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音乐课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的研究[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23:1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下音乐课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下音乐课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的研究》。

第一篇:新课标下音乐课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的研究

新课标下音乐课教学模式的转变

实 施 方 案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各观需求。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每个音乐教师都要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以往的音乐课上几乎就是“唱歌课”。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音乐课也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一个时期内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 ;对作品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以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中学高年级不如中学低年级,中学低年级不如小学,“学了九年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这些现象令我们深思,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呢?古往今来,从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到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教学体系、到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 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到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到我国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这些无一不在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由此可见,创造就是主动参与的过程,他能够参与,一定意义上也就说明我们激起了他的兴趣,课堂上我们就成功了一步。要如何保持学生这种长久的兴趣与参与性,也是我们一线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1.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立志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豁然开朗、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和视界的敞亮。

2.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英)海伦.辛普森

3.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

4.“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三.实现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音乐教学策略 1.生动与主动

一堂好的音乐课,无非是让学生面对枯燥的知识也会感到有兴趣听,更能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那也就体现了音乐课的生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其中“生动”可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

2.传授与创造

音乐教学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一些教法比较先进的国家,他们的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学习的。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更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3.静态与动态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严重阻碍了音乐教学的意义。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当体态律动学诞生后,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比如,在讲节奏这一问题,当我加上了体态律动环节时,学生们不但显得非常兴奋,更能够根据自己的律动自己找出节奏的特点。

(二).音乐课的整合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那么想象力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各个知识层面。好的音乐课要长足发展,也必须和其它学科有机的相结合。

1.舞蹈进课堂

音乐和舞蹈是紧密结合的,比如在教律动时,以往总是“教师编,学生做”这种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和大脑。我在教学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

2.美术进课堂

要实现以音乐为基础的“音美融合”,作为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寻找两种艺术之间的自然联系及整合切入点。如音乐情绪与色彩的联系,速度与色调等一系列的联系,使音美有机整合起来。在形式内容上相互照应、相互配合,从而形成“音中画,画中音”。

3.诗歌进课堂

从诗歌的特征看,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是诗歌最显著的特点。其次,是个语言精练音调和谐有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评论家赫式列特说:“诗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热化”。

新形势下音乐课的整合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而应发挥各类艺术间所有的共性“恰当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常教常新,学生才会常学常新,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学生在愉悦的基础上提高综合审美能力和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拓展学生艺术审美空间,增强音乐课堂趣味,激发学生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艺术教育审美育人的目标。

四.实验预期成果

1.有质量的教学实践课、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反映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和其它一些研究成果资料。

2.形成学生独立学习的基本技能。

3.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善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生动活泼的教学,师生互动、平等。5.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质。

五、实验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课题着眼于教师的发展,特别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2、全面性原则: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题研究既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重视学生三个维度的全面发展。

3、综合性原则:在各学科中综合开展课题的研究,强调学科间融合、课内外沟通、校内外联系,引导学生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4、体验性原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5、实践性原则: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开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为学生创建实践的最根本途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认识、理解和发展。

六.实验评价方式

1.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对音乐的感觉日益增强。2.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3.学生的创造意识增强,主体地位显著。七.实验步骤

1.准备研究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11月

组织学习新课标,选题、讨论并制定、完善课题方案;填写课题申请书。2.实验探索阶段:2007年 12月——2008年8月

根据实验方案分阶段组织进行实验。(实验要求组织严密,制度化,要有实际记录)。课题组将每学期组织调研、阶段评估、调整研究方案,开展研讨,成果展示等活动。

3.积累完善阶段:2008年 9月——2008年10月

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对各方面的探索进行测评、验证,使其研究项目日趋完善;(2)实验总结,成果展示、推广;(3)接受总课题组及上级领导和专家组进行成果鉴定验收。

八.课题成员分工

毛小菲: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的选材,撰写实验方案和结题报告。胡

光:实验执行,收集材料,撰写论文。徐

飞:实验执行,撰写论文。徐

萌:实验执行,撰写论文。

第二篇: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转变

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如今却处于尴尬的地位。部分学校认为生物是“副科”,对于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不高,教学质量随之下降。如何使高中生物教学改变目前的困境,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多元化能力,已经成为生物教学工作者的一大挑战。

一、课题的提出

如今的素质教育已经全面推行,现在又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在生物教学新要求中,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曾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应转变课堂的主体,转化师生关系,让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这是转换教学模式的基础。

在传统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是传授口头的理论知识,为了教学而教学,这与具有实践性特点的生物教学是相违背的。在我调查的200名学生中,86%的学生认为,按照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由于枯燥无味,所以容易引起抵触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处于认知年龄段的学生,我们不能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在课堂内外探求知识,并且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把过去的教育模式转变过来,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与能力去相应地调整教学理念与方法,把过去单纯教学的课堂作为一个培养能力的实践场所,建立一个高效、自主、创新的新型生物课堂。

二、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虽然教育改革的口号喊得响亮,但是在实际推广新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依旧困难重重。许多学校虽然在生物教学上一直提出转变教学理念,但是在过程中却过于理论化,在教学中根本开展不起来,让教学新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露出弊端。

首先,师生缺乏交流。许多老师想要与学生交流,但只是流于形式,很多时候并不能理解学生的想法,无法顺应学生的思维。

其次,教学的固化思维。许多老师虽然想要去转变教学模式,但只是浮于表面,在深层次的还是传统教学的固化思维,许多教学方法不能转变,这让学生感到课堂枯燥无味。

最后,课堂缺乏有效的组织。老师只是完成课堂教学,没有在课下延续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没有组成实验小组去进行实践,这让学生很难掌握与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对转变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实践

1.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一部分学校中,忽视了生物学科的地位,认为可有可无。教师没有积极地去转变教学思想,从而更加恶化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心理。因此,需要正视生物的地位,我在这几年工作实践中提出了“让学生爱生物,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为主题的课题研究,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最终目的,把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课堂中转化师生关系,让老师与学生处在同一个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及时沟通。在课下,我会让学生写一些小纸条,把自己的一些反思和想法写上去,然后交给我,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方便,更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应用可以说是我的得力助手,它可以取代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

3.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去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理论,这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作为理科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在如今的考试中,试题越来越开放,许多都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发现新的结论。我经常在课下给他们布置一些小实验,比如让学生们分组去记录几种种子的胚芽形成过程,然后对比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在课下都为自己的实验做了相应的记录,并且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寻找答案,做了详细的记录,这对于他们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一个良好的锻炼过程,创新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4.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

高中生的知识储备水平有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的年龄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一的学生,我们应该以培养他们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为主要教学目标,在课上用简单的图例和动画告诉他们学习生物的重要性。比如,我会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社会、生活、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从而提升了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而到了高二高三,我们就要以拓展学生知识为主要目标,可以在讲解完课本内容之后,额外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比如,讲述DNA的结构、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时可以与化学的物质结构相结合,讲述有丝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需与物理的力学方面的知识相结合。

总之,优化生物教学,将传统课堂转变成一个高效自主的课堂,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我们需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既得到了知识,又发展了个性。作为教师,只有坚持不断地调整教学思想和理念,才能在教育革新这条路上走下去,培养更多的新世纪人才。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第一中学)

第三篇:浅谈新课标下音乐课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音乐课教学

阳西县新圩初级中学

赖茹娣

内容摘要: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因而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体现为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审美体验

感受与欣赏

创造探索

人文内涵 歌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是通过词与曲的结合,来抒发人们对祖国、对生活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一首高质量的优秀歌曲,就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让学生热爱歌曲,唱好歌曲,就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因此我认为新课标下音乐课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多听,从感性到理性上认识歌曲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人生道路上的极为重要的转折。小学生唱歌,只是感性上的视唱,不理解词的内涵、曲的优美,人云亦云,呀呀学语。而到了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由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过渡,这样就要求我们抓住有利时机逐步加以引导,让学生由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知。学校每周一都要升国旗,我就让学生从听《国歌》做起,每听一次,就给学生讲一个故事,讲《国歌》产生的历史背景,讲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可歌可泣的不朽壮举,使学生慢慢的体会出歌中所表现的伟大震撼所在。平时,我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曲子,让学生反复听,听一遍,讲一遍,讲歌曲所产生的背景,讲歌曲所包含的内容,学生理解了这些,就会喜欢唱歌,甚至会达到痴迷的程度。

二、在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体味任何一首歌曲,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否则,就没有美感。联想和想象来源于生活。在歌唱时,应调动起储存在大脑中的丰富记忆表象(生活的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如唱《彩色的中国》时,学生如身临其境,仿佛祖国的河山、平原、沙漠、海湾都尽收眼底;唱《我爱大自然》时,学生可以联想到穿森林,越峡谷,登高山,问候日月星辰;奔大海,跨草原,迎接日出黄昏,以及找清泉,逐流云的动人情景,有了这样的联想和想象,不由学生不热爱歌曲。

三、提高识谱能力,掌握有关的乐理知识

由于学生对歌曲产生了“爱”,接着就有“求”的欲望,这时,使他们提高识谱能力,掌握有关的乐理知识,是极为重要的。

识谱是学习歌唱的第一步,学习读谱,重在节奏与音高的练习,音乐有许多元素,如:旋律、节奏、音色、调式、曲式、力度和速度等,它们在歌曲中都有自身的意义。以速度为例,歌曲《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行进速度,而《七色光》是用稍快的速度演唱,如果速度不合适,就会影响音乐形象的塑造。演唱者应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对歌曲的情感了解清楚,如《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曲是A、B、A 曲式结构,开始段落表现了翻身农奴由衷地歌唱新生活的形象,中间段落则把人带入旧社会受压迫的生活情景之中,情感是痛苦、憎恨和觉醒的,与前一段虽然旋律完全相同,但经过新旧社会的对比,翻身农奴对党的感激之情更加强烈,演唱时更富于激情。

四、感受与鉴赏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把审美体验价值提到第一位,可见审美体验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这只要因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我认为中学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体验为重点,也就是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上。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我的观点是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单纯的走马观花的欣赏,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将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的讲授。要注重艺术的完整性,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原则。与音乐隔离开来的单纯的记忆音乐概念,讲解音乐知识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音乐欣赏要把音乐要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另外,音乐欣赏中情景变化要渗透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要素变化。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首先听到的是音乐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时,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 如: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是学生说出了慢的音乐是说: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场面。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场面。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很轻、第二点音乐重而且快、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慢与快得比较,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强与弱、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比较。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理。

五、指导创造探索、培养学生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如:为了指导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我给学生欣赏了谭盾的《水》、《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对音乐教学更有创新探索的精神。

六、音乐教学要体现人文内涵

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这一切,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还有在准备服装、道具、化装、后勤等事物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认识到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才能做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第四篇:音乐课教学模式

歌曲学唱课“主动唱演”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功能

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传统套路,学生仍然是围绕老师的指挥棒运转,其学习的满足感也只能在最后10分钟的个人唱、小组唱、集体唱中获得一些体验。这种教学手段单

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小.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教学改革的春风四面吹起,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一种具有时代气息,让学生经历音乐实践过程,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发展的新型教学形式已得到广大音乐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校在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主的主题下,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构建了“主动唱演”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活动为主动学习的自主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欣赏美,把音乐课真正上成学生主动学习课,搭成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让音乐课真正地属于了学生。

二、操作流程

1、引唱--唱趣--欣赏美(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学唱--唱会--感受美(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3、演唱--唱美--表现美(演唱歌曲、表达意境)

4、编唱--唱活--创造美(表现歌曲,实践创造)

5、总结--评唱--延伸美(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三、模式解读

“主动唱演”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五步进行,下面就具体说说各环节的作用、目的以及如何实施的: 环节

一、引唱--唱趣--欣赏美(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操作方法

一、引唱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好比是早餐中的牛奶、丰盛宴席的第一道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这里,可用“师生互相赠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低年级的同学可以唱在幼儿园里学过的歌曲;中、高年级同学可以唱课本上的歌曲或者课外习得的歌曲。即使有同学唱相同的歌曲,也可以因为对歌曲情感不同的处理,不同的表现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丰富自己的欣赏水平。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也积极参与,范唱新歌,引出新歌的学习目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音乐记忆库不断接收新的内容,丰富他们的音乐阅历,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且温习了学习过的歌曲,加深了印象;师生互相赠歌又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新歌的欲望,同时也建立了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方法

二、利用游戏、音乐故事、律动、肢体表演、媒体播放或谈话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巧妙引入新课。

方法

三、感知旋律,了解背景。本环节根据歌曲表现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情或不同季节变化,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向学生展示该地域该民族的民俗习惯、风光或民族歌舞,同时播放本课歌曲音乐,让学生在欣赏民族风情的同时感知歌曲旋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歌曲背景和民族风情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尊重民族文化等思想感情。

环节

二、学唱--唱会--感受美(探索发现,学习新知)学唱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满足学生“自我认知”的需要。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会唱、但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通过书上的插图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通过教师弹琴、范唱或者放录音、VCD来学习歌曲。中、高年级的同学,由于年龄的增长和身体发育,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可以根据已有的乐理知识和识谱能力在老师琴声的引导下,进行看谱唱词的试唱练习。教师巡视和学生交流,在相互交流、反馈的过程中,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哪几句,哪几句不会唱,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在全班张榜招贤,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对他们通过努力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再通过弹琴、范唱或放录音进行点拨。这样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素养。这样将分离了的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让他们集中精力听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强弱、节奏的跳跃舒缓,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地抓取到词曲结合所带来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同时在看谱唱词的过程中,复习巩固了已有的简谱知识,便于发现难点进而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合作解决难点,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和获取音乐知识的效率,使学生的心理、听觉、视觉、口语表达等得到协调发展。基本操作程序如下:

1.聆听或范唱歌曲:

讲述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后,播放录音机或老师范唱(多媒体画面展示更好),给学生全方面的视听撞击,使歌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聆听或范唱前注意提出明确的要求,次数不限一次,有效为准。

2.教读歌词:

低年级学生认字少,学习歌词时,会有许多生字不认识,教师可范读,建议需要教师按节奏引领学生读歌词为学生学习歌曲清除障碍。同时对歌词内容或歌词意境应该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以提高学唱或演唱效果。

3.学唱简谱:(此环节目的在于引起教师对基础知识的重视,不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必要标准,教师可以有目的取舍。)

从音阶训练入手后,初步学习简谱。识谱教学较难掌握,老师先把节奏放慢,简谱不要唱得太长,可边唱谱变打节拍,让学生在欢快的节拍声中掌握歌曲的节奏。

4.学唱歌曲:

当学生已经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后,可让学生把自己听到的唱一唱、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指导,或利用直接跟琴(录音机)学唱、变换不同方式的模唱、接力唱、教师范唱、领唱等形式来教学。

5.攻破难点:

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有些接受能力稍欠的学生因为更不上大部队而开始畏缩,这时老师应该把速度放慢,请学生大胆提出不会之处,再反复耐心多唱几遍,以此攻破难点,帮助学生唱准歌曲,找回学生的自信心。

6.练习歌曲:

给学生展示空间,让学生之间相互听唱,或指定学生独唱、男女生分唱、边律动边唱、对唱等形式练习歌曲。多种练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课堂氛围积极活跃。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每一个小环节都紧扣教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打节奏、读歌词、学歌曲中,学会音乐知识、增加音乐素养。

环节

三、演唱--唱美--表现美(演唱歌曲、表达意境)

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做到唱准、唱美歌曲,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师生可共同讨论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歌曲的体裁风格、流传区域,根据歌曲的内容确定歌曲的主题是赞美的还是鞭苔的,是催人奋进的还是引人深思的,以此确定用什么样的情绪速度、力度来表现歌曲;如:《我们的田野》是赞美祖国山河壮美的,应用优美、充满激情的中速演唱。

此教学环节要有效融入教学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可采用男、女生互唱互评;小组内同桌互评;个人唱小组评;一个小组唱其他小组评;全班唱,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在广泛点评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这样或那样的见解复唱歌曲,不断提高演唱水平,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努力体验歌曲的意境美,带着对歌曲的理解,进行表现美的活动。

环节

四、编唱--唱活--创造美(表现歌曲,实践创造)

让学生根据音乐旋律和内容自创舞蹈动作,相互表演、乐器伴奏、同学合作共同表演,或根据音乐强弱音的分布,用手势表现等。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创编中培养创造能力,分享与同学合作的快乐。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学生已经充分感受歌曲内涵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发挥歌曲效应,让学生在演唱中感悟歌曲的旋律和内涵,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编”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涉及到心理素质、身体各部分的协同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在编唱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老师在课堂上获得学生感悟歌曲和创新能力的直接信息。如老师可引导学生:你学会了这首歌曲后想不想唱给你的家人听呢?假如老师和同学就是你的家人或观众,你将怎样演唱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创编动作,都想过把导演、演员瘾。如:我在教学教材第四册第五课《龟免赛跑》的欣赏课时,让学生做一些头饰、道具,分别扮成不同的角色,使他们随着音乐尽情地表演。学生在这种自编、自演、自唱的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表演能力。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要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渐进式的培养,形式上不拘泥于一格,灵活多样,另外也要有目的的进行评价,提高学生创编能力。

环节

五、总结——评唱——延伸美(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歌曲学会创编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对学生课堂表现简单评价同时可以布置延伸的内容,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引申到课外。歌曲课堂教学主要解决的内容是让学生唱会歌曲,一切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会唱歌曲并不是最终目的,但是学生首先必须学会歌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更深层次,这就是音乐的拓展。音乐课的拓展内容应该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相联系,拓展后最终还要回到音乐中。在师生整合、延伸、概括后,在悦耳的乐声中,在欢快的舞蹈中,音乐课落下帷幕。

总之,在主动唱演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表演,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变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有利于学生淋漓尽致地表现音乐作品,更好地发挥音乐作品的能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自我表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操作建议:

歌曲学唱课“主动唱演”课堂教学模式是我镇小学音乐学科新归纳和整理在全镇推开的音乐学科教学模式,这一次我们又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整,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了细化,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具有操作性。音乐教师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认真领会这一模式的内涵,灵活运用。特别是关注双基教学,既关注形式更关注内容,既尊重模式,又不为模式所困,合理使用,大胆创新。也希望大家在运用的过程中提出宝贵的建议,使得这一模式更加科学合理,日臻完善。

小城子中心校

第五篇:新课标背景下的音乐课教学设计专题

创新来源于理念

一个暑假的学习即将结束,不得不说本次学习我受益良多,对于一个刚出大学门就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老师”来说,任何经验的传输都是我学习成长的重要方式。尤其是本次远程教育使我能够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又有名师讲授,进步幅度可谓极大。通过本次学习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新课程理念带来了新的角色转换,他在课堂上转换了学生与老师学生的主导地位,改变了以往过分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的现象,现在要以学生的“学”为主。我认为有了新课标的“新”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更容易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音乐不同于其他科目,我认为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传统音乐课一直都是“教一句,唱一句,我来讲,你来听”这是老式教法。现在应该打破旧有的教学观念,将音乐课变成传授美,引导美的课堂.将音乐多元化,从教唱歌的“播放器”变为教音乐的“引路人”。同时因为多媒体的出现,现在我们的音乐课堂就该多运用多媒体。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可以有更多的自我展示、相互切磋的机会,有了新课标的指导,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得以改进。学生的兴趣将更浓,音乐课堂可以更好发挥其特点将其充分利用,将“讲台”变为“舞台”也因此提高学生在“新”音乐课堂上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主人公的角色,课堂活跃了,教师轻松了。

在这种新课程理念下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严格做到“多看“、”多学“、”多听“。多看有关新课程的资料、视频;多学自己的专业知识;多听其他教师的课取长补短,在教学设计上做到“多问”、“多想”、“多思考”重点是“多思考’思考自己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思考如何在新课标下有“新的”教学。要有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是关键,在音乐教学设计中应以“激趣”为主旨,边娱边学为手段,课堂活跃、成功教学为目的。使学生能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去找知识、自己充实知识,最终把音乐知识量扩大。成就更加多元化的音乐课堂.总之,新课标新理念,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了指引作用。在我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中都会将新理念进行到底。

下载新课标下音乐课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的研究[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下音乐课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的研究[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紧张忙碌的高一学年结束了。回首一年来的物理教学工作,可以说有欣慰,更有许多无奈。随着教育的发展、高中扩招等诸多问题使得我们的生......

    中学音乐课教学模式初探

    中学音乐课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需从......

    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师“三位一体”培训模式研究(定稿)

    星论文网(http:// 学方法、手段和技能方面的培训;(二)在对教师培训的认识方面,97.7%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参加培训,95.4%的教师参加培训的动机是出于对自身发展的考虑,大多数教师希望......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摘 要:现阶段,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方案的实施,新课改下如何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从......

    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

    初中语文新课标下古诗教学模式探索范文大全

    初中语文新课标下古诗教学模式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无论从教育观念还是从操作技术都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它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语文教改的......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形势下,为贯彻新课标精神,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要发生改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过程教学,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

    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四个“转变”

    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四个“转变” 摘要:新课标的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