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时间:2019-05-12 23:1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例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例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第一篇:例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浅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唤醒生命,感染生命,传递生命,而利用教科书,深挖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资源,联系学生实际,体验品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试从指定篇目与自由阅读相结合、课外阅读与课上展示相结合和有效指导与激励评价相结合等三个方面探索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教学 生命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见,语文教学的目标与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两者都致力于人的培养与人的发展。正如印度大诗人、哲学家泰戈尔所言,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语文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向学生传送生命气息。然而阅读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上,教学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阅读教学是一片广阔的大地。对语文教师而言,课外阅读教学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素质,扩展学生知识,增加学生阅历,课外阅读教学同样是实施生命教育的肥沃土壤,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一、指定篇目与自由阅读相结合

所谓指定篇目,第一指与课内教材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这类材料往往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叩响学生心灵的大门,激起学生对生命的反思。如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收集了关于作者的莫顿亨特一步步战胜困难,驾驶飞机完成了对德国侦察任务的故事,让学生课外来阅读;第二指教材中指定的名著。中国文学:《繁星春水》、《朝花夕拾》、《骆驼祥子》、《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傅雷家书》等,外国文学:《泰戈尔诗选》、《格列拂游记》、《名人传》、《童年》、《伊索寓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海底两万里》、《鲁滨孙漂流记》、《昆虫记》、《简爱》、《培根随便》等。每一部名著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有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可供开发。像《爱的教育》,全篇充满了对同学、老师、父母、祖国甚至是陌生人的爱,教育学生懂得诚实、正直、感恩、谦虚、友爱、孝敬等等的做人道理。再像《昆虫记》,读起来饶有趣味,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迷上大自然的花鸟虫鱼,感受自然生命的魅力,一方面还可以体察到作者法布尔对昆虫的呵护与痴迷,他不像其他昆虫学家一样,把昆虫钉在木盒里,泡在烧酒里,而是深人昆虫世界观察研究,作者身上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也会成为打动学生的生命教育教材。

自由阅读篇目由教师精心挑选后推荐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随意阅读。我给学生推荐的有关生命教育的自由阅读篇目有: 名人的生命力量专题:《居里夫人传》、《林肯传》、《永远的乔丹》、《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把栏杆拍遍》。

人生百态专题:《茶馆》、《边城》、《平凡的世界》、《巴黎圣母院》。

热爱生命、接纳自我专题:《绿山墙的安妮》、《黄书包》、《泥泥的心灵城堡》、《你很特别》。

迎接青春期专题:《草房子》、《青铜葵花》、《弯弯的小石头》、《这样做女孩最优秀》。

热爱大自然专题:《我们的树》、《塔莎的花园》、《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万物有灵且美》。

二、课外阅读与课上展示相结合

课外阅读是课上阅读的延伸,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教科书上,三分之二是用来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既然课外阅读如此之重要,只有首先保证了课外阅读的时间与质量,生命教育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为了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与数量,我所教的班级开展了“日阅读,周反馈”活动。每周发给家长一张“日阅读”签字表,学生每天坚持课外阅读,家长督促检查,并将孩子每天的课外阅读篇目记录在表格上,每周一再把表格收起来反馈给教师。很多学生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读完了我们推荐的《绿山墙的安妮》、《泥泥的心灵城堡》这两本书。

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们还开展了很多课上的成果展示活动。如开展读书笔记展览活动、给“读书达人”举行颁奖、“我与书的故事”演讲比赛、“《爱的教育》名著阅读比赛”等等。课外阅读与课上展示相结合,保证了课外阅读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

三、有效指导与激励评价相结合

课外阅读虽然不像课内阅读那样,直接受到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但课外阅读如想提高质量就少不了教师的有效指导。

第一,指导学生读书。我常告诉学生,读书有“三需”:读书需心静,边读边思考,随手做旁批,记录转瞬即逝的灵感;读书需想象,把书中的人物、场景、故事一一呈现在眼前,读了一本书就像看了一场电影;读书需投入,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是这场“电影”里的某个角色,也可以与这个角色同呼吸、共命运。有了这“三需”,学生就可以真实地进人文本,与文本对话,感受文本的生命气息,同时又能从文本走出来,反思自我,关照生命。

第二,指导学生如何写读书笔记。一份完整的读书笔记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好词好句;二是鉴赏品析;三是人生感受。特别是第三部分与生命教育息息相关。学生在写人生感受时往往泛泛而谈,没有真情实感,教师指导学生沉入文本,换位思考,联系自我生活,不为完成读书笔记而凑字数,只为抒发自己真感受。

课外阅读是学生利用自己的课外时间进行的阅读,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性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动力。教师不仅平时要注意表扬那此爱看书、爱思考的同学,还要开展活动加以奖励。这学期,我所教的班级在我校“《爱的教育》名著阅读比赛”中荣获第二名和第三名,由此也引发了我们两个班的“读书热”,培养了一批“小书虫”。学生爱上了课外阅读,也在阅读中领略了无限生命风光。

第二篇: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汕头市社会心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

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针对初中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通过四种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2、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3、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赏识可以激发他们自信心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心理。以此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达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真善美;作文教学;实践活动;尊重与赏识;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阶段是学生成长的“转折期”,教育的“困难期”。处于少年期向青春期转变过程中的中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的单一和片面,很容易因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学习过程中的挫折、人际交往中的不利因素等原因导致不良的心理反应,不仅有害于健康,更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看作语文学科的一项新任务。

一、初中生心理障碍的几种主要表现

由于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

炼,缺乏坚韧意志的培养,因此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也较差。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升学竞争,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许多学生的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疾患,主要表现为:

1、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如: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同学,他们以哄笑的态度对待;而对某人某事进行表扬并号召向其学习时,有些人却不屑一顾;纪律不好的学生影响正在学习的学生,被影响者不会去制止。

2、逆反心理。他们不愿听从父母、老师或其他成人的意见,生活学习中处处与成人唱反调。

3、缺乏感恩的心。对父母、老师对他们的付出视之为理所当然,让写关于亲情的作文,某生说,父母现在对他好是因为将来老了要靠他赡养。

4、思想极端,易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泥潭无法自拔。某男生因为被心仪已久的女生拒绝后,无心向学,成绩直线下滑。找他谈心就好上几天,几天后又继续萎靡不振,情绪反复无常。诸如此类,均属心理健康问题。

有调查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一般有三个,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和智商

数值,而这三者中,心态是支配因素,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中具有特殊地位。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人去看待,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努力使他们获取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并促使这种心理趋向得以巩固和发展,进而提高学生认识未知世界的能力和技巧。

1、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发展方向

语文教材大多蕴含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的主题,大多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假恶丑的鞭笞,因此,深入挖掘教材主题和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

语文教材展现了世界的美。《三峡》描写的是山川之美;《隆中对》展现的是历史之美;《苏州园林》介绍的是艺术之美。

语文教材大多蕴含热爱祖国、敬岗爱业的主题。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学生体会诗人对祖国博大深沉的爱,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对照作者提出的“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更深的领悟。

语文教学应该担负起培养意志的使命。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尽管条件恶劣,但用心专一终于学有所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勤奋与艰苦是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人如果没有主观能动性和强烈的上进心,是不可能战胜困难学有所成的。学生比照宋濂年少时那种艰苦的学习条件时,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意志力体现的程度,激发自己奋发向上的情感,由此产生一种良好心理效应。

当然,在教材中,学生还会接触到反面的揭露丑恶事物的内容,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贪婪;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阴险凶残;契诃夫《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等,我们在剖析时,从学生心理素质的角度加以引导分析鉴别,引起学生在心理上的厌恶和憎恨,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同时可以纠正学生不健康的心态,达到完善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但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课,语文教材贯穿的是语文知识,其心理教育的内容只是零星地潜隐在具体的课文中,这就要求我们能细心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还要注意的是:“准确把握教材的感情基础和实质性内容,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期待心理’与‘满足期待心理’,还要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要用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这样才能准确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1】

2、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俗话说,“言为心声”,学生的作文常常显现出学生心理活动的轨迹。引导学生把思想上、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诉之于笔端,痛快淋漓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这有助于抑制消极的心理状态,尽快摆脱困扰,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老师透过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窗口”,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疏导。

有一个男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每天上学连鞋带都是由他妈妈给他绑的,这个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比较弱,经常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还好他信任我,在作文中常常宣泄他的这种心情,在他的字里行间,我发现他之所以这么经不起挫折,除了缺乏坚韧意志的培养外,还有一点就是他没有清楚地认清自己的实力,有点高估自己了。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针对这一点,我多次找他谈心,告诉他认清自己实力的重要性,并告诉他,人不能太看重自己,过于看重自己是痛苦之源。在多次谈心之后,他比之前开朗多了,对自己的实际也有了较客观的认识。在后来的作文中,他对失败的态度再也不是之前的一蹶不振,而是处处流露出对困难的挑战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

可见,通过学生在作文中所表达的心声,流露出其思想上的偏激、看问题的片面等问题,如同学之间因为误会而导致友情的不和、对学习中的挫折产生悲观泄气情绪,都要予以高度重视。可以评语为桥梁,用饱蘸真情的笔和学生交流;多从生活的细节上关心他们,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师的及时教诲能如甘露般滋润学生心田,使其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发生转变,从而重新树立生活与学习的信心。

3、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好语文实践课是很好的途径。教师可利用课前五分钟演讲、故事会、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参与说话训练,并借此机会,表扬、鼓励学生,使学生获得人格的尊重。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在立体的语言交际中表达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实现着自己的精神价值,同时又可以借助语言交往寻找到最符合自己的心理需求的文化信息,形成自己新的文化结构。”【2】这种训练不但能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开朗、大方的风度,增强了他们参与人际交往的自信心。

同时,教师还要把语文实践课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放开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便师生共同探讨,进而使教与学的视野更广阔更全面。“课堂教学中适当联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如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中,可以让学生调查采访、查阅资料、采集信息,在课堂上进行成果交流,了解金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对本班同学的消费现状做调查整理,由此谈谈个人的消费观。教学中对钱这个敏感的话题,导向要明确,既要鄙夷见利忘义的卑鄙龌龊行为,又要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正当行为。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对培养学生的

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非常重要。

4、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赏识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容易得到承认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往往容易被忽略和遗忘,这就使得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宽容的心态,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不把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具,而视为有思想有个性有独立意识和能力的人。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充分合理地安排小组、全班交流合作,让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在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大胆地展现自我。“展开热烈的课堂辩论,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还应该让学生带动学生,让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评价学生。”【4】如在教完《愚公移山》后,我设置了正方论题“愚公应该移山”,反方论题“愚公应该搬家”,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中,既有立论,又有驳论;既能自圆其说,又能针锋相对;既能依赖课文,又能触及课外;既能明确主题,又有接受思想教育„„下课铃响了,双方欲罢不能,其乐融融。

教师还可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如角色扮演,让他为这个角色而行动,并暗示他:“你不比别人差,你能行!”从而树立起他的自信心,使其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能吝啬对学生的鼓励和赞美,有时候,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便能将你对学生的肯定传达出来。而这对学生而言,恰恰是比知识更需要的心理调节剂,它能治愈学生心理上的某些自闭或怯懦的疾患,唤起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只有当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并得到强化时,他们才能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以上四个方面只是我在教学体验中的管窥之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应具有的功能。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成为教育领域的拓荒者。

参考文献:

【1】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71 【2】 田瑞云,语文教育与人格发展,泰安:泰安师专学报,1999,5 【3】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70 【4】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91

第三篇: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近年世界各国的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从我国现状来看,“人生意义”淡漠,人生境界低俗化和浪费生命、自毁、他毁生命的现象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今,在“教育回归本真”的呼声中,人们顿悟“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当遵循人的生命规律”。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而今新课标下生命教育作为当代富有新意的改革思潮与改革实践;特别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中有许多课文与“生命”的主题有关,这些课文有的关注人类自身个体的生命,有的是关注宇宙、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现象。

可以说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生命教育蕴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学习成长中积极健康认识自我,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并能积极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从而提高生命意识,学会关注社会和宇宙,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笔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在创设情境反复诵读中感悟生命的灿烂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诵读就是要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符号深深渗透进入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深处。

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读了课文。其次在了解了故事大致内容后,教师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

例如:如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在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朗读的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然后老师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让学生上讲台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听读完毕,学生自由发表评价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用《爱的奉献》这首歌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来概括。文章当中不管是盲孩子,还是影子都获得了幸福,一种幸福、美好的情感充溢其中,这难道不是美好的人间吗?这时,老师再次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指导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让学生最终明白了“关爱生命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更应该表现为关爱他人尤其是弱者的生命”。这样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知与领悟语言,最终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尽可能得到充分表达,使外部的情境浸染与内在的情感抒发相得益彰,并使学生的感情朗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所以说只有在学生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才能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

2、在教学让学生合作探究,咀嚼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现实目标是要学会惜时与敬业。惜时与敬业是生命价值“社会性”的体现,它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而新教材不仅是文本性教材,更是体验性教材。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散落在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并将之落实到课堂

教学中;避免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让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分析,以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所感悟,有所体验。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很多师生看来,鲁镇上“短衣帮”只是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一个标志。实际上,我们从生命伦理这一角度分析,则不难了解到“短衣帮”对“孔乙己”所持的冷漠和嘲笑的态度,无疑是促使“孔乙己”走向死亡的催化剂;而现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大量的这种人的存在。所以本文同样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尊重生命伦理教育的契机。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倘若孔已己活在现代,你觉得他的命运会转变吗,你认为孔乙己的命运怎样?为什么?”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

在明确探究方向后,学生分组搜集、筛选、分析、整理相关信息;然后师生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有人回答: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的解脱的笑;有人回答: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天真无邪的笑;有人回答: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有人回答: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最后,形成结论:孔乙己这一形象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如果生活在现代绝对不会是这样子,因为现代社会人懂得生命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于世,他都是应该得到尊重。

通过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学生对当时的社会人情的冷漠、社会的病态有了一个更深入的洞察和认识,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他们学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

另外,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加强对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体验,不仅让学生口头上说,而且让发言学生的再思考、再深入,把有创意的阅读理解写下来,并与其他学生信息共享和再创造。既有利于学生的深思、推敲,充分反映个性特点,还有利于部分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促进学生广泛地参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学生在这样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中,可以发现他人理解、思维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修正对生命价值认识。正如有学生在回答中谈到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活着。”是呀,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旦逝去,便无法追回,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当然,本文又是很好的感恩素材。独生子女,自然有很多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令人堪忧,他们不了解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自然也很难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的生命。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感谢父母开始,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二、在写作教学中提升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有意识引导并提升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1、有意识引导学生写有关“生命”的话题。

初中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所以在学生的作品中经常会流忽视对生命的话题思考。所以语文教师要关注诱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培养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时时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怀别人的生命。可以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规律、内涵和本质,引导学生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引发学生能对生命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不论粗糙或细腻,只要能在谈话或作文中谈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做到各人写中有得,就很好。

2、写作点评中提升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中学生的性格大多比较直率,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往往会很直接地在习作中表露出来,因而老师要抓住契机进行引导、点拨,提升学生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例如,我们班学生写的《麻雀》,在文中学生写了自己看见的几只麻雀命运:有雏雀冒然离开父母而被人捉住,有麻雀因自然风雨摧残而死,有麻雀被人类猎杀等,通过几个方面来表现人类与麻雀有一样的生命却常常无法把握自我命运的思想。本文主题虽然有所消极,但是可以看出小作者对生命的独到理解。我对该学生只适时点拨,引导他发现自己笔下美好的生命。因此他在主题升华时写到:“人活着常常如同麻雀一样,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如果没有经过生命的洗礼,谁怎么能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怎么能认识到生命的美好?”

总之,写作训练能够潜移默化地把生命教育滋润到学生的心田,能让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珍惜亲情,关爱他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能勇敢自信的面对,提升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三、开展语文方面课外活动,感悟生命意义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课外活动是学生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最容易发生意外事件的时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做有意义的事,不极端行事,不自暴自弃,这是对生命敬畏的最朴素的体现。

1、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如通过观看交通安全片、看一些图片展览,以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或收集有关生命教育的图片、名人事例、名言警句等,开展有益的生命教育集体活动,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生命的价值观。

如材料一1998年5月20日晚9时,一场山洪将新疆巴音乌素矿矿井冲毁,一股巨大的水流直灌井底,将13个在井底干活的工人冲倒,淹没,只有青年工人杭平抓到一截一米多长的圆木,顺水向巷道深处漂去,一直漂到700米深处的采煤区。三十四天中,两台水泵以每小时近200吨的抽水量日夜不停地旋转着,随着水位的下降,救援人员从井下抬出了12具尸体。直到了6月23日早晨8点钟,当救援人员发现杭平还活着的时候,这使所有闻知此事的人都充满了好奇,都感到这是一个近似神话的“奇迹”。

这样在阅读、收集、学习和不断的感悟中,他们不仅能明白“生命因信念极其顽强、坚韧”还理解了“生命因抗争而尊贵。”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无形中得到认识和升华。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育要从实践中走出,教育要走向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而生命教育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语文教师要有机地安排学生参加一些课外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学会如何关爱身边的生命。

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其自身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传承文明,塑造灵魂的使命。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从课文实际内容出发,运用形式多样的各种方法来挖掘出文章内包含的生活技能和精神食粮,力求让每一位学生懂得:生命是一种美丽,要学会欣赏;生命是一种善良,要学会感恩;生命是一种关爱,要学会在乎;生命是一种责任,要学会履行;生命是一种宽容,要学会谅解;生命是一种付出,要学会磨练;生命是一种尊重,要学会理解;生命是一种和谐,要学会相处;知道如何实现个人的和谐发展,与家庭、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从而高质量地完成生命的历程。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耐挫教育

黑龙江省海伦市第五中学:朱博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挫折就是指个体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更通俗地说,就是“碰钉子”。

现代的中学生大多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优越的家庭环境使这些中学生就像温室里生长的花儿一样,经不起一点儿风吹雨打。又由于年龄、认识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受挫折后的消极情绪反应比成人更强烈。在挫折面前他们或焦躁不安、优柔寡断;或迁怒他人、攻击他人;或破罐破摔、悲观失望;甚至自卑自戕、结束生命。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帮助同学们建立有效的挫折防卫机制,提高学生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实现个性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挫折教育呢?

第一,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善于挖掘教材中进行挫折教育的因素,使学生在正确认识挫折的基础上形象生动地感受挫折,从而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语文课内课外一篇篇思想深刻的文章,一首首魅力无穷的诗歌,一个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具有极大的认识作用和教育意义,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材料。这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比拟的。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这样解释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作为本课程的特点之一,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文学作品的教学。文学对人的心灵的塑造和感情的熏陶是不言而喻的。文学作品中凝聚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它是人文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常用常新的武库和土壤。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把学生的认知生活体验和日常生活体验上升

到审美生活体验,可以净化、升华学生的心灵,传承人类智慧和时代精神,为学生打开另一扇门,建构第一自我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心灵的自由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学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等三大社会功能,善于发掘优美的诗文中的挫折教育因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习语文,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正确认识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对挫折的容忍力受到个人对挫折的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建立合理的认识,就有可能消除情绪困扰,提高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初中生处于半生不熟阶段,他们对人对己估计难免会过高或过低,甚至偏激和片面,需要经常帮助和启发他们,养成对人对己的客观公正态度。

“文以载道”——语文课堂内外一篇篇思想深刻的文章向学生揭示人生的真谛和成功的奥秘,当然也会告诉他们如何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读寓言故事《落难王子》,我们会领会到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给人打击,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也能使人受到磨练和考验,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读郭超人的《登上地球之颠》和圣埃克絮佩里的《在沙漠中心》,我们明白一个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管在怎样严酷的环境下,都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不怕艰难险阻的气概;读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会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人生的美好,从而坚定信念,战胜不幸和挫折;读里根的《真正的英雄》,懂得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可能以牺牲她一部分最优秀的儿女作为代价。

通过课内的教学和课外的阅读,充分发挥文学的认识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从而正确看待成功和挫折,对于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失败就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学习语文,增强学生战胜挫折的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要使没有把握的事情成功,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有信心。”要想战胜困难和挫折,同样需要信心。一个有信心的人在遭遇任何变故时,都会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 的心境,放宽胸怀,坦然接受,相信这种遭遇“说不定会带来好运”而继续不断地努力,便往往能够掌握真正的机运。

语文学习,学生会被屈原“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精神和坚定信念所感染;会被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所激励;会被海明威“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精神所鼓舞。通过学习语文,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不知不觉地增强了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从而昂首挺胸,笑迎人生的风风雨雨。

3、学习语文,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对行为起长久作用的是理想,有了正确远大的人生理想就会在黑暗中见到光明。一个人有了远大理想,就能增强其行动的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培养顽强的意志,面对困难和挫折就能够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一个中学生只有胸怀远大,才能在学习、生活中迸发出火一般的热情,才会在挫折、失败面前不低头,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越王勾践因为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卧薪尝胆。司马迁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所以能够忍受宫刑之辱,“就极刑而无愠色”。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怀抱,因而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旷达。文天祥抱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念,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鲁迅曾彷徨过,但他坚信“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顽强地战胜了自己的消沉和软弱,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坚定地走上了真理的道理,也更加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这表明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作支撑,个人的荣辱得失、恩怨矛盾不再成为心理的重负,从而可以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消除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

古今中外这些理想高远、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典型人物激励着我们的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满怀信心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4、学习语文,教会学生掌握情感宣泄的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宣泄的产物。司马迁就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唐朝韩愈也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 3

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辛弃疾、关汉卿、汤显祖、曹雪芹哪一个不是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的呢?鲁迅在《徬徨》题辞中写下的诗句“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徬徨”正反映了他在探索过程中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范仲淹一个封建文人因提倡改革遭谗离职被贬后而作《岳阳楼记》,欧阳修因上疏为主张革新的范仲淹辩诬,被贬官到滁州而作《醉翁亭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再混迹污浊的官场归园田后而作组诗《归园田居》。这些都说明文学作品是作家们情感宣泄的产物。

受挫者遭受压抑的情感如果长期郁积在心中,就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人们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有了精神痛苦、不满或困扰,切莫闷在心里打无名官司,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倾吐出来。情绪上的问题只要把它倾吐出来,心情就会感到舒畅,起到一定的安定作用。语文教师特别在作文教学中可有意创设让学生吐露心声的环境,提倡写真事诉真情。如果通过反复多次的教育和疏导,仍然不能使我们的学生从受挫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我们不妨鼓励他们学一学作家们的样子通过写日记、书信和文章等方式(当然不是让他们创作以求发表)发泄精神上的不满,倾吐心中的痛苦,从而减轻挫折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的压力。

当然,我们利用语文学科教学优势,渗透挫折教育时,要注意某些人物和作品的负面影响,如庄子理想破灭而不问世事,屈原得知郢都被破而怀石自沉,李白失意痛苦而借酒浇愁,柳永科举不第而混迹青楼,老舍心怀绝望而投湖自杀等等,防止学生消极地模仿,而采取不当甚至极端的行为。再如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风靡欧洲时,那里也因之盛行失恋自杀的风气。在消极方面“文学”的魅力仍然是无限的,“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我们要教育学生善于识辨,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弃其糟粕,毫不怜惜。

第二,利用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把语文课堂作为交流的平台,呼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生心理成长问题,尤其是关注学生经受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笔者的理解,主要是指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传达情感、表述所需的手段,是联系、协调社会各

个单元的纽带。基于此种认识,我在实施语文教学挫折教育过程中,着意于其工具性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课堂教学互动性。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互动性原则是教学制胜的法宝之一。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课程,通过语言交流思想、传达情感、表述所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色,要想充分体现这种特色,需要师生之间有充分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可以是动态的,又可以是静态的。

动态的互动体现在课堂的讨论、合作、问答等方面。比如,在课堂提问时故意以追问引起学生的紧张使之回答不上,当个别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成绩之中,产生了自满情绪,忘乎所以时,我就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有意给他一点“刁难”,给学生一点受挫经历和体会,然后向之讲明我们进行抗挫折教育的用心和为使心理健康需要增强承挫能力的道理。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像其他心理品质一样,是可以经过学习或锻炼而获得的。俄国作家契诃夫也认为:“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中国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邹韬奋更是直言:“我以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而生活在今天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条件大都比较优越,受到父母的过度爱护;在顺境生活的他们没有经过风雨的洗涤,没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极其低下。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互动中,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挫折教育的训练,则会使挫折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

静态的互动,则需要语文老师有一双“火眼金睛”,生活上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动态,适时点拨;还需要语文老师有洞察秋毫的能力,能从学生的行文中寻找思想的“蛛丝马迹”,从而有针对性的下批语,还可以利用批改周记的机会,和学生以文字的方式进行静态的交流和沟通。

2、家庭教育合作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渴望儿女成才,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但实际上,作为家长却过多地把希望寄托着学校教育上,从而忽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当家庭遭遇不幸时,作为家长,你是沮丧、逃避还是勇敢面对,对孩子来说,是最好不过的挫折教育的素材。所以,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日常生活中,孩子难免

会碰到竞争失败、误解受冷落等挫折时,作为家长就要及时帮助他们认识挫折,积极引导他们增强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正确分析受挫原因。另外,还要引导他们正确估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既不能过分强调客观原因,也不能一味自责、自暴自弃,要正确地对待挫折,力克困难。告诉他们,要把每一次的受挫当作磨砺自己意志的一次契机,在化解挫折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逐步成为战胜挫折的强者。这样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挫折教育的合作性原则。

3、社会关注经常性。挫折对于个人来说,它就像人生的伴侣,是人一生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敢断言,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一生从来没有挫折感的产生。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的人格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人为自我实现而不息奋斗,当自我实现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这就决定了挫折教育不可能像某些课程的学习那样能够短期结业。荣格的认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挫折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必须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长期的、共同的努力和互动,才能收到实际效果。我们不能把挫折教育固定在某一阶段,也不能把挫折教育局限于某一范围,而是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长期关注、长期狠抓。不能当问题出来了我们再回头“深思”或者“呼吁”,马加爵事件、中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等等都是挫折教育失败的案例。

当然,我们必须分清主次,记住我们要上的还是语文课,而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必须反对抛开课本和语文“双基”教学来侈谈挫折问题,以致本末倒臵。那些不切实际的“海市蜃楼”,缺乏为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所限的“空中楼阁”式的所谓“渗透”,是我们在实践中应当避免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运用心理学中的挫折理论,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适时渗透挫折教育,才能发挥其综合效应,使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统一起来。让我们用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能独立地笑傲人生、迎接生活的风霜雪雨,从而焕发出夺目的生命光彩。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探析

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挖掘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让学生最终能体会到:正是生命的可贵可爱、不可替换才赋予生命应有的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关键是渗透,也就是说生命教育应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融于语言文字的诵读、品味、想象之中。

一、赏读美文中体验

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是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过程也是生命教育的过程。当学生们读到黄山奇石是那样奇美、三峡风光是那样动人心魄、老舍的猫是那样令人怜爱,万里长城是那样气魄雄伟、老麻雀的母爱是那样崇高无私时,孩子们会拥有多么丰富的心灵体验!如《花潮》一课,引导学生诵读语句,感受海棠的美好,进而感悟出生命的无限张力。朱自清的《春》,通过反复地朗读,无声的文字顿时变成有声的语言,静态的文字也变成了动态的画面,这时抽象的情感变成了真切的体验,同时领悟到春光的灿烂与生活的美好。

二、品味语句中体验

语文学习需要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对蕴含其中的感情进行体验。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引导学生从原因的角度、从表现的角度、从后果的角度、从结果的角度品味“纹丝不动”的意思。让学生感悟这就是艰苦卓越的“纹丝不动”,这就是意义重大的“纹丝不动”,这就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纹丝不动”!纹丝不动,是邱少云这位英雄的独特形象;纹丝不动,是邱少云这位英雄的伟大壮举!“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就是生命价值的提升。

三、深入思维中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关注学生个体的思维过程和思维价值,给他们创设了自由的、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意义。教师要留有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课堂的不断生成中,随机适时进行生命教育。

如教学人教版第一册课文《自己去吧》,教师高兴地总结了鸭子会游泳的几个条件后,又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知道鸭妈妈为什么敢让小鸭子自己去学游泳吗?” 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因为鸭妈妈知道小鸭子学游泳不会有大的危险,为了锻炼它的自立能力,才让它自己去试试。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要学会自立,但要注意做事要量力而行,不能出危险。教师对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生活本领的教育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是人的天职。所以,当我们每个人要独立做事时,首先要看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这样就不至于出现中学生因下水救人而溺水死亡、与坏人作斗争而身负重伤等悲惨事件。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安全自护教育,这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

四、情感交流中体验

又如在教学《比金钱更重要》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在自由的平等对话中,体会到这种建立在诚实和信任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友好和谐,是金钱买不来的。在教学文章的中心句——不,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谢谢你!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基础上,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说:“诚实和信任,产生的基础是尊重,是理解,是关心。学了这篇文章,对这句话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吗?请在课文的插图旁边写上你对“诚信”的理解吧!”学生们在激情中欣然写下了这些语句:

诚信是一座桥,让我们心灵相通、真情相融;

诚信是一盏灯,让我们前进的路更明更亮;

诚信是一幅画,让地球家园的每一个成员更融洽、更和谐;

诚信是一抹阳光,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

紧接着老师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认为还有比什么比金钱还重要?这时候同学们的思想犹如喷涌的泉水,健康比金钱更重要,友情比金钱更重要,生命比金钱更重要„„

在这个教学过程,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人与人的生命和谐的“感动与交融”。正是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们通过思想碰撞,拓展他们的生活经验,理解了诚信的含义,理解了“人”的生命的意义。

五、课堂生成中体验

我们对很多课文的解读就如诗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关于热爱生命的文章,主要讲了三代人在不同的环境却做了同一件事——死后捐赠眼睛角膜。三代人中间一代一开始反对死后的母亲捐赠眼睛角膜,后来她改变了态度,他们三代人用爱心将眼睛角膜永远的传了下去,所以,文章题目叫《永生的眼睛》。文章中母亲虽然没有出场,也不可能出场,但从爸爸的语言里可以知道琳达母亲一直是个有爱心的人。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原来,他和妈妈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从“早已”这个词可以看出妈妈态度的坚决,所以,琳达也没有再说什么了。学完文章后学生说,如果我们也能像琳达的家人一样,也像温迪一样,那么,世界就会多一份光明,少一份黑暗,多一份爱心,少一份自私,生命的价值在世界观里得以体现。

可见,生命教育的资源,也能在学生对课文内涵的另类阐释中发现。只要我们能时刻关注生命存在,就一定能找到自然纯真的教育话题。

下载例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例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浅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浅析 新河中学 陈 静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弘扬祖国文化以及吸收人类进步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初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初探 曹杨二中附属学校 赵旻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精髓。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渗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渗透 摘要: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虽然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但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 关键词:小......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单位:天津市蓟县第二小学 姓名:苏春凤 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的精神世界却在经历一场浩劫。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因一点挫折而跳楼;有人为一......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人类是地球的主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改变着世界,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变的进程和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加深,但人类在大自然......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摘要】 美术课程是一门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为小学美术教学中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意识......

    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摘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生命意识,而教材是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载体。中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