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
樟塘中心小学 林丽娇
数学文化是“以数学科学体系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知识、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精神与物质功能的动态系统”。如果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小学数学就不仅仅只是一种静态的知识结果,它更应该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不断探索与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狭义上的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上的数学文化除这些之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们所包含的各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数学文化系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问题。小学阶段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技能,渗透德育,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发展,使他们具有积极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数学教育必须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对传统数学教育深刻反思后的结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以下就数学文化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渗透数学文化的人文教育价值。
在漫长的数学发展史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许多教师都会认为这些和我们的数学教学没有很大的关系,就算是一些教材中编列的数学家的故事也容易被一些教师多忽略。其实就我看来,这些数学家的故事或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故事都是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学生们可以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等。所以我认为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搜集与数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故事,在讲到相关内容时,随时插入课堂教学中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教育。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与面积》时,可开展一次以圆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如《圆的历史》、《圆周率“π”的由来》、《祖冲之
对圆周率“π”的贡献》、《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趣味记忆法》、《扔出个π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感知圆的文化属性,感受圆特有的美,也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了解古人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再如希帕索斯因公开无理数的发现而被学派视为叛徒,阿基米德因沉迷于数学而被入侵士兵杀害,欧拉双目失明仍用心算创作,陈景润病魔缠身仍潜心“皇冠”摘宝,腿残的华罗庚与“优选法”,轮椅上的霍金与“黑洞理论”„„以这些优秀数学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升华为科学、真理而奋斗的思想境界。
二、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渗透数学文化的科学教育价值。
虽说新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一段不算太短的时间了,但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数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而形成解决考试所需要的解题能力,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如何利用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来渗透数学文化的科学教育价值。其实,每一个重要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获得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一些数学文化的精髓都依附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创设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尽力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能够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这也正是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一方面为学生学习新知搭桥铺路降低新知的学习难度,增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及其学法的迁移,引起学生的沉思:可不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而在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时,可用小组合作探究及多媒体演示多种切拼方法,让学生在探讨、切拼的时侯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是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比较、推导等数学思想方法。这个展现过程可能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是比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更有用、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特别是在教学数学概念时,重要的不是对于概念内涵、外延的正确呈现与讲解,而是应通过呈现适量符合概念特征的正反例证,组织学生进行观
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在学生头脑中摆脱相关数学对象的非本质属性,进而建立相应的数学概念,获得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把握与理解。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指出:数学应该不仅指数学知识,而尤其是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二年便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三、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渗透数学文化的应用教育价值。
数学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更由于它的应用价值,从这个角度讲,数学应用教学是数学科学与数学文化的最佳契合点。课堂教学中可以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素材,或者将教材中问题适当开放使之更接近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如:在学习“统计”时,可结合奥运会上奖牌数、射击环数的统计,根据“中华风采”彩票抽奖中奖率引出概率的内容等。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社会生产及文化层面上的应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社会文化基础对数学教学的影响,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所生活的环境与生活”,学会“数学地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体育彩票中的数学、生活中的黄金分割;数学在天文学中的应用,如利用概率统计的知识,推断作者的语言风格,解决红学界关注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究竟是谁的问题;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如广告中的数学数据与可靠性,商标设计与几何图形等等,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会无处不在的数学足迹,了解数学的应用,体验数学在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感受数学的应用之美。“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旅游中的数学问题”等都能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文化,努力构建数学课堂文化。我们要充分挖掘与利用这些素材,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情境,渗透数学文化的应用教育价值,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头脑分析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四、数学课堂教学要尽量引导参与自主实践,体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文化知识。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使教育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有意义的知识并非是教师手把手地教给学生的,而是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数学课内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自主参与,体验数学,这也是构建数学课堂文化的重要策略。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玩24点和七巧板等游戏,向学生介绍九连环、华容道等中国传统智力玩具,引导学生探究九连环的规律和不同阵式华容道的解法。还可以利用历史上经典的名题,将知识点的训练与文化的传承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再比如教学完“认识人民币”,可以开展“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教学完“统计”,可开展社会调查,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锻炼活动能力,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的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体验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只有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自主参与,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它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断更新的理论、思想、方法和应用技术。数学世界本身就很精彩,而有了数学的人类社会更加精彩。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育,更应该从历史的发展、数学的本质出发,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构建数学课堂文化,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具有生命的活力!我深深相信: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数学知识也才会是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编
号:
题
目: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内容提要: 课程改革使数学文化的研究得以更加深入,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与价值,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验数学文化。
主 题 词:数学文化 数学视野 数学价值 作者单位:密云县西田各庄镇中心小学 作者姓名:王雪芹
通讯地址:密云县西田各庄镇中心小学 邮
编: 101509 联系电话
单位:61009732
手机:***
编
号:
题
目: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内容提要: 课程改革使数学文化的研究得以更加深入,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与价值,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验数学文化。
主 题 词:数学文化 数学视野 数学价值
“数学文化”一词,大约是20年前出现的,最近三四年才用得多起来。所以,对许多人来说,“数学文化”一词还是陌生的。而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近年大大增加,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说明许多人为着某种需要更愿意从文化这一角度来关注数学,更愿意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事实上,数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数学与人类文明,与人类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关于“数学文化”一词,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解释,则是除这些以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著名教育家马明教授说过:“没有现代数学的文化,人类势必要衰败的。”数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质的提升。课程改革使数学文化的研究得以更加深入,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与价值,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 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验数学文化。
在实际教学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又该如何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我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一、感悟数学文化
长期以来,数学以其特有的逻辑性与严密性,曾以训练人的心智为目的,被誉为“思维的体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数学教育家就提出,数学教育不能仅作为人们将来从事研究数学或锻炼人心智的一种工具,数学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我们有责任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和生活气息。那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数学文化。
数学很抽象,又令人感到枯燥无味,怎样使数学易于理解,为人们所喜爱,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数学家做出许多尝试,歌谣和口诀就是其中一种,让人们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在学生对“1~10”的数字有所认识后,给学生带来一首古诗:宋代理学家邵雍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此诗妙在顺序嵌进十个基数,寥寥数语,描绘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田园景色,在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后,再让学生根据刚学的“第几排第几个”的位置表述方式找出这十个数字的位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吨的认识》一课时,设计了这一环节:先让学生估计大象的重量,初步感受5000千克已经很重很重了。即而再估计蓝鲸的体重,之后教师再出示数据150000—200000千克,要求学生读出这个数。估计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读这么大的数一定会感到困难。原因是:数大、不好读、麻烦。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适时揭示:要表示这种很重很重的物体的质量再用“千克”做单位,数太大,读写都很麻烦。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使数变得简便一些呢?咱们的前人很聪明,他们用到了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吨”来解决这一困难。再次出示大象、蓝鲸的图片,不过它们的体重都用“吨”做单位了: 一头成年大象体重约5吨;蓝鲸的体重是150~200吨。学生这次再读很明显的感觉到读起来也方便了。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是建立在生活需要基础上的,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注重实质、注重理解,追求“悟”的境界;教学应该重过程和体验,轻结果,淡化功利色彩,不以成败论英雄;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潜意识活动。
二、拓展数学视野
数学教学应关注在数学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历史,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整体认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领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联系,领会数学发展的历史和伟大成就,体验数学文化的底蕴。
如在教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后,给学生介绍分数的产生史:在古代人们在分东西(果实、猎物等)时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于是,渐渐产生了分数。在我国,很早就有了分数,最初用算筹表示,后来,印度人发明了数字,用和我国相似的方法表示分数,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就把分数表示呈成现在这样了。
又如在学完《负数》之后补充这部分知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了解一些数学知识的发展史,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文化底蕴的全面认识,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为此,教师应适时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数学史实,比如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让祖冲之、陈景润、华罗庚、高斯、笛卡儿等数学大师成为同学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从而让学生们能对数学有更深的领悟。总之,数学文化离不开数学史,但是不能仅限于数学史。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三、体现数学价值
数学文化的意义还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还在于它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要用到数学。
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在讲周长一课时,引入了生活中的材料——为相片镶金边,学生从中学到了求周长的方法:测量边长——计算周长——归纳公式——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了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数学又服务于生活。这些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学生将终生受用,因此让学生体验数学文化的“生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文化是一种生命延续的文化。数学在希腊语中意思是“学问的基础”,源于“科学、知识、学问”,与各学科相比,它最象哲学,哲学是使人获得智慧的科学,而数学是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的科学,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文明文化,其内涵体现在各学科中,展现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中,其文化的科学教育价值是让学生通过证明、计算、联想、探索等数学手段,思考、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严谨朴实的科学态度,使人的思维严密,推理逻辑性强,做事有条理。
课堂教学应尽力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时,引出可不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而在把平行四边行转化成长方体形时,学生采用了多种“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在动手实践的进程中,学生发现平行四边行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行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由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行的面积=底*高。这个教学过程,初步体现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 ——反复验证——总结规律”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创新过程。这个展现过程可能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是比公式更有用、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
一般地说,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实用价值——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形式训练的价值——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方法;文化价值——提供了一种价值观,倡导一种精神:它集中地表现为数学观念在人的观念以及社会的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数学发展到今天,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数学的价值文化、数学的巨大作用以及数学的内在魅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有趣、促思,认识到数学的广阔、博大和数学的底蕴、价值,去真正的热爱它,让我们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深深的眷恋之情。伴随着先进的数学文化,数学教学会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景中.《数学与哲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3、顾沛.《数学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4、方延明.《数学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让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凸显美的光辉
让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凸显美的光辉
课堂教学改革,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今天,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数学教育迫使我们思考两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育究竟应该关注什么?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重要的应是让学生“喜欢”数学,“爱”数学。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爱好是学好知识的前提。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爱好数学呢?这就要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美。数学教学中引入美可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乐趣,虽苦犹乐;从而能克服困难,心理压力也较轻,能愉快地进行学习,有效地把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因素,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显露数学内容的美感性,给教学过程带来勃勃生机呢?以下几点就是我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所得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首先,教师要转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主动地把美学教育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感知数学美、领略数学美、鉴赏数学美。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数学概念、公式、计算法则等,它们虽然蕴涵着美的因素,但由于数学的美主要是通过数学语言来体现的,具有一定的间接性、模糊性。英国哲学家罗索曾说过“数学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如果不去观察、发现,那么很有可能就体会不到数学的美。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美的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完成认知的任务,还要采取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现和揭示数学美,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能够带着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事实上,数学中有大量的美学内容。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使学生能灵活、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进一步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名
词,鼓励学生画一幅以圆为主流的平面图。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有简笔画、水彩画、想象画、漫画等,种类繁多,色彩鲜艳。但构思比较简单,主题欠鲜明,只是大大小小圆的组合,寓意欠深刻,也缺乏美的创新,遇到这种情况,我并不急于品头论足,而是适时组织同学在小组、全班范围交流创作的意念、创作过程及创作体会。从而感受别人思维的不同。互相启发,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一批主题鲜明,构思新颖,时代美感极强的作品脱颖而出。真可谓奇妙无比,美不胜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中的这些美学本质挖掘出来,揭示出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得以形象化、趣味化,使学生从心理上愿意接近它、接受它,直到最终热爱它。这样的启发极大地鼓舞了学生自己,这种鼓舞会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继续去探索所遇到的其他问题。同时,在发现的过程中又可培养学生主动观察问题的能力,从而为问题的应用、解决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从学生刚开始认为“数学好玩,数学可以让人动脑子,数学中有许多奥妙”等来看,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数学美的存在,只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就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和谐、统一,简单”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美的兴趣。这样,其学习兴趣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次,教师需要对数学美有一定的认识,能够掌握数学美在数学课堂上的基本表现形式。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美的折射。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外部形式到内部结构感知、领略、鉴赏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统一美以及奇异美,使他们体会到美是客观存在的。在课堂教学中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之美:
数学语言是在数学思维中产生和发展的,又是数学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数学语言的研究中,通常按数学语言所使用的主要词汇,将数学语言分为三种: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1、文字语言美:
数学中对概念、性质的叙述,文字准确、简明,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如三角形的概念是: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就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文字美,用凝练的语言概括出丰富的内容,外表简单而内在意义深远,这也是数学语言形式美与严谨美的表现。
2、符号语言美:
数学符号充满了整个数学教学,数学离不开数学符号,数学符号的根本作用是使得数学语言成为全世界通用的最简洁的语言。数学中的符号语言合理、简洁明了、易用、规范。如:用C表示周长,用S表示面积,用π表示圆周率等。若在学习数学符号时,我们能换一个角度,用美学的观点去认识数学符号,那么,数学符号也将不是难记的了。当然在数学公式、运算定律、计算以及严密的推理时,我们如果能留心挖掘其美育因素,我想数学教学一定是别有洞天。
3、图形语言美: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因为这两种形体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此外,象正多边形、正多面体和旋转体等都给人以完善、对称的美感;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给人以对称、均衡的形象之美,直线给人以明快、爽朗之美。教师除了要深入挖掘并艺术地表现出数学美的特点,同时还要启发学生留意观察自然界中的一些有趣的事实,如地球的外形、国徽上的几何图案、建筑物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不再感到数学枯燥乏味。
实际上,数学教学的三种语言是和谐一致的。圆的曲线的美、方程的平衡对称美和文字的严谨美三者达到内在的统一,是客观事物融合人的思维创造的结晶。
(二)、方法美:
庞加莱曾这样论述过数学和美学:“数学的优美感,不过是使问题的解答适合我们心灵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满足感。”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总是崇尚简明、优美的合理方法而摒弃繁难的不合理的形式。数学中的一个精彩解答,犹如造就了一件真正艺术品。例如我在教学“鸡兔同笼”的问题时,利用“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按照数学美的标准寻求问题的最优解法,比如按“简洁美”的要求寻找问题的简便解法——假设法,按“奇异美”的特征寻求列表法等,再用“对称美”的方法寻求到用方程解。总之在探索问题的过程当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理性美:
从表面上看,数学符号是单调的,数学公式是枯燥的,数学内容是无味的,但正是这些内容构成了数学大厦的美丽与壮观,同时也蕴含了一种哲学的美,一种朴素的美,一种理性的美。作为数学教师可以使学生从数学的显性美提高对数学隐性美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形成数学美感。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结构,有目的的、合理的安排穿插进行数学美学的教育,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感创造条件,才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发展理性,使学生愉快地进行数学学习,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用良好的美感这把钥匙去开启数学知识宝库之门。
第四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策略
【摘要】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融入数学教学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共鸣。本文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累积的经验,从构建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目标体系;营造数学课堂文化教学氛围;数学文化内涵三个维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教学;策略
一、构建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教育,就是要通过数学使学生在知识教养、情感教育、智能发展、数学审美和数学文化观念等方面得到发展。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要充分体现数学文化的科学价值与数学文化精神价值的融合。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文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应构建为:教养性目标(知识技能)—认识价值;发展性目标(过程方法)—实践价值;教育性目标(情意审美)—美学价值。
在知识与技能教学中,适时介绍知识形成的背景和过程,及发展原因和条件,学习数学家探求数学奥秘的精神。在方法和过程教学中,要有意提炼、感悟数学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情意审美要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和审美因素,让学生会意数学的辩证法思想,接受道德教育,浸润数学文化的雨露,品位数学文化的甘甜。
二、营造数学课堂文化的教学氛围
(一)倡导教学民主
教学民主能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加深对数学文化的情愫。教学中,教师亲切、鼓励的眼神,细微传神的动作,热情洋溢的表扬,都能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做学生的朋友,要“用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教师学识的厚积薄发、人格魅力,以及对数学文化的感受和对教学美的追求,都会影响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数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二)强化自主活动
学生自主活动,就是要把思维的空间、研究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潜质得到充分地开发。新教材呈现出学生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背景下丰富的有趣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由发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
(三)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蕴涵着许许多多有趣而美妙、独特而神奇的知识奥秘,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应用,把情趣盎然的数学文化内容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位、去享受,无疑是一种乐趣。如小数性质这一知识,几乎没有什么历史文化背景,教学中笔者创设一个学生动态展现知识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感悟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三、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策略
(一)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中从数学史的领域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和人类的智慧与文明,让数学文化滋润学生的幼小心田,成为数学学习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打开课本看幅图,说说有关分数产生的情况。分数是在分物体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产生的。我国古代用算筹表示分数,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和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后,分数就变成现在的表示方式了。这足以说明有了数学家的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分数的表达方法也就愈来愈简洁。
(二)展示教材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角》时,笔者从现实素材中挖掘出了很多角的应用事例:1.照相机的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可以改变拍摄的范围。一般的标准镜头拍摄的范围在45度到50度之间,而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扩大拍摄范围;2.放风筝比赛时,规定用30米长的线。比哪个风筝放得最高,只要把每根风筝线的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分别量出它们与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度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3.看幼儿园滑梯的角度,一般是多少度为合适呢?根据询问专家,得知一般滑梯的斜度在40到56度之间为宜。
(三)让学生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数学与自然科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光是按照直线方向传播的;植物的叶片是按“黄金比例”来排布,这样可以更好的通风、采光;大雁迁徙时的排阵夹角是54°44′8″,从空气动力学角度去分析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蜜蜂构造的蜂房是最佳、最好、最省的建筑,每当提起它总令人拍案叫绝,也让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大师惊叹不已。
数学与人文科学更是亲密无间。美国发射的“阿波罗号”飞船接受了华罗庚教授的建议,带上了数学中用以表示“勾股定理”的简单明快的数形图案升上天空,去寻觅地球以外的文明,期待着有一天能与外星人进行一次亲密接触,并产生数学交流。
(四)让学生欣赏、理解和创造数学的美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去创造数学的美,在创作实践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如给出一张长方形纸,要求剪去一个角,求还剩几个角?能否只剩一个角呢?(从一角到对角沿着弧线剪开)
另外,让学生写数学故事、数学小论文、猜数学谜语、编写数学儿歌,参加一些数学知识竞赛、数学智力游戏,做一些数学小剪报,都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参考文献】:
1、《数学文化概论》,胡炳生,陈克胜安徽人民出版社;
2、《数学文化欣赏》,邹庭荣,武汉大学出版社;
3、《数学文化学》,郑毓信、王宪昌、蔡仲,四川教育出版社;
4、<<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张维忠,上海教育出版社;
5、《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数学文化报告集》,王庚,科学出版社。
第五篇:在作文教学中领略情趣
在作文教学中领略情趣
“包全杰作文循序教学法”在我校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运用这一教学法,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沿“循序”之路探讨、挖掘,逐步完善作文教学的知识结构框架。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注重倡导学生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倡导学生积累,鼓励学生从读书和做笔录两方面入手,积累文学创作的方法与素材。二是倡导实践,让学生们关注社会发展动态,积极踊跃投稿,开辟用武之地。其具体做法是:
一、倡导积累
首先要鼓励学生读书。著名诗人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晓古今,博览名著,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我刚接班的时候,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很不喜欢读书,订阅的报刊杂志最终都捐给班级卖废纸了。为了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我费尽了心思。后来,我发现在语文课上学生们特别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课文,不管读得好不好,脸上却总挂着喜悦。于是,每天晚上放学前,我都让他们回家精心准备一段自己觉得最棒的文章,反复练习,第二天晨读的时候读给大家听,不但要比比谁读得好,还要比比谁的文章内容更精彩。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开始对读书产生了兴趣。班里金鑫同学的作文水平最高,但他平时却寡言少语,用鲁迅先生的话讲他是那种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类型。于是我主动找他聊天、谈心,从中得知他从小就爱看书,《三国演义》倒背如流,连我都自叹不如。于是我就在班里为他开辟了一个“金鑫时段”小专栏,每天中午一点到一点二十让他来段精采的三国演义,每到扣人心弦之处便嘎然而止,这可急坏了那些欲知详情的同学,由于他们总
也等不及下回分解,所以便有人开始读“三国”了,于是“金鑫时段”也不再是他的专栏了,许多同学都胸有成竹,自报奋勇,欲与“金鑫”试比高。陈文同学的爸爸是一名军人,受父亲影响,他读了好多军事枪械方面的书籍,如果提及此类话题,他便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有一篇文章题为《我的理想》,是这样写的:“我长大了想国防部长,到那时中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将会是世界最先进的,因为AK250型号的反航设备会按原航线全面起动„”我读着这些有点深奥的语句,真的很难想象一个小学生竟能通晓那么多专业化的军事用语,不知情的人听了还以为是国防部长在作报告呢。我把这篇文章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表扬了陈文同学爱读书的好习惯,同时鼓励所有同学来多读书,读好书。另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名著。我比较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平时上课也经常向学生们介绍他的《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孔乙己》等作品,这引起了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他们课下读鲁迅全集,并愿意和我交流他们的感受和想法,还亲切地称:鲁迅,那是我老师的偶像。于是“细脚伶仃的圆规”“眼睛间或一轮”“多乎哉不多矣”都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就这样,班里出现了一批批的小书迷,开始迷恋于书中的黄金之屋,同学们感受颇深,用一句话说就是:坐地日行八万里,青梅浊酒论英雄。读书,不但让学生们欣赏到了名家的笔触风范,也体会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更为写好作文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做好笔录,取其精华。光读书而不做记录,好比狗熊猫掰玉米,掰完就扔,最后什么也没学着。我曾经听过凤城市东方红小学的一堂即兴作文课,领略到了师生的文采。我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从写作方法还是文词素材上,学生们今天的成就是离不开平日的积累的。我从课内课外两方面做起,课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明确每篇课文其实就是一个例子,从这个例子中让学生掌握作者写作的方法、语言的技巧、词汇的动用等等,强化学生对精彩片段的朗读、赏析、与记忆。如《林海》一课,学生要领会作者之所以
能将自己真情实感自然地融入到这美景之中,妙笔生花,勾勒出一幅“青松作衫,白桦为裙”的壮美蓝图,是因为他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这些比喻、拟人句使文章中所描述的美景栩栩如生。可见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是多么重要。对于强化语文词汇应用训练,方法很多,要因课而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林海》这课,我采用对比方法强化记忆,让学生们在对比中意识到只有优美、精当的词语才能将作者的真情实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从而认识到潜词造句的重要性。运用这种方法作文时,学生们不再一味空洞地胡乱编写,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真实的情感,写得更亲切更自然。我们学校现行的自主合作式教学模式要求语文课每节都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片断仿写练习。例如,在教授《马踏飞燕》一课后立刻让学生写一个小片断,题目自拟。学生在这一仿写中都学会了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事物。其中一学生描写黑板:它是播种知识的沃土,记载过满目仓痍 的历史,传授出亘古不变的真理„„短短几行文字,不但准确生动,也添加了自己的感情色彩。我也将这些优秀片断收集上来粘贴在教案的背面,以作教学参考之用。作文课上将优秀文章为全班同学范读,让学生们点评、打分,从中互相学习。课下,由于学生们的课外阅读非常广泛,可以鼓励他们以日记或是读书笔记形式摘抄好词、好句、好段,每天利用一节自习课时间让他们整理笔记。例如一学生摘抄描写蔬菜的片断非常精采:茄子看上去古香古色,还戴着斗笠;苦瓜犹如玉雕的工艺品;青椒绿得发亮,跟有机玻璃做的差不多;西红柿红得满腔热忱;冬瓜胖得像俄罗斯老太太,南瓜看上去真厚道,跟土豆和红薯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辣椒因为过于聪明,便难免要尖酸刻薄一些;芹菜无疑是骨骼清奇的正人君子。„„这段文字可以说是精彩之致,连做老师的也可以借鉴。这种积累素材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和求异思维的发展。我们班关军同学在《我的叔叔》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空前绝后的描写:“我的叔叔是一名司机,他胖胖的身体给人一种亲切感,由于工作辛苦,加上先天因素,他成了秃顶,可我看着
他那中间溜冰场两边铁丝网的发型,总觉得那是一种沉稳的象征。”虽然她不太恰当地给予了“秃顶”一词温文而雅的新解释,但这是突出外貌特点的一种写作手法,说明学生们真的做到了学以致用。积累材料途径多种多样,加之现代科技发展,互联时代开辟生活新里程,网络媒体已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我们班的学生一开始只是上网玩游戏的多,后来他们已开始学着在网络中下载优秀作品,积累素材,手段让人叹为观止,我们不得不道一句:后生可畏。
二、倡导实践
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源于真实的生活。虽然是小学生,但对事物也有他们自己的独道见解。关注新闻背景分析,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深入社会生活调查,鼓励学生善于捕捉身边的小人物、小事物,以小衬大,滴水折光。我校长年与凤城鸡冠山小学开展手拉手扶贫济学活动,同学们深切体会到贫穷给山村小朋友的童年造成许多缺憾,从而用自己的笔触真切地描述了当地低下的办学条件及生活水平。并发出了感召力极强的呼吁。另外,让学生们从新闻媒体中获得题材,感知生活。班里就法轮功事件,召开了“提高生命质量”揭批法轮功主题班会,同学们各个踊跃发言,声色惧厉,对法轮功深恶痛绝。班里还举办了“逆境出人才还是顺境出人才”辨论会,会上同学们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唇枪舌箭,言来语往,真可畏异彩纷呈。为庆祝北京申奥成功,我们举办了一次题为“为今天喝彩”的演讲比赛,王高升同学获得第一名,他文章的开头借鉴赵本山“昨天、今天、明天”的开场白:“昨天接到乡里通知,今天来鼓掌叫好,明天就回去。”引起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然而更多的笔墨是在中间描写现代化建设的一段:鳞次栉比的高楼已不再希奇,导弹升空平凡之致„„”结尾是这样说的:我看着这硕果累累的今天,只能借用形象大使杨兰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演讲: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是将这美好的情景讲述一半,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这篇精彩绝伦的演讲稿,令我心慰不
已,让人拍案叫绝。因为学生们时刻关注着身边的社会动态,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才会展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笔。
好文章应和大家共同分享。鼓励学生们积极投稿,班里创办了《跨世纪文丛》半月刊小报,发动本班学生积极踊跃投稿,然后自己编排复印,这样经过两个月后累积谁的稿件刊发得多,谁就是本班的优秀小记者。这项活动赢得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一致好评。将本班刊发的优秀作品继续筛选拔高,最后投到《小学生报》等报刊中,学生们的作品只有被发表后才会得到真正的认可,这是给予学生们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和信心。我们班的王高升同学写的《三月里的一场雪》一文被发表在《小学生作文报》上,李玲同学在市举行的建国五十周年征文大赛中获二等奖,同时我也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奖。学生得奖,教师评优,师生相得益彰。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争奇斗艳的文学花园里,我将细心呵护,精心采撷,呈现给人们更多绚丽多彩的文学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