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复习题(含五篇)

时间:2019-05-12 23:3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大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复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大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复习题》。

第一篇:电大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复习题

电大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数学素养基本特征的是(精确性)。

2.下列不属于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严谨性)。3.下列不属于从数学活动的素养切入而概括出的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解题能力)。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学会解题阶段)。9.不属于小学空间几何特征的是(证明几何)。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甄别价值)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客观性)。

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图形分解的思路)。3.下列不属于传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概率知识)。6.下列不属于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的是(需要原则)。7.以下不属于学习评价的目的地是(依据学业对学生排序)。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注重逻辑推理)。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的是(教学活动的手段)。7.不属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特点的是(注重命题)。

8.不属于学生概念形成的主要过程的是(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10.下列不属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的是(基本概念是帮助理解的基础)。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方法的是(探索-发现法)。

7.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质性取向的评价)。1.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经验符号)。

10.不属于描述空间对象量的方面概念的是(测量)。1.“算法化”是以(功利)为价值取向的。5.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7.“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属种)关系。

8.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运算方法)等一些内容。

10.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和“评价结果”。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类。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儿童的参与主要是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认知参与)。

8.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学习是以(认数)学习为起点的。

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水平2)。

10.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数据”、“关系”和(状态)等。1.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大众化)。3.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或综合运用等四个领域。

4.从指向上看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6.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原则包括“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发展性 原则)。

8.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表象)。

10.小学统计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包含“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等。1.以功利为价值取向的数学教育价值追求可以称之为(算法化)。2.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结构具有的特征包括“学术中心的课程开发”、“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螺旋式的课程结构”以及(记忆为主的课堂教学)。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的三个特征分别是“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有“分析型”、“几何型”和(调和型)。

5.“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数学化)。6.现代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7.通过教师的口述和示范,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或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称之为(叙述式讲解法)。

9.不借助工具直接通过思维求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称之为(口算)。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所分为的四个纬度分别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

4.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的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分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是“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反馈环节)。9.空间定位不包括(空间形式)。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领域。

6.由教师是先创设一个能刺激学生探究的就有现实性的情境,学生则是通过自己(小组合作的或独立的)探究,发现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教学策略称之为(探索-发现式策略)。

7.以科学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量化的评价)。8.概念的抽象过程中大致要经历“分离”、“提纯”和(简化)等三个环节。4.以语言为媒介的知识(概念)的间接的、动态的建构过程可以称之为(知识学习)。

6.不属于情感参与要素的是(认知)。7.“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称之为(简单对话型策略)。9.不属于良好数感特征的是(能很快的求出运算的结果)。10.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主要是(生活经验)

1.所谓对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再认识包含“儿童数学观”、“生活数学观”以及(现实数学观

2.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一般性目标)。

4.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类。

6.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组织策略的基本要素的两个方面分别是“过程”以及(行为)。

7.下列不属于数学学业评价内容的是(数学解题的速度与准确度)。8.不属于常见的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有(公理化定义)。9.不属于运算心理活动过程特征的是(运算方法和运算技巧结合)。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方法有“试误法”、“逆推法”和(逼近法)

11.从数学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操作”与(“规则”)等三类。12.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

13.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交互主体)的关系。14.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可以称之为(算理)。

15.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调和型)三种。

16.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在头脑中的映象。

17.主要通过学生的尝试操作来概括出典型本质特征的一种数学方法称之为(实验法)。

18.从三角形抽象出直角三角形的过程称之为(强抽象)。19.接受型教学组织的具体的行为主要包含“讲解”、“示范”、“呈现”以及(演示)。20.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是(数学问题)。21.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问题空间)。

二、填空题

1.课程就是由教师、学生、教材 以及 环境 等四因素之间的持续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2.按照学习的对象的特征以及学习目标的不同,认知学习可以分为 知识学习、技能学习以及 问题解决学习等三类。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 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任务来驱动的 以及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等的特点;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 关注儿童队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以及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等。1.对小学数学学科性质的再认识包含着 儿童数学观、生活数学观、现实数学观 等这样三个数学观。

2.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主要有 社会的进步、数学自身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观 等。

3.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 方位、距离 以及 大小 等的识别。4.常见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 试误法、逆推法 以及 逼近法 等三种。1.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 陈述性(概念性)知识、程序性(自动化技能)知识、策略性知识 等三种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2.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心理特征主要包含着 是建构数学认知的过程、是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 以及 是发展情感的过程 等三个方面。

3.概念间的相容关系包括 同一(关系)、属种(关系)以及 交叉(关系)等三种不同的情况。

4.发展儿童的数感包括 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以及 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等三个方面。1.推理通常可以分为 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三种不同的形式。

2.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 目标取向(的评价)、过 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等三类。

3.问题的主观方面主要由 起始状态、目标状态 以及 中间状态 等三个成分所组成。

4.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强化“概率与统计”的学习,至少含有 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一些价

1.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是 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以及总结运用等。2.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主要包括兴趣、动机、自信心以及态度等因素。3.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 改变参算数的位置、改变运算顺序 以及 参算数的改变引起的运算结果的变化 等几类。

4.发展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策略有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等。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手段有操作材料、辅助学具、电化设备以及计算机技术

2.范例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

基本性、基础性和 范例性 这三个特征。

3.问题的客观状态包括 .起始状态、目标状态

以及

中间状态

等三个部分。4.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 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以及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等这样一些特征。

1.儿童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大致要经历

语言表述(阶段)、理解结构(阶段)、多级推理能力的形成以及符号运算阶段等这样一个过程。2.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抉择主要取决的变量包括

有利于学生的动机激发、有利于学生的探索与发现、以及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等三个方面。3.概念间的相容关系包含着同一(关系)、属种(关系)以及 交叉(关系)等三类。

4.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数学问题主要由 条件(信息)、目标(信息)、以及

运算(信息)等三个成分所组成。

1.数学的严谨性特征体现在它的逻辑性、精确性、以及 系统性 等方面。2.儿童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大致要经历 语言表述(阶段)、理解结构(阶段)、多级推理(能力形成)以及符号运算阶段等这样一个过程。3.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参与主要包含

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以及

依赖(性策略)

等几种状态。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

过程性(策略)、表现性(策略)以及 多样化(策略)等策略。

5.数学客观性知识主要包括 数学概念、数学规则、数学思想方法。

6.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有 对小学数学教育价值追求的基本认识、对儿童学习数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对课堂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诠释。

三、判断题

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术中心”的特征(√)

2.学习中表现出对材料有整体性的知觉能力,但常常在分析中会忽视细节的数 学能力类型可以称之为“综合—概括型”(√)3.好的教学方法应当能刺激学生的参与(√)4.儿童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1.儿童的数学认知思维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3.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4.儿童的统计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

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科取向”的特征(√)2.儿童的数学认知的起点是他们生活常识(√)

3.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不是现代课堂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之一(√)1.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影响数学课程目标变革的最大因素(√)2.以理解、掌握基础知识为主的学习活动称之为“知识学习”(√)4.不同情境下的各种数据有着各自不同的处理策略和模式(√)3.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4.不同情境下的各种数据有着各自不同的处理策略和模式。(√)1.数学素养具有过程性这一特征。(√)

2.注重问题解决实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 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术中心”的特征。(√)3.评价就是对测量的数据的一个解释的过程。(√)

4.统计的本质就从局部观察到的资料的统计特征来推断整个系统的状态。√ 2.教学活动的手段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3.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映像。(√)4.低年段的儿童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是以直观的活动为主的。(√)5.“概率与统计”学习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儿童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 6.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以数学问题为媒介的相互作用过程。√ 8.操作时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9.师生是课堂活动的“学习共同体”。√

×3.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

×4.在概念的引入教学阶段通常较多的是运用表象语言。(×)×2.学习方式就是指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行为方式。(×)×1.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

×2.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

×4.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绝对评价(×)×3.目标参照评价是一种相对评价(×)×1.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2.一种教学策略就有若干固定的教学方法所组成。(×)

3.将学习的全部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称为接受学习。×4.“操作性策略”是建立概念阶段主要的教学组织策略。×7.作为儿童生活的数学是一种完全形式化的教学。

四、简答题

1.简述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①注重问题解决;②注重数学运用; 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 ④注重信息处理;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学活动; 2.简述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①操作材料;②辅助学具;③电化设备;④计算机技术; 3.简述在建立概念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多例比较(策略);②表象过渡(策略);③概括关键要素(策略);④表述交流(策略);

⑤多次归纳(策略);⑥操作分类(策略);⑦导读自悟(策略); 1.简述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①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②突破学科中心;③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④评价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⑤课程标准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空间;

2.简述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

①创设情境;②提出假设;③检验假设;④总结运用;„ 3.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情境导入;②活动导入;③问题导入;

1.简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哪些变革。

①体现价值的主体性;②体现知识的现实性;③体现学习的探究性; ④体现经历的体验性;⑤体现过程的开放性;⑥体现呈现的多样性;„

2.简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有哪些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①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教师通过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

②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 ③自主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学生的自我学习占主导的地位;教师的控制性减弱; 3.简述儿童的数学技能发展有哪些基本的规律?

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③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的发展

1.简述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的特征。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②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 2.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角色。

①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作用;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③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3.简述小学几何教学中“强化动手操作”的具体形式有哪些?

①搭建活动 ②剪拼与折叠活动 ③实物操作活动 ④测量活动 ⑤作图活动 1.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①注重问题解决;②注重数学运(应)用;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 ④注重信息处理;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学活动;„ 2.简述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的特征?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②空间感念地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3.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重点、应用、中)①生活化策略 主题词句:多样化的和丰富的情境;激发探求欲;唤起有的经验; ②操作性策略 主题词句:儿童数学学习;直观方式;操作;

③情境激疑策略 主题词句:丰富的情境;有利于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 ④知识迁移策略 主题词句:有的稳固和清晰的数学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系统化;„

1.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①行为参与主要指(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②情感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③认知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与层次;„

2.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①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一)核心词句: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 ②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二)核心词句: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 ③表现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三)核心词句:思维水平;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交流;数学情感;„

3.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情境导入核心词句:情境本身则蕴涵着某一个规则命题;情境刺激着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

②活动导入 核心词句: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尝试;探究;

③问题导入 核心词句:儿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认知冲突;主动探究;„

1.简述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①懂得数学的价值;②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③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④学会数学交流;⑤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2.简述在建立概念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多例比较策略 核心词句:数学概念的标志;内涵;正、反例子;

②表象过度策略 核心词句:表象是直观到抽象桥梁;表象鲜明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③概括关键要素策略 核心词句:定义语句中的关键词语(要素); ④表述交流策略 核心词句:内部的思维常常需要一定的外部语言给予某些支撑; ⑤多次归纳的策略 核心词句:儿童观察的不精细,常常归纳的不全面或不确切; ⑥操作分类策略 核心词句:同类事物的关键属性; ⑦导读自悟策略 核心词句:自主学习;„ 3.简述口算与笔算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①规则制约运算的效果不同。核心词句:口算主要是依靠心智活动为主; ②间接联系的作用不同。核心词句:口算主要依靠间接联系起作用; ③运用技能的性质不同 核心词句:口算不容易进行思维的逆推;

④可变因素与不变因素的相互关系不同。核心词句:口算可以选择运算方式推; ⑤间接联系与直接联系的转变过程不同。核心词句:口算常常会由一直联系转化为另一种联系;⑥智力要求的不同。核心词句:注意力;记忆力;„

1.简述当今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方面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①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②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 程体验”(的价值取向);③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2.简述空间想象力的基本要素有那些? ①依据实物建立模型的能力;②依据模型还原实物的能力;③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能力;④能将模型或实物进行分解与组合的能力; 3.简述在小学数学的统计教学组织中可以运用那些基本的策略。①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②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③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19.简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培养儿童的数感,目的在于使儿童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一)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

①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②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二)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①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②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③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20.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一)空间识别障碍。

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①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②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视觉知觉障碍。

儿章在视觉知觉上表现出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在视觉观察中,还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2 1.简述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一〉问题情境的剌激模式。

①问题类型及其难度;②问题的呈现方式。

(二)问题的表征。(三)定势。(四)经验。(五)认知策略。(六)个性心理特征。19.简述构成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要素由哪些?这些因素构成了哪些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基本矛盾? 要素:①教学活动的共同体;②教学活动的对象 ③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基本矛盾: ①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矛盾;②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 ③儿章数学与成人数学之间的矛盾。20.简述在建立概念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多倒比较策略②表象过渡策略③概括关键要素策略z ④表述交流策略z⑤多次归纳策略z⑥操作分类策略;⑦导读自悟策略。2 1.简述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①仔细审定问题情境p②学会深度表征。19.简述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①操作材料;②辅助学具;③电化设备;④计算机技术。20.简述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

①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质量判断,从而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策略;②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和进步进行判断,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参 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③为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提供诸如行为方式、策略以及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从而帮助他们随时修正或发展;④使教师与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预期目标,并共同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⑤促进教师对儿童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的认识,改善儿童对数学的价值、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参与学习的情感。21.简述在概念引人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生活化策略;②操作性策略;③情境激疑策略;④知识迁移策略。

五、论述题

22.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一〉空间识别障碍。

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①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②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二)视觉知觉障碍。

儿童在视觉知觉上表现出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在视觉观察中,还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

23.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

①必须是一个关于“可能性事件”的数学认识活动;②必须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③必须是一个全体学生都参与的游戏活动;④游戏最终必须通过提问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事件的发生有可能性”或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

1.尝试论述从“数学是属于所有的人”的概念之下的“大众数学”价值观,来审视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数学学科,至少应该具有哪些性质特征? ①生活性 关键词:倡导将数学学习回归于儿童的生活;数学学习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

②现实性 关键词:儿童的数学应该是他们的现实数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沟通抽象数学与现实数学的联系; ③体验性 关键词:改变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组织策略、评价模式;体验数学;„ 2.请做一个采用“例-规教学模式”来组织的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基本环节:①感知例证 ②观察发现;③形成表象;;④逐步抽象;⑤概括规则;„ 1.举例论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实现“转变儿童学习方式”?。

①变单一形式为多样化形式; ②变单纯接受为探索发现与引导接受相结合; ③变概念获得活动为概念获得活动与问题解决活动相结合; ④变个体学习为独立探索与团队合作相结合;„ 2.请从以下案例中尝试分析,如下三种数学概念的学习,分别属于概念同化中的哪一种方式?(要能说明主要依据)

①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除法、除尽、商、余数等知识,继续学习关于整除的知识;②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继续学习关于梯形的知识;③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表内除法、一位数除法等知识,继续学习关于多 位数除法的知识;

①下位学习理由: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是新概念中的属概念。②并列学习理由:两种概念不构成属种关系,却具有相似性。③上位学习理由:新概念是原有认知结构中概念的属概念。„

1.请做一个“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教学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基本流程:①情境呈现 ②尝试操作与探究

关键组织行为:①是否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材料; ②是否有探索性的实验活动; 2.请实例说明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是如何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速度和质量的。①问题类型及其难度;关键词:不同类型的知识;不同类型的题目;检索; ②问题的呈现方式;关键词:问题的陈述方式;知觉图式的呈现方式;模式辨识;„ 1.分别举例说明在小学数学概念的巩固和运用阶段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变式训练策略;②精细加工策略;③概念结构化策略;④强化运用策略;„ 2.请用实例说明应当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①仔细审定问题情境; 策略:按基本成分分解问题情境;抓住关键语句(信息);注意整体与部分关系; ②学会深度表征 策略:模型尝试;原理联想;„

1.请做一个“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教学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①创设情景环节;②尝试探究与问题解决环节;③共同概况结论(讨论、评析或总结等)环节;„

2.简要说明,儿童在空间几何学习过程中的如下几种反应,分别属于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哪个阶段?

①因为这个(矩形)像门,而这个(三角形)不像门,所以它们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正方形)像一块手帕,而这个(菱形)也像一块手帕,所以它们是相同的。

②因为长方形是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长方形就是一种平行四边形。①水平0阶段(前认知阶段);核心观点:只能注意到对象的形状直观特征的某一部分;思维特征依赖对象的具体想象或自己的触觉的刺激;建立在“形状相同”这样的等级之上;

②水平3阶段(抽象/关联阶段);核心观点:已经开始能形成抽象的定义;区分概念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注意到不同图形性质之间的关系; 1.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的儿童空间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

核心词句:学习基本上是从认识“二维图形”开始的,但积累的却是大量的“三维”的几何经验,因此,他们在对“二维”图形的空间思考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依附相应的直观的物体,即平面几何的思考中对直观物体的依赖性 ②中年段的儿童,开始有可能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核心词句:在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性质特征时,已经开始不再将图形与相应的直观物体去对应,而只关注图形本身的性质特征。③高年段的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经开始更多的依赖模型的构建。核心词句:摆脱了对象的直观特征,思考的是对象的性质特征。

2.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①利用游戏来引导儿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等可能性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

②活动要求:第一,具有游戏的特点;第二,通过游戏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举例并简要说明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

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 核心词句: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 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核心词句:日常经验;

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 核心词句:直观;性质认识; 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核心词句:注重形状特征;忽视性质特征; ⑤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 核心词句:例如长方形与正方形;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核心词句:参照系依靠现实空间;

⑦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逐步形成的 核心词句:透视能力;想象能力;2.运用“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统计知识的课堂学习活动。

基本过程:①呈现情境;②转化为活动;③学生开展充分的活动;④学生交流活动的体验;

核心要素;①活动要适合儿童经验与兴趣;②回答要紧紧围绕统计观念的形成; 1.请具体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三种参与之间的关系。①情感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参与度来显现的(但是,有时参与度与情感参与之间也会分离,这就与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因素相关);②行为参与的方式则是影响认知参与的主要因素;③认知参与策略与参与度则无显著的相关性;„ 2.请用实例分别说明小学数学的概念引入阶段的主要教学组织策略。①生活化策略(数学概念往往就是源于普通的常识②操作性策略(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

③情境激疑策略(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④知识迁移策略(强抽象或者弱抽象);

22.请做一个采用“规一例教学模式”来组织的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

(一)必须是规则(计算)教学的内容;(二)必须是教师先给出规则(法则或者公式等);(三)至少包含的步骤: ①教师先出示(呈现)规则(法则或者公式);②教师解释(说明、帮助理解)规则(法则或者公式);③用实例进行验证;23.请举例分析在小学空间几何教学中,可以如何落实“强化动手操作”这个策略。

①搭建活动;②剪拼与折叠活动;④实物操作活动;④测量活动;⑤作图活动。22.说明在小学数学引人概念阶段教学组织中分别运用哪些教学策略? 儿章学习数学概念有一个学习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之为“概念的引人”。①生活化策略;②操作性策略;③情境激疑策略;④知识.移策略。23.请分别举例说明小学概率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

①通过大量的活动来获得对事件可能性的体验②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③通过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事件的可能性。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复习题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2017春网上终结性考试综合练习

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答案:C 客观性 2.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答案:D逻辑和推理

3.“算法化”是以()为价值取向的。答案:A功利 4.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答案A大众化 5.以功利为价值取向的数学教育价值追求可以称之为()答案C算法化 6.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与()四因素之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答案D环境

7.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结构具有“学术中心的课程开发”、“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螺旋式的课程结构”以及()等等的特征。答案A记忆为主的课堂教学 8.下列不属于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A基础性 B普及性 C科学性 D发展性 答案:C 9.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社会的进步”、“数学的发展”以及()等。

A学生的需要观 B国家的需要观 C生活的需要观 D儿童的发展观 答案:D 10.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逻辑推理 D注重数学交流

答案:C 11.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等四个纬度。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答案:D 12.下列不属于从数学活动的素养切入而概括出的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的是()。

A 数感 B空间观念 C 应用意识 D数学思考 答案:D 1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等四个领域。A解决问题 B符号感 C推理能力 D实践与综合应用 答案:D

14.下列不属于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的是()。A基础性原则 B学术性原则

C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D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B 1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原则的是()。A统一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简明性原则 D渗透性原则 答案:A 16.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两类。A发现学习B知识学习C技能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答案:A 17.下列不属于知识学习某一阶段的是()。A选择阶段 B领会阶段 C问题阶段 D习得阶段 答案:C 18.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等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

A策略性知识 B过程性知识 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 答案:A 2

19.从数学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操作”与()等三类。A逆运算 B数量关系 C解题思路 D策略 答案:D 20.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A语言表述阶段 B理解结构阶段 C学会解题阶段 D符号运算阶段 答案:C 21.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主要有:创设情境、(用等四个阶段。

A独立探究 B提出假设 C理解发现 D动手操作 答案:B 22.“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A数学化 B认知 C参与 D学习准备 答案:A 23.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的过程。A接受知识 B数学活动 C传递数学 D解题训练 答案:B 24.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A传递与接受 B控制与被控制 C交互主体 D知与不知 答案:C 25.现代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的过程。A 建构 B 吸纳 C 传递 D 训练 答案:A

。)、检验假设和总结运))的关系。

26.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 “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A感受环节 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 D反馈环节 答案:D 27.下列不属于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特点的是()。A客体性 B思考性 C单一性 D接受性 答案:B 28.下列不属于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的是()。A准备原则 B活动原则 C个别适应的原则 D需要原则 答案:D 29.“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称之为()。

A照本宣科型策略 B简单对话型策略 C任务驱动策略 D思维交互型策略 答案:B 30.由教师先创设一个能刺激学生探究的具有现实性的情境,学生则是通过自己(小组合作的或独立的)探究,发现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教学策略称之为()。A Hands on活动策略 B 照本宣科策略 C 交互式问题解决策略 D探索-发现式策略 答案:D 31.通过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成员(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语或行为的对话,使不同的思考和活动发生互动,从而促进学生思考的教学策略称之为()。A交互式问题解决策略 B探索-发现式策略 C Hands on活动策略 D照本宣科策略 答案:A 32.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来帮助学生接受并内化既定的数学知识,形成既定的数学技能的属于()的教学组织类型。A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B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 C探索-发现型教学组织 D自主型的教学组织 答案:A 33.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答案:B 34.以下不属于学习评价目的的是()。

A师生活动质量的判断 B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C依据学业对学生排序 D为师生活动提供反馈 答案:C 35.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A目标取向的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答案:B 36.以科学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A形成性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表现性评价 D质性的评价 答案:B 37.以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A形成性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表现性评价 D质性的评价 答案:D 38.概念与词汇的关系是()关系。

A一一对应 B内容与形式 C内涵与外延 D抽象与概括 答案:B 39.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的“内涵”和概念的()。A定义 B抽象 C符号 D外延 答案:D 40.概念的抽象过程中大致要经历“分离”、“提纯”和()等三个环节。

A表征 B简化 C描述 D思考 答案:B 4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关系。A属种 B交叉 C对立 D同一 答案:A 42.从正方形中抽象出长方形的过程称之为()。A强抽象 B概括 C弱抽象 D分离 答案:C 43.不属于运算心理活动过程特征的是()。

A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协作 B运算方法和运算技巧结合 C外部操作和内部思维同步 D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维统和 答案:B 44.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等一些内容。

A数的认识 B运算方法 C简便运算 D理解算理 答案:B 45.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可以称之为()。A方法 B性质 C算理 D规则 答案:C 46.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学习是以()学习为起点的。A方法 B认数 C概念 D性质 答案:B 47.不属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特点的是()。

A淡化证明 B逐步深化 C合情推理 D注重命题 答案:D 48.不属于小学空间几何特征的是()。A 直观几何 B证明几何 C经验几何 D实验几何 答案:B 49.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A概念 B图像 C性质 D表象 答案:D 50.不属于描述空间对象量的方面概念的是()。A 测量 B 面积 C 体积 D长度 答案:A 51.空间定位不包括()。

A空间形式 B空间方位 C空间大小 D空间距离 答案:A 52.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主要是()。A已有概念 B生活经验 C公理体系 D几何命题 答案:B 53.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

A 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 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答案:B 54.问题的客观方面就是指()。

A课题范围 B问题空间 C目标状态 D起始状态 答案:A 55.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数据”、“关系”和()等。A 状态 B 运算 C 问题 D 方法 答案:A 56.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和“评价结果”。

A 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 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答案:B 57.从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看,背景命题的检索阶段就是()阶段。

A 理解问题 B设计方案 C 执行方案 D评价结果 答案:B 58.不属于小学概率与统计学习的课程意义的是()。

A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 B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C获得绘制图表的能力 D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C 59.不属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的是()。A 基本概念是帮助理解的基础 B 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 C 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 D 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 答案:A 60.不属于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的是()。A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B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C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是建立在计算之上的 D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答案:C

一、判断题:30道

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

1.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答案:×

2.作为教育的数学是一门经过专门加工的数学。()答案:√

3.当今人们对课程内涵的界定已呈多元化的格局。()答案:√

4.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术中心”的特征。()答案:√

5.初步了解“不确定现象”或“事件的可能性”是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答案:×

6.小学数学中的“量与计量”知识属于“常规法则”中的重要内容。()答案:√

7.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能力。()答案:√

8.将学习的全部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称为接受学习。()答案:√

9.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答案:×

10.范例教学强调利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来组织教学。()答案:√

11.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答案:×

12.课堂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控制予以体现的。()答案:×

13.“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是课堂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答案:√ 14.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答案:×

15.启发式谈话法中的师生的对话是以理解为核心的。()答案:√

16.好的教学方法应当能刺激学生的参与。()答案:√

17.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答案:√

18.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相对评价。()答案:√

19.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在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某种鉴定。()答案:×

20.指学习者个人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知识称之为客观性知识。()答案:×

21.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两个基本形式。()答案:√

22.概念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答案:×

23.运算法则是关于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答案:√

24.关于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称之为运算方法。()答案:×

25.空间几何主要就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或关系的一门学科。()答案:√

26.小学的几何属于一种论证几何。()答案:×

27.问题的条件信息就是指已经给出的数据。()答案:×

28.数学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给定的某种状态。()答案:√ 29.儿童的统计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答案:√

30.儿童的统计知识的学习重点就是要能学会制作统计图表。()答案:×

二、填空题:20道

1.数学学科具有、、等特征。

答案:抽象性、严谨性、运用的广泛性

2.数学的严谨性特征体现在它的、以及 等方面。答案:逻辑性、精确性、系统性

3.通常认为数学的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以及 等三类。答案:实用知识、学科知识、文化素养

4.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以及 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答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国际上小学数学的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开始逐渐凸现出、、等价值取向发展上的特征。答案:切近儿童生活、强化过程体验、注意探究发现

6.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从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以及实践活动或综合运用这四个领域。答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7.按照学习的对象的特征以及学习目标的不同,认知学习可以分为、以及 等三类。答案:知识学习、技能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8.知识学习过程大致包含了、、以及巩固阶段等这样几个阶段。答案:选择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

9.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以及 等三个问题。

答案: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有效、教师要注意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教师在发现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指导

10.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以及反思评价等。答案: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获得结论

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以及 等。

答案: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

12.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主要包括、、以及态度等因素。

答案:兴趣、动机、自信心 13.小学数学的教学组织主要有、以及 等三种不同的类型。

答案:接受型的教学组织、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自主型的教学组织

14.常见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包括、、以及“实验法”、“练习法”等。答案:叙述式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

15.学习评价除了具有“导向”、“反馈”等价值外,还应具有、、等价值。答案:诊断、激励、研究

16.儿童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及 等三个阶段。答案:感知阶段、表象阶段、概念阶段

17.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以及 等策略。答案:情境导入、活动导入、问题导入 1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以及 等的识别。

答案:空间方位、空间距离、空间大小 1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以及“评价结果”等四个心理过程。答案:理解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

20.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以及 等。答案: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加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三、简答题:18道 1.简述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答案: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懂得数学的价值; 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 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会数学交流; 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漏答一个要点扣2分)

2.简述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注重问题解决; 第二,注重数学应用; 第三,注重数学交流; 第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

第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漏答一个要点扣2分)

3.简述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案: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四个:

基础性原则;

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作用原则。

(每个要点3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2~3分)

4.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答案:

①注重问题解决; ②注重数学运(应)用; 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 ④注重信息处理; ⑤注重数学体验; ⑥注重数学活动;

(每个要点2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2~3分)

5.简述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答案: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如下三个共同性的特征: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 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 的价值取向; 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每个要点4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2~3分)6.简述认知迁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答案:认知迁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如下四个因素:

对象的共同因素; 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定势的作用; 学习的指导。

(每个要点3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2~3分)

7.简述探究学习的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答案:探究学习的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注意探究教学模式对学习主体的适用性。第二,注意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呈现。第三,注意教师引导的适度性。

第四,加强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每个要点3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2~3分)8.简述在课堂学习中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

答案:在课堂学习中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是: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而学生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是按主导与主体之间的不断错位滑移来实现相互作用的。(6分)

具体地说,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切合的引导予以体现;对话是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基本交互形式;课堂教学是一个人际之间充分交流与分享的过程。(6分)9.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所谓学生参与,主要就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身心投入,它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的程度。(3分)

①行为参与。行为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行为表现;

②情感参与。情感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③认知参与。认知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与层次;

(每个要点3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2~3分)10..简述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答案: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有三个: 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 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每个要点4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2~3分)11.简述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答案:常见的教学手段有:

操作材料; 辅助学具; 电化设备;

计算机技术等四类。

(每个要点3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2~3分)12.简述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案: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基本内容有如下七个方面:

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 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数学技能的形成;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水平; 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 数学学习的态度与情感; 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漏答一个要点扣2分)

13.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答案: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如下一些策略:

生活化策略; 操作性策略; 情境激发策略; 知识迁移策略。

(每个要点3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2~3分)14.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情境导入。

②活动导入。

③问题导入。

(每个要点4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2~3分)15.简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答案: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1)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即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

(2)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即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3)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每个要点4分)

16.简述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特点。答案: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特点是:(1)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

(2)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每个要点6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2~3分)17.简述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

答案: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数学问题是一组尚未达到目标状态的、有待加工处理的信息系统。(6分)它主要由以下三种成分构成:

条件信息、目标信息、运算信息。(每个要点2分)18.简述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

答案: 在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这个过程中,主要会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1)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2)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3)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每个要点4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2~3分)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复习题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复习题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C)。A 抽象性 B 严谨性 C 客观性 D 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D)。

A经验符号B非形式化C实践活动D逻辑和推理 3.“算法化”是以(A)为价值取向的。A功利B数学素养 C数学家D逻辑思维

4.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A)。

A大众化 B公理化 C逻辑化D算法化

5.以功利为价值取向的数学教育价值追求可以称之为(C)。A 大众化 B形式化 C 算法化 D 公理化

6.下列不属于数学素养特征的是(A)

A 精确性 B 发展性 C 过程性 D 实践性

7.下列不属于数学素养内涵的是(B)

A 数学思想 B解题能力 C 数学交流 D 数学价值

8.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度”阶段,相当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B)阶段。

A 映象式阶段 B动作式阶段 C 符号式阶段 D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度 9.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再认识包含要形成“儿童数学观”、“现实数学观”以及(D)。A 科学数学观 B抽象数学观 C 形式数学观 D 生活数学观 10.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呈现具有(B)的特征。

A 系统性 B直观性 C 精确性 D 完整性

11.借以认出对象和现象的一种逻辑方法称之为(D)。A 分析 B综合 C 观察 D 比较 12.从一种判断作出另一种判断的思维过程称之为(D)。A 分析 B综合 C 判断 D 推理 13.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与(D)四因素之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A 目标 B 内容 C 学具 D 环境

14.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结构具有“学术中心的课程开发”、“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螺旋式的课程结构”以及(A)等等的特征。

A记忆为主的课堂教学B多元化的学习评价C多样化的课程内容D发展性的课程目标。15.下列不属于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C)。

A基础性 B普及性 C科学性 D发展性

16.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社会的进步”、“数学的发展”以及(D)等。

A学生的需要观B国家的需要观 C生活的需要观D儿童的发展观 17.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 注重问题解决 B 注重数学应用 C 注重逻辑推理 D 注重数学交流 18.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包括“一般性目标”和(B)。A 知识性目标 B 过程性目标 C 技能性目标 D 总体性目标 19.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A 运算规则 B 数的概念 C 图形分解的思路 D 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20.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目标加强了过程目标与(B)。A 知识性目标 B 体验性目标 C 技能性目标 D 总体性目标 21.数学的学科的目标不包括(D)。

A 运算能力 B 解决问题能力 C 数学交流 D 欣赏数学之美

22.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表现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A)。A 情感与态度 B 运算与技能C 数学交流D自信心

2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等四个纬度。A 数与代数 B 统计与概率 C 空间观念 D 情感与态度 24.下列不属于从数学活动的素养切入而概括出的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D)。A数感B空间观念 C应用意识D数学思考 25.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D)等四个领域。A解决问题B符号感C推理能力D实践与综合应用 26.下列不属于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的是(B)。

A基础性原则 B学术性原则 C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D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27.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原则的是(A)。A 统一性原则 B 循序渐进原则 C 简明性原则 D 渗透性原则

28.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的知识呈现”和(C)等这样三个特征。

A 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 以计算为主线 C 模仿例题式练习配套 D 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29.下列不属于传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有(B)。

A 代数初步知识 B 概率知识 C 几何初步知识 D 量与计量知识 30.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内容分为数与代数、(C)、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或综合运用等四个领域。

A 应用题 B 运算 C 空间与图形 D 量与计量

31.模仿例题式的配套练习包括“完全模仿式配套”和(C)。

A 不完全模仿式配套 B 完全创造式配套 C 综合拓展式配套 D 层次性配套 32.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选择上表现出(A)的价值取向的特点。A 贴近儿童生活 B 强化过程体验 C 注重探究发现 D 倡导解题训练

33.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接受性学习”和(A)两类。

A 发现学习B 知识学习C 技能学习D 问题解决学习

34.下列不属于知识学习某一阶段是(C)。A选择阶段B领会阶段C问题阶段D习得阶段 35.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A)等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A策略性知识B过程性知识 C技能性知识D概念性知识 36.从数学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操作”与(D)等三类。A逆运算B数量关系

C解题思路D策略

37.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C)。A 语言表述阶段 B 理解结构阶段 C 学会解题阶段 D 符号运算阶段

38.从问题解决的活动性质看,儿童具有个性特征的数学能力类别主要有逻辑型和(D)两种。

A几何型 B 具体型 C 概括型 D 计算型

39.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C)三种。

A 计算型 B 具体型 C 调和型 D 概括型

40.以语言为媒介的知识(概念)的间接的、动态的建构过程可以称之为(A)。

A 知识学习B 技能学习C 问题解决学习D 接受学习41.技能可以为动作技能与(A)两类。

A 心智技能 B 解题技能 C 学习技能D制作技能

42、小学儿童已经开始建立了守恒性原则与(C)这两个最基本的逻辑原则。

A 分类规则 B 定量性 C 可逆性 D 推理规则

43、从数学思维的直觉性看,认知学习中的数学能力可以分为“分析-逻辑性”和(A)两类。

A 几何—直觉型 B 分析—批判型 C 综合---概括型 D 计算---逻辑型

44.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A 行为主义B格式塔理论C人本主义D“数学化”理论

45.范例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基本性”、“基础性”和(A)这三个特征。A范例性B专题性 C发现性D发生性

46.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主要有:创设情境、(B)、检验假设和总结运用等四个阶段。A独立探究B提出假设 C理解发现D动手操作

47.“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A)

A数学化 B认知

C参与D学习准备

48.下列不属于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特点的是(B)。A 客体性 B 思考性C 单一性 D 接受性 49.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来帮助学生接受并内化既定的数学知识,形成既定的数学技能的属于(A)的教学组织类型。

A 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B 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 C 探索-发现型教学组织 D 自主型的教学组织

50.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B)的过程。A接受知识B 数学活动C传递数学D解题训练51.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C)的关系。A传递与接受B控制与被控制 C交互主体D知与不知

52.现代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A)的过程。

A建构 B吸纳

C传递D训练

53.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D)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A感受环节 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D反馈环节

54.下列不属于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特点的是(B)。A 客体性 B 思考性 C 单一性 D 接受性

5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儿童的参与主要是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C)。A 探究参与 B 问题参与C 认知参与 D 评价参与 56.不属于情感参与要素的是(C)。A 兴趣 B 动机 C 认知 D 态度 57.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的是(D)。

A 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B 教学活动的对象 C 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D 教学活动的手段 58.属于学生以问题的定向思考为起点,并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尝试性探索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A)。A 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 B 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C 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D 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

59.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是(D)

A 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 B 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C 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D 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60.下列不属于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的是(D)。A 准备原则 B 活动原则 C 个别适应的原则 D 需要原则 61.“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称之为(B)。

A照本宣科型策略B简单对话型策略 C任务驱动策略D思维交互型策略 62.由教师是先创设一个能刺激学生探究的就有现实性的情境,学生则是通过自己(小组合作的或独立的)探究,发现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教学策略称之为(B)。

A交互式问题解决策略B探索-发现式策略 C Handson活动策略D照本宣科策略 63.通过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成员(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语或行为的对话,使不同的思考和活动发生互动,从而促进学生思考的教学策略称之为(A)。A交互式问题解决策略 B探索-发现式策略 CHandson活动策略D照本宣科策略 64.接受型的教学组织主要包含着“讲解”、“示范”、“呈现”以及(D)等这样一些具体的行为。

A 对话 B 操作 C 讨论 D 演示

65.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方法的是(B)。

A 叙述式讲解法 B 探索—发现法 C 启发式谈话法 D 演示法

66.通过教师的口述和示范,想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或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称之为(A)。

A 叙述式讲解法 B 探索—发现法 C 启发式谈话法 D 演示法

67.下列属于制约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变量的是(C)。

A 教育价值的理解 B 对学生特点的认识 C 对学业成绩的要求 D 教师的自身特点 68.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C)。A 操作材料 B 辅助学具 C 音像资料 D 计算机技术 69.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A导向价值B甄别价值C反馈价值D诊断价值

70.以下不属于学习评价的目的地是(C)。A师生活动质量的判断B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C依据学业对学生排序D为师生活动提供反馈

71.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B)。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72.以科学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B)。A形成性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表现性评价D质性的评价 73.以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D)。A 形成性评价 B 量化的评价 C 表现性评价 D 质性的评价

74.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原则包括“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A)。A 发展性原则 B 主体性原则 C 结果性原则 D 甄别性原则 75.不属于数学学业内容的是(D)。

A 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 B 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 C 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D 数学解题速度与准确度

76.下列属于获得性评价特征的是(C)。A 表现性 B 生成性 C 预设性 D 过程性

77.一种以学习内容以及具体的过程目标为参照的评价称之为(A)。A 形成性评价 B 获得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表现性评价

78.以将某个预设的位置作为一个“常量”为特征的评价称之为(A)。A 常模参照评价 B 目标参照评价 C 个性特征参照评价 D 表现性评价

79.以双向的“商讨式”的语言交流活动为基本特征的教学评价方法是(B)。A 临床观察法 B 交流访谈法 C 随堂测验法 D 研讨解析法 80.概念与词汇的关系是(B)关系。

A 一一对应 B 内容与形式 C 内涵与外延 D 抽象与概括

81.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的“内涵”和概念的(D)。A定义B抽象 C符号D外延 82.概念的抽象过程中大致要经历“分离”、“提纯”和(B)等三个环节。A表征 B简化C描述D思考

83.“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A)关系。A属种B交叉C对立D同一 84.从正方形中抽象出长方形的过程称之为(C)。A 强抽象 B 概括C 弱抽象 D 分离 85.从三角形抽象出直角三角形的过程称之为(A)。A 强抽象 B 概括C 弱抽象 D 分离 86.属于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的是(A)。A分类B概括C抽象D定义

87.下列不属于概念间相容关系的是(B)。A属种关系B对立关系C同一关系D交叉关系 88.下列不属于用定义呈现概念的方式的是(A)。A语言描述B“属加种差”C发生定D约定式定义

89.“平行”与“垂直”等概念是属于(B)类型的数学概念。

A反映对象的性质特征 B反映对象的相互关系 C反映某些操作程序及其特征 D反映组成客观世界关系与形态基本元素的本质特征

90.不属于学生概念形成的主要过程的是(C)。

A感知具体对象阶段 B尝试建立表象阶段 C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 D抽象本质属性阶段 91.不属于学生概念同化的主要过程的是(B)。A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 B尝试建立表象阶段 C进一步抽象形成新概念 D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

92.下列不属于在引入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A)。A多例比较策略 B生活化策略 C操作性策略 D情境激疑策略

93.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C)。A多例比较策略 B生活化策略 C操作性策略 D情境激疑策略

94.不属于运算心理活动过程特征的是(B)。A 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协作 B 运算方法和运算技巧结合 C 外部操作和内部思维同步 D 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维统和

95.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等一些内容。A数的认识B运算方法C简便运算D理解算理 96.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可以称之为(C)。A方法 B性质 C算理 D规则

97.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学习是以(B)学习为起点的。A方法 B认数 C概念 D性质 98.不属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方式特点的是(D)。A 淡化证明 B 逐步深化 C 合情推理 D 注重命题

99、不借助工具直接通过思维求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称之为(B)。A 笔算 B 口算 C 估算 D 速算 100、儿童的“数数”活动的第一个水平阶段主要是(C)。A 在第一加数基础上的逐一数 B 按群数C 逐一数数 D 按群加

101、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B)等。A 练习导入 B 问题导入 C 经验导入 D 算理导入

102、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过程性策略”、“多样化策略”、和(A)等。A 表现性策略 B 情境策略 C 针对性策略 D 注重算法思维策略 103、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包括“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和(C)。A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数 B在实际情景中计算C 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 D 在实际情境中解答问题。

104、不属于良好数感特征的是(C)。A 能充分了解数的意义 B 可以较快的辩识出数的相对大小C能很快的求出运算的结果 D 能了解数与数之间的多种关系

105、不属于小学空间几何特征的是(B)。A 直观几何 B 证明几何 C 经验几何 D 实验几何

106、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几何学习内容与原来相比增加了(C)。A对称与平行 B 面积与体积 C 图形与变换 D 实验与证明

107、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D)。A 概念 B 图象 C 性质 D 表象 108、不属于描述空间对象量的方面概念的是(B)。A 长度 B 测量C 面积 D 体积 109、空间定位不包括(A)。

A 空间形式 B 空间方位C 空间大小 D 空间距离

110、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主要是(B)

A 已有概念 B 生活经验C 公理体系 D 几何命题

111、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C)等方面。A 空间想象障碍 B 性质理解障碍C 视觉知觉障碍 D 空间描述障碍

112、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水平1阶段也被称之为(B)。

A 前认知阶段 B 直观化阶段 C 描述阶段 D 抽象阶段

113、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C)。

A 水平0 B 水平1 C 水平2 D 水平

114、运用被构造出来的实物模型的阶段称(B)阶段。A 具体 B 半具体 C 半抽象 D 抽象

115、儿童在几何学习中获得对象性质的基础是(A)。

A 观察形体特征 B 形象生活图形 C 抽象图形本质 D 运用变式图形

116、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A 问题的起始状态B 问题空间 C 问题的目标状D问题的中间状态

117、问题的客观方面就是指(A)。A 课题范围 B 问题空间 C 目标状态 D 起始状态 118、问题条件信息包括“数据”、“关系”和(A)等。A 状态 B 运算 C 问题 D 方法 11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解决问题”、“设计方案”、(B)和“评价结果”。

A 填补认知空隙 B 执行方案 C 反思修正 D 调查资料 120、从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看,背景命题的检索阶段就是(B)阶段。A 理解问题 B 设计方案 C 执行方案 D 评价结果

121、从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看,在头脑构造问题表征阶段就是(A)阶段。

A 理解问题 B 设计方案 C 执行方案 D 评价结果

122、一般的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A)

等。

A 探究启发式 B 尝试错误法 C 逆推法 D 逼近法

123、一般的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方法有“试误法”、“逆推法”和(D)等。A 算法化 B 顿悟 C 探究启发式 D 逼近法

124、在问题情境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提出一些子目标,利用不断的获得子目标的实现来逼近问题目标的问题解决方法称之为(D)。A 算法化 B 顿悟 C 探究启发式 D 逼近法

125、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为(A)。A 问题表征阶段 B 明确条件阶段 C 感觉阶段 D 理解联想阶段 126、不属于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的是(D)。A 定势 B 问题的表征 C 认知策略 D 解题速度

127.发展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以(A)为基础的。A 发展问题表征能力 B 发展形式化的能力 C 发展尝试猜测能力 D 发展自由想象能力

128、不属于小学概率与统计学习的课程意义的是(C)。A 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 B 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C 获得绘制图表的能力 D 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9、不属于我国新世纪数学课程标准所呈现的小学“统计与概率”课程教学的目标方向的是(D)。A 直观活动 B 过程体验 C 日常生活 D 基本概念 130、不属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的是(A)。A 基本概念是帮助理解的基础 B 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 C 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 D 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1.数学具有(ACE)等特征。A 抽象性 B 公理性 C 严谨性 D 系统性E 应用广泛性 2.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AC)。A非形式B公理化C经验符号D数学世界E演绎体系 3.不属于“现实数学”的特征的是(AD E)。

A形式化B局部组织C生活经验 D公理体系 E直觉

4.数学素养具有(ABC)等一些特征。A发展性B过程性C实践性D系统性E抽象性 5.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数学学科,至少应具有(ADE)等的性质特征。A生活性B抽象性C严谨性D体验性E现实性

6、人们对课程内涵的界定主要有(ABDE)等几个纬度。A学科、知识B目标计划纬度C内容体系纬度D经验、体验纬度E活动纬度 7.构成课程的主要因素是(ABCE)。A教师B学生C教材D学具E环境 8.属于我国传统小学数学课程结构特征的是(ABCE)

A学术中心的课程开发 B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 C螺旋式的课程结构D体验为住的课堂教学E笔纸考试为主的学业评价

9.建国后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特点包括(ABC)。A 十分强调实用性B部分强调学科目的 C强调积极的学习态度D比较强调问题解决能力E强调数学交流能力 10.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是(ABE)。A社会的进步B数学的发展C教师的条件D学校的环境E儿童的发展观

11.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包括(ABCE)。

A认数与计算B量与计量C几何初步D统计与概略E应用题

12、从知识的领域切入看,我国新世纪数学课程内容中的第一阶段(1—3年级)的“数与代数”部分主要包含(ABCE)等内容。

A数的认识B数的运算C常见的量D式与方程E探索规律

13.从知识的领域切入看,我国新世纪数学课程内容中的第二阶段(4—6年级)的“数与代数”部分主要包含(ABDE)等内容。

A数的认识B数的运算C常见的量D式与方程E探索规律

14、从知识的领域切入看,我国新世纪数学课程内容中的第二阶段(4—6年级)的“空间与图形”部分主要包含(ABCE)等内容。

A图形的认识B图形与变换C图形与位置D面积计算E测量 15.数学思考主要包括(ABDE)等思维活动。

A数感B符号感C解题能力D空间观念E推理能力

16.构成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素养结构主要包括(BCDE)等。A解题B数感C统计观念D符号感E空间观念

17.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呈现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BCD)等几个方面。

A要充分反映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B要注意趣味性与可读性C要图文并茂并注意其直观性D要能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E要注意思考方法的提示

18.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和任务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CDE)。A 发现学习B 接受学习C 知识学习D 技能学习E 问题解决学习19.接受学习的基本过程是(ACDE)。

A呈现材料B认知整合C讲解分析D理解领会

E反馈巩固 20.知识学习主要包含(ACDE)等几个阶段。

A 选择阶段 B 感知阶段 C 领会阶段 D习得阶段E 巩固阶段 21.数学的运算技能学习基本过程是(A BE)。

A 认知阶段 B 联结阶段 C 法则阶段 D 程序阶段 E 自动化阶段 22.小学数学认知学习任务大致可以分为(A D)等。

A 记忆操作类学习B 发现学习C 接受学习D 探索性的学习E 反馈巩固 23.小学数学的认知迁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AB DE)等这样几个基本的条件。

A 对象的共同因素 B 以有经验的概括水平C学习的内容 D 定势的作用E 学习的指导 24.儿童获得数学概念能力的发展具有(ACDE)等这样一些特征。

A 从以“概念形成”为主逐渐发展到“概念同化”为主 B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 C 数学概念的建立受经验的干扰逐渐减弱 D从认识概念的自身属性逐步发展到理解概念间的联系 E 数、形的分离发展到数、形的结合 25.儿童数学技能的发展包含(BCE)等这样几个规律。

A数、形的分离发展到数、形的结合B从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C 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 D数学概念的建立受经验的干扰逐渐减弱 E 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的发展

26.儿童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大致要经历(A CDE)等一些阶段。

A 语言表述阶段 B 掌握数量关系阶段 C 理解结构阶段 D 多极推理能力形成阶段E 符号运算阶段

27.数学观察能力至少含有(A B CD)等这样几个要素。

A 对象的概括化的能力 B 知觉的形式化能力 C 空间结构的知觉能力 D 逻辑模式的辩识能力 E 空间想象的能力

28.程序教学模式的特征主要有(ABDE)。

A 积极反应 B 小步子 C 方法灵活 D 即时反馈 E 自定步调 29.发现学习主要具有(ACE)等这样一些优点。

A激发学生学习兴趣B适应于所有学生C能促使学生的“迁移”能力的提高D单位时间内学习效率高 E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0.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具有(ABD)等本质特征。

A 是数学活动的过程 B 是师生相互作用过程 C 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 D 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E 是师生获得数学训练的过程

31.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在(AB C D)等方面的某些特征。

A 主体性 B实践性 C 探究性 D 合作性E 兴趣性 32.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特点主要包括(ABCD)。A 客体性 B接受性 C 单一性 D 封闭性E 多样性

33.转变学习方式主要是指(BCDE)。

A 变教师讲解为学生自己探究 B 变单一形式为多样化形式 C 变单纯接受为探索发现与引导接受相结合 D 变概念获得活动为概念获得活动与问题解决活动相结合E 变个体学习为独立探索与团队合作相结合

34.建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具有(ABCE)等的价值。

A 是教师确定教学组织过程的依据 B 有助于抉择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 C 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D 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E 是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依据

35.建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依据主要包括(BCD)。A 对学生学习数学成绩的要求 B 对小学数学教育价值追求的基本认识 C 对儿童学习数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D 对课堂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诠释E 对教师自身价值的认识 36.构建教学策略的原则主要包括(A C DE)。

A 准备原则 B 追求学业成绩原则 C 活动原则 D 主动参与的原则E 个别适应的原则

37.现代小学书许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像(BCD)这样一些有效的策略。

A 对话策略 B 交互式问题解决策略 C Hands on活动策略 D 探索—发现式策略E 技巧性讲解策略

38.从课堂学习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组织主要有(A DE)集中类型。

A 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B 讲解型的教学组织 C 讨论型的教学组织 D 问题解决型的教学组织 E 自主型的教学组织

39.问题解决型的教学组织主要应注意(ACE)等几个问题。A 对话 B 讲解 C 讨论 D 演示E 操作

40.所谓练习的科学性主要指(CDE)等几个方面。

A 练习要有科学性 B 练习要有理解性 C 练习要有针对性 D 练习要有层次性E 练习要有多样性。

41.学习评价的价值主要包括(ABCE)

A 导向价值 B 反馈价值 C 激励价值 D 甄别价值E 研究价值 42.学习评价按其取向的角度可以划分为(ADE)

A 目标取向评价 B 质的评价 C 形成性评价 D主体取向评价E过程取向评价 43.小学数学学业评估原则主要有(ABE)。A发展性B过程性C控制性D甄别性E全面性

44.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业评估主要内容的有(AD)。

A学生的解题水平与技巧 B学生对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C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D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方式

E学生数学技能的形成

45. 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从评价的功能角度可以分为(BE)。A 表现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获得性评价 D 质性评价 E 总结性评价 46.从评价的取向和追求看,学业评价可以分为(AC)

A 表现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获得性评价 D 质性评价 E 总结性评价 47.常见的小学数学学业表现性评价的测量方法有(ACDE)

A 解释性任务 B 记忆性任务 C 调查性任务 D 设计性任务E 实验性任务 48.促进学生发展的小学数学评价策略主要包含(ABC)

A 过程性 B表现性 C 发展性 D 甄别性E 全面性

4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ACE)

A 注重目标达成原则 B 注重教学控制原则 C 注重行为表现原则 D 注重任务完成原则E 注重效果全面原则

50. 数学概念至少具有(BCDE)这样一些特征。A 科学性 B 精确C 特殊性 D 抽象性 E 系统性 51.抽象过程中大致要经历(BDE)等几个环节。

A 感知 B 分离 C 分析 D 提纯E 简化 52.概念的分类包含着(ACD)等几个要素。

A 属概念 B 规则 C 种概念 D 分类标准E 关系 53.概念之间的相容关系包括(ABE)

A 统一关系 B 属种关系 C 对立关系 D 矛盾关系E 交叉关系 54.数学概念至少有(B D)这样一些特征。A 科学性 B 精确性 C 特殊性 D 抽象E 系统性 55.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概念不定义方式有(BCDE)A 公理化 B 语言描述 C 枚举 D 直接运用E 图形描述 56.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定义方式有(ABDE)

A 集合定义 B 外延定义 C 枚举 D 发生定义E 关系定义

57.儿童获得数学概念大致都要经历(AC)等几个阶段。A 感知阶段 B 理解阶段 C 表象阶段 D 分离阶段E 思维阶段

58.儿童在形成数学概念的不同阶段主要运用(B C)等不同的语言。

A 描述语言 B 直观语言 C 表象语言 D 抽象语言E 概念语言

59.经验对儿童的数学概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B C D)等几个方面。

A 经验对概念学习产生积极的效应 B 经验的用语和数学用语不一致 C 经验对概念学习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 D 数学概念与日常经验在语义沙锅内混淆E 数学无法指导响应的日常经验

60.儿童运用“概念形成”途径获得数学概念大致要经历(ABCDE)等几个阶段。A 感知具体对象 B 尝试建立表象 C 抽象本质属性 D 符号表征E 概念的运用 61.儿童运用“概念同化”途径获得数学概念大致要经历(BDE)等几个阶段。

A 感知具体对象 B 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 C 尝试建立表象 D 进一步抽象形成新概念E 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

62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从逻辑层面看主要包含(B C D)等一些内容。A 运算技巧 B 运算法则 C 运算性质 D 运算方法E 四则运算

63.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内容特点包括(ABCE)

A 以认数学习为起点 B 以整数四则运算为主线 C 小数与分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学习与认数学习交织进行的 D 运算技巧是运算规则学习的重点E 性质与概念学习是伴随着运算规则学习而展开的

64.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学习方式特点包括(BCD)。

A通过运算训练形成技能 B淡化严格证明而强化合情推理 C重要规则逐步深化 D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E以命题的形式给出所有的规则 65.儿童掌握计算规则的过程特点主要有(ACE)。

A生活经验是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 B规则是通过大量的训练而形成的 C规则的运用有明显的阶段性 D丰富的生活情境扩展着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E从实物表征运算到符号表征运算

66.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ACD)等策略。

A 情境导入 B 概念导入 C 活动导入 D 问题导入 E 运算导入 67.下列描述小学空间几何知识特点正确的有(A CE)。直观几何 B 论证几何 C 经验几何 D 证明几何E 实验几何

68.我国新课程标准关于小学空间几何的学习增加了(B C)等内容。A 图形与测量 B 图形与变换 C 图形与位置 D 图形与计算 E 图形与对称 69.小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目标从内容的特征角度可以描述为(BCDE)。

A能描述出实物或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B使学生获得有关线、角、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知觉映象

C使学生能建立有关长度、面积或体积等的基本概念

D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有较正确的估计 E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辨别有各种特征的图形

70.具体地看空间想象能力至少包含(BCDE)等几个要素。

A能描述出实物或图形的运动和变化的能力 B依据实物建立模型的能力

C依据模型还原实物的能力 D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能力

E能将模型或实物进行分解与组合的能力 71.问题的主观方面主要包括(B CE)。

A 问题空间 B 起始状态 C 目标状态 D 课题范围E 中间状态 72.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B D E)。A 状态信息 B 条件信息 C 初始信息 D 目标信息E 运算信息 73.数学问题中的条件信息包括(ACE)等。

A某些数据B某些规则 C某些关系D某些范围 E某些状态 74.构成问题情境应有(ACD)等基本要素。

A个体试图达到某一个目标 B目标本身还不够明确C而个体与目标之间有距离D能激发个体凭借思考达到目标 E包含着明确的规则或方法 75.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的意义主要有(BCDE)。

A 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B 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提供一个空间与机会

C 能发展学生自我调控与反思修正能力 D 能促进学生有效地转变学习方式

E 能帮助学生实现创新与发展

76、问题解决具有(BCDE)等这样一些性质。

A 是一种整合所有技能的活动 B 是以目标为定向的 C 是在头脑内部与认知协同进行的一种活动 D 包括一系列的心理运算活动 E是具有个人化的活动过程 77.一般看,数学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主要有(A B DE)等。A 解决问题 B 设计方案 C 调整方案 D 执行方案E 评价结果 78.通常可以将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ACE)几个阶段。A 指向阶段 B 理解阶段 C 形成阶段 D 运算阶段E 执行阶段

79.小学数学课程中“概率与统计”的学习至少包含(B CE)等一些价值。

A 提高相应的解题能力 B 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 C 发展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D 培养理解可能性问题的能力E 提高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0.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主要有(ABCDE)

A 对数据特征的认识集中在外部的明显特征上 B 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 C 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 D 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E 对统计样本的理解缺乏经验的支持

三、填空题。

1.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应用广泛性)等特征。

2.数学的严谨性特征体现在它的(严密的逻辑性、精确性、系统性)等方面。3.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再认识包含要形成“儿童数学观”、“现实数学观”以及(生活数学观)

4.成人数学与儿童数学的差异性表现在(数学学习的层次、数学活动的过程、认识并构建数学知识的方式)等方面。

5.从“数学是属于所有的人”的观念来看,小学数学学科应具有生活性、现实性、体验性等特征。

6.数学教育的价值追求经历着算法化、公理化、大众化等演变与发展过程。

7.数学素养主要具有发展性、过程性、实践性等特征。

8.推理通常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三种不同的形式。

9.课程是由教师、学生 教材 环境等四因素之间的持续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

10.通常认为数学的课程目标可以分成实用知识 学科知识 文化素养等三类。

11.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体现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12.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社会进步、数学自身的发展、儿童发展观等。13.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的是(基础性原则、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作用原则)。

14、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与呈现方式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等三个基本的特征。

15、国际上小学数学的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开始凸现出(贴近儿童生活、强化过程体验、注重探究发现)等价值取向发展上的特征。

16.我国21世纪数学课程内容从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

17.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按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四个纬度。

18.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包括((1)依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需要;(2)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3)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等。

19.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等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20.按照 的对象的特征以及学习目标的不同,认知学习可以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三类。

21.知识学习过程大致包含(选择阶段 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以及巩固阶段等这样几个阶段。

22.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认知阶段 联结阶段 自动化的阶段)等三个阶段。23.小学数学的认知学习任务大致可以分为(记忆操作类的学习理解性的学习探索性的学习)等三类。

24.小学数学的认知迁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对象的共同因素、以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定势的作用)以及学习指导等这样几个基本的条件。

25.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 操作 策略)等三类。26.儿童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大致要经历(语言表述阶段 理解结构阶段 多极推理能力的形成)以及符号运算阶段等这样一个过程。

27.小学数学中的空间观念通常可以包括(认识形体形状特征 认识形体大小 认识形体间的位置关系)等。

27.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等三类。

28.儿童的数学能力在结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出(分析型 几何型 调和型)等三种不同的类型。

29.无论哪一种程序教学模式,都具有(解释 显示问题 解答)这样相同的流程。30.程序教学模式主要有(积极反应 小步子 即时反馈)以及“自定步调”等这样一些特征。

31.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有效 教师要注意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师在发现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指导)等三个问题。

32.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设置问题情境 提出假设 获得结论)以及反思评价等。33.范例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特征上主要突出(基本性 基础性 范例性)等“三个性”。34.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心理特征主要包含着(是构建数学认知的过程 是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 是发展情感的过程)等三个方面。

3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定向环节 行动环节 反馈环节)等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36.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体现出(客体性 单一性 接受性)以及封闭性等这样的一些特点。

37.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行为参与 情感参与)以及(认知参与)等。

38.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参与程度和方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教师在课堂学习中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要求与评价)等。

39.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主要包括(兴趣 动机 自信心)以及态度等因素。40.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参与主要包含(浅层次的策略 深层次的策略 依赖教师(或家长)的策略)等几种状态。

41.现代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起着(设计和组织 引导、激励和促进 诊断和导向)等角色作用。

42,现代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中,包含着(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教学活动的对象 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等三个要素。

43.构建课堂教学策略具有(是教师确定教学组织过程的依据 有助于抉择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 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以及“是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依据”等的价值。

44.构建课堂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有(对小学数学教育价值追求的基本认识 对儿童学习数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对课堂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诠释)等。45.构建课堂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除了“准备原则”、“活动原则”等外,还包括(主动参与原则 兴趣性原则 个别适应原则)等。

46.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 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等特点。

47许多优秀的教师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验,构建了(交互式问题解决策略 探索—发现式策略 Hands on活动策略)等这样一些策略。48.小学数学的教学组织主要有(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 自主型的教学组织)等三种不同的类型。

49.常见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包括(叙述式讲解法 启发式谈话法 演示法)以及实验法、练习法等。

50.教学方法的抉择与组合,受到(教师对数学教育价值的理解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认 教师对学生特点的认识)以及“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等几个因素的制约。

5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手段主要具有(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支持学生对知识的探索 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交互作用)等这样一些价值。

52.教学手段的抉择与运用,主要取决于(有利于学生的动机激发 有利于学生的探索发现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这样的一些变量。

53.学习评价除了具有“导向”、“反馈”等价值外,还应具有(诊断 激励 研究)等价值。54.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目标取向 过程取向 主体取向)等三类。

55.小学数学的学业评估应遵循(发展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等三个原则。56.从评价的不同参照看,小学数学的学业评价通常可以分为(常模参照评价 目标参照评价 个性特征参照评价)等三类。

57.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价策略主要有(过程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等。5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应遵循(注重目标达成 注重行为表现 注重效果全面)等三个基本原则。

59.由广大教师创造的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有(临床观察法 交流访谈法 随堂测验法)以及“研讨”等。

60.数学客观性知识主要包括(数学概念 数学规则 数学思想方法)等。

61.概念的抽象过程包含着(分离 提纯 简化)等三个环节。62.概念的分帮助要有(分类必须是相称的 分类所得各个属概念应互相排斥 每次分类应按同一标准进行)以及“分类不能越级进行”等规则。

63.概念间的相容关系包括(同一关系 属种关系 交叉关系)等三种不同情况。

64.常见的小学数学概念不定义的方式主要有(直接运用 语言描述 图形描述)以及“枚举”等。

65.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特征主要是指(在数学概念组织上的特征 在数学概念获得上的特征 在数学概念呈现上的特征)等方面的特征。66.儿童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感知阶段 表象阶段 概念阶段)等三个阶段。67.儿童在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分别回运用到(直观语言 表象语言 思维语言)等三类不同的语言。

68.儿童构件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 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的语言能力)等。

69.培养儿童构件数学概念的能力,主要可以从(重视表象的过渡 加强数学交流 促进数学思维)等三个方面入手。

70.小学数学的运算规则学习主要包括(运算法则 运算性质 运算方法)等一些内容。71.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改变参算的数的位置 改变运算顺序 参算的数的改变引起的运算结果的变化)等几类。

72.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 重要规则逐步深化 有些规则不给结语)等一些特点。

73.从运算形式看,小学数学中有着(口算 笔算 估算)等不同的计算。

74.小学数学运算规则之间主要包含着(上、下位关系 并列关系)等三种关系。

75.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情境导入 活动导入 问题导入)等策略。

76.在儿童的运算规则揭示与理解阶段学习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借助实际情境获得对规

则的理解 借助对数的意义的认识获得对规则的理解 逐步揭示规则的内部意义)以及“完满示范结构的导向”等策略。

77.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巩固阶段与运用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过程性策略 表现性策略 多样化策略)等策略。

78.发展儿童的数感包括(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 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等三个方面。

79.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物体的(形状 大小 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头脑中的映象。

80.儿童形成空间观念大致经历了(具体 半具体 半抽象 抽象)等这样几个阶段。81.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空间方位 空间距离 空间大小)等的识别。

82.儿童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水平1阶段”、“水平2阶段”和“水平3阶段”分别可以称之为(直观化阶段 描述/分析阶段 抽象/关联阶段)等。

83.具体地看空间想象能力,其至少包括(依据实物建立模型的能力 依据模型还原实物的能力 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能力)以及“能将模型或实物进行分解与组合的能力“等几个要素。

84.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障碍包括(空间识别障碍 视觉知觉障碍)

85.问题的主观方面主要由(问题解决的起始状态 问题解决的目标状态 问题解决的中间状态)等三个成分组成。

86.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数学问题主要由(条件信息 目标信息 运算信息)等三个成分组成。

87.问题的条件信息可以包括(一些数据 一种关系 某种状态)等。

88.构成问题情境应有(个体试图达到某一个目标、个体与目标之间有距离、能激发个体凭借思考达到目标)等三个要素。

8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 设计方案 执行方案)以及“评价结果”等四个心理过程。

90.通常可以将数学问题解决分为(指向阶段 形成阶段 执行阶段)等三个阶段。

91.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主要有(算法化 探究启发式 顿悟)等策略可以供选择。92.常见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试误法 逆推法 逼近法)等三种。

93.发展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策略有(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 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等。94.问题表征能力的基本要素是(能迅速抽取条件信息 能有效确认运算信息 能准确抓住目标信息)等三个方面。

95.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强化“概率与统计”的学习,至少含有(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 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一些价值。

96.儿童形成统计思想的过程具有(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 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 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以及“对统计样本的理解缺乏经验的支持”、“对数据特征的认识集中在外部的明显特征上”等这样一些特征。

97.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等这样特征。

98.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等。

99.小学数学概率教学的主要策略有(通过大量的活动来获得对事件可能性的体验 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通过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事件的可能性)等。

四、判断题。

1.作为儿童生活的数学,是一种非完全形式化的数学。(√)

2、通过有意识的数学的经验活动而形成的日常概念称为“前科学概念”。(√)

3、数学素养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

4、借以认出对象和现象的一种逻辑方法称之为“抽象”(×)

5、传统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术中心”的特征。(√)6.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组织具有“学科取向”的特征。1.作为儿童生活的数学,是一种非完全形式化的数学。(√)

7.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具有“螺旋递进式体系组织”的特征。(√)8.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主观性知识“(√)

9.我国新世纪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论述采取的是一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式。(√)10.21世纪国际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之呈现“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11.小学数学中的“量与计量”知识属于“常规法则”中的重要内容。(√)

12.初步了解“不确定现象”或“事件的可能性”是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13.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

14、儿童的数学技能发展有一个从“内部的压缩的思维”到“外部的展开的思维”的发展过程。(×)15.“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16.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程序教学”。(√)17.源自于“启发学习”的理论称为“发现学习”。(√)18.“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19.学习方式就是指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行为方式。(×)20.认知参与策略与行为参与程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21.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组织和控制的作用。(×)22.“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是课堂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23.自主型的教学组织最大的特征就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控制性减弱。(√)24.评价就是对测量的数据的一个解释的过程。(×)25.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判断。(×)26.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27.主要追求个体是否已经获得目标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是获得性评价。(√)28.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相对评价。(√)

29.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在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某中鉴定。(×)30.概念是对两种以上对象的共同特征的概括。(√)31.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两个基本形式。(√)32.概念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

33.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具有反向对应的关系。(√)

34.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35.枚举方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常见的概念定义方法。(×)

36.小学数学概念通常是以命题(定义)的形式予以呈现的。(×)37.在概念的引入教学阶段通常较多的是运用表象语言。(×)38.“多例比较策略”是建立概念阶段主要的教学组织策略之一。(×)39.“操作分类策略”是建立概念阶段主要的教学组织策略。(√)40.空间表象就是指空间对象被个体内在的感知。(×)41.小学几何属于一种论证几何。(×)

42.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43.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问题空间”。(√)

44.问题的客观方面就是指问题的“课题范围”(√)

45.从问题的起始状态不断逼近问题目标的操作称之为“算子“。(√)46.问题的条件信息就是指已经给出的数据。(×)47.数学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给定的某钟状态。(√)48.数学问题的目标信息就源自于数学问题的本身。(×)49.定义明确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常规性问题“。(√)50.所谓问题表征就是指形成问题的空间。(√)

51.问题解决具有个人化的活动过程的性质特征。(√)

52.理解问题的过程就是在头脑中构造问题表征的过程。(√)53.顿悟是最常见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之一。(×)

54.逆推法是数学问题解决最常见的策略之一。(×)55.认知策略是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之一。(√)

56.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可以分为分析法和综合法这两类。(√)57学习者个人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知识称之为客观性知识。(×)58.运算法则是关于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

59. 空间几何主要就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或关系的一门学科。(√)

60. 所谓问题就是指需要解答的题目。(×)

61. “概率与统计”学习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儿童 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62.关于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称之为运算方法。(×)63.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64.问题的客观方面就是指“问题空间”。(×)

65.统计的本质就从局部观察到的资料的统计特征来推断整个系统的状态。(√)66.作为教育的数学是一门经过专门加工的数学。(√)67。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组织具有“学科取向”的特征。(√)

68.将一连串动作经练习而形成熟练的、自动化的反应过程称之为技能学习。(√)69.探究学习具有强调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参与、卷入和经历分析与认识过程特征。(√)70.通过有意识的数学的经验活动而形成的日常概念称为“前科学概念”。(√)7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结构具有“螺旋式”特征。(√)72.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具有相对性的特点。(√)

73.学生在学习中所呈现的学习层次与认知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要求有关。(√)

74. “同化”和“顺应”是迁移的两种主要形式。(√)75.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学教学方式。(×)

五、名词解释

1.数学:数学是一门撇开内容而只研究形式和关系的科学,而且首先主要是研究数量的和空间的关系及其形式。

2.生活的数学:是指存在于生活实践活动中的那些非形式的数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交流和理解的数学。

3.观察:是指人们对周围客观世界的各个事物和现象,在其自然的条件下,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自然联系的实际情况,加以有目的的感知,从而来确定或研究它们的性质或关系的一种思维活动。

4.抽象:是指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放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5.现实的数学:建构主义认为,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存在着数学现象,虽然这些现象常常是局部的,这就是所说的现实的数学。现实的数学实际上是由不同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不同生活经历所形成的,用以支持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决策和行为方式。6.比较:是借以认出对象和现象的一种逻辑方法。

7.分析:是指在头脑中将对象和现象分解成个别部分,从而找出它的属性、特征等单独来考察的思维活动。

8.综合:是指将分析了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从整体来考察对象或现象的思维活动。1.课程标准:指某个学科教育的“整个思想和活动的结构”,是某一学科的教育理念、价值、内容、学习活动的实施以及评价方式等的总体要求,也就是指学科教育的一种规范。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各个学校的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教材内容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文件。

3.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它是制定课程内容和确定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实现的要求。4.主观性知识:是指学习者个人的数学活动经验,它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仅仅属于学习者自已。主观性知识形成于学习者的数学活动过程之中,伴随着学习者的数学学习而发展,反映着学习者对数学的真实理解。

5.螺旋式:在数学内容体系的组织中,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对数学知识进行逐步渗透、逐步拓展,表现在对于同一“块”的数学知识,在每个年级阶段都要安排一定的量,而这些“量”是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以及经验、认知和能力的增长而呈现明显的加深与拓展。经过五年(或六年)的反复循环,形成完整的数学基础知识的体系。它的特点就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种呈现方式,有利于数学知识系统的传授与知识的接受。

1.数感: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间建立联系的桥梁。良好的数感至少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①能充分了解数的意义;②能了解数与数之间的多种关系;③可以较快地辨别出数的相对大小;④知道数的运算的实际效果;⑤能将数学知识与他们周围环境中常见的物体和情境相联系。

2.数学思考:是数学素养的核心之一,是指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思维结构,包括发现、解释、描述、推理、证明、归纳、抽象等思维活动。

3.符号感:是指利用符号表示数学概念、数学关系、数学法则等。符号被用来进行计算和推理,是人们进行数学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4.应用意识:包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以及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等。5.直线排列式:是对一科教材内容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避免不必要的前后重复,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1.接受学习:是指将学习的全部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一种学习方式。

2.发现学习:是指不将学习主要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了一个大致的估计,然后以这个“值”为参照来编制评价量表的难、易度。它是一种相对评价,它通常反映的是某一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

10.目标参照评价:是一种将预设的课程目标(包括发展性目标和习得性目标等)作为一种参照,然后通过某种测量的方式,来评定某一个体的行为及其行为结果的评价方式。11.个性特征参照评价:是以某个个体已有的基础作为一种参照的一种评价。

12.研讨解析法:是一种参与式教学评价的方法,即被评价者与评价者通过对课堂活动的过程或行为的研讨式的分析,从而获得基本的评价。

1.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一切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基础,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要素。

2.内涵:反映事物与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称之为概念的内涵,它是概念的质的反映,表示概念反映的是什么样的事物。

3.外延:反映事物与对象本质属性的类的称之为概念的外延,它是概念的量的反映,表示概念反映的是哪些事物。

4.弱抽象:也叫“扩张式抽象”,即指从原型中选取某一侧面特征加以抽象,从而形成比原型更普遍和更一般化的概念,使原型变为抽象后概念的一个特例。

5.强抽象: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在原型的概念内涵中加上新的本质属性的限定,从而构由学习者独立操作而习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3.技能学习:就是指将一连串(内部的或外部的)动作经练习而形成熟练的、自动化的反应过程。

4.陈述性知识:(即概念性知识,也称叙述性知识)通常是由命题或图式表征的,如定义(命题)、公式、处理事情的法则、科学原理、定律、规则等都称为概念性知识。

5.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认知迁移)通常是指一种学习(或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6.定势:也叫定向或心向,指先于活动而指向一定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其实质就是关于活动方向选择方面的一种倾向性。

7.空间想象能力: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抽象的能力。8.同化:是指将原有经验运用到同类情境中去,从而将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经验系统。9.顺应:(也称异化)是指将已有经验有选择地运用到异类情境中去,使已有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发生影响,并使原有经验获得改组,构成一个新的认知结构。

10.能力:通常就是指构成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指个体能胜任某种活动所具有的心理特征。

11.数学观察能力:是指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等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命题、图像或图形结构等迅速知觉的能力。

12.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与学习倾向的总和。

1.课堂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和引导下,获得数学意义的理解、能力的建构与情感发展的活动。

2.学习方式:通常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并不是指具体的完成学习任务的策略、方法或行为方式,它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在主体性、实践性、探究性以及合作性等方面的某些特征。

3.学生参与: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身心投入,它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的程度。它包括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4.行为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5.情感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它包括兴趣、动机、自信心、态度等因素。

6.认知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与层次。1.策略:是指介于理念与方法、手段之间的一种行为的基本指导方略,它是一种在某种思想的指导下可以建立若干评价变量的行为指导体系。

2.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学习的组织过程中的一种指导行为方式与方法抉择或创设的方略。

3.方法:通常就是指向特定目标、受特定内容制约的有结构的规则体系。

4.叙述式讲解法:是指通过教师的口述和示范,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或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5.启发式谈话法: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来引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的一种教学方法。

6.实验法:通过学生的尝试操作来概括出典型本质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

7.演示法:通过教师向学生呈示或演示,让学生去观察,从而使学生发现对象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

8.教学手段:是指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和收到从学生中来的反馈的手段,是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用以交流的媒体。

1.学习评价:对学习行为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包含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两个方面。

2.学业评价: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是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的过程。

3.量化的评价:哲学基础就是科学实证主义,它强调的是从数量的分析出发,来推断或判断某一对象的成效。

4.质性的评价:哲学基础就是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它强调的是评价的主体取向,即强调评价是对主体的一种多元的价值判断的过程。

5.形成性评价:是一种以学习内容以及具体的过程目标为参照的评价,它主要是伴随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6.总结性评价:是一种以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系统为参照的评价,它通常是发生在系统的学习过程结束之后,有时也被称为“结果评价”。

7.获得性评价:也称习得性评价,通常是以已经确认的教学目标为参照的一种评价,它主要追求的是对个体是否已经获得目标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的检验。

8.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基于表现性任务的评价,即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

9.常模参照评价:是将某个预设的位置作为一个“常量”,而预设的依据就是群体在测量时可能获得的一个平均值,也就是说,在编制评价量表之前,已经对群体成绩的平均值有

造出新的概念。

6.属种关系:指一个概念的外延被另一个概念的外延全部包含(真包含),也即指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真子集,则这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称为属种关系。

7.对立关系:也称为反对关系。指一对概念的外延之间并不相交(没有交集),而且概念所得的外延之和小于上位属概念的外延。

8.集合定义:也称为“属加种差”定义方式。这是数学概念最常见的一种定义方式。它是采用先取被定义概念的上位属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加上被定义概念与其最临近概念的本质属性之差的方式来定义的。

9.发生定义:就是通过对被定义项这个对象的发生过程的描述定义,它往往是在描述发生的过程中蕴含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又常常揭示对象在性质上的惟一性。

10.关系定义:就是将已知一事物的关系作为“种差”的一种定义方式,这种关系表明了这种事物(被定义项)区别于其他事物所特有的一种属性。

11.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地发现并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它是一种数学认知结构的顺应过程,即将已有经验有选择地运用到异类情境中去,使已有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发生影响,并使原有经验获得改组,构成一个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12.概念同化:是将概念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概念来理解并形成新的概念的过程。它是一种数学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即将原有经验运用到同类情境中去,从而将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经验系统的过程。

13.表象:是儿童从直观对象到抽象概念之间的一个桥梁,即学生构建数学概念时,首先要去认识一类事物的某些具体的事物或事例,然后在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该类事物的表象。表象就是对对象的一个整体的“映象”,而在这个“映象”,包含着对象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所有属性,包含着对对象的外在认识,也包含着对对象的内在认识,是在直观感知基础上,并在语言(更多的是外部语言)支持下,通过对对象的分析与综合等思考的产物,其基本特征就是还没有真正摆脱对具体对象的依赖,但它是儿童形成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1.运算法则:是关于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称为算理。

2.运算方法:是指利用四则运算求某种量,或者两种量换算的具体方法,通常被称之为常规方法。它是客观事物的数学关系的具体体现,是四则运算与现实世界相互联系的桥梁。3.口算:又称心算,是指不借助工具直接通过思维求出结果的一种方法。

4.笔算:借助笔且运用列式的方法,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求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

5.估算:实际上就是一种无需获得精确结果的口算,是个体依据条件和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运算结果作出的一种大致的判断。

6.速算:实际上是一种常常需要用到一定的方法、性质或规则的口算,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运算过程中,通过对自已的经验总结而归纳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口算。

7.例—规教学模式:就是指先向学生呈现某一规则的若干例证,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尝试或讨论等获得,来发现并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则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较为适用于规则的上位学习。

8.规—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先向学生呈现某个规则,然后通过若干的实例来说明规则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比较适用于规则的下位学习,其条件就是学生必须掌握构建规则的必要概念。

9.情境导入:是指教师创设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而情境本身则蕴涵着某一个规则命题。情境刺激着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能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感知与思维的活动中去。当儿童获得对规则的意义理解的时候,同时也体验到了规则本身的价值。

10.活动导入:就是教师先创设一个有趣的或有价值的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刺激学生去思考,去尝试,去探究,最终获得对某一规则的理解和掌握。11.问题导入:就是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构造出一些新的问题,从而引起儿童的认知冲突,刺激他们能主动的去探究新的命题。

12.算法多样化:儿童在运用符号进行推理和运算的过程中,因自己的经验、理解和策略,会采用不同的算法,而这里的算法包含着对规则的意义的认识、对性质的理解以及常规方法的掌握,这就是所谓的算法多样化。

1.空间几何:主要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或关系的一门学科。

2.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头脑中的映象,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表象。

3.空间表象:是指空间对象被个体内在的感知,是同构于它们所指的空间对象的物体或背景的全面的表述,是被加工后形成空间概念的基础。

4.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空间方位、空间距离以及空间大小等的识别,是形成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而且也是发展空间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5.空间想象能力: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抽象的能力。6.直观化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往往是按照外观来识别图形,或者说只能建立一些关于“形状”的抽象,而并不关心图形的几何性质或一类图形的本质特征。

7.描述/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儿童,能通过观察、测量、搭建或绘画等活动,经验地建立图形的性质,并用日常生活的经验用语言将这些性质描述出来,从而能将这些性质与一类图形建立联系。

8.抽象/关联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能形成抽象的定义,区分概念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开始注意到不同图形性质之间的关系,因而能分层次地将图形进行分类,(4)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5)课程标准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学创造性提供了空间。

3、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1)社会的进步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2)数学自身的发展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3)儿童的发展观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并对这些类别进行非形式化的论证。

1.问题:就是主体(个体)力图想要弄清楚或想要说明的困惑,也是主体(个体)力图想要解决的疑难。或者说,问题就是个体面临的一个不易达到的目标时的情境。

2.数学问题:是指人们在数学活动中所面临的、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境状态。它是一种情境,它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它能对学生形成一定的挑战,它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到开发数学思维的作用。

3.问题解决:是指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定向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4.问题空间:是由问题解决的起始状态、问题解决目标状态和一些算子所构成。5.试误法:也叫尝试错误法,是指逐个尝试每一种可能性,如发现某一尝试是错误的就改为另一种尝试,直到获得问题的解决。

6.逆推法: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问题目标出发,向着问题情境的初始状态作反向的推导。

7.逼近法:也称作“爬山法”,就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问题情境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提出一些子目标,利用不断地获得子目标的实现来逼近问题目标。

8.问题表征:就是指形成问题的空间,包括明确问题所给定的条件、理解问题所要解决的目标以及问题解决所允许的操作等等。它是指一个心理的过程,一个审题并理解题意的过程。

9.定势:又称作“心向”,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状态,心理学是指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倾向,在数学问题解决中也常表现出一种习惯性的“迁移”。

10.条件信息:是指问题已知的和给定的东西,它可以是一些数据、一种关系或者某种状态。

11.运算信息:运算在这里是指允许对条件所采取的行动,即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把数学问题由问题状态转化成目标状态,它是问题求解的依据。

12.常规性问题:也称定义明确问题,是指问题空间的三个部分都是明确的。

13.顿悟:是指问题解决过程中,由于多次尝试失败,暂时中止思考,利用其他的活动来调整,使之能帮助我们打开新的思路,一下子获得问题解决的途径。

14.探究启发: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虽然没有现成的算法可直接利用,但却有某些与新问题情境有一定联系的图式可利用,从而帮助我们能更有效地进行尝试猜测和实验验证,使问题有可能获得解决。

六、简答题

1、简述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学科的数学之间的不同? 从知识体系看,作为科学的数学,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于任何人的任何知识结构而存在的、特定的知识和思想体系。而作为教育的数学,则是一个经过人为的加工和提炼的、依据某一特殊人群(学生)的特殊需要(即数学教育的目标)和经验、知识与能力结构而设计的知识和思想体系;从数学活动过程看,作为科学的数学,是一类专门的人(数学家)的一个完全独立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活动过程,而作为教育的数学,则是一类专门的人(学生)在某些专门的人(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的一个模仿探索、发现与创造的活动过程;从学习对象特征看,作为科学的数学,其对象是一个完全由符号、概念和规则等构成的逻辑结构系统,而作为教育的数学,其对象则是含有经验、直观的逻辑结构系统;从活动的目的看,作为科学的数学活动,是为了获得发现和创造数学,而作为教育的数学活动,是为了“接受”已经发现和创造的数学。

2、简述生活数学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意义?

儿童常常是通过探索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来了解并获得数学学习的,是通过自已的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数学知识的,是在许许多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来发展自已的数学认知能力的。儿童认识数学的起点往往不是由符号所组成的逻辑公理,而是他们自已的生活实践所形成的经验。儿童的数学活动也不是从观察符号开始,用逻辑推理来进行的,而是从观察现象开始,用特征归纳来进行的。

3、儿童的数学学习与成人的数学学习在层次上有哪些不同? 成人往往用的是逻辑演绎,而儿童往往用的是经验归纳。

4、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1)懂得数学的价值;(2)对自已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3)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4)学会数学交流;(5)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5、简述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之间的差异的基本表现?

特殊的情境之中往往并不明确显示那些规则性的成分,而要获得特殊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却又必须依照某些规则。儿童的问题解决所产生的错误,在许多情况下往往并不是某些数学规则性知识的问题,而是不能抓住一般的数学规则性成分和其在特殊情境中的运用之间的联系。

例如,数学中的陈述性知识虽然容易保持但却较难检索,因为它们往往是以严谨的命题或抽象的符号来呈现的,一旦需要将由命题的推演或符号的证明转化为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思考时,就会给问题的表征和知识的检索带来一定的困难。

再如,数学中的程序性知识是相对容易保持并易于检索的,面对现实情境中的问题,似乎只要能再现那些程序性知识就行了。而现实情境却往往并不直接呈现所包含的那些程序性规则特征的信息,这就容易阻碍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问题的表征和知识的检索。在普通的数学规则和特殊情境之间,惟一的桥梁是学生有意识地在现实情境下进行数学思维。

6、简述将数学运用到现实情境为基本能力的基本含义?

(1)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来考察现实;(2)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的联系。

1、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1)课程开发——学术中心;(2)课程组织——学科取向;(3)课程结构——螺旋式;(4)课堂教学——记忆为主;(5)学业评价——笔试考试为主。

2、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4、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注重问题解决;(2)注重数学应用;(3)注重数学交流;(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5)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

5、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在对一般性的总体目标论述中有哪些特点?

(1)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而且还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已的“主观性知识”,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2)强调了应该掌握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3)强调在数学中存在的一种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东西,这就是数学思维方式。(4)强调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6、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在具体性的论述中有哪些特点?

(1)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首次出现了过程性目标。(2)数学思考目标所阐述的内涵并非单纯地指向纯粹的数学活动本身,它应当直接指向学生在与数学相关的一般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3)关于解决问题目标所体现的内涵并不等同于一般的解题活动。(4)情感与态度目标关系到对数学课堂中的素质教育的认识。

1、我国传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与呈现有些什么样的特征?(1)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2)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3)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2、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从知识的领域切入的结构?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这构成了数学课程内容的知识性结构。

3、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1)依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需要;(2)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3)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4、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基础性原则;(2)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3)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4)教育作用原则。

5、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1)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2)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的价值取向;(3)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6、在当今的世界范围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1)注重问题解决;(2)注重数学运用;(3)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4)注重信息处理;(5)注重数学体验;(6)注重数学活动。

1.简述从数学知识的分类看,小学数学学习又可以分为哪些基本的类型?

(1)概念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2)技能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3)问题解决(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2.简述小学数学认知学习的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学习任务大致可以分哪些类型?(1)记忆操作类的学习;(2)理解性的学习;(3)探索性的学习。

3.从学习的归类水平来区分,小学数学认知学习主要有哪些水平级?(1)零级水平:将呈现在面前的对象作为一个信号来观察其结构。(2)一级水平:将一些符号作为观察的对象。(3)二级水平:将一些关系的逻辑特征作为观察对象。(4)三级水平:能区分命题与逆命题。

4.数学学习任务与学习层次的关系?

(1)学生在学习中所呈现的学习层次,与认知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要求有关。因为不同的学习认知任务和目标要求,决定着不同的学习认知的思维水平。(2)学生学习的层次还与教师的教学组织策略有关,教师可能对教材作出不同的处理和对教学的不同组织,学生学习就可能存在不同的层次。(3)学习层次还与学习者自已的学习策略直接相关。5.认知迁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1)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定势的作用;(4)学习的指导。6.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特征?(1)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2)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3)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7.从数学知识分类角度出发,数学能力主要有怎样的分类?(1)认知;(2)操作;(3)策略。

8.儿童的数学认知能力的非层次性差异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分类?

(1)具有个性特征的数学能力类别;(2)在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差异;(3)在数学学习风格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差异。1.程序教学的基本流程?

(1)解释——即向学生讲清怎样使用教学机器来学习。包括程序的使用、程序中指令的意义以及机器的操作方式等。(2)显示问题——即通过教学机器,将需要学习者学习的教材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循序渐进地一个一个地呈现出来,期待着学习者的一个相应的反应。(3)解答(反应)与确认——即学习者对机器呈现的问题作出自已的应答(反应)并获得机器的判定。

2.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运用 3.发现学习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发现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提倡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2)发现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3)发现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作用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并参与帮助学生知识的获得。

4.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

(1)强调学习就是学生自已参与、卷入和经历分析与认识的过程。(2)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强调学习过程的开放性。(4)探究学习有别于发现学习。

5.探究学习的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探究教学模式对学习主体的适用性。(2)注意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呈现。(3)注意教师引导的适度性。(4)加强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和探究能力的发展。6.再创造学习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与发现教学模式相比,再创造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发现法”是处于较低层次的一种“再创造”活动,并未真正接触数学思维的本质,它必须进一步发展。而“再创造”则是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原则。(2)“发现法”教学中,学生学习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发现这些一个又一个客体。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好的一个个问题去发现目标,从某种角度说学生还是处在被动状态;而“再创造”教学的基础是数学现实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是由客观世界与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现实”互相作用融为一体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任务是不断丰富和提高学生所拥有的“数学现实”。整个过程,学生始终在主动、积极、创造的状态之中,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

(1)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2)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以数学问题为媒介的相互作用过程;(3)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2.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特点?

(1)客体性;(2)单一性;(3)接受性;(4)封闭性。3.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主要取决于哪些要素?

(1)由于生活经历以及个性差异,造成了每一个人对数学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对数学学习的理解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因而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也是有差异的。(2)不同的数学学习任务与目标的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其实现数学意义的理解和形成数学能力的方式也是有差异的。(3)每一个人的数学认识能力、水平、风格乃至于数学学习的策略等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特征。

4.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身心投入,它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的程度。它包括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5.学生参与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1)学生的行为参与对一般的计算和解答简单的常规数学问题(如应用题)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对一些开放性的或综合性的非常规问题解决的成绩没有显著影响。(2)学生的认知参与对一般的常规数学问题解决的成绩影响不大,甚至还表现为浅层次认知参与对常规数学问题解决的成绩的正面影响反而比深层次认知参与的正面影响要大。但是,学生的认知参与对具有开放性或综合性的非常规数学问题解决的成绩影响较大。(3)学生的情感参与对一般的常规数学问题解决的成绩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学生的情感参与对一些具有开放性或综合性的非常规数学问题解决的成绩影响较大。

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角色?

(1)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的作用;(2)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3)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7.在课堂学习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而学生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是按主导与主体之间的不断错位滑移来实现相互作用的。(1)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切合的引导予以体现;(2)对话是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基本交互形式;(3)课堂教学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充分交流与分享的过程。

8.构成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要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构成了哪些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基本矛盾?

(1)教学活动的共同体;(2)教学活动的对象;(3)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构成如下三对矛盾:(1)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矛盾;(2)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3)儿童数学与成人数学之间的矛盾。1.构件课堂教学策略的价值?

(1)教学策略是教师确定教学组织过程的依据;(2)教学策略有助于抉择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3)教学策略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4)教学策略是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依据。

2.构件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1)准备原则;(2)活动的原则;(3)主动参与的原则;(4)兴趣性原则;(5)个别适应的原则(也称“差异性原则”)。

3.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

(1)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2)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3)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4.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有哪些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他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1)接受型的教学组织:教师通过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如讲解、提问、示范、演示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接受并内化既定的数学知识,形成既定的数学技能。(2)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是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对话与讨论、实验与尝试等为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3)自主型的教学组织:这种类型的教学组织,最大的特征就是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控制性被大大地减弱,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在课堂学习中占了主导地位。它通常都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或呈现一个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独立的(或在一定的引导和帮助下)去尝试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数学素养。5.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1)教学方法不是一个不变的程序结构;(2)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可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3)同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4)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中往往是交替使用的。

6.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已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2)帮助学生依据学习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式;(3)注重儿童自已的经验、兴趣和学习方式,宁可改变自已预设的教学计划;(4)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策略和方式参与学习;(5)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去观察对象,预见结果,检验假设;(6)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反应整合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之中。

7.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1)操作材料;(2)辅助学具;(3)电化设备;(4)计算机技术。

1.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

(1)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质量进行判断,从而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策略;(2)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和进步进行判断,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3)为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提供诸如行为方式、策略以及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从而帮助他们随时修正或发展;(4)使教师与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预期目标,并共同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5)促进教师对儿童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的认识,改善儿童对数学的价值、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参与学习的情感。2.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主要有那些?(1)导向价值;(2)反馈价值;(3)诊断价值;(4)激励价值;(5)研究价值。3.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目的主要有那些?

(1)为学生了解自已的数学学习提供反馈的信息,以便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已的学习过程来调整自已的学习行为、情感和策略的参与水平。(2)帮助学生改善对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价值,发展自已的数学素养。(3)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儿童对数学的态度和情感,了解儿童的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了解儿童数学和数学学习的水平,了解儿童形成数学自信心的过程,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学组织。(4)帮助教师与学生一起进一步完善数学课程,调整课程计划,生成新的学习。4.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基本原则?(1)发展性原则;(2)过程性原则;(3)全面性原则。

5.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基本内容有那些?(1)对数学价值的了解;(2)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3)数学技能的形成;(4)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水平;(5)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6)数学学习的态度与情感;(7)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6.可以建构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1)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一;(2)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二;(3)表现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三。7.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有那些?(1)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1.概念的主要特征?

(1)概念是对两种以上对象的共同特征的概括,即概念是反映两种以上对象在本质属性上的联系。(2)概念主要是以词的形式来标志的,概念与词汇实际上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但它们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概念是抽象与概括的结果。(4)概念就是对经验的加工。

2.小学数学概念在学习上主要特征?

(1)在数学概念组织上的特征 小学数学概念在组织上具有系统性的特征,这是由于数学自身的自然结构的精确性所决定的。(2)在数学概念获得上的特征 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年龄稍低的儿童,往往只能建构一级概念,对于形成和掌握大量的二级概念还有一定的困难。(3)在数学概念呈现上的特征 在小学数学学科中,更多的是以图或语言文字为主,并以描述的方式予以呈现。

2.小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主要途径?

(1)概念形成 主要过程为:①感知具体对象阶段。②尝试建立表象阶段。③抽象本质属性阶段。④符号表征阶段。⑤概念的运用阶段。(2)概念同化 主要过程为:①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②进一步抽象形成新概念。③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4.儿童获得数学概念的大致过程?(1)感知阶段;(2)表象阶段;(3)概念阶段。

5.(1)生活化策略;(2)操作性策略;(3)情境激发策略;(4)知识迁移策略。

5.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1)多例比较策略;(2)表象过度策略;(3)概括关键要素策略;(4)表述交流策略;(5)多次归纳的策略;(6)操作分类策略;(7)导读自悟策略。

6.在建立概念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在形成数学概念的抽象或概括的过程中,语言具有加工的功能。从儿童形成概念的过程看,不同的阶段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征。数学概念的学习和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学习是不同的。不能以为掌握了这个词汇就是理解了概念。有一定的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才能通过教材或教师给出的定义(或结语),结合自已的知识和经验,正确理解数学概念。能用简练、严密的语言表述数学概念的内涵、外延,才能构建准确、清晰的数学概念。1,从逻辑层面看,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主要包含哪些内容?(1)运算法则;(2)运算性质;(3)运算方法。

2.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有哪些特点?

(1)学习的内容特点:①以认数学习为起点;②以整数四则运算为主线;③小数与分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学习与认数学习交织进行;④性质与概念学习是伴随着运算规则学习而展开的。(2)学习方式的特点:①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②重要规则逐步深化; ③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3.口算与笔算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口算与笔算在思维过程和技能形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规则制约运算的效果不同。②间接联系的作用不同。③运用技能的性质不同。④可变因素与不变因素的相互关系不同。⑤间接联系与直接联系的转变过程不同。⑥智力要求的不同。4.儿童计算规则的过程有哪些特点?

(1)生活经验是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①丰富的生活情境是理解运算意义的条件;②丰富的生活情境扩展着对运算意义的理解。(2)规则的运用有明显的阶段性:①规则理解和掌握的阶段性;②规则运用的阶段性。(3)从实物表征运算发展到符号表征运算。5.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主要模式?

(1)例—规教学模式:就是指先向学生呈现某一规则的若干例证,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尝试或讨论等获得,来发现并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则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较为适用于规则的上位学习。(2)规—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先向学生呈现某个规则,然后通过若干的实例来说明规则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比较适用于规则的下位学习,其条件就是学生必须掌握构建规则的必要概念。

6.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1)情境导入:是指教师创设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而情境本身则蕴涵着某一个规则命题。情境刺激着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能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感知与思维的活动中去。当儿童获得对规则的意义理解的时候,同时也体验到了规则本身的价值。(2)活动导入:就是教师先创设一个有趣的或有价值的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刺激学生去思考,去尝试,去探究,最终获得对某一规则的理解和掌握。(3)问题导入:就是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构造出一些新的问题,从而引起儿童的认知冲突,刺激他们能主动的去探究新的命题。

7.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1)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①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②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2)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①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②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3)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1.小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目标从活动的特征可以如何描述?

(1)能从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或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2)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3)能描述出实物或图形的运动和变化;(4)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或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并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2.小学几何学习的的主要目标从内容的特征可以如何描述?

(1)使学生获得有关线、角、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知觉映象(空间表象);(2)使学生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4)对统计样本的理解缺乏经验的支持;(5)对数据特征的认识集中在外部的明显特征上。

6.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

(1)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2)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3)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七、论述题:

.请举例解释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三个基本原则。(例子在P 227)

构建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基本目的的学业 评价 原则,丰富以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为追求的学业 评价 内容,是当今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从这个角度看,小学数学的学业 评价 应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1)发展性原则。即“评价”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数学价值观的发展以及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等等。

(2)过程性原则。即“评价”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学业 评价 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3)全面性原则。即学业“评价”不仅仅是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习得与数学技能的形成,还应包括学生的整体人格要素。也就是说,学业 评价 不仅仅是要能获得学习者知识的习得程度以及解题水平的信息,还要能获得学习者在数学思想、数学能力、数学情感等方面是否形成了发展的信息。(三个原则都需举例)能建立有关长度、面积或体积等的基本概念;(3)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有较正确的估计;(4)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辨别有各种特征的图形。3.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特点?

(1)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2)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4.简述儿童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空间想像能力,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抽象的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是以良好的空间观念为基础,而空间想像能力是以形成空间概念为目的的。它包含如下几个要素:(1)依据实物建立模型的能力;(2)依据模型还原实物的能力;(3)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能力。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1)具有较强的抽象性;(2)具有较强的想像性。

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像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到3~4年级的儿童,他们已经开始有可能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到了高年段,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经开始更多地依赖模型的构建了。

5.饿热台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哪些?

(1)对直观的依赖较大;(2)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3)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4)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5)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6)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7)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是逐步形成的。

6.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障碍?(1)空间识别障碍;(2)视觉知觉障碍。

7.小学几何教学中“强化动手操作”的具体形式有哪些?

(1)搭建活动;(2)剪拼与折叠活动;(3)实物操作活动;(4)测量活动;(5)作图活动。1.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

由以下三种成分构成:(1)条件信息;(2)目标信息;(3)运算信息。

2.问题解决学习的意义有哪些?

(1)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提供一个空间与机会;(2)是帮助学生实现创新与发展的有效途径;(3)发展自我调控与反思修正能力的最佳方式;(4)能有效地转变学习方式。3.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

(1)理解问题;(2)设计方案;(3)执行方案;(4)评价结果。4.数学问解决的基本过程?

(1)指向阶段;(2)形成阶段;(3)执行阶段。5.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2)问题的表征;(3)定势;(4)经验;(5)认知策略;(6)个性心理特征。

6.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1)仔细审定问题情境;(2)学会深度表征。

7.如何培养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的能力?

1)尝试猜测;(2)多角度地猜测与思考;(3)倡导开放性的思考。1.小学“概率与统计”学习的课程意义?

(1)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2)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3)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统计与概率”在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

(1)知道数据在描述、分析、预测以及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的价值。(2)学会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和利用的基本的能力。(3)会解读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4)认识一些随机现象,并能运用适当的方法来预测这些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3.第一阶段(1-3年级)“概率与统计”课程目标所予设的数学组织的特点?

(1)低年段的儿童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是以直观的活动为主的,思考是伴随在诸如分类、排列等操作活动和直观观察之中的;(2)是以借助具体的操作和日常生活的例子来获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为主的;(3)是通过对实例的尝试性操作活动逐步形成一些初步的数据处理技能的;(4)是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并通过简单的尝试性试验来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

4.第二阶段(4-6)概率与统计”课程目标所予设的数学组织的特点?

(1)中、高年段儿童的统计与概率知识学习,还是以直观的活动为主的,同时还是以体验为基本目标的;(2)是通过诸如抛硬币等操作活动来认识所谓的等可能性的;(3)是通过诸如掷骰子等操作活动来做一些简单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计算的。5.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

(1)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2)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3)

1.试举例分析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197)

在当今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已经越来越开始从关注教师的行为方式,转向注重学生的行为方式,即越来越开始注重教师的行为模式与期望学生产生的行为模式之间的相关程度,因而也就越来越开始关注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组织策略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过程。这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经历性目标。主要表现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数学体验”等方面。第二,行为。这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获得性目标。主要表现在“思考”、“探究”、“合作分享”以及“问题解决”等方面。

在此前提下所构建的各种小学数学教学组织策略,会呈现出如下一些共同性的特征:①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③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1.请实例说明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是如何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速度和质量的。

所谓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就是指问题呈现的刺激模式,通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呈现方式和问题的难度。(1)问题类型及其难度。不同问题的类型与难度都会影响问题解决的质量和速度。例如,一般地说,某些简单的求解题,相对于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要求稍高些,可能问题解决的过程相对稍易些;而对于某些证明题,相对于策略性知识的要求稍高些,可能问题解决的过程难度相对大些。(2)问题的呈现方式。不同的问题呈现方式,包括不同的问题的陈述方式以及知觉图式的呈现方式等,也会影响问题解决的质量和速度,而这种影响首先就表现在对问题的模式辨识的可能性和速度等方面。

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几何学习中,常常利用变式图形来训练儿童的图形知觉能力,像同样是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有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图形呈现方式:

由于前一种图形与记忆中的图式更容易对应,因而也就容易被知觉,而对于第二种图形来说,显然其知觉的难度要大些,这就有可能影响问题解决的质量和速度。

1.请分别举例说明小学概率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儿童学习概率知识,从数学活动看,主要应经历如下一些学习:①对不确定现象有初步的体验;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并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③能在活动中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等等。

在这些学习内容的组织中,一般的看,有如下一些策略可以重点予以关注:(1)通过大量的活动来获得对事件可能性的体验。例如,组织一些让学生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活动,诸如“下周一本地要降温”、“从装满红球的袋子里摸出的都是红颜色的球”、“天阴沉沉的,马上要下雨了”、等来让学生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2)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摸豆”游戏:预先在布袋中放入有色小豆(如三红七蓝),让两组儿童来做这种摸豆的游戏。(3)通过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事件的可能性。例如,小明和小光玩跳棋,他们决定用掷骰子的方法来确定谁先走。

1.试分析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改革。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国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也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每个方面要有简要的分析)

(1)体现价值的主体性(2)体现知识的现实性(3)体现学习的探究性(4)体现经历的体验性

(5)体现过程的开放性(6)体现呈现的多样性

当然,教材呈现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材料呈现形式上的多样性,即呈现给学生的,可以是一些问题情境、小故事、操作性作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小课题(直接呈现任务)等,让学生能 主动地、灵活地和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经验去尝试,去探究,去建构。

2.对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特点进行分析。

《标准》在对一般性的总体目标论述中,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如乘法运算法则、三角形面积公式等),而且还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知识”,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如对“数”的作用的认识、解决某种数学问题的习惯性方法等。② 强调了应该掌握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等。

③ 强调在数学中存在的一种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东西,这就是数学思维方式。如合情推理、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等。④ 强调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数学。

《标准》在对具体性的目标论述中,值得注意的是:

①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首次出现了过程性目标。② 数学思考目标所阐述的内涵并非单纯地指向纯粹的数学活动本身,它应当直接指向学生在与数学相关的一般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其应包括思考数学和进行数学的思考两方面。③ 关于解决问题目标所体现的内涵并不等同与一般的解题活动。④ 情感与态度目标关系到对数学课堂中的素质教育的认识。

2.请做一个运用“概念形成”途径获得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2.请做一个运用“概念同化”途径获得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主要的教学环节,或符号都反映同一个对象的同一个本质属性,不应有多重理解性,也不应具有概念的替代现象。第二,抽象性。数学概念往往是“抽象的抽象”,即是一些客观对象的“概括的概

括”,反映的是一类对象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有不定义方式和定义方式。不定义方式有直接运用、语言描述、图形描述、枚举;定义方式有集合定义、发生定义、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

2.请做一个采用“例-规教学模式”来组织的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2.请做一个采用“规-例教学模式”来组织的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

1、我国现行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分析——《标准》对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论述采取了一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式。①数学课程的一般性目标包括: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②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表现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

2、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特点分析

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如乘法运算法则、三角形面积公式等),而且还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知识”,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如对“数”的作用的认识、分解图形的基本思路、解决某种数学问题的习惯性方法等。这些知识是具有经验性的、不那么严格的,是可错的;②强调了应该掌握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函数思想、集合映射思想、方程思想、化归思想等;③强调在数学中存在的一种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东西,这就是数学思维方式,如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等;④强调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数学。

3、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学组织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即接受型的教学组织、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自主型的教学组织。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叙述式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具体来说,叙述式讲解法三点是必须要引起注意的:第一,教师的讲解不等于简单的教师“讲”而学生知识被动的“听”;第二,教师的讲解要善于“设疑”和“质疑”,这样才能充分地引起学生的思考;第三,教师的讲解不能仅仅从概念出发,应最大限度地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去创设良好有效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探索和思考。启发式谈话法有四点是必须要引起注意的:第一,谈话法是以教师的问题引导为基点的,教师的问题应具有明确、有思考性、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等特征;第二,师生的对话是以理解为核心的,因此,不必强求学生表述的语言必须与学术性对话的一致性,只要学生的表述清晰可懂,教师就不要给予太多的干预和控制;第三,切忌将这种对话理解为就是“一一对话”的活动,使某个对话活动发生时,成为了教师与学生的两个人行为,其他人则成为事不关己的“听众”;第四,问题的思考性决定了在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之间要留有一个的时间空间,缺乏思考性的对话是一种无效的学习行为。演示法有三点是必须要引起注意的:第一,教师的呈示或演示要有典型性,使对象的特征能明显地显现出来;第二,教师在呈示或演示之前,要给学生明确具体的观察和思考的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第三,在呈示或演示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对话,而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是”与“不是”,而是具有一定思考性的。实验法有两点是必须要引起注意的:第一,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索性实验,都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性的行为,因此,对于学生操作的方法、过程和手段,要留有一定的开放性,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水平、学习方式的习惯和学习策略等的差异性;第二,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索性实验,都必须引导学生将观察和思考的注意指向操作的过程,而不要一味地指向结论。练习法要注意两点:第一,科学的练习不同于机械的重复。即不能将练习法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大运动量的、机械式的“题海战”,而是要讲究科学性的训练。第二,科学的练习应具有明确的练习目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指教学方法不是一个不变的程序结构、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可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中往往是交替使用的。教学方法的抉择受到教师对数学教育价值的理解、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认、教师对学生特点的认识、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的制约。掌握教学方法与促进儿童的学习之间关系。教学手段的价值有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支持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交互作用。常见的教学手段有操作材料、辅助学具、电化设备、计算机技术等四类。教学手段的抉择与运用,主要取决于如下一些变量:有利于学生的动机激发、有利于学生的探索于发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分析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概念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一,概念是对两种以上对象的共同特征的概括;第二,概念主要是以词的形式来标志的,概念与词汇实际上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但它们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第三,概念是抽象与概括的结果;第四,概念就是对经验的加工。概念的结构,就是指构成概念的内在属性,这个内在属性就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反映事物与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称之为概念的内涵,它是概念的质的反映,表示的是概念反映的是什么样的事物。反映事物与对象本质属性的类的称之为概念的外延,它是概念的量的反映,表示的是概念反映的是哪些事物。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具有反向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扩大内涵,则会缩小其外延;反之,如果我们扩大外延,就会缩小其内涵。概念通过抽象而获得,抽象是揭示概念内涵的思维方法。概念的分类规则有:分类必须是相称的、分类所得各个属概念应互相排斥、每次分类应按同一标准进行、分类不能越级进行。数学概念就是揭示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形式)和空间形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从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经验并经过抽象而得到的;第二种是在已有的数学概念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抽象、推理、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得到的。数学概念至少有如下一些特征:第一,精确性。数学概念是由词语或符号的定义所构成的,而这些词语或符号具有唯一性。因此,数学概念具有精确性,即在任何情况下,这些词语

外延定义、约定式定义、关系定义、公理化定义。数学概念的主要分类有按数学概念的来源分、按数学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特征看。小学数学概念在学习上的特征有在数学概念组织上的特征、在数学概念获得上的特征、在数学概念呈现上的特征。儿童形成数学概念的主要特征是一个通过内化达到守恒的过程,形成数学概念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这两个基本的途径来实现的。概念形成的主要过程为:第一,感知具体对象阶段;第二,尝试建立表象阶段、第三,抽象本质属性阶段、符号表征阶段、概念的运用阶段。概念同化就是借助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改变其内涵(或外延),从而建立新概念,再通过对比、分析、推理等方法,辨析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异同,从而掌握新概念。它一般要经历:第一,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第一,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第二,进一步抽象形成新概念;第三,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儿童获得概念能力发展的基本特点有从获得一级概念为主发展到有能力获得二级概念、概念的获得以“概念形成”为主逐渐发展到“概念同化”为主、从认识概念的自身属性逐步发展到理解概念间的联系、数学概念的建立受经验的干扰逐渐减弱、数、形的分离发展到数、形的结合。

5、数学问题解决的概述 所谓问题,通常地说,就是主体(个体)力图想要弄清楚或想要说明的困惑,也是主体(个体)力图想要解决的疑难。问题的价值是激发人类探索未知、获得发展的动力,是催动个体去寻求更多的发现、更多的创造、更好的生存的目标,是我们进行比较、实验、猜测、证明甚至产生直觉、顿悟等发现性探究活动的起点。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尝试将问题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问题的客观方面就是指问题的“课题范围”(也称“任务领域”),表示问题的客观陈述;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问题空间”,它通常有三个成分所组成:①问题解决的起始状态,如“一条线段”、“n个点”等;②问题解决的目标状态,如“有多少条不同的线段”;③问题解决的中间状态,即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若干可能的途径,而每一个途径又可能分为若干的步骤。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有若干种:定义一:“在数学中,问题是那些要求作出解答的任何事物”;定义二:“问题„„是让人感到费解或困惑的东西”。概括起来,就是只有必须运用数学的概念、方法、理论或特征有可能使问题系统转化为稳定系统的那些“未知”才能称之为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种成分构成,即条件信息、目标信息、运算信息。数学问题的基本分类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称之为定义明确的问题。所谓定义明确的问题,是指问题空间的三个部分都是明确的,故也称“常规性问题”;第二类称之为定义不明确的问题。所谓定义不明确的问题,是指问题空间的三个部分中有些是不明确的,故也称“非常规性问题”。问题解决包含问题情境、问题解决含义。构成问题情境应有三个基本要素:个体试图达到某一个目标、个体与目标之间有距离、能激发个体凭借思考达到目标。所谓问题解决,不同的学者有各异的界说。若干归纳一下,可以发现大致有五种基本的描述:①问题解决是一种心理活动。即问题解决级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的生活或社会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面临的新情景,而一时又没有现成的解决对策时所引起的一种探究的冲动,并因而去设法解决的心理活动;②问题解决是一种过程。即问题解决就是将学到的知识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积极获得积极的一个过程;③问题解决是一种教学模式。即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组织学生展开某种学习活动的形式,并由这样的形式来展开整个课程活动,因此,问题解决也就可以被看作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④问题解决是一种目的。即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学习数学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换言之,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问题解决;⑤问题解决是一种能力。即问题解决就是一种将数学运用于各种不同问题情境中的能力,因而数学学习实际上就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学习。问题解决具有这样一些性质特征:①问题解决是以目标定向的,目的是为求得问题的答案。因此,哪些无目标的行为(幻想、尝试等)不是问题解决;②问题解决是在头脑内部或认知相同内部进行的一种活动,只有通过问题解决者的外部行为才能间接地推测它的存在。因此,单纯的外部技能操作(如削一根牙签等)不是问题解决;③问题解决包括一系列的心理运算活动。因此,一个简单的心理活动(如回忆一个电话号码等)不是问题解决;④问题解决具有个人化的活动过程,即同一个问题,相对于不同的人,其解决的性质是不同的。如回答9+2=?对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而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就不是问题解决。

6、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学习概述

在小学数学中增加统计与概率课程的意义在于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的构成主要有如下一些基本内容:第一,知道数据在描述、分析、预测以及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的价值;第二,学会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和利用的基本的能力;第三,会解读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第四,认识一些随机现象,并能运用适当的方法来预测这些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学习的基本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内容目标是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种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与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从而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能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或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包括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通过丰富实例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结果为整数的简单的平均数;初步能体验到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而且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简单的描述;第二学段(4~6年级)内容目标是在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会产生误导,并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通过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统计图来直观和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解释统计结果;通过实例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同时会求出并解释实际结果的意义,还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按要求设计一个方案;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综合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C)。

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D)。

A经验符号 B非形式化 C实践活动 D逻辑和推理 3.“算法化”是以(A)为价值取向的。

A功利 B数学素养 C数学家 D逻辑思维 4.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A)

A大众化 B公理化 C逻辑化 D算法化 5.以功利为价值取向的数学教育价值追求可以称之为(C)。A大众化 B形式化 C算法化 D公理化

6.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与(D)四因素之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

A目标 B内容 C学具 D环境

7.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结构具有“学术中心的课程开发”、“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螺旋式的课程结构”以及(A)等等的特征。

A记忆为主的课堂教学 B多元化的学习评价 C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D发展性的课程目标。8.下列不属于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C)。A基础性 B普及性 C科学性 D发展性

9.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社会的进步”、“数学的发展”以及(D)A学生的需要观 B国家的需要观 C生活的需要观 D儿童的发展观 10.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逻辑推理 D注重数学交流 11.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等四个纬度。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12.下列不属于从数学活动的素养切入而概括出的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的是(D)。A 数感 B空间观念 C 应用意识 D数学思考

1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D)等四个领域。

A解决问题 B符号感 C推理能力 D实践与综合应用 14.下列不属于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的是(B)。A基础性原则 B学术性原则

C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D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1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原则的是(A)。

A统一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简明性原则 D渗透性原则 16.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A)两类。A发现学习B知识学习C技能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17.下列不属于知识学习某一阶段的是(C)。

A选择阶段 B领会阶段 C问题阶段 D习得阶段 18.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A)等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

A策略性知识 B过程性知识 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 19.从数学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操作”与(D)等三类。

A逆运算 B数量关系 C解题思路 D策略 20.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C)。

A语言表述阶段 B理解结构阶段 C学会解题阶段 D符号运算阶段 21.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主要有:创设情境、(B)、检验假设和总结运用等四个阶段。

A独立探究 B提出假设 C理解发现 D动手操作 22.“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A)。

A数学化 B认知 C参与 D学习准备 23.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B)的过程。

A接受知识 B数学活动 C传递数学 D解题训练 24.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C)的关系。A传递与接受 B控制与被控制 C交互主体 D知与不知

25.现代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A)的过程。A 建构 B 吸纳 C 传递 D 训练

26.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 “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D)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A感受环节 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 D反馈环节 27.下列不属于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特点的是(B)。A客体性 B思考性 C单一性 D接受性 28.下列不属于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的是(D)。

A准备原则 B活动原则 C个别适应的原则 D需要原则 29.“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称之为(B)。

A照本宣科型策略 B简单对话型策略 C任务驱动策略 D思维交互型策略 30.由教师先创设一个能刺激学生探究的具有现实性的情境,学生则是通过自己(小组合作的或独立的)探究,发现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教学策略称之为(B)。A 交互式问题解决策略 B 探索-发现式策略 C Hands on活动策略 D 照本宣科策略

31.通过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成员(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语或行为的对话,使不同的思考和活动发生互动,从而促进学生思考的教学策略称之为(A)。A交互式问题解决策略 B探索-发现式策略 C Hands on活动策略 D照本宣科策略

32.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来帮助学生接受并内化既定的数学知识,形成既定的数学技能的属于(A)的教学组织类型。A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B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 C探索-发现型教学组织 D自主型的教学组织 33.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34.以下不属于学习评价目的的是(C)。

A师生活动质量的判断 B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C依据学业对学生排序 D为师生活动提供反馈 35.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B)。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36.以科学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B)。

A形成性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表现性评价 D质性的评价 37.以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D)。

A形成性评价 B量化的评价 表现性评价 D质性的评价 38.概念与词汇的关系是(B)关系。

A一一对应 B内容与形式 C内涵与外延 D抽象与概括 39.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的“内涵”和概念的(D)。A定义 B抽象 C符号 D外延

40.概念的抽象过程中大致要经历“分离”、“提纯”和(B)等三个环节。

A表征 B简化 C描述 D思考

4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A)关系。A属种 B交叉 C对立 D同一 42.从正方形中抽象出长方形的过程称之为(C)。

A强抽象 B概括 C弱抽象 D分离 43.不属于运算心理活动过程特征的是(B)。

A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协作 B运算方法和运算技巧结合 C外部操作和内部思维同步 D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维统和

44.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等一些内容。

A数的认识 B运算方法 C简便运算 D理解算理 45.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可以称之为(C)。A方法 B性质 C算理 D规则 46.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学习是以(B)学习为起点的。A方法 B认数 C概念 D性质 47.不属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特点的是(D)。

A淡化证明 B逐步深化 C合情推理 D注重命题 48.不属于小学空间几何特征的是(B)。

A 直观几何 B证明几何 C经验几何 D实验几何 49.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D)。A概念 B图像 C性质 D表象

50.不属于描述空间对象量的方面概念的是(B)。

A长度 B测量 C面积 D体积、51.空间定位不包括(A)。

A空间形式 B空间方位 C空间大小 D空间距离 52.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主要是(B)。

A已有概念 B生活经验 C公理体系 D几何命题 53.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A 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 问题的目标状态D问题的中间状态 54.问题的客观方面就是指(A)。

A课题范围 B问题空间 C目标状态 D起始状态 55.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数据”、“关系”和(A)等。A 状态 B 运算 C 问题 D 方法

56.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B)和“评价结果”。

A 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 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57.从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看,背景命题的检索阶段就是(B)阶段。

A 理解问题 B设计方案 C 执行方案 D评价结果 58.不属于小学概率与统计学习的课程意义的是(C)。

A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 B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C获得绘制图表的能力 D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9.不属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的是(A)。

A 基本概念是帮助理解的基础 B 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 C 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 D 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 60.不属于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的是(C)。A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B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C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是建立在计算之上的 D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二、判断题:

1.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2.作为教育的数学是一门经过专门加工的数学。(√)3.当今人们对课程内涵的界定已呈多元化的格局。(√)4.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术中心”的特征。(√)

5.初步了解“不确定现象”或“事件的可能性”是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6.小学数学中的“量与计量”知识属于“常规法则”中的重要内容。(√)7.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能力。(√)

8.将学习的全部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称为接受学习。(√)

9.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

10.范例教学强调利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来组织教学。(√)11.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12.课堂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控制予以体现的。(×)13.“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是课堂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14.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15.启发式谈话法中的师生的对话是以理解为核心的。(√)16.好的教学方法应当能刺激学生的参与。(√)

17.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

18.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相对评价。(√)19.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在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某种鉴定。(×)20.指学习者个人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知识称之为客观性知识。(×)21.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两个基本形式。(√)22.概念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23.运算法则是关于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24.关于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称之为运算方法。(×)25.空间几何主要就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或关系的一门学科。(√)

26.小学的几何属于一种论证几何。(×)27.问题的条件信息就是指已经给出的数据。(×)28.数学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给定的某种状态。(√)29.儿童的统计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30.儿童的统计知识的学习重点就是要能学会制作统计图表。(×)

三、填空题:

1.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严谨性、运用的广泛性等特征。

2.数学的严谨性特征体现在它的逻辑性、精确性以及系统性等方面。

3.通常认为数学的课程目标可以分为实用知识、学科知识以及文化素养 等三类。

4.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5.国际上小学数学的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开始逐渐凸现出切近儿童生活、强化过程体验、注意探究发现等价值取向发展上的特征。

6.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从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活动或综合运用这四个领域。

7.按照学习的对象的特征以及学习目标的不同,认知学习可以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以及问题解决学习等三类。

8.知识学习过程大致包含了选择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以及巩固阶段等这样几个阶段。

9.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有效、教师要注意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教师在发现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指导等三个问题。

10.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获得结论以及反思评价等。

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认知参与等。12.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主要包括兴趣、动机、自信心以及态度等因素。

13.小学数学的教学组织主要有接受型的教学组织、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以及自主型的教学组织等三种不同的类型。

14.常见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包括叙述式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以及“实验法”、“练习法”等。

15.学习评价除了具有“导向”、“反馈”等价值外,还应具有诊断、激励、研究等价值。

16.儿童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感知阶段、表象阶段以及 概念阶段等三个阶段。

17.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情境导入、活动导入以及 问题导入等策略。

1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空间方位、空间距离以及空间大小等的识别。

1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以及“评价结果”等四个心理过程。

20.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加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以及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等。

四、简答题:

1.简述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答案: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2.简述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注重问题解决;第二,注重数学应用;第三,注重数学交流;第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第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3.简述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案: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四个:基础性原则;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作用原则。

4.简述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答案: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如下三个共同性的特征: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 的价值取向;在组织上表现出“注意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5.简述认知迁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案:认知迁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如下四个因素:对象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定势的作用;学习的指导。

6.简述探究学习的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答案:探究学习的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探究教学模式对学习主体的适用性。第二,注意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呈现。第三,注意教师引导的适度性。第四,加强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和探究能力的发展。7.简述在课堂学习中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

答案:在课堂学习中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是: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而学生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是按主导与主体之间的不断错位滑移来实现相互作用的。具体地说,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切合的引导予以体现;对话是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基本交互形式;课堂教学是一个人际之间充分交流与分享的过程。

8.简述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

答案: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有三个: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9.简述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答案:常见的教学手段有:操作材料;辅助学具;电化设备;计算机技术等四类。10.简述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案: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基本内容有如下七个方面: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水平;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数学学习的态度与情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11.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答案: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如下一些策略:生活化策略;操作性策略;情境激发策略;知识迁移策略。

12.简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答案: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1)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即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2)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即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3)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13.简述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特点。答案: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特点是:(1)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2)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14.简述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

答案: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数学问题是一组尚未达到目标状态的、有待加工处理的信息系统,它主要由以下三种成分构成:条件信息、目标信息、运算信息。15.简述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

答案: 在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这个过程中,主要会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1)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2)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3)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复习题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网上作业小学教育(本)

1、简述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

孔子提倡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孟子主张专心有恒,由博而约;韩愈强调学必有师,文以载道;朱熹赞成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王夫之提出学思并重,知行结合等。

2.语文课程有哪些功能?其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包括工具功能、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语文课程的发展功能涵盖哪些主要内容?

培养以思维为核心的包括注意、观察、想象、记忆在内的一般认识能力;培养以理解语文学习过程为基础的语文自学能力;培养互助合作学好语文的能力;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包括:首先,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它涵盖了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发展性、创造性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而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特殊性,是与其它课程相区别的特点,也是绝对不容许忽视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是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反过来人文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对语文工具的掌握。第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语文包涵两个方面:语言文字的形式方面和它所负载的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等内容方面,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语文课程把表达形式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重要目的之一,这是它与其它课程在性质上的区别。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将形式和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不能偏重某一方面。第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对语文课程来说,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个学习的案例,应当先从识字辨句到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进而研究用词造句、篇章结构等表现技巧,通过表现技巧的分析,必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请结合实际。

5.简述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素养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6.语文教学过程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语文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沟通课堂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不仅从书本中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努力体现出语文的实践性特点。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其次,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语文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教育,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点拨、示范和在实践中体验,不需要讲授一套又一套有关方法的知识。第三,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重视个性差异,善于引导,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

得到发展。

7.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首先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语文课程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语文学习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时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要看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不是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语文课程中的教育要因势利导,要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贯穿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中。

8.比较并简述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历年的语文教学大纲的重要区别。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相比,主要在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上有进一步深化。两者的重要区别具体表现如下:(1)更加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综合性学习”就突出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此外,还特别而具体地强调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2)更加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学习体验 从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的理念出发,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发展置于课程的核心,十分关注学生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如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中,醒目地增加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维度,使得语文课程从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两大目标维度改变为三大目标维度,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语文实践,注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更加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种影响决不仅仅限于思想品德方面,仅以“思想性”是无法完全涵盖这种丰富深厚的人文内涵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以“人文性”取代了原大纲中的“思想性”,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要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4)更加关注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连贯性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建议。在课程目标中把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分别提出了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这样的结构组合,既能够反映语文课程阶段性,又能够加强其一致性与连贯性,对落实语文课程总目标是非常有利的。

9.如何理解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而不是长期以来所认为的语文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具体来说,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等。

10.谈谈你对多渠道开发并利用母语学习课程资源的认识。

(1)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2)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语文能力,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3)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4)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将富于生命活力的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发展。(5)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第二次教学研究网上作业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1.分析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以下二题中选择一题作答)

1.识字教学案例

阅读并分析下面的识字教学案例,并回答问题:

问题1:这个教师的教学主要运用了什么教学策略?运用得是否合理,为什么?(30分)问题2.这个教学片断主要体现了什么样的特点?(60分)表达和字数10分。

识字教学片断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中,《识字四》有这样四组词: 观察

采集

昆虫 田野

树林

花丛 螳螂

蚂蚁

蟋蟀 蝴蝶

天牛

蜻蜓

一位教师在教这一课时有这样一组镜头: 师: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树林、花丛是属于植物类的。

师: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小朋友再仔细观察这些生字,你还能发现—— 生:我发现第三、第四行的字都带“虫” 字。生:不对,“牛”字不带“虫”字。师:真好!除了“天牛”,其它的字都带有“虫”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因为它们都属于昆虫。

师:真棒!咱们现在来玩个猜字游戏,好吗? 生:(兴奋地)好!(课件出示小篆“虫”、“牛”)

师: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两个字是古汉字,古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猜猜看,这两个古汉字会是什么字呢?

生:右边一个是“牛”字。师:为什么?

生:因为“牛”字的上半部很像牛角。(有的学生边说边用手在头上比划出牛角的模样。)师:好,我们来看看谜底。

(在篆书“牛”字旁边出现了它的楷书和一张笑脸,学生们一齐欢呼起来。)生:左边一个我猜是“虫”字。生:是“虫”字。一定是“虫”字!师:凭什么说它是“虫”字呢? 生:它很像一条长蛇。

(在这个字的篆书旁边出现了它的楷书。学生们再次欢呼。)

师:恭喜大家都猜对了。小朋友知道吗?古代蛇就叫长虫,写成这个样子。现在“虫”指的是昆虫。不少古汉字就是这样根据物体的样子造出来的。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给我们留下了世上独一无二的汉字。

2.阅读教学案例

阅读下面的阅读教学案例,结合案例具体分析并回答问题: 问题1:这个案例突出地体现了新课程什么样的思想?(30分)问题2: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哪些值得赞赏和借鉴的特色?(60分)

表达和字数10分。《苦柚》教学片段

(教师在执教《苦柚》的过程中,设计了请学生夸一夸小姑娘的环节,这时,却出现了下面一个意外的小插曲)„„

师:伯父被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打动了,掏出一百元钱给小姑娘,但小姑娘是怎样做的呢?

生1:小姑娘头也不回地走了。师:周围的人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2:他们发出了啧啧的称赞声。

师:大家设身处地地想想,周围的人会怎样称赞小姑娘呢?你也能夸一夸她吗? 生3:这个小姑娘真不错,是个好孩子。生4:世上多些这样的孩子该多好啊!

生5:这个小女孩是我们的骄傲,学习的榜样!师:讲的好,还有吗?

生6:她可真是一心为别人着想啊!生7:(犹豫地举起手,又放下,再举起手来。)老师,我认为在我们身边没有像小姑娘这样卖东西的人了。如果一个人出去卖东西,肯定是为了赚钱,伯父给她一百元钱,做生意的谁会有钱不要呢? 生8:(马上站起来。)老师,我认为小姑娘可以收下这一百元钱。(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师:(犹豫了一下,笑着说)现在,如果你是这个小姑娘,你会怎样做呢?同意小姑娘做法的同学站到左边来,同意小姑娘收下一百元的站到右边来。

孩子们略微思考后,分左右两边站好,但明显可以看出赞成小姑娘做法的同学占大多数。师:让我们来开个小小辩论会,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看看小姑娘到底该不该收这一百元,好吗?

生:(齐)好!

生左,我们同意小姑娘的做法,这样更能体现出小姑娘是个诚实、善良的人。

生右:既然伯父是归国华侨,那么他一定很有钱,而小姑娘还在读书,就要出来卖柚子,这说明小姑娘家里一定很穷,她完全可以收下这一百元钱作为她的学费。生左:如果小姑娘收下了这一百元钱,不证明她是个贪小便宜的人吗?

生右:我认为不,小姑娘出来卖柚子,有可能她妈妈正生病,卧床不起呢?如果这一百元钱刚好能给小姑娘的妈妈治病,难道说小姑娘是个贪小便宜的人吗? 生左:如果小姑娘下次又出来卖柚子,她虽然还是告诉别人这柚子个儿大,但里面的肉不多,而且味道有点苦,别人假如也被她的诚实所打动,买下她的柚子,那她心里会不会想,这次别人又会给我一百元钱呢?

生右:我认为小姑娘可以看买柚子的人的情况,如果他有钱,可以收下这一百元钱,然后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不是更好吗? „„

(在辩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从左边跑到右边,或从右边跑到左边,自然地又开始辩论„„)师:(小结)刚才的辩论会可以说是精彩极了,大家唇枪舌战,谁也不让谁,到底小姑娘该不该收这一百元钱呢?我认为,小姑娘不收这一百元钱的做法更好一点。作为一个学生,我们不应该贪小便宜,这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品质问题。如果你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可以通过其他的办法来解决困难呀!相信小姑娘的诚实、善良,也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她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答案提示及评分标准案例

1.答案提示:问题1:主要运用了“寓识字于游戏之中”的教学策略。(10分)在这堂课的这个教学片断中运用此策略是合理而有效的,因为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尚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用“猜字”游戏可以利用儿童不随意注意的规律来刺激和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10分)同时在初学生字阶段,这样的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迅速熟悉生字,巩固识字效果。(10分)问题2:主要特点:第一,自觉地体现了汉字的文化性。由汉字组成的汉语系统是宝贵的文化宝库,识字教学的任务不光是教会认字,识字的过程应该成为文化积累的过程。出示两个字的篆书,不仅有助于学生抓住字形特点识字,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热爱之情。(20分)第二,具有趣味性。“猜字”游戏的引入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调动并保持学习积极性,同时猜字的过程需要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归类、联想等积极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开发孩子的识字潜能。(20分)第三,具有审美性。游戏使情绪变得轻松,篆字优美生动的字形启迪想象,而好奇心的满足、成功的愉悦、教师积极的评价都使得学习过程变得趣味盎然。(20分)表达规范;(5分)字数达到600字。(5分)注:答出大致要点即可,不必要求表述与提示完全一致。

2、案例2:答案提示:问题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一味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走,而是随着学生的质疑,敏锐而不失实机地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思辩,学生们积极思考,学得很主动,收获的是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答出以上要点20分,能够结合案例进行具体分析10分)问题2: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不压制不同意见,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15分)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思维。(15分)教师注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既落实阅读课的任

务,又注重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15分)(能够举出案例中的例子进行具体分析15分)表达规范;(5分)字数达到600字。(5分)注:答出大致要点即可,不必要求表述与提示完全一致。评分标准60分以下:不能根据要求进行分析,观点不明确,表达混乱,字数不够60分(含)—74分(含):基本能根据要求进行一定分析,观点不够明确,表达不够准确,字数达到要求75分(含)—84分(含):能根据要求进行比较具体的分析,观点较明确,表达清晰,字数达到要求85分(含)—100分:根据要求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观点明确,表达准确、清晰、流畅,字数达到要求。

第三次教学研究网上作业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1.设计教案(简案)(以下二题中选择一题作答)

1.根据小学四年级的作文教学目标,设计一份小学四年级的观察作文课简明教案,时间为一课时。

要求:第一,至少必须有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第二,字数不少于500字。

2.根据小学二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设计一份小学二年级的口语交际课简明教案,时间为一课时。

要求:第一,至少必须有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第二,字数不少于500字。

评分标准60分以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清楚,教学环节不具体,表达不规范60分(含)—74分(含):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内容不够清楚,教学环节不够具体,表达比较规范75分(含)—84分(含):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清楚,教学环节比较具体,表达规范85分(含)—100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楚,教学环节具体合理,表达规范

第四次教学研究网上作业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0 分。)

1.在中年级主要采用观察作文的形式来发展儿童语言功能的依据是什么?

中年级主要采用观察作文的形式来发展儿童语言功能,既顺应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需要。(4分)首先,小学作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儿童“虚构”,而且要教会他们表达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当儿童已经初步具备在头脑中产生表象和安排表象结构的心理机制,其观察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必须根据作文教学的性质、任务,教会他们通过观察去准确地摄取周围世界各种真实的形象,并用文字把由这些形象产生的表象和真实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3分)其次,中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用文字概括和交流周围世界比较复杂的信息,即掌握“构段”的基本思路。学生通过写观察作文能比较顺利地掌握“构段”的基本功。因为语言的条理性是观察的周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的具体体现,边观察边思考,有助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阅读作文训练体系包括哪几个类型? 包括:(1)摘录精彩的句段。这类训练主要是为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它是必备的作文的前奏。(2)根据原文编写故事。这类训练通过让学生联想,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3)写出文章提要。让学生掌握作者写作思路,从中学习表达方法,并发展抽象思维能力。(4)写心得体会。即把阅读后的收获感想写下来,这是阅读作文的重要训练形式。以上四点各2。5分。

3.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开发创造潜能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意识和逐步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2分)应该实现两个“贯穿”:第一,贯穿在整个小学作文教学序列之中,即和各学段语言交际功能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重点紧密结合;(4分)第二,贯穿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即和命题、取材、指导、评价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4分)

4.简述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主线和辅线

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主线是言语功能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这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根本依据。(3分)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表明,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何运用口头语言准确、恰当、得体地完成各类言语功能,而完成各类言语功能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是密切不可分的。(2分)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辅线是语意教学和语境教学,这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重要依据。(3分)因为如何将教学内容系统地、有层次地、有步骤地展现出来,是口语交际教学应当考虑的核心问题。(2分)

5.应该怎样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

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活动情境,满足学生的交往需要;选择开放的口语交际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设计挑战性任务,满足学生的启智需要;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以上四点各2。5分。

6.应该如何制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计划?

第一,要按学段或学年来制定(至少要按学期来制订)。(1。5分)第二,一般采用“主题学习”的形式(也可称“问题学习”或“项目学习”),每项主题学习一般包含几次学习活动。(2分)第三,学习的主题可以来源于教材,但更要采纳学生的建议。(1。5分)第四,主题学习要根据课程标准对各学段提出的教学目标,确定比较明确的教学要求,尤其要确定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以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要求。(2分)第五,主题学习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尽量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1。5分)第六,主题学习可按学校组织,也可按年级和班级组织。(1。5分)

7.英、法、美、新、日等国开设的综合性课程有哪些共同的价值取向?

这些国家开设的综合性课程尽管名称各异、结构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它们的价值取向和宗旨却有共同之处,即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团结合作,(3分)强调学习和生活的密切结合。(3分)

8.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其主要作用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否有进步、有无学习的困难。(4分)诊断性评价是针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习内容或知能

上的障碍作进一步诊断,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3分)形成性评价则侧重所教过的内容,随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发现学生的潜质。所获信息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根据需要采取恰当的调适措施。形成性评价可以迅速找出简单的困难问题并加以解决,对严重的困难则留待诊断性评价的分析与处理。(3分)

9.简述编制双向细目表的操作步骤?

首先,按知识要点进行纵向设计;(3分)其次,按能力水平进行横向设计;(3分)再次,将双向设计合计总分,根据各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再分配。(4分)

10.哪些问题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教学理念问题;(2分)课程问题;(1。5分)教学组织形式问题;(1。5分)教学方法问题;(2分)教学评价问题;(1。5分)师生的发展问题。(1。5分)

第五次教学研究网上作业参考答案

围绕下面的话题参加网上讨论:

话题: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深入研究过课堂教学,他曾就课堂交流说过这样一句话:“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这个观点对我们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有什么启示?请发表你的看法。

讨论内容 要求:第一,在考核时间内登陆电大在线,从首页进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网络课程,围绕上面的话题到“热点讨论”栏目发帖;第二,每个学生有效帖不少于2帖;第三,每帖除标题外,正文字数不少于100字;第四,围绕主题发言,观点要明确,表达应规范。

评分标准:

60分以下:不能围绕主题开展讨论,观点不明确,表达混乱,帖数、字数不够 60分(含)—74分(含):基本能围绕主题开展讨论,观点不够明确,表达不够准确,帖数与字数达到要求

75分(含)—84分(含):能围绕主题开展讨论,观点较明确,表达清晰,帖数与字数均达到要求

85分(含)—100分: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观点明确有新意,表达流畅清晰,帖数与字数达到要求。

元和小学红十字新会员代表发言稿

朱丹娴

同学们,今天我们迎来了我校红十字会新会员的入会仪式,此时此刻,我和每一位同学一样,既感到十分激动,又为自己终于成为一名红十字会员而倍感自豪。

起初,懵懵懂懂的我和许多同学一样,以为“红十字”只是和医院有关,红十字会只是专门从事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人道救援组织,印象最深刻的或许就是在战火硝烟的白衣天使如何营救奄奄一息倍受枪林弹雨侵害的伤员。

当我从红十字宣传员那里了解了红十字的基本知识之后,我才体会到了红十字的更多内涵。一百多年来,由亨利杜南先生树立的红十字旗帜跨越了种族、疆域、信仰和时空,飘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飘扬在水火横行的灾区,飘扬在渴望帮助的人们心里,深受人们的崇敬与爱戴。一百多年来,国际红十字运动因“关爱生命,倡导和平”的宗旨,得到了全人类的认同和信赖。因为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人道主义组织,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甚至不同宗教已经取得了共识的呼唤。

同学们,今天当我举起右手,站在白底红十字前庄严宣誓的时候,一种神圣的、快乐的感觉袭遍了我的全身。因为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十字少年,我将用我的实际行动去实践红十字精神。也许,我将为饥饿的小鸟送上一撮栗米;也许,我将给流泪的眼睛送上一方毛巾„„因为我知道——如果你认为帮助别人是自己应该做的,那么,博爱、奉献的精神会在你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同学们,让我们向亨利杜南先生学习,学习他那无私奉献、关爱别人的精神吧。我相信,我们会时刻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因为,红十字的旗帜将在我们的心中永远飘扬!

红十字会入会仪式上的发言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世界上有一面旗帜,不分国籍、不分种族,哪里出现天灾人祸、哪里出现危害人类共同利益的事件,哪里就有一面旗帜高高飘扬。这面旗帜就是“红十字”会旗。

“红十字会”是一个国际性组织,与联合国、国际奥委会并列为国际三大组织之一。全世界170多个国家有红十字会,会员总数3亿

人。中国红十字会有13万基层组织,1900多万会员,其中青少年会员960万人。

“红十字事业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千百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在战争和灾难的陪伴下,一步步走向文明与昌盛,人类为了减轻战乱、天灾、人祸而进行的拼搏和抗争从没有停止过。红十字会所信奉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加入到红十字组织中来,关心自身和别人的健康,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思想,发扬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承担起未来公民应该承担的义务,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让我们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强有力的后备军。

同学们,“红十字”是崇高的,“红十字”是福泽全民的,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责无旁贷。希望每个红十字会员能做到“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使红十字奉献、博爱的精神在我校发扬广大。

同学们,大声回答,你们愿意吗?

红十字会旗虽然不是天天飘扬在旗杆上,但我们要让她永远飘扬在我们心中。为此,我提议:今天让我们全校师生同时举起右手,站在红十字前庄严宣誓:

我志愿加入中国红十字会,自觉遵守《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坚持弘扬红十字运动的人道宗旨,为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

严,促进友谊、合作与和平,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用真情和爱心凝聚起周围的人,为了家乡美好的明天共同奋斗。

红十字发言稿

红十字会是志愿的救护、救济团体,在世界上被认为是一个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非政治、非宗教的人道主义团体。初创时旨在在战时照顾伤员,后成为一般地预防灾难、救济难民的机构。

每年的5月8日为世界红十字日,这是1948年国际红十字会第二十届理事会确定的。

我们学校为了纪念世界红十字日,特地确定这次升旗校会的主题是“人道、博爱、奉献”。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沐浴在真正的爱之中,从小有伟大的母爱所笼罩;长大后渐渐被友谊之爱、师生之爱、社会之爱所推动、所鼓舞。而我们也需要用自己的爱去回报我们周围的人和这个社会。古话说:“人定胜天”,面对自然的力量人类的生命却是如此脆弱。发生在我国的5.12地震和玉树地震就是明显的例子。当这场悲剧已经发生,时间结局已不可挽回。当我们面对灾难,不是后悔,也来不及后悔。我们所要做的是把我们的爱心付于行动,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获得帮助。而今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灾区的人们正在重建着自己的家园。爱就是这么简单却又伟大。让我们用一颗赤诚的爱心,去抚慰一颗颗受伤的心灵,去托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人道、博爱、奉献”这面旗帜的指引下,用自己生命的光和热,温暖千千万万的人,就像一颗颗平凡的石子砌成万丈高山,一滴滴水珠汇成浩瀚的海洋。一颗颗爱心牵挽在一起,就会擎起快乐幸福的晴空,一份份善举聚集在一起,就会让所有的困难逃遁无形。让我们伸出热情友爱的双手,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让红十字的光辉映照得更高更远!

我相信每一个有爱心的人都是天使,每个人都可以搭起播洒仁爱的桥梁,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承仁爱的纽带,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就在我们的眼前。

2010年5月8日

下载电大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复习题(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大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复习题(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14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未考试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开卷) 一、筒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 10分,共 40分} 1.怎样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客观性网上自测: 单项选择题:(共20道题,每题4分,共80分。本大题机上批阅,可多次做)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

    电大在线作业4: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4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4 04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80 分。) 1. 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 )。 A. 抽象性B. 严谨性 C. 客观性 D. 应用广泛性 满分:4 分 2......

    电大在线作业5: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5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5 05任务 简答题 判断题 作品题 一、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46 分。) 1. 填空题(每空1分,共46分),说明:学生将下面的16道填空题的答案写到答题框中。 1......

    音乐教学研究复习题(精选合集)

    1、音乐教育学与音乐教学法的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研究任务不同,学科功能不同,理论高度不同 2、谁、哪年提出“教学法”替代“教授法”?陶行知1917年 3、陶行知认为“教授法”? 只......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1、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1、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讲座稿) 材料来自吴卫东博士的讲座记录,引用请说明。 吴卫东老师结合大量的具体案例,在《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的专题讲座中,对有效教学的影响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