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大全)

时间:2019-05-12 23:0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大全)》。

第一篇: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大全)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

——“克的认识”案例及反思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这里的“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体验学习,则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学生要想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下面就以“克的认识”一课来说明我是如果用前面所提到的理论去证明的。

案例

师:(课前准备好)请你从带来物品的包装上找一找他们的重量是多少。[因为“克”这一重量单位比较抽象,所以这一课最主要的思想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去体验]。

生1:小包的榨菜净含量15克。生2:一盒饼干重40克。生3:一块香皂重100克。

(师板书:15克、40克、100克。)

师:这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有多少重,请小朋友用手去掂一掂,到底有多重,然后把感觉告诉其他小朋友,好不好?(生认真的用手掂着,互相讨论着)

师:(拿出一颗没有写出克数的糖)请大家估计一下他的重量? 生1:大概2克重。

生2:我认为一粒糖比2克重,也许没有2克重。

师:请看桌上的喜糖,你估计一下一盒喜糖有多少重吗?(外包装上已写明24克重)。生:看包装盒的外面写着24克。师:现在知道一颗糖有多少重吗?

生:一颗糖重3克。因为24里面有8个3。(多么可喜的发现!通过这么简单的观察和初步思考,就得出了一颗糖有3克重。同学们都投以赞许的眼光。)

(每一个学生都分到一颗3克重的糖,在认真的掂着,有的同学闭着眼睛在感觉糖的重量。)

师:你估计一个2分的硬币有多重?请你掂一掂,想一想,可以跟这颗糖比较一下。生1:一个2分硬币重2克。我是把硬币和糖比一下。

生2:一个2分硬币重一克,刚才我掂了一下,糖比硬币重好多。

师:那怎么办?有没有一个标准来比较呢?几个2分硬币和一颗糖一样重呢?请小朋友想想办法。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生基本上都在苦想,有的在小组里轻声的讨论,有的在做着实验,也有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生1:我们小组认为4个硬币和一颗糖一样重,因为一个硬币1克也不到 生2:3个硬币。生3:1个硬币。生4:2个硬币。(学生纷纷抢着说,谁也不服谁,争论不休。)师:(指着生4)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用橡皮、铅笔试出来的。(上台演示,在桌上先放一块长方形的橡皮,再在上面放一把直尺,尺的一端放2个硬币,另一端放一颗糖,恰好平衡。学生真难以想象,虽然没有天平,居然能想到这种方法,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想象力。)

还没等他说完,另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应该把橡皮竖着放,这样就可以放3个硬币了。(好象又有不同意见了)

师一边赞许的点着头,一边出示天平,结合刚才同学的说法简单的介绍天平的用途。那么一个硬币到底有多重呢?我们可以利用天平去称一称。

(在老师的帮助上,学生在小组用天平称出一个2分硬币重1克。人人用手掂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1:克这个单位很小,1克非常轻。生2:克是一个很小的重量单位。

师:那么我们来选一样物品,你能想办法知道它大概重多少克吗?想一想你能用几种方法猜出来?

生1:我的橡皮大概有6克重;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 生:我用手去掂了一下。师:有没有方法去验证?

生:可以用老师教我们的天平去称一称。(在师的帮助下,称出来是8克多一点)师肯定:相差还是比较近的。说明同学们已经对克有了一定的认识。生2:一把直尺重15克。(通过验证,重17克。)

师:通过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等。我们就可以知道物体有多重,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本领。希望大家以后发扬这种本领,学到更多的知识。接下去我们做一个游戏:那就是去寻找“克”的活动。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是用克做单位的,那么我们这个游戏就需要你去动一动你的脑筋了。你们可以在校园里、家里、商店里,你去过的某些地方,寻找哪些东西可以用克做单位的,并做好记录。

„„ [教学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符合小学的生理、心理特征,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既参与了知识形成过程和发展的过程,又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的身边的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如果我们去发现、去挖掘,那将从中获得无数的乐趣。整节课体现了《标准》关于在数学课中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的学习目标的要求,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这么多的活动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协调着学生的活动,在恰当的时候去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在一节抽象的数学课中,怎么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仅仅使这节课的气氛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完这节课的感觉,即学生的感受是很重要的,那么亲身体验是从那里来的呢? 它跟什么东西息息相关呢?这节课又是怎么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自主体验呢?

一、自主发现首先得来源于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传统的教育认为一切以书本为主,即便他脱离生活实际,就是死记硬背也要背会,所以我们造就了那么多知识上的高分,动手操作的弱者,也就是“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教育从小抓起那没错,最主要是怎么样抓的问题,辛好《新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新标准》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在本课中,读出学生带来的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在信息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小包榨菜、饼干、一块肥皂、一颗糖到后来的橡皮掂量、直尺掂量,初步体验了重量单位“克”。估一估、掂一掂,估一估2分硬币有多重,再通过讨论、比较、用天平称来验证,就使得对克的认识有了充分的基础,由此建立了1克重的概念。因为学生的学习材料都是来自于生活,从家里带来的,材料真实而具体,又是常用物体,是小朋友感兴趣而愿意去摸索的。利用这样的材料进行教学,易于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由于克这么一个抽象的知识产生恐惧感,从而避免出现学生学习不安的情绪,使之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中那么有趣的事情有关,数学与生活是密切关系的,而我们的一切活动,也是可操作的。

二、主动体验数学问题。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克”感受较少。而学习重量单位恰恰是学生的薄弱环节。重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要在对物体重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本课中,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说一说、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物体有多少克重,而教师仅仅是作为一个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可以这么说,角色的转换在体验学习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节抽象的数学课,我们不能单靠嘴巴说说就可以了,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只有在亲历了某些事情的发展,才能更深刻的意识到这些知识掌握起来原来不是那么困难。本节课也体现了:1)从已知的推出未知;2)从估计到精确再到估计的过程。从这两个方面合理地利用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让他感受到他的思考是有用的,也有利于他的后面的学习兴趣,保持这样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会觉得闷,学生也一次又一次地想出新办法去估计、测量物体的重量,对克的认识也逐步清晰。在这种体验活动中,学习开始意识到怎么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的,数学其实是自己动动脑筋也能解决的事情,这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讲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三、自动探索实现“再创造”

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现在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不再是教师说了算,要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本节课中,如估计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答案是很多的,学生也为此争论不休。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辩论,当学生自己也意识到说不清楚的时候,就启发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只要学生能努力达到目的的,教师就决不包办代替。那样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等学生用橡皮和直尺“居然”称出了硬币的重量时,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可喜的创造,假如就是老师一开始就出示了天平,那么后面的这一创造力也就被扼杀了。所以我们平时上课的时候也应该给学生多一些机会。如果教师能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那么你会发现,在学生想出一个方法时,你心中的愉悦那也是难以形容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的,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学生也感受到教师是和蔼可亲的,学生也是在一种平等的、自由的、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的。试问,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讨论,操作,是一种何等的惬意啊!那么,我们的数学还是通常人们口中所说的那么枯燥无味吗?学生能不喜欢数学吗?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联系生活实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数学气氛,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充分地享受数学的快乐。

第二篇:在体验中享受习作的快乐

在体验中享受写作的快乐

新课标提倡作文训练要从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出发,与学生的生活挂钩,还学生作文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用充满个性的语言,写真体验,抒真感情,展现出学生作文的童心、童真、童趣。其实,学习写作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体验的过程。只有体验到习作过程中的乐趣,享受到了习作过程中的快乐,作文教学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需要。

一、感悟生活,体验积累的快乐

生活是生动具体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的习作素材。生活是开放的动态,它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背景。文章是生活的反映,也是情感的载体,习作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的过程。只有把生活的情趣和乐趣在作文课堂中展示出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只有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积极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情趣,学生才能爱作文,有话想说,有话会说,有话巧说,有话趣说。比如我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观察中,开展一些“买一次东西砍一次价”、“我长大了”

等实践活动,以丰富写作的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创新生活,用五官去观察,用大脑去综合,用心去体验,用笔去描绘,才能通过作文教学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塑造人的人格品质,积淀人的文化修养,抒发人的真情实感。例如:黎佳乐在习作《我的第一次》中写到她是一个不爱说话又胆子很小的女孩,平时都是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去买东西,可是今天爸爸妈妈却对我说:“佳乐你今天给我们下楼去买包子好吗?”听完这话后我很想告诉爸爸妈妈我不行,可是……(因为这对于一个胆小又不爱说话的我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最后我还是答应了爸爸妈妈并且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下楼去买包子,来到店里看见人很多这时我的心更乱了,就像怀里的小兔七上八下不知该怎么办;我刚想说阿姨我买……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下去,这时我听见心里的我再说:“佳乐你能做到,你是最棒的,相信自己。”我又一次来到店里鼓足勇气说:“阿姨我买两笼……纯肉的包子,”说完这句话后我深深的吐了一口气,阿姨笑嘻嘻的对我说:“小朋友你等一会,我去给你装。”拿上包子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从心底里为自己鼓掌。通过这篇孩子的习作我仿佛看到当时那一幕场景,这就是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事,所以这篇作文生动、淋漓尽致。在后面一次我和她妈妈谈起这篇习作时,她妈妈说她当时一直就跟在后面,作文中写到的正是她当时所做的。在教学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我认为加强对生活活动过程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发展语文能力,提高习作的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感悟生活,体验探究的魅力

探究性习作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充分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培养学生习作的良好的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极大地满足和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我们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写一些探究性的作文,指导学生探究小白兔的生活习性,写一写“可爱的小白兔”等等;这样的作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探究的魅力。比如春天来了,让学生利用休息日,到郊外去“找春

天”,看一看春天有哪些景象,想一想和冬天有什么区别;再感受一下春天,在郊外放放风筝;然后再回到课堂,让学生说一说你观察到得春天有哪些特点:有的说春天的迎春花开了,有粉的、白的;有的说柳树姑娘的纸条抽出了新芽;有的说小燕子跟着妈妈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南方飞回来了;还有的说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小脑袋,来看看美丽的世界!再议一议提出的问题。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歌,画一画或者写一写你心中的春天,最后做一做,可以用你采集的各种形状的树叶或小草拼成不同的图案,贴在纸上,再用水彩笔进行修饰点缀,做一份漂亮的贺卡;还可以以春天为主体,做一张别开生面的手抄报,做好的手抄报,带到班里贴在墙上,装扮一下自己的教室。也可用美丽的语言来描述春天;通过这种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中是美的,人的劳动是美的。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生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生就会针对特定情景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简单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这样做,可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生与师、生与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探究的魅力。

三、感悟生活,体验交流的开心

习作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交流过程。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多项交流。例如经常指导学生练习写一写老师、爸爸、妈妈、同学、朋友、家人等,把自己心里话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心里的秘密;也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直接表述自己的心声。

在生活中体验快乐,在习作中享受快乐,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趣情境,扩展学生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既激发其兴趣,又激发其感情,学生只有在愉快的过程中体验习作的生活乐趣,享受精神生活的情趣,学生才能热爱作文渴望作文,才能体验到作文的情趣,享受到作文的快乐。

第三篇: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王丽娟

在学校教育中,每门学科在向学生传授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感受是在特定的数学情景中获得的一些初步的经验,而体验是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记忆、操练,而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体验、合作交流。

一、在学习中体验中乐趣。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认识角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借助了具体的事物或图形来帮助学生认识角。在上课时利用学生喜欢的魔术表演“变角”,从他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参与学习。然后再安排“小小魔术师”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不同的方法用圆形的纸片折角,并找出角,充分感知角的特点。学生通过的“折角活动”,沉浸在操作的喜悦中,专注而又高兴,体验到了“做”的乐趣,培养了操作技能,有效地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联系现实生活,在体验中理解概念。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素材应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生活,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感受到的现实积淀,直接影响其知识的建构。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许多物体,这是他们理解几何图形、建立几何概念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资源,教师应善于借助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几何学习,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积极思考,初步认知立体图形的相关特点。新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牙膏盒、魔方、茶叶罐、乒乓球等)。通过课前的收集活动,使学生知道这些图形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上课时,我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把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物体放在一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想一想等多种实践活动,真实感知各种物体的特点。这样既不用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也能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立体图形的概念,同时又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

三、解决实际问题,在体验中发展能力。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小学数学中,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再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学生也能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知识点时,我以“神舟六号”飞船发射的升空为主线,创设了一个现实生活的情境,并以此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当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时,我再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数学信息:

神舟飞船的高大约是9米 教室的高大约室3米

飞船舱内面积约是6平方米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4平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的问题和解答方法。在学生汇报时,重点讲解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做出反馈:

(1)9÷3=3,神舟飞船真高啊!有三层教室楼那么高呢!

(2)54÷6=9,神舟飞船的船舱好小呢!我们的教室面积就相当于9个神舟飞船舱内的面积!

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实践操作,在体验中建构知识。

数学活动中的动手操作,既可以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又可以实现知识的内化。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充分体验,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进而抓住知识的关键,更能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因此,学生的学习体验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质量。

所以开展体验性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认识知识的本来面目,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能让学生深化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使他们积累时间活动的经验,掌握有效学习的途径,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总之,“体验学习”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主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探索,在体验中发展。

第四篇: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体验性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时不仅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还要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这不仅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

一、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他人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的家庭的大多孩子,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学校生活中,“自我”意识表现得都很严重,做人处世等人际关系概念不明确,处于一种我行我素的状态中,不能与家人和同学和谐相处,在家里表现为不尊敬长辈等,为解决这个矛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例如:我了解到班上有个男同学,因为是家里独苗,爸爸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和妈妈的过分溺爱导致他目无长辈,开口要,闭口到,要求不能满足时,他就会对有病在身的妈妈拳脚相加,而且不听邻居劝阻,态度十分恶劣,我听到这个情况十分生气,如果这孩子不即时制止,后果是很难想象的,十一、二岁的孩子为什么会发展顾这个样子呢,我认真分析原因、找对策,我想对这样的孩子采用大声训斥,讲明道理的话,效果肯定只是一般,为此,我找了一此增大计生方面的VCD,给他播放了产妇生孩子的片断,并给他讲明了爸爸、爷爷、奶奶养他的艰辛,还带他到产房附近亲息听产妇生孩子的哪嘶声力竭的吼声。由此说明自己的生命和自己母亲的息息相关,而且母亲的爱是伟大的,如果失去了母爱,生活是非常艰难的,过了,几天,我们班的一个年龄较小的女孩的妈妈因心脏病突发而死,我觉得这又是一个教育那个男孩的时机,我组织班上的同学到女同学家,安慰她,看着那女孩因失去妈妈而痛苦时,那个男孩进一步认识到妈妈的健康生存的生要意义,我又适时地加以引导,至此,他在家城像变了个人似的,懂得孝敬爷爷、奶奶,关心妈妈了,由此可见亲身体验对学生做人处世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让学生承认自我与他人发展的关系,懂得尊敬他人,关注他人。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学习兴趣是学生为寻求学习,探索事物奥妙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甚至达到乐此不彼,成为他们主动学习和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在自然科学课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就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好动的心理,通过亲自动手做,在做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课前引导学生具体观察卵石的形态和在自然界中分布的情况,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去收集卵石,带学生到河滩、河谷去考察卵石的分布,岩石风化及河水对岩石的搬运情况,学生考察大自然,直按获取真实的自然知识,在考察的同时,教学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认真分析卵石不是怎样形成的,并展开联想,调动学生的脑、眼、身、口、手,让学生在大自

然中探索大自然,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获得了岩石风化、流水搬运等自然现象的初步认识后,教师此导学生对自己获得的有关岩石方面的知识,加以归纳引伸,将课文内容拓展,课岳布置小论文,《明天的卵石》等想象丰富的作文。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是实施绿色教育的重在途径。英国的绿色教育主张通过户外的实地探索,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价值观与态度,绿色教育强调“情感第一,认知第二”,而要实现情感目标,就要教师带领学生直接接触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其指导思想就是要使这种经历深刻影响学生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分析环境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森林茂密的小村庄,由于人民的滥砍滥伐最终被洪水淹没,小村庄毁灭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带领学生去考察一个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小村庄,同学们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该了当地的老人,询问他们三四十年前的小村庄是什么样子,现在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引导学生探讨小村庄被破坏的原因,以及改变小村庄生态环境的办法,通过这样的实地考察,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加,认识到如果人类不保护大自然,终将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纷纷表示从现在做起,争做环保小卫士,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与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体现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从实践中学,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参加各种活动,如游戏、操作、讨论等,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

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指导学生习作《记一次有意义的班队活动》时,恰逢学校要开展“六一”庆祝活动,我就把这次活动作为指导学生作文的好时机,我让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去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参加全校性的跳绳大赛时特别留心,当时的真实感受,在学作文时,学生思维活跃,写出当时那种被淘汰出局的心情,非常真实感人,结尾还写出了经验之谈,不管参加什么样的比赛,平时都要多训练,来然临场心理素质不好,比赛得不到好成绩,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了培养,集体荣誉感、团体合作意识都导强了。

儿童具有内在的学习潜能,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和利用儿童的这种内在的学习动力,把儿童从传统的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有所发现,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面,增长才干。

作者 邱 波

作者单位:四川省叙永县两河中心校 通讯地址:四川省叙永县黄坭信用社 作者电话:*** 4

第五篇:如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学习

如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学习

贺兰二小 张丽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当今课堂上,越来越呼唤“亲身体验和感悟”教学。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体验和感悟”教学。

一、猜想创编,在探索挑战中“亲身体验和感悟”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在“两位数除整十数,除整百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60÷30= 150÷3= ”有了“好算”的体验后,再把学生组织在猜想编好算的除法题“80÷40= 600÷20= 900÷3= 140÷30= 240÷80=

180÷60= 120÷40= 900÷30= 480÷60= 720÷80= ”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活动中。在学习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计算方法。而学生对口算的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二、实践探索,在操作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学习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2)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

《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体验。

三、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体验和感悟”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以往的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8÷4、4÷2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与8÷4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挈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引导深究,在反思总结中“体验和感悟”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上面的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深究,从而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五、营造氛围,在师生评价中体验和感悟学习。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终合评价,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发展。朱熹不是说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无异人也”。在我的教学中,很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评价。对于一些后进生实行“暂不答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师生的鼓励声中,激励声中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课中,课尾的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要实现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这个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教学论文

如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学习

单 位:立岗镇通义中心小学教 师:马占林时 间:

2009年12月

下载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数学(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单身证明亲身体验

    购房单身证明----亲身体会 购房时,若主贷人已婚则需结婚证件,若未婚22周岁以下需现场签未婚声明,未婚但满22周岁需提供单身证明(有些银行需要公证处办的单身公证)。 以下是办理单......

    数学:在体验中学习(推荐阅读)

    数学:在体验中学习我们知道,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支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那怎样做到......

    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案例

    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位置与顺序——前后》 教学案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经验”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

    在数学的教与学中享受快乐

    在数学的教与学中享受快乐 湖南省宁远县实验小学 欧尕莉 内容摘要: 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抽象的美。它所蕴含的美妙和奇趣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相比的。因此,只有真正理解数......

    在体验中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合集五篇]

    在体验中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一、小学语文体验学习的内涵和意义 人们通常把外界事物、情境引起的自身的内心感受,联系曾有的亲身经历而获得的体味,称之为“体验”。 “小学语......

    在体验中感悟数学运算定律

    在体验中感悟数学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教学案例 沈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

    浅谈体验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体验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黄益兰 邵兰英 (重庆市云阳县桑坪镇桑坪小学) “体验式学习”一般指个体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体验,指学习者通过时间来认识事物,在亲身经历......

    让学生享受“体验数学”的乐趣

    让学生享受“体验数学”的乐趣 内容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