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成长与生活同步而行(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01:5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心灵成长与生活同步而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心灵成长与生活同步而行》。

第一篇:让心灵成长与生活同步而行

让心灵成长与生活同步而行

在生活中学生身上表现出的 “言行不

一、知行脱节”的行为现象时有发生,使得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德育的方法,不能不审视我们德育的内容,即通过道德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不思考:什么样的德育才是行之有效的德育?我认为只有那些真正触动学生心灵链接生活的体验或经验,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当如何做,学生的主体性得以被尊重,道德认识化作了自觉的道德行为。

如《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家庭和学校保护。我在有的班级开展了《我爱我家》这一主题活动。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①你说我说大家说:我和父母之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②想想并记录一天中父母为我们做的事。③看看小故事,谈谈感受④说说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⑤母亲节的一份礼物——给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以一个月为期限,自己做好记录)。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并把课堂学习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既指导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又提升发展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实践证明,如果德育只能在学生个体道德形成的外部起作用,而对学生的心灵世界无所企及,就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的作用,其结果就只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对学生实施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就要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德育教育就要走出以道德知识、理念灌输为主的误区,而应当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唤醒学生的道德需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在积极的自主道德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道德品质。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德育教育不能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不能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比如教学《我爱我家》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上我就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意味着对学生需要的尊重,而尊重是教育必不可少的要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就要尽可能多地与学生多一些接触、多一些交流。

一个有魅力的德育教育,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德育教育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实现这样的梦想。

第二篇:让心灵与写作一起成长

让心灵与写作一起成长

作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很头痛的一件事。为了完成作业或应付考试,学生们搜肠刮肚,东拼西凑,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几百个汉字抓到一起,然后长出一口气:“总算完成任务了!”当你巡视到他的身边,俯身想看看他写了什么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用手挡住,停下笔,目光斜视,脸上显出尴尬的神情。仿佛在说:“别看了,我自己都不知道写了啥!”

怎样才能写出好作文?这是家长普遍关心却又无能为力的问题。

作文要想写的好,必须具备三方面的能力:词汇,思维,情感。三者缺一,都是写不出好文章的。缺少词汇,必然枯燥;缺少思维,必然平淡;缺少情感,必然干瘪。枯燥、平淡、干瘪正是目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果继续追问:产生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恐怕就要重新审视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了。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实课堂教学中,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不可兼得的。老师们也只能无奈地舍其人文性,而取其工具性了。而工具性也只是体现在攫取分数上。正是这种扭曲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使得文本中蕴涵着的丰富的思维训练和情感价值被忽视。同时,学生的课外阅读跟不上,词汇的积累被局限在课本上。更为严重的是课堂上原本可以用于积累、感悟和练笔的宝贵时间,被老师善意的课堂分析所占据,讲者滔滔不绝,听者不知所

云。一堂课下来,除了字词,学生几乎一无所获。缺少了积累、感悟和练笔,学生的写作水平怎能提高!

由于当前的学校教育一时无法改变,于是校外的各种作文培训班应运而生。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去“深造”,以期尽快提高写作水平。经初步统计,西丰县的作文培训班约有十三、四家,他们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照搬学校的做法,重复劳动,向时间求效益;二是依据各单元的习作要求,搜集范文,让学生背诵;三是注重体验,组织写生,让学生亲身参与,达到有话可说,表达真情的目的。乍看,第三种做法好些,细想,也不尽然,三种做法都有失偏颇。第一种做法费时、低效、乏味;第二种做法只重词汇,缺少情感和思维,长远看弊大于利;第三种做法经济成本高,而且有许多内容无法亲身体验或再现。因此,不能说以上三种做法没有效果,只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事倍功半,培训效果不明显。

如何科学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成为笔者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于是学习、思考、实践、总结、再学习、再思考、再总结------终于,一条解决“作文难”的途径,渐渐地清晰起来。因而甚是欣喜,连忙写下来,以期能尽快地帮助到那些被作文所困扰的学生和家长们。如果给它起一个名字的话,权且叫它“心作文”吧。

下面,从培训的角度将其详述如下:

一、精神追求:别人畏惧的,正是我们要征服的二、培训宗旨:让心灵与写作一起成长

写作考察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它需要有恰当的词汇,无词必不达意,无米难死巧妇;它需要有巧妙的思维,这一点常常被忽视。面对一个作文题目,学生往往觉得无话可说,束手无策,其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没有词汇,而是因为没有思路。思路一开,文章自然成。它更需要有情感,人情练达既文章,善言者必多情。情感催生思路,心死文必死。因此,写作必须同心灵一起成长。离开了心灵成长的写作培训注定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反效的。反之,心活则思路通,思路通则词如泉涌,写作也便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情不自禁。

三、策略与方法

七字诀:真、想象、积累、练笔

1、真

真就是要有真情实感,说真话,写真事,表真情。“以我手写我心”,“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

要实现“真”的目标,就必须打开六窍,即眼、耳、鼻、口、手、心。让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心灵都充分发挥其功能,全方位地感受事物,感悟生命,感悟人生。只有摄入大量的信息,人的大脑才能加工出丰富的情感。有觉才有感,有感才有文。因此,打开六窍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打开六窍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亲身体验,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手摸等渠道来获取信息,然后把所看、所听、所想、所感写下来。另一种是

间接体验——阅读,它包括课内和课外两种。无论哪一种阅读,都必须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作者之所感,想作者之所想,把他人的感受变成自己的感受,储存起来,以备后用。两种方式各具优劣,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2、想象

想象包括联想与想象,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一生

二、由无生有、由死到活、由物到人。这是思维含量最大的地方,因而成为写好文章的关键,但它却常常被教者所忽略。六窍收集到的信息通常是表面的、孤立的、死的,这就需要通过专门的训练,让学生能透过表面看本质,把孤立的变成相关的,由死的想到活的。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胡思乱想”。有了“胡思乱想”,你的文章才能感人,才能与众不同。有了“胡思乱想”,你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和深刻,在收获文章的同时,伴随心灵的成长。

3、积累

积累就是要向别人学习,摘抄并记住别人的好词、好句、好段、好思路、好体会。积累是不可或缺的,要想有持续的提高,必须重视积累。它的关键是贵在坚持,使积累变成一种常态,一种自觉的行为。要有专门的积累本,随时摘抄,并经常翻看。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有提高。

4、练笔

练笔就是要多写。主要方式是写日记。当代著名学者、哲学

家周国平曾说:“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的关键是贵在坚持,养成习惯;贵在真实,有内容。不追求字数的多少。”

四、运行模式

1、紧扣教材。以教材的单元习作作为主要授课内容。为启发学生思路,激发情感,需灵活采用阅读与写生两种方式。既要重视直接经验,更要重视间接经验。

2、紧扣课文。在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里选择一篇课文,深入阅读,依据得意、得言、得法的不同目的,让学生一课一得。不求全,但求精。同时恰当地补充课外阅读。

3、循序渐进。写作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不可急功近利,特别是要依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确定每一阶段的学习重点:低年级以得言为主;中年级以得法为主;高年级以得意为主。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则要依据得意、得言、得法的顺序渐进。切不可胡子眉毛一起抓,以致拔苗助长。

4、培养习惯。主要有写日记习惯、朗读习惯、写字姿势、思维习惯,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正面思维习惯。

5、注重人文。学会感恩,增强自信,提升境界。不可把获取分数作为唯一目标,要立足人的发展,给学生知识以外的素养。随着国家高考制度的改变,母语教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自然成为家长和学生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如果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家长和学生破解作文这一难题,则是笔者一贯的价值追求。于是写下上面的拙见,旨在告诉家长与学生:作文难乎哉?其不难也。敢问路在何方,心灵与写作一起成长。

孙宇腾

2014年4月

第三篇:让语文与生活牵手而行

让语文与生活牵手而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 张芸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联系实际;生活化

引言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是语文教学反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使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

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智者,更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访一访,观察生活。

在我们的教材中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与学生的实际很贴近,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些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认识生活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针对前者,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针对后者,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三)学一学,体验生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根据儿童这一特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在教学《快乐的节日》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节日里,孩子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新衣,在蓝天白云下,在花园里、草地上尽情玩耍的画面,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又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四)谈一谈,领悟生活

在语文课中除了让学生感受、品位,我觉得还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说。一次在指导学生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时,读完我请学生谈谈对小女孩经历的看法。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在大年夜人人都和家欢乐,但她却在卖火柴,甚至连双象样的鞋都没有,真是太可怜了。”有的说:“她真是不幸,连自己的爸爸都经常打骂她,疼爱她的亲人又都离她而去。”也有的说:“在大年夜里我们都能收到很多的新衣服等好东西,但她像流浪儿一样流落街头,最后还被活活饿死、冻死,所以她太悲惨了。”„„这些观点无疑是学生在对比了自已的生活后所发出的感受。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在故事结束时,小女孩的死是幸福的,她是带着幸福而死的。所以虽然小女孩的经历是悲惨的,但她的死是一种解脱,她的死摆脱了痛苦。所以,我认为她的死是圆满的结局。”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里立刻议论纷纷,大部分表示不赞同;也有的若有所思,觉得说的有点道理。此时,我也觉得很惊讶,但我没有否定他的看法,也没有以一句“也有道理”而轻率应付。首先,我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然后我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文章的理解自己进行再议论。小组讨论后,学生有的说:“她遇到了太多不幸的事,连最起码的温饱都没能如愿,所以她的命运很悲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分析无疑是有一定深度的。最后,通过学生的讨论及加上教师的指点,使他们对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且让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而社会是一个大学堂,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和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我校的周首霞老师就曾成功地创设过家庭的语文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去年她教一年级小朋友学习拼音,一个小朋友注意力总是不能集中,周老师就巧妙利用孩子想当老师的心理,和家长商量后,请那个学生回家教爸爸妈妈学习拼音。

这下子小家伙来了劲,学得特别认真,回家果真一本正经地当起了“小老师”,很快改掉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坏毛病,家庭的语文课堂发挥了意想不到的语文教学效果。其实,在家庭中还有很多学习语文的机会,如家长是做服装生意的,可以让孩子设计一下服装的广告;家长是做水果生意的,可以让孩子读读写写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进一步讲,在家庭生活中,从打电话到招待客人,从听广播到看电视,从亲子间的沟通到家庭讨论,从糖酒广告到家用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学习语文和锻炼语文能力的机会。

(二)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同时班级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舞台。例如,班干部竞选,可以组织同学搞策划,让同学写自荐书或上台演讲;班级小广播,可以安排同学轮流“播报”当天的新闻趣事;班级黑板报,可以组织同学竞争“出版权”,入选的同学要精心设计,出好黑板报;落选的同学则要“吹毛求疵”,寻找黑板报上的错字别字、病句错句,共同提高;班级书画展,可以组织同学竞选书画展的解说员;班级联欢会,可以征集最佳主持人台词、竞选主持人等等。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生活的实际情况,组织同学搞“笔会”,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例如,可以结合学生将要毕业的实际,组织同学写写小学这些年给自己印象最深的班级生活,写写分别之际依依不舍之情,写写想对老师、同学、学校说的心里话,然后集中这些稿件,互相修改,传阅观摩。这样,既增进了老师、同学之间的情感,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学生自愿,组织同学编选班级文选《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生活树立一座纪念碑。

(三)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到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明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不规范用字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教师悉心的安排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可让学生课后去老人那里搜集一些老故事、传说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我国的口头文学有一定的了解,也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如学了《万里长城》后,可让学生分小组去找找民间的古老建筑,在此,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美的能力,且对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此外也可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教师也可组织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野外游玩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坚定不移地进行语文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只要你去细细观察挖掘,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课堂语文知识的灌输,只重语言智能发展的弊端,而且也优化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又将语文学习还原与生活中去。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从而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之中,才能更好的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朱小爱《让语文与生活双赢》

3.周庆平《精彩生活精彩语文》

4.滕宏江《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第四篇:演讲稿——《让心灵与生活同样美好》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心灵与生活同样美好》,心灵与生活看起来是两个不一样的字眼,可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一颗美好的心灵,那何谈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呢 看来二者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

雷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的留给了我们,人们都说“雷锋的好事做了一火车”他在日记中曾这样写到“人活着就要为人民要活着有意义”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他,那就是雷锋精神因为他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他的生活是快乐的,充实的。当今的人们都说雷锋三月来,四月走,是的,每年3月5日是学雷锋日。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人在默默的学雷锋。例如,在上次理论学习上,书记曾给我们讲了河北魏县组织部张青同志的事迹,张青同志平淡的一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不正是雷锋精神吗!他的心灵=生活=美好。

古话说:“物以恶小而为之,物以善小而不为。”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学习,更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心灵。镜头一:我校开展的“文明弯弯腰”活动,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捡拾起一张废纸这一举动,不仅能养成好的习惯,也是对学生心灵的培养,同时还创建了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镜头二:我校为“山二中张京武同学捐款”,杨新月同学刚刚做完手术花了进万元的医药费,家境并不富裕她仍伸出了友爱之手,我对她说:“孩子你可以少捐点。”“老师我只想帮帮他。”多么朴实的话语,这是她法子内心的关爱。事后我在班里表扬了她,并给她加了一颗大星,这就是心灵的教育吧。从那以后,她爱笑了,爱说了。因为,这份爱不仅是心灵与心灵的撞击,更传递着 对生活的向往。

最后,我真心的祝愿大家,每人都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每天都有一个好的心情去面对一份舒心的工作,用心去培养一颗美好的心灵,共同去营造我们幸福的生活!

谢谢!

第五篇:让青春与廉洁结伴而行

让青春与廉洁结伴而行

理想信念(缺失)。理想如帆,信仰如炬,指引人生向着光明的彼岸远航。没有了理想、失去了信仰,人生的航船只会迷失在苍茫大海之中,最终被吞噬。“上次看书学习已经是七八年前的事了。”一位干部这样说到。这句话听起来是多么的可怕啊!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修身养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思想理论武装。青年干部如果放弃了学习,精神家园必定杂草丛生。青年干部更应该乐学善学好学,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奉者、践行者、传承者,补足精神之“钙”,让理想信念硬起来,扬帆远航。

制度监管(缺位)。再好的骏马也得套上缰绳。一些官员钻制度的空子、对制度视而不见、更有甚者越过法律的红线为所欲为。其实,对于干部最好的爱护就是加强监管,做事监督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依照制度办事。让党员干部时刻守规矩,不逾底线,不踩红线,守住廉洁从政的生命线。

奉献担当(缺乏)。广大青年干部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努力使自己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可有些人初心不再、使命淡忘。党员干部必须俯下身子、真情爱明;放下架子、服务人民;挑起担子、担当为民;干出样子、造福于民。学习扶贫之花黄文秀同志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真正践行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誓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因此,作为青年干部要注重自身思想道德建设与磨练,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青春与廉洁结伴而行,像习总书记所说的: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下载让心灵成长与生活同步而行(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心灵成长与生活同步而行(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思想起飞 循心灵生活

    让思想起飞循心灵生活 汪靓 2016年十月十三日晚七时75岁的鲍勃·迪伦因为“在美国歌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自创立以来首位获得该......

    心灵成长

    心灵成长: 《爱的艺术》《九型人格》《谁杀了我的牛》《礼物》《爱的觉醒》《学 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列》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找回你生命的礼物》《爱的序位......

    让生命踏歌而行(推荐5篇)

    让生命踏歌而行 西门幼儿园 杭永红 在生命的旅途中徜徉,步履匆匆却不乏执着。蓦然回首,那深深浅浅的脚印或模糊或清晰。撩开思绪的面纱,如烟的往事又会冲破尘封的记忆飘然而至......

    让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发展成长同步

    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发展成长同步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宝应县柳堡镇郑渡小学 夏忠邮政编码225822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

    让生命与心灵对话

    让生命与心灵对话 ——个人成长分析报告 一、 自我成长分析 每个人生命轨迹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开始于生的本能,终结于死的本能;而每个人生命中间的过程轨迹又有所不同。回......

    让心灵与真情闪光

    让心灵与真情闪光,让青春与梦想飞扬 青年志愿者是一个特殊的团体,它代表一个乐于奉献,用心服务的“学雷锋”的团体。我是一名青年志愿者,能够加入这个团体我感到非常的荣幸。自2......

    如何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

    如何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 如何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在我们的教学中,不难遇到这些问题:学生在校中表现良好,但有家中去是一个“伸手派”,不但是生活方面依赖家长,甚至是......

    让心灵在阅读中成长五篇

    让心灵在阅读中成长——溪口镇中学开展“复兴中华•从我做起”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近日,溪口镇中学了“复兴中华•从我做起”主题教育读书活动的序幕。 该校将《复兴中华,从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