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发展成长同步
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发展成长同步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宝应县柳堡镇郑渡小学
夏忠
邮政编码
225822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我体会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应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关系,只有端正我们的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的方向,才能把小学数学教育引到提高全民素质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数学课堂
发展成长
有效性
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就在课堂,课堂是师生之间接触最经常,也是对师生影响力最大的场所。课堂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同步发展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提供生活化、情境化素材,让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以符号化的形式反映着现实世界,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选取一些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与巨大作用,则学生的学习热情必定会被激发,学习兴趣必定会被增强。如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概念时,由于小数所反映的物体的数量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便从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品入手,分别列举出它们各自的价格(橡皮每块0.50元,包书皮每张0.05元,圆珠笔每支2.80元,文具盒每个12.00元,橡皮筋每
根0.08元„„)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学习用品的价钱,并说一说,哪些商品的价格中的“0”可以去掉,为什么?因为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学习用品,很快便有学生举手回答:橡皮0.50元代表50分,0.5元代表5角,50分就是5角,因此“0.50元”5后面的0可以去掉,但5前面的0不能去掉,因为那样(.5)不符合小数的写法;同样的道理,圆珠笔和文具盒的价格中的0也可以去掉;包书皮的价格中间的0不能去掉,0.05元代表5分,去掉中间的0变成0.5元,代表5角,价钱变大了,橡皮筋的价钱里的0同样也去不得。这时我趁热打铁:谁能根据刚才的回答将上面的价格分为两类?(学生很快依据能不能去掉0的特点将这些代表商品价格的小数分成了两类)从而为深刻理解小数的性质打下了认知上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不是产品,任由教师的摆布,他们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有着一颗充满好奇与求知欲望的心。作为教育工作者如能够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留心他们的真情体验,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使学习活动变成一种愉快、主动而自然的过程与经历。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受年龄、认知、思维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上课时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等不良习惯常常会出现。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依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如将有些教学内容以谜语、游戏、故事的形式出现,则学生的兴趣一下子便被调动了起来。如二年级上册让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概念,我便将“摸
球”的游戏安排在了整堂课的开始,课前在三个口袋里分别装进了8个不同颜色的球:第一个口袋里装了5个红球,3个黄球;第二个口袋里装了8个红球;第三个口袋里装了8个黄球。一上课,我将三只口袋往讲台上一放对大家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摸球的游戏好不好(学生兴趣高涨),接着我给大家讲游戏规则,三个人一组,每人只许摸一个口袋里的球,每次摸一个,摸完把球放进袋子里,摸10次,摸到红球1次,老师奖励他一颗红五星,看谁得的星星多。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纷纷举手,刚开始的时候个个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挑战的神情,但渐渐地随着结果的一次次出乎意料,学生便开始露出一脸的迷惑,甚至有的学生产生了怀疑和猜想,这正是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个时候应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一说自己的猜想,引出“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概念,新课的学习便水到渠成。
三、巧设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思维源于问题,课堂上,教师如能巧妙地提出一些好的问题,便让学生的思维与所学的内容之间架起了一座能动的桥梁。事实上,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就在于一次次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追问,逐渐明朗的过程。五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认识小数,在这之前,及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有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但那只是直观的认识一位小数,鉴于此,教者可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如:说一说自己都认识了那些小数?(生举例)什么样的分数可化成这些小数?(生:十分之几)你还想认识更多的小数吗?待学生回答后出示一组商品的价格(一元以内),让学生认识两位小数,这些商品价格
是多少分?与一元是什么关系,你能用分数表示出来吗?(生:能。举例)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分别用分数和两位小数表示的例子吗?(举例)如果是厘米数,你能用米作单位,分别写出用分数和小数表示的数量来吗?(生思考后举手)现在你们又认识了什么小数?(两位小数)再追问:难道小数就是这些吗?(还有三位小数、四位小数„„)那么什么三位小数?(举例)谁又能将自己对小数的完整看法说出来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不完整让其他同学补充)这样,通过一步一步深入的学习和一连串的追问,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已经由过去的一位小数不知不觉拓展到了完整而全面的认识,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减轻了记忆的负担。
四、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自主探索的空间。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架构新知识的过程。如果课堂教学采用灌输式、填鸭式,将有关数学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等以结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忽略了新知识的生长点,忽视学生的参与与思考过程,则不但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还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欲速则不达。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知识的生长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巧妙地组织教学,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还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他们。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一课时,充分考虑到该节的知识基础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和通分的方法的掌握,学生对前面两个知识点掌握得很好,则能较轻松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减
法。这是不是意味着可以直接将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以结论的形式告诉学生呢?经过反复思考,我放弃了这一想法,表面上看,这样一来,节省了宝贵的时间,留下更多的时间用于练习和计算技能的训练,但却忽视了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未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于是课前,我布置学生每人用一张白纸自制一个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再通过对折和涂色表示出1/2。上课前,通过检查,发现同学们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在肯定了学生的预习后,我又启发学生思考:你能在同一张纸上的其他地方用另一种颜色表示出1/4吗?(学生动手操作)追问:两种颜色合起来,你能用一个分数表示出与整个图形的关系吗?学生很快便能举手回答。再追问:如果刚才涂的部分不是1/4,而是1/8呢?(生稍加思考便举手回答)我觉得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思维活跃,正是学习新知的好机会,便趁机出示例题:板书1/2+1/4=()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交流,使智慧的火花在合作学习中得以擦亮。此时的学生思维开放,表现欲望强烈,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有的认真思考,有的发表意见,有的认真倾听,学生在探索讨论过程中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力和爱好数学的内驱力。
五、重视学生“说”的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言语的载体,言语则是思维的工具。关注学生的言语发展,能促进思维水平的提高,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儿童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思维与记忆的相互转化,则会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如一年级学生学习“9+几”的加法时,往往要借助于直观(小棒、图形等)和操作活动来完成,这时的学生思维水平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急待提高,此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动脑,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将操作、思考的过程用言语表达出来,以外部言语的训练促进内部思维的发展。而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步由形象过渡到抽象,且独立思考能力逐步提高,这时应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他们的内部无声言语的发展。如五年级学生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我先让学生分别找一找12、18这两个数的因数有哪些,再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的因数有和特点(有相同的吗),并圈出共有的因数,进而让学生思考并说出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这比教师直接揭示概念要有意义的多。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应遵循教育规律,善于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灵活选用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充分而有愉快地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观,把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落实到每一处,这样,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便有了保障,让我们在高效的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共成长。
参考文献:
1、吕炳君:《教育新理念》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教育学、心理学书籍。
第二篇:让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让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生动、有趣情境,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使其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关键词:积极
有效
参与
课堂教学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生动、有趣情境,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使其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一、创设悬念——让学生在期待中积极参与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对所授的内容平铺直叙,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而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殿堂的向导。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与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学生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激起思维发动。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期待中动脑思考,学生参与会更积极。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这样导课:“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的回答:“喜欢!”接着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位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又如,一位老师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实验知道“较短的两边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时,教师出示“三条线段分别为A、B、C。A+B>C,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跃跃欲试,欲言而不能。此时,教师组织讨论,学生在激烈争辩中得知“A+B>C;B+C>A;A+C>B。三种都成立,才能围成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在这两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地创设悬念,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了“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
二、引启讨论——让学生在思辨中自主参与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行计算或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如,一位老师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的教学中,当师生探明算法、总结方法时,有位学生突然提问:“老师,15-9,5不能减9,就倒着减,先算9-5=4,再算10-4=6,这样15-9也等于6。这样算行吗?”教师迟疑了一下,之后马上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他的算法对吗?你们有办法证明吗?”学生进行讨论后,一位学生说:“他这样算不符合常规,是错的。”另一位学生却说:“我认为是对的。”老师接着追问:“能说理由吗?”第二个学生滔滔不绝地说:“我算了几道题,结果都对。如:15-8先算8-5=3,再算10-3=7,结果是一样的;又如„„”。这时老师并没有急于给答案,而继续追问:“你们认为如何?”“再算算看。”同学们通过多次举例论证,最后达成共识:这样算不但合理,而且很有独创性。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通过讨论,学生真正明白了算法多样化,同时在此过程中,小学生好奇心得以激发,他们纷纷抢着发言,互相补充。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流各自的看法,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习潜能得到了发挥,同时也克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胆怯等不良品质。在讨论中把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欲望引向了高潮。
三、组织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参与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游戏是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借助游戏载体,把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方法隐含在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如,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的大小比较”时,他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队,整节课以游戏竞赛活动为主线,通过三轮抽数字卡片组数游戏比赛,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出“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第一轮游戏,规定从低位排起,即“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那一队就赢”,学生在抽数字组数游戏中逐步懂得,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再大,但千位上数如果小,这个数就小,从而体会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第二轮游戏,规定从高位排起,即“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第二次抽到的放在百位上,第三次„„”,学生在游戏中领悟到,千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大,千位上的数相同,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大„„,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高位的决定作用,以及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相同比十位的比较顺序。第三轮游戏,自主排列,即“每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学生为了取得游戏的胜利,要费尽心思来考虑每次抽到的数放在哪位合适,怎样使最高位上的数字最大,注意力高度集中,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培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有游戏扣人心弦的形式,有趣味横生的气氛,更有学生探究、发现、内化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思考过程。实现了寓教于乐。
四、开展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有效参与
在数学课上适当采用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在竞赛时比平时学习更认真。竞赛时,由于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得第一,得到表扬,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教学,学生参与度更高,效果更有效
如:一位老师教学“□/□=4......□,你能说出哪些不同的算式?”时,师:“看谁写得又多有快?”于是学生就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根据“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写出了不同的算式,教师也及时对填法多而又符合要求的同学给予表扬,学生受到表扬后学习积极性更高。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自主学习的过程,达到了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
总之,数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施教,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有效的参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在期待中、在思辨中、在快乐与竞争中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学习,一定能打造出充满生命激情和活力的课堂。
第三篇:如何让数学的课堂教学接近学生实际
如何让数学的课堂教学接近学生实际
一首乐曲要演奏得优美动听,其关键是要定准基调,凑准每一个音符,一个教学班要获得大面积的教学质量,其关键同样是要定准教学起点,教好每一个学生。数学教学的起点定得准,即数学教学的起点定得符合适应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学就会兴趣浓厚,主动积极;教师的教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其教学效果必然明显。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谈谈两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的关系的认识
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的关系认为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数学教学是衡量“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因此,数学教学的起点能否确保从学生的数学实际出发,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们认为教师要正确地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1)数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这就是说确定数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既不能随意降低目标,又不能主观提高目标。脱离学生实际就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确定数学教学的目标要依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坚持目标的总体性,层次性和系列性的原则,分别制订总体教学目标和分层次的教学目标。
(2)教学思想要面向学生实际。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让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学教育。即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学会数学,而且要爱学数学,会学数学并且会用数学。这种教学思想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发展过程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去发现,去得出结论。
(3)教学内容要“同化”学生实际。数学教学内容是指教学活动中具有实质性的因素,是完成教学目标的素材,它是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组成的结构和体系。从数学形式化的结果来看,它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从数学创造的过程来看,它又是一门实验性的活动科学。过去的教学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认为,教学内容不仅是基础知识,技能技巧,更注重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活动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创新意识的形成和非知识性素质的提高。要使学生能够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即同化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就应该与纯实际“同化”。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深钻教材,摸清学生实际,定准教学起点
成功的教学总是以学生为主体,并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师发挥的主导作用的必备途径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对教学内容的转化为问题系统层次化,活动有程序化即(系统的知识群)。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学科中明确、稳定有系统的知识群,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以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获取和牢固掌握有组织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这种新的思想强调了有意义,有目的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的认识结构源于教师的“有系统的知识群”。学生学习的教材是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编排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优化教学过程,创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过程是知识线,能力线、协调方法线的统一体。优化教学过程就是三维的优化组合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结果。知识线源于教材思路,能力线是教师对应教材思路由学生学习活动与获取知识互相作用下构成的一条隐线思路。协调方法是教师调节两线顺利延伸,指导学生思维的方法组合。三维结构式教学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知识、能力、教法环环相扣,教与学一一对应。创设学生学习的知识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情感倾向和意志倾向,有利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创设情境有多方面途径,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1)运有具有层次性和系列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出知识线,创设情境
具有层次性的和系列式的问题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和技能技巧都转化成问题的形式。设疑导向,指导学生自我领悟,内化,这就是参与。教学的目标存在问题之中,不同层次的问题构成不同的标准的目标系列。教学的层次就明显了。对应问题把握能力线,创设情境
学生掌握知识主要是通过自我内化完成,即由客观形态的知识向主观形态的知识转化。这种转化依赖学生原有经验和实际能力实现。所以教学过程一定要创设知识外部的环境即思维情境。常用方法是一是对比性材料要将重点知识和已有知识横联纵比,学生就会从知识的整体上认识,从特色上探究,从优劣和审美观上筛选。二是激励情感材料要丰富。根据初中学生好奇,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教师真情实感,教态自然,话语幽默、风趣,比喻贴切,赖人寻味,必将激起学生的情趣爱好和坚持学习的毅力。针对两线实施的协调方法,创设情境
协调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教学进程与教学时限的协调,教与学的方式协调,教法与学法的协调。教学内容程序确定后,教师只能通过讲练的时间分配重难点知识,营造认识结构与教材结构的共同进程。教师的教应为学生的学起保架护航督促作用。教是受制于学生的学而进行的互感活动的引导过程。教法和学法是互为过程,教师好的教法能同化为学生好的学法,学生好的学法又能提醒教师化为好的教法。改革评价方法,重视过程评价,使教学过程充满鼓励快乐
为爱学而教,为会学而学是教与学的基本出发点。由于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实际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偏差和遇到各种困难,只靠效果评价目标方法单一,难以激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相反会挫伤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由学生效果进行“反馈一矫正”来实现纠偏改错固然必要,而过程评价显得更为重要。过程评价把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心理状态、智力参与程度,作为主要评价对象。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举手答问,分组讨论,动手动脑外显形状态观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时智力参与程度,配合前馈信息,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形式认识自己的不足和出现的偏差。通常采用肯定、赞美、激励等形式表达。使学生主动去弥补它,调节自我,振奋精神,积极再参与。
从学生实际出发,优化教学过程,重视过程评价,就是创造愉快和乐的课堂气氛,形成宽松和谐人际关系,力求达到学生与教师共鸣,学法与教法共振,知识与能力辩证统一,认识与情感的同步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试想,有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突破,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就能“美梦成真”。
第四篇:让爱与学生成长同行
让爱与学生成长同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南阳市第三十三小学的张坤,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爱与学生成长同行》。
此时站在演讲台上的我,想到了上学时曾经读过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就在社会上鬼混,父母将他逐出家门。后来他由于杀人犯罪而被判了20年徒刑。每到探监的日子他总是最清闲,因为他的亲人从来不来探望,他也从不抱任何希望。直到有一天,狱警通知他有位鬓发斑白的妇女来探望,他惊疑地去了接待室。后来他是一路哭着回到监狱宿舍的。从那以后,他像变了一个人,认真服刑,表现良好,并获得减刑,提前出狱。那位来探望他的鬓发斑白的老人不是他的母亲,不是他的亲属,而是他上小学时的一位曾给他爱心和无私帮助的、令他尊敬的班主任!相信您听了这个故事,心情一定和我当初一样的震撼:一个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竟然有那么高的地位!也就是这个故事影响着我报考师范学校,最终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十三年前,师范刚毕业的我,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满怀激情、踌躇满志,心想凭着社会关系和自己的才能一定能进政府部门大展宏图,然而冰冷的现实击碎了年青的梦。我几经选择,最后带着万分沮丧的心情回到家乡红泥湾镇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做了个名副其实的‚孩子王‛。
当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拿出老师的威风,摆出一副严肃的脸孔面对讲台下位衣衫不整、稚气尤浓的学生时,七十多双明亮的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我分明感受到那里传递出的好奇、渴望与崇敬。然而上课时,他们有的挤眉弄眼,有的指手划脚、做小动作,有的一窝蜂似的抢着发言,甚至当堂吵了起来;有的下课追逐打闹,甚至打架
骂人。面对这些情况,我找到几个带头闹事的学生狠狠地训了一顿。事后课堂纪律好了些,我却发现孩子们眼中的光芒在逐渐暗淡,路上见到我马上远远的躲开了,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我禁不住扣问自己:‚是对学生做错了或是方法不对头?‛在无奈和迷茫之时,一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对我说:‚其实孩子并不是真的想捣乱,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想和老师亲近的心理。你要想走进孩子的心里,就应蹲下身子看孩子,把自己也变成像他们一样大的孩子。‛他的一席话使我幡然醒悟,从那以后,我尝试着和学生交朋友:参加他们的‚三个字、火车钻山洞、警察抓小偷‛等活动,给他们讲故事,帮他们洗脸和手,找他们谈心,做家访。渐渐地笑容又回到他们可爱的脸上,课堂的纪律更好了,我和他们的心贴的更近了。是啊,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你不用真挚之情、诚挚之心对他们,又怎能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童心呢?
有人说:爱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哪怕只有一滴泉水,哪怕只有一缕阳光,哪怕只是一点温暖,它都能使生命之树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对这句话是深有体会。
有一次,我让学生们做完游戏后把它写成作文,可有个小女孩突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不会写,我不写!‛我知道,她不是不会写,而是怕写不好,因为大部分同学们都亲身经历了这个游戏,而她太内向,做游戏时站在旁边观看,她是在用这种逃避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呢!我走过去,用手抚摸着她的头,轻轻地对她说:‚别害怕!你一定行的,你来试试!就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回忆不起来的可以问老师。‛然后我站在她的旁边,帮她打开了作业本,指导她一步一步把作文写了出来。结果,她写的作文很有个性,同学们都给她很高的评价。那天我告诉全班的学生:‚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对自己说‘我能行,我要试试’!‛这句话本来是我教给学生们,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的,可没想到:在学校举行的‚六一儿童节‛联欢会上,学生们让我唱歌,我脱口而出‚我不会,我不会‛的时候,他们竟然也齐声对我说:‚老师,别忘了,你能行,你试试!‛......那一刻,我被孩子们的真诚深深感动了!
三尺讲台给了我太多的梦想和追求,给了我太多的成功和快乐,同时也给了我太多的责任,让我不再为没有到行政单位工作而遗憾终身。十三年的教学生涯,也让我真正领悟了师爱的真谛: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爱,它就是师生生活中的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真诚的帮助、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次信任的谈心......2009年秋期我刚调到三十三小学,任三
(四)班语文课,开学
第一节课上,当我喊到‚邹璇‛这个名字回答问题的时,全班同学都哈哈直笑,站起来的孩子让我看着心疼:他的头歪着,嘴斜着,两只手不停地抖着,身子站不稳,满脸通红地小声回答着问题,却听不清楚他说的是什么。很多的学生都是刚分到这个班上,看到他这个样子嘿嘿直笑,我的心顿时像针扎了似的难受。后来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他小时曾患脑炎,现在不仅行走不便,话说不清楚,而且连正常生活也有困难。孩子是不幸的,作为班主任老师的我有责任给他更多的关爱。
有一次,我正在讲课,他突然举手说要去卫生间,我赶紧让他下楼,可他去厕所十多分钟还没回来。我赶忙去找,可怜的一幕出现在我的眼前——他因为行走不便,没到卫生间就已经把大便拉在裤裆里了,正蹲在教学楼的拐角处‚呜呜‛地哭泣。也许是因为害怕,也许是因为无助,也许是觉得害羞,孩子见到我哭得更响了。我顾不得擦自己手上的粉笔末,忙把他拥在怀中,他便趴在我身上放声痛哭起来。我本已不平静的心更是痛如刀割,强忍的泪水喷涌而出。随后我把他抱到卫生间,把我课外活动时穿的运动服拿来给他换上,并为他清洗了身体和弄脏的衣物。事后,我既难过又自责:我为学生做的是不是还不够?关心的是不是太少了?如果我责任心更强一点、心更细一点,不就可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吗?难道几句问话就可以安慰一个受伤的心灵吗?内心的愧疚让我彻夜难眠。第二天,我给孩子们开
了一次特殊的班会,把残疾孩子的生活的艰辛全部讲出来,学生们听了都哭了。这次成功的班会,使全班同学都行动起来主动帮助邹璇。很快,在同学们的关爱下,邹璇也变得快乐起来了,阳光般的笑容每天都舒展在他的脸上;行走不便、言语不清的他也开始关心起了我们:把老师改好的作业发下去,帮老师把即将要改的本子打开,干完自己的劳动任务,就帮助别的同学扫地。看到这些,我紧绷的心也渐渐舒展了。原来,真爱是可以这样传染的!
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老师,与学生的相处让我体验到了为人师的幸福与快乐:我的学生勇于创新,敢于争论,语文课上活力四射,神采飞扬;我的学生多才多艺,积极活泼,班级活动丰富多采,有声有色;我的学生善解人意,懂得关爱,班级内外助人为乐蔚然成风......教师,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职业,这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工作。选择了它,就意味着你的人生不会有轰轰烈烈丰功伟绩;选择了它,就意味着你的人生不会有惊心动魄的感人场面;选择了它,就意味着你的人生不会有荣华富贵、高官厚禄的回报;面对你的可能只有平凡与普通,面对你的可能只有清贫与坚守,面对你的可能只有奉献与付出,;但是因为我们心中有爱,所以快乐。因为快乐,所以坚守。因为坚守,所以动人。因为动人,所以美丽。我愿做一名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坚守岗位的小学教师,因为有一种无怨无悔的爱让我选择了它!
有人把师爱比作春雨,我要说,师爱比春雨更加绵长细密;有人把师爱比作阳光,我要说,师爱比阳光更加炽热真纯!师爱,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当你用心去爱你的学生,你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优秀的成绩、家长和领导的称赞,更多的,是一种幸福与自豪!看着自己亲手培养的学生一个个长大成才,当老师的又何求回报?只求用无悔的师爱去托起这一只只雏鹰飞翔的翅膀,让他们在爱的长空中,在未来的日子里,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第五篇:让学生快乐地成长
让学生快乐地成长
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完成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变。口头语言是小孩子在生活中潜移默化掌握的,学生认识字理解词并不适宜掌握诸如声母韵母、音节笔画或偏旁部首为前提的,事实上,飞越的张老师提到:强调类似的“知识”是无助于语文的学习的。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张老师,他总结语文能力是一种整体性能力,是一种以达意与交际为核心的能力。其次,对孩子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在完成首要任务的前提下的一个进阶。孩子是最具想象力的,语文的学习——无论是对文字的教学、对阅读的开启无不是诱发孩子想象力喷薄的一个动力。
小学教育这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孩子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对自学以及自控能力都不够强的小学生来说,家长以及老师的循循善诱精心指导就显得必不可少了。飞越的理念是先进而以人为本的。张老师告诉我们,对小学生的教育要让他们感觉不是为了识字而识字。飞越的课堂讲究让学生主动走入语文学习中,主动接触语文感受语文的乐趣。在我小时候,填鸭式的语文语文教育让我苦不堪言,大量的诗词背诵,对小学生记忆施以重负的拼音——平翘舌、前后鼻音以及那时候被我视为天敌的“一字开花”,放假期间一两本的习题册子,即使现在语文不错也对那种训练毫无感激。飞越始终秉持着新教育人的精神,也一直坚持以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优异的信条。在短短15天的语文暑期班,不敢说让你通古晓今精通诗词,但至少让孩子能感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无压力,为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最好的兴趣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