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早期阅读的特点与指导
幼儿园早期阅读的特点与指导
幼儿园早期阅读是指通过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教学形式,是培养幼儿思维、想象、语言、个性、习惯等的有效教育手段。早期阅读强调幼儿主体地位,让幼儿在积极主动建构阅读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方式,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获取阅读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并积累书面语言信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幼儿园早期阅读各年龄段的特点及指导
小班幼儿身心尚未完善,各方面知识经验少,阅读低水平低,盲目性大,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情节简单、单页单幅的图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会爱护图书,不会整理图书,不会一页一页地翻阅图书。早期阅读教学中,对小班幼儿进行习惯和兴趣的培养,有着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班幼儿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阅读培养,阅读的习惯已基本形成,阅读兴趣、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有一定提高,但独立阅读还有一定难度。对中班幼儿进行早期阅读培养,需要不断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帮助幼儿感受作品内容,拓宽思维、想象,帮助他们掌握独立阅读的方法。
大班幼儿经过两年的阅读培养,语言、思维、想象等能力均有显著提高,他们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敢想、敢问,能大胆表达,并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针对大班幼儿的阅读特点,阅读教学中,应以教师的预存活动为主,帮助幼儿提升阅读经验,让幼儿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提高与同伴之间合作阅读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阅读综合能力,达到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逐步过渡。
二、幼儿园早期阅读的指导方法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最好动力。日常生活中,教师利用各种图书、故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采用提问、设想等方式,激发幼儿想看书、看完书、看懂书的愿望,让幼儿感知丰富多彩的故事来自各种各样的书籍,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2、营造阅读环境
环境具有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的作用。营造一个相适应的环境,对幼儿阅读兴趣的产生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根据幼儿阅读的需要,设置图书角,按照年龄特点放置各种适合幼儿的图书。通过图书角活动,让幼儿学习爱护图书、使用图书、整理图书、修补图书,从而激发其阅读兴趣,对他们经行阅读习惯的培养。
3、掌握阅读方法
⑴、理解、表达图书内容。教会幼儿运用观察的方法,从书中的人物、动物所在的环境、面部表情、动作神态等去理解图书内容,理解文字语言与口头语对应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达。
⑵、发挥创造想象。阅读活动中,在幼儿理解图书内容的基础上,为了发展幼儿的创造想象力,教师应通过设置疑问,采用提问、设想的方式,让幼儿大胆质疑、释疑,并对故事的发展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白。阅读中的创造想象,可以促进幼儿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探索之中,使整个阅读成为幼儿全方位、主体心理参与的过程,成为探索研究、自主创造的过程。
⑶、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结合。早期阅读是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最早语言行为,是儿童接触书面语言的最早途径。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帮助幼儿认识图画符号、文字等书面语言,将画面内容转移成语言并表现出来,逐步向书面语言过渡。
4、早期阅读教学方法 ⑴、情景教学法
孩子自觉性较差,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不能长时间保持静态阅读。情景阅读活动将阅读内容融进游戏中,让幼儿在听、看、玩、做中学习,将自己对图书、文学作品的理解在游戏中应用。
⑵、提问阅读法
在早期阅读中,提问是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阅读活动的整个过程,为达到阅读目标服务。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活跃阅读气氛,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让幼儿尝试提问、将自己已理解的内容主动提出来,从而提高阅读质量,这也是幼儿再次进入阅读活动,更好读懂内容的关键。
⑶、内容生成法
幼儿是有思想、有个性、好表现的个体,他们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常常希望在活动中自主地运用阅读经验来展示自己的能力。教师在设计阅读活动时,从幼儿兴趣出发,有选择地确定阅读内容,让幼儿通过想象、实践、生成新的内容,给以幼儿思维发展的空间。根据不同的阅读经验,让幼儿尽量地去发现、想像、表达,是其阅读能力在活动中不断发展。
⑷、识字阅读法 早期阅读活动中的识字教学,不是单纯的早期识字,在阅读识字教学中,让幼儿知道一些有关文字知识,获得一些识字经验。掌握一些文字结构特点等,让幼儿初步知道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书面语言的重要性,为进入小学正规、系统地学习书面语言打好基础。
总之,早期阅读是培养幼儿阅读能力,促进其综合的有效途径。早期阅读教学,将为幼儿的后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先秦的政治制度和礼乐文化
1.先秦的历史分期(BC21世纪—BC221年)(板书)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期间经历了传说中的皇帝、夏商周三代和春秋战国。
2.文化的诞生与国家的形成(板书)
说到文化,我们先来看看文化包含哪些要素。文化的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①金属的使用、②文字的产生、③城市的出现、④礼制的形成、⑤贫富的分化、⑥人牲人殉的发端。(板书)
古代文明是在独立小型和中型部落社会基础上经过社会整合形成的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社会共同体。历史上出现多次社会整合。国家的形成就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国家的形成大体经历了“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尽管这时候人们已经懂得使用石器,可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进行的主要还是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社会生产活动。在农业出现前期,一些地区出现了“有计划有规模的大量收割野生动物谷物的经济”,也就是“高级采集经济”,这种情况下的聚落规模类似早期农业社会。永久性居住的普遍出现,与农业的相对成熟有着直接关系。农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为人类进入农耕的原始群体建立固定居住和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当人们安定下来后繁衍生息,随着人口的增长,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由此形成。部落是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部落的形成是人类的第一次重组。
第二次重组是人类由传统农业区向非传统农业区移动,垦荒的过程。在这种移民的过程中,部落之间势必会发生领土分配问题。其实领土分配在多数时间里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当部落间强弱对比改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领土的重新分配。可以这么说,农业出现导致人口持续增长,既往领土平衡日趋脆弱,因此出现更多的领土冲突和更为频繁的疆域变动。
部落联盟是部落结盟和征服的结果。我们刚刚讲到领土压力问题,正是由于这种领土压力,导致了主客族群之间的结盟。在农业出现以后,族群之间应付领土压力的对策有两个:一是冲突,二是结盟。在许多情况下,结盟是冲突的结果。弱势群体会向强势群体主动提出结盟要求,当然,本地的一些弱势族群也会通过彼此联盟的手段共同对付入侵者——通过这种和平结盟和武力征服的双重手段,在一个广阔地区实现初步统一,这是整合进程的第一步骤。
第二步骤是创立制度和整合文化。礼乐文化与制度在这个整合过程中产生。礼乐文化主要是为支撑一个大型政权体系而存在,比如为这个政权运转的祭神纳贡制度以及各种实现更高集权化的等级制度等。前面我们说到,文化要素包括六点,到这里,礼乐已经产生。接下来便是贫富的分化与人牲人殉的出现。贫富分化的结果是出现奴隶主与平民、奴隶,形成两大对立阶级。最初的“王”是斧钺的象形,体现着早期政治权利的强权及压迫,这是部落联盟通过武力征服遗存下来的体现。部落联盟向国家的转变始于大禹,大禹从部落联盟的首领转化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宗族关系由此发端。
3.早期政治与神权(典型特点:神权政治)
要了解早期的政治制度,还得先从传说中的皇帝讲起。大家知道五帝指哪五帝?——没错,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请大家翻到第五面,看第三段:“司马迁„„明确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历史上有个“炎黄联盟”,联盟形成时期,正是中国古代文明“天地时”的初创时代。《逸周书·尝麦》中讲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初创,也就是所谓的“设建典命”(旁边板书)。“设建”是封建方国的制度,“典命”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初创,这是古代中国政权结构的基本框架。
早期政治与神权有着密切关系,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神权政治。“天地神民”结构的产生正体现这点。“天地神民”结构的创建原理比较简单。大家知道原始社会有着自然崇拜现象,“天地神民”结构的创建就是利用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将联盟内诸加盟群体的主神安排到天上的日月星辰去,将诸加盟群体在地上的分布调整到与天上诸神相对应的位置,将“五帝”确立为诸神结构中的主神,用五帝和诸神的名义确定和推行一套礼法制度和伦理原则。“天”除了指自然的天空,更主要的含义是指帝和神。
在这个结构中,神居位天,民在地,天上神的主宰是帝,地上民的主宰是天子。(画图)大家注意了,天子介于“天地神民”之间,他是天上帝和地上民的人间代理者,拥有“事神保民”(旁边板书)的职能。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特殊的权利?——他主要的权利依据是因为他拥有“天命”,他在这个文化结构中处于中位,凭的就是他是唯一的中介者。天子介于人和神之间,是“天命”的拥有者,他们拥有“取法于天,取材于地”的权利——就白了就是政权的集中和财富的收集,他们以神的名义发布政令、推行制度、征赋纳贡,他们的职责是“敬天事神”,也就是实行神权统治。
“敬天事神”是全部礼乐制度和一整套道德伦理的推行依据。在这个结构中,民的职能是“敬恭明神”“心率旧典”,神的职能是对民的庇佑。神主宰民的祸福,神的降祸、降福完全取决于民是否“忠信”。
说到这里,其实统治者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先秦统治者施行的是神权政治。什么是神权政治?所谓神权政治是指统治者借助神的权威来号令和控制社会的“技术”。统治者利用神权来实施政权的管理,是“神道设教”,道德伦理是理性的产物,它的功能是维系社会秩序。这里有个新认识——“原始宗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迷信”现象,也不是人类“蒙昧时代”头脑幼稚的结果,在这种“迷信”的背后存在着早期制度创立者的理性谋划。对早期制度创立者来说,他们“制造”和借助“迷信”来推行制度——就是“神权制度”。这种制度对于部落普通成员来说是具有约束作用的,因为这些部落成员畏惧神权制度中神的惩罚,所以说,原始宗教介于迷信与理性之间。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
4.政治制度(板书)
1)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前面说到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宗法制由此发端。夏商周三代都有实行宗法制。大家看书上,第7面第一段,“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制度。”
2)社稷与“封建”制(分封制)
书上讲到西周的分封制,这里我们补充几点:
Ⅰ.立社封疆(板书)
立社封疆就是分封。就像书上说的“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有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的责任。”当天子以社稷封建诸侯的时候,是以立社和“树之田主”的方式将诸侯国的国土和农田赋予被封立的诸侯。“分之土田”即是立社封侯也是授予国土,天子以社稷封建诸侯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授权;二是授职。
Ⅱ.社稷之职(板书)
有授职,便有了“社稷之职”。社稷之职规定诸侯朝贡制度的一些基本内容,包括贡制、农田管理和赋制。
这两种制度为王权的存在和运转提供了经济基础。井田制和藉田礼是“社稷之职”的主要内容。由于时间有限,井田制我们就不摊开讲了。
4.礼乐文化和制度
先秦的礼乐制度是典型的神权制度。礼乐文化和制度产生于我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它是在部落社会的基础上逐步产生的,既有因袭,也有创造。
Ⅰ.士学教育(官学教育)
大家不要顾名思义,以为士学教育就只是针对贵族的,其实它还包括对平民的教育。这种制度的起源,可以直接追溯到部落社会阶段的成年礼教育制度。官学教育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内容是德能教育,是由“君子”主持,学做“君子”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君子之学”。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什么是“君子”呢?君子一词产生于神权政治的社会背景中。在早期,君子是指士以上的上等社会,是一个阶级概念,在礼乐崩坏之后,孔子才给君子下了一个不同的定义。孔子所说的君子,是道德的表率者,是具有伟大品德的人。礼乐兴盛时期,君子的身份是贵族,是为政者,包括诸侯、大夫、命士等。这并不是说这时候的君子不起道德表率作用,恰恰相反,在先秦的神权政治中,天子非常注重对君子德行的培养。德行,进一步来说就是“礼”。这种“礼”的创造意图很简单,就是天子利用神权来实施政权管理,利用礼来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中,君子是德能楷模。《诗经》中,君子是人们在仪式中取悦的对象,这是因为君子在当时的宗教观念中具有降福的作用。君子在天子与民众间具有双重职能,他们是代表人民的祈福者,是代表天子的赐福者。
Ⅱ.论德使能
与士学教育并存的是论德使能制度。我们可以这么说,士学的目的是要受教育者学做君子,而论德使能的目的是要在士学受教育者中甄选出君子,并委以官职。商周之际周文王推行的“六征”制度,是对夏商“论德使能”制度的继承,它是一种考察制度,君子通过这种考察被授予称号,便能成为礼乐制度中的人神沟通者,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民众在 所要取悦的对象。统治者给君子定下了一套修身和“四时合其序”的礼制规则,是防患于未然的体现。这种周期性强化“君子人格”的手段,是在宗教表象下具有明确功利意图的政治手段,还是神
权政治。不得不说,这一套士学教育和官吏的考察、选任制度,保证了一部分官吏具有相当高的德能水平,我们这里可以引申一下:士学造就了孔子,孔子开创了儒学,儒学是三代士学的延续和士学基础上的发展、变迁。
第三篇: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指导策略
摘录《幼儿学习网》 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有以读图为主、选择性、视听阅读、口语与书面语同步阅读等4个特点。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教育中占得地位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供幼儿在教学中使用阅读的材料也越来越丰富了。作为教师我们要根据幼儿的需求和发展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策略,让早期阅读真正的在幼儿园中起到更高的成效。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从幼儿开始接触图书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该耐心仔细地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幼儿存在不良的阅读习惯就应该马上重视起来,找机会个别指导及纠正。家长可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为幼儿选择一些多元化的材料讲给幼儿听,也可根据幼儿的阅读水平,让幼儿穿插故事内容或续编故事,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二、从“图”入手,引导幼儿早期阅读。
早期阅读,应从“图”入手,培养幼儿说的能力幼儿期识字不多,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开展早期阅读时,我们从幼儿喜欢的绘本入手。让幼儿在看图、说图、读图的过程中,加深对图画阅读的理角,提高推理,归纳能力。
在绘本阅读中,由于幼儿思维具有跳跃性,阅读时常常胡乱翻翻,教师在指导幼儿阅读大读本时,要重点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每幅图,提出相关问题让幼儿有序观察,如在开展阅读活动“小蛇散步”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幼儿阅读封面,猜测书中内容,接着引导幼儿逐页读图,抓住每幅图的重点,让幼儿观察图中的小蛇神态及其动作,如小蛇想了什么好办法?引导幼儿充分想象,用什么办法帮助小蛇,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最后指导幼儿读图。了解哪些小动物得到了帮助,通过有效指导,让幼儿了解小蛇是一个聪明、能干、乐于助人的快乐小蛇。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体味作品中蕴含的意义。从而帮助幼儿实现了解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活动延伸中开展“谁帮助过我”的讨论,来大家说说什么时候你得到了帮助?或者你帮助过谁?你当时得到帮助的心情是怎样的?或者你去帮助人得心情是怎样的?
三、以“听”辅助,引导幼儿早期阅读
“听”在早期阅读中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用“耳”读书,比起用“眼”阅读更为直接,所以在早期阅读中,我们要以听“听”辅助,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幼儿听赏优秀文学作品,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无穷魅力。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听教师朗诵。如在朗诵儿歌时,教师也可以故意颠倒着说,“太阳西起往东落,你说好笑不好笑”,让幼儿纠正,教师在教学熟悉的读本时,可以把故事错读或漏读,让幼儿纠正。如在讲述故事《猫医生过河》时,教师可以讲述一半让幼儿猜想,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互相朗诵。幼儿天生是个模仿家,好表现,所以我们可以在区角设立一个“朗诵区”,让幼儿轮流着当“小主持人”在小朋友面前讲说新闻或朗诵自己喜欢的儿歌、故事。在听同伴说的时候,幼儿也会特别专注、认真,在互相朗诵过程中,激发了幼儿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幼儿的阅读能力。
再次,让幼儿听赏录音,为朗诵活动作准备。教师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适合幼儿听赏的有声读物,让幼儿反复听赏,感受录音机中传出的标准普通话,轻声跟读。开展儿歌、故事朗诵比赛,选出“普通话”小能手,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还可以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还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假日让家长带孩子逛书店,经常性地开展亲子朗诵,让家长将精彩的故事,诗歌朗诵给孩子听,让孩子将幼儿园学到、听到的故事,诗歌朗诵给爸爸、妈妈听、并做记录。在享受亲子阅读中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增大阅读量,积累阅读经验,也激发了幼儿阅读的兴趣。
四、与经验结合,引导幼儿早期阅读
一个人对阅读内容背景的知识越熟悉,阅读内容与他的生活经历越有关,他的理解速度就越快,对阅读内容会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连结,如在开展主题活动《大风》之前,教师通过开展“有关自然景象认识”活动,提供幼儿“大风”经验,理解“大风”的含义,当幼儿们对大风概念有了自己的认识时,教师开展“大风阅读”这个活动时,幼儿的情绪马上就被调动了起来。在讲述过程中内容非常广泛,课堂气氛很活跃。他们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生活经验创造出了许多优美的诗句,“大风给工地上带来了惊喜:大风把学校里的玻璃都吹洗干净了,大风帮助面粉店的老板把麦粒整理好啦!大风把幼儿园里小朋友种的花変的更漂亮了,通过积累大量经验,促进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五、利用角色扮演,提高幼儿阅读物的能力和兴趣
角色扮演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教师指导幼儿阅读时,利用故事当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模仿,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参与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幼儿学习语言、学会表达的能力,更进一步促进幼儿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情节的理解。在角色扮演的阅读游戏中,教师应该指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要十分的投入配合头饰道具如:在《雪孩子》故事中教师选择合适的雪花音乐,引导幼儿在音乐中去表演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对话,让幼儿体验阅读物本身的愉悦特性,幼儿的年龄特点也会迫使他们在活动中特别投入。
总之,幼儿期是语言思维发展最关键、最活跃的时期,我们要抓紧从幼儿的身心特点、个性特点出发,在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上更深入地进行研究,从而为幼儿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四篇:中学生阅读特点与阅读指导
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高县中学校肖泽财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活泼好奇,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接受新事物快,但容易偏激,比较盲目,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有所局限。同时,中学生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他们朝气蓬勃,渴望尽快成长融入社会,又力求发展个性标新立异,对周围的世界富有好奇和探索的向往。大量的课外阅读能有效地读锻炼中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自身修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是,在教学现实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虽然一直被看好,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教师科学指导。
一、中学生阅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生阅读还存在着令人担忧的极端:约20%的中学生经常读一些不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约30%的学生干脆什么课外书都不看。分析其原因,因为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虽求知欲强烈,但阅读心理不成熟,往往带有盲目性。在我国青少年中出现的“金庸热”、“还珠格格热”、“卡通热”,都说明阅读倾向存在着某些偏差。
1.无书可读最主要的原因是面对书店里的大量读物,印刷精美,花花绿绿,但内容上很少是为中学生服务的,不少中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东挑西拣,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有的学校虽有图书馆,但藏书量严重不足,藏书陈旧不堪;出版社大量重复出书,价格偏高,某些出版社受利益驱使,出版低质量的读物,影响了学生的购书欲望;报刊杂志缺乏针对中学生的书评和新书介绍,没有对中学生的阅读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中学生阅读与社会脱节,社会上的热点书,要么不适宜于学生阅读,要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2.不允许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以及家长不让学生阅读课外书,怕他们荒废“学业”,影响中考成绩。一些教师没收的课外读物,有的是应该的,像一些垃圾读物,但像《文化苦旅》、《生命的追问》、《读者》、《青年文摘》、《小说月报》等也照收不误就不应该了。这种现象不是在陶冶学生的品性,而是在制造文化沙漠。这种惟应试的做法,有违“开卷有益”、“博览群书”等优良传统,也是中学生阅读的最大危机之所在。
3.没时间读这同样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可以说现在的中学生很难逃脱“题海战术”的围困,从早到晚,学生有做不完的数理化,有应付不完的考试,据某 校学生反映,有时候他们一天要完成20页以上的八开习题,有学生戏称他们是“解题机器”,是“烤(考)鸡(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来读他们喜欢的课外读物。有调查的结果表明,在农村中学,高三学生能完整地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小说的只有4%;完整地读过四部以上中国现、当代名家优秀长篇小说的不到7%;完整地读过四部以上外国优秀长篇小说的不足2%。这个比例是令人悲观的,更糟糕的是有些学校甚至达不到这个比例。
4.不会读不用说初中学生,即使是高中学生也还明显地存在不会读书的现象。例如读书不动笔(不作批注、不搞摘录、不做笔记等)、不思考(不会质疑、唯书是信、毫无心得),既不能抓住重点难点,又不能举一反三,深刻领悟,更不能学以致用。这种阅读不仅阅读效果低下,也会造成学生阅读兴趣淡薄,使中学生阅读陷于尴尬的境地。
二、中学生的阅读指导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中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基础。一些家长和老师常常埋怨当代中学生阅读趣味低下,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去读那些公认的名著,而宁愿沉迷于“口袋书”和武侠、言情、卡通漫画?有些中学生在网络论坛上吐露了他们的心声:“老师要求我们读名著的方式很死板,他规定你在一定时间里非得读多少本书,写多少篇读后感。本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却被程式化了。我们很厌烦!”由此可见,中学生不是没有阅读的兴趣,而是这种兴趣被肢解了,被压制了。所以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找寻美和欣赏美的旅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宣传鼓励课外阅读,适当对所讲的内容进行延伸,都能吸引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兴趣;开展活动,形成兴趣,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总是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如我们学校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开展了“小荷图书银行”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课外书,记录好词好句,写读后感,并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测,使他们乐于读书;优化环境,激发兴趣。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学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我校创设了《稻草人》报,在《稻草人》报中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还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创办“班级读书角”,利用中学生的从众心理,掀起一股读书的热潮。
2.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开展读书会、书评、演讲比赛等活动,吸引学生的参与,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消除阅读中没有“成 就感”的自卑失望的情绪。也可以营造一种“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书好读”的氛围,吸引他们去追求一种高层次的阅读享受。我们在高一年级发起“我看我评”的书评活动,同学们非常踊跃,交上来的书评作品很多,优秀的文章在橱窗中集中展出。我们还举办读书会,将爱读书、爱思考的学生集合起来,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每一次集会我们只需引导他们确定一个主题,然后他们自己根据主题收集资料进行讨论。上届读书会上讨论了“学习方法”、“环境保护”、“名著阅读”等专题,这些专题都是同学们自己提议自己投票选出的。他们在活动中畅所欲言,常常产生思想的火花,也常常互相撞击产生新的灵感。会员们经过讨论写出了小论文,优秀作品将在校刊上发表。他们都感觉收获很大,增强了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也提高了查找资料的能力,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3.注重阅读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有一个中学生在网上调查中说:“经典名著的语言、情节、人物形象对读者产生的震撼力,远非流行小说可比。读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时,我哭得稀里哗啦,比看言情小说感觉爽多了!”具有恒久生命力的经典名著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对人类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阅读这样的书籍,对健全中学生的人格和陶冶他们的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除了开展读书会,在会员中讨论交流读书的乐趣和收获以外,还在广大学生和教师中开展了“好书推荐”活动。真正做到“好书大家看,好书大家评”。有创意的学生还给推荐文稿配上各种各样的背景和插图,其活泼的形式和新颖的内容吸引了很多读者的目光。
第五篇: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夏商两代的政治形式,理解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理解宗法制的内容及其与分封制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特别是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和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知识,体会中国古人的政治智慧。通过对宗法制等相关内容的学习,认识到宗法制对我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观、民族性有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及宗法制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法,以板书为主
教学过程
师:大家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大家听说过大禹治水的传说吗?那位同学能讲一下这个故事。
生:略
师:讲的很好。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了水害,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舜将王位禅让给了他。什么是禅让?所谓禅让就是王把自己的王位让给那些贤能的人。后来,禹死了以后其子启获得王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位开始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与学生讨论一下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据说夏代的最后一位国君桀残暴粗鲁,后来新崛起的商部落就灭了夏。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在说夏的历史的时候大多引用了“传说”“据说”这样的词汇,这是因为夏的历史没有留下明确的历史记载,夏的大多历史是人们口耳相传下来的,这其中就难免会有演义的成分。在大禹之前还有很多关于黄帝,尧,舜等贤明帝王的传说。大家说这些传说是可信吗?
生:略
师:有的学者根据远古传说提供的线索取得很多有价值的考古发现。(举例说明课本下面的的城墙剖面图,让学生说说城墙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国)考古学家发现在距今大约五千年前就已经有早期国家出现。大家阅读课本第一段,了解一下早期国家的情况。填一下幻灯片上的空白。可见有的传说有一定史实依据,并非空穴来风。
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甲骨文的图片)大家知道多媒体上展示的是什么图片么?这是哪个朝代的文物?
生:略
师:对。这是商代的甲骨文。那么大家知道甲骨文是怎么产生的吗?
生:略
师:商王为了巩固其统治的权威,通过迷信的占卜手段来借助上天的意志来表达自己意志。怎么占卜?(让学生想象一下)就是巫师将兽骨或者龟甲放入火中燃烧,骨甲燃烧之后会出现一些的小断纹,巫师就会根据这些断纹的纹理来判断所卜事项的吉凶并且把整个事件的经过以及占卜的结果刻到兽骨或者龟甲之上。那些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有15万多件,从出土的甲骨文资料里我们知道商代用奴隶作为祭祀的人牲,统治者集聚了大量的财富等等。这些在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都得到了证实,在王陵区的妇好墓中仅仅是玉器都出土了700多件,(简单介绍一下妇好)在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大量砍去头颅的人骨架。在商朝的晚期纣王昏淫无道,民不聊生。新兴的周在周武王的带领下举兵伐商,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商王朝灭亡。
新兴的周王朝面临一个难题:领土空前扩大,当时交通极不方便,信息不灵,假如你是周天子,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你会怎么管理天下?
生:略
师:为了加强对广大地区控制,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分封制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其实最早的“封建”的意思指的就是分封制。后来我们说的封建主义的封建是近代以来从国外引进的。(结合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以及资料,让学生明确分封的目的,对象,内容,影响)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请大家看一下课本上的资料卡片上的材料,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生:略
师:好。我们可以看出西周分封的主体是同性王族。但是有一个问题,他们之间又该依据什么来分封?这样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宗法制就应用而生。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什么是嫡长子?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更为准确的说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一个丈夫有一个正妻,多个妾。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王位,为天下的大宗。其余诸子分封诸侯,诸侯相对于天子就是小宗,但相对于本国的卿大夫和士则是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以下类推。但注意分封到士这一级就不在继续往下分封,无论是嫡长子还是其余诸子都获得士的地位。因为以下是庶人,就是普通百姓。这样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宗法制的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千百年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诸如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以及今天我们祭祀祖先、认祖归宗的传统,浓厚的宗亲观念都源于宗法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和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板书设计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的政治形式
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商:王权和神权相结合二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对象
内容(权利和义务)
影响
三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实质
核心内容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