课文,深入了解词的背景。
1、教师导读:这首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3、指名反馈(要求简单地复述课文内容,也就说出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4、教师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一边看图,一边介绍创作背景。
5、教师引导: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你能想像出毛主席当时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吗?
6、学生怀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一读,读出革命者对胜利的信心和期待。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熟读词,读出词的韵律来。
3、搜集毛泽东主席的其他诗词。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词,理解词的意思,体会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诵读毛泽东主席的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词,背诵这首词。
学习重点:学习词,理解词的意思,体会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新课。
认读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
二、理解词的意思。
1、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的意思。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三、品读,体会情感。
指名读词额上半阕和下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四、拓展延伸,读《长征》。
1、教师:同学们,翻过六盘山,红军长征即将胜利,能不高兴吗?在这漫长的长征路上苦难重重,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从未畏难过。你们听――课件配乐朗诵毛泽东的《长征》。
2、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诗词,集体交流。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克服万难、流血牺牲争取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为祖国争光。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2、开展毛泽东主席诗词朗诵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