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点高中物理结题报告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开发
《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开发》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高中物理学科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程观念已由知识的灌输转变为科学素养的培养;课程内容由单一性、确定性转变为问题性、情境性;课程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对话建构。然而,在教师的实践层面,我国高中物理学科现状仍是侧重于“教”的课堂教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重视的是纵向教学环节的系统编排和横向教学内容的逻辑设计,讲究的是教学方式的选用和教学法则的规范。课堂教学依然是重事实与原理的传授,轻知识产生进程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已出现严重脱节。
叶澜教授曾在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时指出“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关联的性质,从本质上看是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都与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相关。在以往的讨论中,我们偏重于对理论与实践的关联状态分析,忽视的恰恰是对作为认识与实践主体的人的状态与关系研究。而正是他们在从事着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是他们的活动方式和关系状态,决定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水平与关系状态。所以,我们应该把研究的重心集中到更为根本的主体身上。”简言之,解决这两者关系的中心问题应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一线的教师都应该在研究过程中结合改变研究方式、思维或者策略,不仅限于研究对象本身,而要关注相关对象,并随时注意提高自身的水平。因而,理论研究者在研究中要联系教育实践,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不断发掘和建构教育理论;同样,教育实践者也要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不断通过实践正确理解和运用教育理念。
但是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者的联结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纽带和载体,使双方在连接的桥梁上互动、互相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这个纽带和载体便是双方共同面对的同一个教育问题、同一个教育现象,但是由于他们站在不同的视角所以他们的关注点肯定不同,因而这样便能够共同进行探讨和基于此问题互动互学。但是同一个事件要怎样呈现出来呢?这便需要一个文本,即形成一个基于实践问题的案例,由此,“案例研究”成为联接教育理论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最佳结合点,这也成为了新课程中急需重视的一个研究策略和课题。
二、概念界定
案例是一典型的舶来语,英文是case,也称个案,事例、事件等。美国学者卡根.(D.M.Kagan,1993)对课堂案例的定义是:“课堂案例是对真实的课堂情景的一种描述,这种情景包括与所要澄清的和要解决的目标问题有关的所有事实”。我国著名学者顾泠沅教授认为:“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例证。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事件。在叙述这个事件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事件加上精彩的点评。
综上所述根据在众多的教育学术杂志和教学网络资源中出现的教学案例,目前国内教育教学案例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完成案例(opened case)。是指教学案例尚未完成,是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引起的教学前的案例设计,是一种尚未经过师生操作的案例,是教师在课前对所教内容的一种详尽的探讨和对新教学观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记录与思考。我们称之为教学设计型案例。另一类是已完成案例(ended case),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后的进行反思和探索后形成的案例。它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典型事例,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主题的事件及行为的真实记录。我们称之为教学反思型案例。是教师针对一个真实的具体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或者事件进行的反思与探讨,是对实践中存在的或者发生的事实的再现与思考。
根据这种观点,案例的设计与开发不仅是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一种动力,它还代表了观察和组织再现现实的一种方法。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案例的设计与开发可以被认为是教师用来清晰地表述他们的观察和表明他们的教育学理念的一种有用的工具。它能有效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并从自己的教学体验中获得有益的东西,或从撰写案例、分析他人的案例以及相互交流中强化自己的决策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基于以下基本观点:
教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先进的课程理念、精心设计的教材要靠教师在不同的课堂实践去体现。如何适应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策略,如何适应问题性、情境性的教学,如何促进学生适应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主动构建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需要学习和提升。)
教学案例研究既包括教师教的策略,也包括学生学的策略(要通过教的策略的研究和改革影响学生学的策略,才能使科学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关键是教师的教,但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学,要实现这种转变很重要的一点是评价策略,对学生的学习策略予以正确的评价。)
教学案例研究既要有理论作背景,更要有可操作性(不同情境下的教学策略应有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基础,更要以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为研究对象,具有可操作性,可以不断扩展和更新。)
教学案例研究是多元的和综合的(教学案例研究需要学科教育专家和中学一线教师的合作,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应整合为教育教学一体。)
教学案例研究是灵活的、可适应的(教学既有一般的教学策略,但同时由于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别,要注意教学策略的差异性和选择性。)
教学案例研究除了关心科学素养的培养,也要重视人文素养塑造(教学不应当是片面的、机械的,要注重学生全面的人生体验,包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对社会的体验和对自身的内心体验。)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正确树立课题研究思想,对课题情景和过程进行全程追踪,并在实践活动中寻找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为了行动,在行动中,基于行动。在教学实践中分析、优化、改进课题实验方案。
2、调查研究法。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访谈、个案研究等方式,对案例教学现状进行科学分析,进行亲历实践,并搜集具体教学案例,获得第一手资料,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3、文献资料法。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教学案例和案例分析等文献为参考,认真仔细阅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找出二者的相互关系,做好资料信息加工和整理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开发》课题研究的起步阶段,就受到田家炳实验中学强有力的支持,学校每学期拨专款开展实验研究,课题组组长汪明老师将物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了课题研究的“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多种形式推广、传播、研究和内化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规范课题研究制度,激发教师研究热情
1、抓好制度建设。为使课题研究真实有创意的开展,课题组建立了四种制度:
1、听课制度。工作不满3年的青年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3节,工作3年以上不满8年的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工作8年以上的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课题组长和负责人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听课要有完整的记录,并及时交流反馈。
2、反思制度。课题组教师坚持写实验日记,有事就记,有感而发,用自我反思来记录课题研究的历程,来反思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得失,在学生成长中感受课题研究的意义。
3、例会制度。课题组组织实验教师每两周召开课题研究会议。会上由实验教师通报本学科本课题研究重点是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研究所取得的效果怎样,研究中有什么困惑,以及下月研究的重点是什么,观摩活动的主题是什么,这样的例会制度起到横向交流,相互督促,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作用。
4、课堂教学研究制度。课题组每个教师一学期至少要上一节教研课。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每年至少开一节校级以上研究课或校对外公开课。如学校校两次以“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课、两次以“从理解到行动——课堂德育情境的构建”为主题新课程研讨课活动,课题组教师作为核心研究人员重点参与,吸引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学校前来观摩,受到《常州日报》、《常州晚报》、常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给予了报道。
(二)校本研究推动,完善研究激励机制
学校课题在校本教研三个层面进行强有力地推动。这三个层面是:
1、个人层次——自我反思。教师采用新课程教学理念,运用科学探究,针对本学科试行新办法,让教师在“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状态下研究。
2、教研组层次——同伴互助。成立研究行动小组,对本组教师的研究行为进行不断反思,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将“物理学科教育教学策略”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教育行为,探究怎样做才能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从而改进教学实践。
3、课题组层次——专家引领。由大学教授、市教研室专家、学校领导、一线教师等组成稳定的研究队伍进行集体研究。我们聘请市教研室虞澄凡老师等到学校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工作,明问题,抓关键,提升课题组教师研究水平。同时我们还建立成果奖励抽,对于评奖办法、操作程序、奖励内容都给予了明确规定。2006年6月,课题组举行了“新课程校本教研推进会”受到常州市教研室专家的充分肯定,其研讨成果在《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应对》在《常州日报》上发表并向兄弟学校进行推广。
(三)加强教学研讨,开展专题性研究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课题组在课题管理过程中在加强“管理、指导、研究、服务”四在职能的品位,充分挖掘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潜能,注重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自身素质的提高。重点做到了三抓:
1、抓紧课后反思。教师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教师成长日志。教师每堂课进行教学反思时,会进行追问,是否已经做到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科学探究是否融入课堂的精神生活层面。这样进行实验教师交流时,就会形成互动交流,互相吸取各自长处,互相借鉴有效策略,提升科研品位。
2、抓好小课题研究。各备课组和教研组提出“真实有效的教学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把问题提升为课题,开展教学问题研讨。如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沙龙。案例分析、问题会诊等,在观念的相互碰撞过程达成新的共识,丰富课题研究的内容。
3、抓住案例分析。对案例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有益的探讨,把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体会、感悟、思考、变化以案例的形式进行现身说法,寻找教学中的成功和遗憾,从而改进教学实践。课题组每位教师每月写一篇教学故事或提供一个典型教学案例,每学期撰写一篇专题总结,引导教师对工作保持一种敏感和探索习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
(四)注重科学探究,重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全面推进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教育教学实践研究,重新构建积极、有效、互动、高质量、动态生成的理想课堂教学,并为之作出不懈努力。
1、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教学目标设计依据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发展的可能;教学内容设计关注体现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沟通,体现学科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设计体现师生双方活动形式、考虑双方活动的有效性和开放性、设计要有弹性、2、加强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研究力度。常规活动关注灵活性、趣味性以及节奏的恰当;要从导入开始就关注合理性、发散性和深刻性;课堂教学过程要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时间,关注资源的动态生成并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改进教学过程。
3、加强课后反思与重建的研究力度。要求教师以积极、有效、互动、高质量为标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真实体验进行反思,注意问题的归纳与重建,从自我评价、问题反思、教学重建三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重建。
六、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历经三年课题研究工作,在课题组长汪明老师的主持下,课题组人员群策群力,不仅通过教育教学澄清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而且通过课题研究,教会了学生从实践中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团结合作等能力;同时有机地将课题研究、课程改革、校本课程三位一体,丰实了研究过程,提高了研究绩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了教师的实验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模式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全组教师首先彻底摈弃了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树立了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进行实验的教学模式,牢固树立在实验中进行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发掘知识,进行知识的创新,教会学生在实验中如何学、如何探、如何思、如何归纳总结,侧重于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求异创新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现代教育观念。其次倡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平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全面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①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教与学民主化的理念初步形成
在实验前教师通常都是课堂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跟着教师转,师生间是从属关系,缺乏平等的民主意识,教学中学生很是被动,不利于探究性教学氛围的形成。而现在教学时,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质疑,对教学进程加以影响与改进,教师也完全放下师者尊严放下架子,教师也可以走下讲台,充当配角充当“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演示探究。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相互质疑。学生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进行教学,使学生倍感到自己的作用和能力,对学习有成功感,易激发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的欲望。
②实现了“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观念更新
以住的实验教学大都采用“灌输式”教学,缺乏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现在在教学时,教师摆脱了重视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实现了以实验探究为基础和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求异创新能力
③实现由单一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的观念转变
教学中教师既重视课内的实验教学的开展和实施,更重视向课外延伸,结合生产、生活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实践的完美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做课外小实验,去发现知识应用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研究实验的能力。
(二)更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
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实验探究,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对学习科学持有浓厚的兴趣,学习习惯也有明显改变。调查表明有一半以上学生认为自己从以前教学的“旁观者”已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有近1/3的学生喜欢“自己设计,自主探究”,有近1/4的学生课外喜欢动手做实验,进行实验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并乐于撰写小论文。由此可见,源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变导致到“看、想、做、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乐于实探究的兴趣。
②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和学习能力 由于探究教学模式以“问题”、“现象”、“方法”为基本要素,以“假设”、“实验”、“类比”为基本研究方法,给学生造就了很大程度的自由思考、自行设计、自主实验的时空条件,为帮助学生求异思想的萌发提供了良好的情境,从而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据一年来的研究发现一向在班级中可以讲是“反应迟钝”的学生也乐于独立思考,乐于独立实验,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等智慧潜能得到了发展。更可喜的是,大部分学生还学会了对各种实验现象能进行分析和筛选,发现提供假设和作出推理的关键素材,运用已学的规律,推测出可能的结论或规律,学习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③小组合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实验探究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组合成一个个小组,在小组中按照每个人的特长进行分工,这不仅有益于课题研究的展开和学生特长的发挥,更有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功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也教会了学生一些做人道理。
④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课外动手小实验,学生绕有兴趣地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还鼓励学生写小论文。一年来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并且写作水平、归纳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
七、问题与反思
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努力寻求要适合学生探究型学习之路。通过实践我们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1、我们发现,教学案例的研究、设计与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良好个人素养、优秀的思维品质、丰厚的知识底蕴、敏捷的教学智慧、精湛的教学技术和良好 的人格魅力。如何培养更多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师将是课题组思考的重点。
2、我们发现,教学案例的挖掘和课堂的开发与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并能切实实施有效教学,将是课题组思考的下一阶段需要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
(注:此结题报告已发表于《江苏科技报·今日教育》2007年第50期)
第二篇: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加速度的教学反思
一、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个重要理念
(1)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新知的学习情境。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要做学习内容分析,旨在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2)开展探究活动。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导学生明确重点问题。重点问题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程内容来确定,一节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重点问题。第二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是教学设计的中心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第三步,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重点问题。这过程不但可以巩固新知识、扩展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建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获得成功体验。评价与交流探究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过程。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通过评价与交流,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培养合作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获得成功的体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当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很难产生出强烈的认知需要。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这其中,关键是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给予热情的鼓励。一句真诚的鼓励话语,可能带出一批好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可能使这位学生终身铭记。
二、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和分析教学问题,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我认为,新课程教学设计至少应包含下列步骤:(1)确定教学“三维”目标(2)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问题(3)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4)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5)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6)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三、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高一新教材第一章第五节《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1)确定教学“三维”目标。a、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或相反时,结果是速度随时间增加或减少。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b、能力目标: 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c、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问题。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对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3)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入加速度的说法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感受。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加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程度。[多媒体动画]例举物体的运动: ①火车进站,②公共汽车启动,③骑自行车加速运动请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物体有速度、速度在变化。[提问]: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一些呢? [学生活动设计(分组讨论)] 如果物体的运动速度同样从零加速到5m/s,运动时间有一定的差异,让学生体会速度的变化有快慢问题。(4)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大多数教师只是提供一堆现有数据给学生,由此归纳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它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学生会误以为教师在“造假”。为避免这种不必要的质疑,为了让学生接触科学的真实,应让学生实际测量,现场采集数据。必须要设计一个实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测出一组速度值,然后学生才可以清晰地比较这两个小球的速度变化的快慢情况。如何测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呢?由于实验室没有现成的测速度的仪器。教材在第二章第一节才正式使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因此这里不宜使用打点计时器。所以,提供给学生的仪器是气垫导轨和光电计时器,比较两个小球的速度变化的快慢。教师向学生说明用挡光片的宽度除以时间即为物体在挡光处的瞬时速度,记下相邻两个光电门所记录的时间,可以算出时间段,这样既测出了某个位置的速度,又测出了两个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了。[学生活动设计(实验操作)] ①在老师已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实验中,一只小球在轨道上的速度在慢慢增大,另一只小球在轨道上的速度增大得较快。②分析实验数据,定量比较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对于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该以什么为依据,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组长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归纳得出加速度概念。(5)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后,通过有趣的实例体会加速度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数据表格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由于速度和加速度的重要性及其关联性,应引导学生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加速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它们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向同学们强调两个问题:第一,速度、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完全不同的,速度变化大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大,还要看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第二,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高速公路上高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它的加速度为零。暂时回避几个问题: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断方向的问题应暂时回避,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求过高的理解,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不宜提“速度变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6)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到这里,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已基本形成,即:学生主观感受──猜想与假设──实验测量──分析数据──得出加速度的概念──对加速度的理解。这一条探究之路很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重点:加速度的概念及理解。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体验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应当是学生掌握加速度概念的最有效途径。
第三篇: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
——平抛物体的运动
[教材分析]
1、平抛运动是一种重要的运动,学习习近平抛运动,不仅是知识的深化和扩展,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平抛运动比直线运动复杂,不容易直接研究它的速度、位移等的变化规律,需要将它分解成较简单的运动来研究,教学时应综合频闪照片使学生认识: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利用实验事实得出结论,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做好课本的演示实验是很重要的,让学生从观察中总结出两球总是同时落地,得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
3、对于平抛运动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运动规律的描述上,教学时应利用动力学的知识,分析平抛物体的受力情况,讨论平抛物体为什么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使学生对平抛运动的理解深入一步,建立起前后所学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学情分析]
1、本人所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也不好,没有刻苦学习精神。
2、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合我们学校的教学,所以改变“重教、轻学”的倾向。
3、把自觉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教学方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一定要给予时上的保证,而这个时间,不能只放在课前、课后,而应该放在课堂上。[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
2、理解平抛运动是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频闪照片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认识运动的规律,从而得以更好地利用规律。[教学重点]
1、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来等效取代。
2、平抛运动的规律。[教学难点]
1、对频闪照片的正确分析。
2、平抛运动的规律。[设计思路] 1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设计,营造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振。
本节课主要采用“边学边实验法”。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因而能更多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获得更加清晰的物理形象,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教学过程]
一、通过CAI课件实验引入,激发探究的欲望。
有一只松鼠看到一个猎人正用枪水平对准了它,为了逃脱猎人的射击,它想从地面上逃走。可是就在它刚刚掉离那一瞬间,子弹也刚好射出枪口,问松鼠能否被击中,为什么?
二、学习新知,开始探究规律。
师:要想知道松鼠是否能逃脱厄运,我们就需要来学习抛体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平抛运动。
(一)平抛运动的定义
(CAI课件)模拟子弹从枪口水平射出的情景。
水平抛出的粉笔头。
师:请学生注意观察子弹、粉笔头的运动特点。
(学生组内讨论子弹、粉笔头运动特点,并把结果写出来)(师生互动总结)
1、子弹、粉笔头运动特点: A)初速度方向水平B)运动过程中只受重力
2、平抛运动定义:将物体沿水平方向抛出,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平抛运动。
(二)平抛运动的分解
师:平抛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我们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来研究它,请大家分析平抛运动的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所具有特点。(组内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
(师生互动总结)
1、在水平方向有初速度且不受力,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
2、在竖直方向上,初速度为0,且只受重力,所以做自由落体运动。师:下面请同学做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结论。(学生活动设计)每个组内C层次的同学做实验,用不同的力来打击弹性金属片。组内其他同学注意观察A球、B球的运动特点。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1、无论A球的水平速度大小如何,它总是与B球同时落地。
2、A球的水平初速度越大,走过的的水平距离也越大。
3、A球的水平初速度的大小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
生: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到结论是物体在做平抛运动的过程中,沿竖直方向的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这就证明了上面的推导。
师:那能否证明水平方向上是匀速直线运动呢?(组内讨论)
生:如课本上5—17图是一幅平地运动与自由落体对比的频闪照片,可以看出,尽管两个球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不同,但它们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是相同的,即经过相等的时间,落到相同的高度,仔细测量平抛出去的球在相等时间里前进的水平距离也相等,可以推出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
(三)平抛运动的规律
学生思考:①设平抛运动的物体初速度的大小为V0,经时间t,它的水平分速度vx=______和竖直分速度vy=______? ②合速度大小v=____ ③合速度的方向tanθ=______ ④水平位移x=_____,竖直位移y=_____,合位移大小s=_____,方向tanα=______ ⑤位移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吗?(组内讨论,完成以上各题,并掌握平抛运动规律)(四)本节例题
飞机在高出地面0.81km的高度,以2.5×102km/h的速度飞行,为了使飞机上投下的炸弹落在指定的目标上,应该在与轰炸目标的水平距离为多远的地方投弹?不计空气阻力。
(引导学生飞析)
1、炸弹的运动为什么是平抛运动?
2、炸弹为什么不能在目标正上方投放?
3、如何确定投弹地点与目标的水平距离?
4、炸弹的水平速度如何确定?
5、炸弹的飞行时间如何确定?
三、课堂小结
1、教师归纳——方法渗透
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先分解后合成,把较复杂的曲线运动简化为简单的直线运动。
2、学生小结——各小组学生把题纲写在黑板上。[教学反思]
1、本节教材是学生第一次利用运动的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应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主动地获得知识——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所以本教案在设计时将公式的推导、规律的得出都交给学生去完成。
2、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平抛运动为什么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作为教材已经给我们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提供了素材,因此,既要做好实验,又要注意理论上的简单分析,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这种理论分析可以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进行。
3、为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真正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使学生参与科学抽象的过程,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区别和辨别本质的东西与非本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试作概括,并由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4、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物理实验为基础,我们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综合、选择和优化处理时,就要把实验放在重要的位置来处理,使学生能在物理环境中学习物理。
5、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增加学生“边学边”实验的次数;
6、探究式教学围绕问题展开,并不是教师提出一个漫无边际的问题,学生无尽的思考并随意回答所构成的“菜场式”课堂,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参与,主要呈现探究的要素,体现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篇: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结题报告
一、基本信息:
研究时间:2010年10月1日----2011年6月1日 课
时:108时 参与人员: 指导教师:
二、参考书目及资料:
《大气压强原理》、《普通实验手册》、《高中实验大全》、《物理与生活》、《摩托车中物理知识探究》、《密闭液体对外加压强的传递》、《有效进行探究性教学须注意的问题》、《白炽灯炮漫谈18问》、《电与热探究教学的反思》、《利用《密度与社会生活》
三、演示课题成果所需条件:
本课题所有实验均在实验室完成,包含的主要器材都由实验室所取,包含剪刀、玻璃杯、凡士林等等。其他诸如食盐、气球、蜡烛等均有小组分工获取。
四、结题报告原文:
(一)摘要: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已几乎涉及所有的自然科学和许多社会领域,已成为各类科学发展的原动力。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它既有科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素质,已成为物理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会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实践的方法去探究这个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从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变革。但就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个人学习的能力不强,更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个人难以持续的去探讨一个问题。所以我校物理教研组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切人点,采用“以学带玩,以玩促学”的方法确定了《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纵观科学的发展,任何一个科学的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质疑,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辛勤的探索;任何一个技术上的创新也都是劳动者对生产实践的探究和再创造的结果。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的价值感唤醒。”
而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以传授物理学的知识为主,即向学生传授一般的物理规律,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能应付各种考试,在考试中游刃有余,出类拔粹。但让它们去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或独立地去完成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就会困难重重,甚至束手无策。
(三)目的和意义:
1.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物理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物理学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
(四)研究方法:
“创设情景----发现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或实践方案----实验探究和调查分析----总结分析----交流合作,成果展示”
(五)任务分工:
张磊:收集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参与中期的实验操作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彭珍:收集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参与中期的实验操作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刘辉:1.收集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与老师和小组成员商讨确定研究课题和方向; 3.撰写开题报告; 4.汇总各小组成员的实验结果后撰写结题报告。
瞿凤娇:收集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参与中期的实验操作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荀梦:设计并进行研究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王健:设计并进行研究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蔡清彪:设计并进行研究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张德和:协助进行研究实验,对相应的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厉俊:协助进行研究实验,对相应的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六)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2010年10月-12月)该阶段各小组成员翻阅大量资料,查询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设计各种现象的物理实验,并准备了相关实验需要的器材,材料。
2.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1年5月)
(1)组织开题报告会。对方案论证和评审,领导动员,课题组成员介绍前期研究情况,交流心得,互相切磋。
(2)指导选题。指导学生在拟定的素材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或根据教材的某一个问题确定探究的课题。也可以是依据学生在自己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确定探究的课题。课外实验活动的原则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生活实际选题绝不可以强加和硬性分配。
(3)组建课题组。课内活动小组一般以学生的座位就近为原则兼顾学生能力水平做适当的调整。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在人员人数上视情况对个别组织适当调配。每个教师担任4—6个小组的指导工作,保证小组的探究活动合理有序的进行。
(4)活动的开展。发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地、热情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指导教师则更要在课题方案的设计与提出,自身的参与,过程的调控,小组的分工与合作上精心准备,积极投入,研究探讨上下工夫。
(5)活动的阶段性小结。在活动开展一端时间后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进行交流活动,表彰先进,鼓励后进、推广经验以利于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6)课题组中期小结。对工作进行回顾与检讨,调整方案积累数据并撰写中期课题报告
(七)总结报告:
实验或实践的操作部分结束后,首先要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描述,要尽可能使用物理语言,不要带着对实验结果的预测来影响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描述。描述要正确,能定量的要尽可能要定量,能用数学语言(如图表、图线、等)表示的尽可能用数学语言表示。
要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如比较实验前和实验后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实验前和实验后实验数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不同点是什么:或者通过实验测得了什么数据。这个不同或数据是在什么条件下获得的,再对所得的发现作进一步分析、归纳和概括就有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人类在分析和归纳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能力培养,要从实验的过程中分析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是那一个条件变化了引起了某个现象或某个数据发生了变化。对数据处理的时候要尝试数据之间是否和、差、乘积、正反比例等函数关系。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这些数据之间的规律,给学生一个发展创造性思维的 空间。
记录好实验的过程,据实验的情况和对数据的分析所得的结论实事求是地写好实验报告,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还可以把现在的结论和原来的猜想或假设比较,是否相似,又能从中得到什么。要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感知许多物理原理,科学的结论原来我们也可以解决,从而悟出原来学习也可以是这样的。
在实验中几经反复,多次试验才取得成功的则更能体会成功的滋味。可以要求他们总结经验和教训从中体会学到什么新的科学的探究方法,体会到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对今后的探究活动有什么启发,进一步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对那些实验没有成功的,要帮助分析其原因,继续再干。或者改变探究的方向继续实验,也可以从反面思考,实验没有成功,从另一方面讲这又能说明了什么问题。
总之,对他们实验中每一个合理的想法和做法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积累经验,增长知识,为下一个目标而努力。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在实验中善于捕捉意外的信息,或者从实验中得到意外的结果,从这些可以得到什么新的信息,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又可以 有什么新的发现,开展什么新的研究。
(八)体验与反思
本次研究性课题,同学们实诚信,讲原则,说到做到,决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做事情始终坚持有始有终,从不半途而废;肯学习,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心向他人学习;我们的组员非常听从指挥,合作的十分融洽,从头到尾到没出现什么大的分歧。这是十分难得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全部毫无保留贡献到这次活动中了。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很多实验操作时很困难,而且一次难成功,我想总结这次的经验,以后应该更简单吧!
(9)致谢:
籍此学习完成之际,特向xx指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文是在xx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如果没有x师,本人及组员是绝对不可能如此顺利完成的。
在此谨向x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10)附录(参考文献)
(1)张召雄老师论文《物理与生活》获罗田教研室评比优秀论文一等奖;
(2)张召雄老师《摩托车中物理知识探究》收入黄冈市2005年物理年会《探究式教学案例》中;
(3)2006.7张召雄老师自制教具《密闭液体对外加压强的传递》获罗田县装备办自制教具2等奖;
(4)汪卫华论文《有效进行探究性教学须注意的问题》在《罗田教育科研》上发表;2006年5月30日论文《白炽灯炮漫谈18问》获县二等奖;
(5)2006.7张召雄老师自制教具《密闭液体对外加压强的传递》获黄冈市装备办自制教具市二等奖;
(6)2006.9月张召雄老师自制教具《密闭液体对外加压强的传递》获湖北省装备办自制教具优胜奖;
(7)2006年物理中考综合积分获罗田县综合积分奖进入全县农村中学第三名;
(8)2007年8月张召雄老师的探究论文《电与热探究教学的反思》获2007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并刊登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研究》上;
(9)张召雄老师的论文《初中物理新课程新在哪里》在2007年第2期《罗田教育科研》上发表;(10)张召雄老师的论文《初中物理新课程新在哪里》2007-11-20 在互联网“人教网站”公开发表;
(11)张召雄老师的论文《利用《密度与社会生活》知识设计学生练习题》2007-12-11 在互联网“人教网站”公开发表;
(12)2007年1月汪选老师在中考命题比赛中获县二等奖;
(13)2007年7月张召雄同志被评为《中学物理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市级先进个人,2007年9月被罗田县教育局评为校本研训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被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为“中学物理探究性教学课题研究先进个人”;
(14)2007年中考汪卫华所任教的九年级物理获综合积分全县第三名;
(15)2006年6月在全县初中物理创新大赛上汪卫华主讲《变阻器》获县二等奖;(16)汪卫华论文《有效进行探究性教学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在2007年第六期《罗田教育科研》上发表;
(17)张召雄论文《利用集合的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2007年第六期《罗田教育科研》上发表;
八、课题预期成果:
通过探究式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学生进行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的意识增强,如有的同学能探究设计家庭合适的提水设备;有的同学能自行设计、改进自家的炉灶,以提高热效率节约燃料等。特别是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课外实践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明显增强。
九、xx同学自制了提水设备,xx同学自制了节能电热丝。
第五篇: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家用电器中的物理现象结题报告
(一)摘要: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已几乎涉及所有的自然科学和许多社会领域,已成为各类科学发展的原动力。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它既有科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素质,已成为物理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会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实践的方法去探究这个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从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变革。但就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个人学习的能力不强,更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个人难以持续的去探讨一个问题。所以我校物理教研组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切人点,采用“以学带玩,以玩促学”的方法确定了《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纵观科学的发展,任何一个科学的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质疑,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辛勤的探索;任何一个技术上的创新也都是劳动者对生产实践的探究和再创造的结果。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的价值感唤醒。”
而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以传授物理学的知识为主,即向学生传授一般的物理规律,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能应付各种考试,在考试中游刃有余,出类拔粹。但让它们去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或独立地去完成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就会困难重重,甚至束手无策。
参考书目及资料:
《大气压强原理》、《高中实验大全》、《物理与生活》、《摩托车中物理知识探究》、《密闭液体对外加压强的传递》、《有效进行探究性教学须注意的问题》、《白炽灯炮漫谈18问》、《电与热探究教学的反思》、《利用《物理与社会生活》
(三)目的和意义:
1.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物理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物理学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
(四)研究方法:
“创设情景----发现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或实践方案----实验探究和调查分析----总结分析----交流合作,成果展示”
(五)体验与反思
本次研究性课题,同学们实诚信,讲原则,说到做到,决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做事情始终坚持有始有终,从不半途而废;肯学习,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心向他人学习;我们的组员非常听从指挥,合作的十分融洽,从头到尾到没出现什么大的分歧。这是十分难得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全部毫无保留贡献到这次活动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