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 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教学重点: 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月光曲》的魅力所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月光曲》谱成的经过,然后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语段,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创作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并能 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汹涌”。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教学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准备 :歌曲月光曲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板书课题,简介《月光曲》。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1)字、词的掌握情况。
茵()券()蜡()缕()瞎()阴()卷()腊()屡()割()盲()键()粼()恬()汹()育()健()嶙()括()
凶()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4)质疑问难。小组内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放在全班交流。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谈谈收集课外知识的感受。通过课外的资料收集,帮助你理解课文的那些问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3. 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3)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4)“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A)、贝多芬心情激动。
(B、)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查看书籍或上网,更多地了解贝多芬。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第二篇: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教学难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今天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音乐,你觉得这些音乐的表达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舒缓、活泼、激昂)
师:你们的感觉很棒,相信平时对音乐也有一定的研究。除了感觉,今天我们要用文字去品读一首旷世神曲《月光曲》,了解这首《月光曲》背后的故事。(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听《月光曲》产生的联想(1)既然是旷世神曲,肯定有它伟大的地方,听这首曲子的时候让人产生了什么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9)齐读课文。
2.《月光曲》是怎么样谱写而成的?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5)教师板书:听曲
3、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看到屋内环境贺盲姑娘的眼睛,他会有什么样想法?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出示贝多芬名言: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月光曲诞生了!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
谱曲(11)
创作(7-10)(结束)
弹奏(4-6)听曲(2-3)(发展)
平静 → 稍快 → 激昂 → 舒缓(高潮)月亮升起→月亮升高→风起浪涌→风平浪静
第三篇:《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案
执教者:金江中小学 张玲苹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6课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二)能力训练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贝多芬的《月光交响曲》。师:请同学们欣赏这首钢琴曲,然后谈谈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两兄妹他们听了这首曲子是这种感受,拿出教科书,翻到26课《月光曲》的9自然段)老师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第一次学习: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然后小组交流:这段话描写了什么景物?它们有 什么变化?该怎么读这段话?为什么?学生自学,交流:
1、月亮的变化(从升起到升高到穿行)大海(微波粼粼到汹涌澎湃)
2、如何朗读: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由轻柔到激昂 学生赛读,读出变化。
三、第二次学习:学习2---8自然段
这首优美的曲子是怎么创作的,大家想知道吗?下面请学生自由读2---8自然段,思考:
(1)理解茅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什么?(2)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盲姑娘真的只是随便说说吗?(3)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4)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谈一曲?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四: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交给方法:把《月光曲》这个故事的任务、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2、学生讨论,交流。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贝多芬在散步时听到盲姑娘兄妹的谈话,就给盲姑娘弹了一首钢琴曲,盲姑娘猜出他就是贝多芬,他又即兴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并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了下来。
五、当堂练习。
1、《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2、为什么《月光曲》的旋律会有由低到高,由轻柔舒缓到高昂激越的变化?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皮鞋匠兄妹爱好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
六、作业:背诵9自然段
第四篇:《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案
一、课前放录音《月光曲》。
1、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
2、《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
4、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5、有没有知道《月光曲》是谁做的? 幻灯片(出示贝多芬的画像)
6、同学们,这就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咱们班有没有喜欢弹钢琴的同学?
7、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幻灯片(出示《贝多芬简介》)
8、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下题目,读了课题,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
9、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新授
1、播放背景音乐《月光曲》,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谁能把课文读一下?纠正
2、谁能起来读一下生词?幻灯片
3、谁能说一下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同学们听一下本课的朗读,边听边划分出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5、第一部分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部分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第一部分:总起。
第二部分:传说的经过。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①如果我们把第二部分划分层次的话,可以划分几层?
根据幻灯片划分层次
②这四层当中哪一层是重点?哪一层是次重点?哪一层是非重点?
6、谁能起来把第一层、第二层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学生回答:屋里的琴声,以及兄妹俩的谈话。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C、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7、谁能起来把第三层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问题:①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正式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就像第五课学的一样,高山流水、知音难觅。②再弹得曲子其实就是什么曲子?
③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它们感受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我们一块朗读第九自然段,来感受一下。
幻灯片出示
①哪些内容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得?
②在这里面我想能体现出三种美,音乐的美、语言的美、画面的美。③谁能带着这三种美起来读一下这一段落?
三、总结
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在这个传说中,我们不但聆听了美妙的音乐,同时也感受到了贝多芬对老百姓的同情,同时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业:
1、查看书籍或上网,更多的了解贝多芬。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第五篇:《月光曲》教案
《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在本组课文中,我们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之前,我们学习了什么文章?(生:《伯牙绝弦》)。在这一课中,我们感受到了春秋时代俞伯牙那高超的琴艺。今天,我们将领略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美妙琴声《月光曲》(师板书课题:月光曲)
2、简介贝多芬。
二、检查预习。
1、读词。
(1)观察字形,提醒读音。(2)书空“粼”。
2、解释词语。
断断续续、陶醉、苏醒
3、提问读课文。
要求:读得同学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得同学要认真,纠正错误,并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感悟领会。
1、快速浏览课文,再次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过渡:那么《月光曲》到底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文中都提到了哪几个人物?(生:贝多芬和盲姑娘胸闷俩)
2、同学们,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请大家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答案,并在旁边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1)学生默读课文。(2)学生汇报。
师小结:这些都是兄妹的„„(生回答,师板书:兄妹谈话)(2)谁能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读兄妹的谈话?
师小结:这些话都是贝多芬„„(生回答,师板书:听)
师过渡:贝多芬只弹了一曲吗?(生:没有,弹了一曲又一曲。师板书:弹:一曲又一曲)
3、为什么他弹完一曲,又弹一曲?默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画下来,写写自己的感受。(1)学生默读课文。(2)学生汇报,谈感受。
(3)指导读“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4)带着这样的热爱之情读一读。
师小结:在这样的小镇上,贝多芬感觉遇到这样一个既热爱音乐又懂得音乐的人,可以堪称自己知音。所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