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月光曲感悟
《月光曲》的随想
—— 观摩课堂实例《月光曲》有感
11月27日,我们有幸请到了南翔小学的两位语文老师来我校上了两堂生动的语文课,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而且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下面我就其中张老师上的《月光曲》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张老师的汇报课后,我认为她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张老师在上课前让学生欣赏了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提前感受到贝多芬音乐的魅力。课中,她抓住文中,形象的人物描写,引导学生对兄妹的心理进行细致的分析。最后,她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以读代讲的形式,对课文的拓展品读,即对贝多芬乐曲的品读,激发了学生的无限乐趣。整节课在张老师优美生动的语言中层层展开,使听者回味无穷。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张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张老师在学习课文时,通过课件的设计,精彩的品读,引发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了音乐艺术的魅力。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张老师让同学们学习课文的同时,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并找出描写月光的语句,体会贝多芬音乐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再读课文,让学生画出哥哥在听到月光曲时联想到的大海和月光;最后,让学生深情并茂的体会贝多芬的感情升华。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第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张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例如张老师就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表述完整,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她还要求在读文章时对有生字或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就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
第五、亲切的评价语言。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通过此次活动,我对语文教学应是动情去读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我更有信心去面对以后的挑战。但是作为张老师徒弟的我还有一丝遗憾:由于时间过于紧凑,没有很好的和师傅进行深层的交流。
今后自身的努力方向:、必须不断地学习。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新课程理念的忠实践行者。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全书,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要转变教学观念,做新课程忠实的实践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现在,需要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树立新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唐书梅
2012-11-28
第二篇:由《月光曲》教学而产生的感悟
由《月光曲》教学而产生的感悟
泸州市泸县太伏镇中心小学校
武小燕
高中时,我们的数学老师告诉我们学数学要学习数学的精髓,也就是数学思想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也常想,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学到什么才是上乘呢?要让学生在语文领域练就一身本领,老师应该怎么样做才行?是不是讲好基础知识,分析好文中关键句段就可以了呢?从《月光曲》一文的教学中,我知道了仅仅靠基础知识和对关键句段的理解是不够的。学生根本无法真切的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有人甚至对文章所提感觉厌倦,好像文章的内容就像电视剧里的情节一样,很多都渗着假,不真实。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使得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乐于主动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样才能练就一身文学气,在作者创设的世界中畅游。
在我上《月光曲》之前,我听了一堂《月光曲》的教研课。上课老师对字词,句段的处理都很得当,也融入了情感教学在里面,可是学生课后的反应却是,《月光曲》不好听,听不懂。从他们的反应中,任凭他们上课表现得再好,却终究没有融合到文章中去。经过《月光曲》教学,我感悟到了几点,下面具体说说:
一,做好时代背景及人物介绍
纵观我们的语文教材,很多课文都是跨越了年代的,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时如果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或者时代背景,就会难以理解课文内容,难以投入到其中。老师不加以介绍,时空的差异就会尤为突出,课文内容对学生来说遥不可及,就会让学生觉得了无生趣,产生厌倦不想学的情绪。
我的一个朋友在讲解《信客》时说过,学生根本就不理解什么是信客,为什么要去送信。社会日新月异,现代信息传递工具早已湮没了信客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当时的时代过去太久了,于是根本没人能体会信客传递信息这种方式及信客的思想感情。就像拍电影一样,语文课文的学习也应该放到课文相应的时代背景和情景中去,才能让观众了解当时的情况从而产生喜怒哀乐,放自己于文中去。
而《月光曲》及许多其他课文的教学也一样遇到这种问题。很多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谁是贝多芬,他做过些什么。单单给他们讲,贝多芬是多伟大的音乐家是不行的,必须要详细介绍贝多芬,让学生了解他伟大在什么地方,了解他遭遇困难(耳聋)仍为音乐作出相当大的贡献的无私精神,了解他的著名作品等等。这样的一番介绍会令学生不自然对贝多芬产生崇敬和好奇之心。也就等于有了想了解他的冲动,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对文章内容情感的共鸣
我一直在想,学生为什么在学习了《月光曲》后还觉得歌曲难听,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贝多芬所传达的音乐感情学生们一点都听不懂。有的老师说,现在的学生都去听流行音乐了,谁还会听钢琴曲啊。而我觉得这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有音乐细胞的人怎么可能只欣赏得来流行乐,而对钢琴曲一点感觉都没有呢?学生对《月光曲》音乐都不能欣赏,又怎么会在乎这音乐所创作的背景呢?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共鸣是学生学好课文的重要要素。
课文的第九自然段写的很唯美,而真正理解的学生却不多。很多学生对音乐中的各种变化简直无动于衷,听不出。培养学生的钢琴曲,纯音乐,或交响曲的欣赏能力是上好《月光曲》的一个必要条件。我用《命运》做诱饵,它的昂扬激情,宏大气魄引导学生对纯音乐改观,再引入《月光曲》的欣赏就不太难了。一边播放月光曲,一边让学生去找出九自然段中音乐节奏的变化有利于学生认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节奏和情感的变化。后来有学生在日记中写到《月光曲》很好听,但没有《命运》好听,自己更喜欢激昂的《命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不单只是让学生能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好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虽然这是教学目标中的一个,但是却常为老师们所忽略。现代的学生更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建立健全他们的人格,避免他们思想上的扭曲。
比如有些学生学了《落花生》之后,认为花生的内在美是值得学习的。苹果和石榴之类的只不过是虚有其貌罢了。我认为学生在对文章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应该产生自己的情感态度,这也是文章应该贡献给学生的空间。
花生是谦虚的,内在美的。苹果和石榴是高挂枝头的,外在美的。这是文中很明显能找到的。作者赞美了花生。所以年小的学生就产生了错觉,觉得漂亮显眼的都没有内在美。这是什么逻辑啊,也不符合实际。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提醒学生,并不是漂亮的事物就一定没有内在美,并不是不漂亮的事物就一定有内在美。对文章产生自己的认识也相当重要。而老师要指导他们认识的不对之处。四,充分的教学准备为学生解惑
老师课前的准备充分与否很重要。在听完《月光曲》教研课后几天,我也进行了《月光曲》一文的教学。在给学生播放《月光曲》后,学生告诉我的听后感是:伤感。而《月光曲》一文却完全没有提到音乐中的伤感,从这个传奇故事里也看不出一丝一毫的伤感。这个时候我该怎么解惑呢?
在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又播放了《月光曲》,继续问学生听后感,仍有学生告诉我,伤感。于是我告诉学生课文的故事是如何流传出来的,而你们为什么会觉得伤感的原因是因为《月光曲》是贝多芬失恋后的的作品。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如果你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你会知道《月光曲》伤感之因在哪里吗?你能把学生的疑惑解开吗?
现代教学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工具,比如网络等做好课前准备应对学生众多的疑惑是很必要的。不然临时面对学生的难题回答不了多尴尬啊。
老师若希望学生学到语文的精髓,课文的精神能以认同和传播,就必须要下足功夫,做好课前准备,不可敷衍学生,在情感态度上要做正确的引导。这样的教才是授渔的做法,而不是授鱼。
第三篇:月光曲说课稿
《月光曲》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单元音乐的一篇主题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二、说学生
本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但是离有感情的朗读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本节课,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比如:抓关键词朗读、边想象边读、跟着语调的节奏朗读,等。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其次,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抓关键句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同时,体会贝多芬的人物品格。
三、说学法
1、有感情朗读方法:抓关键词读、边想象边读、跟着语调节奏朗读。
2、理解课文方法:抓关键句、关键段、关键词,勾画。通过课后问题: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贯穿全文,在解疑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格。
第四篇:《月光曲》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月光曲》第二课时。(板书标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吧四个方面展开本课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月光曲》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艺术的魅力”为主题展开。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及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能力目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情感目标: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内容主旨以及联想与实际结合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并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和认识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辨析联想与实际,并能真正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朗读感悟”“情境法教学”“讨论练习”等方法。
让学生把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先运用尝试、自学的方法,让学生自我感悟、自主探究,然后合作交流,体会文章丰富内涵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复习导入
先听写几个词语,达到复习检测的目的,之后,教师直接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后,屏幕出示贝多芬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让学生齐读后,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样既增进了学生对多贝多芬的了解,又为接下来体会贝多芬同情盲姑娘兄妹的情感做了铺垫。
(二)精读探究,体会感情
教师叙述贝多芬演出结束后散步的情节,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当时轻松平静的心境。之后教师在通过叙述贝多芬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弹自己的曲子,出于好奇,走近茅屋,听到了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对话,体会兄妹俩的互相体贴,并通过想象贝多芬的心理活动,体会兄妹俩的手足之情给贝多芬带来的感动和他对兄妹俩的同情,从而理解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完成了盲姑娘的心愿,但他没有马上离开,又要弹一曲,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做呢?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找到盲姑娘的语言,课件出示语言,学生通过品读,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理解,领悟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动心情及借助月光谱曲表达心情的现实。
(三)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着重启发学生交流“贝多芬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再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逐步形成比较完整、丰富的认识。
先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让学生细读文本,自读自悟。再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抓住疑点进行研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
在深入阅读阶段,着重引导学生理清贝多芬情感的发展变化,教师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创设情境。通过多次指导有感情的朗读,逐步让学生感受贝多芬“听到琴声而触动——聆听对话而感动——遇见知音而激动”的心理变化,从而让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受一个博大高尚的音乐家的灵魂。
(四)品读揣摩,入画悟情
课件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己默读本段,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想象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课件出示三个画面:“月亮升起,海面平静”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学生对内容和意境理解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贝多芬的琴声,去领会《月光曲》的旋律。要求学生根据对音乐的理解,讨论后从出示的选题中选择一种答案并说出理由。
选题是: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c、舒缓——激昂——明快。在肯定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对《月光曲》内容、意境的理解后,请学生品读这段文字,通过朗读把音乐的旋律变化表现出来。学生充分感受了《月光曲》优美的意境后,再让学生对比朗读去掉联想内容之后的句子,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联想的作用是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更丰富。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让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板书关于反映贝多芬心情的变化和反映《月光曲》旋律变化的两条线索来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再让学生集体诵读课文第九自然段,将自己对月光曲深情的体会通过诵读尽情表达。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触动——感动——激动
舒缓——明快——激昂
这样的板书既表现出了月光曲的旋律变化是由“舒缓”、“明快”到“激昂”的,也表现出了贝多芬心情的变化,是从“触动”、“感动”再到“激动”的,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教学难点。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第五篇: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教学难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今天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音乐,你觉得这些音乐的表达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舒缓、活泼、激昂)
师:你们的感觉很棒,相信平时对音乐也有一定的研究。除了感觉,今天我们要用文字去品读一首旷世神曲《月光曲》,了解这首《月光曲》背后的故事。(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听《月光曲》产生的联想(1)既然是旷世神曲,肯定有它伟大的地方,听这首曲子的时候让人产生了什么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9)齐读课文。
2.《月光曲》是怎么样谱写而成的?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5)教师板书:听曲
3、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看到屋内环境贺盲姑娘的眼睛,他会有什么样想法?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出示贝多芬名言: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月光曲诞生了!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
谱曲(11)
创作(7-10)(结束)
弹奏(4-6)听曲(2-3)(发展)
平静 → 稍快 → 激昂 → 舒缓(高潮)月亮升起→月亮升高→风起浪涌→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